成由節儉敗由奢議論文相關作文20篇
成由節儉敗由奢議論文 篇1
高一作文 ,1083字黃宗羲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一箇中國人的責任,只有每一箇中國人把“責任”扛起來,才能撐起“一玉口”中國。一個堅強的中華!“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這是先人用經驗和教訓提醒我們。我們難道不應該從我做起嗎?
為中華之崛起而珍惜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農民伯伯頂著最毒辣的太陽辛勤耕耘來的。一粒大米從播種、收穫再到生產流水線,大米穿著華麗的衣服登上了城市的舞臺。一天,大米來到了餐廳裡,一個經理正在應酬客戶,經理對服務員說:“把你們店最貴的菜上上來好好招待客戶,有公司出錢,不用愁”。這樣,一部分的大米伴著鮑魚、魚翅下了肚。同時,一個父親帶著孩子也坐在餐廳裡,父親只點了幾盤菜,而孩子卻嘟噥著嘴說道:“我不喜歡吃這菜,不要!”說完,嘟著嘴把臉側了過去。父親只好又叫來服務員:“隨孩子點什麼,你上吧!有單位報銷,不用愁”。這樣,一部分大米又伴隨著雞腿、薯條落入了孩子圓滾滾的肚子裡。另一大部分大米最終的命運是被服務員端進了垃圾桶。據統計,中國每年浪費21億噸糧食,可用於貧困地區三年的口糧!有多少人可以溫飽!上地理課時我們瞭解到非洲同齡孩子餓得骨瘦如柴,上語文課時我們瞭解到像老王一樣虛得打一棍子就會散架的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每天受人欺負,上歷史課時我們瞭解到有多少被地主剝削而自己卻餓死街頭的人。這些血淋淋的教訓難道還不夠敲醒人類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山,一座又一座,望不到盡頭,貧瘠而蒼涼。我們班的晴子就出生在這裡。每天清晨,天剛矇矇亮,一個揹著黃而舊的帆布包的晴子準時出現。“孩子!這有兩個饅頭,帶去當午飯吧!好好唸書,家裡就靠你了!”望著娘那充滿期待的眼神。晴子暗暗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跳出農門。晴子含著淚拿起饅頭,穿上那底快要磨破了的布鞋走向學校。貧窮迫使她拼命地節儉,三年來沒穿過一件新衣服,衣服補了又破,破了又補。終於,奧數成績出來了,晴子獲得了一等獎。作文競賽的榮譽證書發下來了,印著“紅通通”的一等獎……。老師把晴子當做了學習榜樣。教育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今天,我們站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仰望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不知道大家是否由哀傷感到自豪,因為我們的國家日漸強大。可是,舉手投足之間,浪費卻又是我們的慣常之舉。面對食堂裡一碗又一碗倒去的白米飯,我們可有過一絲憐惜;面對寢室裡流過的自來水,我們可有過一絲自責。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用冷靜的眼光,著眼於我們的一生,深刻的明白一個道理:“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只有我們每個人進步大了,國家才進步了,只有我們每個人強大了,國家才強大了。
關於自由的議論文 篇2
議論文 ,1371字餘心言老作家的《游泳的不自由》一文主要寫的是一個男孩學游泳的感悟,讀第一遍後我沒有讀懂,再讀幾遍,覺得越看越有意思。文章通過學游泳這件事,講述了“自由”和“不自由”的關係,深入淺出,讓我受益匪淺。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話雖是這麼說,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不自由”。魚在水,鳥上天,看上去都很“自由”,其實都有“不自由”——魚兒受環境侷限,只能在水中暢遊;鳥兒也只能在低空中翱翔,飛不出大氣層。“自由”與“不自由”是相對的,是相互關聯的,如果想“自由”,必須要“不自由”,只有做到“不自由”,才能達到理想狀態的“自由”。
每項事物都是侷限於“自由”與“不自由”兩者之間。比如齊天大聖孫悟空,他雖然法力無邊,自由自在,可是還有閻王爺管著他的生死。他學有所成後,大鬧天宮,卻被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他被唐僧救出後,頭上便有了一個“金箍”,如果不聽命令,唐僧便會念“緊箍咒”。於是,他明白之前的“自由”是任性而為,不是好事,要追尋更大的“自由”,必須專心向佛,才能修成正果。最後,孫悟空作了鬥戰勝佛,“金箍”自動脫落了,從此他擁有真正的“自由”,變得更加強大,但此時的他已經懂得如何運用“自由”,限制自己的個性了。
生活環境給予我們很多“不自由”,但是隻要有毅力和決心,通過自身努力便能獲得更多的“自由”。比如先天聾盲的海倫·凱勒,她看不見光,便用鼻子呼吸陽光;她聽不見雨聲,便用手指捕捉風向;她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便勤奮刻苦學會讀書寫字。她雖然有身處黑暗的“不自由”,卻通過不懈奮鬥從黑暗中得到了“自由”,成為聞名世界的女作家。再比如天才物理學家霍金,年輕時患了運動神經元疾病,全身除了三個手指頭外都不能運動,但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突破身體的極限,完成了《時間簡史》等鉅著,為人類作出了突出貢獻,實現了思想的“自由”。
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將面對“自由”和“不自由”兩種選擇,就像文中的小男孩,沒學游泳時身子總往水下沉,還會嗆水,處處“不自由”。學會後,男孩能感受到游泳的“自由”,但同時發現,縱使自己會許多樣式,也要按照一定姿式來,才能遊好,越是亂撲騰,越遊不好,想遊好,就不能隨心所欲。所以,只有掌握了更多的技能知識和客觀規律,我們才能逐漸擺脫“不自由”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自由”。
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篇3
議論文 ,7029字【篇一:別讓母愛深埋朋友圈】
母親節將至,各大社交網路上都在轉發“母親節快樂”,寥寥數字,千篇一律,就能做到以真情回報母愛嗎?空談心性,不付諸實際行動,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又怎會延續至今?
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發展,社交網路越來越發達。每逢過年過節,祝福語在空間、朋友圈滿屏亂飛。但與其沉浸在虛擬世界的溫情快樂之中,何不脫離網路,立足實際呢?
君不見《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君不見閔損單衣順母,劉桓親嘗湯藥。無論在哪個時代,母親對孩子的愛從來都是實打實的,從來不摻半點假。不信你看一看每日身著乾淨的衣裳,不信你嘗一嘗每天她盡心盡力為你烹製的三餐,不信你聽一聽她每日口中關於你成長的瑣事。
而我們呢?是如何回報她的呢?母親節上僅僅一通電話,一句祝福就真正能體現我們對母親的愛嗎?顯然那是不過的。母親為我們付出了她們的青春年華,到頭來我們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歲月爬上她的額頭,歲月染白她的黑髮嗎?我們應該在母親節上做一些實際行動。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電視上曾播出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男孩的媽媽照顧年邁生病的奶奶,深夜回到家中,男孩模仿媽媽給奶奶洗腳的模樣,給媽媽洗腳。沒有朋友圈的表面祝福,幾歲的孩子用自己最樸實的方式傳達對母親的孝順。白駒過隙,隨著時間的沉澱,我們已經不再只是當年踉踉蹌蹌的孩子,而是踏上了求學征途的學子。陪伴母親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但我們不能因此什麼都不做。
烏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我們雖不能常繞膝下,但我們能陪她們嘮嘮嗑;我們雖不能整日噓寒問暖,但我們能趁閒暇之餘,給她們送上一杯清茶。母親問我們要的其實並不多,孝順母親也不併不難,難就難在你是否擁有一顆誠摯的心。
網路孝子,人人都可以當,但卻是轉瞬即逝;現實孝子,人人都可以當,但卻是屈指可數。讓網路孝順迴歸現實,讓虛擬孝順迴歸實際行動。
【篇二:別在朋友圈秀孝順】
在母親節這天,微信朋友圈中滿屏都是各種對母親的祝福,或者是晒自己母親的照片。對此,網友評價不一,有人為這種做法點贊,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各種晒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我認為,在朋友圈中發祝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要在朋友圈中秀孝順。
母親節發朋友圈的做法看似是對母親的孝敬,但事實上是為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是為了讓別人看見,從而獲得他人的稱讚。但是,大多數父母都不玩朋友圈,他們並不能看到,那麼,發朋友圈的祝福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樣虛假的祝福,有什麼用呢?網上也有人如此調侃:“什麼地方的兒女最孝順?”答“朋友圈。”
現在,許多人都離開家鄉,前往外地工作,留下父母獨自在家,節日到來,也無法和父母團聚。所以,多數人選擇用朋友圈祝福,但這只是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但孝順必須付出真心,不止是在微信朋友圈說說而已。雖然發朋友圈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但是,做遠比說重要,回家抽出空閒時間幫媽媽捶捶背,幫忙做做飯,和父母聊聊天,這些孝的表達方式比起在朋友圈的祝福,更能讓父母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付諸實際行動更能讓父母知道你的感恩,行動遠比形式重要,更能打動人心。
大愛至細,孝順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貧窮的父母,錢到為孝;體弱的父母;照顧為孝;孤單的父母;陪伴為孝;嘮叨的父母;聆聽為孝……孝順母親不是非要在母親節這天對母親說“我愛你”,而是更重在平時。孝順父母,關心父母,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健康狀況。忙裡偷閒,多回家看看,陪伴父母,多和父母聊聊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表現。
在母親節這天發祝福,不是真正的孝順,對母親的感恩,不應侷限於節日,也不應拘泥於形式,應該落實到每一天,落實到行動上,不要在朋友圈秀孝順。關心父母,幫助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順。
【篇三:該不該在“朋友圈”“秀”】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擁有許多社交軟體來記錄分享每一個開心或悲傷的瞬間,從最早只能記錄文字的部落格到如今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無一不是用來豐富我們生活的。而朋友圈似乎失去了它存在的初衷。如材料所說,一到母親節,朋友圈裡就是各種晒與媽媽的合照,怎樣表達自己的孝心或是祝福的文章,而這樣的行為會獲得朋友們的大力點贊。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是不讚這樣的做法的,這樣的行為往往不是孝敬母親而是借母親來炫耀自己。
那麼,我們的朋友圈到底該是什麼樣子呢?在我看來,朋友圈裡不應該是平日的炫耀自己的名牌包、口紅、衣物的地方,而是“今天工作好累啊”評論裡都是各種關懷與溫暖;不是到發生地震時“為災區祈福!”這樣空泛的文字,而是關心在災區的朋友有沒有受傷或是宣傳自救小知識;不是,一到節假日就開始炫耀自己又出國旅遊,花了多少錢,而是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或是到郊外一起散步的溫馨場景。微信裡的叫“朋友圈”,而不是微博裡的“晒一晒”。“朋友圈”裡理應都是朋友,而不是攀比炫耀金錢的烏煙瘴氣之地。
母親節晒照片,有人是真心實意想要紀念與母親相處的日子,而有的人只是單純為了自己膨脹的虛榮心,而這樣的人,實在不應該留在朋友圈裡,不如就遮蔽了吧。同樣,有的網友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如回家給媽媽洗洗腳,捶捶背來的實在,父母都不使用微信,發了他們也看不見。其實,這樣的行為,也可以提醒我們今天是母親節,而我們作為子女應該為母親做些什麼。
因此,面對朋友圈裡滿屏的晒照片,秀孝心,表祝福,我們應當為其點贊,但在點贊之餘,我們不如付諸一些實際行動來陪陪我們的母親,比如和母親嘮嘮嗑,或是和她吃頓飯,女孩子的話,可以和媽媽一起睡。“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古人告訴我們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平日裡總說自己忙的人,在這一天是不是可以選擇放下手頭的工作陪陪年邁的母親呢?你是一天天長大,日子越過越多,而母親卻是倒著過,日子越過越少。不要等到失去才來後悔曾經沒有珍惜。
“朋友圈”拉進朋友間的距離。身隔天涯,卻還是可以看到對方每天的生活,感覺自己也是參與者,這無疑是好的。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從眾與虛榮心作祟,朋友圈也變得烏煙瘴氣,“秀”更是家常便飯。而我們應該以一種正確的方式看待“秀”。好的“秀”可以讓你知道自己因錯過而後悔的某些事,而不好的“秀”則增長我們的虛榮心,讓我們處於一種浮誇的生活環境裡。因此,我們可以點贊,可以羨慕,但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風。
【篇四:別讓愛停留在朋友圈裡】
母親節近了,微信將會被感恩母親的朋友圈刷屏。誠然,每一個兒女,在母親節來臨之際以不同的形式向母親表達感恩之情無疑值得稱讚。然而朋友圈裡表孝心的個體又有多少在節日之際真正給媽媽說了句您辛苦了,又有多少忘了給媽媽打個電話或者發個簡訊?
對母親的愛請不要只停留在朋友圈了!
談侷限。社會是在一步步進步著,網路也在一步步普及,但網路也還有多層次性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有許多母親是不用或者不看朋友圈的。那麼,不經發出質疑,你們在網上這麼孝順,你們的母親都知道嗎?你對母親的愛,難道只侷限在這小小的朋友圈裡嗎?
談虛榮。若是你的母親不用或不看朋友圈,請問,你的“孝順”到底是做給誰看的呢?你的朋友嗎?讓他們知道你多孝順,對你發出讚歎?母親節之際,朋友圈儼然充斥著一場“感恩母親頌歌”的大比賽,網路環境營造出的巨大洪流使許多個體加入了一場不願缺席“儀式”的狂歡,從而極易將這場感恩的節日引向了一個“作秀”的主場。也不就是為了滿足你的虛榮心嗎?
知易行難,既已知,當立行。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事實上,對孝心和感恩的強調,都側重於日常行為的具體實踐。母親節之際在朋友圈發再多的“媽媽我愛你”都不如“聽媽媽的話”或者給媽媽打個電話更能讓媽媽感動。
陪伴是最好的感恩。平日裡對媽媽好一些,比什麼都重要。感恩應重在平時的陪伴和關愛。與其隔空抒情,不如買點菜,回家親自做頓飯、陪媽媽聊聊天。
感恩,不是朋友圈裡的一條祝福。“世上只有媽媽好”在朋友圈發的再多,都不如聽一聽母親的真實聲音是什麼,也不如多陪陪媽媽能更讓媽媽幸福的了。以一個擁抱,感受她陪伴身邊的溫暖。以一個電話,迴應她時時的牽掛惦念。以一聲祝福,感謝她給了我們生命和比生命更可貴的愛!
【篇五: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原意指異地他鄉的遊子在節日時節思念家人,而在資訊高速發達的今天雖做不到分秒間與家人團圓,卻至少也能打電話慰問一番,或在朋友圈裡發個祝福。但是也產生了新問題,微信朋友圈裡母親節晒祝福,被讚揚也被指作"秀",不如回家為父母洗衣做飯來的實在。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從行動派的角度出發,的確不如回家陪伴父母並做些實事。可是如果就此否認微信朋友圈內的祝福都是作秀又太過絕對,難免有失偏頗。難道說就只有在母親節裡作秀的,而在現實中就沒有實際行動嗎?
朋友圈裡的母親節祝福,母親不一定會看得到。但文化需要傳播,特別是優秀文化,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需要文化的滋養潤色。那麼,這樣的"秀"就該大力提倡。
更何況,對於在外的遊子來說,非要在母親節回家陪伴在母親身旁,才算是做實事嗎?
這種調侃並不是毫無厘頭。因為現在對於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還不會使用手機,所以也不一定就會看到,然而這種"晒"祝福就變成了朋友圈裡的"秀"給大家看。
既然有問題就要解決。那麼母親節應有怎樣的行動呢?學開放的歐美人!在母親節上對母親大聲的說"我愛你"。對於深受中國傳統孔儒文化的中國人來說,這顯然不可能。說不定你的母親還以為你發生了什麼意外呢?但是朋友圈就比較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漂泊在外的遊子沒法回家伴母,愛的文字就借用了朋友圈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用資訊傳遞思念。又何必指責或炒作呢?
這樣具有實際意義的“秀”那就是有價值的。如果不是藉助網路平臺,又有多少人記得母親節呢?又有多少人會送出愛的祝福?又有多少人傳遞愛的思念?即使朋友圈裡的祝福,母親不一定會看到。但這個行為卻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風氣,那麼這樣的“秀”就值得被鼓勵。
【篇六: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這個母親節,微信朋友圈裡,祝福滿屏,照片盈目。其中不乏真心之人,但更多作秀之輩。這類人實際生活中並不關心父母的生活,簡單的一個電話也懶得去打,孝順的做法也只限於發朋友圈而已。這類人被稱為“朋友圈孝子”,他們的“朋友圈行孝”實際是一種“偽孝”,是一種表演性的行為,是功利心和自私自利的嬌嗔。
親情是一種純潔無私、不帶功利性的感情。父母不會只在朋友圈中抒發對孩子的愛。父母生我們,挑起了肩上沉重的膽子;父母養我們,毫無怨言地將我們撫養長大。國外社會學家曾粗略統計過一個工薪階層家庭養育孩子的花費,計算出來的數字以百萬為單位,更不用提父母為孩子付出的無價的情感心血。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唐代詩人孟郊在他的詩作《遊子吟》中感嘆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母親在昏暗燈光下認真縫補遊子行衣的身影,如同春天和煦的陽光般溫暖了孟郊,而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也如同春風拂面般溫柔體貼。我們常常記著不要把外人的好當作理所當然,卻常常無意識地將父母的愛當作天經地義。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承擔起孝敬父母的責任。
如今,孝敬父母成為朋友圈內的表演和作秀,“朋友圈孝子”的行為很自私,充滿了功利性,而並非真情流露。“孝敬”可以拆分為二字,即“孝”和“敬”。孝敬父母,就要尊敬父母。孔子云: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朋友圈孝子”的行為並沒有懷有一顆尊敬父母的心。這些“朋友圈孝子”或是為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多父母並不玩微信;或是作秀給他人欣賞,換取於己有益的印象。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歸根究底都是自私自利的體現。
“百善孝為先。”這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也說明孝敬父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古人言:“孝思不匱。”孝敬父母,是一件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細微行動中的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便是孝敬父母。無論技術如何發展,網路如何發達,虛擬的網路始終不可能完全取代現實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傳遞更多的還是靠行動。孝敬父母,貴在懷有一顆尊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行動。
孝思不匱,勿做朋友圈孝子。放下手機,抬起頭來,向眼前的父母投以一個微笑,說著:“爸媽,你們去歇會兒。”然後接下他們手中的家務事。
【篇七: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母親節之際,朋友圈裡滿屏都是各種對母親的祝福。網友們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只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充斥著作秀嫌疑。但我認為這其實無可厚非。在母親節發朋友圈祝福,恰恰是當今人們有感恩意識、認識到母親節重要性的體現。這樣充滿溫情與感恩的節日祝福,有何不好呢?
說實話,如果不是看到滿屏的朋友圈母親節祝福,或許多數人都不會意識到“今天”就是母親節。在母親節發朋友圈祝福,猶如以前的人們在母親節為母親寫贊詩,形式不同,但本質一樣。只是因為時代的變遷讓資訊的表達與傳播更方便快捷了而已,它讓人們都能為心中的美好感情發聲。朋友圈的母親節祝福,充盈著人們對母親最溫暖美好的祝福之情。
但為什麼前人為母親寫贊詩無人稱此為作秀,而當今人們為母親節在朋友圈發祝福就會被稱為作秀了呢?我認為其中很大原因在於人們對“快餐時代”中的事物所報有的偏見。如今社會因科技的發達,便捷了我們的生活,讓許多事情化繁為簡。現在發一條朋友圈的確比以前手寫一首贊詩所花的時間短多了,消耗的心力也少多了,但不能因此就斷定發朋友圈祝福的感情分量就一定比寫詩來得輕。同是感恩之情、祝福之心的體現,對母親的美好祝福都是相同的,沒有必要分出孰輕孰重,不能因“朋友圈”就對母親節祝福帶有偏見。
還有實用主義者,認為回家為媽媽洗腳捶背一類的感恩才可稱為真正的感恩。這也是一種偏見。感恩存在於方方面面,為父母做事的確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感恩方式之一。但這與發朋友圈祝福其實並無衝突,一個為現實意義上的感恩,一個為精神意義上的感恩,兩者同是懷揣著感恩之心。既然本質相同,表達感恩何必拘泥於形式呢?
朋友圈發母親節祝福,其實無可厚非。或許你的父母並不玩微信,但猶如以前贊詩作者的母親讀不懂詩甚至不認識字,雖然不懂,但他們明白孩子心中是有父母的,明白孩子的感恩之心的。而朋友圈的祝福,是在把自己的感恩心、祝福情分享出來,在周圍的朋友乃至社會中傳播感恩意識、播撒愛的種子,讓人們與之共鳴,讓感恩在社會裡得以流傳。
母親節朋友圈祝福裡蘊含的感恩情感是毋庸置疑的。等到了母親節朋友圈裡卻一條祝福都沒有的時候,我們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麼感恩意識薄弱到了連一條小小朋友圈都不肯發了的地步。
【篇八:母親節微信刷屏議論文作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微信這一簡單的社交軟體,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網友們經常發出各種朋友圈兒來晒出自己的一點一滴。在母親節這一天,網友們紛紛發出對母親的祝福,或者晒出一些新舊照片來表達出濃濃的親情。但有多網有問題點算,有的網友卻認為這樣做還不如回家與親人的陪伴來的實在。的確,我也認為這樣做應是最後的選擇。如果有能力回家,應該去陪伴父母。
那麼為什麼我要說這樣做是最後的選擇呢?首先,一些上了歲數的父母,不是很願意接觸這些電子產品,更談不上去使用微信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在朋友圈中晒出的新舊照片和給父母的祝福話語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做這些只是為了給朋友或者網友做秀?還是隻是想讓網友給自己一個小小的贊或者一句簡短的好評?如果不是。那麼這時陪伴的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如果你想讓他們聽到你真誠的祝福,如果想讓他們看到你找出的新舊照片,那麼就去他們身邊,親口說出那段你想對他們說的話,親手拿出你想給他們看的照片。然後坐在一起,聊起曾經的往事。
其次,即使我們的父母願意使用手機,也看得見我們對父母表達的真誠祝福,或者說我們所房發的照片。但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段陌生而又熟悉的回憶。如果我們不能留在他們身邊那麼我們能留下的只是一段回憶,一個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想的起來的回憶,一段或悲傷、或快樂、或感動、或精彩的回憶,他們能做的,只是手裡拿著手機,看著那張最能讓他們入迷的照片,一個人靜靜的發呆,而她們的靈魂,已經來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場景。那麼陪伴就是讓這個場景重現。
正因如此,在這種時候,在這種特別的節日面前。我們應做的是回家去陪伴父母。然後讓那一段一段或精彩、或悲傷、或快樂、或感動的回憶。變成彼此間濃濃的又無法分割的親情。讓這回憶能成為一個能坐在一起侃侃而談的話題,然後再給未來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在自己的朋友圈上,發父母看不到,或者看到了又只能回憶的祝福,或照片。
有人認為:我出錢供養著整個家,我找出的一張張老照片,我從心中發出的美好祝福,已經可以稱之為濃濃的親情了。但我認為這種想法是不完全準確的,因為這些親情都是物質上的。而在你長期的不陪伴在他們身邊,精神上的親情已經近乎空虛。而讓這空虛的精神上的親情再一次被填滿的方法,或許也只有陪伴與交流。
因此,我想說,晒朋友圈固然可以,但在這種與他人分享自己感受的過程中,請別忘了生活的本質!即是要去親身體驗,去感受,去真誠的交流與真實的陪伴,只有這樣才能讓那棵親情之樹繼續茁壯成長,才能重新搭起我們與父母之間心靈的橋樑。
由躁入靜議論文作文 篇4
議論文 ,4058字【篇一:由躁入靜議論文作文】
經歷了生活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我想我們更需要讓心沉靜下來,讓我們的思想由躁入靜,沉澱出在生活中浮沉的自我。
當早晨第一縷陽光撥開雲層照射向大地,整個世界彷彿被注入了興奮劑,開始了一天的躁動。鳥鳴聲無休止地在耳邊唧唧喳喳地響著;汽笛聲伴隨著高峰期的到來也聒噪地鳴著;菜市場的大爺大媽們為了一元錢而面紅耳赤地爭吵著;辦公室的青年們為了生計也在不停地忙碌著……
這個車水馬龍的世界隨著一天的開始,也開始了他的躁,他的動。但隨著太陽的西落,世界也漸漸地歸於沉靜。陽光開始收斂他的光芒,而換上了溫柔的晚霞;鳥兒也歸巢等待夜幕地降臨;上班族也結束了一天的疲憊打開了家門……
世界的躁結束了,繼而登場的則是透徹的靜。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察的人生沒有意義。我想夜晚便是最好的自我審察的時機。無論是肉體還是思想都經歷了一天的聒噪,在這靜謐的夜色中,我們真應該回顧一天,讓一天中的精華與收穫在紛紛擾擾的躁動中沉澱出來,讓這些自我的感受沉入心靈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這就是靜,一個讓你只能看到自己,看到赤裸裸的內心,那些傷痕,那些痛,那些喜悅,只有自己獨自體味其中的滋味。
林清玄曾寫道:在黑暗中燃一支香,紅光一點就已感覺全開,輕煙一縷便得逍遙自在。我想這黑暗就是他為自己所營造的靜,而那支香便是他的生活積澱。但是倘若只有黑暗而沒有香,那便談不上感受全開與逍遙自在了。所以我們必須去經歷生活的躁,去經歷那些風風雨雨,那些熱熱鬧鬧,只有讓我們的思想經歷過躁,經歷過由躁入靜的過程,我們才會積澱出那支只屬於自己的香。
我想人生就是放大版的一天,一天就是個由躁入靜的過程。人生又何嘗不是由躁入靜的過程呢?從嬰孩到青年,從壯年到暮年,就彷彿是一天,從日出到日落,也只是個由躁入靜的過程而已。
既然我們現正處於人生的躁之中,就好好地去忙碌,好好地去熱鬧,等到入靜的那一天,我們也能燃那麼一支香,看那感覺全開,感受那逍遙自在。
【篇二:由躁入靜議論文作文】
米蘭昆德拉說,清靜就是不被人注視的溫馨感覺。他人的目光是沉重的負擔,是吸人膏血的吻。
而浮躁的人自然是不甘於清淨的。他們另類地熱愛華美的灼熱的聚光燈,喜愛欣賞眾多目光望向他的那種主宰世界的虛妄感覺。他們內心膨脹得像一個氫氣球,不由自主、卻同時也十分樂意地往更高處上升去……
而物理告訴我們它終究是會爆炸的,經過漫長的自由落體回到地面的也不過是兩毛錢一個的氣球皮。在浮躁的內心引爆的喧囂中,各種拾人牙慧構成的言論終是成不了你的思想的,倒是靈魂會受不了這種危險,毫不猶豫地離家出走,到比遠方更遠的遠方去。
日子久了,我是會日益想念離開我許久的它的。如季羨林所說,這樣的我不知日子是怎麼過的,說的話與做的事也無法從其中找到自己的意願。我從未發覺我是如此蒼白而膚淺過。這種由虛無蔓延出的恐懼讓我驀地厭惡碌碌的一切—我竟想要逃到深山野林裡去,和春日剛盛開的野薔薇面對面發一會兒愜意的呆,自在地神遊。
或許這就是清淨的魅力所在。當從午睡般慵懶而繁糜的浮躁的夢中醒來時,我發現被忽略了一整天的自己正頗有耐心地望著我,等我在這片寧靜的午後找到它。兩眼對視的那一刻,是幸福而充實的。在平和而質樸的氛圍中,有溫馨的感覺瀰漫開來—我可以聞到心中潛伏的夢想白玉蘭一樣的芬芳,我可以聽到成長時骨骼拔節如竹筍生長一樣的脆響,我可以觸控到記憶如樟樹葉一樣味苦的氣息與錯雜的紋路—我慶幸我及時地看見了我自己,看見了清淨送給我一生的大禮。
我想我會堅持一直帶著它們上路。當我穿過叢叢嘈雜如無人修剪的灌木般的躁與囂時,我深切地感覺到生活華美之袍上蚤子的真實,也更愜意於擁有清淨的自得與暢快。浮躁是人生必有的一塊貧瘠的土地,而一旦它開出了素而靜的花,它便再不會荒蕪而破敗—這才是永遠不用忙著充電的真正的美啊!
那是一種愉悅而樸素的收穫,是自信淡定地凝視暴雨與和風的眼神。一顆平靜的心,終會成就一路上風景的況味,成就頰邊的一朵微笑。
【篇三:由躁入靜議論文作文】
往往在禮炮齊鳴後才能體會一瞬間的安靜,彷彿時間停滯了一秒;往往在經歷了白日的喧囂躁動後才能體會到夜晚的萬籟俱寂,所有的輕浮都會塵埃落定;往往經歷了一生的追名逐利後,才會在生命的終結處,悔恨往事,一顆浮沉的心,終於由躁入靜。
愛秋,愛它的靜謐肅殺。在草長鶯飛的春天歌唱,在蟬蟲長鳴的夏日聆聽,終於在秋日,才開始靜下心來,靜靜地享受秋的寂寥。瘋狂跳動的心臟也不得不被這無情的寒意壓制,恢復到原本不緊不慢的節奏。神經敏感得連一片落葉都讓我悲天憫人。然而,也只有這樣的秋,才能洗去我身上兩季的浮華,讓不安分的我也開始思考人生,思考未來。躁動總是讓人盲目,因此面對那些已經失去的和即將失去的,也只能在這肅殺靜謐的秋季,由躁入靜,開始追憶和挽救。
十八年脈動的青春倏忽不見,面對人生的轉折點,內心的躁動早已抽絲出芽,茁壯成長。正因為是這樣重要的時刻,我更要讓大腦冷靜,讓靈魂壓抑。我需要讓一切按照著我的計劃不緊不慢地進行,人生漸漸由躁入靜,開始邁上他應走的路。取而代之的,是我躁動的手。其間遍佈著大大小小的血管,正在被熱血衝擊而膨脹。它似要衝破一切桎梏,書寫我不甘的人生。
人生的秋是寂靜的,伴隨著滿世界的紅葉;世界的秋卻是沉寂的,伴隨著數不盡的生命造就的血流成河。2008年的四川地震給了全世界一個沉重的打擊,正在為奧運躁動不已的中國似被潑了一身冷水,開始靜下心來展開救災。地震的發生更讓人們開始冷靜思考,經濟開展和自然如何兩全?接踵而來的是2011年的核洩漏,他無疑又給人類打了一劑鎮定劑,讓我們思考,科技發展到底是利是弊?數不盡的災難正在勸告人類:是時候該由躁入靜了。
歲月總是會沉澱一些事,洗刷一些事,淘汰一些事。我們也該一樣,洗去浮華,洗去躁動。洗去我們的年幼無知,洗去我們的自以為是,讓靈魂深處的波瀾起伏,化為小涇暗流,然後由躁入靜吧。
【篇四:由躁入靜議論文作文】
你已經走了多久?留下那盆驕傲的玫瑰花許多年未澆水;留下那隻渴望你馴服的狐狸眼角溼潤又幹涸。留下風景漸行漸遠,留下你的影子越來越淡,你卻急得直跺腳,慾望是一劑雞血,跑得再快,得到的怎麼都不夠。
你開始不停的抱怨。上學遲到,同學吵鬧,前途迷茫。這怎麼是你?怨天尤人與自怨自艾,無數個夜晚,黑無常白無常從一個陰暗、潮溼、悶熱的角落出來,押走那一個藍色的你。於是你成了火的顏色,不停跌倒不停奔跑,卻遠遠地忘記了捎上個什麼。
雨天雨天,走不完的泥濘不時散落你黑色的心情。縱有日光晴好,紅色的你總不願放下那一柄黑油傘。你仍要跑,急得直跺腳,而日子仍是泥濘泥濘。
季節開始想要給你一個安慰。你永遠不敢確定卻仍是妄稱她們木棉的那些花樹,暗暗的吐了蕊。打嚴冬走過,她們甚至不帶一片綠葉。
這天你放慢了腳步,她們是你許多年前的客人,躍然下筆。那時你稱她們熱烈,而如今她們的名字叫純粹。熱烈如此成長,你心微有撼動。感懷阿爾卑斯山上的箴言‘慢慢走,欣賞啊’,這次你停下腳步。
木棉樹掛滿白色的靈魂,她們讓你看見一個人的影子。那也是許久之前,你們總在安靜的夜晚走這條小道,討論音樂,詩歌以及未來。語言像一個個安靜的音符,如今恍如仍掛在這枝頭。
你開始放下那柄拒絕的手。同時,更愛上這純粹而靜謐的藝術家。許多個夜晚你掙扎著逃出追逐,伏在欄杆上出神地望著她們。
夜風已變得無限冷靜。匆忙的歲月你已忘記了二月的標記。一樹銀花就著夜色隱去了枝幹,沒有光芒卻點亮了夜色。
你開始相信這種成長。熱烈是生命的開始,但有時這種態度像高速運動的傳送帶,催促著生命卻模糊了意義。而純粹是一個轉折,夜色茫茫,取其深沉。梅雨紛紛,取其冷靜。安慰了那一個自己,穿上藍色的雨衣再次上路。
印第安人遠遠的告誡,別走得太快,等一等靈魂。由躁入靜需要過程,那劑雞血仍時常作祟,每每憶起那片木棉,你總歸走得出那份歇斯底里,讓靜謐開成一片藍色的音符。
【篇五:由躁入靜議論文作文】
周圍的世界愈發的充斥著各種雜音,或是汽鳴聲,或是搖滾重金屬,或是各種派對熱鬧的狂歡。在這一片急躁的嘈雜世界中,要如何去聆聽一朵花開放的聲音,要如何去使自己的心重歸安寧呢?
我相信,由急躁迴歸、進入到安靜中,需要我們時常拭去心中的塵埃,保藏一顆清靜隱逸的心。
屈原面對這一片鳥語花香的山林,不禁感嘆道:“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無變心而入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他懷藏著一顆清潔的心,隱逸于山林之中,寧可一生清貧,寧可被放逐,也不願使自己墜入世俗之流。他揚起他清高的頭顱,撇下了與煩躁的世俗一切的葛藤,因而找到了獨屬於自己的一份清靜與安寧。
因此,當你在這燥熱不安的世界中待得太久,以至於無法觸控到心中的安寧時,請在精神的隱逸中尋回安寧吧。或許並不需要你像屈原一般隱匿山林不問世事,而只需要在某個和煦的午後,晒著陽光,搖著竹椅,聽一聽風從林間穿過的聲音,還有那鳥兒的歌唱。
有急躁歸回、進入到安靜中,還需要我們堅守自己的思想與靈魂,切莫在世俗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以至於再也無法將自己從急躁的泥濘中拔出。
拜倫曾說:“我站在人群中卻不屬於他們,也沒有將自己的頭腦裝入那並非而又算作他們思想的屍衣中。眾人列隊行進,因溫順而致壓抑。”的確,若想脫離眾人急躁的佇列,若想擺脫浮躁不安的處境,我們需要堅守自己的思想與靈魂。眾人都爭著搶著去走的路,未必是通向安寧與光明的,只有在一番深思熟慮過後,我們才能踏好生命的每一步,才能漸漸走入清淨和安寧之中,使自己的生命無關浮躁,得享安歇。
因此,當你在浮躁的世界中待得太久,當你站在潮流的門檻前即將邁入之前,請問一問自己的靈魂,這是我所希冀所懷想的生活嗎?如若你的靈魂渴盼安寧,那麼就請你懸崖勒馬,轉身離開,踏上一條窄路,去尋找靈魂的清靜與安寧吧。
由躁入靜,才能真真正正地生活,為自己的靈魂而活。即便只是乘著葉片往前飛,也能尋找到勝似陽光與甘霖的生命的安寧。
以自由為話題的議論文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772字自由是什麼?
在這個滄海桑田的時代,自由是什麼?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不斷在發明創造,可以說最偉大的發明就是文字了,這實現了溝通自由。後來,人們發明了飛機,這實現了交通的自由。可以說,人類所有的創造,都在讓自己的生活更好地、自由地繼續下去。
但當我們轉念回頭時,我發現了“自由是這樣的,當你在某方面擁有了自由,就會在這方面失去另一些自由。”在我們發明文字後,就有了錯別字,哎,真是,這真的讓很多白字先生失去了自由。自從我們有了飛機,就註定了想要去幾千、幾萬公里外的地方,都要先買昂貴的機票,提前幾個小時趕往機場,再辦理繁瑣的登機手續,還要受天氣原因、航空管制等各種折磨,這讓我們失去了時間的自由。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呢?楊貴妃的荔枝自由嗎?可以想象,她為了那快馬加急五百里送過來的荔枝,承受了多少宮廷裡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真正的自由不在物質,而在精神。成吉思汗,他手下兵多將廣,那時的他縱橫天下,別說快馬加急五百里,就是五萬裡,都有人給他送荔枝,可以說是實現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物質自由!但他的精神是否自由呢?成吉思汗的一生,有無數次戰爭勝利的輝煌,更有無數次遭人背叛的淒涼,連他最信任的人——兒時的結義兄弟也背叛的了他。別看他表面風光無限,實際精神備受摧殘。因此,物質自由相比精神自由來講微不足道。
清朝末年,為什麼大家都揭竿而起?就是為了解放,解放靈魂,只有在那個時代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開國大典上那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句話是有多麼重要!在那一刻,中國人民解放了靈魂,實現了靈魂自由!
這一刻,我終於體會到了靈魂自由的意義,就像解放了人民靈魂的毛主席一樣,不斷實現自我價值、不卑不亢,一位真正精神自由的偉人,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間。
細節的魅力議論文作文 篇6
國二作文 ,1529字【篇一:細節的魅力】
八歲那年,我的腦袋中存在著千奇百怪的疑問。家裡的小魚死了,我會問為什麼;天下雨了,我會問為什麼;表上的時針停了,我會問為什麼……有時,會問自己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為什麼?
那天清晨,第一縷陽光射入房間,枝頭的鳥兒喳喳叫,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我卻發現茶几上果盤中的水果都腐爛了,果皮上“粘著”一層毛茸茸的綠色的東西,就像是獅子狗身上的毛髮。
待爸爸回來後,我跑到他身邊問:“水果為什麼會腐爛啊?還能吃嗎?只有水果會腐爛嗎?怎樣才能使水果不腐爛啊?”“哎,打住,你一下噼裡啪啦問這麼多問題,我哪能記住啊,一個一個地問好不好?”爸爸阻止了我問個不停的問題。我急切的問:“那你先回答我第一個問題,在回答其他的好不好?”爸爸回答:“好,首先呢,是因為空氣中的細菌把水果當成寄居的“家”,在裡面生根發芽,就導致水果腐爛,所以水果是細菌的“家”,我們不可以破壞別人的家,就不能吃腐爛的水果了,明白了嗎?”“恩,那為什麼細菌要把水果當成“家”啊?不可以是麵包嗎?”我繼續追問道。“可以,只要適於“它”生存的“家”自然都是可以的。當然,你身上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家,我們人體上也有許多細菌。”“啊,那我豈不時也會腐爛?”我嚇到了。“當然不會,不過人死後是會腐爛的。”爸爸說。
過後,我還上網查找了有關細菌方面的資料,普及了一下知識。發現在細菌身上,還真是有不少奧妙。原來水、有機物、適宜的溫度是細菌生長與繁殖必備的條件,怪不得人們都把蔬菜、水果放在冰箱裡,原來是為了提供一個不是與細菌生長繁殖的溫度,來抑制細菌的滋生。
還有呢,細菌不只有壞處,還對人類有益呢,人們用細菌研製出了許多預防疫苗等藥物,還有可以用細菌醃製泡菜發酵酸奶等等。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啊,細菌竟然有這麼多的益處。
生活中的小細節竟是如此有趣,他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奧妙,如果你細心留意,認真觀察,一定會發現那些不被注意的小細節,會發現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奧妙之中。
【篇二:細節的魅力作文】
每個人的身上都多多少少有些人們不能發現的優點,只要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他們身上的細節也具有很大的魅力。
今年夏天,我和好朋友小蕾,小雪一起去湖邊遊玩兒,明媚的陽光,清澈的湖水,芬芳的花朵,一切的一切把那天照映得格外迷人。
玩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們就打算去商城裡溜達溜達,看看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剛走到最繁華的醫院門口,小蕾就突然停了下來,“怎麼了,快走呀!”我詫異地說到。只見她快速地彎下腰,撿起了地上的一小卷錢,細數才發現,撿了八十多元錢。我心想:她會怎麼辦呢?這對我們來說也不是筆小數目呀!“你打算怎麼辦呀?”我不由自主地問了一下。“我也不知道啊!要不然在這等一會吧,說不定失主會回來!”說著說著小蕾變得沉寂了。就在這時,小雪說:“真在這等,還不知道要等到幾點呢!能找到失主就算了,如果找不到,你也要一直在這等嗎?”“那你說怎麼辦?拿著回家嗎?早知道是這樣我就不撿了!”小蕾抱怨著說,“先等等吧,我們丟了三四塊錢就急得不得了了,那個失主還不知道急成什麼樣呢,說不定他就和我們一般大呢!”聽了小蕾的這番話,我恍然大悟:別看小蕾平時活潑開朗,雖然學習方面並不是出類拔萃、名列前茅,但卻具有十分令人敬佩的心理素質,我們在那裡足足等了近三個小時,才等到那個失主回來尋找。看到失主的臉上洋溢位了笑容,小蕾也會心地笑了。在那段時間,我深刻地思考了一下,就是這一件小事,就在細節中體現了小蕾那種拾金不昧,堅持不懈的精神,使她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儘管我們身邊的同學或朋友不是學習拔‘尖’兒,但也一定具有我們值得去追求的美好品質,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正是如此,只要我們用心,一定會找到每個人的細節所散發的魅力。
挫折與成功議論文作文 篇7
議論文 ,1759字【篇一:挫折與成功議論文作文】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熟,但惜夏日長。”一首《觀刈麥》道出了古代勤勞的農民辛苦耕種的場景。
住在城市裡嬌生慣養的我們似乎是體會不到農民們辛勤耕作的苦和挫折。可我卻偏要去鄉里勞作一趟,去克服挫折。
於是,我便踏上自行車來到了鄉村體會勞作帶來的成功。
外公外婆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無論你在鄉間田野中哪一株菜,他都能道出它的名字,並且告訴你怎麼炒好吃。他們對這片土地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
此次的任務主要是種蕃茄苗。外公小心翼翼的將那一株株綠油油的蕃茄苗用小車推了過來。我看了看這黑黝黝的土地,心中一陣竊喜,不就是種蕃茄苗嘛?簡單極了,挖個坑,填進去便完成了。
天空一碧萬頃,萬里無雲。我拿起了鐵鍬,便進行挖土。我用力的往下一鏟,外表黑黝黝的泥土裡面竟然是帶著咖啡色的!空氣中雜著新的土地的芳香,於是我更加賣力的挖坑。
可是,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我要克服一個又一個挫折。
毒辣辣的太陽炙烤著我的背,腳下一陣又一陣的熱氣,就連空氣中的泥土香也變得令人作嘔。再看看雙手,都已經紅腫了,我的每一寸肌膚都要被曝晒著。整個人都變得頭昏腦漲,有在心裡想,算了吧,還是放棄吧!可是,另一個聲音告訴我:這點挫折算得了什麼?沒有付出,哪來的成功?
於是,我又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挽起了褲腳,繼續在烈日下勞作。
接著,外婆看到我挖的幾十個大小正好的坑,對我進行了表揚,直誇我能士。外公從遠處用扁擔挑來了兩桶黑糊糊的東西,離近一看,自氣熏天。外公笑著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原來這肥料便是牛糞啊!我忍著沉重而濃烈的臭味,將它們填到每一個坑中。
最後,終於到了最後一道步驟了。外公將那一棵棵枝肥葉大、綠油油的蕃茄遞給了我,並囑咐我千萬要小心種植,切不可埋太深,也不可埋太淺。我小心的種著,生怕它長不出蕃茄來。
夕陽西下,天空的晚霞美得醉人,五光十色,似魚鱗,似白兔。
望著我一天的成果,我似乎忘記了腰痠背痛和火辣辣的背,磨出水泡的雙手,是啊!只有克服挫折,才能取得成功。
挫折讓你離成功更近一步!
【篇二:挫折與成功議論文作文】
馬克思說:“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讀著這句話,望著窗外綿延不絕的雨簾,冰涼的水汽肆無忌憚地蔓延著,隔著玻璃與天空會晤,我陷入了沉思……
高三的生活如同桔葉一般,擠不出一滴水份,無一絲生機,習題和試卷將我埋藏於桌縫間,不用枷鎖,我也逃不出那一尺三長的天地。
我如同指標般,煩躁地在刻滿數字的鐘表上爬行。伴著指標有節奏的“嘀噠、嘀噠”聲,我卻毫無韻律感,跳著我那雜亂無章的舞步,渾渾噩噩地度過一天天的寶貴時間。
一次一次的周練,如同殘忍的鐵劍,一次又一次無情地刺激著我僅有的自信心。隨著一模、二模、三模的一次次失敗,我慢慢跌入了谷底,摔得頭破血流,卻又計可施。
一次又一次地衝擊,差點選垮我心中僅存的支柱,但我聽見海鳴威隔著萬里重洋呼喊:“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李白隔著千萬裡的捎來一句短詩“天生我材必有用。”於是,我帶著滿身的血跡,重新整裝待發。
從山谷到山腰,再到山頂,這一次我不會輕言放棄,一步一步穩穩地夢向我已仰望許久的山之巔。
在整裝待發的途中,我漸漸地學會了多一抹安靜。少一線煩躁;多一點勤奮,少一絲抱怨。
當別人忙著談天,商量著如何去玩時,我默默地退出了他們行列;當一次次的周練成績公佈時,我靜靜地看著他們的急躁,無言;當他們在抱怨著試卷的困難時,我則靜靜地拿起筆,一步步認真地演算著求解方法。因為試卷的難易並不會因為我的抱怨而改變,夢想中的大學並不會因我而特殊。
也許是我的永不言棄的,也許是我的勤奮努力,亦或是我的樂觀心態,我的成績一點一點提高,我也時刻保持著面對挫折時的樂觀堅強。終於,我一步步向山頂靠近,我即將到達目的地,摘下屬於我的人生第一站的小紅旗……
面對挫折時,我懂得了百合並不只有盛開的那一抹純白,黎明開啟的前夜,定有其喋血般的壯烈。
高三的生活就是這樣,挫折中有著堅強,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拼盡全力,等待春暖花開的一天。
不斷咀嚼著馬克思的這句話,思緒被窗外嘰嘰喳喳的鳥兒打斷。透過玻璃望去,細雨不知何時停下,早已是晴空一片,西北角的彩虹高高懸掛。
望著窗外的彩虹,我笑著默默對自己說:我明白了……
成長需要壓力800字議論文 篇8
高三作文 ,1070字李嘉誠說:“雞蛋向內打破是食物,向外打破是生命。人生亦然,向內打破是壓力,向外打破是成長。”此言得之。漫漫人生路,壓力一直與成長並存,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努力承受壓力,向外成長。
壓力是什麼?我們從何處可以感受到壓力?壓力是外界對人的施壓,它可以是眾人的期待,也可以是來自各方的質疑。雨果說:“後人會將嘲罵看作是榮譽的喧鬧聲,凡是戴上桂冠的人都要受到抨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壓力無時不在,越是眾人的焦點,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大。哪個當紅明星沒有遭受過外界對他們的批判?趙薇當年因出演《還珠格格》的小燕子一炮而紅,可是從此“文盲”“粗俗”的標籤就一直加在她身上,於是她重讀導演系,製作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終於令大眾發現她不是粗俗文盲的小燕子,而是導演趙薇,這一突破,難道不是她的成長?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各處感知到壓力,媽媽無意間的一句“考試加油啊”讓學生揹負起考好的壓力,同事的一句“小心應付,別把公司的策劃案稿砸了”讓工作的人揹負起辦好策劃案的壓力,親戚的一句“讀研證書拿到了嗎”讓大學生揹負起考研成功的壓力。這些壓力,避無可避。夏目漱石說:“如果無法避免,不如面對它。”面對這些壓力,我們只能承受以尋求突破。
如何承受壓力,完成從心理崩潰到向外成長突破的昇華呢?最重要的就是強大內心。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說:“無論你擁有傾國傾城的美貌,富可敵國的金錢還是博學多聞的才學,你都不能算強大。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辛棄疾也說:“事無兩樣,心有別。”外在的看好與誹謗都不構成人心的強大。人所面對的最大困難始終是自己,有時候是一根羽毛落下來不行了,有時候是泰山壓下來都沒問題。所以修煉內心,學會承受壓力,才能在壓力中一次次突破、成長。
貝多芬說:“人最偉大的傑作往往是在逆境中作出的。”我們所面對的壓力不正是我們的逆境嗎?而承受壓力後的成長不正是那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偉大的傑作嗎?當壓力避無可避,我們不如就學習魯迅的“敢當”,按照卡夫卡所說“一隻手攔住虛空的黑暗,另一隻手記下在虛空中所看到的一切”,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強大內心,在壓力中學習如何抗壓,在壓力的伴隨下努力打破蛋殼,實現突破,學會承受壓力,向外成長。
快節奏生活議論文 篇9
高二作文 ,1032字當今的時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日新月異,“效率至上”成了人人追求的準則。“二倍速”瀏覽方式應運而生。將播放速度變為原來的兩倍,看似提高了效率,可這真能如人們所願嗎?
當代不少年輕人都過著這樣“二倍速”的生活,不僅僅在看劇時用二倍速,而且幾乎所有資訊的瀏覽全都採用這樣“快餐式”的閱讀,且自詡為提高效率。我也曾嘗試用這樣的方法來看一集電視劇,從時間上來看,我確實只花了平常一半的時間,就瀏覽完了所有的內容,可看完之後卻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不僅沒起到本預期的放鬆身心的效果,反而在二倍速的帶動下,心裡的弦繃得更緊了,變得更勞累。並且一集下來,我並沒有對這一集就有任何深刻的印象,真可謂“事倍功半”,而並非像人們所想的那樣“事半功倍”。
假設用這樣的方法瀏覽工作中的重要資訊,在一半的時間卻只記住了不到百分之十的內容,效率不但沒提高,反而是大打折扣,又或是這些資訊對你有重要作用,那造成的後果就更是不堪設想了。
“二倍速”人生,是人們在社會的車輪滾滾轉動之下,催生出的一種應對方式,但是它卻背離了它提高效率的最初目的,這樣的做法反而讓你變得更加浮躁,毫無效率可言,誠然,它縮短了瀏覽資訊的時間,但這樣又能達到什麼效果呢?
浮躁,資訊爆炸的社會之中,讓人們選擇二倍速人生的原因往往是這個時代給人們帶來的普遍的焦慮感,擔心自己一旦與他人不同,脫離了這種二倍速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就“落後”了,“掉隊”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盲目跟風容易,而要做到保持自我可就是難上加難。快自然值得鼓勵,但慢真的就代表著效率低下嗎?
美學家朱光潛在《慢慢走,欣賞啊》中寫到“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生活需要張弛有道,一味的求快只會讓自己變得渾渾噩噩,只是在自我欺騙中獲得片刻的安慰,回過頭來看,你所追求的效率反而跌到了谷底。
我認為,在緊張的生活之中,讓自己過上一種慢生活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留出空閒的時間去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為自己備好了行囊,才能有上路的資本。
動中取靜,快中取慢,張弛有度,這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生活方式,這才是我們在這快節奏下應該有的慢生活。
傳統節日與洋節議論文 篇10
高一作文 ,1074字說是看到這個“洋”字,心中便不由得一陣無奈。極容易的,便使人聯想到逾幾百年前那個所謂“洋”字橫行的年代了。
那陣子,中國人甚至把“洋”字看作萬能的法寶。買布要買“洋布”,追時尚要穿“洋服”,外國的老爺便尊一聲“洋大爺”。之所謂“洋燈”“洋油”之類,層出不窮。既然如此,這“洋節”自然也成了外國老爺和海歸的人們競相慶祝的節日,國人只有眼羨和驚奇的份罷了。
不得不承認,那時的中國,確實要非如此不可了。低下的國際地位和愚昧的人心,讓國人對外貨和一切外來物推崇之至,想必也是必然。
到如今,中國在曲折的發展路途中雄然崛起,倒也對住了碰過的無數壁。國外所謂的“洋節”,也順順利利地走入我國,開始在人們中間盛行了。
反觀現在,文化發展反而呈現了一種略微尷尬的態勢。國外來的節日,非但沒有成為傳統節日的附庸,反而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商戶藉此造勢,甚至於大發橫財。年輕人也不滿於傳統文化的“俗套”,紛紛投身於“洋節”,令人沉思。
依稀記得過去便有過類似爭論,最後直至上街採訪。年輕人普遍對傳統節日日期一問三不知,反而對外國節日日期及習俗倒背如流,不免令人擔憂。
國務院辦公廳釋出的《傳統文化發展工程的意見》其實也不無道理,反而應成為大勢所趨。其實我也自省,自己實在無從辨識冗長紛繁的農曆,而放棄了對於傳統文化的追捧。
誠然,一個國家,如果自身的文化被外來文化攻佔了,想必也是亡了國了。當初日本侵略中國,首先想到的便是“文化同化”,想想看,的確是恐怖之至了。
但對於《黨員幹部不應過洋節》,這的確是偏離了主道,可笑至極了。共產黨不比義和團,馬克思老人家也未規定過如此排外的思想。若比當年義和團,連“洋槍洋炮”都不屑於使用的話,倒不如效仿一下明太祖,閉關鎖國罷了。
歸結到最後,我們需要的不過是一個“舍末逐本”罷了。“洋節”雖好,但終究不能成為主菜。傳統節日即使再如何“老套”,也萬不可丟棄與遺失。我們也要抵制絕對排外,把握好一個尺度。民族魂是不可丟的,國家的傳統文化也是丟不得的。作為一個五千年的大國,能雄踞於文化之林,究其存亡,與此亦有密不可分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