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愁相關作文20篇
思愁 篇1
國二作文 ,629字“明月鬆見照,清泉石上流。”此情此景若有一對鴛鴦伴侶在對月當歌,吟詩作對,實在是完美無暇的溫馨畫面。然而,對於尋尋覓覓的她是何等的悽悽慘慘慼戚。
尤憶當天於桃花園中的一遇。滿園紅白桃花似錦,閃耀春光,她正在桃林中踏著花瓣採桃花。忽然路過一個英俊書生,恰見她在採摘稍高的一枝桃花。書生快步過去幫忙採下遞給她,說:“姑娘如此有雅興。”她卻羞答答地迴避:“不過是順路過來。”便低下了頭,臉顯出了紅暈……
事過境遷,繁花已不再,他亦已不再為其採桃花。逼迫於雙方父母的反對,有情人最終不成眷屬,貧苦的她被迫到了異鄉。
此處真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片蕭條。每每醒來都是“楊柳岸曉風殘月”隻身一人,總會人愁席涼。此時拿著他為她寫了兩句詩的手帕,道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裡枝。”真是“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令她淚滴於帛,寂寞更纏緊了她。
她的視線似乎又會到了那天兩人的離別。接過手帕時,兩人早已淚眼汪汪,卻又無語而離。他看著孤帆遠影,唯見長江流,仍在不斷揮手。“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真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又“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呢?既然李贄都讚賞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自由戀愛,為何他又不行呢?現在落得冷冷清清,孤身漂泊異鄉,又有誰不會消得憔悴呢?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即便是家也會想念,何況如此情景呢?實使人“衣帶漸寬”、“人比黃花瘦”,看著“連卷西風”,孤帆又何時載我回?
愁思 篇2
國三作文 ,540字愁、愁、愁,面對著一科科作業,翻著一本本書,何時是個頭?你看這個“愁”字明明就是心在秋天裡枯萎。李煜不也曾經說過“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白也曾感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窗外下起了鵝毛的大雪,萬物失去了生機。雪花獨佔了整個領域,天地間一切都沉寂了下來,心裡在想:難道樹木不愁嗎?它們怨恨冬天奪取了一切綠葉;鮮花不愁自己的魅力無法表現;鳥兒不愁自己無法飛得更高更遠嗎?“該死的天氣,該死的大雪”母親聽見了我的抱怨,自言自語地說,冬天多美啊,萬物明年又能更好的生長了。
我望了母親一眼,她也正在看著我。眼神裡寫滿慈愛。她的眼神彷彿在告訴我: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我有一些似懂非懂地回過頭,再去望本子上的那個“愁”。—原來它是靜下心來用心去改變,去收穫秋天的成果。
窗外,天已經放晴了。陽光照在白雪上格外耀眼。我把自己埋進去,埋進書本,埋進試卷,埋進密不透風的黑繭—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繭成蝶。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我懷念那那個飄雪的黃昏,並且永遠感激它,因為在那時間段裡我完成了自己的過渡與蛻變。回想起自己曾經的努力和放棄,曾經的堅忍和忍耐,曾經的執著和付出,曾經的汗水和淚水,那是怎樣一種感動和慶幸,怎樣一種欣慰和尊敬。
你的愁思,讓我銘記 篇3
國二作文 ,768字誰知雨的心是我深深的情,我感受著雨的生命,傾聽它心跳的聲音,煙雨朦朧中,我緩緩走近這似曾相識的世界,緩緩走近這個飄搖時代裡的一位傑出人才。—題記
你是一代君王,卻葬送了一個盛世王朝。
你是一位詩人,卻受縛於宮廷帝王之家。
上天賦予你出眾的才華,卻又用全力將你束縛。
金戈鐵馬,震破華麗的霓虹雨衣;四面楚歌驚醒了繁榮的歌舞昇平。你是一位亡國之君,佇立在開封的宮廷前,遙望煙雨中隱隱約約的金陵城,感受心中那到不盡的亡國之痛。
滄桑的淚珠掛在眼角,無神的雙目透出一絲苦笑。昔日的名利早已不復存在,往日硝煙滾滾的戰場也早已風平浪靜,雨沖走空氣中彌散的血絲,一切的一切如那花開花謝,來去太匆匆。曾經的你,萬人之上,供人敬仰。而今,你不過一介亡國奴罷了。
獨自登上陰冷的小樓,仰天無言。滿腹心事誰人知,遙想當年東風輕拂,花前月下,帝王吟詩作賦,閒情灑落一地。而如今,林花盛開。月色朦朧中,只能獨自一人,依著窗兒,任銀白的月光碎了一地浮華。你的愁絲我是不懂,但清風是懂的,明月夜懂你的。你看,天邊那輪明月,為你而圓。
月色傾斜,小樓之上,東風依舊,舉杯問天,欲借酒消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一飲而盡,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欲再舉杯,才發現,杯中已盡。
緩步下樓,漫步於舊時庭院。殘月如鉤,風韻猶存,一切的一切都還是那麼熟悉。只不過,人已不復當年。落花飄過,暗香浮動,潮來寒雨,晚來急風,望開封城內,一片煙雨朦朧。
雨無情地拍打著那單薄的身軀,順著臉頰,緩緩淌入口中,但此時,已辨不清,那是雨水?還是淚珠?細雨拍打著梧桐葉,一聲聲,點點滴滴到天明,風住塵香花已盡,踏著一地落英。深院之內,入眼盡是疫瘡痍,你滿腹愁思終難散去。
剪不斷,理還亂,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你滿腹愁思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那孤苦伶仃的背影啊!
從此,我記住了你,李煜!
那一方鄉土那一思鄉愁 篇4
國三作文 ,951字忘不了,無論何時,身在何處,永遠忘不了我的家鄉,忘不了那做夢都能使我笑醒的泥土房!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村子。清晨,這裡是最有韻味的。掩映在茂密繁盛的古樹中的泥土房,伴隨著山間繚繞的霧氣和白雲,流露出安靜溫婉的魅力。因為偏僻,這裡的春夏秋冬、風霜雨雪,似乎都與外界無關,只顧傾吐著大自然的各種心情。
從山坡上走下來,放眼看去,一排排整齊的泥土房,一間緊挨著一間。雖說是泥土房,但是在泥土造的外牆壁中還是會摻入些石頭。每間泥土房都會有幾根木頭做的柱子,柱子下還有一個石墩。每間每戶都會有閣樓,在閣樓上,推開窗戶,往下看還有瓦片有序地擺放著,以便下雨時,不會積水。進入泥土屋裡,還得跨過門檻,可小時候腿短跨不過,因此總是踩在門檻上,再跳入屋內。有時候被阿婆阿公看到還會捱罵,說不能踩在門檻上,要長不高,也不夠尊重祖宗。走進裡面一看,方桌,大木櫥。再往裡走,土柴灶裡兩個大鍋,燒飯燒菜都得用柴。還有木頭做的樓梯,直達閣樓,那木樓梯又陡又窄,所以小時候我從不敢一個人走。
還記得兒時,在泥土房前的院子裡,和小朋友嬉戲時,總能聽到野貓安詳地坐在瓦片上,像嬰兒一般發出叫聲,有時東竄西竄。這一秒還在大伯家的閣樓窗戶上,下一秒就已經跑到了阿公家的瓦片上。
泥土房裡的空氣,夏天涼快潮潤。昏暗的堂前,阿婆坐在小椅子上紡線,一隻手搖著手柄,一隻手舒展開來,手臂不夠長了,線還在拉長。泥土房給我的感覺,冬天溫暖穩重,黃昏的蠟燭,將漫長的冬夜點亮。我趴在阿公的腿上,聽著屋頂瓦片上雪花簌簌落下的聲音,眯上眼,一不小心就香香地睡著了。
泥土房是農村文化的載體,遺憾的是,它們正在漸漸地消逝中。人們住進了磚瓦蓋的新房,泥土房也因無人居住而相繼倒下,我不知道以後,我該如何和下一代敘說兒時的故事。泥土房,承載的是無處安放的縷縷鄉愁,在有著相似成長經歷的人眼裡,它並不象徵貧窮、沒落,而意味著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濃的鄉里鄉情。泥土房是鄉人幸福的最初根源。故土滄桑鉅變,我們歡喜出發,何時能夠重新抵達?
我希望為許多這樣充滿回憶的老屋和老村吶喊。在這農業文明日益萎縮的當下,這裡的一草一木,也許可以還原過去的鄉村圖景和詩意的生活,讓我們緩下腳步,等一等我們的記憶。
那一方鄉土,何時崛起?那一思鄉愁,何時放下?
離別是思念的愁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451字菊花已殘,二月的豔陽被烏雲掩蓋。記憶中,唯有你的離別讓我難以忘懷。
我是多麼思念你,我的老爺……
多少天的相依,多少天的陪伴,你在我人生中似曇花一現,卻讓我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的離別;你在我成長中,像那轉瞬即逝的夕陽,卻把我照的光亮;你和我相依相伴卻走得那麼決絕,含笑而去,永不相見。
我是多麼想與你重逢,感受你的溫暖啊!二月的春風吹不出我對你的思念,隆冬的大雪凍不住我對你的敬愛。我努力讓我認為你還在,只是昏昏沉沉地睡一覺,但耳畔的哀樂,親人的淚水,厚重的木棺都在提醒我:你已離去,我們已不能相見。
那一天,是我們最後一次相遇,也是最後一次離別,我還在,你卻無聲無息的離去。
你的離去,如淤泥離開荷花,如翠枝離開嬌葉,如哀傷離開淚水,一切都是那麼暗淡無光。你離去的那一天,小小的我也一口氣走了幾里路去為你送行,一言不發。
只可惜我還幼小,不懂離別的悲傷。我只是呆呆地站著,如今再次憶起,不禁淚如雨下。
離別是思念的愁,當一個人時,便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你。我會將你埋在心靈最深處,也算是對離別的一種補償……
望君思·寄吾愁 篇6
高二作文 ,844字踏塵而來,我們也曾是醉臥沙場的勇士。以時光為銀,我們努力購買與花費著我們的未來和現在。許是石過波泛後的不平靜,我們終是遇到了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思索。或許,這就是成長。不能躲,不能逃。
已是沉寂安然的季節,巷子矮牆上的野花早已凋謝,唯有那棵不安於時的洋槐依舊掛著淡味的白花……不消多少時日,我們將難以再有時間去品味這生活的滋味。高考的考場已經只隔著最後一屆考生向我們招手。到處充斥著的衝刺的氣息都在強烈的刺激著我們的神經。強作輕鬆的樣子卻難敵歲月逼近下浮出的愁容。
終於,在幾場夏雨的摧殘下,洋槐也放棄了最後的傲氣,終也舍下了嬌柔的花,成了一道擋陽的綠牆。高三的準考生們也退卻了曾經的那幾分稚氣與慌亂,何去何從早已明明白白。堅韌一戰為自己再做最後的努力與堅持。他們早已經習慣了這種規律而緊張的生活。備戰的士兵早已做好了所有的打算,留給歲月的不過是一張定格的汗水圖。
時間沒有盡頭,只有路口。你我一路向前,早已淡忘了那些歲月的劃痕。在結果面前,曾經顯得微不足道。哪怕,哭過,傷過,過去的就是過去,我們早已沒有了回首的理由。在記憶的最後永遠都只有“忘了”兩字。不管以前傷得有多重,最後我們也只是一笑而過。
今昔,揮汗灑淚是學習唯一的姿態;但往矣,我們又還剩多少次可以不過一切地奮力向前。沒有永遠可以回頭重走的路,有時候我甚至在想“除了向前,我還有退路嗎?”
我們害怕錯過,我們卻總是錯過。我們錯過了享樂,我們卻收穫了前行;我們錯過了家人,我們卻收穫了師友;我們錯過了夜晚,我們總會收穫黎明……沒有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錯過,也沒有什麼是絕對意義上的得到。
看到校園中的持書少年,我不禁徘徊。生活不會虧待任何一個用心的人,也總不會善待任何一個戲過人生的人。
花敗只為結實,心中還是難以平復,但絕不是孩童般的無知了。
望君之拼奮,思吾之人生。
我們仍會愁苦,但有什麼努力是不痛苦的呢?
秋葉滑落,歲月留波。放下當放棄的,珍惜該珍惜的。此亦足矣。明天不遠,唯在腳下。
—僅以此文獻給所有迷惘的人
愁思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388字誰的父母不會偶爾離開自己?我的父母有時就會這樣。
記得七歲那年過完年,我因為要上學,所以只能暫時離開我的父母親,跟著姑姑一家子一起到銀川。
當時坐上車時我特別開心,因為我終於可以擺脫他們的拘束了,並可以和我的表哥表姐們一起玩耍了。
但到了夜晚,睡覺的時候,當表姐一家團團圓圓的時候,我卻久久難以入睡。
雖然我自由了,但望著窗前的那一輪明月,不知怎麼地,上車時的那些快樂都無影無蹤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肚的愁思,那嘮叨的話語,那熟悉的身影,那一盤家常便飯,都時時出現在我的眼前。
我的淚水止不住地往下滾,雖然我的枕邊一片溼,可是還是不行,父母親的彷彿在我的腦海中生了根似的,不斷地出現。
那晚,我失眠了。
因為他們的姿態追著我,醒時、睡時他們充滿了我的靈魂。
那一夜我才明白,和父母在一起時,不知道他們的溫暖,當真正離開他們時,才知道離愁思的滋味有多難受。(公眾號:虎老師語文)
保文化之美解鄉愁之思 篇8
高三作文 ,778字前不久,網友在論壇和微博上展開了關於更換地名的爭論。有人認為應該改名且更“高大上”些,也有人認為應以家鄉標誌性名勝用名,但我認為不應隨意改名。地名是一個地區的標誌名稱,承載著當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保留文化原有的淳樸,也讓所居之人排解一份鄉愁之思。
毋庸置疑,地名是一種文化的識別符號,它承接著地區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我們情感的一個寄託之處。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我們的思維更是傾向於多元化,更想接受多方面新奇的事物,但文化有其固有內涵,並不能隨我們思維的轉變而對其有所侵犯,保留文化原有本質,讓文化之美更源遠流長。
細想之,一個地區的取名難道就是為了追求時尚與功利麼?顯然不是。有些地名在我們看來可能略顯土氣,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當地文化的一種標誌,文化的取名並不噹噹受限於時尚和功利的捆綁。以名勝作為地名確實可能對家鄉旅遊業有所推動,但再細想,一切經濟的發展就只能看旅遊業麼?且進一步講,文化的體現也不止於名勝,以名勝為地名只會使當地文化侷限體現於景區,並不能全面展現當地豐厚歷史文化內涵。
故而,保留原有的地名也不失為是明智之舉。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獨特的背景,地名也是對那段滄桑歷史的承載,是我們排解鄉愁的一個情感寄託。如若我們身處異地,聽到自己家鄉的名字時也會深感親切,這就是地名給予我們鼓動的力量,給予我們鄉愁的排解。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正確地去了解家鄉地名,深刻去領會其中所具有的涵義,這也不僅是對地名文化的尊重,也增強我們的鄉土之情。
反觀社會焦點事件,琅琊閣改名一事在網上也是引起熱議,這樣為了迎合旅遊業對地名本身的侵犯,固然是有所不當,以追求時尚更名也同是如此,保留原有地名也讓地區的文明能被後世所銘記。
地名是鄉愁的情感寄託,並不能隨我們主觀意願與名利心而有所侵犯,保留文化淳樸之美,也讓人清心排解一份鄉愁之思。
清明愁思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580字又是清明雨上,我輕輕推開窗,淅淅瀝瀝的雨正纏纏綿綿地落在大地上,那清清涼涼的雨點隱隱約約地夾雜著一絲淡淡的憂傷,頓時,這淒涼之感立即渲染了我,使我不禁低頭沉思。
愁,彷彿成了清明的主題。
雨也惆悵,人也彷徨,古詩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正是對這節日最好的銓釋。
那山中把把雨傘緩緩在墓邊移動著,我停步折花淋溼了衣襟,唉,滿樹玉瓣多傲然,江南煙雨卻痴纏,這花飛雨追的,如同我的憂愁般越理越亂。我將野菊送到她——我已逝的太婆身旁,想著小時候與太婆在一起的歡樂時光,不禁潸然淚下。
雨為掃墓灑下了句點,驅車歸家,車窗外紅雨瓢潑所泛起的回憶怎麼潛,太婆那慈祥的面容仍在我心中流轉著,令人不能忘卻。等到回過神來,奶奶已經準備好清明果,在家裡等我了,我下了車,捧起一個清明果,坐於屋簷之下,細細地品嚐著,熱騰騰的清明果漸漸地溫暖著我的心。看哪,遠方銜春的燕正迫不及待地想要歸巢,家,果然是個溫馨的地方,我應更好地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的每分每秒。
一彎明月漸漸升上夜空,我臥於床上,窗外梨花帶雨的月光灑在心上,太多的愁,太多的思,都難訴衷腸,唉,在這煙火絕斷的清明中,我怎可安眠,只要一閤眼,愁與思便會如潮水般湧上心頭……
雨,再一次打溼了眼眶……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750字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