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青春一別經年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忽然青春一別經年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13字

不知何時愛上了文學,不知何時遇見的青春,《忽然青春,一別經年》。你曾懵懂如同未甦醒的宇宙,青春是撥開混沌的燦爛花火,你生長巴結,細微的快樂和痛苦也放大,如極晝的永夜。

這是一本雙語書,有很多雙語詩詞,不但可以把優美的語句用來借鑑,還可以增長你英語詞句的積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在這本書中有燃點有淚點有萌點,有嫌棄它是一本讓人心動的青春物語,從中你可以捕捉到最純粹的盛夏光年。

書中共分五大章節與人格、體型、美食、朋友、成長有關的話題。從中你也會不斷地產生共鳴,並不會覺得那是在說教,而是把自己致身於一個純白的世界,你在純白的世界中尋找最純真的心靈,那便是你的青春,一個真正無怨無悔,真正奮鬥的青春,就像書中所說是你笑中帶淚,解開枷鎖,而你自此盡享人生。

這本書也專治你對青春過敏,會給你一些建議,是一本治癒系的讀物,同時也會發人深思:不安全感就像是裸露的傷口,只要碰了就會疼,有些人就為了通過使別人覺得自己渺小,而獲得外界的某種認可,總是來戮我們的傷口。

對於那些悅己的人,我很喜歡的一點就是他們不需要外界的認可,他們已經發現自己的價值是內在的是與生俱來的,不會被別人搶走,也不會為別人的看法而增加。這也的確值得讓人思考,我是否還是當初的自己,那個天真單純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青春,我們失去了一切都能得到補償,我們所有的痛苦都能得到安慰,可是夢境似的青春一旦消失,它帶走了我們心中的某種美好,從此一去不復返。

我用盡青春只為尋你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47字

江南的風景總是山溫水軟,而又在這樣滿是才情的地方,誕生了一代文豪,多情的月與多情的風,孕育了多情的他。

作者白落梅用細膩婉轉的筆法,勾勒了徐志摩,這滄桑而不悲涼,世故而不俗流的愛恨纏綿。五載春秋,經成一夢;百年時空,滿紙荒唐。

一位是相看又相嫌的結髮之妻張幼儀。他浪漫多情,她墨守成規。他不拘媒妁,她端莊秀美。她為他獨守空閨,他卻在康橋另覓佳音。他不對她施捨一絲溫柔,她卻仍存一絲執念,一樁婚事,也經不起塵緣的淺薄,了不盡世事的變遷。

一位是匆匆行入他的人生,卻又轉眼嫁作人妻的林徽因。他們結緣康橋,散於康橋。他的心被她的純淨不經意的撩撥,她心卻懵懂迷茫。他為她不顧父母之命,她卻礙於塵世紛擾,她不願做他人口中的不清不白,他卻執意用浪漫熱烈追求。而最終,釀成了她的回頭,他的失望。

另一位是有著出塵氣質卻嫵媚妖嬈,愛的轟轟烈烈的陸小曼。她沉迷於世事庸俗,他卻一心想做世外中人。但他們飽受世人痛責,為了愛大膽追尋。只可惜,她活在煙霧繚繞的煙榻上,他卻操勞維持生計。他與她,最終只能陰陽兩隔,永遠分離。

他也是平凡的感情,卻將這冷暖陰晴演繹成了傳奇。

他亦享盡人間風月,斷送了似錦前程。

他是徐志摩,他用盡這一生講述了一個淺顯的道理。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願你的青春不負夢想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69字

暑假,我閱讀了《願你的青春,不負夢想》一書。這書講的是主人公——夢想導師俞敏洪50多年的風雨路程,從農村考進一座學校,又考入北大,然後當上北大老師,最後自己創業,創辦一家公司——新東方。

書中有一些句子,我特別的喜歡,最有意義的一句話是:“勤奮加堅持很重要,該堅持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下去。”她告訴我們,在人生中,勤奮和堅持最重要;在學習和生活中,一定要記住,堅持下去就會有希望。

這句勵志話,讓我想起了在暑假期間攀巖的事情:到了太陽谷,專業的攀巖老師先讓我們做一些仰臥起坐、俯臥撐等熱身,給我們講解完一些攀巖的知識,帶領我們來到攀巖場地。看到這個攀巖場地,我十分震驚,這場地跟平常的不一樣,傾斜的並不是直的,而且支撐點也比平常的少,這讓我立即失去了自信。看著同學們一個一個的攀爬,我甚或恐懼,打起退堂鼓。輪到我攀爬的時候,觀察找好地形和支撐點才開始爬,握住一個馬頭型的支撐點,腳踩一個紫色和綠色的點子,順勢往上爬,照著老師的方式,沒想到竟真的爬了上去。爬到前面一個同學都爬不上去的地方,我也試了試,一伸手就碰到了,原來堅持也有優勢的呀!馬上要成功的時候,突然堅持不住滑了下去……

攀巖非常考驗人的意志力,考驗不放棄的一顆心。在爬一個支點的時候,你要想下一個要爬哪個支點。如果有一個支點,你並不敢爬,或者爬得非常困難,這時候,一定要勇敢放開手去拼一把,沒準奇蹟發生了;如果放棄退卻,就不會看見下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只有契而不捨,方可鏤金石。

“生命的美麗來自進步和成就,只有進步和成就,才能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人的一生中,你成功一件事情,或者進行一件事情上,並不是在原地,而是努力向前,在這個時刻,你會感覺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一個個小目標和理想加起來,就變成一個大理想。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堅持特別重要!有時自己看不見進步,認為在原地踏步,不是,這是在蓄積力量,只要堅持,哪怕只有點點滴滴的進步,我們才能在最後看到一個巨大的成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積小流,方渠成江海。

看完這本書後,我感觸很深,奮鬥,堅持,進步,夢想,成長等等,都是人生中要做到的,這樣才可以實現理想目標……

每人都有一個童年——《童年》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172字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個人一生中絢爛多彩的一幅畫,在親情友情的滋潤下生根發芽。讀完高爾基的《童年》後,我不禁為阿廖沙感到惋惜與不平。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相庭徑,他的童年時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見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於是跟著外祖父、外祖母過著貧寒、艱苦的生活。這個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在外祖父家,兩個舅舅自私貪婪,對阿廖沙使盡壞心眼。曾經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藍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最後昏厥了過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裡並沒有得到一個年幼孩子應得到的關心與呵護,而是遭受著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默默承受著這一切,默默承受著這個“家”,默默承受著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雖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雙眼,親兄弟,親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但是在這長長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卻給予他人世間最美好的一份感情—親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給阿廖沙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還向阿廖沙講述父母年輕時美好的戀情。外祖母會常常教阿廖沙做禱告,祈求上帝把生活變得好一點。外祖母對阿廖沙的這份愛猶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讓阿廖沙看到了毫無瑕疵的世界。

不僅有外祖母,還有小茨岡—阿廖沙的好夥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卻陪在了他身邊聽他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小茨岡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時候,替他挨那頓鞭子,護在他的身上。儘管這樣,會引來兩個舅舅的強烈不滿,但是小茨岡仍舊如此,成為阿廖沙的第一個夥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岡給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給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熱愛科學,喜歡實驗探究,與阿廖沙彼此知心,成為了忘年交。

但是,這段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後來阿廖沙的外祖父與外祖母鬧分家,外祖父破產,自己的母親死了,外祖父養不起他了。面對這一切的世事變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擊之下,獨自去人間混口飯吃了。

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個充滿著小市民習氣的家中,無疑是當時俄國社會最下層人民受到貧苦的小縮影。許多貧苦人民為了一丁點利益好處去爭奪,滿眼寫著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愛卻遠遠不及這個家,這個社會給他帶來的痛,他對一切事物的愛漸漸被恨所代替。一個幼小的孩子最純真的心靈也被這黑暗殘暴的社會所玷汙,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卻畏懼之餘,孤身一人去面對,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那是無比幸福的,在吃穿不愁的家庭中長大,被無數份關心包繞著。每當遇到挫折躊躇猶豫時,阿廖沙的堅強與不屈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書,教會了我許多。

一百個人的十年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517字

這些天忙裡偷閒,拜讀了馮驥才老先生的這本書。不為別的,只因我對文革瞭解的太少太少。

文革這個名詞,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只有短短的數十年而已。但即便如此,我們這一輩的人也猶如霧裡看花,看不真切。明明身邊不乏聽到這個名詞,歷史教科書上也多次提到這一事件。但這彷彿都流於表面,當你想進一步更全面瞭解的時候。卻會遇見一些阻滯,社會上不容易看到詳細的細節,家中的一些長輩也從不提及,對此有些避諱。就這樣,我也一直沒能瞭解真實的文革。甚至以為就單單是四人幫掀風作浪的故事而已。但讀了這本書我才瞭解了一個真實的文革。

為什麼我覺得他的書很真實呢。首先,他用的是紀實的內容體裁,他直接把書信和電話中的談話如實記錄。其次,它收錄了不同階層的人的自白。有小孩,有工人,有知青,有農民,有資本家,有科學家,甚至有紅衛兵。當這些人的人生故事交織縱橫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龐大而清晰的歷史畫卷。這幅畫卷十分巨大,但絕不模糊。其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清清楚楚。

舉個例子,一個工程師,他叫梅老闆(化名)。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科學家,還未文革之時在工作之餘喜歡同他的愛人和同事開展一些高雅的文藝活動。然而在當時就被一些有心人默默記了下來。文革一開始就被他人舉報為裡通外國的叛國罪,沒經過任何合法的法律程式,無視憲法的尊嚴胡編亂造,好好的文藝活動被曲解成“裴多菲俱樂部”“做特務發電報”,並在臭名昭著的“六十三廠”陷害折磨致死。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髮指的,荒謬的事情啊!更加荒謬的事情還不僅僅於此:評價毛主席語錄的大學生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一個面癱的不會笑的人因在毛主席面前不笑被人誣陷為反革命;一次拉練因打壞了一個毛主席塑像而全員跪了幾個小時;收房租的賬本被稱為“變天賬”;把內容含有毛主席照片的書籍墊在屁股下被稱為“現行反革命”……當時的人們在民主與法治被肆意破壞下的中國,秉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崇高”心態,以自身利益為目的,把流毒無窮的聰明用在羅織罪名打擊異己之中,無數好人因為各種奇葩原因深陷牢獄之災,而惡人則逍遙法外,借毛主席名義肆意作亂,在當時,就是一個群魔亂舞的社會。

上面的這段話準確來說是片面的,只能算半個文革。因為其實作惡的,並非單單就是惡人。有些人作了惡,害了人。但其實他們大部分沒有認識到事件的本質。他們是懷著對黨的絕對忠誠與對領導的絕對敬意去辦這些事的,他們可能覺得這是對的,從馮老先生《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受了一些壞人的蠱惑,本質上並不是要存心作惡。這種人是無辜的。

但是最讓我感觸良多或者說是憤怒的是前一種人。正如馮老先生在書中所說:在一些無辜遭受牢獄之災深陷獄中十餘年後,他們被告知,一切責任都歸於四人幫頭上,一切都過去了。大家文革之中還是“階級敵人”之後就又得笑臉相迎。在法律上這些存心做惡的惡人又成為了“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好公民”“好領導”。是的,我們應該學會放下仇恨,與仇人舉杯和解,因為要建成一個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新社會需要這些人,也因為在當時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下法不責眾。但是在道德的法庭上這些人是有罪的。他們帶給受害者的創傷很可能是一輩子也不能回覆的。

說到這就要談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本書作者收到的素材在中全都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作者甚至願意留出版面等待一個懺悔者的出現,可惜的是,他沒有等到。我也不知作何感想。只想拿德國與日本在整體上對於二戰的態度比較。我覺得本書的啟示就是“再美好的謊言也只能掩蓋傷痛,只有殘酷的真相才能治癒心靈”。雖然時間可以讓人淡忘,但無論是被害者的苦痛與加害者的罪孽卻不是那麼容易洗清的。我只想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陷害他人的人說:正視歷史,負起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才是對待生命的正確態度。

紀念五四運動一百週年觀後感 篇6

觀後感 ,639字

4月30日,學校組織觀看了《紀念五四運動一百週年》的直播視訊,習近平主席進行了一次發言,他提出:新時代青年應有五四愛國精神。

我們的國家有整個歐洲面積大小,國界線長度可以繞赤道一週。經過億萬人民七十年的努力建設,她如今是世界第三大經濟休。綜合國力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中國正在不斷地發展、富強。她打破了外國侵略,挺直了腰桿子,使我們新一代的青年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

但是,和平安定決不是我們不去愛國的理由,習近平主席告訴我們,要居安思危。十來年前,有一個美國人叫龍安志,他熱愛中華文化,並且說過這樣一句話:"那時的美國,物質生活已經很豐富了,年輕一代變得奢侈浪費、崇尚名牌、不知感思、自我而膚淺,有點像現在中國年輕一代"。時間證明他是對的,中國年輕一代被美好生活衝昏了頭,他們忘了這美好生活是誰給予的,是祖國!

中國有很多不足:人口問題、糧食問題、土地問題。中國資源人均佔有量少,教育資源和水平中等。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第一產業仍占主導地位。中國人口、經濟、資源的分佈不均勻,如今,還有中國孩子上不起學、吃不飽飯、穿不暖、睡不好;如今,還有外國勢力敢向中國挑釁,給中國使絆子,甚至是威脅;如今,還有奢侈風、祟拜風在中國盛行,人性的劣根性和冷漠在中國出現。中國有很多不足,中國仍需努力!做為中國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為國家努力!

愛國從來不是過時的話題,我們需要愛國精神!

五四運動百年有感:

列強侵略籤條約,

青年遊行當先鋒。

喜看華夏今雄起,

五四精神定長存。

普羅旺斯的一年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91字

鯊魚的封面是大片片的花田,如夢如幻的紫色,美得刺傷了我的眼。那種帶有溫和夢幻香氣的紫色小花,是我一直極愛的花。

薰衣草的花語是:等候愛情。

這本書算是一本旅行隨筆,作者向讀者展現了他和妻子在普羅旺斯的那一年裡的每一個月。那裡有山谷,有海岸,有森林,有松露,有葡萄酒:哪裡還有住在森林的獵手、善良樸實的當地居民、忙碌的鄉間集市、喜歡演講的水管工、喧鬧的旅遊者;當然,還有那大片大片的紫色薰衣草田。

“我們的山谷在一月的寒冷中就已經變得沉寂落寞。眼下,冰雪覆蓋更添了一份額外的肅靜,整個的去彷彿與世隔絕。陰鬱美麗的盧貝隆山似乎為我們所有,只是在雪地上有時可以發現偶然經過的松鼠和野兔的足跡。除了我們之外,在沒有人類的痕跡”。

“櫻桃紅了,葡萄藤上也覆蓋上了喜人的嫩綠色鮮葉,不再是冬天的枯朽模樣。遠山青蒼柔婉,如一條翠綠色的腰帶,懸掛在天邊。輪自在的面上摩擦出有規律的聲響,載著我們從一叢叢迭香、薰衣草或者百里香的氣味飄過”。

“地面在酷暑下開始出現龜裂,採木也放棄了繼續生長的嘗試。漫漫長日,往往只聽見屋外的蟬鳴和花間蜜蜂的低吟,此外便是詠池,攀上吊床,或讀一本輕鬆讀物的下午。此刻,連時光的流動,似乎都是輕緩慵懶的”。

多麼愜意,不是嗎?

像是孩子的詩:“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大概跟陶淵明放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時的心情同出一轍。昔者和靖先生林君復以梅為妻子以鶴為子,頗有些“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風範,他是真的隱士。看過他的《長相思》,總覺得這謎一樣的男子是守望著些什麼?反思陶淵明,難道他不是嗎?這是隱士的守望,是歸隱的理由吧。

珍惜青春拒絕毒品觀後感 篇8

觀後感 ,599字

我的青春,遠離毒品。青春是寶貴,生命亦是寶貴,所以在這寶貴的時間裡,請讓毒品遠離你這僅有的生命。

剛看完視訊的我深有感觸,居然有如此多的人在威害自己的生命,而與我年齡相近的青少年佔了絕大部分,我們這個年齡不應該是天天快樂成長的嗎?為什麼要將這珍寶“獻給”那欺騙你的毒品呢?

有的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走上這條路,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應該及時向身邊的人求救,而不是錯下去,任由毒品肆意妄為。但有的人卻圖快樂,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虛榮心,而抱著一種“就吸一次,肯定不會上癮”的心態去吸毒,結果一吸就上癮。這是不珍愛自己生命的行為,將自己的生命當做娛樂的籌碼,值得嗎?

我告訴你,一點也不值得。當你想要嘗試毒品的時候,請想想你的父母。想想你的母親,她辛苦十月懷胎,滿懷希望的等待你的降臨,你卻想滿足你的心去沒滅她的期望,這是對母親不負責的行為。當你曠課,花大把的錢去吸毒的時候,請想想你的父親,他不分晝夜的工作,只為養家供你上課,而你卻拿著血汗錢去讓那些販毒者快樂,簡直沒人性。

你的父母把你養大不容易,他們從不想從你身上得到任何回報,只求你過好吃好,每日快樂的成長,這已經是你對他們最好的回報了。所以請不要將他們的愛拋棄。

吸毒也會對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它會使人消極,瘋狂,甚至自殺,會擾亂社會的秩序。所以,讓你的青春,人生與毒品隔絕,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童年》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104字

這個假期我讀過一些文學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出生在俄國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汙?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裡。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童年》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33字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洩。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生命匆匆的交錯,它再短我也盛開過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經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