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少年——於黃花崗追憶林覺民相關作文20篇
彼時少年——於黃花崗追憶林覺民 篇1
國三作文 ,1135字踏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巍峨的牌坊,幾經歲月磨洗的石板路,周圍矗立的參天松柏和古樹以及隨處可見的烈士墓碑,使得空氣都變得靜寂和肅穆,即使路邊花叢中盛放的五顏六色的鮮花也沒能損減絲毫。高聳的石碑,蒼勁有力的碑文又總是勾起人萬千的思緒。彷彿閉上眼睛就能看到那逝去的硝煙及硝煙中鮮活的生命,隱現的臉龐。
一個年輕的身影在腦海中漸漸清晰,揮之不去,卻又讓人不知該如何形容,那曾經青蔥的歲月,彼時意氣風發的面孔以及毅然決然的身影。林覺民和他的《與妻書》交替出現在眼前,一如後世人所形容的那樣:
悽悽肝膽與妻訣,耿耿孝心稟父書。
疏梅篩月憶攜手,囑承父志有遺孤。
青天有情幸後輩,英雄終得展眉舒。
中原烽火尋常事,讀史至此淚方出。
他無疑是個最優秀的男人,“性詼諧,涉口成趣,一座傾倒”,“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十三歲參加科舉考試,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揚長而去。
我一直很想知道,那年春天,那個硝煙隱動的夜晚,那個滿腔心事的男人究竟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提起筆,蘸上墨,一筆一劃寫下那封名動民國的《與妻書》。在去廣州前的那次回鄉,也許他深深知道前路漫漫,九死一生,對著有孕在身的愛妻,無奈而毅然的轉身,身邊捲起多少的不捨與訣別?
1911年的4月,在督署的那片硝煙之下,他一定沒有後悔過,一定沒有猶豫過,也一定沒有退縮過,他或許想起了年少的一場輕狂,或許想起了家中年邁的雙親,深愛的妻子,尚來不及見面的孩子,或許想起了幾年來走過的坎坷革命路。在我想來,這個偉岸的男人,在他的生命裡,即使是晚霞,也必將是炙熱燙眼的火燒雲。
被俘的英雄,面對兩廣總督張鳴岐、水師提督李準親自在提督衙門的審訊,毫無懼色,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還發表演說,慷慨陳詞。談及險惡局勢,“捶胸頓足,憤激之情,不可扼抑”。甚至不忘革命黨人精神,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也許就是這種執著鑄成的一道脊樑,一直支撐著這個男人在被關押的幾天裡,滴水粒米不進,泰然自若地邁進刑場,從容就義。
而在那天的陽光下,風揚起滿地灰塵,迷亂了多少瞳孔,刺痛了多少拳拳報國心,那個雄姿英發的身影,逆光而立,眼神堅決,雙拳緊握,身上的衣服洗得發白卻仍舊整潔,面對洞黑的槍口,他又在想些什麼?
而在同一片陽光下的老宅裡的妻子意映呢?她是不是仍會時時想起彼時初見,那個當年坐在樓梯拐角吹出青澀口哨的夕陽中的少年。
獻身為革命的決然背影,《與妻書》中對愛妻的留戀不捨交替在腦海中閃現,這兩種強烈的感情都是林覺民,也正因此他才是不褪色的英雄少年。
天馬行空的少年,年少輕狂的青春。但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當一切都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漸行,漸遠。
他仍在。
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篇2
國二作文 ,1567字去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時,正是夏季一天之中最為心曠神怡的清晨,空氣裡還含著水汽,時不時地徐來一陣清風。
一下車,抬頭便看到一塊巨大的牌匾,上面刻有孫文先生手題的“浩氣長存”四字,讓人不覺肅然起敬。穿過牌匾,是一條兩旁種有柏樹的石板路。走在已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我突然有一種時空錯雜的感覺,兩邊森森翠柏,四周蒼天喬木,彷彿幻化成一個個模糊的影像混雜著歷史往事的痕跡,在我眼前不斷地晃動,我的心不禁有點緊,邁出的步伐變得小心翼翼,我怕我的腳步聲驚擾了那些模糊的影像和安睡的亡魂。
在這紛繁的思緒中,我們上了一座橋。橋的兩邊都有一個小小的水池,水池上都一個噴泉。過了橋,遠遠的看見一個西式建築,由四根柱子撐起,柱子圍成的中心是一塊稜柱狀的巨石,上面刻有七十二烈士之墓幾個遒勁的紅色大字,我猜七十二位熱血志士便長眠於此。
在它的後面,是一座“山”字形的建築,在建築的頂端站著象徵自由光明的自由女神像,在車上導遊給我們講過女神手裡所拿的物件曾變更過三次,但不管怎麼變,自由光明是人們共同的追求。建築一共有兩層。下層僅僅有一大兩小的門,左右兩邊有小樓梯上第二層。第二層從正面看是一個三角形的石牆,它由不同的牌碑組成,牌碑上刻有捐獻人的姓名。第二層的背面和正面一樣,但是從那裡看下去便能看到一塊巨大的碑,距離太遠使得碑上的字像是隱形了,還真有點像武則天的無字碑。
走近了才發現,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字。內容是關於黃花崗起義的經過和埋葬在這裡的七十二名烈士的姓名。石碑經歷上百年風雨的洗刷,留下了斑駁的雨痕,有些字字跡已經變淺甚至有些模糊,輕輕撫摸一個個名字,“廣東人:徐佩旒,徐禮明,徐日培徐茂燎,徐鬆根,徐滿凌,徐昭良,……福建人:林覺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廣西人……四川人……安徽人……”重若千斤,當年那些戰士們究竟要拋下多少的親情,拋下多少大好的青春去完成這一場壯烈的革命呢?冷石無語,石碑上寥寥數語又怎能描繪當年那場驚天動地的起義呢?
旁邊有個白髮老人在喃喃說道,沒有他們,哪有廣州今天的繁榮。不禁悵然。不由想起昨天參觀廣州塔的場景,想起那座中國最高的塔,想起那部一分半鐘就能升到108層的電梯,想起那些環繞著塔的鋼化玻璃。從廣州塔鳥瞰全景真是一種又驚又喜的感受,驚的是那些大路成了羊腸小道,汽車只有米飯大小彷彿伸手可握,驚的是感覺不踏實,踩在雲上似的輕飄飄。喜的是廣州是那麼的繁華,是那麼的發達,直插雲霄的摩天大樓,臥波的長橋,飛虹似的立交橋,富有特色的城市雕塑……無不印證著城市的飛速發展。
然而過上富足生活的人們,你們是否不曾忘記今日之幸福是無數無數的革命戰士用鮮血和無數我們無法想象的代價換來的?是否已經忘記了那一段段用鮮血烙出來的慘痛歷史?是否被物慾衝昏頭腦?
今天這個烈士安睡的園陵已儼然成為了市民們休憩遊玩的公園。一大早許多老頭老太們或帶著小孫子小孫女玩耍,享受著天倫之樂,或來晨運,有獨個打太極的,有三五個在一起練唱歌吼吼幾嗓子的,有十來個聚在一起跳廣場舞的……小孩的打鬧聲,老人的歌聲笑聲,音響傳出來的舞曲聲,讓這個莊嚴靜謐的園陵很有幾分熱鬧,也許長眠在此的英烈因此而欣慰,當年你們奮力追求的不就是這樣的生活嗎?不就是想中國有今日之局面嗎?但是作為生者,我們不該淡忘他們,而是懷著感恩的心去懷念他們,因為他們,我們已經不用飽受國亂的痛苦,不用拋妻棄子的去參加革命,才有今天的生活。我們應學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銘記他們“菊殘猶有傲霜枝”的精神,“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品質,不浪費向子孫們借來的資源,努力為國為民造福。
我想我永遠不會忘記,曾經有那麼一群人,用生命成全過我們的幸福。
石碑雖然會被時光所腐蝕,但你們的美好品質將會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活在後代人的心中,正如孫文先生所說的那樣—“浩氣長存”。
觀《最美孝心少年一龍花》有感 篇3
觀後感 ,552字孝心其實很簡單就是為父母幹活;就是關心關愛父母;就是為父母沏茶倒水。
今天,我有幸觀看到了《最美孝心少年一龍花》,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龍花是一個17歲的少年,父親幾年前去世了,母親也生了病,龍花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不僅要照顧病重的母親,還要照顧弟弟。每天,龍花和弟弟上山一遍又一遍地採花,到集市上賣錢,買藥給母親吃。龍花現在輟學在家,他說:“等母親好了,他一定要上學。”龍花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主持人,因為當主持人就不用害怕別人了。有一次,弟弟想吃冰激凌,但是龍花不給弟弟買,因為母親還得買藥,而弟弟又哭又鬧,龍花出於無奈,只好給弟弟一塊錢。
看了龍花的故事,我在想,龍花的生活條件是多麼不好,父親去世了,母親又得了重病,還要照顧弟弟,而我們呢?天天都能上學,不用承擔家裡的負擔,天天過的無憂無慮的,龍花家裡很困難,連一塊錢都珍惜,給母親買藥。而我們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一天消費幾百、幾千還不知道珍惜。龍花的那種孝心,是誰也比不了的。為了給母親買藥,上上下下上山摘花,即使滿頭大汗還堅持,侍候母親大小便,無論多麼苦多麼累也不抱怨,真不愧是“最美孝心少年”!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應該學學龍花,多孝敬母親,幫父母幹家務,關心一下父母,和父母和睦相處,孝敬父母。
黃梅花開少年時 篇4
高二作文 ,2083字“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記不清這首《女駙馬》是什麼時候會唱的,好像自打記事以來,就能夠自然地哼上幾句,像是孃胎裡帶出來的一般。黃梅小調清唱時溫柔又親切,彷彿流淌在我的每一根血管之中,與血液相融,密不可分。
究其源頭,還是受了母親的影響,母親在眾多劇種中偏愛黃梅,而在黃梅中又偏愛《女駙馬》一曲,問過緣由,母親說那年那月除了勞動,哪裡又有像如今這樣豐富的娛樂活動,每天難得的清閒時光全送給了村頭的那方小廣播。高高的村牆上,四四方方的鐵塊,在一村孩子上學途中,放牛路上,輕輕地飄起陣陣悠揚,也讓乏味的生活漾起絲絲波光。
母親放下手裡正在洗的菠菜,仰頭輕笑了一下,懷念道:“我每次起個大早,做好家裡早飯去學堂的時候廣播裡都剛好在放那首《女駙馬》。當時第一次聽黃梅,純樸清幽,韻味悠長,喜歡的不得了,就跟著聲音學,那時候可沒有百度也找不到歌詞,只能在一遍遍聽的時候套人家的發音,後來廣播換歌了,曲風各異,但卻怎麼也沒有聽《女駙馬》的感覺了。”
“再後來,鎮上有個類似選秀的活動。你還去唱了這首連詞都知道得不確切的歌了,是吧?最後還被刷下來了。”我找了個杯子一邊倒水一邊揶揄母親。母親又笑了,像個少女一樣,眼神憧憬又略帶靦腆,透過她不再緊繃的面板,我分明看到她十六七歲的青蔥歲月,沒有名牌的衣服,沒有閃著光亮的配飾,也沒有“淡妝濃抹總相宜”,有的只是洋溢開來的朝氣與希望,以及一份不輸於馮素貞(《女駙馬》的女主角)的勇氣。
這是母親的黃梅花開,亭亭少女時。村裡的草垛、田裡新插的秧苗、幾隻毛色暗淡的黃狗以及忙碌時耳邊農人的小曲,是在如今仍會入夢的存在,那種生活重壓之下的苦中作樂,成了母親藏在黃梅曲中幾十年的心意。
其實我現在想想,也倒蠻慶幸母親當時被淘汰了下來,她所套下來的歌詞大多都是錯的,要是讓她選上了那不就丟了黃梅戲的臉了。可在我和姐姐小時候沒看過正版歌詞之前,也一直是把媽媽口頭傳唱的《女駙馬》奉為經典。我倒罷了,沒因為這出過什麼糗事,姐姐就不一樣了,她初中時在一次班級聯歡會上唱了這首歌,本來也無妨,大家也不太知道原版歌詞,可不妙的是班裡正巧有一位男生也唱了這首歌,手裡還拿著真正的詞。姐姐這才發現母親教我們的,原來是不對的,不過好在我姐有副好嗓子,唱得好聽,在那一起一伏的婉轉韻調裡歌詞的差錯也顯得無傷大雅了。姐姐說當時她班主任還很真誠的問過她以後要不要往這方面發展。回憶往事,我們一起在床上笑得打滾,樂不可支。
這是姐姐的少年時代,有紛飛的試卷、滿滿的筆記和奮鬥的你我,但更多的是一雙雙閃亮的眼眸,滿含對未來的期待與熱情,姐姐那滿是公式的腦子裡,卻給黃梅留了可貴的一隅之地,讓人在訝異之外又多了一絲瞭然。想來,不止姐姐,每一個少年人的心裡,一定也都留了一塊柔軟之地給了他們所喜愛的、想要守護的人與物。
而現在我也正好處在這個黃梅花開的年紀。之前與朋友的一次閒聊,提起《女駙馬》,她說她也會唱兩三句,我們便就著一室陽光哼著婉轉小調。再後來我們發現周圍的朋友,同學或多或少都會唱那麼幾首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甚至連冷門一點的《點大麥》、《徽州女人》也有人會唱。聽著一個個單薄的音調在他們口中連成一串串悠揚纏綿的旋律,猛然間我就被感動了。現在國家提倡重拾傳統,大到首都小到鄉鎮,都對傳統文化手藝等投以十二分的重視。我們以為重拾是個艱難的過程,卻沒料到這千年的傳承,早已長成了我們的根骨,是忘不掉磨不滅的。也許沒幾個少年人知道,黃梅戲的唱腔分為主調、花腔和三腔三類,也不知道黃梅在戲曲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出,但只要他們還能夠唱出黃梅,哪怕只是輕哼調子,黃梅就不會失傳,不會黯淡。
多年前,我倚在奶奶懷裡看電視上在演《天仙配》,看那些演員畫著不同的眉毛,穿著各色的戲服,也有高矮美醜之分,但每當他們眼神一亮,水袖一甩,腰肢一轉,唱出第一個音韻,流露出來的便是一樣的熱愛與堅持。
黃梅戲的傳承,文化的傳承,需要向嚴鳳英、王少舫這樣的名家,需要一代一代從小練家子的戲曲演員,也需要對黃梅戲帶著欣賞目光的群眾。我佩服那些能夠將生命奉獻給黃梅的演員們,他們從小所受的苦,我無法感同身受,只能報以一份敬意。
徽風皖韻撲面來,在每年都會有黃梅雨季的土地上,每位兒女對黃梅戲都一定會有深深的眷戀。我不能去更高更遠的地方演出黃梅戲,也不能侃侃說出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但每當我走在被黃梅浸潤的這片山水之中,唱起一句“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愛花好月兒圓”時,萬物都將會與我應和。黃梅戲永遠不會失去它的聽眾,就像宣紙徽硯千百年流傳,黃山毛峰的清香代代綿延。我這樣相信,我們都這樣相信。
我的黃梅花開少年時節,不似母親的純粹,也不似姐姐的明亮,但從我的祖輩、父輩一直保留下來的那份熱愛與真誠依然熠熠生輝,少年人不敢也不願忘記先輩們的文化與記憶。歲月悠悠,時光漫漫,但黃梅戲的歷史不斷,皖地的傳統文化不休。
黃梅花開,幾朝幾夕時;少年不在,尚有少年來。我期盼,多年後黃梅雨季來臨之時,幾世同唱,聲聲黃梅腔。
黃梅花開少年時,一曲新詞酒一杯。
彼時年少夏正濃 篇5
國二作文 ,965字佇立在城市喧囂的街頭,恍惚中,我看見了四張如花的笑顏,在我童年時光的末期,那不到兩個月的短暫相處,卻讓我銘記一生。一如記憶中的夏天,暖暖的,直達心房。
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們,會躺在鄰家的屋頂上,數著天上的繁星,說著心中的祕密,那時的每一個夏夜涼爽如水,有時還會飛來一兩隻小小的螢火蟲,那時的我們純真無邪,在屬於我們自己的一方天地裡怡然自得。這時,我們不顧大人的叫喊,在夏日的夜晚狂奔,卻僅僅只是單純的喜歡這樣逆風而行的感覺。斑駁的石板路上,撒下我們的汗水,爬滿青藤的青石牆上,留下我們指尖的痕跡,累了,我們便靠著牆,大口大口的喘氣。
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們,會躺在後山的草坪上,半眯著眼睛看著湛藍的天空,陽光總是很刺眼,如珍珠般灑在我們的身上,晒得人懶洋洋的直想睡覺。這時,身下的青草總會調皮的竄進我們的衣領,軟軟的,癢癢的,這時,總會有一個男孩,嘴裡叼著一根剛摘下的青草,帶著清晨的露珠,明晃晃的落在臉頰上;這時,一旁的小璐總會不快的說:“阿杰,你真是個壞小孩。”這時,阿杰總會對她翻個白眼,鬱悶的說:“古板。”我們總會一陣輕笑,看雲漫不經心的從頭頂飄過。
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們,會坐在黃昏的球場中,那模糊不清的樣子,在昏黃的太陽和街燈夏,顯得格外醒目,那沉澱在記憶中的碎片,最終拼成一幅完整的圖片,恍若隔世。這時,天空總會有飛鳥掠過,那翅膀振動的聲音,穿過左耳,流進心底。這時,一旁的小木總會抱著他的畫夾,描繪著球場的寂靜,天空的剪影,和腳下滾燙的黃沙,以及我們逆光擁坐在一起的神情;這時,小松總會一把搶過他的畫筆。兩人在跑道上不停的追逐、打鬧,銀鈴般的笑聲撒遍球場,我們相視一笑。
年少,終於成長。那年少輕狂的日子便這樣,一去不回。還記得分別那一天我們誰也沒有說話。他們四人就那樣看著我踏上火車,漸漸走遠。在列車發動的前夕,隔著一扇窗的距離,我看見我們彼此深藏的挽留,終於潮溼至滿溢……後來呢?後來我已記不清。只知道,那視線最後的一秒,便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遠處尖頂的歐式建築,夏日絢麗的伏爾加河,以及那個被松花江支流劃過的,名叫紅色之岸的東北小鎮,記憶中所有的美好,終於在那夏天結束的某一天,消逝在了時光中。
佇立在城市喧囂的街頭,我終於又淚流滿面,恍惚中,想起那個夏天,熱烈而悲傷,肆意而張揚,明媚得刺痛我的眼睛……
冬日黃昏時車來人往的街頭充滿愛心的少年陸天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559字一個冬日黃昏,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志願者徐明在斑馬線前幫助人們過馬路,而交警叔叔在十字路口中間指揮交通,一切都是那麼井然有序。
一個老爺爺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他挑著扁擔,沉重的扁擔壓得他走不動路。他臉色枯黃,渾濁的眼中充滿了憂愁,嘴角向下撇,就像是一把使勁拉著的弓一樣。
天灰濛濛的,風冷嗖嗖的。
老爺爺來到斑馬線前,“5、4、3、2、1”紅燈滅了,大波的人群開始過馬路,20幾秒後,眼看綠燈就要滅了,可老爺爺才走出六七米。徐明趕快跑到路中間攙扶老爺爺過馬路,交警叔叔也示意讓老爺爺和徐明過去後,機動車再通過。所有司機都耐心地等待著,可是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
不知是扁擔太沉還是什麼原因,老爺爺倒在了地上。少年陸天剛好從菜市場出來,他本來要買菜的,可是在菜市場並沒找到他想要的新鮮蔬菜,所以正準備回家。眼看老爺爺摔倒了,便一個箭步衝上去,和徐明一起將老爺爺扶了起來。陸天攙扶老爺爺走過斑馬線,志願者徐明負責挑起扁擔和貨物。
過了馬路,他們直接把老爺爺送回了家。在老爺爺家,陸天看老爺爺貨筐裡的菜很新鮮,正是自己想要的,就買了一些。老爺爺激動地說:“你們……你們都是好孩子!”
雖然是冬天,但他們的心都暖烘烘的。
少年錦時 篇7
國三作文 ,1396字世界上最長情的陪伴,是隻要我在你心裡,我就會一直陪著你。
曾經,花暖四月,人間芬芳。山頂早春的陽光像金色的河流,洋洋灑灑的洩滿了你全身。我坐在你身邊,安靜的注視著講故事的你。時間久了,你也會回過頭來微微一笑,問我到底有沒有認真聽。當然有啊,我總是這樣回答。其實心裡是有恍惚的吧,不知是沉溺於歲月靜好,還是被溫暖迷得失了魂—記得那時年紀尚少,你愛談天我愛笑。
後來就漸漸的這麼長大了。人們總是在一邊憤慨一邊遺忘一邊傷心一邊迷惘中成長的、人生總是穿插著不滿,其實誰也不曾真正氣惱悲傷吧,只是會有些彷徨。那年你十四,是那樣一個焦慮而感傷的年紀。只是,原諒我的疏忽,我沒有選擇陪伴。
那天,我們大家一起出去玩。初夏的陽光不知為何莫名的浮躁,太陽很不吝嗇的拋下它的全部光芒,熱得有些難受。我還是很開心的,不必關在城市那小方格里。我走到了人群的前方,與其他孩子聊得熱火朝天。你落在了人群的後面,我全然不覺。中午,我們選擇在草地上野餐,我與另一個女生坐在一起,分享著各自的食物。我一扭頭,看見你獨自一人坐在遠處,目光呆滯,神色遊離,我有些擔心,拿著你最愛的三明治走了過去。你看見了我你只是懶懶的抬了抬眼,沒有接過我遞來的三明治,也沒有哼一聲。我全當你是熱得難受了,沒有往心裡去,便自顧在你身邊坐下,朝你癟了癟嘴。你沉默的可怕,我便講開了,想緩解一下氣氛。你突然轉過頭來,讓我安靜一點。語氣裡瀰漫的不耐煩瞬間點燃了空氣中的浮躁,我猛地跳了起來,對你一陣數落,埋怨你對我無緣無故的發火。又是一陣冷寂,突然你的嘴角浮起一抹冷笑,你說:“你是我誰啊,敢這麼說我。”我愣住了,下一秒竟下意識的將手中的三明治扔在你身上,你略一蹙眉,拂掉了散在你身上的麵包,滿眼嘲諷。一陣風吹亂了你的髮絲我的堅韌,我聽見眼角光芒破碎的聲音。是我太自以為是,竟以為我們的友情堅不可摧。就這樣毫無準備的就被擊中那最後的信念,竟想也不想就說出絕交這樣殘忍的字眼,轉身離去,不想再說什麼。抱有僥倖的回頭,沒有看見我想要的挽留。原來我在你的心裡只是這樣一個無足輕重的存在。一直以來,我在你面前表現出的都是堅強,是不是因為這樣,你忘記了那個當年被嚇得哭花了臉向你求助的小姑娘,她其實真的很脆弱。我終究還是離去了,我不願在你面前再放下我的自尊了。
哪怕故事曾經那麼動人,時間也無法停下殘忍前行的步伐。歲月冗長所有承受的傷痛和苦難都將被記憶碾壓,暗淡在時光的碎塵中。我是一個習慣選擇記憶的人,不會讓自己活在過去的淚水中。四年了,我都很少與你聯絡,那件事就好像一道過不去的坎,生生杵在我們中間。我的性格太相似了,所以寧肯選擇互相傷害,也不願去相互寒暄。四年,你從一個青澀的少年變成一個沉默的人,而我,在經歷了很多事後,變得極端而冷漠。這四年我想了很多,漸漸能夠感受到你內心的悲涼。這個年紀裡的人,眼睛裡都有一層帳幔,明明未來就在眼前,可是懼怕一切虛無的事物,覺得前方道路伸手不見五指,不知道該怎麼辦。總是在想蹲下歇歇的時候被各種壓力強行拉起,只能繼續前行。你需要我的陪伴時,我卻離開了你。原諒我。現在我能懂你全部的辛酸與無助,只是我想彌補之時,你已不在,時光也已遠去。
如今,你已去了大學,我們慢慢恢復了聯絡。只是,沒有了曾經的那份熟悉。他們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等到華髮叢生,我仍然會記得,曾經有個少年,他住進過我青春的城。
那時的年少無知 篇8
國二作文 ,567字幾年前,最疼愛我的奶奶被無情的病魔奪去了生命。
隨著奶奶的遠去,我對奶奶的思念與愧疚也越來越深。
奶奶是我兒時的玩伴。在我剛學會與走路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外出打工了,而奶奶就必然成為我們家最累的那個,她又要幹家務,還要照顧年幼的我。
每天早晨,奶奶要早起做飯,忙忙碌碌的要幹一早晨。奶奶的眼睛有些花了,卻還要為我縫補衣服,每次都要我幫忙,才能穿上針,每逢補一次,奶奶的手上就會被扎很多針,看著奶奶傷痕累累的手,我的心中總感覺有些愧疚。
就這樣忙忙碌碌的過了幾年,奶奶最終累垮了。
一天早晨,奶奶再上臺階的時候,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就往後到了下來。幸虧不是水泥地,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可奶奶還是摔得不輕。在病床上躺了半年多,後來雖然康復了,卻留下了病根。
後來奶奶的糖尿病又加重了。先是眼睛什麼也看不清了,後來就直接癱在了床上。忙碌了一輩子的奶奶就這樣垮了,再也不能陪我玩耍了,奶奶日漸消瘦了下去。
奶奶患病期間,媽媽讓我去陪陪奶奶,可是我總想玩,不去陪奶奶,甚至很少進奶奶的房間。奶奶曾說她想看著我長大,結婚,甚至生孩子,可見奶奶多麼愛我,可是我卻這麼不懂事。奶奶說的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了,因為不久後,奶奶就去世了。
現在再想起那時的我,是那樣的無知、任性,就連最愛自己的奶奶都不願陪。人都是越長大越懂事,可我卻這樣。都怪當時的年少無知。
見賢思齊,做新時代的好少年——讀《偉人的足跡》有感 篇9
讀後感 ,751字在圖書館裡,我無意間看到了《偉人的足跡》這樣一本書,當時我就被書名吸引住了,懷著好棋又激動的心情,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它讓我更瞭解了毛主席光輝的一生。我被毛主席的偉大革命精神所折服。
我敬佩毛主席的愛國之心,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讀書精神。他從小酷愛讀書,一旦讀起書來,天上的響雷都聽不見!他讀書十分用功,格外認真,每次閱讀總是要標記重點,難點,疑問點,並寫下評論和感想。他還鍛鍊自己在最嘈雜最熱鬧的城門洞裡聚精會神看書的能力。
我敬佩毛主席的勤勞樸素,敬佩他那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辛勤操勞的精神。長征開始時,他被瘧疾纏身,重兵數日的毛主席走不動,組織上為他配備了一副擔架。毛主席在擔架上不肯睡覺,而是展開了特殊的“辦公”。他的精神感染了大家,激發了士氣,為長征的最後勝利鋪平了道路。
我敬佩毛主席的聰明能幹,敬佩他那堅強的意志。他說:“幹大事業的人,必須鍛鍊自己堅強的意志,強健自己的體魄,培養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毛主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大雨天,他在操場上淋雨;大風天,他在城牆上讓風吹身體;下霜時節,他去野外露宿;烈日之下,他脫了衣服晒身體。這樣的鍛鍊,為他日後在井岡山,在長征路上,在延安,雖歷經無數磨難而始終不曾倒下而奠定了基礎。
想想毛主席,比比我自己,我慚愧得很。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我又優越的學習環境,但我卻沒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學,遇到困難,我選擇放棄,選擇逃避。當老師教育我時,為我還振振有詞地說:“該放棄的就放棄,不要強迫自己做自己無法做到的事。”
看了這本書,我被毛主席納崇高的品質,光輝的思想所感動了。我逐漸改變了自己曾經幼稚的想法,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要去追求我的夢想。不管這條路有多少艱難和險阻,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和困難,我都要勇敢地挺過去。因為我從毛主席身上學到了很多!
猶憶少年時 篇10
高三作文 ,812字不知是誰偶爾提及的一句:成長本不是漸漸,而是頓悟。
這種頓悟的實質與人們感嘆時光都去哪兒了差不多。時間是一切力量的本源因素。能量慢慢積累,到達一個限度轟然爆發。人類的感性讓我們只記得瞬間的顫慄,而幾乎忘卻漫長的積累過程。故而,在記憶裡,零星的片段佔據著大多數空白地帶。頓悟由此產生。
時光本不夠強大,它所做的不過是延長了我們的腳程。無論多麼微小的事物,經過時間的層疊,最終也會成為龐然大物。眼光接觸到的東西如果太多的話,容易形成清醒的忽視。但,少年們最容易拾起這些被成人遺忘的隅頭。時間對他們總是寬容些。
現在的自己,不會熱愛動畫片,偶像劇,橡皮筋;不會在晚飯後方圓十里地摘花摘草做花束;不會假裝自己是酒店大廚用泥巴調出巧克力色特色飲料;不會捧著肚子在床上打滾扮演中彈特工……許多不會於如今看來雖可愛但無趣。在意識裡認為的無限美麗無論如何都不會突破到現實中。
很多人總喜歡端著身子,拿一份無法界定的標準量著身體行為。成人世界裡曖昧不清的東西往往被人忽略,而清楚的現象總愛被反覆推演。算不得上是自我清醒,只能說是選擇性聰明與遺忘性愚蠢。但是在於小孩子,他們不會過分滿足已然明瞭的事物,他們的渴求總是在他們的已知與未知之間。突破已知的最好辦法不過是向未來探索。掌握已知的最好辦法亦是如此。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問過自己的父母“我是從哪裡來的”這種追究人類本源的問題。對於我自身,算得上是徹徹底底地問過許多遍。小時候,大人總是懶於解釋他們認為超越你許多的問題。我所得到的答案因此很具體:馬路邊,垃圾堆,商店裡,還有很遠的地方。這些答案換著忽悠我,答案的不同也往往依仗他們的心情。可是,那時相信得非常厲害,認為所有的小孩都是莫名奇妙地被老天丟下來,然後一不小心就被爸爸媽媽撿到了。然而隨著年歲的細細生長,在童年時代裡紮根多年的篤信似一杯水慢慢地被倒掉,太陽一晒,風一吹,不見了。
接受不了荒誕神奇,人就長大了。很難說是欣喜,或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