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故事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居里夫人的故事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586字

暑假時,我懷著高興而又激動的心情來讀這本書——《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了瑪麗居里在波蘭讀書時,去研究東西,而且封面上寫著:世界科學的一朵鏗鏘玫瑰,不屈不撓,堅忍睿智,散發著沁人香氣,用偉大的人格魅力激勵了無數人!書的作者是英國的埃列娜·多麗。

讀後,為什麼不讓瑪麗讀書?為什麼?這究竟是為什麼?這句話我最喜歡,印象最深刻,我在想為什麼不讓瑪麗讀書呢?瑪麗又沒有做錯什麼事情,為什麼不讓瑪麗讀書。瑪麗很喜歡讀書,這是因為瑪麗的爸媽不想讓瑪麗智力過早發育,也不希望瑪麗在學習上有太多的負擔。

想想自己,有時媽媽也不讓我看,沒日沒夜地看書,這可能是媽媽像書中瑪麗的媽媽一樣,也是擔心我智力過早發育,可能是這樣吧!另外我還有第二印象深的事,就是瑪麗冷的時候為什麼會窮到只能把椅子放在床上取暖,這樣取得了暖嗎?可能居里夫人是病了,果然我看到後面居里夫人就在公共場合病倒了,幸好是在公共場合。如果是在家裡,病倒的話,可能居里夫人就有生命危險,那樣的話就糟糕了。哦,對了!居里夫人還有一個愛人是皮埃爾居里。而且在1895年7月26日這天,居里夫人和皮埃爾居里先生結婚了,皆大歡喜!

《居里夫人的故事》這本書我讀完後覺得居里夫人太偉大了,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還能生存下來,而且還取得輝煌的成就。我要向她致敬!(墨香悠悠)

永恆的光芒——讀《居里夫人的故事》有感 篇2

讀後感 ,819字

我是一個有名的“小書迷”。這不,放寒假了,我讀書的機會又來了。每天我徜徉在書的海洋裡,尋找著我的樂趣,尋找著我成長的力量。偶然間,一本震撼力特強的書《居里夫人的故事》走進了我的心裡。

這本傳奇之書記述的是1867年到1934年偉大的、傑出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一生的故事。她是成功女性的典範,也是一位謙虛的科學家,具有著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

從書中我得知居里夫人出生在波蘭首都華沙的普通家庭裡。由於自己的刻苦、頑強奮鬥,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之後,隻身前往巴黎大學求學。她一邊學習一邊打工,其苦其累盡在不言中。後來,她與皮埃爾居里喜結良緣,志趣相投的他們走上了科學研究之路。他們為了尋找新元素而廢寢忘食,憑藉驚人的毅力,先後發現了鐳、釙、釷等當時人們不知道的新元素。在居里夫人四十歲的時候,她的丈夫不幸遇難,這對她的打擊非常沉重,但她最終還是將自己的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繼續進行科學研究。隨之,有無數的獎項朝她湧來:一百多個榮譽、十項獎金、更有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上享受,可她卻視名利如糞土,繼續埋頭研究科學……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居里夫人折服,她從科學的殿堂中向我們走來,靠的不是引人注目的外表,而是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與居里夫人相比,我深感慚愧:在老師同學們眼裡,在親戚朋友眼裡,我算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但誰也不知道我內心的弱小,平時我做事沒有恆心、沒有毅力,在數學上遇到難題就不願多動腦筋,一旦做不出來就求助家長,甚至老師佈置的觀察探究都不願意做。今天這本勵志的書,這個偉大的人,給我洗了腦,充了電,幫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居里夫人使我懂得對待學習應該刻苦認真、對待困難應該不屈不撓;居里夫人使我懂得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獨立思考,勇於實踐;居里夫人更使我懂得,做為一名在校的小學生,只有腳踏實地地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才能在將來有機會攀登科學高峰。

謝謝您,居里夫人,您將在我心中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做個樂於奉獻社會的人——《阿凡提的故事》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81字

“你瞧,人家小明真聰明,每次考試都挺棒!”、“你看看人家大明這次中考全市第一,將來大學不用愁。”“你看看,人家高考狀元,就是聰明。”……諸如此類的話,父母時常在我耳邊嘮叨。是啊,人人都羨慕學習好、乖巧懂事的孩子。我也不例外,羨慕他們有個聰明的腦瓜,羨慕他們每次考試都第一,羨慕他們……

晚上看電視也無聊,於是我不耐煩地在遙控器上按來按去,什麼好看的《快樂大本營》、《我是大明星》,就連我最最喜歡的《新還珠格格之風兒陣陣吹》都吸引不了我的眼球了。實在沒勁,我就隨意將以前媽媽給我買的《阿凡提的故事》翻了出來,有意無意地閱讀起來。

再次翻開厚厚的故事書,瀏覽其中的故事,對阿凡提有了重新的認識。其中讓我感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個題目叫做《灑油掃院》的故事。大意是:阿凡提小時候給一位巴依打掃院子。到了年底,巴依想賴賬,便慢條斯理地對阿凡提說:“你給我聽好了,我讓你清理院子,地上必須非常溼潤,還不能用水。如果你做不到,就休想領今年的工錢!”說完,巴依就大搖大擺地上巴扎辦年貨去了。阿凡提不聲不響地掃完院子,然後把巴依家的油倒了個一乾二淨,灑滿了整個院子。事情辦完後,阿凡提像模像樣地坐在臺階上,等巴依回來領工錢。下午,巴依搖搖擺擺地回來了,一進門就滑了一跤。他一看整個院子裡都是油,頓時氣得臉色發青,大吼道:“賠油!賠油!”“慢著。”阿凡提說,“不能用水,地上還要非常溼潤,對麼?我做到了,給工錢!”巴依無話可說,只好把工錢付給阿凡提。

阿凡提聰明、樂於助人的故事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讀著每個故事,都是對我心靈的洗禮和震撼。媽媽幾次催促我睡覺,我仍津津有味地看著,一次次為阿凡提拍手叫好!

阿凡提絕頂聰明,阿凡提的故事感人至深、回味無窮,他帶給我們很多啟迪和思考。是啊,智慧才是最大的財富。當別人遇到困難時,用自己的智慧幫助他,自己也一定能得到快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通過阿凡提的故事,我將把真、善、美繼續到底,用我的努力、用我的真誠、用我的智慧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把愛的火種傳遞下去,讓真、善、美永存人間、讓假、醜、惡沒有市場,共建我們嚮往的和諧、美好的社會。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479字

我平時很喜歡讀課外書。今天我讀了俄國文學家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深受教育。

從前在海邊有一座茅草屋,裡面住著一對夫婦,以打魚為生。一天漁夫捕獲了一隻美麗的金魚,願意答應漁夫的一切條件,善良的漁夫什麼也不要,就把金魚放走了。但漁夫的妻子得知後,向金魚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條件,並且越來越過分,最後金魚在一怒之下,收回了之前送給他們的一切,他們家又恢復了以前的貧窮。

我認為如果老太婆知道見好就收,也不至於讓之前的榮華富貴都消失殆盡,到頭來一無所有。這個故事與我之前看的那篇《米斯達國王金手指》故事差不多,米斯達國王因為非常愛金子,他不甘心眼前僅有的財富,他向神仙許願,要金手指,他的手點到什麼,什麼就變成金子。神仙實現了他的願望,他擁抱女兒的時候,女兒變成了金像;拿麵包,麵包變成了金子;洗臉、喝水的時候,水也變成了金子……他無法生活,最後他又懇求神仙收回魔法。

人不能貪心,要知道金錢不是萬能的,往往天使變成魔鬼,只有一念之差,當你用親情,友情,愛情去換取金錢的時候,就完完全全地成了魔鬼。其實,善良、知足、勤奮、誠實等可貴的品質,才是一筆真正的財富!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580字

讀了《雷鋒的故事》這本書後,我認識了雷鋒是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勤奮好學,助人為樂,捨己為人。他的故事感人至深,這個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全國人民學習的好榜樣。我感受頗深,決心向雷鋒學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助人為樂,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有一次,雷鋒坐火車去安東,也就是現在的丹東市,從撫順上車後,雷鋒就沒閒著,看到車上的列車員忙來忙去,雷鋒也幫忙擦玻璃、擦地板、給旅客倒水、收拾小茶桌、給老年人找座位、幫婦女抱孩子,雷鋒忙的不亦樂乎,等把車廂裡的這些事情做的差不多了,雷鋒還不休息,他把隨身帶的報紙拿出來,讀給不識字的旅客,向他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就這樣,雷鋒從撫順一直忙到丹東,後來,人們就到處流傳著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雷鋒,是一位永生的戰士,時代的先鋒,青年的楷模他的魂魄融入我們乃至全世界民族的精神之中,雷鋒有限的生命,在無限的共產主義偉大事業中閃耀著不滅的光茫。雷鋒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和人民。他活得朝氣蓬勃、光明磊落,雷鋒那不可磨滅的英雄形象,將永遠在人們心中長存!

在生活中,也有人像雷鋒那樣做好事不留名,助人為樂,勤奮好學,如:坐公交車給老人讓座,同學在學習時遇到困難,有人主動去幫助他……我非常敬佩他們,我也要向他們看齊。

雷鋒,這個響亮的名字我一定銘記在心,他是我們大家的榜樣,我們一定要向他學習!

走在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652字

從記事起就知道爺爺家有個書櫥,書櫥很大,卻不全是書,上面是書,下面放的是雜物,書雖然不多,卻滿是經典,有些視野已經泛了黃,打了卷兒,翻起時還能聽見清脆的聲音,像是要碎了一樣。

小時候不識字,不喜歡那些書。漸漸長大後,也會去拿幾本來翻翻看看,比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淡遠,還是更喜歡書櫥裡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歡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由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說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獨行且真實,在另外一個國度的三毛,沒有知己,沒有朋友,經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邊,孤獨的享受著沙漠,但她卻有著對生活的憧憬,對沙漠的熱愛。

從垃圾箱裡撿來輪胎當沙發,用做棺材的舊木材當家具,與不友好的鄰居和平相處,這大抵是熱愛和無畏的支撐,三毛的精神我是學不來的。三個月前的這段日子,是最難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貧瘠廣曠的沙漠,一個人埋頭練習,一整天在畫室裡不說一句話,一遍遍沖洗畫筆,水漫過手指,手指被浸泡地發白,孤獨、寂寞、緊張,卻又夾雜著興奮和熱愛。

孤獨或寂寞這類的字眼,三毛從未提及,但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讓人深切體會到在這詩意的生活的背後有初來的困窘和別樣的艱辛,更有對沙漠生活的熱愛。三毛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離八十歲還早的我們,或許應該學習三毛,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許有一天,我會像三毛一樣義無反顧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獨的行者,感謝三毛,讓我有幸與你一起走過撒哈拉。

《王進喜的故事》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986字

半個世紀前,王進喜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動泥漿,止住井噴的場面,如今已經過去了許多年:1960年4月29日,大慶油田召開“萬人誓事大會”,喊出“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的口號,數萬石油大軍從四面八方挺進東北,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沒有汽車、吊車,而是靠著人拉肩扛,吆喝著將60多噸重的鑽機生生拉上井架……

彈指一揮間,王進喜已經走了41年但是我們還是忘不了他的“鐵人精神”和他的豪言壯語“為了拿下大油田,寧可少活20年”。今天,我又看了關於王進喜的故事,看完,我便忘不了他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

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工人中的一員,他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工作奇蹟。

從1959年王進喜到北京參加群英會開始,他就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為祖國開發大油田作貢獻。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火車站傳來訊息,大驚的鑽井機運到了,王進喜帶領工人們趕到車站。吊車與拖拉機不夠用,眼看著60多噸重的鑽機躺在火車上,這可急壞了王進喜。最後,王進喜的鼓勵和領導下,大家齊心協力,硬是用繩拉,用撬槓撬,用木塊墊,把鑽機卸下火車,運到採油工地,高高地架設在莽莽荒原上。

王進喜說過的許多話讓我刻骨銘心,尤其是他對工友說的“現在我們多流點汗,吃點苦,為的是快快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強大。只要國家有了油,再苦再累也高興。”從這句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對祖國和工作的熱愛。雖然,我不能像他那樣為祖國開發大油田,但是,我可以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慢慢積累起來。

記得那個星期一,秋風習習早晨,柔和的陽光灑在校園裡,“渣渣渣”小鳥也在為我們歌唱哩!我們穿著整潔的校服,戴著鮮豔的紅領巾,邁著輕盈的步伐來到了操場舉行升旗儀式。每次,國歌響起,我都會熱血沸騰,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國歌,想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這都是祖國一次次完美的傑作啊!想著想著,體育委員的整隊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兩位護旗手把國旗拿好,等待著升旗儀式的開始,主持人一聲“升國旗、奏國歌、敬禮!”國旗冉冉升起,我們注視,打著少先隊隊禮。隨著雄壯的國歌聲,升旗儀式結束了。新的一週開始等待我們去挑戰、去努力,去征服新的知識!

王進喜的先進事蹟,鼓勵著我要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開拓視野,將來用我們的智慧和知識把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和美麗!

張海迪的故事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417字

知道張海迪的人,都把她當榜樣,知道張海迪的事蹟,人人都像她去努力學習。媽媽上中學的時候,就知道張海迪的事蹟,一次,我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張海迪的書。

從書中寫到張海迪童年故事,在她五歲的時候,一次意外,讓張海迪造成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從此雙腿不能走路。親人都以為她要靠別人來生活,張海迪沒有傷心,反而在生活中很快樂,她開始自學。張海迪先從小學課本學起,後來,又自學中學和高中課程。

張海迪愛幫助別人,在十五歲的時候,她隨著下放的父母,來到莘縣生活。在農村,生活條件差,患病的人有很多,她用零花錢,買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等醫學書,鑽研苦讀。後來張海迪成了一名鄉村醫生,為鄉親們治病,得到他們的好評。

1993年,張海迪又完成吉林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考試。張海迪又開始創作小說,至今出版作品有,《絕頂》、《輪椅上的夢》等等,還翻譯一部部作品。

張海迪以自學的勇氣證明自己,身上的障礙全然不顧,用生命的力量,實現自己的上學夢!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62字

魯迅,我們大家都認識,他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但是早年魯迅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

一天,在上課時,教師裡放映的片子裡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然後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於是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開始拯救國人靈魂的生涯!正像魯迅所說:“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所以魯迅下定決心要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

如果說在近代史上有誰對中國文化最為反對,那無疑是魯迅。他在給青年推薦書本的時候,沒有推薦一本中國古人的書。他極力批判中國文化,以至要求全盤拋棄,而他卻深受中國文化薰陶,難道是他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不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嗎?不是,正是他深愛自己的祖國,深為民族的落後而痛苦,才如此痛恨民族的文化,愛之深則恨之切,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傷啊。他終身以批判中華文化,喚醒民族精神為已任,現在,他的夢想已經實現,中華文明彷彿鳳凰涅磐,已經浴火重生。

我想,他是無所謂被人遺忘的,他的生命是燃燒給這個民族的,他本不是為了供後人瞻仰。他沒有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也沒有留下一篇真善美的鉅著,他沒有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看整個世界,他只是站在了民族的高度看這個國家。他不要一篇長文,他只要充滿戰鬥性的雜文;他不要歌頌真善美,他只要批判與尖銳;他說,我絕不妥協,一個也不寬容,在受傷的時候,他遠離人群,像一隻孤獨的狼,默默舔幹身上的傷痕。

或許他確實是應該走了,他的孤憤已不適合這個時代,這個人為了民族的未來已經付出了太多,付出了同時代人的不理解,付出了他的才華,本來以他的才華,應該不僅僅是被中國人所記憶。可是今天,這個他深愛的民族也要忘記他了,因為這個民族已經不再需要批判,今天這個民族已經站起來了,他需要讚揚和驚歎,他需要傳統的力量以支撐他的尊嚴!

他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寫照。

拆表的故事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53字

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最敬佩的人。那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牢牢地記在我的心裡,它深刻體現了陶行知為國家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陶行知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生活很艱難。他從小就十分懂事,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小小年紀就主動幫助母親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母親給他喂香甜可口的紅薯時,他吃幾口便怎麼也不肯吃了,用力地把紅薯推到母親嘴邊讓媽媽吃,從一件小事就可看出他對母親的愛有多麼深厚!

有一次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篇陶行知寫的《拆表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有一位夫人來探望陶行知,卻沒有帶她的兒子,陶行知感到有點奇怪。詢問之後才知道是因為她的兒子拆壞了她的新手錶,這位夫人很氣憤,痛打了他一頓。陶行知卻很欣賞這個孩子,準備去看看他。來到這位夫人家,他耐心地向孩子瞭解拆表的原因並帶著他去了修錶店。請師傅修表的同時讓孩子在一旁仔細觀察,又買了一隻舊錶讓他回家後認真拆裝,孩子很高興,那位夫人也對陶行知的教育方法嘖嘖稱讚。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感觸。其實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有些家長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習慣讓我們服從他們的意願,干涉我們獨立創造、探索和發現的空間。記得一年級學過一首小詩《雙手和大腦》,“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正如這首小詩所說,手腦結合,靈活運用,敢於思考,善於發現,思維才能越來越豐富!

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激勵我們不斷地去探索!我衷心希望家長們放開你們的雙手,讓我們在自由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816字

流動的沙漠

前世的鄉愁,這是三毛奔赴撒哈拉的理由。而我,少見這種愁感出現在這本書中。

聽聞三毛這名字,腦中首先浮現的是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的三毛形象,而後才遲鈍地去接觸這現實中的作家三毛。

動畫片的那三根毛髮給人一種漂泊無依、心地卻善良的純粹之感。同樣,作家三毛十分純粹,感覺就像七八歲的小女孩,一種歡脫奔瀉到底。對,就是歡脫這個現代化的詞彙,完完全全就是三毛的感覺。不知是由於歡樂而產生的自由感,還是因自由而歡樂?倒像只錦鯉,小巧純色的那種,任性遊。

“哇,指甲油補人牙齒!他嚇得全部頭髮刷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裡的人物一樣好看極了。我看他如此,一面笑一面跑到安全地帶,等他想起來要追時,這個巫醫已經逃之夭夭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感覺就好像是度過了愉快一天的小女孩順手記下的日子,沒有太多的矯飾或硬生生扯進成熟的孤獨感,文縐縐的華美詞藻更是少見。

我很羨慕三毛,但沒有敬仰之情。我閱讀她的作品就好像閱讀鄰家女孩的快樂事蹟,沒有高高在上的教誨和難以理解的文字。她很歡脫,很快活,在所愛的土地上做各種各樣的事,與各樣的人們來往。她的幸福和自由是可以傳閱的,而不是讓人費盡心思去設身處地。

三毛的鄉愁來自於沙漠而不是海灘。同是夏天,人聲鼎沸的陽光沙灘未必比寂寥的沙漠涼快。沙漠是個小自閉,三毛卻熱鬧個不停,沙漠會微笑,而不是手舞足蹈。沙漠性偏冷,有種獨特的神祕感。三毛和沙漠是朋友,三毛也是沙漠。

沙漠並非一種一成不變的事物,她是有生命的,她和三毛一樣曾經叛逆卻依舊單純。其實她很喧鬧,彷彿從不落寞。沙漠應是輕盈的,風一吹便能飛起來,掛在樹梢上等下一陣風。沙漠也很不羈。

三毛如此,人人如此。只是有些人承受風沙太厲,傷了筋骨,害怕起風來。有些人被樹枝牢牢地掛住了。有些人,變成了綠洲,變成了風沙。世界便如此存在了。畢竟,流沙是少數,晶瑩純粹,化為近在咫尺的虛渺的銀河。所以啊,沙漠和星星很美,卻只有沙灘更擠滿了人,也不乏獨有的椰汁香甜。

《故事裡的故事》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446字

假期生活,如約地到來了。當然,作業是少不了的。這次的作業是一篇觀後感,要看一本名叫《故事裡的故事》的書。寒假已過去一半,書早就看完了,可稿紙上還沒有落一個字。一直在拖延著,拖延著。

可今天,我似乎突然來了靈感,拿起筆,寫起觀後感來。先回味一下大概內容—一個女孩,遇見了死神,機智,勇敢地和死神做交易。最後成了死神的妻子……是一篇富含深意悽婉動人的好文章。看完這本書後,我可以說是感慨萬千,我喜愛故事的開頭,直接明瞭;我佩服故事的情節,豐滿動人;我思考故事的結尾,有讀者思考的空間。

我最欽佩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為了親人,不惜捐獻自己的生命;為了朋友,與死神做一次次的交易。我認為,這是我們都應該學習的可貴精神,對朋友無私奉獻;對家人牽腸掛肚,都是人們最基本的精神。也許這微不足道,但絕對不可或缺。對朋友的眼中,不帶有任何利益考量,這也是為人真誠的表現啊!

通過讀這本書,我又學到了許多道理。但更重要的是,我還明白了世上的真正的關愛與無私。以後我也一定要平心待人,誠心助人,和氣處人。

英雄人物故事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4字
英雄人物故事讀後感1000字https://wWw.ZuoWen8.com/a/283265.html

陳琮英的故事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1040字

那些看似絕望的事,那些生命中註定的事,那些佔據你所有靈魂的人。歷經風雨後,蛻變成了一個強者。

—題記

走在繁華的大街小巷裡,眼裡映來的都是如此的場景:紅紅綠綠的燈在漆黑的夜空下金光閃閃著,各種各樣的車子在筆直的馬路上川流不息著。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是62年前被帝國主義任意地欺負的國家,而是佇立於民族之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的繁榮昌盛是與一些人的努力和生命有分不開的關係。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這樣一本書:它講述的是一位女共產黨員,她的名字叫做陳琮英。

她,並不是被所有人知。在歷史書上,也沒有講述這位黨員。但是在歷史上,確實有這樣一位女黨員!

她出生於湖南省,因她姑姑嫁到任家,又因病早死,他們姑姑倆意重情深,所以她和她的丈夫—任弼時,被父母指腹為“娃娃親”。她從小母親早死,又因父親在外奔波,她就被兄嫂照顧。她沒有學習的機會,12歲就到長沙的一個織襪廠裡當童工。1915年夏,任弼時來長沙求學,收入微薄的她,還要給她未來的丈夫一些零花錢。當她十七八歲那年,任弼時就到莫斯科學習。在這期間,她為了丈夫,竟讓學會識字和寫字。在六年後他們就在上海結婚了。然後就和她的丈夫一起進行黨的地下工作。在1932年,她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徵。

她在2003年過世,她走過了102年的生命歷程,就靜靜地去了。葉劍英稱讚任弼時是黨和人民的“駱駝”。毛澤東稱讚陳琮英是“革命的賢妻良母”。這就是陳琮英的一生,雖然算不上轟轟烈烈的,但她也為我國默默無聞地盡她自己一份力。

她原本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女孩,由於她的丈夫改變了她的一生。她,身高不到1米50,還不及我的高,卻頭戴一頂灰色的八角帽,帽子正中,是一顆紅色的五角星。他們(陳琮英和任弼時)一生都為革命事業奔波勞累著,日夜不停,如此辛苦,雖然只有少量的休息時間,但他們仍舊堅持了下來。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她丈夫,兩次被捕回來後負傷,卻仍然堅持不休息,又果斷地繼續工作。

這樣強烈地工作精神,深深地感化著我;如此地愛過情義,深深地觸動我;他們的相知相愛,深深地感動了我。

對比我們,現在有如此好的學習時間和生活環境條件,為何不把握時間努力學習呢?所以,我要好好地學習,為建設美好的未來祖國而努力,像他們倆一樣有著強烈地愛國情義和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

這樣的革命世上還有很多很多……我相信他們的那種精神會傳遍大江南北,他們的那種品質會影響我們子子孫孫。

城路邊的樹葉,在風中搖搖曳曳著。過去與現在,時間改變了許多事物。

司馬遷的故事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697字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的司馬遷,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對任何事都要刨根問底。15歲時,司馬遷就認識9000多字,會寫8種文字,就連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都對他讚許有佳。

司馬遷在41歲時開始寫史記,當時司馬遷已經當上了太史令,但是好景不長,由於一件小事,被人陷害關進了監獄,司馬遷被處以“腐形”,“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少年的時候,司馬遷把長安當成龍門;清、壯年的時候,他把宮廷當成龍門;知道他爸爸死去才真正看清楚,《史記》才是它的龍門。他用畢生的精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辛,把《史記》當作自己的一切、當作自己的生命,司馬遷的名字和他寫的《史記》一樣,永遠流傳於世。我們以後不論在學習中還是別的方面,都要學習司馬遷的這種堅定堅強的精神,不要被困難嚇倒,要勇於克服困難,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鹿與狼的故事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843字

不可缺少的危機感

危機在許多人眼裡是可怕的,它變化莫測,誰也不知道它在什麼時候出現,它威力巨大,可以把任何人輕易打倒。但是我要說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就連危機也是一樣,在《鹿與狼的故事》這篇文章裡,就可以得到最好的答案。

在一片森林裡,有4000只鹿,一直遭受著狼群的追殺,總統羅斯福想要保護鹿群,便宰掉了所有的狼,幾年後,鹿群快速增到十萬頭,可後來,鹿群卻因為植物的缺乏和肆慮的疾病,只剩下8000只,病鹿在苟延殘喘。

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是因為缺少了“狼”。以前是由於狼的追逐,長時間的奔跑,鹿都長得膘肥體壯,再加上狼吃掉的都是跑得最慢的,體質最差的的鹿,這樣間接地完成了一個篩選和消除病毒的作用,每天,鹿和狼都會很努力,因為鹿知道,如果跑不過狼,就會永遠失去生命。狼也知道,自己如果跑不過鹿,找不到足夠的食物,就會飢餓而死。所以為了生存,鹿練成了奔跑的本領,而狼也變得更加強壯,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平衡,而羅斯福正是打破了這個平衡,才導致了這樣悲慘的結果。

還有一個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日本的北海道有一個漁村,那裡出產一種味道鮮美的鰻魚,漁村裡的許多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可是鰻魚的生命十分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因缺氧而死。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返回岸邊後,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幾家捕撈鰻魚的漁戶,無論怎樣處置,回港後鰻魚都全是死的。原來,老漁民使鰻魚不死的祕訣,就是在整艙的,鰻魚之中放進去幾條狗魚。鰻魚和狗魚非但不是同類,而且還是一對出了名的“死對頭”。於是,鰻魚遇到了強大的對手,便驚慌地四處亂竄,這樣以來,鰻魚的腮裡吸進了更多的氧氣,滿滿一船艙死氣沉沉的鰻魚就這樣全給救活了。

正是因為有了危機感,幔魚才會不停的活動,從而保住了生命,這是多麼值得引人深思的道理啊!

享樂,是人的天性,但我們一定要有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感,就會失去競爭的活力,最終失去生存能力。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危機感,不斷加強自身的優點,才能不斷走向成功。

英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770字

遇見更好的自己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樸實有趣的書—《英子的故事》,感覺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快樂的往事,如“我的家啊”“文華閣剪髮記”……一個個新奇而又真實的故事,引人入勝,讓人遐想。而這個小女孩,就是英子,一個充滿童真的人。

英子家境貧寒,然而她有一個堅定的理想,那就是當女校長!她每天晚上都點著一盞煤油燈,在燈下做作業、寫毛筆字等,為了理想而堅持著、奮鬥著。而我們呢,生活優裕了許多,多少人有固定的目標,堅定的理想?有多少人會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奮鬥、拼搏?

她很天真。在天橋,她帶著妹妹買東西,看中了一塊八尺的布,被賣布的忽悠,以為有十二尺,就學著媽媽的樣子砍價,全然不知自己上當了,等回到家才知道被騙了,還一個勁地納悶,真令人哭笑不得,而又讓人心生憐愛。天真的背後是純潔與善良,現在這樣天真的小孩不多了。成人的世界、現實的生活太複雜,我們除了學會討價還價,還要學會辨識貨物的質量和數量,更得學會辨別人心。然而,或許學會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書中的內容豐富,處處充滿童趣。那直白而又活潑的語言,總令人不住發笑。那時的我們天真無邪,那時的我們快樂無憂,那時的我們追逐嬉戲,令人十分懷念。可惜,時間一去不復返,不能把我們定格在那最快樂的時光。人總要學會長大,而越長大,越懷念!

英子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總認為明天會更美好,今天也不錯!但現在呢,不愛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也不在少數,我也不例外。當我讀了《英子的故事》這本書,發現原來生活這麼美好,學習是一件多麼有趣、有意義的事啊!於是我也變得樂觀開朗,振作堅定起來!

所以我建議大家去看看這本書,它會帶我們走進英子純真的童年,感受生活的美好,認識一個有理想、充滿童真童趣的、熱愛生活和學習的女孩,並從中受益,遇見更美好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生命的故事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05字

暑假裡,我讀了幾本書,其中有一本是《生命的故事》。

這本書是維吉尼亞李伯頓創作的,她是美國作家、兒童書籍繪圖畫家,她在這本書上花費了八年心血。這本書的出版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被人們稱為“華彩麗章的生命詩篇”。

這本書以五幕劇的形式,講述了地球上生命進化發展的故事。開啟書頁,一幅幅生動畫面的呈現,一段段優美文字的解說,幫我們穿越時空,走過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全新世,走進了延續到今天的全新世,幫我們去感知在那些時代裡的各種鮮活的生命。從一個個大時代的演變,到人類出現的幾代人的經歷,再到人們經歷的季節的轉換、月日的更替、時日的變化,使我們有一種身在其中的感覺,感受到“我”、“我們”的存在。“春天的……草在變綠,溫柔的小雨催開早春的花朵。……羊兒們歡快地啃著新鮮的嫩草。……小溪邊,青蛙們在唱歌,唱著春天的歌。”生命的鮮活,美好的生命舞臺,無處不在、無時不存。

一路走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生命不管是堅強,還是脆弱,世界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只要是生命,都應該視為可貴,得到尊重!同時,我也理解了什麼叫“適者生存”的道理。三葉蟲、恐龍等物種的滅絕,雖然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應該是環境的改變、生物鏈的斷絕。

這使我聯想到我們人類。我們人類在現在看來好像是無比的強勢,對動物能大開殺戒,對植被能濫採濫伐,而這不就是在破壞生物鏈嗎?這不就是在蔑視生命嗎?這樣下去,到頭來也將毀滅我們人類自己!

“生命的故事像一出永不謝幕的戲劇,常變,常新,永遠令人欣悅和驚奇。”我想,我們應該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注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讓我們人類扮演主角,在常變中能夠常新,永不謝幕!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616字

撒哈拉,一個地處北非的沙漠,這兒只有熾熱、刺眼的陽光和乾旱的沙土,人們稱之為“死亡沙漠”。但有一個人,用筆寫出了這裡獨特的美麗,和純樸的人們。他就是三毛。她寫的《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七篇短文組成,記錄了她與她的愛人—荷西在撒哈拉里發生的趣事。這本書沒有華麗的修辭,也沒有精彩的情節,但它用卻用最平凡的語句把“純樸”展現得淋漓盡致。

書中最令我難忘的章節,是那一篇《結婚記》這篇文章記錄了荷西與三毛結婚儀式的整個過程。結婚前,三毛在最後一個單身夜只是想著回去裝桌子,做窗簾;結婚時,她甚至因為在場人太多而緊張;結婚後,原本可以住國家旅館,但她卻回了家,只因為住一晚國家旅館的錢可以買一星期的菜。這整片文章都透露這兩個字—“簡樸”。

這篇文章中,荷西、荷西同事送的禮物最令我印象深刻。這兩件禮物,在三毛眼裡,一個是“真豪華,真豪華”的駱駝頭骨,一個是“太幸福了”的沙漠中的奶油蛋糕,這足以表達出三毛的知足和純樸

面對這些,我不禁捫心自問,在這這個物質橫飛的世界,我們是否能抵抗得住物質的誘惑?在這些誘惑前全身而退呢?也許有人會說:“簡樸不能當飯吃,簡樸不能當錢花,又要簡樸有什麼用?”我卻想說,雖然簡樸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花,但它能淨化我們的心靈,面對名利,金錢的誘惑能全身而退,不深陷泥潭,這難道不夠嗎?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不錯,在這世界上,我們應當簡樸,這樣,才能不陷入那些奢侈、奢靡的泥潭。

《笨狼的故事》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381字

最近,我讀了《笨狼的故事》系列叢書,作者是湯素蘭阿姨。叢書包括《笨狼的故事》、《笨狼和他的爸爸媽媽》、《笨狼的學校生活》、《笨狼旅行記》。每一本總是那麼吸引我,因為笨狼是那麼的幽默可愛。

雖然他說起話來傻傻的,做起事來笨笨的,但他的童年充滿了樂趣,逗得我哈哈大笑。比如《在鸛鳥家住三天》這個故事,笨狼為了不讓他的小夥伴捉祕藏是找不到他,他爬到大樹上,躲進了鸛鳥的鳥窩裡。後來他睡著了,卻不知道森林鎮因為他的失蹤亂成了一鍋粥。觀鳥夫婦回來發現了他,勸他回家去,可他卻說什麼也不肯,堅持要等小夥伴來找他,說如果自己回去就是輸了。結果,他在鸛鳥家整整呆了三天零5個小時,最後還是鸛鳥等他睡熟時,用白布包把他送了回家。

笨狼是有點笨,但是我認為他笨中透著執著。我比他聰明,但是做什麼事總是半途而廢。缺乏恆心與毅力,跟笨狼相比差遠了。今後,我要學習笨狼做事堅持到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