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撒旦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寂寞的撒旦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797字

《寂寞的撒旦》講述了兩段不被世俗接受的感情,可他們依舊我行我素,勇敢的在城市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在沐童筆下,把這群撒旦的孤獨和寂寞描繪的淋漓盡致。文中開端,發展和高潮環環相扣。撒旦之一,是在年幼時父親的酗酒和母親的離開,母親離開後,繼母的進入,這樣複雜背景中成長的。從小樹立了一定要離開家的想法。也逐漸把對母親和繼母的怨恨轉聯到所有女人身上,為其後和撒旦之三的同性戀情作了鋪墊。就與沐童在文中寫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儘管一個人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能由自己做主,而是在這個人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由種種複雜的因素雜糅在一起而成的。相照應撒旦之三出生於一個軍官家庭,其父親用對待軍人的方式來要求撒旦之三,在無止境的打罵中,撒旦之三逐漸患上了抑鬱症。儘管在心理醫生的輔導後,依舊習慣自己一人獨處。撒旦之三與撒旦之一的相識是來自一個網站“撒旦之城”。從第一次見面後,就產生了情感。撒旦之三在一次社交晚會上偶遇了一位女子,並與其發生關係。在撒旦之一得知並離開出國後。撒旦之一寫出過這樣一段話:從小到大我習慣了寂寞,以往的寂寞中我可以找到很多事情做,但現在這一切對我而言都成了負擔和罪惡。撒旦之三最後前往國外請求撒旦之一的原諒,不過在剛見到的那一刻,雙方都不自主的擁抱在了一起。

它們生活在寂寞中,卻無比享受寂寞,他們和天使們生活在同樣的空間裡,卻從不相互嫉妒,他們的行為方式為世俗所不容,可他們依舊我行我素,勇敢地在城市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撒旦之二與撒旦之四的感情。曲折而崎嶇。最後還是分道揚鑣。撒旦們交集在一起,譜寫出一首孤寂而美妙的樂章。

也許每個人不正常,不過絕大多數人可以把那些不可告人的祕密和慾望藏起來,帶進棺材,留下一個好名聲,另一些人卻恣意放縱自己,使他們活的更快樂,這兩類人都沒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原則,遺憾的是這兩個陣營裡的人總是在相互指責。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52字

當鳥兒不在歌唱,當森林脫去了綠色的紗衣,當海洋毫無波紋,一切都是那麼寂靜,這個世界又將會怎樣?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女作家蕾切爾卡森的作品。書以寓言為開頭向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的村莊的突變,並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學農藥的危害,它既貫穿著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又充溢著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

在很多時候人類認為自己能戰勝大自然並征服它,為此用了許多不正當的手段。人們製作農藥本想殺死害蟲,保護農作物,卻在無形之中破壞了環境,甚至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但大自然也給了人們血的教訓:在美國的一個家庭,父母在房間噴灑了含有異秋氏劑的殺蟲劑,不久家中的狗死了,嬰兒也變成了植物人;在威斯康星州,一位父親在給馬鈴薯噴灑對硫磷,兩個孩子不小心碰到了噴灑器,當天兩個孩子都死了。

這本書也介紹了許多含有毒物質的殺蟲劑。秋氏劑的毒性是DDT的五倍,但它被面板吸收後毒性將會升至四十倍。秋氏劑中毒的人身體恢復過程極為緩慢,這足以證明它會導致漫長無期的慢性毒性。但它還是應用最廣泛的殺蟲劑之一。艾氏劑也是劇毒的,它能引發導致肝臟和腎臟退化的病變,甚至會出現不孕症。這些危害生命的東西,都是出自人類之手,可最後為此付出代價的也是我們。

在當時DDT和其他劇毒農藥被濫用的美國,書以無法辯駁的大量例項,給民眾講述了一個大自然悲傷的故事,“一個沒有鳥鳴的春天,這樣的現代世界是值得被建立的嗎?'這句話觸動了無數人,我也不例外。作者想用血淋淋的事實喚醒無知、愚蠢的人們,不要再用這些方法對付大自然了。

現如今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銳減等等,那一個不是出自人類之手?我們應保護環境,而不是破壞它,每個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沒有權利去破壞它。這個世界好似一首樂譜,不能讓音符消失,更不讓它寂靜下來。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666字

看《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之前,春天,顧名思義,在我心中都是萬物復甦的代表。我所能想象到的關於春天的場景,就只有生機勃勃。

聽到這個書名,我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憤憤不平,我也隨著作者的腳步,慢慢的理解這本書。

這是一本說明性的書籍,說明了因為殺蟲劑而影響環境,導致殺蟲劑選擇了害蟲的抗藥性,從而一類類的殺蟲劑被淘汰,而藥性越來越強的殺蟲劑橫空出世。也使其威脅到人們的生活。

《寂靜的春天》的開文就是一記重擊式的描述:“過去未工業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著數以百計的鳥兒於天空翱翔,或於樹叢間鳴啼著悅耳的歌聲。然而現在因為大量使用DDT等殺蟲劑,導致鳥兒不再飛翔、鳴唱……我們還能在春天時聽到鳥兒的歌聲嗎?”看完之後,我被震撼了,這是一種怎樣的因素才會使作者開門見山,直戳內心……我開始好奇。

“每年的春天都有著數以百計的鳥兒於天空翱翔,或於樹叢間鳴啼著悅耳的歌聲。”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春天嗎?可是卻由於各種原因,而“導致鳥兒不再飛翔、鳴唱……”春天沒有鳥了,沒有小鳥了,因為大鳥吃了蟲子,而蟲子體內有農藥……

一邊威脅著大自然,為了利益謀生;又一邊感慨,感慨這世界為何越來越灰暗,人們往往都是如此的,這般的自私。

通過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也看透了,世界已不再如初般美麗,害蟲變得高等,人們卻被利益衝昏了頭腦。環境被破壞,責任終究會被推卸給害蟲,於是便想出新的對策,研製新的殺蟲劑,其實,之所以環境被破壞,罪魁禍首不是害蟲,而是我們,人類自己啊!

我希望不管是哪個領域,都充滿著和諧;不管是哪個領域,都有一片藍湛的天,而世界也不會被汙染。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654字

次接觸這本書是在生物課上,老師講起環境汙染,提及了此書,而這個寒假,終於領略了這本書—《寂靜的春天》。

《寂靜的春天》是一本激起了全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書,它描述了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蕾切爾卡遜告訴我們,殺蟲劑的過分利用與基本價值不協調。最壞的是它們製造了她所說的“死亡之河”,最好的情況是它們引起相對較長期的、緩慢的危害。

而這本書講述農藥對人類環境的危害。作者在書中講到一家庭婦女對村子給噴藥行為充滿了絕望,由於政府實施滅火蟲,長期對榆樹噴藥,漸漸地,鳥兒的數量逐年減少。當時的社會,農民都對害蟲引起的農業災害十分憂困,而從這本書中,除了反映殺蟲劑帶給世界的危害,我認為作者在這本書中更想告訴人類:凡事都是兩面性的,而你會往往考慮一面,所以,當你在做前,請三思而後行,將你能考慮的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這樣所做的決定才更全面、更有信服力。

再看看我們如今的社會,電視上報道河湧廢水汙染、食品安全問題等等,甚至嚴重植被汙染、樹木被砍伐等等,皆是因為人類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迴圈,如同齒輪,一旦一環的齒輪鬆動,也無法轉動其餘的齒輪,使其執行。而人類通過化學物品來控制害蟲的繁衍絕不是一個好辦法,也不止這一個辦法。我們可以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等各式各樣的方法。所以,當我們做事前,要想“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在內心多向自己問幾遍,這樣才不會為自己的決定實現後所後悔。

人類想要做到“控制自然”,是希望自然為人類服務,但人類真正需要做的,是與自然和平相處。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041字

《寂靜的春天》是被公認的開啟了世界環境運動的奠基之作,作品講述了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的廣泛使用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的巨大的的危害。全書既有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又充滿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

在這本書中,作者蕾切爾·卡遜,第一次將生態問題嚴肅而認真地擺在人們面前;人們突然意識到,也許從某個時候起,春天裡就再也聽不到燕子的呢喃、黃鶯的啁啾、雲雀的嘰喳,田野變得寂靜無聲……那將是怎樣的滅頂之災啊!

四十餘年後,書中所提的濫用藥物的情形,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每況愈下。因為人類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隱瞞和矇蔽了許多事實的真相。許多人因為無知,陷人類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看看現在的環境,江河湖海,裡面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垃圾,味道極為刺鼻,隨著水流,進入地底或海洋,那些垃圾裡,有裝過農藥的瓶子,有生活中用過的紙巾,有一次性的碗筷……這些東西混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有害物質。有些人將垃圾扔進去,久而久之,垃圾就多了,垃圾一多,人們就更無所畏懼地將垃圾扔進去,殊不知,時間一長,它們遭受到了危險乃至致命的汙染,這就像一個惡性迴圈。又正如作者蕾切爾·卡遜說的“這種汙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逆轉的”,而生活在那的人和其他生物,就會受到未知的傷害,就如阿伯特·施韋策所說的:“人們很難認出自己創造的魔鬼”。

因此,我們必須停用這種不恰當的處理方法,以儲存最後一片天然的生存空間。我們要透過新穎而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嘗試著去解決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會產生的問題。人類唯有更謙卑地敬畏大自然,反省並改正自己的錯誤,停止錯誤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類自己。

守護田園牧歌吧!讓我們返璞歸真。迴歸自然。環境保護,這個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而這在幾十年前卻是僅僅是一些生物學家腦子裡的想象,而真正使環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直接導致後來將環保列入政策法規中的卻是一本大家似曾相識又不太熟悉的書——《寂靜的春天》,而這本書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將環保作為主題的書。

1992年,該書被推選為近50年來最有影響的書。這些年來,各國也開始了重視環境保護,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關注環境保護不僅僅是政府和工業界的事情,更是我們每個公民自己的分內之事。

守護田園牧歌,我們會與萬物更有愛地生活在一個藍天綠地碧水的天地,靜看萬物生長,和諧共生,草長鶯飛!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919字

《寂靜的春天》這本書是我媽媽很多年前買的生命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當時看媽媽讀得津津有味,我隨手翻了翻,但並不太看得懂。當老師提到這本書時我才記憶起來。

但是直到現在,當我翻出這本書,還是有種不太想讀下去的感覺,因為我還記得當中有很多專業術語讓我覺得乏悶。不情願地開啟書,看到序幕時卻驚呆了,作序的竟然是美國前副總統,這讓我開始好奇這本書的作者蕾切爾。卡遜是一位怎樣的女性,能寫出讓總統寫序的書。

第二遍讀書依舊是跳著閱讀,看到那些專業程式碼之類的內容依然會跳過,但是這次我是“有任務”閱讀,反倒可以抓住一些重點。我明白這本書不僅僅是給青少年看的,反而大部分的讀者可能是生物學家類的專業人士,但是蕾切爾卻把這似乎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寫得生動形象,讓它成為了科學性散文。

我也瞭解到這本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工業開始快速發展,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但是空氣卻開始出現汙染。當時的洛杉磯是工業汙染,人們把這些汙染看做煙霧,沒有人關注這些環保問題。蕾切爾勇敢地站出來,義不容辭地開啟保護環境的行動,儘管這個過程歷經艱難,甚至受到歧視,但是她勇敢地披露真相,敢於挑戰現代工業發展中為了追求高產高利潤而大量投放的DDT等殺蟲劑和農藥等化學用品,提前警告人們這些產品帶來的不易察覺的地球危機。讀這本書,在平實的語言中卻感受到了無比強大的震撼力,猶如一聲春雷打破春天的寧靜,猶如一聲吶喊回蕩在曠野中,驚醒世人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對子孫後代的責任,用一個一個案例分析,用一個一個事實說話,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將全面的研究和鮮明的論點帶給讀書,阻止歷史發展程序中錯誤的偏離,使讀者如夢初醒,在發展的同時切記保護植物,保護動物,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寂靜的春天》不僅使政府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也喚醒了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他把民主的力量注入拯救地球的事業,漸漸地,即便沒有政府的主導,人們也會自覺地制止危害地球生態的殺蟲劑類的有害產品,保護生態環境。

蕾切爾。卡遜讓我們重拾現代文明中幾乎消失殆盡的基本觀念,引領生態環保的方向,她對科學的鑽研精神,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真相的敢於抗爭,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90字

風,柔柔地吹;枝頭,悠悠的風。明媚的太陽,晒在身上,暖在心裡,原來是春天到了!這啁啾的小鳥,透露著春的靈秀,應該是迷人的,或歡快的!

可是我並不懂,她為什麼是寂靜的,我便帶著問號走了進去……

故事的開始發生在一座寧靜的鄉村卻蔓延著死亡的氣息,元凶便是被頻繁大量使用的殺蟲劑,導致水汙染破壞生態系統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作者呼籲人們要愛護大自然。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靜謐,美好,鳥語花香,現在卻只有一片寂靜,變成了一個沒有聲音的春天。是這些小生命裝飾了大自然,他們每天都在忙碌地工作著,或晴天,或雨季,又或是殘酷嚴冬,當他們的生命巍巍可及,仍然不停歇地工作著。

可當春天來臨,會讓這些沉睡的小生命復甦起來。這些小生命擁有著我們所需的天然屬性而成為維持自然平衡,利於人類發展的同盟,可是我們現在卻將炮火朝向它們。

把這個世界的色彩一點點抹去,只剩下一片黑暗,最終——她沉默了,一切都變得寂靜。沒有聲音的春天又怎稱得上是春天呢?在這個自然界,本是互相影響,互相互利。一旦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產者與消費者也會受到傷害,到最後只會不復存在,她的沉默傾訴了一切的情緒………

看到這,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們的家園,在我們的家園裡雖適應自然,但也改造自然,慢慢地將美麗的家園佔為己有,濫用殺蟲劑,肆意破壞,其實誰都沒有權利認為一個沒有昆蟲的世界是高尚純潔的。我們只是地球的使用者,而不是主宰者,我們要與其它小生命共同分享地球,因為這些小生命群都是平衡的支點。

我們必須尊重她,尊重自然,尊重規律,不要輕易地去改變。而是保護她,用最溫柔的方法,還她的生機勃勃。我們用昆蟲的天敵去壓制或制服它們,總有昆蟲也害怕的對手。總之不要濫用化學品,還它一個春意盎然,還它一個生機勃勃,因為春天並不是寂靜的,是歡快的!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515字

當我看到“寂靜的春天”這個標題時,我心裡就有個疑問:為什麼春天會是寂靜的呢?我懷著這個疑問,開始讀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當時社會濫用農藥的問題,以及使用農藥對大自然的各種負面影響。

原來人們為了防蟲和除雜草,農場裡的植物都被噴上了各種各樣的農藥。害蟲死了,害蟲的天敵也被毒死了,河流受汙染,土地也受汙染了,沒有鳥兒歌唱,人類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人們想要消滅的昆蟲卻擁有了抗藥性,變本加厲地大量出現。

從農藥開始生產時,“征服大自然”就變成了大多數人的口號,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去征服的物件,而不是和諧共處和保護的物件,也沒有人懷疑過這句話的正確性。

直到作者蕾切爾·卡遜以自己過人的勇氣和毅力,投入對DDT危害的研究當中,並寫了這本書。大多生產化學藥物的公司都在試圖阻止這本書的出版發行,許多從環境汙染中獲利的人指責她是聳人聽聞的、太過極端的。但是,通過她的不懈努力,DDT終於被禁止使用了。

如今,幾乎已經沒有人使用化學農藥了,而是更多的用天敵去控制害蟲的數量。但現在仍有許多的環境汙染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我們要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愛護環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647字

在人們的記憶中,春天永遠都是那麼生機勃勃,鳥兒在枝頭歌唱,天空中下著濛濛細雨,發出沙沙的響聲,魚也爭先恐後地從水中躍出水面。但在這本書中的春天卻與人們記憶中的春天有著很大不同。書中的春天是寂靜的,鳥兒奄奄一息,只有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林和溼地。

是什麼導致了這樣寂靜的春天呢?在這個寒假,我閱讀了《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並在這本書中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不是魔法,也不是敵對的行為,這全都是那些無知的人們咎由自取。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為了使自己種的農作物不被害蟲破壞,濫用農藥,但這種辦法不但殺死了害蟲,同時殺死了其他所有昆蟲,破壞了生物圈的平衡。大自然不知用了多久,才創造出了一個平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所有的東西都是環環相扣的,而人類卻用農藥打破了這種平衡,破壞了土地,河流,乃至整個生物圈。與其稱這些為“殺蟲劑”,還不如稱這些為“殺生劑”。

現在,人類已然意識到農藥對地球的嚴重危害,對於農藥的使用已經在逐漸減少。但是,隨著世界的發展,可能人們也沒有注意到,他們仍在用些不同的方式給地球帶來危害。在許多超市和菜市場,塑料袋的使用依舊很普遍,許多人為了方便,仍會使用許多塑料袋,並且在使用一次後就把它扔掉。還有許多飯店會使用一次性塑料盒。這些再被人們埋入土中後,不易在土中被降解,仍然可以在土地中一直保留幾百年之久。我們可以通過使用環保袋,或者將塑料袋迴圈使用來保護壞境。

所以,保護環境,我們必須一起團結起來,從我做起,保護美麗的地球。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914字

冬日,天氣卻不知怎的說變就變。吹著嚴寒的昨天,冒著烈陽的今天,讓人措手不及。可書裡那本該生機勃勃的春天,就這樣永遠沉靜下去了。

春天怎麼會是寂靜的?春天的世界,不是百花爭豔,鳥鳴聲起起彼伏的嗎?窗外是成片的陽光,整塊光影被窗外的枝葉分割成碎影,凌亂地傾瀉在地板上,隨著搖曳的枝葉不停地晃動著。我喝著一杯瀰漫著香味的果茶,坐在圖書館的角落裡,好奇地翻開書。

以充滿活力的春天開頭,沉浸在歡樂世界中的自己,渾然不知下一秒,書中的世界已翻天覆地,天恰似坍塌,一個美麗村莊的突變,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天空,昨天的歡樂,今天已銷聲匿跡了。世界變了,人性,在一步步毀滅地球。

化學農藥(DDT),一個多麼熟悉的專有名詞,卻差點讓地球在銀河系裡消失。一畝農田,遍地的莊稼,肥沃的泥土裡,生長著千千萬萬只蟲子,有益亦有害。農民卻因這些害蟲對莊稼的吞噬,破壞。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殺死害蟲。但是這些無知的農民,為了得到一時充足的豐收,濫用化學農藥,甚至沒有一個人去阻止,這一用,就是幾十年。雖然,這使莊稼更好,更健康地生長,但是蟲子不管是好是壞,全死了,漸漸地,莊稼也死了。在那一畝農田,莊稼再也成活不了。農藥的化學成分,已經深深浸透在泥土裡,如果不及時控制,後果將不堪設想。20世紀的美國,當時的DDT和其他劇毒農藥被濫用60年,那些無法辯駁的事實,沒有鳥魚問津的池塘,沒有植被生存的荒野……人們在菜市場買來的蔬菜,卻不能放心地食用,洗菜時憂心忡忡,不由得清洗多幾次,男女老少都擔心農藥會不會吃死人,菜真的能幹淨嗎?一個大自然的悲傷故事,“一個沒有鳥鳴的春天,這樣的現代世界是值得被建立的麼?”

血淋淋的事實,動植物向大自然傾訴它們的痛苦,大自然對人性的懲罰,最終還是喚醒了無數普通老百姓的內心,不要再使用蠻力,來對付地球的每一分子——昆蟲與植物……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應該好好地守護,尊重生命,否則,書中的災難會演變成事實,無可挽救的春天和人性……

春天的腳步也不曾停留……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640字

春天,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都是鳥語花香,到處都生氣勃勃的。可是,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要說春天是一片寂靜呢?讀了《寂靜的春天》之後,我才知道是人類史無前例地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著大自然,由此也產生了諸多問題。

尤其是大量化學藥物的出現,不僅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普遍破壞,還使生活於其中的動植物普遍受害,甚至連人類自身也深受其害,但是人類對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卻知之甚少。我們傷害的其實不僅是動植物,還有我們自己。

記得有一次,媽媽說姥姥家裡有許多蟲子,就讓我拿殺蟲劑噴一噴,噴完後我養的小鳥突然之間就死了。之前我一直以為是鳥兒因為沒有自由,抑鬱孤獨死了。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來是我藉助殺蟲劑的威力,既殺死了蟲子,也殺死了那隻活蹦亂跳的鳥兒。如果我早知道這個道理,也許還可以想想別的辦法。現在想想,我還不如不養那隻小鳥呢!我真對不起它!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正為自己釀的苦酒買單呢。很多我們喜歡的動植物,因為我們的美其名曰造福人類,而瀕臨滅絕,甚至導致各種自然災害的頻頻發生。可是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要讓大自然和我們人類互相幫助,讓大自然合理的為我們人類服務,當然我們也要對大自然有所回報。我們要的不過是更好的生活資源,而大自然要的也不過是和諧共生。

“聰明”的人類,如果每個人都能懂得保護環境重要性,不使用那些化學用品除害除草除蟲。那我們這個世界是不是更乾淨,更有生機呢?藍天、碧水、紅花、綠樹、清鮮的空氣不是我們每天睜開眼就能擁有的嗎?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08字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好書,這本書的名字是《寂靜的春天》。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書名。我想象中的春天,是生機勃勃、鶯舞蝶飛的,但是為什麼作者筆下的春天是寂靜的?這個問題帶著我走進了這本書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的廣泛使用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巨大的、難以彌補的危害。就像是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所說的一樣:“本書如同一道閃電讓我看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東西。”全書既有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又充滿敬畏生命的人生情懷。被公認為是近五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書。

作者卡遜列舉了許多例子,人們為了消滅害蟲,不惜以破壞自然為代價,不經實驗研究就濫用化學藥物。在短時間內,人們嚐到了甜頭,便更加依賴化學藥物。但問題再後來逐漸出現:人畜死亡、河流汙染、土地寸草不生、魚鳥大量消失、害蟲們迅速產生抗藥性……皮克特博士說過:“我們只不過從一場危機進入了另一場危機,用一個問題置換了另一個問題。”開始人們感到荒唐,但直到現在他們才能明白這句話中的道理。

一些從危害環境中獲利的人指責卡遜,說她聳人聽聞、過於極端。這些人只想著眼前的利益,不顧付出更大的代價,更不願承認自然因化學藥物而改變的事實。他們的自私令人憤怒。《寂靜的春天》已喚醒了人類要保護環境的意識,人們已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不會再在錯誤的道路上前進。

我希望“寂靜的春天”永遠不會來臨。綠水青山、碧草藍天、暢遊的魚兒、歌唱的小鳥會永遠陪伴我們。我們只有敬畏自然、保護自然,才能使春天永不“寂靜”,人類過得更加幸福。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85字

開初瞟到書名《寂靜的春天》,不禁十分詫異。不知多少作家筆下的春天是百鳥爭鳴,生機勃勃,令人心生嚮往的,與它們相比,此書的題目倒是別具一格。儘管書皮是綠色,卻沒有一絲春的氣息,反而透著灰色的寂靜。

從未這麼好奇。略讀幾頁後,才發現這本書似乎有著魔力。為什麼美國無數個城鎮的春日是沉寂的?飄落在房頂、草地、田野和小溪裡的白粉粒又是什麼?我沉迷於尋找事情的真相,並貪婪地鑽進書裡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深刻的感受到此書的作者蕾切爾·卡森對自然的熱愛,彷彿他在寂靜的曠野上嘹亮的吶喊!她哀嘆,哀於死氣的成千上萬只生物;她憤然,憤於旁觀的千千萬萬個人類;她激動,急於想點醒矇在鼓裡的無辜平民。

我的心情也隨著她的述說從好奇變為憤怒!她用無數種方法證明DDT對植物的危害,對自然的危害,對人類的危害。可那可笑的美國政府卻置他們一邊,眼裡看到的只是為數不多的日本甲蟲。為什麼他們沒有看到橫屍遍野的鳥兒和那些抽搐、顫抖、茫然又無助的生物們?

殺蟲劑顆粒不僅落在了甲蟲身上,也落在人身上。“無害”的毒藥降落在購物和上班的人身上,還飄落在午餐時間走出校門的孩子身上。

這一副畫面印在我的腦海裡,使我頭皮發麻。田裡、城裡、街上,下著“無害”的“雪花”。渾然不知的人已經慢性中毒,無辜的動植物葬送生命,可心知肚明的那些人卻坐之不管,視之以常態。這究竟是社會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雷切爾·卡森是通過書籍拯救美國,拯救全世界的人。它播下了新行動主義的種子,並且已經深深地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中。她又何嘗不是在這寂靜的春天,喝出第一聲吶喊的人。

讀完《寂靜的春天》,更慶幸有雷切爾·卡森的存在,假如他不揹負種種爭議,奮不顧身地抨擊那黑暗的時代,或許今年的春天也依舊聽不到鳥鳴。

走在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652字

從記事起就知道爺爺家有個書櫥,書櫥很大,卻不全是書,上面是書,下面放的是雜物,書雖然不多,卻滿是經典,有些視野已經泛了黃,打了卷兒,翻起時還能聽見清脆的聲音,像是要碎了一樣。

小時候不識字,不喜歡那些書。漸漸長大後,也會去拿幾本來翻翻看看,比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淡遠,還是更喜歡書櫥裡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歡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由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說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獨行且真實,在另外一個國度的三毛,沒有知己,沒有朋友,經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邊,孤獨的享受著沙漠,但她卻有著對生活的憧憬,對沙漠的熱愛。

從垃圾箱裡撿來輪胎當沙發,用做棺材的舊木材當家具,與不友好的鄰居和平相處,這大抵是熱愛和無畏的支撐,三毛的精神我是學不來的。三個月前的這段日子,是最難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貧瘠廣曠的沙漠,一個人埋頭練習,一整天在畫室裡不說一句話,一遍遍沖洗畫筆,水漫過手指,手指被浸泡地發白,孤獨、寂寞、緊張,卻又夾雜著興奮和熱愛。

孤獨或寂寞這類的字眼,三毛從未提及,但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讓人深切體會到在這詩意的生活的背後有初來的困窘和別樣的艱辛,更有對沙漠生活的熱愛。三毛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離八十歲還早的我們,或許應該學習三毛,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許有一天,我會像三毛一樣義無反顧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獨的行者,感謝三毛,讓我有幸與你一起走過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816字

流動的沙漠

前世的鄉愁,這是三毛奔赴撒哈拉的理由。而我,少見這種愁感出現在這本書中。

聽聞三毛這名字,腦中首先浮現的是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的三毛形象,而後才遲鈍地去接觸這現實中的作家三毛。

動畫片的那三根毛髮給人一種漂泊無依、心地卻善良的純粹之感。同樣,作家三毛十分純粹,感覺就像七八歲的小女孩,一種歡脫奔瀉到底。對,就是歡脫這個現代化的詞彙,完完全全就是三毛的感覺。不知是由於歡樂而產生的自由感,還是因自由而歡樂?倒像只錦鯉,小巧純色的那種,任性遊。

“哇,指甲油補人牙齒!他嚇得全部頭髮刷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裡的人物一樣好看極了。我看他如此,一面笑一面跑到安全地帶,等他想起來要追時,這個巫醫已經逃之夭夭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感覺就好像是度過了愉快一天的小女孩順手記下的日子,沒有太多的矯飾或硬生生扯進成熟的孤獨感,文縐縐的華美詞藻更是少見。

我很羨慕三毛,但沒有敬仰之情。我閱讀她的作品就好像閱讀鄰家女孩的快樂事蹟,沒有高高在上的教誨和難以理解的文字。她很歡脫,很快活,在所愛的土地上做各種各樣的事,與各樣的人們來往。她的幸福和自由是可以傳閱的,而不是讓人費盡心思去設身處地。

三毛的鄉愁來自於沙漠而不是海灘。同是夏天,人聲鼎沸的陽光沙灘未必比寂寥的沙漠涼快。沙漠是個小自閉,三毛卻熱鬧個不停,沙漠會微笑,而不是手舞足蹈。沙漠性偏冷,有種獨特的神祕感。三毛和沙漠是朋友,三毛也是沙漠。

沙漠並非一種一成不變的事物,她是有生命的,她和三毛一樣曾經叛逆卻依舊單純。其實她很喧鬧,彷彿從不落寞。沙漠應是輕盈的,風一吹便能飛起來,掛在樹梢上等下一陣風。沙漠也很不羈。

三毛如此,人人如此。只是有些人承受風沙太厲,傷了筋骨,害怕起風來。有些人被樹枝牢牢地掛住了。有些人,變成了綠洲,變成了風沙。世界便如此存在了。畢竟,流沙是少數,晶瑩純粹,化為近在咫尺的虛渺的銀河。所以啊,沙漠和星星很美,卻只有沙灘更擠滿了人,也不乏獨有的椰汁香甜。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616字

撒哈拉,一個地處北非的沙漠,這兒只有熾熱、刺眼的陽光和乾旱的沙土,人們稱之為“死亡沙漠”。但有一個人,用筆寫出了這裡獨特的美麗,和純樸的人們。他就是三毛。她寫的《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七篇短文組成,記錄了她與她的愛人—荷西在撒哈拉里發生的趣事。這本書沒有華麗的修辭,也沒有精彩的情節,但它用卻用最平凡的語句把“純樸”展現得淋漓盡致。

書中最令我難忘的章節,是那一篇《結婚記》這篇文章記錄了荷西與三毛結婚儀式的整個過程。結婚前,三毛在最後一個單身夜只是想著回去裝桌子,做窗簾;結婚時,她甚至因為在場人太多而緊張;結婚後,原本可以住國家旅館,但她卻回了家,只因為住一晚國家旅館的錢可以買一星期的菜。這整片文章都透露這兩個字—“簡樸”。

這篇文章中,荷西、荷西同事送的禮物最令我印象深刻。這兩件禮物,在三毛眼裡,一個是“真豪華,真豪華”的駱駝頭骨,一個是“太幸福了”的沙漠中的奶油蛋糕,這足以表達出三毛的知足和純樸

面對這些,我不禁捫心自問,在這這個物質橫飛的世界,我們是否能抵抗得住物質的誘惑?在這些誘惑前全身而退呢?也許有人會說:“簡樸不能當飯吃,簡樸不能當錢花,又要簡樸有什麼用?”我卻想說,雖然簡樸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錢花,但它能淨化我們的心靈,面對名利,金錢的誘惑能全身而退,不深陷泥潭,這難道不夠嗎?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不錯,在這世界上,我們應當簡樸,這樣,才能不陷入那些奢侈、奢靡的泥潭。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966字

浪漫的善良

一直對三毛疏於瞭解,只聽說過她的灑脫與執著,於是我懷著興奮的心情翻開了《撒哈拉的故事》,品味她在異國他鄉的生活。

雖然在這本書中更多的是簡單平實的語言,卻能夠把奇異的沙漠和浪漫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真可以說讀起來令人舒暢,放下時讓人為之震撼。

初讀伴著輕鬆的心情,《沙漠中的飯店》、《懸壺濟世》、《沙漠觀浴記》等展現了在沙漠生活的趣味,也使我覺得荒涼的大漠別有一番風情。到了《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死果》,漸漸暴露出來的是沙漠的殘酷,我一度放下了書,不願再去感受三毛那艱苦的日子。再次拿起它,讀了《沙巴軍曹》、《啞奴》等又令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善良。她在《芳鄰》中寫到了和撒哈拉威人做鄰居的經歷,他們總是來要千奇百怪的東西,又偷吃天台上的水。不過,三毛並不氣惱,反而感謝這些鄰居讓她沙漠的日子變得五光十色。在《啞奴》中,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和啞奴一家人成為了好朋友,一直無私地接濟他們,卻在羞愧自己無法幫他們脫離奴隸的生活。同時,窮得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啞奴全力的回報,也令我動容。

我最難以想象的是三毛的勇氣和對於生活的熱忱。正是她的勇敢和熱情,即使遠離繁華的大都市,置身沙漠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她也能把與荷西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素人漁夫》中,三毛荷西迫於生計,開車到很遠處抓魚來賣。儘管非常累,到最後反而賠了錢,兩個人還是去飯店開開心心地大吃了一頓。正像三毛所說的那樣,她愛上了“這片大漠詩意的蒼涼”。

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敘寫了從剛進入陌生又簡陋的房子的灰心,到後來被別人誇讚她的房子別出心裁的驕傲。她和荷西用裝棺材的木板做傢俱,又慢慢地攢錢為小屋添置用品,條件上的困難可想而知,他們卻從不放棄對生活情趣的嚮往和追求。三毛眷戀大沙漠就像是前生的故鄉,再多的艱辛也磨不滅心中的希望。

在《哭泣的駱駝》中,三毛以戰爭為背景,寫出了巴西里、沙伊達等人的悲慘經歷。沙伊達“沉靜的微笑,像一輪初升的明月,突然籠罩了一室的光華”,然而她“漆黑得深不見底的大眼睛”在聽見巴西里的死訊後卻變得了無生趣,這樣一個脫俗的美女淪落為當時政治糾紛的犧牲品。我讀出了三毛深深的憂傷。

閱讀《撒哈拉的故事》讓我感悟到三毛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無限熱愛,她是沙漠中一朵常開的花,也是這世界上一段值得品味的傳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1086字

沙漠情懷

一張照片帶著前世的鄉愁,一次邂逅擁著半生的悸動。她以優美的姿態飛躍進貧瘠的大漠,褪去了繁華的光鮮,用著質樸的態度生活。佛說: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著撲進大漠的懷裡,或許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更為五百次的相遇,相識,相知與相愛。

這個英姿颯爽的女子毅然地拋棄了安逸的生活,和苦戀她的荷西在大漠的懷中安居落定。簡陋的房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他們將人生中最神聖的婚禮獻給了無言的大漠,炙熱的情感迸發出無盡的動力,於是一個完整而又精緻的家展現。三毛以點滴的攢聚開始,帶著愛意佈置她的窩巢。這樣,他們愛的凝聚赫然成為了一個真正藝術上的宮殿。

生命從來就不是轟轟烈烈的展現,它是細水長流的欣欣向榮。在那一片荒寂的貧瘠之地,炊煙裊裊,落日的恢弘見證著撒哈拉威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黃沙細流,繾捲起緩慢的歲月蒼生。而在大漠守護的深處,傳統的陋習根深蒂固,禁錮著女人的堅持,禁錮著婚姻的可笑,禁錮著啞奴的自由。

無盡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夕陽殘血,悽豔蒼涼。她知道,撒哈拉這個多年的夢中情人終於被她遇見,同她相守。

隱藏在夕陽下的,撒哈拉沙漠的夜是蒼涼而又絕望的,她恐懼著吞噬了她丈夫的泥沼,絕望壓迫著她的神經:“荷西,荷西—”一聲聲悲慼的呼喚,一步步生存的希望,他們的愛擺脫了死亡的邀請。無言的大漠目送著年輕的夫婦遠離,寂寞與悲慼在他們的身後哭號。

恐懼,未知的惡毒詛咒降臨。一條平凡無奇的項鍊隱隱的透著死亡的威脅,過敏,眼疾,嘔吐,頭暈等經常發生的小病都可以在不經意之間奪取人的生命。一切的巧合足以推翻唯物主義的殿堂。未知的最為可怕,所以人們對於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都會閉口不談,唯恐犯了禁忌。噩夢之後,一切平靜了許多,生活依舊。

大漠的枯燥乏味卻依然有人為止深愛。愛,是最迷茫的話題。總有人肯為之飛蛾撲火。沙崙的愛是渺茫的,這個木訥的年輕人一直靜待他的妻子,他夢中的溫柔之鄉。可到頭來留給他的只是空泛的幻想,一絲渺茫的希望。沙崙一直都明白,一切都是他的空想,可他甘願抓著這泡沫,為的就是有家有愛的溫暖。最後的最後,他奔向遠方去尋找愛的殿堂。

人說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裡它是固執的。荒涼,死寂,沒有歡笑,沒有哀樂,就這樣靜默著,等待著。終於,它等到了知己,同三毛一起,同固執己見的撒哈拉威人一起,紮根於沙漠的深處,望著遠方的落日。

完美,幸福。三毛有幸遇見了大漠,而大漠亦有幸遇見了三毛。無論是平凡的落日,還是繁華的街道,這都是生活,生命的旅程。就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030字

淡黃色的封面,封面中右處寫著“撒哈拉的故事”,題目的下方印著作者的名字—三毛,左上角印著“三毛全集”的字樣,除此之外再沒有多餘的圖案和文字。可就是這本看似平凡無奇的小書裡深藏著撒哈拉的祕密,令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撒哈拉的祕密令人驚奇。

這裡常年乾旱,當地的居民渾身上下充斥著令人作嘔的氣味。直到一個名為“泉”的浴場出現,撒哈拉人洗澡的祕密才被作者挖掘:他們準備好冷水,在溫度極高的房間用石片來回颳去身上的汙泥再用冷水清洗。那濃稠的黑汁順著面板滴落地板,形成一小塊汙塊。更加無法想象的是他們用水管伸入體內來清洗身體內部。

這種特別的洗澡方式令我感到驚奇,我難以想象住在沙漠裡的居民三到四年只是洗一次澡。這兒可是撒哈拉沙漠!陽光刺眼,黃沙漫天。試想下,在炎炎烈日下全身汗溼,黃沙飄到衣服裡卻不能洗澡,刺鼻汗臭味終年環繞全身。別說是三到四年,就連三到四天洗一次澡,都讓人難以接受。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一滴水是多麼的珍貴,隨隨便便就把水浪費是多麼可恥的一種行為。

撒哈拉的祕密醜陋無比。

這裡的小女孩十歲就要結婚,父母像販賣人口一樣把女兒“嫁”出去。所謂的結婚初夜,僅僅是新郎通過暴力奪走小女孩的貞操,在女孩的心底劃上一道不可磨滅的傷疤。

看到這裡我感到心寒,閉塞落後的習俗下,每個人都是一副醜惡的嘴臉,就這樣目睹著暴力的發生卻沒人阻止。也許是習慣了吧,習慣了這種事情的發生漸漸也就習以為常。這種行為已經和犯罪掛鉤,但在撒哈拉,這種醜陋的習俗將繼續延續下去。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自己是多麼的幸運,我生活在一個法制的國家,這裡和平安定,小女孩的經歷不會在我的身邊發生。

撒哈拉的祕密有趣可愛。

當三毛裝修好她和荷西的家時,來拜訪的客人源源不斷—荷西的同事,周邊的鄰居,周邊商店打工的小夥子……他們給這個沙漠帶來無限的生機活力,也給三毛帶來困擾。同事在家裡嚐到獨一無二的美味中國菜,鄰居無賴的借走生活用品,不僅如此還放羊踏破了三毛家的屋頂……

書中最有趣的描寫是,鄰居借不到東西時會故意流露出可憐的表情,那小眼睛裡發出乞求的目光。但一旦把東西借出,它就如潑出去的水一樣一去難回,真是無可奈何卻又有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撒哈拉居民的可愛,他們雖然有些無賴但卻充滿著當地的風情。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寶藏等待著人們來尋找,每個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哈姆雷特一樣。對我而言,它神祕,它悲傷,它有趣,它值得一讀。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799字

放寒假後徹底自由了的我,像是受了什麼刺激一樣,三毛的書一本一本地下單,一本一本地狼吞虎嚥地讀下去。因為她的浪漫、真性情和勇敢瀟灑,我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愛讀書、愛旅行的她—三毛。

我讀過很多她的書—例如《雨季不再來》、《流星雨》、《我的寶貝》等很多中,我還是最喜歡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灑脫隨性,有夢想,執著的三毛。

這本書講的都是三毛與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在沙漠中生活時的所見所聞。整本書裡的麼一個故事,無不充滿了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沙漠地貌和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其實煙不是直的,也沒有長河。)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能顯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書中所寫的故事並不所有都完全是幸福和溫馨的,在沙漠裡,有許多苦難需要度過。

在這本書裡,我最記憶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啞奴》。當地人思想落後而迷信,總是十分驕傲,以自己的利益為重。然,善良者有之,啞奴一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是奴隸,啞奴生來就必須為財主做事,聽憑財主任意差遣,為財主賺錢做事。三毛看不慣當地人踐踏人權,與善良有禮的啞奴成為好友,常常給予啞奴幫助。正如啞奴用手語所說,“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儘管他有一身本領,他終究脫離不去奴隸的身份。被財主賣走的那天,三毛哭著送給他一條毛毯,眼睜睜看著他被綁在車上運走,漸漸變成天邊的一個小黑點。

三毛很嚮往自由,她不會讓自己被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她喜歡我行我素,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擺脫塵世的束縛、只做自己,沒有一顆堅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氣,是萬萬不能做到的,縱使做到了,亦很難堅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也堅持了了。從她的身上我開始感受也感悟到了對生活的執著、追求和熱愛。我學會了無論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難,我也要抱著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