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你搬走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孩子請你搬走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435字在生活中,總有一個人一直陪著你、照顧你直到長大,她就是母親。可自從我讀了《孩子,請你搬走》這篇課文後,我改變了看法。
這篇課主要講了一位本應去奮鬥,努力工作的25歲青年人,卻一直依靠著父母,在一次閒聊中,青年透露出了他的想法:“讓母親為自己買房!”母親聽後,一直沉默,青年生氣而離家出走。母親想出了一個殘忍的決定—讓孩子搬走。
當時母親可能還在後悔自己的決定,但當她回憶起之前的生活,兒子小時候玩玩具,母親幫他收拾,看上什麼東西就讓母親買,還時常抱怨母親。母親卻毫無怨言地度過了這二十五年,母親本想養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卻因自己的溺愛,將“鷹”養成了一隻只會索取的寄生蟲,她發現無節制的愛只會害了孩子,所以,她決定讓孩子搬走……
對於“母親”的行為,我覺得並不殘忍,如果斷絕孩子的後路,他或許會明白母親的道理,會努力用功,回報父母。但是,如果我們和這位青年比一比呢?我們在日程生活中,一定也有氣父母,和父母頂嘴的事,父母卻不曾多說我們。感恩父母,誰又能做到?
孩子,請你搬走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395字今天,在語文課上,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孩子,請你搬走》這篇文章。
本文主要講述了一位母親因為過度溺愛孩子,讓孩子成為了一個沒有責任心、沒有擔當,連一個成人該承擔的責任都沒有的人了!文章中的兒子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縮寫,現實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這群人是“啃老族”—當父母年老之後,仍然要繼續為他們操勞,他們不是養育了一隻日漸豐滿有力的雄鷹,而是寄居了一隻蟲子,它要將滋養了它的鮮嫩骨頭,一隻啃到乾枯腐朽,再無營養的“寄生蟲”!
當我閱讀完的時候,我心想:天哪!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一個自私、懶惰,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只會依靠父母的人呢?剛開始我認為那是母親過分溺愛孩子的結果,是她自作自受。可事實證明,母親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會害了孩子,讓孩子搬走,自己去住。
我如果是文中的兒子,面對媽媽的決定,我一定會搬走,自己找工作,自己養活自己。
面對文中的兒子,我也想說:請你搬走!
孩子,請你搬走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493字今天我閱讀了《孩子,請你搬走》這篇課文,使我的腦海裡有了深刻地想法。
我雖不知那位母親是如何的溺愛,將孩子養成了啃老的人,不懂她那時是如何下定決心,要讓孩子搬走的。我十分同情她,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又如何不是她自己造成的呢?話又說回來,也許放手後,讓他經歷現實的社會的殘酷和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後,他才會明白。
我很慶幸,慶幸我的母親從小對我的嚴格以及並不是太過分的愛,對孩子的愛是多種形式的,不是將一切都奉獻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受些挫折,知道人生必須付出艱辛和努力,懂得感恩和尊重。我的母親,雖然她對我很嚴格,但她卻讓我很快的成長,她的愛像一股清泉,在我勞累時為我解渴。不論用哪種形式母親都在用愛維護著我,我們又怎能不知感恩呢?
我很感激我的母親,感謝她一直以來的關愛,如果那時,她不那麼做,那我現在估計會和那個文中的孩子同樣任性、懶惰……提起那件事,就得從我六歲時說起了。
那時,我和別的小朋友一樣,每天都要賴著父母,什麼事都讓他們幫我做。有一次,我又去找母親,讓她幫我整理我滿屋子亂扔的玩具,看到我這樣,母親嘆了一口氣,無奈地對我說:“你都多大了呀?怎麼還讓媽媽幫你整理呢?”因為我心裡只想著要趕快出去和同學玩,便沒有聽進去媽媽的話。她見我站在那裡發呆,索興一不做,二不休,把我的玩具往旁邊一推,並告訴我:“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負責。”媽媽的話,我聽了後很羞愧。我緩緩開口說:“可是我不會呀!”媽媽說,不會不要緊,不會可以去學,可不去做就是態度問題了。於是,我便耐下心來和媽媽一起整理我的玩具,我問媽媽要怎麼整理。媽媽告訴我,其實整理玩具十分簡單,只是需要有分類,按位置擺放就可以了。
首先,我先把所有的玩具從地上撿起來,然後把它們上面的灰塵拍掉。我把玩具按照大、中、小、的分類分別將這些玩具放入玩具箱裡。看著整潔乾淨的玩具我覺得很開心,內心得到了極大的鼓勵與滿足。再看看我的房間,還是那麼雜亂,我想這麼幹淨的玩具怎麼能放在這麼雜亂的房間裡呢?於是,在我和媽媽的共同努力下,我的房間變的煥然一新。此刻,我真正體會到了幸福與滿足感。真正理解了我們應該獨立的好處和意義,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而是不依懶別人,並且要努力做到更好。
我能懂得這些,都歸功於我的媽媽,是她教會了我要獨立自強,要精益求精。我十分感謝媽媽對我的包容與教誨,她使我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努力的面對一切。
我的母親,她很注重我的文化教育,但是她總會對我說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她不是一個很偉大的人,卻對我的生活有著一種巨大的促進作用。
可憐天下父母心,和幹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的母親也無不為我操勞著、牽掛著、守候著,也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和畢生的精力。把自己所有的愛和心都給了家庭和兒女,無怨無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好一朵美麗的康乃馨啊!你蘊藏著多麼美的母愛啊!
花兒感謝雨露,因為雨露滋潤了它;蒼鷹感謝長空,因為長空給予了它翱翔的能力。
古代歐陽修的母親教導他讀認字,使他日後寫出永重不朽的作品。宋朝岳飛的母親在大洪水中保護他,教他不但要對父母盡孝,更要對國家盡忠,使他成為名垂青史的猛將;而我,最要感謝的人正是母親,感謝您對我所有的付出與愛。
時間如沙漏,轉眼間,媽媽的頭髮已慢慢有了白髮。不聲不響中,母親的眼角又添了皺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永遠陪伴你,母親也終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所以如果母親節不能陪她度過,那就把以後的每一天都過的像母親節一樣。對母親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媽媽,我愛您,謝謝您對我嚴格而溫柔的愛。
媽媽請你原諒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590字即使玫瑰花再妖豔美麗,也始終帶著刺,越靠近越遍體鱗傷。就像處在叛逆期的我,出口字字惡語相向。這本《媽媽請你原諒我》改變了我,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包容。
主人公陸丹丹十一歲,五年級,喜歡手工和摺紙,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她一直不理解做老師的媽媽為什麼對其他同學那麼親切和藹,卻對自己那麼嚴厲,媽媽又為什麼要帶她去見一個陌生的叔叔……叛逆的她鬧出了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最終因為一個契機,魚兒姐姐的到來讓她懂得了理解和體諒,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真真正正地成長起來。其實我和她又何嘗不是一樣?同樣是叛逆,同樣帶著刺,但至始至終嚮往自由,沒有束縛,沒有牽絆,向著自己的心出發。
而對於陸丹丹,丹媽媽卻始終帶著對女兒的愧疚和虧欠,她一直自責自己沒能給女兒丹丹一個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因為家庭的原因,陸丹丹從小就沒了爸爸,而丹媽媽一直以這個理由和藉口寵著丹丹。她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把女兒拉扯長大,一個人辛辛苦苦地支撐著家,但是每次回到家,看見丹丹的叛逆、任性和無理取鬧,既心疼又難過,更多的卻是心酸。她不是沒有想過給自己找一個伴侶,給丹丹再找一個爸爸,但是她怕,她怕丹丹會不習慣這個“爸爸”,她怕丹丹會因此而恨她。每當想到這些可怕的事情發生,她就把自己所有的念想通通拋棄。她寧可自己一個人撐著,累著,也不願讓丹丹受一絲傷害和委屈。因為丹丹是她的女兒啊,是她的一切和全部啊。
但是陸丹丹卻不這麼認為,她一直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媽媽對班上的其他同學那麼和藹,卻唯獨對自己那麼嚴厲苛刻,好像全班同學才是她的親生孩子一樣。在她的眼中,媽媽就是一個可怕的惡魔,隨時隨處都有她的影子。而且張口閉口都離不開“作業”、“考試”這些話題。她甚至不只一次地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媽媽的親生女兒,因為媽媽每天說的都是關於學習,好像她陸丹丹生下來就是為學習而活。為此,她玩失蹤,故意躲在離家不遠處的一幢樓後面,密切關注著自家小樓的一舉一動。她親眼看見媽媽慌慌張張地從小樓裡跑出來,邊跑邊喊著“丹丹,你在哪裡,快點出來,媽媽沒有心情和你開玩笑,丹丹……”一遍,兩遍,三遍,卻始終沒有丹丹的迴應。丹丹看到媽媽緊張地掏出手機,撥通了一個又一個的電話,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看到媽媽這麼擔心難過,丹丹第一次覺得自己做的有些過分,但想起平日裡媽媽對自己的的嚴厲,立刻扭過頭不再去看。
也許很多人看到這一幕既氣憤又無奈,丹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丹丹好,可是丹丹卻把這種關心當作是一個牢籠,一種束縛,對這種愛置之不理,甚至還當做用來發洩情緒的藉口。但我們又未嘗不是,父母的關心被叛逆的我們當成了嘮叨,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覺得厭煩。卻忘記小時候父母不厭其煩地教我們一遍遍地學習說話……
魚兒對於丹媽媽來說就是上天給她的最好的禮物。因為餘叔叔的原因,丹丹要求與媽媽分居生活,碰巧魚兒也有心住在這座房子裡,於是丹丹就和魚兒住在了一起,成為了好朋友。在和魚兒相處的日子裡,丹丹第一次學會了很多事情,燒飯、洗衣、拖地等等,也學會了很多道理。臨近新年,丹丹和魚兒一起準備年貨。在搬東西的時候,從小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她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才叫辛苦。她忽然想起媽媽一個人搬著很重的貨物和她那瘦小的身影,艱難地爬上樓梯時,感到非常自責,內疚,不安以及悔恨。這麼多年,媽媽獨自一人撐起這個家,多麼的不容易。而她卻毫不知足,毫不在乎,只知道一味地指責。想起媽媽燒的紅燒茄子、宮爆雞丁、糖醋排骨,一瞬間流下了眼淚。媽媽每天的公作已經十分忙碌,卻還想著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吃的更好,學的更好。她真是太不理解媽媽了,真是太自私自利了。
有些愛,不必大張旗鼓,卻在默默付出;有些人,不必湧泉相報,盡心盡力就好。叛逆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不可退縮,不可放棄。但始終會有強大的力量支撐著我們。
這種力量,將玫瑰花的刺拔去,不再讓人遍體鱗傷……
這種力量,來源於媽媽的愛……
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07字《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本書是一本偏教育類的書籍。可以教育小孩,也可以教會大人如何教育小孩。
在書中,作者十分詳細地描述了一些家長遇到孩子不乖的困擾的事例。並且也十分詳細地記錄瞭如何應對這些家長的困擾。作者說過,“用對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有些家長在陪孩子學習的時候,耗費了大量精力,卻沒有得到滿意的成果,於是便大發雷霆,對孩子發火。孩子成績不見提高,親子衝突還越來越激烈;才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有些家長就已經管不住,隨著孩子的任性,也讓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每個晚上陪孩子寫作業,簡直就是一場鬥智鬥勇的戰爭,常常會弄得“雞飛狗跳”;家長對孩子發火時,孩子也會反過來頂撞。這些事情搞的家長頭痛不已。
這本書就可以給那些有很多困擾的家長看,懂得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及對於孩子有些做法的應對方法,不再用老套的打罵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使親子矛盾降到最小化。也可以讓孩子減少書中的錯誤,甚至不會犯和書中同樣的錯誤,也用於理解和接納家長的教育方法。如果不用這些方法的話。小孩一不乖,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又罵又打,這樣會傷害小孩的心靈,對大人的身體也不好。這種方法很不可取。而用這本書當中的解決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親子矛盾。讓家長和孩子都可以不發脾氣解決問題。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可以教育家長和孩子的,是十分好的一本書籍。讓大人和孩子過得和和睦睦,不再天天吵架。
男孩子的冒險書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16字冒險,永遠是男孩子最喜歡做的事。一些敢於探險的人都會去一個地方那就是“沙漠”。想要在沙漠裡生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比如小刀,它能在途中幫你做很多事情挖沙子、切蛇頭、捉蠍子、砍樹枝、剝駱駝皮等等,所以不能讓小刀損壞、弄丟。還有就是水壺,那種金屬和塑料的水杯以免掉到石頭上漏水,最好還是去埃及人或者當地的沙漠土著人那裡買,他們的水杯都是用羊毛做起來的,所以是不會漏水的。還有一種是鎂棒,說到底它是個點火的小工具在晚上行走的時候用。最後一個是指南針,在你迷失方向的時候它可以為我指明位置。
看了整套冒險書讓我學到了不少在野外生存的能力。水是生存不可缺少的東西,沙漠裡當你沒有了水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找水源,有綠洲的地方一定有水源,可以利用沙丘,岩石?望一下,如果看到成片的刺槐樹或者是棗椰樹的影子,說明哪裡有可能是一片綠洲。還有就是沙塵暴它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會在你不注意的時候會突然襲擊就像一隻老虎在獵物不注意的時候突然撲向過來。在晚上的時候一些蠍子、蛇、蟲子鑽進你的衣服裡去咬你,所以在晚上睡覺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以免造成生病、中毒之類的。
沙漠就好像我們生活的圈子一樣,當你走進了這個圈子,你就應該承受這裡的一切,既然開始了不管多辛苦,艱難,我們都要迎難而上,接受挑戰。當然,對於有些挑戰而言,我們的年齡明顯的小了一點,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肩膀想要負擔這樣的夢想啊,挑戰啊還是稚嫩一點。在成為真正的男孩漢和冒險家之前,我們還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不斷的磨鍊
來提高自己。因為夢想的旅途就是為它們作為鋪路石的。勇敢邁步吧,滿懷夢想的夥伴們!夢想的終點就是榮譽,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致未來的你——給男孩的十五封信》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950字在世界上所有的花朵中,有一種花最為珍貴。當它盛開時,所有的花兒為之鼓舞;當它凋謝時,所有的花兒為之動容。這朵花就是—生命之花。
這一本書是寫給男生的,但身為女生的我也去嘗試去讀讀這本書。然而並不像我最初想的那樣,我本以為會是一無所獲,然而卻是收穫頗多。
這是一本寫給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靈成長書。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徐魯把這本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以朋友的身份與正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傾心交談,將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應該具備的品質娓娓道來,以及他們身上正在發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隱祕變化的原因。
這本書筆法細膩,親切靈動,凝聚了作者多年來對於成長的思考,不煽情,不說教。在世界、社會、家庭的大背景下關注孩子們的成長,提供儘可能多的溫暖與力量。
本文有段話說到—作為一個男孩,你必須從少年時代起,就磨礪、錘鍊自己,以期擁有一種堅定的意志力,去獲得一種永不言敗的強大信念!我覺得這段話不僅可以對男孩說,更可以對女孩說。
無論是處於哪個年代的少年人,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追慕和崇拜英雄人物,都崇尚真、善、美,都願意與美德為鄰,與高尚為伍,而且都富有朝氣、懷揣夢想,渴望在天上飛!
我們都知道:成長是艱辛的,長大不容易!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也都是為了爭取並保衛自己的天賦權利與生存空間而進行的一場“聖役”。成長也是一個人在不斷地戰勝自己,無情地否認自己,進而超越自己的過程。這就像早春時節的竹筍,必須奮力鑽出堅硬的地面,爆開層層裹縛自己的筍衣,才能長成一株挺拔高大的綠竹……
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每一個人最寶貴的“歡欣歲月”,是屬於每一個人的“黃金時代”。張愛玲的小說裡有一句話:“你還年輕嗎?不要緊,很快就會老了。”這說明,時光的腳步總是匆匆的,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只有一次,而且無一例外都是那麼匆促和短暫。與其說,這一束書信是寫給未來的我們,倒不如說這是寫給現在的我們。就如高爾基所說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終歸是美好的,哪怕面臨凋零的時光;我們所愛的東西,我們要永遠的去熱愛,即使我們已經年老和瀕臨死亡……”
少年人,邁開你的雙腿,用你短暫的一生,去走遍大地,去讀遍滄海吧!背起生命的行囊,向著命運已經或者將要指引你去的地方,去漫遊吧,去跋涉吧,去浪跡天涯,去找尋“夢中的橄欖樹”!
《柿子色的街燈》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574字拿到這本書後,我一晚上便看完了。讀完這本書,我深受感動。這本書不僅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閱讀能力和美學涵養。
這些小故事充盈著幽默、冒險、溫暖、生活趣味,我們不但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這些故事裡,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燕子姨婆的波浪鼓。
這個小故事講述了年邁的燕子姨婆不再叫可欣的名字了,可欣有點擔心以為燕子姨婆忘記了她的名字,便把這一切都告訴了媽媽。倆人商量後決定要去燕子姨婆的房間看一看。姨婆都記不清楚誰是可欣、誰是可欣媽媽了。燕子姨婆最後一次叫可欣的名字,可欣真的好難過。她想起姨婆給她講的故事,讓她特別特別懷念那段跟姨婆共度的時光。兩年後冬至那天的晚上,可欣來到燕子姨婆的身邊。她看到蓋著大棉被熟睡的燕子姨婆,還有捲成一團臥在床頭的大咪。第二天早上,燕子姨婆和大咪再也沒有醒過來,他們一起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可欣在心裡暗暗決定: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是柿子色的街燈,在燈下再與那個總講故事給她聽的燕子姨婆相遇。
這是多麼一個感人的小故事啊!是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來今往,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總有坎坷缺憾。人生由缺構成,人生也是圓滿。滿是缺,缺也是滿。我們不要認為人都是十全十美的,沒有一丁點缺點。否則只會讓你更加的退步!
《橘子味的夏天》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553字我讀了《橘子味的夏天》。
駱雨澄是一個剛從小城市搬到大城市來的女孩,因為沒有媽媽,她享受著爸爸雙份的愛。但是她所在學校的同學可不簡單:令人捉摸不透的同桌陸盞,風風火火的樂悠悠,何雋,李婷,還有莊菲菲。
最初的日子,雨澄每天和他們一起快樂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正在發生。原來,爸爸談戀愛了,而且物件不是別人,正是樂悠悠的媽媽—悠悠沒有爸爸。這讓原來活潑的雨澄變得心事重重。
一次到奶奶家吃飯時,雨澄終於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這時,爸爸揮舞起了他的大手掌……從那時起,雨澄就變得一言不發了,而她的爸爸似乎也不想理她。
老師知道了這件事,找雨澄談心後,讓她去找陸盞—因為他曾經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陸盞弄明白雨澄的來歷後,給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一天早上,雨澄起床後發現,爸爸沒有起床。雨澄自己去買了早餐,吃完後,爸爸還是沒有起床!雨澄覺得很奇怪,一摸爸爸的頭,呀,熱得可以煎雞蛋了!沒辦法,雨澄只好給樂悠悠的媽媽打電話,請她一起幫忙把爸爸送進了醫院。
期末考試結束了,爸爸的病也好了。在回家的路上,雨澄一邊走一邊數,從學校到家,剛好有六盞紅燈。回想起這個夏天—一個有酸有甜的橘子味的夏天。
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父母的愛和同學之間的友誼!
《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6158字【篇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想遲子健應該是一位遊者吧,從杭州西子湖,再到魯鎮,瀋陽胡宮,大興安嶺,巴黎等等,他的足跡不僅留在了他所踏過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時,她見過的地方多了,感觸也會有不同,在《光明於低頭的一瞬》中,她在俄羅斯的教學裡,看到大師的壁畫,可這不是主內容,她的注意力在一個打掃燭油的老婦人。無論神刻畫得有多麼莊嚴,平凡的美總會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讓我看到一個圍著頭巾,滿臉皺紋,平靜的婦人,在小心地用鐵鏟在刮燭油,每次只颳去一層,沒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藝術品在這最樸素,最誠懇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時經常抱怨沒有事物可以寫,這個城市那麼普通、樸素,沒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層的工人所搭建起來的,有人會記住那些戰役,那些將軍,可是那些為了保衛家園的士兵是最應該留在筆下的。
在《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她能從魯迅故居的門檻,看到這裡的多少次變故,經歷了多少次滄桑,更能從點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潤土的悲傷。還有那狹窄地老街,透入出舊時代的氣息。《故鄉》正是魯鎮的黑夜,沒有希望,沒有路,需要人們踏出路的黑夜,或許是那個點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換生計,當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築,在遲子健眼中,一個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汙,我們去遊玩,可能只是為了玩,放鬆,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只會去尋找那個名氣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們如今,太過於注意最重要的,卻無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卻無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誰,更不知它為何有這麼高,能傲視群雄。
小學有篇文章叫作《楊桃》,由畫楊桃教導人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戰爭的未來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後是否有危害?曾經的我也以為學魯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現在想來,僅僅是不讓玩風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後,有著那是人們思想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種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也會對應著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也正如那刮油燭的老婦人,從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蠟的動作中,能夠看到她的誠懇。
而我們也應該這樣,也應該去看待一下我們所有事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玩幹嘛?為了開心。我們學習幹嘛?為了更快樂、輕鬆的未來。正因為我們瞭解這些事的背後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們。
【篇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健,男作家,又是一個男的散文作者,他的風格是不像林清玄一樣清新、淳厚。”這便是當陳老師告訴我們本月讀的散文時心裡所想。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驚訝的發現,遲子健是一位北方的女作家。從作者照片中看出北方人的氣勢,有些“女漢子”的味道,不像丁立梅一樣優雅,這也許是南方好與北方好的區別吧!
作者生活在北方,書中有許多篇都是關於家鄉或俄羅斯風情的。但我還是喜歡關於身邊的情感文章,翻開目錄第一眼看到了《龍眼與傘》也許是自己喜歡吃龍眼的緣故吧。
《龍眼與傘》主要講訴了作者在寫文章時,媽媽為她送傘,怕雪加雨淋溼作者,而作者卻無理地責怪媽媽,來時為什麼不打電話。看到劉世文老師將龍眼帶給孩子吃,而想起自己無理地罵好心為自己送傘的媽媽。
記得小時候寫媽媽,最喜歡寫的是送傘,故事情節永遠是媽媽冒著大雨來為我送傘。小時候的我們總是會去細心的聽取媽媽的話,而此時現在處於叛逆期的我們而是跟著媽媽對著幹。想起媽媽每次開學前為我定製精心的學習計劃,而我總是將它捲起,對媽媽憤憤的說道:“我說了我不要你為我安排時間,我自己會去支配我的時間,我哪裡是二年級的小朋友呀。”對媽媽說完,便看到媽媽無奈的將學習計劃拿走,而我卻不知道媽媽為我能學的更好,想了很久,才編製成了學習計劃,猶如作者不知道在雨夾雪中母親等了那麼久自己,而那張母親苦心冥想的學習計劃成為了垃圾筒裡的一團廢紙,當你想將他從垃圾簍麗撿起時一切都晚了。
有時候的我們會因為自己一時心情的毛躁不安而將母親對我們的愛化成了灰燼,留給她的卻是極大的傷害與悲痛。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說:“做母親的怕的就是這樣的淚痕。會淋溼她的女兒啊!而我卻粗暴地踐踏這份慈愛。”而當父母心情煩躁時,卻還能細心的教導我們。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傷害了那個愛我們最多的人。而他們卻是會將最好吃的東西和我們最愛吃的東西留給我們。就像劉世文老師將北方罕見的水果-龍眼帶給孩子吃,自己卻不捨得吃。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公益廣告“打包”一個患了老年痴呆的老人卻在飯桌前將餃子放進口袋裡說:“我兒子喜歡吃這水餃,帶給兒子吃去。”而他的兒子卻在他的旁邊。即便身患老年痴呆的父親卻還記得自己的兒子最愛吃的東西。
如作者在最後那段寫道:“母親就像把傘,把陰暗留給自己,而把晴朗留給兒女。母親也像一顆顆龍眼,不管表皮多麼乾澀,內心裡總是深藏著甘甜的汁液。”有時,父母會因為沒考好,學習不認真的事情罵我們或打我們,但我們深知這一切都是父母對我們的愛。
朋友,請不要去傷害那個愛你最深的人,因為你是他們這輩子最愛的人,你射出的每一把劍,都射中了她們那顆瘦小的內心。
【篇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遲子健這個人的名字我聽的不多,僅僅在無事翻看練習冊時,一些閱讀題的小短文上寫有他的名字,說實話要不是這本書的話,我一直認為她是南昌人,因為我看見了這些短文中她寫到了中山路和工人文化宮。
如今的我卻對遲子健有著另一番見解。一位在東北生活的女漢子,卻有著細膩的情感,她將她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得猶如長白山的融水一樣,融入我們心中,她的詞藻十分華麗,並不像北方的窯洞一樣,倒更像是南方的小樓,每一個細節都那麼精緻。作者與江南的淵源並不只停留在性格上的相似,她曾多次到江南一帶遊玩,例如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西柵的梆聲》,它所寫的便是作者獲得茅盾文學獎後,遊東西柵的經歷,她對這兒的所見所聞都寫了下來,無論是那樸實的船孃,還是那好夜的梆聲,作者都對其有那麼一絲羨慕。
作者喜歡融情於景。遲子健對景物的描寫我認為是極好的,並不只是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還有大量對生活的感悟,都在他的每一個景、每一件事中表現。就像她在寫《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的那個揹著吉它唱歌的小男孩,他所唱的那庸俗不堪的音樂也寫出遲子健對他們這些人的擔心及同情,她不希望他們會在魯鎮變成下一代的閏土。
在這麼多文章中,儘管其中的許多許多我都沒經歷,不過作為一個旁觀者也總是可以大致瞭解心情。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也既算不了內行,也算不了外行,所以可以說既看門道又看熱鬧,這“門道”是什麼呢?沒錯,那便是遲子健所要告訴我們的以及設身處地地感受遲子健當時的心情,有一篇文章便讓我很受觸動,它叫《龍眼與傘》,是遲子健在下雪天,她母親給她送傘的故事,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去想,我們便會發現,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太多了,而缺少的是那種“劉老師”的事例來把我們驚醒,所以散文的精髓便是從文中學到怎麼去生活。
與其談遲子健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倒不如說她是一位愛好寫作的思想家,她總能從生活中的一些小方面而想到整個社會存在的弊端,同時她也能從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中去發現更多的美。這與其經歷了人世的滄桑而擁有的閱歷是分不開的,我們也正是在汲取她所對生活的感悟。
遲子健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的兒子與丈夫雙亡,並且與她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她仍然這樣笑對生活,怎麼能不讓我們感到敬佩呢?她就像在狂風暴雨中的花朵,遭受再多打擊都向我們展示她最美的一面。她的散文中有哪一篇怨天尤人,到處吐訴自己身世的不公。沒有,她只想像一個普通的女性一樣過完一生。
我們中學生能感受到的真的不多,相比之下,就像一根長出芽的小苗去感受一棵參天大樹的根扎得有多深,它永遠不會感受到地底下土壤中的世界是多麼的精彩、曲折!
【篇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願意做這樣一個玉米人,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為那些愛我作品的人(哪怕是少數),精心焙制食糧……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平凡的人,為了放棄現實利益甘心承受因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帶來的生活中的冷清。
品讀遲子建的散文,不由得讓我們回想起在我們生命中平凡的小事,從而使我們有所反思……
玉米人一篇令我尤為感嘆。講述的是作者向一個賣烤玉米的人買生玉米遭到了拒絕,作者認為他很固執,最後到別家買到了生玉米,向那個烤玉米的人炫耀,但他卻坦然相對。他心中對作者能買到生玉米而感到吃驚,同時也因為自己堅守信仰而感到安閒從容。
這篇散文通過寫兩個烤玉米人的不同經營態度來襯托出那個被作者認為“固執”玉米人的淳樸與執著的信念。
作者因此被他的執著所打動,被他的堅持所吸引,反思自我,應像那玉米人一樣,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做一個追求信念,堅守信念,勇於付出,拒絕現實利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一些“固執”的人都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社會責任感,而冷漠那些“固執”的人。就因為如此,那些“固執”的人才會逐漸消失。
同樣還看過一篇文章《鏡中》,講的是一位普通的保安,因為堅守原則,恪盡職守,得罪了來學校講學的張處長。雖然他本身沒有錯,但最終受到批評,暗示了我們堅守原則的保安在現實生活中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這些雖是身邊的一些尋常的小事,卻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然而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平凡的人,在他們的身上卻總洋溢著神光之靈,他們為著一個信念,或者說是一種責任,而拒絕唾手可得的利益,他們這種“固執”是世界上最為可貴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他們那種“固執”的心態,不會因為利益而違背對社會的責任感,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那麼我們的國家將會變得繁榮富強!
【篇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中國文學裡是不會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銀河,絕不會缺少星星。我也不絕不會缺少一本好書的,正如手中的這本《遲子建散文》。
縱觀全書,若論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無疑便是這篇《時間是怎樣地行走》了。時間,這種抽象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永遠地行走著,不曾停息。它不會因為在世外桃源而停下腳步,也不會因為戰火的紛飛而止步不前,它永遠都藏在鐘錶裡,“滴答,滴答”—不緊不慢,氣定神閒,好似一首隻有一個節奏的歌。只不過,世人皆認為這是一首充滿悲涼的歌罷了。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創造了光。那這匆匆不停的時間又從何而來呢?幾萬年來,恐龍消失了,殘暴的紂王消失了,四方來賀的大唐消失了,就連當時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元帝國也消失了,唯有時間,還是那般無二。風霜雪雨,潮漲潮落,河流漲了又枯,花開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在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地老天荒,我們的手卻挽不住它的去留。明明是它伴著我們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見了,父母不見了,甚至我們也不見了,它卻仍然在其他人的身邊行走。也許我們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卻是洶湧的大潮,我們從後浪變成前浪,又從前浪變成了一行水漬,在無限的奔湧中化為塵土,成為後人眼中的歷史。
不正是這樣麼?百年黃圖霸業,過眼煙雲耳。從這個天地誕生起,它就那麼不朽而又亙古的存在了。對這無限大的天地來說,它是那麼短暫,短暫的匆匆一瞬;它又是那麼漫長,漫長的天長地久,何況是我們人類呢?無二,我們只能任由它與我們匆匆而過,在我們青春的臉上劃上滄桑;在我們烏黑的髮絲中添上白雪。輝煌的宮殿會變為廢墟,明亮的刀劍會變為廢鐵,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曇花一現,它也許還會永恆地走下去,直至空間的盡頭。
合上這本書,赫然發現封面顏色已然有些變黃和幾絲褶皺,我不由一笑,這不便是它行走過的痕跡嗎?
【篇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痕跡,一個出生於中國最寒冷的北極村的純真女子,她的文筆可謂“驚天動地”像霧嵐一般。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時間怎樣地行走》講述了作者童年時喜歡愛牆上的掛鐘,她的作息都受著它的支配。她喜歡在各種時間做各種不同的事,曾一度天真地以為一雙神祕的大手在操控時鐘,在北京遲子建發現了時間的痕跡,在每一處地方,都可以發現一個時間的祕密。
這多像以前的我呀!總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盯著一臺掛鐘。“滴答,滴答,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過,也不留下一點兒痕跡,直到它的鈴聲”鈴鈴“的響起時,才意識到馬上要去寫字,才立起身趕向書桌,認認真真的寫字,不一會兒,時鐘又開始響了起來,看看這住在框中的兩個小人啊!賽跑地如此飛快,讓我措手不及,雙趕往去做下一件事情。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繁星一樣到處閃爍著,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勿匆了,使我漸漸瞭解它,發現了它的蹤跡。
我調皮的時間啊,轉眼間漸漸消逝了,令人有些無法習慣,可是它總是激情澎拜地行走著,不等人。還有一篇文章,是我較為喜歡的《暮色中的炊煙》遲子建對炊煙十分了解,知道什麼時候的炊煙朗,什麼時候的炊煙氣者遊煙之後,她識得了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為人很好,總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態,跳舞動作,我都記在心裡,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靜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雖是一位俄羅斯老太,卻已加入中國籍,算半個中國人吧,雖然村中不太有人與她交際,但人人都惦念著她。使我覺得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離開,可依然會互相惦記,詢問關心,人情的不,溫暖使這個位處遲子建散文讀後感北極寒冷的小鎮新增一陣暖意。
這就是一位純真女作家所作,瑩瑩白雪,總像霧纏繞字裡行間。
【篇八:《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九:《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美麗的小山村—北極村養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遲子建。她溫婉樸實的文字打動了千萬讀者。遲子建的散文,雖然寫的是她從小到大的種種小故事,卻處處有美有愛。
遲子建以深情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來與親人們相處的一幕幕—風雪中為”我“送傘卻遭拒的母親;和母親一起看的兩個人的電影;在世時過年總不忘為”我“做燈的父親……
樁樁件件,充滿了濃郁的人間親情。
在她許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瞭解她的生活狀況—丈夫在幾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時他們的感情很深,失去愛人後遲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懷念他。我也曾看過她專門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懷念》,她用文字表達出內心的疼痛與歷險。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傷心、悲哀,以及她對丈夫世君的懷念。遲子建在丈夫去世後經歷了”最殘酷、黑暗、絕情“的日子。那日子儘管悲痛,但她是堅強的。為此,她有了對生命無常的深切感悟和對親人刻骨銘心的懷念。
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一輯中的第五篇—《傷懷之美》。作者對家鄉漠河北極村漫天大雪、對美麗的北海道露天溫泉的描寫讓我感覺似乎從未見過真正的雪。作者不畏嚴寒去泡露天溫泉的勇氣讓我佩服。她雖然經歷了寒風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遠處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地生長著松樹的柏樹,三股泉水,另一邊卻結有冰柱,三個季節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猶如人間仙境一般美麗。那雪花更是燦爛而華美。
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這樣嗎?惟有經歷了風雨的考驗,嚴寒的鞭打,才能到達唯美的仙境,停下來欣賞”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學習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堅持下去。也許這一步挺過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壓力下,種種坎坷前”挺過去“談何容易?就像現在,步入初三年級的我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還要面對一場接著一場的考試,堆積成山的的作業,繁多的學科……一定有許多同學因為這種種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導致在最關鍵時放棄。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制訂一個嚴密的學習計劃並認真執行,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告訴自己”我能行……“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見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諦也許就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傷懷之美中,像那夜空中的星,光點雖小卻一直堅持且明白無誤地指示幸福所在。
【篇十:《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的散文有一種奇特的魅力,它總是能牢牢抓住我的心,不斷地驅使著我,讓我對它產生了一種貪婪的渴求。
遲子建的文章總是勾人心魄的,就像是絕世美人一般,對我來說,有著極大的誘惑。但我更喜歡她那淡雅的,像詩一樣的文字,就像是絕代美女卸妝後清秀的眉目,我喜歡這清麗的散文。
在我傷懷之時,她細膩的文風像陽光照進我心,像緩和的溪水緩緩流過我的心田,我總能感到人生充滿了希望與快樂。
《時間怎樣地行走》是我讀的一篇頗有感悟的文章。
時間怎樣地行走?這一直是作者和我的疑問。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它到底在哪兒?它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
我曾天真地以為時間是被一雙神祕的大手給放在掛鐘裡的,從來不認為那是機械的產物。它不會因為貪婪窗外的鳥語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腳步,也不會因為北風肆虐、大雪紛飛而加快腳步。它的腳,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誘惑的腳,從來都是循著固定軌跡行走。時間藏在掛鐘裡,與我們一同經歷風霜雨雪、潮漲潮落。
時間可以讓一棵青春的小樹變得枝繁葉茂,讓車輪的幅條沾染上鏽跡,讓一座老屋逐漸地駝了背。時間毫不留情,它總是持之以恆、激情澎湃地行走著—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在我們不經意走過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
我終於明白時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在漲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的嬉笑聲中,在花開花落中,在候鳥一次次遷徙中,在我們成長著的臉龐上,在桌椅不斷增添新的劃痕中,在一個人的聲音由清脆變得沙啞的過程中,在一場接著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只要我們在行走,時間就會行走。我們和時間是一對伴侶,相互依偎著,不朽的它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篇十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深呼吸一口,合上《遲子建散文》我將它放在床頭,關上燈,準備睡覺,但遲遲都沒有入夢,因為《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中的一些星星點點,將我快麻木的視覺一點一點地化了。
遲子建的文字很清晰,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事物,讀完之後總能感受到一股柔和的暖流進入身體,總會有那麼一小段文字吸引我的視線,引發我的深思,使人有不同的感想,讓人孤獨的精神之塔,有了一絲絲,一片片的充實,獲得一個精神伴侶。
《遲子建散文》全書分為三輯,共67篇散文,長短不一,在散文中,無論是她對環境保護的呼籲,還是對故鄉的懷念,或是對愛人的心靈寄託,或是對情親的投入,或是對風景如山如色地描寫,她都是隨性的,貼近生活的,有感觸的,她對生活的小細節,一隻蟲子,一個黑夜,一場球賽,一遍風景……更是細緻入微,用樸素空靈的話語記錄下來,溼潤了我的心,打動了我的情。
他有《兩個人的電影》中母親的感悟,有《紅綠燈下》中愛人的離去,有《玉米人》中烤玉米的信任,有《我對黑夜的柔情》中黑夜的思考,有《尋到都江堰》中山寺的寧靜,有《鶴之舞》中丹頂鶴的孤獨,也許是這些組成了她安靜的性格,對於美的發現,可能這些給予遲子建溫暖,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與他產生共鳴。
《尋石記》是記敘文兒時調皮,把家裡一塊醃酸菜的石頭給砸碎了,母親要作者去找一個一模一樣的石頭,母親的氣話。作者居然當真,去尋找石頭,結果聽到許多傳說,也許是因為她這份執著,才會有《玉米人》中“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未那些愛我作品的讀者(哪怕是少輸),精心培制糧食。”的打動吧!
通過她的文字,我看到了薩爾圖落日的優美,聽到了西柵的梆聲的悠遠,聞到了風雨的燦爛,觸到了作者世界的雪,嚐到了作者故鄉的吃食。因為她對生活的向上簡單,安靜,對我也有幾分影響,我深深地被她的情感所帶動起來,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每晚堅持讀她的書的原因吧!
我閉上眼,一隻手放在《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上,回憶起書中的內容,與文字一起進入夢鄉。大概,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吧!
【篇十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老實說,我閱讀過的作品不多,散文更是少之又少。這種優雅卻又略顯無趣的文字總是難以引起我對它的興趣。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翻看這本散文集,卻被這個陌生女人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帶入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裡。
開啟書時剛巧看見扉頁上遲子建的照片,一頭直髮配上她那獨特的笑容。這種笑是溫暖的,上揚的嘴角邊兩個深深的酒窩,裡面彷彿藏有自己說不出的苦澀和無奈。忍不住查閱她的資料才知道,她是一個失去雙親和丈夫的孤獨女人。而在她的文字中,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她的悲傷和無奈。寫山寫水時將山水之美盡力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讀過後彷彿置身於文中的美景;寫人寫物時,時而感慨,時而讚許,像一個看盡世俗的老者,總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
遲子建的文字像蒙了一層紗,讓人捉摸不透。我最喜歡的,也是我少有能讀懂的文章之一,是第二輯中的那篇《一隻驚天動地的蟲子》,也許是因為能讀懂,所以對它頗有感觸。文章講述的是作者看見的一隻芝麻大的小黑蟲,為了佛龕上那一縷若有若無的香氣,不屈不撓地冒著生命危險奮勇爬去,結果雖然不盡人意,甚至最終粉身碎骨,但至少它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在我們看來,它們是不起眼的、卑微的蟲子,它們的力量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在我看來,這些小生命同我們一樣,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人們會選擇退縮,或者在遭受失敗的打擊後一蹶不振,而這隻蟲子卻能為了一個看似平凡的夢想,百折不撓地向佛龕爬去。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隻蟲子明知無論它怎樣努力,換來的結果也不過是一死罷了,這不是不自量力嗎?但與成功擦肩而過的人們不會明白,他們身上所缺少的正是這種不自量力,這種不被人理解的堅持和固執。這隻蟲子不甘在地上庸庸碌碌過完一生,而是用寶貴的生命作賭注,嘗試向目標挺近,即便自己遍體鱗傷,粉身碎骨。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為何連一個不自量力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呢?!
遲子建的文字告訴我們,她很堅強,是文字讓她走出陰霾—紅綠燈下,她與愛人惜別,未留下片言隻語;她的世界下雪了,漫漫長夜裡,她用自己的眼去發掘身邊的美好事物。這一切,都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無比美麗。
世界從未因為我們而改變。當我們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在傷害我們,把我們拉進深淵時,不妨讀一讀遲子建的文字,不知不覺中,你會隨著這些跳躍的符號,尋找到周圍不曾發現過的美好。
【篇十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手捧這本墨香湧動的《遲子建散文》。他的散文多是描寫,描寫這世間百態,每一件事盡是普通的事,可以想到的事。被他寫出來,卻別有一番滋味。也許正是因為這只是普通的事,這本書才有著濃厚的味道。
《最是蒼涼起風情》是一篇我無意間翻到的文章。吸引我的的確是這題目。我並不理解這題目,風情與蒼涼有何關係?於是看了起來。文中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觀賞桑巴舞,在節奏強烈的舞蹈下,作者卻昏昏欲睡;第二次在阿根廷觀賞探戈,前幾個年輕舞者同樣無法提起作者一絲一毫的興趣,然而之後上來一對老年舞者,作者卻為之一振;第三次觀賞墨西哥舞臺劇依舊是無聊透頂。作者不禁思考,為什麼唯有那老年舞者才另他欣喜呢?思來想去,即是閱歷。就像一個人,活的足夠久了,看過的、聽過的、做過的都足夠多了,自然會屬於一個人的風情與味道。像文中描寫老年舞者那般:別人是操縱著探戈表演,而他卻是駕馭著探戈。這種因歷練而得來的東西是骨子裡生就出來的,是刻在一個人身上的,舞步不過是外化形式,是呈現出來的一種方式。真正的風情是經歷了時光的打磨與雕琢的,像一個民族的文化需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沉澱,一個國家需要經過磨難放得繁華。
《俄羅斯,泥濘中的春天》這篇文章不長,描述幾幅來自俄羅斯的油畫,描述另一個國家的歷史反映在畫家畫作上的內容。文中也多次寫到那些蘇聯解體時的畫作,凝重、大氣,用色彩掩飾愁苦的內心。而令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霍魯伊鎮的泥濘》。這幅畫我未曾看過,卻僅僅通過作者的描寫感受到那身處泥濘,於泥濘中前行的感覺,那時蘇聯正解體,透過作者的描述,我似乎能想象到有一些殘敗的小鎮,灰褐色的主調,透明卻深沉的雨絲,骯髒的泥濘。但也正如《最是滄桑起風情》般,俄羅斯這個國家因為這樣的泥濘,在經歷了西伯利亞的嚴冬後,春天變得異常的壯美。
我不禁想起我身處的這個國家。中國,五千年曆史很長,中國,他曾君臨天下,享盡榮華富貴;他曾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他始終用骨節分明的手掌緊扣這片土地,他說的,是至死不渝的回答。
我用“他”,不像人們所認為的祖國母親的“她”,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國家是一位有著黑色長髮,大紅龍袍的男子,他始終保護著我們,我們也保護著他。
【篇十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由秋入冬,心也沉靜不少。若是炎夏,這樣短小精悍又靈動的文章,怕是看不進的。
遲子建的文風依我所見是別具一格的,不同於以往我們所讀散文的華麗,高深,玄妙,哀傷,她的憂愁並沒有那麼文藝與細膩,不過是平平淡淡地悅動於篇幅之間,關注著時事要聞,講述著各種日常瑣事的小幸福,也就是俗稱的小清新。
我也迷戀她道來歷史時的厚重感。這些故事在她筆下顯得生動而不生澀,如同在冰雪覆蓋的俄羅斯的夜晚,閃爍的星點微光,讓人在寒冷中又看到溫暖和希望,質樸的感動往往最令我著迷。
斟酌許多,感悟良多,最使我五味雜陳的是名為《兩個人的電影》的散文。故事簡單,也就是作者與母親分別到了劉老根大舞臺與電影院。前者熱鬧非凡喧鬧之極,後者卻只有她們母女二人寥落欣賞,這篇文章毫不起眼,卻又令我陷入沉思。
該如何去描述呢—這可以有多種解釋。大部分人認同的觀點就是好的東西,真正有藝術價值的東西並不在意,人們樂於觀看讓自個兒開心輕鬆的事物,而不屑於欣賞藝術,或者說是對藝術的敬畏太深。
這,也就是那些文藝片始終不能取得好票房,或者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原因。爆米花電影充斥了熒幕。通常只有在有國際獎項冠上名號後,文藝片才能走進大眾視野,如一部我很中意的片子,其真正表達的主題是很晦暗的,普通觀眾大部分都說不好看,然而有些人並不如是說道,各執己見,才組成了這個世界。
所以依我拙見,劉老根也是一種藝術,不過是種俗美,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老百姓的藝術,而無人欣賞的電影,也許是被抬得太高,反而導致無人摘採這朵高貴冷豔的花,因為大家夥兒都是俗人,忙於生活,疲憊得沒有力氣去動動腦子,有情調的生活,也可以充滿了爆米花,只要有正直的思想,也就是文藝青年,無所謂喜劇或悲劇,只要充實地過,未嘗不可。
她的其他文章,而給我各式各樣的感觸。看來還是自然點最好,還是微光最能給人溫暖,還是閱讀最能令人充實。
【篇十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只有閱讀名家經典,才能品賞到優秀文化
—題記
最近,我閱讀了《遲子建散文》,且對部分感興趣的文章作了一些深究。所獲得的感受希望與大家分享,故寫下此篇感想。
遲子建是一位女作家,1964年出生於中國北極村—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萬字,出版了四十餘部單行本。這本散文集是她最好的部分文學作品彙總。本書分三輯,共67篇文章,內容形形色色,不過都是經典之作。雖然各篇文章內容差別甚遠,但無論從哪一篇中都能看出作者的進步思想(或是對現實不足的深刻反思)。品讀本書,實在是回味無窮!
儘管我只深讀了部分篇章,但還是收穫不小。我想就其中三篇淺談感想。
《最蒼涼的海岸》一篇表面上是寫作者對二戰中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回憶,實際上是在控訴戰爭的罪行。七十年前的6月6日,為了全世界的和平,288萬盟軍士兵在諾曼底登陸,然後冒著槍林彈雨衝向德軍防線。他們在用屍體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戰役勝利了,但鮮血染紅了海灘。艾森豪威爾將軍作為這場戰役的指揮官被人們當作英雄永遠銘記,然而那些犧牲的士兵卻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就像作者說的:“有誰還會在意這樣一片墳墓呢—也許是人類為自己製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人類雖然在六十九前就戰勝了法西斯,但黑暗一直沒有消失,它躲在某個角落裡,伺機而動。躺在龐大墳墓中的戰士們的英靈一直以來似乎都在壓制著黑暗,然而當人們將他們淡忘時,這種壓制力量也將土崩瓦解,黑暗有可能再次籠罩世界。因此,為了和平與光明,人們應永遠都不能忘記無名的英雄們!
《看見的和看不見的鐐銬》著重寫了兩位俄國文學家,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前者出身貧寒,一輩子與苦難抗爭,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價值極高的文學作品。雖然負債累累,但他所取得的精神成就讓人歎為觀止。儘管他戴過四年的腳鐐(服苦役),精神與思想卻沒有受到禁錮,這不難解釋為何有八萬人給一個窮作家送葬的原因了。托爾斯泰與其相似,生前也戴過鐐銬,但這是一副無形的、伴隨終生的鐐銬—他的貴族身份!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貴族身份為何是鐐銬呢?對於一位崇尚自由平等的文學家而言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不僅創作了大量經典著作,更做出了許多向俄國農奴制挑戰的行動(解放莊園奴隸),這都是為了掙脫“貴族”的鐐銬。當這位偉大的靈魂走向天國時,鐐銬終於斷裂了。如果所有人都擁有一顆偉大而高尚的靈魂,那麼再結實的鐐銬都無法桎梏住他們。
《不忍的句號》一篇是寫中國近代一位著名變法家—康有為。當時中國內外交困,他深感中國之貧弱,需變法改革。便與梁啟超等人一起掀開了“戊戌變法”的大幕,還先後建立了強學會等變革團體。然而好景不長,維新僅百日便以失敗告終。回國後,他卻判若兩人。梁啟超與康有為雖同為維新人士,而前者終生主張“革新反帝”,康有為卻在變法失敗後消極守舊了,這與他自相矛盾的思想觀念不無關係,難怪作者評價他不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康有為的墳墓是圓形的,像是他人生中一個不忍的句號。變法維新的曇花一現可能是外因所造成的,而他個人的悲劇更多源自複雜的內心。一個想為國家開出“良方”的人卻被同樣的“頑疾”打垮了。可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堅定理想。
讀散文不僅要讀內容,更需要品味含義,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有時會處於黑暗之中,但我堅信:無論黑暗多麼可怕,總會有人將光明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