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孝順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05字

今天是一個天空晴朗,雲朵白燦燦,太陽紅豔使人心曠神怡的天氣,而我的心情不能就開心莫及,可在家裡就因為看了這一本書,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一滴一滴的眼淚。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張奶奶在孤兒院收養了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兒,那個張奶奶很親他,就如同女兒一樣,張奶奶就會想,這小女孩應該有他自己所擁有的名字,張奶奶想了許久,叫他萌萌吧,這個女孩兒那麼萌,大名叫小張萌萌,那個女孩兒臉上流露出了跟太陽一樣燦爛的笑容。

可是她越來越大,越來越不聽話了。在她20歲那年,張奶奶叫萌萌吃飯,萌萌回答,哎呀!知道啦,等等的呀,一會兒,張奶奶又叫她過來吃飯,不吃就涼了,萌萌怒氣衝衝的走過來,二話不說的一看這飯,說到這啥玩意啊?這是……你快吃吧,我沒胃口,說完就走了。張奶奶只好自己吃了,萌萌在手機上看見了一個小視訊,看完才知道他們很不容易,萌萌說,奶奶對不起,奶奶並沒有生氣原諒了他。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不管父母是貧窮還是富有,咱們都是從農村長大的,孝順父母這四個大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國三字經中有笑語,親,所以只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養大的,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付出許多。我們回報父母最好的就是你要孝順,不是嘴上空說,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也許不是每個爸爸媽媽都需要在床前照理地學好每一門功課,以優異成績讓爸爸媽媽開心。我們就是爸爸媽媽的小棉襖,孝順父母,要從每一天做起。

《弟子規首孝悌》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820字

入校兩年來,學校一直非常注重關於《弟子規》的學習,不久前,我還和媽媽一起去了瀋陽參加了春播行動—遼寧省弟子規培訓會現場。隨著自己的不斷學習,我對弟子規中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弟子規是對聖人孔子教育弟子言、行、舉、止的總結,也是為人的道德規範,今天,我只想談談我對首孝悌的理解。首孝悌則分為孝和悌,孝就是孝順,是為人子女的規範,一個不尊重孝道的人,無論他的地位有多高,都不會受人尊重,當前社會中有許多名人都對孝道說過自己的見解。比如曾經有一位美國記者問過比爾蓋茨:“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麼?”比爾蓋茨回答說:“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順。”我們的習主席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孝子,即使在百忙之中也不忘陪伴父母,也不忘記親情。所以說,無論何時何地,孝道都受人重視的。

而表達孝道從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我們有很多同學在家經常和父母吵架,有的同學因為嫌父母嘮叨,所以經常不回家,不打電話,其實這些都是有違孝道的,弟子規中曾經說過,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反必面。意思就是說,父母的教誨我們應當耐心聽完,出行回家的時候都應當和父母說一下,出門在外,也應該時刻掛念著父母,這樣才是子女應該做的才是孝道。

悌既是指,兄弟之間,師生之間,長幼之間相處的道理。兄弟之間應和睦相處,做兄長的應該身先士卒,對弟弟關愛、友好,做弟弟的應該尊重兄長。即使兄弟之間出現矛盾,也不應該波及親人。

做學生應該尊重師長,不頂撞老師,上課是不應打斷老師講話,即使有問題也應該等老師說完再提出問題,學生應以勤儉為準則,不應奢侈浪費。長幼之間應該相互尊重,晚輩不應直呼長輩姓名,吃飯、乘車、走路都應該讓長輩在前晚輩在後,吃飯時長輩先吃晚輩才能吃,乘車時應讓長輩或年幼的先坐,走路時應讓長輩走在前面,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自己坐著,說話時眼神應該看著對方。

通過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很多事理。

孝經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210字

利用暑假,我閱讀了曾參編著的《孝經》。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規》教育我們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孝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為有了孝悌的美德傳承,所以一直興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親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帶的服侍父親,給天下百姓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受人尊敬的文化戰士魯迅,一生對母親至愛至孝,讓母親吃飽、穿暖、住好,獨自一人照顧著母親的飲食起居,從無半句怨言。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為了治好母親的粗脖子病和父親的雀目病,潛心學醫,翻遍大量醫書,四處拜師學醫,最終在他堅持不懈、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了根治這兩種病的藥方,而他也因此成為了一代名醫,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稱為“藥王”。春秋時期的一位隱士名叫老萊子,他非常孝順,總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來供養雙親,甚至在自己年過古稀之後,還把兩位老人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

俗話說,我們學習國學經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如《孝經》裡所說的: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只有先做到了“事親”,將來才能治國、平天下。而要做到“事親”,我覺得應該要先做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也是孝的根本。我們現在孝敬父母就要學會體諒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應該幫著父母做,多在閒暇時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只需這樣,父母就會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的臉上就會多綻放一些笑容。

前不久,媽媽在醫院裡做了一個手術,要住院一段時間。媽媽不在家的第一天,我就非常的不習慣:平時放學回家,媽媽總是已經擺好碗筷等我吃飯了,而現在,媽媽不在家,爸爸在陪媽媽,我還要一個人摸著冰冷的灶臺自己做晚飯。做作業時,身旁少了一個拿著毛線球織衣服的身影。洗漱完畢,躺在床上卻怎麼也睡不著,原來是少了每晚睡覺前媽媽那雙替我掖被子的手和一句溫柔的“晚安”。第二天放學後,我揹著書包搭上了公交車,下車後,穿越兩條街來到醫院,直奔媽媽的病房。我坐在媽媽的病床旁邊,跟媽媽談心,幫媽媽看鹽水。媽媽出院了,我經常在空閒的時候陪媽媽聊天、散步,幫她做做家務,我還讓媽媽嚐了一次我親手做的飯菜。看著媽媽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心裡也如同吃了蜜一樣甜。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精力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讓我們的心中時刻裝著父母,裝著對父母的一份牽掛。好好孝順父母,感恩父母,是我們對父母唯一能做的事。

《尋找最美孝心少年》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813字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乎先情。”情是生命之間相互維繫的絲線,是生命源頭的清泉汨汨清泉。

—題記

看了《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後,心裡有說不出的難受。

黃鳳、趙文龍、吳林香、徐沁燁、林章羽、高雨欣等等。13-15的年紀,本是應該在幸福的家庭裡,偎依在父母的懷裡,撒嬌,享受愛的時刻,然而不幸卻降臨在他們的身上。

夜涼如水,人生依舊

他們肩負著家庭重任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習的繁重。樂觀是他們困難面前的武器,在佈滿荊棘的路上,英勇拼殺。他們涼如水的人生之夜,他們有的只是堅持,從不放棄。有人問:“累嗎?”“習慣就好。”語句裡滿滿的心酸了多久,命運之夜漫長無邊。這其中的感覺只有他們自身才能深刻地感受。我們所聽的,所看到的,只是他們的事蹟,卻不能說深深體會他們的遭遇。所幸的夜涼如水,人生依舊。而我們能做的,便是感恩父母。

歲月如歌,感恩所有

十多年的生活裡,我們習慣了父母的關愛,正如習慣了看江水往下流,卻忽略了父母的含辛茹苦,忽略了十多年的養育恩情。在你生病時的嘮叨,在回家時精心準備的菜餚,無微不至的照顧,在你等下做作業的關心,深夜裡悄悄地替你掖被……父母的愛輕柔,細膩,涓涓如流水般匯入我們的生命,時我們心靈最溫暖的慰藉。然而,流年似水,朝朝暮暮,年年歲歲,奔流不止。什麼時候起,我們的臉龐不在幼稚,我們的腳步不在蹣跚,我們的肩膀日漸有力,我們的胸膛日益寬厚……而又從什麼時候起,歲月的場合終究轟轟烈烈地從他們的額上碾了過去,留下長河流淌的溝壑;漆黑如墨的髮絲經過歲月的洗禮終究白盡……時間是無情的,然而時間又是公平的。在我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驀然回首,對啊,父母已不在年輕。他們用青春換取我們的成長的代價,卻不用任何的回報。歲月如歌,讓我們學會感恩,感恩父母為我們付出的所有。閒暇時的細心陪伴,辛勞時的輕聲問候,爭執時的換位理解。這些將是我們回饋父母的最好禮物。

讓我們接受命運,真心對待。因為愛是人間最美麗的語言。

孝心無價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79字

最美的康乃馨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

讀了《孝心無價》我感觸更深。“孝”這個字,在甲骨文裡的寫法,是一個少年人牽著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孝”字從右上到左下那長長的一撇,便是老人飄蕩的鬍鬚。“孝”是我們都知道的,我們從小就知道要學會孝,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了呢?我們都只是在口中說要孝敬長輩,孝敬父母,總是打算長大以後要怎麼孝敬長輩,孝敬父母,而不是在現在孝敬。但時光總是有限的,等到我們想到要孝敬時,長輩們父母們恐怕早已帶著對我們“孝”的失望而走了。

《孝心無價》中那個苦孩求學的故事,我覺得那個孩子做得不對。為了求學,不惜犧牲母親的鮮血,用母親的鮮血澆灌求學之路。他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懂得愛,以為刻苦求學、不惜一切就是對母親的最好的“孝”,那他還會去愛誰呢?由此我想到了那次的一件事。

那天是奶奶的生日,我思來想去,決定去買一束鮮花送給奶奶。到了鮮花店我望見了那些優雅高貴的玫瑰,但我的錢只夠買一束康乃馨送給奶奶。拿著這束康乃馨我小跑著回家,心裡又激動又緊張,真怕奶奶不喜歡這束花。站到家門口,我手捧康乃馨,微笑著輕輕敲門。奶奶開的門。一開門,奶奶先是臉上掠過一陣驚訝,緊接著,又露出了笑容,對家裡的人說道:“你們看,我孫女送的花真是好看啊,我最滿意這份禮物了,你們都學學啊。”

那時我並不明白,那束康乃馨並不是多麼美麗,但為什麼奶奶那麼滿意那束康乃馨呢?現在,我明白了,那束平淡無奇的康乃馨,之所以在奶奶眼裡是最美麗的康乃馨,是因為那束康乃馨帶著我真誠的孝心,才讓那束康乃馨變得更美,在奶奶眼裡成為最美的康乃馨。

並非越貴重的東西越好,有時,一份小小的平常的但卻帶著一顆真誠的心的禮物,比任何貴重的禮物都更有意義,更珍貴,更值得珍藏。

二十四孝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71字

最近,我們學習了《二十四孝故事》,對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了很大的啟發。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學習和思考。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值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學習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為了撫養子女而嘔心瀝血,日夜操勞,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希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為我們著想,時時記得為我們擔擾,唯恐自己做的不周,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因此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為父母分憂,讓他們為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起是他們很快樂的時光。因此,工作在外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著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是假慈善,或認為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現在真是應該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踐行價值觀,文明我先行”,結合公司實際,做文明人,辦文明事,估一個孝順的好員工,學習如何孝奉父母,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好好做人,努力工作,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和繼續發揚的。

二十四孝讀後感600字 篇7

讀後感 ,1025字

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題記

孝,是什麼?怎麼才算一個孝子?以前的我對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閱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我才漸漸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圖》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時》,顧名思義,《二十四孝圖》講的正是《二十四孝圖》—24個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溫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在文中,作者卻以毫不留情的口氣批判這些故事,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圖》不該是弘揚孝道孝心的麼,為什麼還要批判呢?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將《二十四孝圖》讀了一遍。

還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二十四孝圖》內的故事所宣揚的孝道令人心驚膽顫,其中尤以埋兒奉母為最甚:漢朝時有一個人名郭巨,家貧,郭巨的母親總將自己的飯食分給他的兒子,導致她自己吃不飽,出於“兒子可以再有,母親只有一個”的心理,郭巨與他妻子便決定將兒子埋了供養母親。這個故事使我感到恐懼與不解:難道孝總是要以一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另一個人嗎?難道他兒子的性命便不算命麼?這殘害人命,無視法紀的行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麼會流傳如此之久之廣呢?……

這個想法困擾了我幾個星期,終於被老師的一句話點醒:“我們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本質,不應被表象所迷惑,因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質。”是啊,透過表象看本質,孝的本身是沒有錯的,孝順尊敬父母長輩,只不過古代的孝道難免帶了些時代的侷限性:古代是君主專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產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與人性相悖,如“臥冰求鯉”、“恣蚊飽血”、“埋兒奉母”等。且古人記載這本《二十四孝圖》也未必就是真的為了讓我們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兒子供養母親,而是希望我們能領會其中孝順父母長輩的精神並將其發揚。

看完《二十四孝圖》後,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個出身貧寒卻被清華大學預錄取的理科狀元,他學業繁忙,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患有神經分裂症的父親。掙錢補貼家用,但他依然很樂觀,孝順父母,勤工儉學,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順長輩,勤工儉學,我們應該學習他,孝順父母長輩,努力學習,多為父母分擔家務,讓他們少操勞。我們現在所做的也並不能抵得上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但擁有一片真摯的孝心確是極為重要的。

《二十四孝圖》所弘揚的孝道精神是永恆的,不會被磨滅的,因此流傳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處,我們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學習,而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中華民族孝順的傳統美德,真正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孝子。

二十四孝讀後感400字 篇8

讀後感 ,745字

我是最沒有資格談孝順的,在我的感覺中,對已去世的祖父母也好,對身體尚可的父母也好、都沒有做到孝順。

爺爺去世時候我還很小,只知道一味地跟著大人們哭,對爺爺印象並不深刻,只知道很高大、到老了都不駝背,說話嗓門大,把他石匠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以至於看所有的電視、電影覺得裡邊的石匠都是我爺爺。

奶奶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很多角色,是奶奶,是最親的人,更是我小時候的保護傘。從小就跟著奶奶住,幾乎每晚奶奶都給我講很長的故事。小時候的禮儀、規矩都是奶奶教的。奶奶說:閒時莫論他人非;奶奶說:女孩子走路不要那麼快,風風火火會把福氣跑掉的,女孩子要是懶了會嫁不出去的;奶奶說:星星是有生命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對應的星星;奶奶說:吃飯之前不能敲碗,吃飯時候不能吧嗒嘴;奶奶說:家裡來客人了小孩子是不可以上飯桌的,要先給客人盛飯;奶奶說………。我會把這些都講給我的孩子,讓我的孩子再講給他們的孩子,代代相傳。離家讀書後每次回去都能看見奶奶在家門口等我,小時候不懂珍惜,現在每每想起,都淚流滿面。這個一輩子走路都不捨得踩死螞蟻的小腳老太太生命的晚期被哮喘折磨的臥床不起,而作為孫子輩的我們卻很少在床前伺候。現在耳邊還經常回想奶奶說的話:你們長大後能享上你們的福嗎,我總承諾:會的,一定會的。可是長大了,有能力了,奶奶卻遠在天堂。

前幾年媽媽住院,我也只是回去了一下,雖然在醫院衣不解帶的住了一週,但是媽媽的康復期我卻只是電話問候。

安慰說是生活的無奈,安慰說以後的日子還長呢,會有時間盡孝的。父母真正要的是什麼我真的要思考一下了:是一個電話、是時不時的給父母卡里打點錢,是生日時的問候,是強裝笑顏的報喜不報憂,還是微信裡鋪天蓋地的感嘆……時間不會等我們,別在找理由了,有時間就回家看看吧,趁時光還好,父母未老。

蘆衣順母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534字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對自己不好的人,我們應該選擇埋怨、記恨報復,還是寬容、諒解呢?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二十四孝中“蘆衣順母”的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叫閔損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過世了,他從小隻能和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娶個繼母,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把好東西都留給了她的兩個兒子,卻天天讓閔損幹那些髒活累活,還經常虐待他。冬天,弟弟們都穿著棉花做的棉衣,而繼母卻讓他穿著蘆花做的“棉衣”。父親讓閔損備車馬準備出門,閔損卻因為太冷了手抖把繩子掉在地上,結果受到了斥責和鞭打。父親從裂開的衣縫裡看到飄出的蘆花,盛怒之下便要去寫休書。閔損跪求父親說:“留下母親只有我一個人挨凍,母親走了我們三兄弟都要挨凍啊!”父親被感動了,就依了他。繼母非常慚愧,從此待閔損如同親生兒子一般。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百善孝為先,閔損對繼母都能做到如此,多麼難能可貴!面對繼母的虐待,沒有絲毫的抱怨,更沒有報復。相反在父親要休逐繼母時,首先想到了兩個年幼的弟弟,懇求父親饒恕繼母。這是多麼寬廣的心胸和高尚的品德。反觀我們現在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卻從來沒有考慮過能為父母分擔點什麼。我以後要向他學習,做一個寬容,善良的中華好少年。

最美孝心少年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40字

啊!今天是什麼日子,媽媽竟然邀請我這個近視小孩一起收看電視?哦!今天是直播《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的頒獎晚會。

節目開始了,我們跟著鏡頭認識了河南貧困山區12歲的小男孩——李家幫。他和爸爸沒有血緣關係,每天要照顧雙目失明的奶奶和雙腿走不了路的爸爸,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在苦難中,李家幫頑強的生活著,那一排排鮮豔的獎狀貼滿了牆壁,讓我佩服不已。

另一個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貴州的一個6歲的小女孩王安娜。她媽媽在她2個月大的時候離開了,爺爺也去世了。為了照顧奶奶和曾祖母的生活,她每天要炒菜、洗衣、摘菜……我想:6歲的我們還依偎在爸爸媽媽的懷抱裡撒嬌、淘氣、任性地提著各種各樣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甚至會哭鬧,而6歲的小安娜卻像一棵弱小而堅韌的小樹頑強地撐起了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的家庭。看著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就像打翻的一個五味瓶,啥也不是滋味。在平常媽媽督促我學習的時候,我表示很反感的心情去拒絕這件事,老是對媽媽發脾氣表示不願意。記得有一次,我的文具盒在家裡已經有很多了,可我還想讓媽媽給我買一個漂亮的文具盒。媽媽耐心的教導我要懂得節約,我也很不情願的拒絕媽媽,偏要媽媽給我買一個文具盒,在媽媽面前哭鬧著不吃飯。

看完這個故事,我好像面前有一個鏡子,照出了我的醜照。這時,我不由自主的在媽媽的臉上親了一口說:“媽媽,我愛您!”我心裡暗暗地發誓:今後,我要努力學習!以最好的學習成績來報答我親愛的媽媽。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752字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

《呼嘯山莊》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1279字

這可謂是一本奇書。

我花了三個星期,細細讀完了艾米莉勃朗特這部小說。當我合上書時,我彷彿還能看見狂風怒吼著掠過荒蕪的蘇格蘭高地,一回頭,就能看見一個黑髮黑眼,面色陰沉的,鬼魂。

全書籠罩著的壓抑之感曾一度讓我喘不過來。它與我之前看過的,所謂的名著相差甚遠。現實那陰沉恐怖的描寫—“恐怖令我殘忍起來,我發現怎麼也甩不脫這個小東西,就把她的手腕拉到碎玻璃上,來回摩擦,直到血水留下來,浸溼了床的那。”支離破碎的夢境,遊蕩在原野上的鬼魂,兩戶人家之間糾葛,由愛轉恨,最後噴發出來的狂怒,復仇,死亡。最後,仇恨席捲了一切,毀滅了一切。

全書最出彩的人物便是希斯克列夫,這一暴虐,殘忍,但也忠貞,痴情。一開始,我們為他的命運而感到不公。一個可憐的,受到排擠的吉普賽男孩,我們彷彿可以猜測到,也許是一幫人,帶著槍,衝進他們的帳篷,也許他的族人已經去世,只留他一個可憐的孤兒。但希斯克列夫是高傲的,他是原野上一隻快樂的孤鷹,有著凱瑟琳的陪伴,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這個高傲的孤鷹,卻要忍受著來自凱瑟琳,埃德加林頓及亨德萊的有意無意的嘲諷,這不可能不在他心靈深處留下影響,也許,正是這些,給日後的復仇買下了恨意的種子。

“我並不是存心要笑你,”她說道,“我只是忍不住罷了。希斯克列夫,至少得握握手!你氣惱什麼呢?那只是因為你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只要你洗洗臉,梳梳頭,就好了。不過,你的確是太髒了。”

她關心地注視著握在她手中的那幾只髒手指兒,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擔心和他的接觸會給這身衣服添上不美觀的的花紋。

“你不需要碰我,”他順著她的眼光看後,立即抽回手回答道,“我高興多髒就多髒,我喜歡髒,我就是要髒!”

看啊,多高傲的希斯克列夫。這份要命的自尊讓他賭上一口氣,開始了復仇之路。

而凱瑟琳的轉變是令我難過的一處。這個無知、虛榮的女孩,親手毀了自己,毀了兩家人,毀了希斯克列夫。原先,孩童年間的她,天真無邪,與希斯克列夫攜手在原野裡尋找盛開的歐石楠,越過一座座小山丘,一起抬頭好奇地望著金燦燦的岩石—那是夕陽餘暉照耀下的……我想,希斯克列夫那復仇的動力,那刻入骨髓的執念,統統來源於這一段,他曾經無憂無慮的時光。

在一個殘忍無情人的背後,定會有一段不願開啟的時光。每當想起,再看看自己身邊,該進墳的進墳,該痛不欲生的痛不欲生,心裡湧起的到底是悲涼還是自我的嘲諷。怎麼,一切都變了呢?當然,作者還沒冷血到讓這個悲哀的故事繼續下去,她選了讓希斯克列夫在自己的環境中大笑著死去。

“他站到床邊,用力扭開格子窗,將窗子推開,止不住熱淚盈眶。

‘進來吧!進來吧!’他嗚咽著,‘凱西,來吧—再來一次把!噢!我的心肝寶貝兒!聽我這一次吧!凱瑟琳,最後聽我一次吧!’

那本就飄忽無常的幽靈再也不露面了,只有陣陣大風雪猛烈地旋轉進來,甚至撲到我站著的地方,吹滅了燈火。”

聽啊,那是凱瑟琳呼喚他的聲音。這個折磨了他大半生的小鬼。終於帶走了他的靈魂。

這樣一本書,一本震撼人心的書。

願所有受之靈之苦的人們得以安寧。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881字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多克,雨果發表的長篇小說,描寫了15世紀光怪陸離的巴黎生活,反映了當會社會的腐敗。

故事主要講了外貌其醜無比,身體殘疾但卻有著一顆美麗純潔的卡西莫多以純真的不慘一絲雜質的愛情如同守護珠寶一樣守護著美貌絕倫,心地善良的愛斯梅拉達的故事。這個故事悲慘又感人。故事中這兩個主人有著糾結在一起的不幸身世,雖然他們倆外貌上有著天壤之別,但並不能掩蓋他們共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而小說中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質。其中有一位就是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他也深愛著愛絲梅拉達,甚至比卡莫西多更早。她披著甚至人員的神聖光環,道貌岸然,但他內心醜陋,充滿了自私的佔有慾和諧而無別毀滅欲,導致最終毀了自己也毀了美麗的愛斯梅拉達。另外一個任務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徒有華麗外表,內心也跟弗洛羅一樣噁心,醜陋的人物,他叫夏託貝爾,“粗魯”“膚淺”“花心”用這些詞來形容他都不為過。他用極其卑鄙,惡劣的手段玩弄愛斯梅拉達一片痴情,也鄰人十分討厭。這本書以巨集大的氣勢與大量篇幅描述了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與特色,並從側面反映了15世紀法蘭西波旁王朝內部的傾扎與腐敗。也正是在這種邪惡勢力下,卡西莫多慘遭社會拋棄,始終因為外貌而遭人唾棄,而外貌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其實並不是這樣。一個人的外貌儘可以說明它的基因遺傳如何,並不嫩說明他的內心是否美麗。就像書中的弗羅洛和夏託貝爾一般,都徒有華麗外表,但內心卻跟外表相反,自私自利,做事只為自己的生存著想。卡莫西多雖然其貌不揚,但他善良忠誠,這樣的人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可惜的是,在強大的社會偏見下,卡西莫多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最後也只有選擇殉情這一悲慘結局。

書中的弗羅洛剛開始其實內心也是善良的,卻因為長時間內心自我突破而不能自拔從而變成了一個可怕的人物。我們人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要為整個社會做貢獻。而如今,太多人因為錢和利益失去了善良的天性,這種現象是可怕的。我們要學會自控,要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為名利而衝昏了頭腦。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即使是這個看錢看臉的社會,善良才是王道!

《老人與海》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557字

在漫漫人生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的困難,有的人呢,會知難而退,而有的人則會不畏困難,奮勇直前。

談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費盡了大半生才完成了《國榷》。這本書就是他生命中的一切。不料卻被偷走了。這對談遷來說是何等大的打擊啊!可談遷很快從絕望中脫離出來,重又攤開紙,繼續奮筆疾書起來。而《老人與海》裡的老人聖地哥亞也有著像談遷一樣不怕挫折的精神。

《老人與海》主要講述了老人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從五歲就陪老人一起出海的小男孩也離開了他去了另外一條船,所以這次老人獨自出海。老人捉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不過這條魚很大,拖著小船在海上行駛了三天,頑強地做最後掙扎。老人堅持到底,直至大馬林魚精疲力盡,終於被老人殺掉。在返航途中,這條魚不時遭到鯊魚的攻擊,最後老人深夜回港,拴好小船,摸黑回到窩棚裡睡了。次日清晨,男孩看到那位老人正在量死魚殘骸,從頭到尾足足有十八英尺長。

我十分敬佩這位老人,足足有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八十四”多麼驚人的數字啊!可他依舊沒有放棄,如果是我的話早就放棄了,即使我半天沒釣到魚,也會對此失去信心。而這位老人卻做到了,可見這位老人的精神是多麼強大,是多麼樂觀,是多麼不怕挫折,我是發自內心的敬佩他。

我們也要像老人一樣,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你總有一天會成功的,我們還要勇於面對挫折,不要害怕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