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屎咖啡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孔雀屎咖啡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369字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我去觀察一個人的時候,不能只看外表,要用心判斷那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比如這本書裡一個姐姐叫小妍,她就沒用心去判斷一個叫馬尾巴老闆的人,他看起來很善良,其實心很黑,他把小妍姐姐騙到他的店裡,和小妍姐姐的孔雀一起關在一個小房子裡,還命令她每天都要喂孔雀一盆咖啡豆。

有一天,馬小跳和喜歡馬小跳的安琪兒發現了這家店叫“孔雀屎咖啡”覺得很好奇,於是跑回去問唐飛:孔雀屎咖啡是怎麼來的?唐飛說:“你確定是孔雀屎咖啡而不是貓屎咖啡”?馬小跳想“怎麼又蹦出個貓屎咖啡”,唐飛說:“在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裡有一種貓叫麝香貓,這種貓愛吃咖啡豆,拉出來的屎是還沒有消化的咖啡豆,把咖啡店拿去加工就變成貓屎咖啡啦”。

看到後來才知道這一切都是馬尾巴老闆的一場騙局,所以小朋友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細心觀察,發現真相,我很喜歡看這本書!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941字

一頂方帽,長長的鬍鬚,一身簡樸的衣服,雙手攏在袖口裡,這就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

孔子謙虛、大膽、聰明、好學、勤奮。他三歲就沒了父親,十七歲沒了母親,常人恐怕只能變得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更加好學、勤奮,不懂就問。

孔子周遊列國,希望在各國推行他的治國政策——“仁”。由於身處亂世,他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很多權貴嫉妒他的才能排擠他。經過一次次的碰壁,最終孔子回到了魯國,專心從事教育事業。孔子一生歷經磨難,然而他非常好學,終其一生從未停止過學習的腳步,即使自己已經成名,仍然“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學習,同時,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國之策,他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不惜犧牲一切,直至暮年。這種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頑強拼搏、樂觀向上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們用心學習。

令我敬佩的還有孔子的謙虛,在故事《兩小兒辯日》中就體現了出來,當時孔子聽了兩個小孩兒的話後,仔細想了又想,覺得兩個孩子的話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正確答案,於是,他沒有不懂裝懂,而是對兩個孩子說“兩位小朋友,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們讓我回去想想吧!”孔子就是這樣的謙虛,沒有不懂裝懂,他這樣的好習慣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能做到。這讓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正因為這樣,孔子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眼界,使自己變得更加博學,最終成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這種執著和堅持嗎?但事實上,有些人做一件事,總是隻要做了就行了,從來沒有想過把一件事做精、做細,完全不去思考與挖掘事物的深層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細的人,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能從中看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功與否。如果一個人,對待任何事都能一絲不苟地完成,認真地對待每一件小事。這樣的人,何愁不會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給了我一次靈魂的洗禮,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給予我的教誨:“把小事做到極致,把小事做成經典。”我們要從身邊做起,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自己!

孔雀與白頭翁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424字

《孔雀與白頭翁》是一篇長達19頁的感人故事,主要內容是孔雀與白頭翁尋找江水來拯救大地和自己家鄉過程中發生的點滴故事。

故事中的白頭翁我非常不喜歡。在與孔雀尋找江水過程,它選擇了逃命,沒能和孔雀一起完成重大任務。在寒冷冰雪中生怕自己凍死、餓死,欺騙孔雀說自己去找柴草和乾糧,攏堆篝火暖身子,休息好才有力氣飛翔繼續尋找江水,實際上就是想逃跑找藉口,完全不顧同伴的死活。白頭翁的這種自私、說謊、不講情誼的行為不值得我們學習,應當受到譴責!

最讓我感動、佩服的就是善良的孔雀了。孔雀沒有像白頭翁一樣選擇逃跑,在寒冷惡劣的環境裡,帶著自己的任務繼續勇往直前,沒有退縮,直到找到江水為止。但是,為了給找水的鄉親們指路,孔雀強忍著劇烈的疼痛,拔下全身羽毛,點起了火……凍死在江邊。最終,因為孔雀親人們找到了江水。

孔雀的行為值得我們去讚揚,它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行為榜樣,學習它的大愛無私、善良勇敢、剛毅堅強、不怕苦、不退縮的精神。

孔乙己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017字

一曲悲歌有笑聲

知道魯迅先生的人,多少對他的作品有些瞭解,多少也知道一點兒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該知道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名字,出於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這並不是他的真實姓名。一個連真實姓名都沒有的人物,無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註定了孔乙己命運的“可悲”。

從孔乙己出場,整篇小說就帶上了些諷刺和悲劇色彩,而且越往後,這種諷刺和悲劇就越明顯。一部優秀的小說,它的意義和價值是要靠讀者細細品出來的。孔乙己的“悲”也是讀者悟出來的—有人初讀這篇文章時,是笑出聲來的,所以全文一定會有一個“誤導”讀者的地方。《孔乙己》中,這個地方已經被提示得很明顯了:一個悲劇小說中,從頭到尾,各行各業人的笑聲。悲劇裡的笑,顯然有那麼些不自然,又是那麼刺耳,卻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喝酒的人看著他笑”,“眾人鬨笑起來”,“也都鬨笑起來”,“附和著笑”,“在笑聲中走散了”,“笑著對他說”,“便和掌櫃都笑了”……從頭一直笑到尾,笑聲愈響,歡快的氣氛就愈濃,孔乙己的悲慘色彩就愈濃重,以至到後來孔乙己自己都無底氣了,低聲地懇求道“不要取笑”。

我們不知道孔乙己年輕時的樣子,但至少,他現在是悲慘的。在無情的科舉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讀聖賢書”,而且書的數量還是有限的,也是由於科舉,導致孔乙己只重視課本,輕視勞作,甚至是排斥勞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懶做”的惡習,於是錢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為越來越多,被人們嘲笑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個死迴圈,最後困死在這個漩渦裡。我也無法判斷究竟是該斥責他,還是同情他。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這首歌,以笑聲開始,又閉幕於笑聲之中。“孔乙己總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回過頭,看看悲歌中的笑聲。老闆打趣孔乙己時,戳其軟肋,以尋求自己的快樂。由此,看來這個老闆並不高尚。而圍觀的群眾,也是一個勁地起鬨。在這個勢利、冷酷的年代,是不會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宣揚正義的。他們的良知跟著笑聲灰飛煙滅。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們是天真無邪笑鬧無心的。這也是小說給人些許溫暖的幾個地方之一。孩子們是可愛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們的身上。而敘述者“我”,也是一個孩子,同樣不乏同情之心。

再讀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來。因為雖然孔乙己的悲劇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為冷酷無情的社會和罪惡的科舉制度。

但願這種笑聲我們永遠不再聽聞。

《孔乙己》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40字

《孔乙己》這篇文章,在初中的語文課程學習中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出自魯迅的筆下,描寫了一個名叫孔乙己的讀書人在殘酷的生活下無情壓迫下,最終走向墮落的故事。

‘孔乙己’其實是魯迅他哥哥的原型,那個咸亨酒店也有實地。剛開始,孔乙己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但是他總是喜歡咬文嚼字。有時,他明明偷了鄰居家的書,卻毫不承認,對著別人卻皇而堂之地說:“這是我在‘借’別人家的書,我是一名讀書人,這不算偷,不算偷!”在別人的啼笑皆非中,他只能灰溜溜的離之而去。其實這樣的人,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他們嗯只靠嘴皮上的功夫,而沒有實際行動,一定不會成功。

還記得這篇故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嗎?孔乙己買了一盤茴香豆,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小孩紛紛來搶他手中端著的茴香豆盤子。他不給,便說:“不多乎,不多哉,不多矣!”這些小孩們聽不懂什麼意思,反而變本加厲,孔乙己沒有辦法,將茴香豆給了他們一些,用手趕緊緊緊的捂住,繼續說:“不多乎,不多哉,不多矣!”……這樣的一個短小精悍的描寫,將孔乙己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內心本質的善良,還有他較真的性格也也躍然紙上。

《孔乙己》這篇文章中,集中了魯迅在寫法的精華。最後一句話:這孔乙己也確實大約是死了吧。這句話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是否定,一種還是肯定?細細品讀卻是一種對舊社會黑暗腐朽的文化制度,讀書人的悲嘆之情以及無限的憐憫。

作為一部傳世經典,《孔乙己》中蘊含著許許多多的精神力量及傳奇魅力。只有細細品讀中,方可領悟那深厚的內涵價值。

雲雀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04字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雲雀》。它主要講有一個老人,極能養鳥,尤其他養的那隻雲雀,鳴聲像唱歌一樣,老遠就能聽見,使人禁不住要打一個麻酥酥的戰兒了。時間一長,那雲雀叫聲就不比以前那麼脆了。老頭兒便給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鳴叫,就萬般逗弄,於是它就又叫起來了。但它叫起來的時候,常常把黃黃的小嘴從籠格里擠出來,盯著高高的雲天,叫得越發啞了。人們猜想雲雀一定是嚮往著雲天吧。它卻飛不出去,才這麼發瘋似的抗議。後來人們終於不忍了,在一個黎明,人們悄悄起來,拆開了籠的門,放它出去了。雲雀立即就抖抖身子,對著我們響亮地叫了一聲,倏忽消失在雲天裡不見了。但是我們再一次看見它之後,它卻變得消瘦了,後來,它又重新飛到了老人的籠子裡。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不禁想:鳥的天性本來是飛翔,天空才是它的世界,鳥兒在天空中才能無拘無束自由翱翔,它應該是自由快樂的呀。可是它被我們放飛後卻又飛回來,這真是很讓人不理解。後來我慢慢明白:雲雀在籠裡生活舒適,老頭兒給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鳴叫,老人就萬般逗弄它,於是它就又叫起來了。舒適的生活不僅讓雲雀失去自我生存能力,還消磨了它的意志,雲雀飛回籠裡,當我們再看見它時,它已經消瘦了,疲倦多了,而且上下怯怯得飛,雲雀一定是習慣了籠裡的生活,不熟悉那外面的生活,所以又飛回來。我不由得又想到我們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過著舒適的生活,被爸爸媽媽百般呵護,百般照顧著,時間長了,我們也習慣了,漸漸的我們自我生存能力,自理能力越來越弱了,缺少了錘鍊意志的機會,意志力也變得弱了不少。無法適應現實生活了,生活起來很吃力。看來那句名言說得真好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不能像雲雀那樣了。

孔乙己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948字

魯迅先生一貫喜歡用些小人物以諷刺時局,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

起初我十分可憐他,貧窮,社會地位低下都是他的代名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終於還是應了這句話,好吃懶做,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可說他不好,他仍不願放棄他讀書人的身份,穿著長衫混在短衣中。說他不講誠信,但每次的酒錢從不拖欠。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社會,國家種種政策。不至於餓死,說到底,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所毒害的可憐人罷了。他就是一個看不起底層人民,卻又嚮往上流社會吧。

如今在我們的班級也存在這樣一類人,成績比一般人好,但又比一部分差,是班級的分水嶺,在他們上面的人能拉十多分,下面也能拉十多分。

孔乙己就是這樣尷尬的存在,成績好的他算不上。卻又自視清高,不願與成績差的人為伍。同時他又很矛盾,穿著長衫又紅著臉與他人爭辯,與其說他自卑,不如說他孤獨,什麼是孤獨?稍有人問,你就會敞開心扉,其實就是孤獨。到現在在我腦海中,孔乙己那句話仍不斷重複,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怎麼寫嗎,茴字有四種寫法。

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讀了八九年文不成武不就。從不曠課,老師說上一句要臉紅好幾天,不敢遲到,不敢早退,難題永遠做不出來,總是在一旁默默地循規蹈矩的活在自己的世界。每當生活不如意,便開始憤怒,看別人混得如魚得水,開始充滿負能量。人們離你漸行漸遠,開始產生疑問?為什麼他們那麼優秀,而自己的嫉妒心卻不停的在作崇。仍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卻能安慰自己:他們是天才,而我與他們不同,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就聰明瞭,欺騙自己,時候未到。

哪有什麼一夜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明明懂得的道理,卻非要等到自己親眼看到比自己好的、差的人都比自己優秀,才發現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同孔乙己一樣,空有一腔熱血,沒人看得起,最終消失。默默地,默默地……從來無人問津,彷彿從沒有來過一樣。

魯迅先生所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難道說的僅僅是孔乙己嗎?

為了這些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要走出孔乙己,將他作為反例,在自己努力的道路上,會遇到一些挫折,聽到一些聲音,但我知道熱血難涼,赤子無懼,努力會戰勝一切。

相信在未來的你會在鋪滿鮮花的道路上繼續美好,荊棘之地也要昂首闖蕩,每天的你都要加油呀!

麻雀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374字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麻雀》,鼻子酸酸地,被書中老麻雀的母愛深深地感動了。

文章中的獵狗非常凶猛,對於一隻剛出生的小麻雀來說,怎能鬥得過這龐大又凶猛的獵狗呢?正當危機時刻,老麻雀看見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了地上,落到了小麻雀的前面。它展開翅膀,保護著小麻雀,不讓小麻雀受到一絲危險和傷害。老麻雀展開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像是在向獵狗和獵狗的主人求助。這時,我流下了眼淚,老麻雀寧可自己受到傷害,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有危險。我們的母親不也是這樣嗎?

然後講了獵狗慢慢地後退,也許它被這偉大的母愛給嚇壞了,獵狗的主人——作者也愣住了,他趕快拉走獵狗,帶著它走開了。這會,老麻雀才鬆了一口氣,緊緊地抱住小麻雀,流下了溫暖的眼淚,啊!母愛真強大。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到母愛的力量很強大,無論遇到多強大的敵人也都會讓對方害怕。

孔融讓梨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562字

今天,我與同桌共同閱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古時候,有一個4歲的小朋友叫孔融,有一次,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當梨端上桌時,母親把最大的一個梨給了孔融,孔融卻把這個最大的梨給了哥哥,給自己留下最小的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禁想起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孔融他願意將最大的的梨給了哥哥,而我呢?我不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要最好的,我這麼大了,卻比當弟弟的孔融還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一個衝上去,挑出最大最美味的那個去吃,堅決不留給父母、爺爺奶奶。我不禁感到一絲愧疚,而且不僅如此,吃飯時,美味的菜一端上來,我總是就會毫不猶豫地去把好吃東西全部夾到自己的碗裡。媽媽每次都教育我要學習孔融的精神,可是我總是當做耳邊風。

有次坐車時,我正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來了一位小朋友和他的奶奶,我瞟了一眼,繼續安坐在座位上。我能看見小朋友用可憐的眼神看著我,就算我心再虛,可是為了我的個人利益,我的心還是控制住了雙腳。

現在想起,不禁後悔莫及。我以前太自私了,只為了自己著想,從來沒想過別人,我連孔融都不如。尊老愛幼應該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到的,做任何事都要為別人著想,不要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榜樣,在生活中,我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

讓我們一起學習孔融謙讓的精神吧!

第七個鑰匙孔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462字

翻開書,裡面的內容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看著這本書,忘記了吃飯,睡覺。

裡面講主人公在他朋友家中發現了七把小鑰匙,而他家的大鐵床下面剛好有七個鑰匙孔。他懷著好奇的心情打開了那扇門,不料卻碰見了別人的鬼魂,從而導致整個小巷陷入危機之中。而裡面,則藏了許多大炮,坦克,還碰見了善良的女士兵鬼魂。

而這本書通過精彩的描述,把人的神志,語氣寫了出來。當我在看時,我覺得裡面的人物似乎就在我眼前活動著。

我看著看著,就感覺自己融入這了本書裡,就感覺自己融入了這本書裡,自己也是裡面的一個人物。

我隨著主人公的處境改變著自己的心情,時而擔心,時而高興時而害怕……這本書就像磁鐵一樣完全吸引住了我,不能自己,當讀到他們勝利那時,我的心情也跟他們一起歡躍。

這本書告訴我,看人也不能光看外表,那個女士兵雖然是鬼魂,卻讓主人公成功脫險,還不止一兩次。

我喜歡這本書,還因為故事情節,每當我看完一部分時,會想馬上看下一部分。而看完後,又讓人意猶未盡。

這本書很好看,我煩惱時看看它,煩惱就沒了,它,是我的好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