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碎內整相關作文20篇

外碎內整 篇1

外碎內整作文900字 ,922字

談論現代生活,總離不開“快節奏”這個詞。所謂“快節奏”,實則是因為生產力的發達,人們的辦事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所以一切都相對於古代變得快了起來。而隨著“快節奏”,碎片化閱讀形成了新的潮流,漸漸充斥這我們的日常生活,不禁有學者提出質疑:碎片化閱讀不能帶給人們深度的思考,是不可取的。

我認為,這句話前半段是正確的,碎片化閱讀確實不能給人們更多深入思考的空間,但這本就不是碎片化閱讀的目的,碎片化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提取相應的資訊。但碎片化閱讀,絕對是有其可取之處的。碎片化閱讀可以大大加快人們提取資訊的速度,單單幾個詞語,就可以簡單勾勒出一件事情的輪廓,而傳統閱讀,卻需要看大段的描寫性文字,這對於追求資訊提取速度的現代人來說,絕對是不效率的,所以在提取資訊方面,碎片化閱讀替代傳統閱讀是必然的,是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且碎片化閱讀實際也不是21世紀的新產物,實則古來有之。像古代一本詩集的目錄,只不過有一排排的詩名,但卻能讓人一目瞭然,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現在的人們,只不過講這種狹隘的“目錄式”推廣到普遍的“碎片化閱讀”。

但是認可碎片化閱讀的同時,也許警惕,不能所有的東西都用碎片化閱讀。因為有些藝術性的、思想性的東西絕不是碎片化閱讀能夠涵蓋得了的,這依然依賴於傳統閱讀方式。像孔孟之道,碎片化閱讀可以告訴我們“仁義”兩個字,但具體措施呢?核心觀念呢?這些終究還是要回歸《論語》《孟子》這些書本當中。倘若一切都依靠碎片化閱讀,那這個人的學識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做一個雜而不精的偽學者。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即使是現代社會,電子裝置發展迅速,我們仍然不能離開書本,那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

所以碎片化閱讀和傳統閱讀其實並不互相矛盾,它們是不同領域的兩種閱讀方式,一個是為了快速讀取有用的資訊,一個是為了學習知識、思想,以昇華自我。而且碎片化閱讀其實能反而促進傳統閱讀,古人曾說過讀書要精讀,若是樣樣都讀,那就若臭油壞醬悉貯其中了,而碎片化閱讀能提高資訊的提取速度,自然也能幫我們快速分辨哪些書可以精讀,而哪些書不能讀;哪些思想值得深思,而哪些思想有本質上的錯誤。這也是碎片化閱讀的第二大好處。現代人們閱讀的方式最為理想的應該就是外碎而內整了。

外曲內直燭照心靈 篇2

國二作文 ,1051字

他曾經在書裡這樣寫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他曾經是魯迅先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的摯友;他曾經說著“此地甚好”,從容就義。他也許會在中國近代史的滾滾長河中被人們遺忘,但他為了更好的明天拋灑過熱血,他就是—瞿秋白。

在他的心中,他因為“歷史的誤會”陷入了政壇。政治上的一切讓他覺得痛苦,他覺得自己更適合做一個“文人”,以至於他不願意冒充“烈士”而死。雖然這些是他的心裡話,但是抹不去的是他為共產黨做出的貢獻。就義前,他自斟自飲,談笑自若,雖說他承認了自己的怯懦,但在這一刻,他的淡然,他的無所畏懼更宣示著—即使他的生命與世界告別了,共產黨的光輝會一直照耀著中國。“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後我要大休息了。我們共產黨人的哲學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說他時常感到十年、二十年不曾睡過似的疲勞,然而這一天他要告別這個世界了,終究是有留戀的,這個美麗的世界。一生的精力已耗盡,只剩下了一個軀殼。他的靈魂將會在遙遠的天堂看著日新月異的神州大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將永遠不忘今日的生活有瞿秋白的熱血。

也許在中國的歷史畫卷中,有許許多多的烈士為了祖國更好的未來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但在我眼中,瞿秋白必然是一個烈士,即使他那《多餘的話》受到人們的正義,即使他總說自己脫離了隊伍。如果一個人,整天面臨著昏暗的囚籠,還有勇氣拿起筆讓人們看到真實的他,那他為什麼不值得被歌頌?在死神一天一天的壓迫下,他不怕《多餘的話》被後人諷刺、嘲笑,他只希望更多的有用之才不被扼殺,不要步他的後塵。也許他是怯懦過,他是個“文人”,他只想過一生當個教員,他的心中沒有雄心壯志。光是胸有大志的人又有幾個能做到瞿秋白這樣的淡然和無畏?不惜丟失了形象—但這是一個真真實實的瞿秋白。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他就是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人,但結果受傷的都是自己。在他的一生中,他為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做出巨大貢獻,他主持過中央,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是如此的不凡,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帶領著當時迷惘的群眾。他寫下《多餘的話》來詮釋了他的所有,他顧盼自如,從容與世界永別,那樣的淡然又讓人感到他是那樣平凡,就如同一枚燭焰,溫暖、照亮了世人的心靈。

瞿秋白就是瞿秋白,歷史的瞿秋白,共產主義的瞿秋白,中國的瞿秋白。

多餘的話就不說了,懂的人自會尋覓他的足跡。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何必說。

他是個性格外冷內熱的人 篇3

國一作文 ,666字

我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才看完《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沉浸在深沉的父愛和融融的親情裡,讀到那個文中嚴厲而不失慈愛的人,我想到了我的父親。

父親正值不惑之年,生活中的各種操勞使他的白髮逐漸增多,記得小時候,年幼的我最喜歡坐在父親的腿上,認真地撥動他的白髮,驚訝地說:“爸,你有白頭髮了!”每當這時。父親總會笑笑地說:“這有什麼?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我看著你一天天長大,不知道有多高興呢!”

父親是個話不多的人。平常在家中,他很少說話,面對我的各種抱怨,他只是一笑了之,也許換了別的孩子,一定會認為父親不疼他了。但我不會,我瞭解他:他愛我,愛母親,也愛這個家,只不過他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在我的記憶中,每到下雨天,只要我忘了帶傘,放學了,父親總會來到我的面前,遞給我雨傘,便轉身而去—他總是很忙。望著周圍的千萬般的關愛,我一點也不羨慕,而是懂事地撐起傘,走進那片大雨之中。我不怪父親,他實在太忙了—一直都在為改善生活而努力著。從他那信任的眼神中,我讀懂了很多。父親就是這樣,從不把關懷和付出掛在嘴上,而是用行為去證明他所要證明的一切。

勃朗寧說過:“情侶會反目,丈夫會厭妻,惟有父母的慈愛永世長存”。是的,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父母之愛更能超過一切呢?

我慶幸自己有一位好父親:那個為我默默送傘,又默默離去的人;那個在病床前,因擔心我的病情而難以入睡的人;那個在我猶豫不決時,一言不發地站到一邊,讓我自己做主的人;那個為了讓我悟出道理,不惜繞一個大圈子,也不願直接講明的人。父親用他那無言的愛告訴了我:“我愛你!”

化碎為整,整以致用 篇4

化碎為整,整以致用作 ,942字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髮展,幾萬字的電子書成了大部分人閱讀的內容;簡要的言論成了大部分人的心靈雞湯;零星的漢字成了大部分人聯絡感情的方式。當代人民正悄然習慣上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時間,讓人們足以從長時間的工作中得到放鬆;碎片化的閱讀,讓人們足以在簡短文字裡獲得大量資訊;碎片化的社交,讓人們得以從不同的人中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誠然,碎片化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和樂趣。然而,我們不能否認其帶來的弊端,它讓當代人們一天的生活不再完整,讓人們在無形中養成了斷章取義的習慣。

就拿碎片化閱讀來說,其便捷廣泛利於人們閱讀,但其容易造成人們對事情的判斷有誤,造成人們看了大量資訊卻毫無收穫的現象。當人們習慣早晚刷幾條勵志微博,習慣公車上一瞥的標題閱讀,習慣回家路上秒殺式的看完一本電子書時,這樣的閱讀只能窺視到文學的一角,使他們成為了碎片化的“奴隸”,這樣的他們無疑失去了體會閱讀帶來的精神享受和發自內心的思考,以及從中獲取知識的滿足,使我們無法真正進入文學的人生。我想,在人們都爭著看電子書中的碎片時,我們更應該坐在書店,盡情地感受一本完整的書中文字的美妙與那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

再如碎片化時間,當學生已習慣幾分鐘的學習搭配幾分鐘的玩耍,再配上幾分鐘的背誦,習慣將短短一段時間瓜分成幾段時,他們已然成為一個不完整的“生物體”,這樣的他們,往往有著雜亂無章的思維,很難進行知識系統的構建與複雜思考。同時,人們也會因時間的碎片化,而沒有機會完整做完一件事,失去了體會堅持帶來的成功的喜悅。

在人們都爭著看電子書中的碎片時,我們更應該坐在書店,盡情地感受一本完整的書中文字的美妙與那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的確,在碎片化的時代有太多的誘惑和選擇,我們能做的是將碎片化的那些準確且有深度的資訊進行收集、積累,再在經過思考後,重新整合與消化,成為真正有價值,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面對滿天飛的碎片化資訊,清醒地判斷資訊的可靠性,而不盲目跟從,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和整理能力。就如史學博士廖峰所說: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我們該考慮怎麼樣才能夠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

在碎片化的時代裡,我們要懂得不隨波逐流,盲目跟風,保持不染的初心,不必刻意躲避那些碎片,學著將其中有用的資訊化為己用,以此獲得修養的提高和靈魂的昇華。

碎與整 篇5

碎與整作文1000字 ,902字

曾經的很多時候,我都在思考著河與湖的區別。前者靈動,向著一切可能的地方前進,沒有起點,似乎也無終點,千變萬化。湖,似乎一成不變,安分守己,踏踏實實。

幾百年前,很多人都可能只在一個村莊裡過完一生,再不想山的那邊是什麼。如同馬孔多般的孤立。但現在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完美地融入了人的生活,再沒有人想老老實實,安安分分,生活延展出了千萬種可能性,人們生活如同碎鏡,閃爍著大千世界。

原來的規律被徹底打亂,隨之而來的是再也不在的專一性。曾在冬天,可就著爐火、貓狗,捧著一本書安坐一晚。心無他,如《雪國》中的家家戶戶,生活緩慢、富足。可現在,不談閱讀,任何事都難以定下心,資訊的碎流衝擊著人們的生活,時間彷彿是調到200的節奏器,快到你措手不及,什麼事好像都來不及,什麼事都想去做,最終都只完成零零點點,讓自己煩躁不堪,不知所措。

慶山曾言“沒有不變的事務,一切都在醞釀中、發生中、推進中、可一切又都在損壞中、敗落中、離去中。”生活如同冬天江上之雪,每一片都可在光芒下折射不同的色彩並含有不同的韻味。可它們又繁複交錯,雜亂而無中心。這就是碎片化的生活。帶給我們足夠多的便利。可以利用原來準備登山的時間,去網上任搜幾張圖,可以在網上閱讀、遊戲、在網上交友。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拜託網際網路。但美好之後,精神實質上一片空虛。自己的生活碎到幾乎可以攤一地,好像什麼都做了,卻又無法抓住其中任何一個。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堅定的追求。

聞一多說過“它的意義在革新而不在懲舊。”時代的發展永遠是不可缺失的,在我看來,網際網路把每個人都變成了一條溪流,讓每個人的生活可能性都拓到無窮大。只不過是我們未去適應。科技再發展,也不會帶來一切。身處資訊的碎片化生活中,我們就似江上之雪,漫天飛舞的景色絢爛無比。但雪花只有落入江中,才有了它的意義,匯江入海。我們身邊的誘惑太多,所以我們才該有自己真正的追求,理想。

生活無非就在不注意時變的零零散散罷,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將其重新拼在一起,江河湖海的人生中本質上並無高低之分,幾千年前和未來,也無什麼精神差異,到底都要是初心不忘。如同芥川所言“你比任何人都燃燒理想,也比任何人都知曉現實。”

以碎取整 篇6

以碎取整作文1000 ,1004字

現在“碎片化”一詞越發地常見: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生活等等。在報紙、雜誌和各類文章中,關於“碎片化”的討論也越來越多,那麼何為“碎片化”,為什麼會出現“碎片化”,“碎片化”究竟是利是弊,我們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又應該如何達成目標呢?

字面上,“碎片化”是指將整塊的事物分割為一個一個的碎片進行,如:將一本書籍分在十天或二十天閱讀完畢,而非花一整天的時間進行全本的閱讀,這就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與原先用大段的時間進行一樣事物的完成不同,碎片化的處理方式將時間和事物都加以切割,變成一塊塊小的片段進行完成,與整體化的處理方式相比,碎片化的處理方式整體延續的時間更長,但是各個時間段相對而言變得更加靈活自由。在現在較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很難擠出大段的時間完成某一個事件,尤其是在學習、工作之餘的時間,所以碎片化是人們在主業之外時間安排的較普遍的方法。

其實,從古至今都有“碎片化”的情況存在,古人在農餘之時進行學習應該也是一種碎片化學習的行為,現代人因為各種通訊裝置、媒體和科技的發展,接觸的事物也隨之增加,隨著接觸面變得更加廣闊,人們每天需要解決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整塊的時間就不得不分成碎片進行分配,碎片化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對時間的充分利用。

但是,碎片化的分配方式同時也意味著一件事情的持續時間可能會很長,並且每一段的完成時間之間持續的時間也會很長,仍以閱讀為例: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雖然會把一件很厚的書籍分配到很多天,每一天的任務並不艱鉅,可能只需要二十分鐘,但是當最後一本書讀完,合上最後一頁的時候,可能前幾天的內容只剩下一個模糊的印象,整體上已經不能夠聯結起來、融會貫通,在這種情況下碎片化帶來的就是一種對於事物的過度劃分以至於每一個碎片已經無法進行完整地拼接,這是一種對於時間和精力的浪費,雖然表面上任務已經完成了,但實際上事物的作用與效果已經在過度的碎片化中分割殆盡。

為了防止過度分割使得事物和事件都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和意義,我們應該在進行碎片化時考慮持續時間的長短,如果時間過長可能就會導致時間浪費的現象出現,並且,對於某些需要一次性完成或者容易產生浪費現象的事物,我們應該採取整體化的方式處理。

碎片化固然是時代進步中人們生活的時間分配趨勢,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碎片化所帶來的問題並及時修改自己的行事計劃,做到既能夠充分的利用時間,又不會使得時間失去其整體化時的效果。

破整為零還是化碎為整 篇7

破整為零還是化碎為整 ,877字

這些天,我總能看見媽媽在房間裡忙碌,忙碌的過程中還夾雜著幾句抱怨。我看著媽媽忙碌的背影,起身去幫她倒了一杯水,可再回到媽媽身邊時,卻看見原本忙的焦頭爛額倒媽媽卻在悠然自得的玩手機。

“媽媽你工作做完了?”

“沒,休息一下,放鬆放鬆。”媽媽回答。

於是在媽媽為時兩小時的工作中,媽媽一共“休息放鬆”了五六次。看著媽媽不斷重複著從口袋裡摸出手機這個舉動,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話“像摸煙一樣摸手機”。

這個舉動在哪裡都可以看到,公交車上,街上,甚至在工作崗位上。就這樣生活在手機中變的碎片化。也許有人說我們只是在利用多餘的時間,何樂而不為呢?這當然很好,但是現實可能卻是你將一個完整的時間拆成了碎片。還給他冠以美名“利用碎片時間。”

可是上網獲取資訊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可就是這種快捷方便全面的資訊會造成你的惰性,讓你不再善於思考。“可是這個問題的本身是人,並不是閱讀本身,人們需要對資訊時代裡紛雜的碎片化知識進行整理,方能系統化,為己所用。”網上有人這麼反駁。這道理誰都懂,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就像菸民說:“我可以在我想抽菸的時候權衡利弊,控制自己。”可當你煙癮犯了,無論什麼煙送到你的面前,你還不是照單全收?

或許又有人說現在碎片化生活已經成為了最新時尚,可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一味的追隨所謂的時尚呢,你們想想,你們有多少時間沒有好好的讀過一本書了?像以前一樣完全沉浸在書裡那樣,廢寢忘食的讀過了。

其實原本碎片化的生活本來沒錯,但是如果你將完整的時間打碎,並利用大部分時間來上網。那麼碎片化的生活便會將我們碎片化,雜亂無章的文章詞藻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斷章取義的文章矇蔽著我們的雙眼。

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固然重要,但是在沒有練就火眼金睛時,你還須謹慎選擇,小心甄選,網上的世界固然美好,但裡面不乏有魚目混珠的文章。

現在,看著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一個個成為了低頭族,不斷的碎片化閱讀,我不知是喜是憂,是該勸解還是該鼓勵。

其實在碎片化的利弊在於你是化零為整還是破零為整

但在這碎片化的世界中,在這碎片化的閱讀裡,我願意堅守,願意守護並鍛造那屬於我自己的一片完整。

化“碎”為整 篇8

化“碎”為整作文80 ,793字

時間被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所打碎,這些零零碎碎的時間可以利用起來,比如去讀一本喜歡的書。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說:“我平生所寫的文章,大多在‘三上’,是馬上、枕上、廁上。”而我看書也有三上:地鐵上,廁所上,床上。

早上七點起床,我吸了一口週日緊張的空氣,打了個大大的哈欠,跳下床,快速的穿上衣服,隨意的洗漱了一下,往嘴裡塞上兩個麵包,喝一大杯牛奶,就像一陣風似得跑出了家門,一天的忙碌就這樣開始了。

首先我要去上奧數和英語提高班,我坐上地鐵,拿出一本新的書默默開始閱讀,到站了,我在大概書的五分之一的位置放下了書籤。來到了某某培訓機構,抬手一看錶,不錯,還有二十分鐘才上課。我又接著為書中主人公的命運擔心起來,上課了,我把書籤挪到大約半本書的位置。3個半小時的課上完了,太陽也掛到了正,我來到了一家KFC,裡面的人不少,我花了二十分鐘解決了我的午餐,繼續奔赴我的下一個戰場。

在等車的時候,我再次翻開了書,接著上次的頁數看下去,乘公交車來到了學圍棋的地方,我在棋盤上進行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漫長戰鬥。

回到了家我還要寫作業,好幾張卷子和一大堆的默寫作業,我寫得天昏地暗,直到睡前才剛剛寫完。

我躺在床上把剩下不多的幾頁看完後,輕輕合上書,抬頭看鐘,上面的兩根指標恰好重合,我把燈熄滅,忙碌的一天就這樣結束了。

讓我們來一起算一算。一天的24小時裡,除去7個小時的睡眠還有16個小時,而你的零碎時間大約有1、5小時,佔了你約百分之十的非睡眠時間,把一年中,這些不起眼的零碎時間加起來有540多個小時,將近有23天之多,這半個多月的時間,你確認要將它浪費在虛擬的網路上嗎?

所以妥善規劃時間吧,少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比如瀏覽手機上一些沒有什麼用的文章,也許你看過一遍就忘記了,這豈不是在浪費時間?寧願利用這些時間,讀幾篇好書,看幾篇好文,這就有意義多了,牢牢抓住了時間,這樣算來豈不是比別人活得長了?

化碎為整 篇9

化碎為整作文700字 ,749字

當零星幾個漢字與符號在傳送時聯絡了感情,當手機冰冷的螢幕代替了書本的油墨香氣,我想,碎片化時代已逐漸步入我們的生活。

—碎片化時間

“碎片化時間”意如其名,是些零碎不起眼的時間,所以多數人並不在意。

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進步,效率隨著人類的有效利用時間而提高,我認為高效率是來源於人類合理的使用碎片化時間。

碎片化時間像是在和我們玩捉迷藏,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發現它。而今,無論是在燈紅酒綠的街道上或是僻靜安寧的公園長椅上,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拿起手機刷朋友圈或微博,碎片化時間就這樣悄然而逝。

有人認為碎片化時間是存在弊端的。因為他們認為碎片化時間過於短暫,小息一會便忙著奔赴到下一件事,所以利用碎片化時間是需要主觀意願的。例如學生上下學時速記單詞、古文,工作繁忙的人可以在等公交或地鐵的時間回覆郵件或構思活動方案等。如此便有時間在昏黃燈光的街頭,三五友人談笑風生,細呷一口甜酒,酒香飄然。

—碎片化社交

由於社交軟體的強大功能,人們時常都利用這種功能來暢所欲言,這就是所謂的碎片化社交。

我認為網路能夠傳遞資訊卻無法傳遞情感,相比隔著冰冷的手機螢幕,指尖在上迅速的移動著,我更向往著彼此看著熟悉的臉龐,所談的內容不是娛樂八卦不是國家大事,只是談著自己身邊有趣的人或事。正如泰戈爾所說:“多和朋輩交遊無疑醫治心病的良方。”

—碎片化閱讀

當學生遇到複雜難懂的單詞或是公式時,常常想到的是拿起手機用軟體搜尋,然而這只是一種淺度記憶。甚至有人說:“我只要花幾十元買流量就可以瞭解到世界的動態,何必花時間花金錢去各地旅遊呢?”瞭解世界各地的動態一眼即過罷了,而閱讀是為了深入自己的內心。

在碎片化的時代中,我們不能被碎片化生活碎化自身,而應化碎為整、撥開迷霧、充實頭腦。

化碎為整 篇10

化碎為整作文1000 ,982字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早已遍佈世界的各個角落,但隨之帶來的就是碎片化般的生活方式。縱觀當下,“碎片化”彷彿已經充斥著不同的意見。批駁碎片化生活是眾多“思想家”所認為最為重要的事,但或許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它。

一段時間以前,就有部分文章指出國民一年的人均閱讀量約為8本,在全球排名接近倒數。一段時間之後,電子書風靡一時開始大範圍使用,但此時又有人站出來說,這種碎片化的閱讀不值得提倡。但我認為目前最需要提高的就是國民的閱讀意識以及人均8本的可悲現狀。當人們拿起手機不再是聊天、遊戲、刷朋友圈,而是開始閱讀時,應該進行鼓勵。儘管碎片化的閱讀有諸多弊端,但多數人們已經能養成讀書的習慣,只要再加以引導,就能使國富民強。

我們進行碎片化閱讀,利用的也是碎片化的時間。作為要面對激烈競爭的應試考生,亦或是每天朝五晚九的上班族,能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太過於瑣碎。而在這顆星球上生存的生命,除了金錢和名利,我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忙碌的生活讓我們浮躁的心無處安放。這時我們就可以好好地利用這碎片化的時間去享受生活,去撫慰這顆躁動的心,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縱然人生有限,我們所能做的,肯定不是去改變世界、改變他人,而是去改變自己。既然改變不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那把這些零散的時間拼在一起又會能成就什麼呢?三國時期,一位家喻戶曉的神人—諸葛孔明,他在出山之前靜心研讀史書,潛心學習、分析天下之勢,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讓劉備三顧茅廬,能在劉備拜訪之時大刀闊斧地談論天下大事;換句話說,如果諸葛亮整天在茅廬裡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兩耳不聞窗外事,怎麼會有七擒孟獲、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等傳奇佳話,更不會有蜀國的興盛之時。

同樣和諸葛亮處同一時期的又一位名人—司馬仲達亦是如此。在他看來,在朝堂當官參政不如安定的生活更有意義,但事與願違,魏文帝曹丕的慧眼一下就看出司馬懿有鷹眼狼顧之才。而平日裡身處高官的司馬懿在處理完朝政之事後,會利用零零碎碎的時間來習文。在他來拿大大小小的書卷比他的生命更高貴。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有如此高的造詣,這離不開一點一滴地積累。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就當下的情形而言,不太可能有大把的時間真正屬於我們,而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就好比一塊塊拼圖,每一塊有毫不起眼,但倘若能拼接在一起,那就是一副美麗圖畫。讓我們用碎片化的生活拼出最完美的人生!

變碎為整 篇11

變碎為整作文700字 ,699字

我們生活的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人們不再讀書讀的更多的卻是社交平臺上碎片化的語句;人們也不再看報紙看新聞,而是通過每天手機上推送的那一小條短訊瞭解世界。

不是說這樣不好,資訊和閱讀的碎片化也頂多是失去了原本的連貫性。可如果時間被分成了碎片,我們就不能好好利用了嗎?

是否常常抱怨課業繁忙沒時間背書沒時間讀書,可在上下學的路上是否又沉溺於手機?對於我們來說這些時間因為打碎了,所以沒能利用注意到。其實,我們應該好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就會發現還有巨大的潛能和空間。

中午的課餘時間可以用來調整休息,可適當做一些抄寫之類不會太費神的作業。這樣既能為下午的課休養精神,也能節省晚上做作業的時間,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就是節約時間。北大校門口的保安利用換班時間和工作之餘,去自己關注的課程旁聽,抓緊一切時間背書學習做練習,最終逆襲成為了一名堂堂正正的北大學子。

這無疑是一個最成功的例子,抓緊一切碎片時間,就能創造無限可能。碎片化的時間可以用來做一些不那麼需要連貫性思維的事情,比如背英語單詞,比如讀一些短小的散文,再比如自省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

只有利用起這些碎片化的時間,才能擁有更多,就像大海也是由每一小顆水分子才彙集而成的。每天在地鐵上背上十個單詞,每天讀四五行文章,一年就能讀完好幾本書。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想擠總是有的。利用起這些碎片化的時間,把它們彙集到一起你就會發現一天之中又憑空多出了幾個小時的時間,也許正是這幾個小時,就會創造奇蹟。

因為現代社會的匆匆忙碌,人們的生活被硬是切割成了許多小塊。可是,只要我們學會變碎為整,充分利用起這每一小塊時間,那麼生活反而會變得更有價值。

化碎為整 篇12

化碎為整作文800字 ,778字

近月來,“短視訊”在網路上迎來了一波熱潮,其意圖旨在向大眾呈現某段長影像中最引人注目的片段。久而久之,人們便形成了“一切從簡”,想要直接從網路得到重要資訊的心態。

網路上,類似於“冰心小說精彩文段”這樣的文章層出不窮。在過去,車馬很慢,溝通靠書信,寫下一段文字都要琢磨上很久。而當今,人們都習慣於動動手指,瀏覽片段,便已覺滿足。足以讀上幾個月的厚重書本慢慢演變成了叫“集錦”的”雜誌”。而人們在關注重要情節的同時,也恰恰忽略了往往那些平淡的鋪墊才真正襯托出被推薦文字的點睛之處。不詳讀史鐵生的命運與生活,如何感受他對於生與死,殘缺與愛,苦難與信仰的思考?不詳讀魯迅嬉笑怒罵的文字怎樣理解他蘊藏在文字背後的帶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政治立場?

碎片化的生活推動著我們關注自己想關注的,無意間便忽略了自己不感興趣或沒有涉及到的領域,自然而然使得我們的思想變的片面,想法變得一致,個性就這樣被活生生地壓抑在心底。而“個性”二字是今天最高尚的品德,聽別人說不算是個性,讓別人聽見你的想法才算個性。

想要突破這樣的思想禁錮,需要從全面看事做起。不只關注事件的某一部分,而要放眼全部細節,從而產生與別人不一樣的看法。生活中正是通過這樣的思想碰撞才達到融合互補的境界。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新與舊在一場混戰後歸於自己內心的寧靜,它推動社會不斷前行,使單一色調的世界染上多彩的染料。

當然,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廣受大眾歡迎一定有其利處,它方便,快捷,利於查詢,對比和融合,而我們要做的正是在利用好它的基礎上不讓其成為弊端,也許我們能從破碎化的資訊下手,再將那些有意義的碎片化零為整。即使這樣的做法,讓你感到辛苦,但只有在經歷了這樣的辛苦後,才能發生改變,打破禁錮,完善自我,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與精神,不再因碎片化的資訊時代而失了自我,失了方向,要懂得堅持自我,也同時接納他人。

化碎為整 篇13

化碎為整作文700字 ,758字

資訊時代在帶給人類便利的同時,也在吞噬著人們的時間。不知不覺間,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產品。它佔據了我們的生活,分割著我們的時間。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心態與認知。

碎片化使人們變得浮躁。在古代,人們用大把的時間追尋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寫詩作文。即便人生沒有佳作,也能保持一個恬靜祥和的心態。然而在碎片化的影響下,現代人開始變得急功近利,追求最短時間內效率最大化,可惜往往沒有成效。就比如讀書,在每天規劃一大段時間閱讀和把時間分割成小塊抓緊一切時間做閱讀中做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雖然你的速度會變得很快,但效率卻未必。現在大家的生活看上去越來越忙碌,做完作業,刷刷微信,坐在公共交通上,就拿出手機看小說,真正留下給人們思考的時間還有多少。這樣緊張忙碌的生活就真的比古時候恬靜的生活狀態好麼?

碎片化也影響了人們的認知。從碎片化的閱讀來看,人們不再把整片的時間留給閱讀。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很容易使人迷惘。碎片化使人們失去了思考能力,對文章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平淡淺顯的層面,缺少深度。只有整段式的閱讀,才能保證內容的連續性,有效提高對內容的理解。在人與人的社交方面,也會有這樣的問題。

碎片化的社交使人們互相之間的瞭解太過表面,有事一場面對面的談心遠好於天天社交軟體上的噓寒問暖。

當然,我並不是一味否定電子產品的存在。但是,過多的依賴電子產品,將生活分割成碎片一樣不可取。使用電子產品應有節制,最好的辦法是化碎為整。把每天的時間進行統一規劃,指定時間做指定的事。儘量每天按計劃進行,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證不過碎片化生活。

碎片化,不是電子產品造成的,只要合理利用電子產品,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就能避開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加深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認知。

化碎為整 篇14

化碎為整作文1000 ,933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漸改變,由傳統社會轉變為了“碎片化”社會。

想必我們大家都曾受“碎片化”生活帶來的便利吧。當你在車站等時,可以用手機刷刷喜歡的小說;學習遇上困難時,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電腦上獲得解題方法;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想,就能瞭解朋友們的最新動態……這種一切空隙都可以被填滿的充實生活,大家一定都很喜歡吧?的確,這是一個充實的時代,但是也是一個“充滿中斷”的時代。請你仔細想一想,“碎片化”是不是過多地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是不是每過一段時間就情不自禁地開啟,中斷工作去看看有沒有新的資訊?

越來越多的完整時間都被碎片化了。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個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瞬間,可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片刻中,我們的注意力和思想被分散了。

有人認為,“碎片化”生活是在合理利用零散的時間,但這只是對於有自制力的人而言。而對於那些易受誘惑的人來說,這只是一個偽概念:“碎片化”的時間並沒有為他們爭取時間,反而讓他們患上了“拖延症”,硬生生地把原來完整的時間分成了碎片。

我曾看過一個關於利用時間的故事,說的是如何裝滿一隻杯子。故事中的哲人分別用了大石頭。細沙和水填滿杯子,然後說:“大石頭是最重要的工作,沙子次之,水再次。必須要按順序來。”時間都是一樣的,但主次安排的次序不同,產生的結果就會大相徑庭。而我們把本該留給石頭的空間換作了沙子和水,難道不是本末倒置嗎?就在時間一點點的粉碎間,大把的好時光就這樣被荒廢了。

而“碎片化”生活的另一個壞處,便是各種無篩的資訊帶來的影響了。這不是學習吸取知識,過多資訊的輪番轟炸只會讓我們無法分辨真偽和是非,多種觀念的灌輸也會使人心生迷茫。

所以,在享受“碎片化”生活為我們帶來的便利時,也不要忘記自己的主要工作。要明白,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資訊時代帶來的只是前人的經驗,人生真正的路還是要靠自己摸索出來的。

我們之所以讚美“碎片化”生活的好,是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將原本無法利用的時間變得有用,而不是將完變得瑣碎。

“碎片化”生活是時代進步的象徵,是文化思想分化的標誌。我希望在歲月的變遷中,我們都能順應並利用它們特有的優勢。我們需要的,不是在社會中徹底“碎片化”,而是在“碎片化”中發現最完整的自己。

碎與整的互動 篇15

碎與整的互動作文80 ,806字

隨著智慧手機和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我們每天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一天二十四小時是不變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為每一件事所分配的時間變少了,而選擇時間多與少催生出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每一個當代人都不可避免的。

碎片化的生活意味著多樣性。按我自己來說,十年前我每天所做的事情也就是上學聽課、與同學交流學習,放學回家寫寫作業看看書,一天便過去了。反觀如今就我放學至就寢的短短几個小時我可以做的事情比曾經一天的種類還多,寫作業、用手機交流學習、查資料、看書,休息的時候玩玩小遊戲、看看動漫。碎片化使我的日常有了變化,同樣的時間能做更多的事情。

對,碎片化的確能豐富我們的生活,但同時它也打斷著我們做事的節奏。短暫的時間使我們不得不加快做事的速度,這也會讓我們有時候情緒煩躁。而碎片化的學習,學得多忘得也快,斷斷續續吸收的知識也無法讓我們印象深刻,有些上學期學的知識這學期盡然一點也想不起來了。其實也不單單是學習,無數的碎片組成了我們每天的生活,很多人心情浮躁,甚至安不下心讀一本完整的小說,看一部完整的電影。

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已經無法改變這種生活方式,那我們就只能去適應它,利用好每一個碎片。一塊碎片就只是一塊碎片,兩塊碎片、三塊碎片或者更多的碎片就能組成一個整體。就我來說何嘗不能用回家坐地鐵的時間去回顧一下當天上下課的日常,或者用刷QQ的時間看幾頁書呢?

碎片組成了整體,整體也離不開碎片。只有掌控好每一個碎片,才能使整體的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比如我們學的每一門課程,都是有一節一節碎片化的課組成,而正是那一節一節碎片化的課才使我們覺得學習不枯燥、不疲倦,並且有時間及時總結學習的內容。由這些碎片化的課合成的整體貫穿了我們整個學習生涯,對碎片化課程的融會貫通所得到的功能已經遠遠大於那些碎片相加的功能之和了。

總而言之,碎片化的生活並不意味著雜亂的生活,只有把握住它的規律加以利用,它反而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完美。

化碎為整 篇16

化碎為整作文800字 ,812字

快節奏生活的今日,一切變得零散而碎片。而在網際網路迅速發展下日趨膨脹的資訊似乎也難逃被細碎地切割與打磨,流散於世。

就好像,我們每個人手裡握著的都是碎片的一部分,逐漸染上了個人情感的色彩,難以還原出真相的同時反而將一切推遠,更加無以辨別。

微博作為當下火熱的社交媒體,其資訊的性質亦印證了這個時代的特性。每一條訊息的傳出,都會經歷不同的演繹,人們擁有的是大量的資訊與碎片的事實。

因而,能被人們所窺見的,都是片面的。但有心人也因此能輕易地利用大眾對資訊極少掌握引導輿論,僅是幾天,一件事的面貌就能面目全非。

這些大量虛假的資訊充自於人們的生活,此人們信以為真地接受了刻意營造的真相,人逐漸變得麻木而鮮少去思考事情的本源,因為能夠追尋到的都是些零亂的碎片而已,並不願去深入將之整合與辨析。所以他們寧願選擇跟隨著主流的說法,宣揚著正義的旗號,定義一件事以莫名的標籤。這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個人對於所謂正義的形式化的追求。

然而,就像是靈動的水常年處於極寒的天氣裡,便凝固成了冰。一個人鮮活躍動的思維在常年虛假的環境中,便會變得冷漠與麻木。失去對一件事情的本能的思考與質疑,是極為可怕的事。想要鑿冰而出,需要日後更大的氣力,興許就成了定勢,再難挽回。

最終,當有一天人們不再執著地去追求事物的真諦與本質之時,人們便全然地失去了意識的能動性,被動地全世界所改變,最終走向的也只會是滅絕。

儘管在當下的時代裡,我們擁有的只是碎片的一小塊,但每一份已知事實疊加卻能讓之更加接近真相。

在未知事情的經過之前,我們理應收起自己滿腹看似有力的抨擊與觀點,去推動事情的發酵。而足在心中存在著質疑,直到更多的碎片被疊積到了一起。

每一份碎片似乎是微不足到的,但相加的力量卻是龐大而令人震撼的。我們不必急於收集的過程,真相是不為時間、一切人為所能影響到的客觀實在。

我們若不願常年處於虛假的環境裡,為之控制與矇蔽,便應試著去化碎為整,還世界一片地清明。

取碎為整——改變碎片化的生活 篇17

取碎為整——改變碎片 ,885字

當今社會生活漸漸被快節奏所代替,我們的生活漸漸開始碎片化。深處這碎片化生活的我們開始疲憊,勞累。時刻思考著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碎片化的生活。

現在的我們生活越來越忙碌,從起床便開始了任務似的生活,思考著下一步應該做什麼,忙碌的學業和瑣碎的資訊衝昏了我們的頭腦,讓我們不知所措,碎片化的資訊漸漸替代了我們腦中完整的資訊。逐漸我們開始不耐煩,開始焦慮。我們開始逐漸跟不上生活的腳步。

碎片化的閱讀便是這時代的犧牲品,我們的閱讀時間逐漸被分開,造成前段時間閱讀的內容被遺忘。我對此深有感觸。記得有一天,早晨醒來,我準備讀一些我喜歡看的課外書,剛讀了二頁,突然想起今天還有語文考試,便丟下課外書,匆匆得複習起語文。在學校課間,我抓緊寶貴的時間,如餓狼撲食一般沉浸在小說主人公的奇幻冒險之中,可是不一會兒,同學奉老師之命叫我去搬書,打破了我美好的閱讀時間。晚上,當我完成作業,心想,這下我總可以安安心心地看我喜愛的課外書了,誰知耳邊又響起了老媽的嘮叨聲:“不要看了,早點睡,不要因為睡眠時間少,影響明天的學習狀態。”說完便一把奪走我的書。這就是我忙碌而又碎片化的生活。

我為這個時代的一些弊端感到可惜。

如今一些大人的閱讀時段也被碎片化。在公交車上匆匆的瞥一眼頭條新聞,關心一下發生在周圍的事情。在上班休息期間,趁機翻一翻朋友圈,充實自己繁忙而又無趣的生活。我們將閱讀時間分解,將雜亂的文章聚集在一起,使這些閱讀變的毫無意義。我們忘了,再好的文章一旦被分解開就失去了價值。其實,真正的閱讀是完整的,它能帶給人精神的觸動與心靈的昇華。薩特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閱讀體驗:我在書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書裡重新開始我的生命。正如人生一般,閱讀也應當完整。碎片化的閱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與精神的洗禮,更不必說靈魂的淨化和昇華。

我們不能在盲目的適應碎片化的生活,當整片文章被撕扯成碎片,當斷章取義引發越來越多的誤會和矛盾,當囫圇吞棗的閱讀影響不到人的思想,我們卻仍然無動於衷。醒醒吧人類,我們應該改變碎片化的生活,為被打碎的生活敲響警鐘,不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

外圓內方 篇18

高三作文 ,782字

中國的古錢幣外圓內方,這難道僅僅是人們隨意製造?這難道不能反映一些做人的道理?

從古至今,有些人外圓內不方。清代的和紳便是一例,在皇帝面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在和府卻大量收取官禮、官銀,據說已抵得上半個國庫。我認為,這樣的人是可悲的,因為身為中國人,他們竟不知“方方正正”做人的道理,只留得千古臭名。

相反,也有一批內方外不圓的人。李白,讓高力士給他脫靴,讓楊貴妃給他磨墨,言詞尖銳傲慢,最後只落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似乎是文人的通病,不僅李白如此,司馬遷、蘇軾也如此,這樣的人滿腹經綸,卻因為不善交際而不能施展胸中抱負、造福百姓。

當然,優秀的人要數外圓內方了。觸龍、鄒忌都是古代外圓內方型的名人。這裡要提的是周恩來,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好總理,為了國家事業,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清正廉潔,沒有個人賬戶,也沒有後代,連聯合國都為他的逝世降半旗。周總理不只是兢兢業業的人民公僕,還是個出色的外交官,他用機智敏銳,給中華民族贏得了不少榮譽,外國官員握過手洗手,他就連手帕一起丟掉;外國官員說“對牛彈琴”,他就回答:“對,牛彈琴。”讓人拍案叫絕。我佩服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是最明白做人道理的人。

生活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和交際的藝術。馬克思曾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生活中免不了與人相處,如果張口閉口都是刀槍,我想這樣的人是很難立足社會的,至多獨善其身,像陶淵明似的歸隱,但這實屬不明智的選擇,如果憑機靈的嘴和方方正正的心“兼濟天下”,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我們捫心自問是不是個方方正正的人,然後,提高自已的交際能力,努力做一個像周總理那樣的人,像紀曉嵐那樣的人,像諸葛亮那樣的人,這樣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你會少走很多路。

外圓內方 篇19

國一作文 ,1045字

章培炎的書房裡曾掛著他立身處世的座右銘“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無可非議,我們確實要有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即“內方”。但我們卻也應該有一些柔軟,即“外圓”。

何謂外圓?一些柔軟又為何物?在我看來,能屈能伸即為其最好的註解。

不可否認,“外方”是很多人的追求。文天祥的寧死不屈,黃道周的絕不妥協,都在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美談。但很多人忽視了這樣一點:他們固然為自己留下了美名,但對當時的危急情形卻未有任何積極作用。他們可謂是忠臣,但未必稱得上是良臣。他們也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報國的理想,卻因為“外方”而壯志未酬。

由此觀之,“外方”未必是成就一番事業的最佳動力,但“外圓”卻是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如果說“外方”是一棵筆挺的大樹,那麼“外圓”則是低矮的蘆葦。人人都敬仰威武的大樹,卻無人欣賞卑微的蘆葦。殊不知狂風大作之時,大樹會被颳倒在地,再也挺不起腰板,而蘆葦卻能無數次倒下又無數次站立起來,繼續懷著堅定的信念對抗狂風。

所謂過剛易折,就是這個道理。

而你的柔軟韌性,你暫時的退讓,都在為你下一次重新站起積蓄力量。

不難看出,“外圓內方”才是壯志能酬最好的助推器。也可以預見,越想有高的建樹,就必須越能能屈能伸。

究其根本,我們的“屈”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儲存有生力量。小不忍則亂大謀,若你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又談何有所建樹?

“外圓”,絕不是屈服和依附,而是一種暫時的退讓,智慧的體現。

然而,我們絕不能讓柔軟變為柔弱。該“屈”時的確要“屈”,該“伸”時卻也絕不能不“伸”。須知,“屈”不“屈”只是涉及外,而“伸”不“伸”卻是是否“內方”的問題了。

“內圓外圓”,不過是趨炎附勢的小人;“內方外方”,也只是不知變通,只能留下美名的愚忠之人;而“內方外圓”,才是真正知變通可建樹之能人!

外圓內方,方為處世之道。

一眼向內一眼向外 篇20

高三作文 ,846字

雙眼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觀察外物,一是窺視內心。向外,讓我們懂得借鑑,學習;向內,讓我們尊重心靈,堅守在心靈的麥田上。

當孩子被父母責備不如別人優秀時,當丈夫被妻子數落為“窮光蛋”時,孩子會委屈,丈夫會抱怨。但他們更應想到的是奮發圖強,更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而不是安於現狀,固步自封。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不滿足是上進的車輪。”當我們目光向外,發現自己落後於他們時,我們要對自己有一種不滿足“見賢思齊焉”丘吉爾不滿足自己的口吃,努力克服,他的演講激勵了萬千英國士兵在二戰中浴血奮戰;梅蘭芳不滿足自己的雙目,每天起早馴鴿,終於擁有了秋波般的雙眸;許三多不滿足自己的體能比別人差,堅持鍛鍊,終於創造了全團的記錄。

一眼向外,讓我們找到了努力的目標,就像雄鷹發現了更高的山峰,可以飛上更高的青天。

但我們有時發現某些人的飛黃騰達是通過金錢,諂媚獲取的,某些人的億萬家產是通過權錢交易,走私漏稅得到的。我們還應該看過“古者富貴而明滅,唯倜儻風流之人稱焉”物質只是一時的,只有精神是不滅的。

我們不能因為追求外物而拋棄了內心的堅守,曾經,十八家省級電視臺邀請錢鍾書攝製節目,並答應給予高額酬金,錢鍾書答覆他們“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還會在乎錢嗎?”幽默的話語背後是一顆淡泊的心。名與利對錢先生而言都是過眼雲煙,他堅守的是內心對知識的渴求,他富有的是精神。

像他的名字一樣,錢鍾書一生鍾情於書,從不浪費半點時間幹別的,而現在一些所謂的學者大師為了名與利進行大工廠生產化的講座由此而獲得的名聲是不值得歆羨的,因為這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產生的泡沫式的虛假繁榮。

甚至每一個平凡人都應該堅守自己內心的追求偉大寓於平凡,平凡因堅持而偉大。就像今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上的那位巴西清潔工,即使很平凡,因為堅持,每個人都可以在世介面前跳出人生酣暢灑脫的桑巴。

一眼向內,我們要堅守自己願意用一生去實現的追求,因為那是最本源的生命之火。

儒家講:外化而內不化,就是教誨我們一眼向內,一眼向外,堅守本心,終可達“內聖外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