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相關作文20篇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篇1

高二作文 ,1448字

有些人說:“這是民族文化最壞的時代。”

不可否認,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接受資訊的渠道愈發廣泛,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自然有人喜歡,於是推崇,興起一陣又一陣“外來熱”,卻涼透了那些鍾情於本土文化的心,於是他們便本能性地進行抵抗,認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

可事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般消極嗎?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應抱有這般悲觀牴觸的想法。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應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才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非也。將其絲毫不損、一成不變地、像封存藝術品般冰封永存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亙古不變的雕塑畫作,它可以是混亂割據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可以是安穩祥和時期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可以是國家在危急存亡關頭時悲慨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也可以是民族興盛之時簡潔明瞭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份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擁有生命的靈魂,因此將它放置屬於它的天地中,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它蓬勃發展才是對它最有利的。

當明確了這一想法後,我們看看外來文化是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沒有任何波瀾,不流動,很快會變得汙濁不堪。而對於民族文化這潭水,外來文化就是使它流動起來的一大動力源。外來文化的出現,一定會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晚清時期為抵抗列強的全方位入侵,國內各行各業也努力發展與提升自我: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而後為突破美蘇在重工業方面的壟斷趨勢,更多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於強自我反壟斷的鬥爭中。巴爾扎克說:“苦難對於強者只是一塊墊腳石。”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或者刺激會使我們流血、受傷,但我們不能否認,往往是這些殘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涅??重生。

一定有人會想:隨著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也會發展的。為什麼不抵制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純淨的環境中自然發展,何必要承擔這份還可能遭到損害的風險?

自麥哲倫先生成功完成環球航行後,世界已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注定自此,“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以圖屹立於世界巔峰的觀念落伍了。各國文化隨著政治、經濟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產生了緊密的聯絡,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欲“獨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斷雙臂”式的斬草除根,而以這樣的快刀斬去所謂的“亂麻”的結果,卻往往是“獨其身”了卻“不得善”。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懷有敢於挑戰,不懼失敗的勇氣,周國平先生有一句話:“人應該至少擁有兩樣東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頭再來的勇氣。”我想,在面對這件事上也該如此,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也許會迷路,會摔跤,但絕不應該懼怕這些而駐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讓外來文化作為盲目跟風的擋箭牌,讓其背上那莫須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們持以正確客觀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時代。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052字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度,無數文化和經典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去學習,而人人都要做的,那便是,傳承。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鬆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橫眉冷對的魯迅……他們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外不衰執著追求的完美精神氣質。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氣”鬥,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為人間留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糧。傳承,在這些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見證。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馬俑則是君王的追求與巨集大的志向。在觀賞中,我們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們對文化的保護,八國聯軍侵華洗劫並燒燬了圓明園後,近年來不少愛國人士本著對文化的保護正在追討十二生肖首,歷史讓我們銘記,時刻敦促我們對人生責任與義務的正確認知。

回望歷史,明確自身責任。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的存在,更多的是來時刻警示我們,以古比今,明確時代青年的責任。王昭君嫁至匈奴為和解漢匈關係,維護和平;張騫通西域為促進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繁榮;鑑真東渡,鄭和下西洋也都是為傳播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歷史中,每個人都承擔著時代的責任,無論為民族還是國家,都是我們所景仰的。或許我們在這一秒承擔了一定的責任,下一秒就會改變甚至民族或國家的命運。正如魯迅先生曾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然而,要承擔遠方的責任,首先還是要明確歷史責任,不斷提升人生的價值感和使命感。

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偉大的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這一切,都是我們值得學習並傳頌的。倘若沒有盡到歷史賦予的責任,傳承便會隨時間一起慢慢流逝掉;傳承文化,便是夯實人生大廈必不可缺的基石;傳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義,為了民族的美好未來奠基。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篇3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 ,1014字

自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之日起,人類便開啟了計算機技術和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短短23年後,便有了美國的阿帕網問世,作為現代網際網路的雛形,阿帕網的出現註定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日新月異。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資訊變的越來越便捷,只要你身處地球上網路訊號良好的地帶,你便可以在區區幾秒內將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給你的親人朋友。這樣的即時交流方式,必然是兩百年前孤身一人來到美洲大陸求學、和母親通一份家信需要整整一年的容閎先生所無法預見的。但是網際網路的“速度”,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從最早席捲全球的iPhone4,到悄然崛起的國產品牌小米、華為,智慧手機的出現以及日益加速的城市節奏,使得人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小碎片。歐陽修的《歸田錄》中曾提到:“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顯然,早在宋朝,人們就有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意識,更別說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通勤時、飯桌上、睡覺前、甚至是廁上,依靠手機利用起了碎片化的時間,或閱讀,或聊天,或瞭解時事熱點。

但當這種現象過了度,其結果也會與目的背道而馳。據統計,今年1至10月,上海市共發生致人死亡交通事故690起,其中由開車接聽電話、玩微信等“其他妨礙安全行車的違法行為”引發的死亡事故高達204起,佔29、6%。而一直為市民所詬病的“酒後駕車”導致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為19起,僅佔2、8%。這類人過度利用細碎時間的行為不僅沒有達到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的目的,反將自己置於生死一線,忽視了遠比碎片時間更長的未來。網際網路和智慧裝置的發明,本該是服務於人類,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便捷的,絕非為了斷送自己的幸福,乃至性命。

再反觀碎片化時間這件事本身,就真的只有好處嗎?鄭燮曾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提出:“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碎片化的閱讀時間短而分散,要深入研究文字難度極大。這樣對於書中的內容匆匆而過,除了消遣,又能給讀者留下什麼呢?不只是讀書,社交也是如此。不同於從前的書信往來以及電話短訊,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通過“朋友圈”這種方式來交流生活,所謂的朋友也只是“點贊之交”,倘若真的遇上了什麼麻煩,試問又有幾個人會對你伸出援手呢?

網際網路的存在,著實讓生活變得便利了,但是“碎片化”的天平究竟是偏向了利還是弊,一切還是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裡。

碎片化的發展 篇4

碎片化的發展作文80 ,827字

世界上應該沒有能能夠知道未來的可能,也沒有確定的未來。人們只能想象出幾種可能的發展,碎片化所帶來的結果也一樣,對人類是好是壞還需要觀察。

碎片化生活追求的是什麼?“快”。

我沒辦法知道每個人等車是什麼感受,但或多或少都在想著:“快點。”以上課為例,許多人都想要快點下課,但在一天的課程結束之後才恍然大悟:又過了大半天。並不是說快的想法不好,這說明有珍惜時間的意識,但相反也可能浪費時間甚至是其他東西。為什麼中國的交通事故那麼多,那麼多的人不遵守交通規則闖紅燈,寧願冒險也懶得遵守交通規則呢?人們追求快,有點登峰造極了。碎片化使人們快的本性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本性,從而使人們喜歡上了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缺點是什麼?“簡單”,“鈍化”,“難以分辨”。

當年緋聞鋪天蓋地,怎知真假難以分辨。“震驚!……”熟悉的套路就能浮現在腦海中。無數的小事情被炒作的不可開交,正是這樣獲得了點選量。更何況有的新聞天方夜譚還會有人去信,誰知道是真是假。人們在獲取這些資訊的時候便不加思考地相信,被騙也是正常的事。人們喜歡的就是知道別人的事情,天生的八卦屬性:看熱鬧不嫌事大。所以說的難聽一點這種真的是在:浪費生命。

碎片化生活有優點嗎?當然有啊,不然那麼多人會憑空接受新出現且不成熟的碎片化嗎?

正如上面所說,碎片化能滿足人的本性“快“和八卦的屬性,其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也就決定了人們無法在生命的時間裡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於是碎片化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多,更容易獲得成就,於是接受碎片化也是自然而然。要說如果沒有碎片化會發生什麼?在人類沒改變的情況下,會提前個幾十年停止發展吧!

至於為什麼不寫名人的例子?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如今人們沉迷於碎片化社交的各種“雞湯”裡,甚至不將名人的文學,文化放在眼裡,面對於這種人,講這些例子等於對牛彈琴,還不如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在浪費生命,來的有意義。

所以碎片化的生活,在不知道其好壞的情況下,還是儘量揚長避短吧。

現代化生活的利大於弊 篇5

現代化生活的利大於弊 ,968字

現代生活與以前生活差距隨科技發展越來越大,可能有人會說:凡事都有它的兩面性。那麼,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首先,所謂碎片化生活簡單來說就是以前閱讀報紙一般都是長篇大論,現在只需通過微博一段簡短的文字就可以瞭解所發生的事,既抓住了中心,也讓上班族們簡潔明瞭的瞭解時事。以前相隔千里只能用書信溝通交流,而現在隔著一個手機螢幕你也可以通過這種碎片化的資訊來了解一個人。

我認為這種碎片化生活帶給我們許多好處,不管是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上,快節奏的生活中,還是在人際關係上。

碎片化生活顯示出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據瞭解,QQ剛出來是在1999年由騰訊公司開發的一款通訊網路工具,據統計在次年4月使用者使用人數就達到了500萬,而隨著2011年1月我們所使用的智慧手機中幾乎“裝機必備”的微信軟體的推出,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覆蓋94%以上的智慧手機,月活躍使用者達到8、06億。從以上資料來看,這種趨勢正是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化。

碎片化生活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大城市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早晚高峰時擠車、擠地鐵,私家車上下班,忙忙碌碌,匆匆而過,在這種情況下,時間的珍貴可想而知。於是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不到一百字的微小說,50字的一條朋友圈一晃而過,不再需要電腦,也就形成了以手機為載體的自媒體,使得獲取資訊的方式更加便捷。

碎片化生活擴大了每個人的人際關係。我身邊的許多同學都喜歡新增自己學校的學弟學妹為好友,同學們跨班級、甚至跨年級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這使得我們不再侷限於認識同年級或同班級的同學,也因此擴大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圈”。

碎片化生活增進了人與人的情感交流。以我為例,我的祖輩久居外地,見面的機會頗少,我們就瞄準了這種碎片化生活帶來的便捷,通過視訊的方式,僅相隔手機螢幕就可以看見對方,可以聊天交談,感覺會無比親切。

那麼有利也定有弊。很多人擔心網路安全和一些網路病毒會使自己利益受損。這種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近期網路詐騙層出不窮,許多人因此受到了巨大的財產損失。我們也不要以零星半點而“全票否決”。事實上專家說過:我們可以通過安裝防毒軟體並提高自身的警惕就可以解決。

從以上來看,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還是利大於弊的。現在生活碎片化是一種趨勢,我們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生活所帶來的好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完美。

生活碎片化利大於弊 篇6

國一作文 ,813字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從而一個新名詞出現了——碎片化。手機將人的生活變得碎片化,人們對此樂此不疲。上班族們利用在路上的時間看看手機,查查新聞,發發訊息,在他們看來這段時間很寶貴;對於愛購物的人來說,不用再花費大把時間去實體店挑挑選選,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便可以達到目的。對於吃貨來說,不再需要大把時間去準備飯菜,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點一份外賣,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

想想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看完一本紙質書了。從前的學生課桌裡總有一本武俠小說,而現在課桌裡幾乎是人手一部手機。現在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突然沒了手機和電腦,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已經習慣通過手機發發微信,刷刷微博。我們只需要上上百度便可以查到任何我們需要的。網路已經從一種工具成為了生活必需品,而它也將我們的生活碎片化。

我們的時間安排被網路與技術碎片化,大多數時間耳朵上總帶著耳機,各種訊息閃個不停,揉過幾天不登陸郵箱,裡面的垃圾訊息便不計其數。漸漸的我們已經習慣了碎片化的生活,沒有整塊的時間與精力專注做一件事。我們的知識被搜尋引擎碎片化,很長時間都提筆忘字,各式各樣的輸入法使我們完全不需要手寫任何漢字。我們也不需要記憶任何東西。單詞不會,有道可以搜;古詩忘了,百度可以查;不知道化學方程式,google可以教……我們已經從需要智慧變成了只想要一個答案。我們的人際交往也被碎片化。朋友之間也不需要見面,通過微信便可以視訊聊天,可久而久之關係也就淡了,只剩下逢年過節的一聲問候。網路可以給我們找到各地的朋友,微信搖一搖可將大洋彼岸的人建起友誼的橋樑,可這樣下去知心朋友越來越少,看似朋友變多,人卻變得更孤單。

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我們的確需要在各式各樣的壓力中通過碎片化的時間獲得喘息的機會,但不能讓碎片化影響我們的生活。如何把握這個度,還需要我們自己好好琢磨。

民族風俗的作文500字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2185字

【篇一:藏族服飾】

潘弘博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藏族就是這些民族的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吉青海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東地區。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儲存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袍是藏族主要服裝款式,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間要把下部上提。下襬離腳面有三40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落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士多翻領,女杉的袖子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態優雅。

藏族有著各種各樣的禮儀。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的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他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20釐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這就是藏族,一個少數民族。藏族的服飾別具一格,多姿多彩,享譽世界。

【篇二:維吾爾族】

邢天澤

“56個星座56只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的版圖上有56個少數民族,而每個民族的特色都是與眾不同且別具特色。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維吾爾族。因為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並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維吾爾族目前有800多萬人口,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回族,已經接近,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於少數民族人口總量的前五名。

維吾爾族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例如家喻戶曉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著迷,還有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等,這些都是聞名中外的。還有維吾爾族位於我們“三山夾兩盆”的新疆,新疆盛產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liuxue86葡萄成為維吾爾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維吾爾族的人很喜歡跳舞,所以他們的舞蹈也分好幾種,最常見的就是: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而伴舞的樂器,當然也不下數十種。

以上關於維吾爾族的介紹都是耳熟能詳的,但可是有一樣可能很少會提起,那就是維吾爾的民族醫術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來維吾爾族的人不單隻舞跳得精美絕倫,並且醫術也是如此高明。

雖然維吾爾族的文化傳統遠遠不止這些,但僅僅是這些也足以讓人不禁感嘆:“56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中國56個民族,果真與眾不同、別具特色啊!

【篇三:永康的一些習俗】

烏雲

一個國家若要成為該民族的國家,也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俗話說得好“新年到,閨女要畫,小子要炮,老頭要一頂新氈”。

永康,古稱麗州,浙江省金華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區。

永康農家在豐收喜慶季節一向有製作肉麥餅作為佐餐的傳統。相傳北宋兵部侍郎胡則就很喜歡吃肉麥餅,回到故里,總要吃上幾隻。至今永康旅外人士能做肉麥餅者,興致來時同樣要做點肉麥餅嚐鮮;旅外人士回故里,家鄉親人也喜歡烤幾個肉麥餅供親人品嚐。

在這裡,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個祖墳,就在墳前放鞭炮,為了讓祖宗保佑我們。

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每年永康的春節都特別的有意思!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這就是永康的一些習俗,民族傳統之鏡,折射博大精深。

【篇四:快樂的潑水節】

胡智妍

傣家人的潑水節是個隆重而歡快的日子。去年夏天,趁著在西雙版納旅遊之際,我到傣族村落裡參加了嚮往已久的潑水節。

和大家一樣,我穿著傣族服裝,拿起“槍支彈藥”---瓶子、鍋和盆。聽到命令,我急忙跑去“彈藥庫”——河邊,拿起“彈藥”——水,往別人身上潑去。

別人都是成群結隊的潑水,我只好一個人孤軍奮戰,我用銳利的眼睛朝四周望去,突然發現了一個穿著西裝的、衣冠整齊的大人,我躡手躡腳的走到他後邊,“啪”的一聲,他就變成了一隻落湯雞。我用同樣的辦法潑了許多人。

還沒得意多久,被我潑的幾個人就合起夥來潑我,我反抗不了,只能和他們魚死網破。

我們互相潑著、追著、笑著、叫著,玩得真高興呀!

時間不知不覺的過去了,我們也該回家了,我戀戀不捨地回去換衣服,還不停的回頭看著那些還在玩耍的人們,真不願離開呀!

潑水節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是傣族最盛大的節日。傣族是個愛水,敬水的民族,潑水節代表吉祥如意,因此被潑的越多越會有好運伴隨。真希望還有機會參加呀!

守護文化與發展文化 篇8

高二作文 ,254字
u作上被詬病“抄襲BBC(英國電視廣播公司)以往紀錄片痕跡太重”,但也擋不住眾人的食慾,事物本就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踏實做好每一步,是發展當下中國文化必須要做到的。

當然,辯證唯物主義都有告訴我們,要抓主要矛盾,但也要總攬全域性,做到統籌兼顧,在做到推廣美食文化之外,努力發展好其他中國特色文化,實現文化多元化發展。

守護我們的文化,看的不僅是廣大文化工作者,作為中學生,我們更加應該為祖國的文化發展做貢獻,總之,守護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是每個人的義務。

中華民族——我們的驕傲 篇9

高二作文 ,1124字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個偉大的民族,她發源於黃河流域,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她經過滄海桑田,時代更遷後,仍然屹立在華夏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五千年的艱難困苦,從未使她倒下,她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靈魂,她的名字,是那麼地響亮,那麼地雄壯,她就是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是我們的驕傲,是因為她堅強。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從春秋戰國到三國鼎立,從貞觀之治到閉關鎖國。這漫長而艱難的道路,沒有使中華民族失去鬥志。鴉片戰爭,《南京條約》,以及一系列的侵華戰爭,使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但中華民族憑藉著自己堅強的毅力,“過關斬將”,歷盡了一切艱難險阻,渡過了危機。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突破前人,史無前例,更是使她標新立異,譜寫新章。如今,中華民族正帶領著華夏子孫勤奮致富,奔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

中華民族是我們的驕傲,是因為她創新。自中華民族呱呱墜地那一天起,中華民族便一直在革新奮鬥。從上古結繩而治到倉頡造字,從青銅的鑄造到鐵的冶煉,從四大發明到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從絲綢之路到鄭和下西洋,以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彈一星,和如今的載人航天,神舟七號,科技奧運。這一切文明和科技的成果,都是中華民族勇於創新的結果。由於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推動了自己和世界發展,提高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使自己得到生生不息的發展,使自己成為世界創新方面的領軍人物。創新是民族的動力和靈魂,我們必將解放思想,科學發展,致力於民族的繁榮興旺。

中華民族是我們的驕傲,是因為她熱愛和平。從唐朝的鑑真東渡,玄奘西遊到民族大融合,從四大發明的傳播到馬可波羅來華,從反法西斯到抗美援朝,這無一不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表現。如今,中國已是聯合國常人理事國,在國際各項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華民族正為世界和平貢獻著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於朝核問題,對於中東問題,一直主張和平解決,同時,中華民族為和平實現大統一,而實行一國兩制。因此,一個和平的中華民族的形象為國際社會所公認,如今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國家改善民生,使我們這一講究文明和平的國度更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

中華民族是一個強大而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她那光輝的歲月,那舉世矚目的成就,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她是偉大的。她讓我們華夏兒女挺起胸膛做人,她是我們華夏兒女的驕傲,我們每個華夏子孫都有責任有義務為振興中華而努力。今天我們處於青春的金色年華,更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民族給我們提供的成長機會,更應該學會感恩,用知識與文化武裝自己,鑄就本領,明天,成熟的我們才能回報民族、貢獻社會!我們的民族才會長盛不衰!

民族之間的溫暖 篇10

高一作文 ,1252字

耳邊嬰兒的哭鬧聲,真可謂是歇斯底里,悽慘尖銳,人們來來回回走動的腳步聲匆忙而緊促,在我的腦子裡嗡嗡作響,我像是要逃避這一切一樣,將眼光投向窗外,這雖才是初夏,猛烈的陽已將這繁忙的城市烤的炙熱,一切都在這火熱的天氣中顯得渺無生氣,房間裡瀰漫著燥熱的空氣,顯得異常壓抑,雜亂悶熱,煩躁充斥在這狹小空間裡,我心裡燃起了一團團怒火。

眼看著距離中考的倒計時一天天減少,我卻因為那一點小病被那可惡的醫生弄到病房裡煎熬,一想到同學們都在教室裡分秒必爭奮力學習時,我就心急如焚,恨不能抓緊時間多學點,但在這嘈雜的環境中我怎能學的進去?耳邊時時刻刻的噪音統統進入雙耳,毫無遮攔……

和我在一個病房的是一個維族小病號,且不說他的病怎麼樣,嗓門倒是不小,雖然是不到一歲的樣子,哭起來整個走廊都聽的一清二楚,他那悽慘的哭聲在一層樓裡來回迴盪,一天要打三次吊針,也就至少哭3次了,從剛看到護士進來開始,扎針時為高潮,到好不容易扎完再哭上一個多小時,方才睡著,有時因為小孩的血管比較細或者因為新來的護士水平不夠嫻熟,會紮上兩三次才能成功。

每當這時,總會圍來一群護士輪流嘗試,一人負責抱著小孩的頭,另一人抓住小孩的腿,不讓小孩亂蹬亂踢,小孩也是掙扎著,嗓子都快哭啞了,他的父母更是急的說著不標準的普通話,也聽不懂,大意是充滿氣憤,及對護士的責備,對孩子的心疼也流露出來,引得過往路人無不駐足探望。

我開始是捧著書憤怒地看著這樣嘈雜混亂的景象,釋放著壓抑已久的怒火,然後便捂著耳朵轉進被子裡,但那聲音卻像一把利劍穿透所有障礙,直至擊透我,我滿心只想著中考卻又無法學習,心裡矛盾糾結在一起,我把所有的苦惱仇恨全部歸結到那一家3口上。爸爸媽媽也實在看不下去,和我一致要求調換病房,給醫生訴說著種種原因,“能不能讓愛哭的小孩都住在一塊?一起哭去!”我厭惡地說。但卻因為床位短缺不能調換。

那位維吾爾阿姨好像也看出了我的心思,慢慢地,每次孩子哭時,都立刻抱起孩子去過道里哄,就這樣,哭聲小了很多,我耳邊瞬間清淨了很多,我正洋洋得意時,像是自己的反抗總算有了效果,終於能安安靜靜看書了,但心裡卻又總有些不踏實……

每當看到阿姨抱著孩子坐在走廊的長椅上,雙手輕輕搖動,嘴裡小聲哼著歌,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直到孩子熟睡才能休息一會,來回走動的人們總是吵得小孩睡不著,她就得這麼一直哄著,有時一鬨就是一個晚上,在走廊昏暗的燈光下,抱著孩子走來走去,再輕輕坐下,時不時有一陣陣涼風吹過,孩子又凍感冒了怎麼辦?想著這淒涼孤獨的景象,我心裡一陣心酸,一種愧疚湧上心頭,即使有了很好的學習環境也坐臥不寧。

回想到以前的所作所為,是那麼的自私、幼稚,維族阿姨默無聲息的寬容,謙讓深深地感動了我,溫暖了我,我們雖然不是一個民族,又素不相識,甚至連句話也沒有說過,而你卻用你的大度和寬容原諒了我,使我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間的關懷和溫暖,

這種關懷,可能不像所宣傳的那樣熱烈、濃厚、那樣感人至深,卻能溫暖彼此的內心,在不經意之間,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使人感到一絲絲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