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焰中思索——讀《畢淑敏散文》有感相關作文20篇

在火焰中思索——讀《畢淑敏散文》有感 篇1

讀後感 ,629字

每當我看完文章最後一個字時,心中沒有讀林清玄的隨心,也沒有讀張曉風的意猶未盡,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讓那些自然地文字中悠長的意蘊,如濃墨一般渲染著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把張曉風的大部分作品比喻成柔水的話,那畢淑敏無疑就是烈火了。她的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自然地如同原野般的綠、如同海水般的藍、如同生命般的紅。我喜歡她的自然、簡單明瞭、一針見血。但並不缺乏寫作技巧。比起張曉風的細膩,我更加喜歡畢淑敏的“實”。或許因為她是一名心理學專家的緣故吧,她的文字更加走進我的內心。

在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我很重要》,對於生命的意義,畢淑敏可以大聲向世界宣佈,我很重要。

是啊,我很重要。以前,我一直認為,人其實就是茫茫宇宙中渺小的一點塵埃,如同沙漠中的一顆沙礫一般。但是,讀了《我很重要》後,我改變了看法—從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十點二十分起,我的父母多了一個女兒、我的奶奶多了一個孫女、我的外婆多了一個外孫女、我的伯父伯母多了一個侄女、我的姨媽姨夫多了一個外甥女、我的堂兄堂姐多了一個堂妹……

對於我的親人,我們永遠是不可重複的孤本。無論他們有多少兒女,我們都是獨特的而一個。我們對於朋友、親人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是唯一的。

現在的人們總是以對於社會的貢獻來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與重要性。但是我仍覺得,只要我們是幸福的,只要我們的存在能讓別人感到幸福,那麼我們就是重要的。

鳳凰在火焰中重生,而人在火焰中思索。

讀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6012字

【篇一: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畢淑敏以她敏銳的目光,寬厚的心懷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邊,給我們講述一個神祕迷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帶我們找到心靈的出口。

畢淑敏的散文不同於張曉風。她只是給我們講述一個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瀾不驚的水。

她的特點是能夠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東西,所以她的文章帶著情感。這種情感,是在你無聊時可以端起它一邊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一邊翻頁,是在你心煩意亂時讓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是在你悲傷難過時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細細體會,必能發現那隱藏於故事中的一份細膩、一份溫柔、一份執著,對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變的心。

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駁作者說出的“從未打過人”:“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也許我們曾受到過家長的批評責怪甚至打罵。但是我們知道嗎,每一次孩子的捱打,只會在母親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對孩子的溫柔、嚴厲、疼愛、生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母親為我們整理房間時,打掃衛生時,我們心中只記得母親的嘮叨埋怨,卻忽略了她心中,對我們的在乎。

我們也可以學著像她一樣,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一個母親的角度、甚至一個路人的角度,去體會,觀察這個精彩的世界。

【篇二: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拿起這本書,一本書名為《我的人生筆記》的散文集,我便即將開始瞭解作家畢淑敏的內心世界了。

本以為一個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裡,奮筆疾書,一天到晚與文字打交道的人,但畢淑敏與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經驗,她年輕時曾在藏北高原當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嶺之間,她曾揹負武器,紅十字箱,乾糧跋涉在藏北無人區,她曾在寒冰之上,鋪張雨布席地而眠,她有著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樣有家庭、兒子、友愛,小時候也害怕見老師。脫下作家的美麗光環,她與萬千女性一樣是一個母親,一個孝順的女兒,賢良的妻子。在《下午去開家長會》中,畢淑敏將母親去開家長會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去開家長會的路上,心中感到緊張,雖然老師有誇過兒子,但更多是說她的不足之處,畢淑敏寫道:那種時刻,真令人尷尬和難堪。我的自尊心強烈地蜷縮起來,我的頭在老師和其它家長的注視中沉重地垂下……

雖然老師不再述說她兒子蘆淼的失誤,但她卻會不停追問,生怕漏掉一點。這是天下母親菜有的複雜心情,明明害怕聽到,卻又想聽到,也希望孩子像一隻光滑的蘋果。她有一顆平凡的心。

畢淑敏的文字之間流露著一種真情,不管是她寫當軍醫,還是關於婚姻和家庭的獨白,每一章節,每一篇,讀完之後都能感應到她所想表達的,文中從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陳述,好像擰一個魔方,跟著思路走,最後拼出一個完整的面。畢淑敏的文章沒有張曉風那麼優美,飽含細膩的情,更多的是簡潔和清晰。

一篇好的文章,是優秀作家心靈性格的一面鏡子,字裡行間映襯出真實的自己,是他們用心最純潔的瓊漿譜寫的。畢淑敏有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許是因為這兩點,鑄造出她獨特的寫作風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觀。

【篇三:《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剛從同學手中得到這本精美的《畢淑敏散文集》時,我看見了“畢淑敏”三個大字印在了書封面的右側,中間還有兩根帶著“太陽”的藤條叢書封面的“縫”裡鑽出來,頗有“兩根藤條出牆來”的意思。“真有趣!”說著,我便“推”開了這座“庭院”的“大門”。

《我在尋找那片野花》這篇文章調起了我的興趣,索性一口氣往後看了下去。

“我知道它們哪天張開葉子,哪天抽出花莖,在哪天早晨突然就開了……”

讀完畢淑敏的“野花”,我感觸頗深。農村來的蕎一直被同學歧視,給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經歷百般挫折之後蕎長大成人,種種苦難卻還干擾著她。因為家裡支撐不起她上學的費用,於是她拋棄了學業成為了一名印刷廠的女工來承擔家庭的責任。她的一生就是如此坎坷、充滿創傷,但是也不忘回眸去欣賞那片野花。在她的心中,還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足以抵擋征程的霜雪與苦難。

我們的心中是否也在尋找這樣一片野花呢?

當失敗的絆腳石阻礙了前進的方向,我們可以從朋友的眼當中索取一絲安慰;從老師話語中得到一絲鼓勵;從父母行動中尋到一則啟示……也許,那就是我們在空閒時間中一直尋找的野花,向著成功開放的野花;當我們在迷惘中徘徊,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我們可以放下心中的那塊重石,去公園感受鳥語花香,去書海體驗萬古風情,去琴房品味點點音韻,那種樂觀與舒暢不正是我們所尋找的野花嗎?

今年暑假,奶奶叫我彈鋼琴。在練習下,技術越來越好。優美的音樂充斥了整個屋子。我把奶奶喊來,聽聽我新練的曲子,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讚賞。“還行!”一曲終了,奶奶竟是這樣答覆的。如果在平時,奶奶定會拍手叫好:“好!好!彥彥最棒了!如果換做是我,一星期還學不會呢!”。我一時被氣得頭昏腦脹,鼻子一酸,只差沒流下兩粒“麻油”。事後,我才知道:奶奶是想告訴我:鋼琴並不侷限於這一首曲子,應當不斷摸索新的曲子,攀上新的高峰。

是呀!我們應當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以抵擋“庭院”外的霜雪與苦難。

【篇四:《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一篇篇動人的文章,一個個溫暖的哲理匯成一本書,讓我深有感悟。

《我很重要》極為令我印象深刻。

我重要嗎?我與作者有著共同的想法。似乎,我與所有人比起來,我與世界偉人比起來,我是地球上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一顆沙,是的!我與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比起來,我不重要;我與比我成績好的同學比起來,我不重要;我與上千個人比起業,我只是個普通的學生,我更不重要。哪怕地球上少一個人,還可以減少世界上的一點資源……

有時,我確實認為我不是特別重要,我不能為我自己做出特別大的表現,也不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甚至有時還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但是,我對父母來說。我,很重要。對於朋友來說,我很重要,大家不捨得放棄那段美好的友情,對於未來來說,又怎麼能說我不重要?我們都是未來的種子,期待著開花!

對,我很重要!對我自己說,對大地說,對所有人說!

其實,除了我與作者同樣觀點,重要是我對自己的一種鼓力,我只是給予自己一種強大的信心。

畢淑敏也是給予自己有一種信心,要面對生活,甚至面對困難與失敗。要給予自己信心,都說自信是成功的基礎。是的,如果沒有自信,就不能面對生活。

每個人都會念咒,大聲說出“我很重要”。這個咒語不能使你得到富貴,不能使你的錢包瞬時間變得鼓鼓囊囊。但是,它能讓你重新恢復生命活力。

如果是一位病人,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要堅持的活在這世界上,我的肩上扛著整個家庭。如果是一位老師,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要堅持把知識教給更多的孩子。如果是一位失敗的演出者,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不能放棄我的人生夢想,加油!讓觀眾耳目一新。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平等,是因為每個人都很重要。

我還在讀小學時候,老師讓每一位同學都擔任了自己想我的工作,等我一回來,一大群同學吵得要我幫他們換表揚信(當時的一種評優評先的獎勵)難道我能說我不重要嗎?

班長一走,全班頓時炸開了鍋,老師一走,更是瘋狂,所以說每個人都是重要的。

希望我每天都充滿活力,因為,我很重要!

【篇五:《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讀《畢淑敏散文》,常常驚異於她如何從並不複雜的人生經歷中採擷了那麼多瑰麗的珍珠,在讀者面前如孔雀開屏展示一幅燦爛的生活美景。

這位‘不安分’的醫生把她的職責發展到極致,不僅要治病,還要救人,她成了心理醫生。心理的諮詢讓世界在她面前展開了一扇窗,使她有機會走進各式各樣普通人的心靈深處。

畢淑敏是一位母親,她用母愛感受著孩子的成長。《混入北圖》我認為應該算是一場母子歷險記,根據規定,只有上了大三以上才能進入北京圖書館的,但是為了滿足酷愛讀書的兒子的心願,畢淑敏讓兒子拿著父親的工作證,冒名頂替,母子混進了北京圖書館。經過這次讓孩子最大的感觸是:北圖的書真多呀!自己一定要從北圖正門進去。愛子之心、愛子之行令讀者動容。

《青蟲之愛》也許算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了,寫的是母愛,但視角卻與一般的母愛文章迥然不同。一位見了蟲子就怕的要死的柔弱女子,做了母親後,為了自己的女兒,竟變得見蟲不驚了,是母愛改變人性中的怯懦,讀起來好有親切感,因為我們家也曾有過,聽外婆訴說媽媽在沒生我之前很嬌氣,連小飛蟲都怕,可是她當了媽媽後感覺變了一個人,不僅變得堅強而且包容,因為是母愛改變了這一切。“女人是弱者”,這話男人相信,女人預設。青少年時她們盡情地汲取著親情、愛情,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的柔弱。然而,再柔弱的女人,成為媽媽都會變得堅強,沒有理由,是母親的本能。如同書中道出:孩子信任依賴的目光,令女人隱藏怯懦,呈現堅強,用心中源源不斷的愛,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我這個當女兒的要向偉大的母愛致敬,更在行動上尊重母親,聽媽媽的話。

讀完這幾篇文章,我幾乎不敢下筆描繪。愛瀰漫在文章的字裡行間,酣暢淋漓,讀來令人震撼。流暢的語言,縝密的思維,精闢的分析,將我拉入愛的世界,久久不能回神。任何關於愛的闡述,在他的面前都顯得非常卑微,我只能告訴你們,細細去“品味”你身邊的愛,你才會真正地明白愛的真諦。

作家畢淑敏是一本書,需要細細品味,這本書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她生活在平常人中間,給我們展示的是當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讀她的書,掩卷深思,常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身之感。書中不僅寫了普通人的生活,更寫出了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的哲理,這就是她的散文獨具魅力的原因了。

【篇六: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有一種文體如和煦的春風,吹拂著讀者的臉頰,又如滔滔的江水拍打著失敗者那乾枯的心靈。咦,那是什麼?哦!原來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畢淑敏則是那散文中最有創作力的作者之一,在我初讀此書時,一種莫明的親切感、一種難得的求知慾也油然而生,它讓我不停斷、也不厭倦地往下讀,有時我會隨著作者的不幸而潸然淚下,或是因作者的美滿結局而歡心雀躍!

我記得我第一天讀畢淑敏的散文,它叫《我的故事》,它把自己的悲慘和她妹妹的幸福寫得淋漓盡致,它寫出了母親對她的不公,但她仍然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國語附屬中學,以及後面的參軍入伍當上了軍醫,當然還有成為博士生時的風光,這些林林總總的好事她一筆描過,文章中主要寫得還是那些淒涼的過去,但是從字裡行間根本無法看見她對生活和她父母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對新生活的嚮往。在我讀第二遍時,不知怎的,我讀出了另一種東西—感恩,讀出了她對周圍事物的感恩,大至世界,小到家庭,感覺她後面美好的生活都是由於她的母親。

之後的幾篇文章都讓我有深深的體會,我明白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還真是磨難,一種對困難的堅貞不屈,當然還有愛,有母愛、父愛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但在我看來,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博愛,還有一種對生活的觀念。

在散文的旅途中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惡,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旅行者的腳步,散文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嚮往。

【篇七: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剛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封面給吸引了,乳白色的封皮上點綴著幾朵淡紫色的小花,那麼清新又充滿詩意。揭開封皮,映入眼簾的淡淡的米黃和著一點深沉的橘色。幾個著重墨色的《幸福的七種顏色》整齊地排列著,整個人好似身臨其境地穿梭在春秋兩季之間,來去自由。

這本書儘管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我最鍾愛的是《提醒幸福》。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畢淑敏對生活的感悟。她說:“我們要學會調節幸福,幸福就像是一個頑皮的羊羔,不知道在哪逗留,當你不留神時它卻悄悄地來了,它也時常和你唱反調,你想要它來時它不來,不想要它來時它卻來了。人生就是這麼充滿戲劇性,它有時又像是一盤不小心粘到了芥末的壽司,你總是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有芥末。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這句話啟發了我,我覺得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水,是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

因為我就是一個充滿幸福的人。在學校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學生,我有朋友,有同學,我和他們嬉戲、玩耍,雖然有時我會和他們吵架、拌嘴,但這讓我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讓我忘記了學習的煩惱,這是友誼的幸福。

在家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孩子,我有最愛我的爸爸、媽媽。有最疼我的爺爺、奶奶。有時我也會被媽媽罵,但是媽媽的罵聲中也是充滿著對我的愛,這是親情的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心很大很大,大的可以裝下很多人,有老師,朋友,家人,同學,小動物,讓他們一起感受我的幸福。我仰望天空告訴自己:“我很幸福!讓我們一起發現幸福傳遞幸福,因為幸福就在你身邊。”

【篇八: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畢淑敏的散文比較張曉風的散文更加通俗,她的筆風也許沒有張曉風那麼優美,可她用最樸質的話語譜寫著人生的樂章。

《心境防割》一個多麼令人深思的題目啊!在生活中,傷口,真的可以不存在嗎?一個小小故事,卻引出了令人歎服的道理:一雙捻進了500根高彈鋼絲的手套,卻無法擋住小小的荊棘。所以,人的一生也是不可能是沒有創傷的。其中,我最喜歡“更不消說,人是不能無時無刻都裹在鋼絲裡面的。那樣我們將喪失對人間百態的靈敏觸碰和對風花雪月賞心悅目的嘆息。”人們,又有多少人,為自己的心穿上了防割“衣服”,可又有什麼用呢?

不用長篇大論,一句淡淡的“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這是的真理。”引出下文,沒有一絲困惑,任何人都能明白。《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一反常態,蠶在人們的眼中,是一種勤勞,無私奉獻的動物。可文中的蠶,竟有一些自找麻煩的感覺,可你如果細細的、慢慢的去品這篇文章,你就會發現,其實並無道理。又有多少人為這俗世中的金錢、權勢、地拉吐出的絲就那樣,緊緊的裹住,直到你窒息。當生命結束時,他們才會恍然發覺,世界是一個繭,而他們從未為自己而活過。

《愛的迴音壁》我們被深深的愛意蘢蓋著,可是我們又是否真正懂得愛呢?我喜歡“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因為,已經邁入初中的我在這句話發現,父母真很愛我。時間無情,在他們的臉上已經滿滄桑,每一根銀絲,每一條皺紋都滿是愛意和那對子女的擔憂啊!我們已經12歲了,不說別的,從我們上學開始,6年啊!我們對父母說過一句“我愛你”這三個字嗎?因為我們成天沉浸在愛裡反而磨木了。父母不求別的,只求一句“我愛你,你辛苦了。”我們中有些人,可以將歌星的生日、愛好倒背如流,可又有多少人記得父母的生日,在那一天說一句“生日快樂!”讓我們行動出來吧!讓父母對我們的愛感到迴音吧!

畢淑敏的一生,絢麗多彩,她總在平凡的事中發現不平凡的道理。人生,也許就需要和她一樣活的有滋有味!

畢淑敏,讓我品讀人生!

【篇九: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經過我東擠西擠的時間,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散文中大部分都是先敘後議的結構,先完整的講完一個故事後再在文章的結尾抒情,好似一篇生活故事的讀後感。

讓正能量在我手中傳遞——讀《青春正能量》有感 篇3

讀後感 ,559字

我讀了《青春正能量》這本書後,對我感觸最深的要數“我愛幸福家園”這一節裡面的一個小故事,那就是《海邊的老奶奶》。

在這個小故事裡最讓我不能忘懷,記憶猶新的就是老奶奶說的那段話了。當“我”問道:“奶奶,您在撿貝殼嗎?”老奶奶說:“不是,我在撿碎玻璃呢!我從小就生活在這片海邊,我在這裡撿了大半輩子碎玻璃了,把海灘上的小碎玻璃都撿乾淨了,來這裡玩耍的小孩子就不會劃破腳了。”

讀了老奶奶說的這段話後,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一個人一時做好事容易,可長時間做好事就不容易了。可是老奶奶卻用她對別人的愛,在海邊撿了大半輩子碎玻璃。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上幼兒園時,老師要大家做好事,並說做一件好事就得一朵小紅花。為了換得小紅花,我把家裡的本子、筆、橡皮擦拿去交公或給別的小朋友。最後紅花越多家裡的東西越少,老師知道後,就對我說:“做好事不是為了得到小紅花,而是為了幫助大家,紅花是用行動換來的,而不是用東西換來的。”當時我不懂這句話,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道理很深刻。

當時,我做的“好事”,純屬為已,談不上半點為人。而老奶奶才是真正做好事的人,她用一顆善良的充滿愛的心去幫助別人,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她才是值得我們學習、尊敬的人。

現在,社會上處處都有好事等著我們去做。我們只有以自己的行動多做好事,才能讓我們的幸福家園更和諧。

雲淡風輕,悠然自得——讀《李漢榮散文》有感 篇4

讀後感 ,1031字

元旦,我結束了對《李漢榮散文》的閱讀,感慨頗深,李漢榮是一位男性作家,但是他的文章特色卻是用樸實的文字寫出特殊的優雅與細膩,他的文章,沒有什麼很華麗的辭藻,但卻總能讓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在我所讀到的文章中,我尤其喜歡一篇名為《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的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有關於善良與愛的內容,這即是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而現實世界中充滿了堅硬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鋼筋水泥,亦或是心靈中的敵意仇恨,它們充斥著這個世界。這篇文章原本的主題是呼籲我們迴歸自然,迴歸美好,去尋找生命中柔軟的部分,也說明了我們的生命需要美好而柔軟的部分。而我卻讀出了一絲絃外之音,那是一種人生態度,即是雲淡風輕,悠然自得。

這個主題在他的《又見南山》與《山中訪友》中出現過,說的是一種很自在,很快樂的生活,整日與自然為伴,與山林為友。而我的體悟卻又與之不同,因為我是世俗之人,我需要生存,自然不可能像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能在鋼筋水泥構成的城市中尋找些足夠聊以自慰的東西。

何為雲淡風輕?是一種天人合一,自由自在的境界。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樣,似乎周圍的一切已經與自己融為一體,而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並不是說忽視周圍的一切,而是處於一種悠閒的狀態。何為悠然自得,是指內心得意舒適,自由清閒的狀態。但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而奮鬥,何來悠閒?所以,我的體悟是,這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境。

我們在冰冷堅硬的城市中,為生存而奮鬥,可以說,活得很累。不是有這樣一個說法,說生活,生活,人生下來就是要幹活的。事實也是這樣,但是,我追求的是在這朝九晚五的生活中,給自己找一個可以讓自己悠閒的時間。我們身上的包袱已經很重,而且不能放下,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一直向前面趕路呢?我們應該坐下來,歇歇腳,看看四周的風景,而這風景,指的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

在這堅硬的世界裡,並不是沒有美好,而是缺乏去尋找美的眼睛,而這眼睛,就是雲淡風輕,悠然自得的心境了。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慢一點,讓它更加有意義,在回首之時不讓它成為你的遺憾,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也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遇事不亂,處變不驚,縱觀世界,笑看塵寰,方為人生之道也。

讓我們的人生過的更美好,更快樂,這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任清風拂過山崗,明月照耀四方,微笑看待一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慢一點留意,世界更美麗。雲淡風輕,無心見無常;悠然自得,細微有所悟,生命轉彎處,幸福常駐。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 篇5

讀後感 ,770字

由於修行的緣故,林清玄先生的文章都帶著淺淺的禪意,帶著獨有的東方韻味,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智慧與哲理,總能幫遭遇挫折的我們開啟另一扇風光獨好的窗戶,從而心懷希望。

小學時讀過的《與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篇幅短小卻能從中窺見生活的甘辛,時間的珍貴。而林先生的《少年遊》則是讓我領悟到了他對於生命的灑脫和釋然。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中深淺分明的景象,讓躊躇滿志的少年痴痴仰望著那彷彿停留過神鳥的高崗,將自己幻化為一株梧桐面向朝陽。縱使這個輪廓模糊不清的夢境隨著天明而逝,但年少時期的我們,又何嘗不曾神遊於自己的世界之中呢?;小時候喜歡在下雨天淋雨,不聽媽媽叮囑帶傘,獨自享受它的回憶,到長大後才明白媽媽對他的愛,卻再也回不到稚子時期,無法避開溪畔的水花;而或是幻想自己也手執寶劍,在漆黑的夜裡,在半輪弦月下,舞出朵朵劍花。

若是生命中能有這般傳奇歷程,自然是精彩絕倫。但隨著不斷長大,我們竟不願捨去自己年少的蓬勃豪情,滿腔熱血;甚至不願面對充滿未知坎坷的明天。但作者又說,“由於翻過的頁中有太多的嘆息才害怕,由於後來的篇章裡顯示著精彩的未知才驚喜。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條不餒的路,微小的感觸已然難以遮掩它們的不足道。”因此,只有我們勇於承擔,勇於面對挫折,才能在充滿煩惱的人生中成就感恩和喜悅,才有權利享受人生途中的精彩,才能在將來的一天慶幸自己沒有白活。就像文中所說的—“或然我這一去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或然每一次秋季會暖暖地滑進來,或然我甚至去追尋一群北雁。我的每一個足音卻都相信;只要有風有雨,我們曾經一起擁有的不僅是回憶,而是延續;只要有聲音的地方,你的聲音將恆常響在耳際。”

閱讀林清玄的散文,就如一步步跨過文字的萬里高山,其間的樂趣與所看到的風景,都會融入內心與血脈,使人心境澄明,豁然開朗。

讀《朱自清散文》有感 篇6

讀後感 ,785字

在那寂靜的夜空中,一輪明月照耀在我的床前。我一個人靜悄悄地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心中迴盪著《朱自清散文》中的一段段如美酒般醇厚而富有哲理的話語。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那些樸素中包含著清麗的文字,說實在比那些華麗的童話更是深入人心。我的心,瞬間成了一個清幽的峽谷,對朱自清先生世界的呼喚許久不散去。說起朱自清寫的散文,如天上的彩橋,詩詞的天堂,唱響一代又一代青年熱血沸起的心海。

在我心情難過、憂慮時,躲在書房的角落中,細品朱自清寫的散文是種享受。品味《背影》時,那時,朱自清已20歲,他的父親卻總對兒子放心不下,非要送兒子去北京上大學不可。父親事事親力親為,背影不光是父親離去的印象,還是“父愛子,子敬父”的父子情深的彩橋。

再品《匆匆》,時間匆匆,歲月匆匆,匆匆流逝的時光是短暫的,又是美好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世上只有一樣東西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它就是──時間。時間,滴答、滴答,就在我提筆、眨眼、寫詩的一瞬間,滴答,它,又走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上帝自然會給予每個孩子有限的時間精靈,需要你去照顧它,它的長度由你決定,想長就長吧,想短就短吧。它,就是你是靈魂。你的靈魂,用揮手的一把汗握在你幼小的手心。珍惜時間吧,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秒。就是我們一生最偉大的舉動。

夏夜裡,我慢慢讀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迎著月兒,吹著涼風,我似乎隱隱聞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月睡了,星困了,夜寧靜了。月合上那明朗的眼,灑下一絲絲亮片,讓孩子做個帆船之夢。而此時,月夜下,我睡了。她為我點亮夜的最後一束火把,夜,又寧靜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質樸縝密,語言精煉,如文學世界的美酒,我,醉了。

讀《林海音散文》有感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657字

初讀此書,也只是在老師的推薦下,無聊的時候隨意翻翻,卻從不仔細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到後來,才發現自己是真的慢慢讀了進去,那一幅幅林海音小時候童玩的畫面,無一不浮現在腦海中。

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小時候的生活:逛天橋、跳用竹筆管穿的跳繩、踢用彩紙做羽毛的毽子……都透露著濃濃的鄉愁氣息。在林海音的筆下,童年是故鄉的春夏秋冬,述說著一點一滴;童年是孩子們在做遊戲,盪漾著銀鈴般的笑聲;童年是一所所校園,如同歲月的素箋般記錄著往事……虎坊橋、天橋上當記、我的童玩、在衚衕里長大、家住書坊邊……一篇篇作者飽蘸著濃墨寫下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古老而自然的畫卷。

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似乎更加寬裕。可是,現在的孩子都奔波於各種興趣班之中,失去了“童玩”這一概念。文章裡的人物常常到集市上買賣東西,孩子們也經常聚在一起玩耍,盡情在大自然中活動。沐浴在陽光下的人們,個個臉上笑靨如花。但是現在,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整天待在家裡,不去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從去集市做買賣、玩遊戲切換成了上淘寶、做作業。這是物質上的富裕,卻是精神上的狹窄和貧瘠。

我有時會聽媽媽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夏日的晚上,孩子們就著房子的燈光嬉戲打鬧,老人們邊聊天邊笑,天上有無數顆繁星,好一幅和諧的場面!可是,我們一放學就被家長禁錮在書房裡,只能透過小窗戶看一角天空。這時,我們是多受拘束啊!和過去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相比,你不覺得現在的孩子在遭受另外一種貧乏嗎?

合上書,我望了望隔著玻璃看到的天空,心裡多麼想穿越時空,來到90年前,享受藍天,享受自然。

讀《林海音散文》有感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655字

初讀此書,也只是在老師的推薦下,無聊的時候隨意翻翻,卻從不仔細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到後來,才發現自己是真的慢慢讀了進去,那一幅幅林海音小時候童玩的畫面,無一不浮現在腦海中。

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小時候的生活:逛天橋、跳用竹筆管穿的跳繩、踢用彩紙做羽毛的毽子……都透露著濃濃的鄉愁氣息。在林海音的筆下,童年是故鄉的春夏秋冬,述說著一點一滴;童年是孩子們在做遊戲,盪漾著銀鈴般的笑聲;童年是一所所校園,如同歲月的素箋般記錄著往事……虎坊橋、天橋上當記、我的童玩、在衚衕里長大、家住書坊邊……一篇篇作者飽蘸著濃墨寫下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古老而自然的畫卷。

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似乎更加寬裕。可是,現在的孩子都奔波於各種興趣班之中,失去了“童玩”這一概念。此外,文章裡的人物都到集市上買賣東西,孩子們也常常聚在一起踢踢毽子、跳跳繩,盡情在大自然中活動。沐浴在陽光下的人們,個個臉上笑靨如花。但是現在,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整天待在家裡,不去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從去集市做買賣、玩遊戲切換成了上淘寶、做作業。這是物質上的富裕,卻是精神上的狹窄和貧瘠。

我有時會聽媽媽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孩子們晚上聚在一起,就著房子的燈光玩耍,老人們邊聊天邊笑,天上有無數顆繁星,好一幅和諧的場面!可是,我們一放學就被家長禁錮在書房裡,只能透過小窗戶看一角天空。這時,我們是多受拘束啊!和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相比,你不覺得現在的孩子更苦嗎?

合上書,我望了望隔著玻璃看到的天空,心裡多麼想穿越時空,來到90年前,享受藍天,享受自然。

讀朱自清散文有感 篇9

讀後感 ,1442字

讀朱自清《綠》《冬天》《給亡婦》

窗外的風呼呼地吹著,即使隔著玻璃,也能感受到絲絲寒意。夜幕漸漸降臨,在這個略為寒冷的冬季裡,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捧著朱自清的文章,開始了一場似真似幻的奇妙旅行。

“那晚的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在朱自清的筆下,有數不清的“好”風景。最引人注目的,是梅雨潭的綠。那綠中有生命厚積的無限活力,有一方淨土裡的純潔無瑕,使人看了“想張開兩臂抱住她”。“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對於那醉人的綠,作者“捨不得了”,我也捨不得了。

剛體驗完生命的活力四射,我又來到了寧靜的“心靈驛站”。《冬天》裡靜謐的西湖,是朦朧的,是別緻的,是獨有風味的。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中,我們看見過西湖濃妝粉飾的一面。夏日陽光下的西湖,紅得亮眼,綠得徹底。而朱自清筆下冬季的西湖,與那分外妖嬈的一面截然相反,好似一名美麗的女子洗去白日的濃妝,換上素色的長裙,微微一笑,便露出了另一種別樣風情。“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眼中是漁火星星,月光點點;耳畔有均勻的槳聲,虔誠的佛音。在柔情似水的西湖裡,作者“漸漸地快睡著了”,我的心也漸漸地靜下來了。

“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暖暖的。”在朱自清的筆下,還有感人至深的“暖”情誼。“父親常常得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原來,我們不僅可以在《冬天》裡領略別樣風景,還能在再平常不過的“煮豆腐”裡感受到濃濃父愛的溫度。如果說四季是一首詩,那麼冬天便是這首詩裡最富韻味的一部分了吧!

還有一篇堪稱“至情之文”的《給亡婦》,用最為樸實的文字,道出了最感人肺腑的夫妻情。一句“從來想不到做母親的要像你這樣”,妻子溫柔賢惠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過我也只信得過你一個人,有些話我只和你一個人說,因為世界上只你一個人真關心我,真同情我。”隔著悠久的時間,也能聞到思念的味道。讀罷不僅使人感慨,原來世上最感人至深的文字,不需要任何辭藻的華麗修飾;原來世間最能打動人的東西,不過是日常中的點點滴滴。

讀著詩一般的語言,想著如畫的美景,感受至深的情誼,我驚奇地發現,這一切的美麗與溫暖背後都飽含著一個“真”。那便是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一顆晶瑩剔透的赤子之心。

一個對自然何其嚮往的人,才會說出“我們要遊西湖,不管它是冬天”的話語;一個情感如何真摯的人,才能發出“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個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個人”的感嘆。朱自清真正做到了“我手寫我心”,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才一直受到萬千人的讚美,感動著無數人的內心。

窗外的風還在瑟瑟地吹著,透過玻璃,我感受到了微弱的橘黃色路燈光帶來的縷縷溫暖。不知為何,我的心漸漸地溫暖起來了。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昇華——讀《培根論說文集》有感 篇10

讀後感 ,768字

在收錄培根集中體現哲學思想的58篇隨筆中,我感受到了培根的文筆簡練優美,更重要的是極富哲理性、透徹深刻的道理衝擊我心靈的侷限。

論讀書

讀書學習主要是為了增長才識。“學習關於修養的知識,會使你在談吐上溫文雅緻。學習關於發展事業的知識,會對你在處理事物做出判斷時大有益處。”讀書不能斷章取義,也不能太過書面化。學問最終都是要經過檢驗與鍛鍊的。學問如果得不到實踐的檢驗,極為面向顯得過於呆板。

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書適合不同的人。有些書只要去讀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書應當盡力通讀,有些書要精細去讀,反覆細讀,而有些書只需瞭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博物使人深廣,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由此看來,人的各種缺陷,都是可以通過學問來補救的。

論美

“對於人的美,雖然容貌可能並不嬌麗,但是舉止嫻雅氣質端莊,身份嚴謹,擁有高尚心靈,那麼這個人才是最美的。”人的行為之美是勝於榮脈之魅的。而“暮秋之色更美”是說,一個人雖然用菸頭眉毛,但是缺少老年人所具有的修養和德行,所以年輕人往往得不到美好的讚譽。所以美最重要的是德行之美,修養之美。

論速度

“真正的快捷其實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若果有了速度,可以用相等的時間做更多的事。但過於最求速度,做事就充滿了危險。“以緊密的手段縮短做事時間是一回事;而以省略手段縮短時間,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做事時,不能一昧的最求速度,也要保證質量。

人生是一個甦醒的過程。這一刻不能夠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原諒;這一刻不能接受的道理,下一刻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在培根58篇隨筆中,雋永的名言警句使我深刻。使燥亂的的心得以沉澱,客觀地認識世界。在其中的故事及深刻的道理中,我得到反省與思考。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昇華。深刻的學問必定是人生路程中難忘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