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歷史文化之旅相關作文20篇
喀左歷史文化之旅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698字今天,我們在作文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喀左東蒙藝術館。在這裡,我感受到了喀左古老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瞭解到了喀左古老的民間民俗。
這裡共有十一個展廳,分別是紅山文化,陶器、瓷器,蒙古族日常生活,皮影、服裝、錢幣和糧票等展廳。
我們來到了紫砂藝術館。一進來,這裡的紅山文化時期、商周漢代和遼金時期的各種陶瓷、瓷器展品映入眼簾。有倒把西施,還有半月紅、三羊開泰、五福金豬等展品。我最喜愛的便是“認賭服輸”這件紫陶了,它彷彿在講述著兩個老頭兒下棋,一個老頭兒輸了,不服氣的掉過頭去,而那個贏了的老頭兒哈哈大笑著,那形象真是雕刻得唯妙唯肖,顯示得淋漓盡至。還有“壺天同壽”,“竹天機”和各種水果蔬菜形狀的陶瓷製品,如蘋果、香蕉、白菜和雞蛋,讓我們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我們又來參觀奇石宴。一進門,我們就情不自禁地叫了出來。這裡共有一百一十八盤“菜餚”。看著這蒙漢奇石宴,我都快流出口水了。這裡有素腸、小炒肉、小河魚、燒海蔘、蜜棗,還有我最愛吃的紅燒排骨和宮爆雞丁,據說這是收藏家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收集到的。
接著,我們又參觀了古鎖,錢幣等展廳。最後,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生產紫陶的車間。
一進來,我們便來到了排列整齊的製作桌上,拿起紫砂泥捏捏揉揉,大家都想做一個好看的紫砂小製作。不一會馬梓浩作出了一個小烏龜,還有一個挺著大肚子的小泥人,把我們笑的前仰後合。
這回旅行,奇石宴讓我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紫砂藝術館讓我看到了紫砂的渾厚簡潔,小巧玲瓏,我還體驗了紫砂製作的神奇魅力。我會永遠懷念這次旅行。
歷史文化城市之魂 篇2
高二作文 ,1077字“磨剪子咧,鍘菜刀……”耳邊老北京胡同巷子裡磨刀者挑著行頭的叫賣聲由遠及近,由遠及近,彷彿叫出了上個世紀的北京模樣,京味兒十足。言猶在耳,有力難拔。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越來越多的老城市進行改造,逐漸蛻變成了新世紀高新先進的科技之城。創新是好的,進步也是好的,但在變革的過程中,城市的魂不能丟,城市的根不能被拋棄!
所謂城市之魂,就是這個城市經過百年乃至千年的文化積澱,是從源頭開始產生,經後世不斷補充和豐富的傳統文化,此可謂一個城市的共同記憶。每一個城市的共同記憶都各具特色,各有所異。北京的城市記憶,是西皮與二簧敲敲打打吹出的一場場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內蒙古的城市記憶,是悠揚的馬頭琴聲和在大草原上奔騰的萬馬;蘇州的城市記憶,是江南細雨煙愁,是小橋流水上的邂逅……我們作為城市的一分子,也如同一滴水一樣浸潤在這片文化的海洋,深深感受著這片土地散發出的文化氣息。
然而,數不清有多少優秀城市文化在大刀闊斧的改造中被消磨得一乾二淨。現代人無不手持手機,機械地重新整理著朋友圈,囫圇吞棗般地消化著那些沒營養的內容,看得興起了就隨手轉發,也不管它們是真是假,即使是假訊息也能為民眾所津津樂道,沒別的,不就是圖個高興嘛?可是,還有多少人去聽京劇國粹,又有多少人瞭解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曾繁榮過的傳統文化?細思極恐,泱泱大國可容十幾億人民居住卻還容不下幾座樓閣亭臺,雕樑畫棟嗎?
如此想來,當年樑思誠同林徽因力諫保留北京城舊城真乃一大壯舉,即便最後北京舊城還是被拆除了,但林樑二人的極力留存傳統古建築的行為仍被後人稱頌,傳延至今。
相的的,文革時期大肆宣揚的“破舊四”、“立四新”簡直令華夏子孫蒙羞,而今日開著挖掘機輕易就推平了古建築,同文革時的打砸、燒又何區別?城市是我們自己的,文化也是我們自己的。城市文化靠我們來傳承和發展,而不該以落後或經濟發展為藉口,一棒子打死所有傳統文化。一個民族文化底蘊缺失了,即使經濟發達又有何用處?難不成中華上下五各年的文化還能用金錢買到嗎?那些持優先發展經濟觀而不顧傳統文化存亡的人實在是令人嘔噦,他們枉為華夏子孫。
不某如此迷人,如此美妙的傳統文化就這樣被時代的車輪碾壓,作為新世紀的人民,我們應當肩負起這個城市文化傳承的艱鉅任務,牢牢把握住城市文化的根,共同守護萬千城市居民的共同記憶。借用普希金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對文化的感受:“你最可愛,我說時來不及思索,但思索之後還是這樣說。”
混沌間,我彷彿聽見西皮二簧鏗鏗鏘鏘地響起了,來人身披一件錦鯉披風,手持雙劍,唱著二六:“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文化之旅 篇3
高一作文 ,853字掬一捧長江水,你可以不想知道它的源頭,但你在文化長廊裡流連信步時,你一定要去它的起點走走,並隨長廊曲折而前進。
在這個天荒地老的時代裡,文化的世界,書的世界是最寧靜的。中國的青山綠水賦予人之靈感,而人轉而賦予青山綠水以多情。
讓我們翻開古老的書籍,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情感。
翻開《詩經》,那樸實的語言描寫出男女情感之深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情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想象一下,劃開小船,撥開蘆葦,對面站著的便是自己日思夜唸的人兒,那是多麼的景象,這是多麼真摯的情。
翻開《論語》,那精煉的話語便是孔子所教導我們的人生真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懂的問題不要裝作已懂,要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思焉”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學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是聰明人的作法。
翻開《唐詩三百首》,那被賦予了情感的詩句便是這代人的智慧結晶。是李商隱的“藍田日暖玉生煙”告訴我們,有些理想是可望不可即的,我們應當以實際情況為依據,找到符合我們的理想與追求。切忌定可望不可即的目標。是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告訴我們大自然是美的,我們要敬畏自然,熱愛自然。
翻開宋詞,那優美或是悲悽的詞表現了宋由盛轉衰是人們的悲愁。李清照,這一優美女子,她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展示給我們一幅悽慘悲涼的畫面,凋落的黃花滿地都是,也給我們展示了她人生正值晚年,人生路途潦倒的意味。
翻開《紅樓夢》,那人間愛情之悲劇展現在我們眼前,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愛是不同於對其他丫環的愛,是真正的愛情。但這種愛情在那個封建家長制的年代是註定結不成果的。《紅樓夢》中的詩句是優美的,“花謝花飛花滿天”優美而悽慘,預示著黛玉悲慘的結局。“半卷湘簾半掩門”告訴我們不僅要接納新事物還要保留自身獨特的個性。
閉上眼睛,絢麗的文化便浮現在腦海裡。
文化正如滔滔不絕的江水,生生不息,歷史悠久。文化是不斷進步的,正如“半卷湘簾半掩門”,不僅要改進文化,也要保留好的文化。
歷史文化遺存,你們要好好的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59字暑假的一天下午,常州下了一場小雨,炎熱褪去,於是我和好友一起前往覓渡橋小學隔壁的瞿秋白故居和瞿秋白紀念館。
瞿秋白故居原為瞿氏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故居分東西兩院,地勢逐進抬高,寓含步步高昇之意。祠堂第二間,在“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的屏風前面樹立著古銅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矯健,神采秀奕,表現的是青年儒雅、書生味正濃的革命家形象。東院為廂房,瞿秋白一家於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東院,裡面安放的100多件傢俱和用品。
瞿秋白紀念館是一座兩層樓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築。館門兩側的牆壁上對稱地各鑲嵌一方銅雕,右邊銅雕的主畫面是瞿秋白與列寧,側重表現的是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的瞿秋白。左邊銅雕的主畫面是瞿秋白與魯迅,側重表現的是文學家、翻譯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展覽大廳有瞿秋白生平事蹟的照片、文字、實物和雕像,陳列《瞿秋白生平事蹟展覽》,並推出《紀念瞿秋白書畫展》等專題陳列。
瞿秋白白紀念館正門外的廣場上立有名為《覓渡,覓渡》的石碑,上刻有瞿秋白的文章。
乍一看,這裡還是非常好的,古色古香,綠樹成蔭,文化底蘊十足,但是細細遊覽,我和好友的眉漸漸皺起。這裡,尤其是故居,已是被現代元素充斥得“面目全非”,看得我倆那個心痛加無語啊。
故居的左側硬生生地被剖開了一面牆,開了一家店,店門口還掛了塊賣手抓餅的招牌,招牌上居然還寫了一行字:“祖傳手藝,絕對正宗。”我的個天啊,那位開店的大神,您到底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開這個店的。別告訴我手抓餅是瞿家發明的!
老宅中有隨處可見的空調,院中停放著的一輛電動車,一間屋裡甚至還有一臺電視,“看來瞿秋白他老人家還挺富有的,晚清就用得起這些東西。”好友調侃道,眼裡卻流露出濃濃的悲哀之情。
工作人員推薦我們去洪深紀念館看看,於是我們倆又去了洪深家,七拐八拐才找到,周邊還在施工,磚頭啥的還在噼裡啪啦地往下掉,嚇得我倆急忙竄進了大門。
到了洪深紀念館我才發現瞿秋白故居的遭遇算好的了,洪深紀念館才是最倒黴的。正廳大概好久未打掃了,桌上已是一層灰,蜘蛛在假山盆景上耀武揚威;廳後的小徑上也已有了一層厚厚的青苔,像是許久沒有人走了;廂房內也是一團糟,傢俱殘破不堪,連本來的顏色都看不出來了。好歹是清代名士的家啊,怎麼搞的跟個破廟似的。正想著,側屋傳來一聲吼:“老頭子!三缺一!快死過來!”
這裡應該是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的常州的驕傲才對啊,應該是人頭攢動卻又只有解說員一個人清晰的聲音才對啊,應該有好多學生過來學習、感受文化的芬芳才對啊,但是現在,這裡算什麼啊。不但古蹟被毀得面目全非,連最可貴的文韻都已消失殆盡,哪裡還有半點文人之家的樣子。難道我們就不能好好善待它們嗎?
我要在這裡大聲呼籲:
1、派專人管理、維護,有必要的話可以制定相關保護條例;
2、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學習,發揮文化遺存應有的作用;
3、舉辦一些相關的活動,提高故居的知名度。
歷史文化遺存,你們要好好的!等著我,我還會再來的。
亳州文化之旅 篇5
國小三年級作文 ,460字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亳州還是三朝古都之地呢!
無極酒窖將悠久的古井酒文化與亳州獨一無二的歷史人文相結合。我看到了酒罈有大有小,大的比我還高,小的才到我的膝蓋。認識人古代是怎樣釀酒和儲存的。
花戲樓,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花戲樓大門分為三層架式,仿木結構,水磨磚牆上鑲滿磚雕,雕有人物、車馬、城池、山林、花卉、禽獸等。花戲樓雖然是歷史文物,但其仍顯得非常的漂亮、乾淨、整潔、美觀。
整個亳州最令我震憾的是曹操地下運兵道,運兵道位於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區地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我抬頭一看,呀!曹操的曹為什麼少了一豎?導遊給我們講解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曹操的曹字就只有一豎。進入運兵道,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佈局奧妙,變化多端。像迷宮一樣,如果不跟著講解員走,真會迷路的。運兵道有寬有窄,寬的可以走兩個人,窄的只能走一個人。是不是古代的人都很苗條呀?曹操多次取得勝利,正是這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
這次亳州文化之旅,我收穫很大,我非常敬佩祖先的勤勞與智慧。
芽尖上的舞蹈——我們的茶文化之旅 篇6
國小三年級作文 ,430字“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每當我讀到唐代詩人韋應物讚美茶的詩時,就讓我想起5月3日上午,老師帶領我們去天姆山進行茶文化研學之旅的活動。
那天早晨,陽光明媚,校車把我們送到了茶文化展陳館。展陳館裡陳爺爺給我們介紹了茶的種類,有黑茶、綠茶、黃茶、青茶……陳爺爺給我們上了一堂難忘的茶文化課,我們被茶文化所陶醉。隨著隊伍我們來到了茶葉廠。製茶車間瀰漫著淡淡的茶香,真是沁人心脾啊!你看,廠裡的叔叔們忙個不停,一個個汗流浹背,原來我們平時喝的清香四溢的茶,是叔叔們辛勤勞動製成的。
走出茶廠來到茶園,目之所及都是碧綠的茶樹,我們像一隻只快樂的小兔子跳向茶樹叢中,準備開始採茶葉。老師告訴我們採茶葉要一芽兩葉,而且要採嫩綠的。我們按照要求你追我趕地採了起來,同學們靈巧的雙手一上一下,就像鳳點頭似的,又像小精靈在嫩牙尖跳著優美的舞蹈。太陽越升越高,我們的小臉被晒得通紅,但我們仍沉浸在採茶舞中。
今天的茶文化研學之旅,不僅讓我們瞭解了茶的知識,還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
農耕文化之旅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488字在暑假,同學們都會去各地遊玩,有海洋之旅、沙漠之旅、草原之旅,今天我參加農耕文化之旅。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來到了湖頭文化大禮堂,一走進禮堂就看到張伯伯笑眯眯的朝我們招手。我們開開心心的坐到座位上,等張伯伯給我們說說農耕文化。
張伯伯隨手拿起一件農具舉起來給我們看,這是一件竹編的農具,兩頭都是空的,一頭大一頭小,中間很粗,像個大肚子,張伯伯說這是他小時候捕魚用的魚簍。我不禁疑惑起來:這個傢伙兩頭都是空的怎麼能捕魚呢?張伯伯似乎看出了我們的疑惑,笑著解釋說,這是專門捕比較大的魚用的,只要把它平放在水裡,大頭的一端朝著水流,小的魚會從小口一端游出去,而大的魚則一頭撞到魚簍璧上,會發出震動,捕魚人就知道有魚上鉤了,就把大口朝上提起,一條大魚就妥妥地被我們抓住了,我們好像真的和張伯伯一起抓到了這條魚。張伯伯的講解讓我們身臨其境了一番農耕時的場景,張伯伯還給我們介紹了米車、紡車、木犁等等農具。
參觀了農具展示臺,我不禁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生了崇高的敬意。這些老農具雖然已經棄用多年,但是,它們承載著先輩們艱苦奮鬥、勤勞耕作的寶貴精神,我們應該把這種寶貴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桐廬漢文化之旅 篇8
國小四年級作文 ,593字漢文化是什麼?什麼是漢文化?我不禁疑惑道。就在這美麗的陽春三月,開啟桐廬之旅,跟著我去了解漢文化吧!
剛下大巴,就看見了一位“老夫子”,穿著漢服,帶著冠帽,腰上繫著佩戴,儼然是個古代私塾的老師。“老夫子”帶著我們換上了古代學子的衣服,“穿越了時空”,去親身體驗成為古代學子的生活。
“老夫子”說古代書生都有點硃砂的習俗,於是我們一個個排隊等著點硃砂,輪到我的時候,我興奮極了,向箭一樣衝上臺,站立未穩,還踹了氣呢,就嚷著“快給我點硃砂”。當硃砂點到我的額頭上時,感覺冰冰的,涼涼的,似乎有一片潔白的小雪花飄到了我的額頭上,融化成水。霎那間,我感覺自己成了一個古代學子,在私塾的課堂上,閉著眼,搖著頭,背誦著詩經中的詩句。點完硃砂後,要在臺上喊出自己的願望,我正沉浸在對漢文化的嚮往中,就大聲地喊出:“我要當個老師!”。
接下來是稱體重,這也是古代的入學儀式之一。這個古代的稱,有一根長長的木棍,叫稱杆,上面有著幾斤的標記。秤盤是個大大的竹籃子,還有一個鉤子,勾住竹籃子上的繩子就可以稱重了。我一坐到那個竹籃裡,就來了個四腳朝天,腰帶兒都掉下來了,兩位大哥哥抬起了稱杆,我坐在竹籃裡晃來晃去,像是在“盪鞦韆”,啊,真舒服。旁邊的同學看著我這個樣子,都笑得彎下了腰。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的漢文化之旅就要結束了,這次活動讓我瞭解了漢文化的歷史,體會了漢文化的禮儀,脫下漢服,心裡真有點兒不捨。
難忘的蘇州文化之旅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1489字這是一次溫暖的旅程。雖然一月的江南,有點兒寒氣襲人,但是一場紛飛的江南清雪,一座婉約的江南古城,卻讓我的心中充滿了暖意。這是我和媽媽2018年伊始的第一次旅程苏州之旅。
蘇州,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個縹緲的仙境。也許是“紅闌干畔,白粉牆頭,橋影媚,櫓聲柔”的千古名句,也許是文學巨匠葉聖陶筆下“如在圖畫中”的《蘇州園林》,也許是媽媽講述曾經客居蘇州“庭院深深,流水潺潺,清清爽爽,靜靜悠悠”的親身感受,我對蘇州充滿了嚮往。踏著青石鋪就的小橋,沿著烏篷船劃過的古運河,我和媽媽走進了蘇州,詩的神韻、畫的風采,驀然印入眼簾。
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早就聽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所以,來蘇州必定要先看園林。我和媽媽不謀而合,直奔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走進古香古色的紅漆大門,眼前遍佈亭臺樓榭、紅牆綠瓦、參天古木、小橋流水……導遊介紹:拙政園建於明代,雖然500年間,幾易其主,但是園林風格依然延續至今。拙政園的名字,源於西晉文學家潘岳的《閒居賦》,根據其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一句縮寫而成,表現了隱士自謙之風。
漫步園中,移步換景,正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無不滲透著悠久的蘇州傳統文化。導遊告訴我們:拙政園的整個佈局以水池為中心,分為東園、西園、中園三個部分。東園名為“歸田園居”,出自陶淵明的田園詩;西園名為“補園”,意為補充的園林吧。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我看到所有的亭臺樓榭都是依水池而建,還有一些直接建在水中。因為是冬季,花木凋零,水面不僅顯得有點兒冷清,還漂著點點枯枝敗葉。但是,園中、池邊遊人絡繹不絕,歡聲笑語,給園林帶來了無限的暖意和生機。池水的東西,兩座山島竦峙,遙遙相對,山間溪水流淌,溪上小橋橫臥,讓我不禁想起“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的名句。
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登上假山,來到了南岸著名的遠香堂。這是一間四面廳,面闊三間。堂北的平臺十分寬敞,居然沒有一根柱子,視野非常開闊。站在堂中,四周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導遊介紹,這裡是夏季觀賞荷花的勝地,遠遠就能聞到荷花的香氣,所以取名“遠香堂”。可惜現在是冬季,看不見盛開的荷花,只能平添了幾分遐想。媽媽說下次等暑假再來,以彌補我的遺憾。我閉上眼睛,好像聞到了一股從荷塘飄過來的芳香,彷彿看到了一池絢麗的荷花,我神往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
我們從北側走出遠香堂,從高處俯瞰,發現山下有一座小亭子浮在水池面上,玉白的基座,綠色的飛簷,紅色的柱子,就像池中一顆熠熠閃亮的明珠。我們乘興穿過小橋,來到小島。仔細觀看,這座亭子叫做“荷風四面亭”。亭子的飛簷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柱子上的對聯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冬日的荷風四面亭,雖然欣賞不到荷花,但卻呈現著一種恬靜、幽雅的美。
我忽然覺得奇怪,從拙政園中的建築物名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為什麼園林的建造者這樣喜歡荷花呢?導遊娓娓道來:原來,拙政園的最早建造者是明朝正德初年的一位官吏,名叫王獻臣。他為人疏朗俊傑,因為官場失意,卸任回鄉,開始建造園林。他之所以如此喜歡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清高品格。看來拙政園的歷史傳統文化,很值得考究了。
蘇州的風景名勝,何止一處拙政園?“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留園,“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滄浪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寒山寺……美麗的蘇州,祖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我追尋著你的千年古韻、萬種風情。啊!溫暖的寒假之行,難忘的蘇州文化之旅!明年,我還會再來!
文化之旅 篇10
高二作文 ,1046字當記憶被風月瀝乾,當足跡消磨於時間漩渦,當洪流成為紅塵罅隙,多年後,在荒蕪的時空中,又會留存什麼?餘先生的《文化苦旅》卻寫下這樣一個答案—文化。從煙雨江南到塞上漠北,從南海之涯到皚皚雪峰,中國的土地上,處處留有文化的痕跡。莫高窟、都江堰,凝結的是智慧的文明;廬山、陽關雪,訴說的是自然的風華;蘇州、吳江船,勾勒的是江南情調……世間種種,無不是構成璀璨的中華文化的閃亮一環。
餘秋雨踏遍了中國的土地,在思索、感悟中,尋求文化的根脈,在“上下求索”中,揭示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中國景色,也許,這本書本身的內容並不甘甜,因為裡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文物的嚴重破壞,文化遺產的嚴重流失。這番苦苦的味道,為這為本為記錄中國文化的書增添了一絲耐人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這些立足於無痕風月的文物,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關於文化,似乎世界上沒有那個國家,沒有中國這個古老民族感受得更加深刻。五千年的物質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醞釀,中國文化,早已在中國人的歲歲更迭中,深深根植於中國人的心中。但,當那堅船利炮撬開中國國門時,當那洋槍洋裝流入中國市場時,當那無名盜賊挖掘中國寶藏時,中國文化開始斷層。當《文化苦旅》踏過中國的每一寸土地,當餘秋雨那雙穿越千年的眼睛審視著這無數斷壁殘垣時,我想,哪一刻,痛心疾首亦無法表達其內心的悲楚。
他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是啊,中國文人的根是根植於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上,是薰陶於中國豐富的“繁文縟節”之中。作為一名中國文人,作為一名對中華文化研究透徹的文化人,哀其之痛,痛而生悲,這便是餘秋雨寫下《文化苦旅》的初衷,但他仍然懷著一絲僥倖,他說:“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吸收了五千年靈氣而形成的藝術結晶,絕不可能因為盜賊的一次偷盜,因為敵人的一次縱火而消失殆盡。藝術的生命是無恆的,只要有人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精彩,有人的地方就有奇蹟。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也在渴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中國文化,在歷史的行程中匍匐前進,在歲月的沉澱裡,散發迷人的味道,它如一杯珍藏永久的酒,越久越醇香。佳期難遇,美酒難得,願在時間的流逝中,能夠長久地品嚐著“文化”這一杯美酒,能夠長久地欣賞著屹立在中國的土地上文化瑰寶。
歲月不會長久,時間不會久留,願每個人都心戀中國的文化,讓文化長久保留,讓子孫後代,能夠踏遍中國,尋找一場“文化快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