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人文經典實踐城市精神徵文相關作文20篇

品讀人文經典實踐城市精神徵文 篇1

品讀人文經典實踐城市 ,5562字

【篇一:品讀人文經典實踐城市精神徵文】

我生活的這座城市,有著如詩如畫的外灘,高聳入雲的環球金融中心,雄偉寬闊的人民廣場……它就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

上海是個移民城市,有著獨具一格的海派文化,自明朝以來,就有好多來自於五湖四海的人們來到上海,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新上海人”,於是就有了東西南北的地域文化,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的引入和本土文化的相結合,讓這種海派文化成為了上海的文化元素。

以前的上海默默無聞,封閉,落後。腦力勞動不被重視,住房困難,出行也不方便,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地鐵、高鐵、磁懸浮、國際金融城等等都見證了城市正在向高階前進。2010年的世博會更是讓上海的經濟進入了一個飛躍。

“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放眼望去,現在的上海已經成了一個東方大都會、金融中心,我每天都在感受著上海的變化,正因為它的“海納百川”,讓它成為了迄今為止發展最快,最繁華的一座城市。現在的上海已經跟國際接軌,萬世矚目,令人嚮往。一座城市的精神也體現了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的精神,它不在高樓大廈裡,也不在工業產值裡,而是通過人們的精神和氣質表現出來的,多少人把理想寄託在這裡,把一腔激情融化在這裡。看來我也要加快我的腳步,以至於不被這個快節奏的城市所淘汰。

上海是個文明的城市,時不時能看到微笑的面容,聽到充滿愛心的話語,一方有難大家幫的事情也是在不停的報道,雖然還有好多不好的事情發生,但至少這座城市是可親的。在我周圍也有好多的活雷鋒,“上海市十大傑出志願者”中58歲的桂建明已經義務為民理髮34年,達到15000人次,開洗衣店的劉俊堂一直堅持著拾金不昧的原則,王繼仁還在興致勃勃的做著他為民的零星修理……顯然,這些都體現了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城市在繼續發展,作為學生的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這一切,努力學習,和城市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篇二:品讀人文經典實踐城市精神徵文】

當我們一味地追求成績的高低的同時,往往在比賽結束後,未細細品味經歷的這個過程;當人們盲目地追隨城市快生活時,卻忘記了應該停下腳步,駐足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猶記得諸葛亮在54歲給兒子的《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就記住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開始只因為大人常說有印象,直到那一次我才真正領悟到它背後的真諦。

夏日的一天,我待在房間裡苦惱一篇作文的選材,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作文紙上還是空白的一片,面對一個未知的題目,腦海裡設想了許多思路,可始終覺得某一個地方與主題不夠完全貼切,會影響比賽成績。感覺渾身有一捆亂麻糾結在一起,把我的思緒也隨之禁錮。突然想起這幾天池塘內正盛開的荷花,正是賞荷花的季節,我便放下筆,打算放鬆一下身心。

進入公園,一直往前走,池塘已在眼前,果然,映入眼簾的幾抹粉色,水中的荷花嬌豔欲滴,含苞待放,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將這個池塘點綴的恰到好處。可旁邊的釣魚老人卻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走到他身邊,他雙手握著釣竿,閉著眼睛,靜靜的站在池邊,等待著魚兒上鉤的機會。令人奇怪的是,他的身旁竟沒有擺放裝魚的水桶。我疑惑地望著他,但卻不想打擾這片刻的沉寂,便學著他的樣子閉上眼,沉默著。

好像過了很久,我睜開眼再把目光投向他時,他笑著看著我。我問道:老爺爺,您為什麼拿著魚竿卻不釣魚呢?別人都拿著水桶,爭著比賽誰釣的魚數量多,相比之下,您的行為太奇怪了。老人放下魚竿,凝望著清澈見底的湖面,說:我只是在享受這個釣魚的過程,魚的數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心是沉靜的,好像完全與整個世界分隔開來,這份閒適在城市的喧囂中是永遠體會不到的。”聽著老人的一席話,我彷彿頓時茅塞頓開。是啊,結果並不重要,為什麼要將無形的壓力強加在自己身上呢?我思考著。

“我一直銘記著一句話,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那些世俗之物只會給你帶來表面上的光鮮亮麗,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充實,安逸。有些人一輩子為了財富匆匆向前趕路,所有的靜心都在逐漸消失殆盡,到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刻,回頭看自己忙碌的一生,卻沒有值得留戀和懷念的事。我一直是以釣魚的方式過嚮往的閒適生活,我覺得我的生活很平淡,但我過的很快樂。”老人的一番話點醒了“睡夢中”的我,我不禁對老人的生活態度肅然起敬,心中的謎題也有了答案……

與老人的對話讓我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有了更深的體悟,諸葛亮用這句話告誡兒子的原因就是不想讓他拘泥於世俗之中,而是看淡名利明確自己的志向,保持內心的平靜達到自己嚮往的精神境界。

回頭看我自己,只知道看重作文最後的成績,卻忽略了享受寫作的過程,使自己陷入糾結之中,我要學習那位老人的生活態度,明確自己志向,追求精神境界,心靈的充實。

回家路上,我感慨萬千,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們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為生活中各種瑣碎的事煩惱,他們是否忘記了應停下來休息一會,欣賞沿途的風景呢?淡泊明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超然,成熟。如果我們以一種淡泊如水的態度看待生活,就會充滿詩意般的閒趣,讓自己的靈魂安然入夢。

現在我真切的體會到周敦頤,陶淵明等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生態度。品讀人文經典,能帶給我很多感悟和啟示,讓我在這個城市中平靜的生活。

我想我的生活將會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篇三:品讀人文經典實踐城市精神徵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記得小時候,父母便會帶著我念《三字經》。那時候一空下來我就會像念兒歌似的來來回回地念這幾句話,覺得很是朗朗上口。

前幾天理書架時,又發現了這本塵封已久的《三字經》。用手輕輕拂過封面的灰塵,不由自主地翻閱起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輕輕嘟囔著。才發現,這本如此的經典的儒家著作是那麼偉大,那麼成功。

“幼不學,老何為”告訴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玉不琢,不成器,”我們從現在起腳踏實地,努力學習,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樑。

“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祕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鬥的結合,那麼我們都會和平相處,讀了歷史書,考試時要按時記載,通過古到今,如果親眼所見者,都會明白學習的敵人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滿足。

而近日,山東省教育廳發出通知,要求規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各地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時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知一出,引起熱議。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給傳統文化多點包容。也許如今的社會形勢與書中的不盡相同,但是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是沒有變的,著並不妨礙我們去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多一些包容,那麼也許就會雨過天晴。

而上海的城市精神不就是“公正,包容,責任,誠信”嗎?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自明朝開埠以來,來自於五湖四海的“新上海人”,不僅參與構築了日趨繁榮的上海城市,隨之也帶來了東西南北的地域文化。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洋槍洋炮轟開了清王朝閉關自守的園門,給上海帶來了血和淚的屈辱,另一方面,客觀上也給上海帶來了新科技、新理念。全國各地的地域文化,西方外來文化跟土生土長的本地文化,互相碰撞和融會,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核心品格,就是“海納百川”。改革開放又賦予了海派文化新的內涵,新海派文化的核心,就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放的上海,在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走向世界中定位,弘揚新海派文化,上海不僅要在物質生產方面,而且要從精神文化生產方面造就更多的國內國際品牌,展示彰顯“上海製造”“上海產品”“阿拉上海人”的實力、活力和獨特的魅力。

讓我們一起品讀人文經典,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實踐城市精神,那麼上海一定可以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的人才,成為國際化的都市!

【篇四:品讀人文經典實踐城市精神徵文】

從蘇州河畔的燈影槳聲,到黃浦江上的百舸爭流,再到通江達海的璀璨東方明珠,上海—這座擁有七百多年曆史的老城,隨著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四季輪迴,生命依舊不息!同時,上海的城市精神在這星移斗轉的時空變化中代代相傳。當我們用心靈去聆聽它的呼吸,去撫摸它的脈搏,就會觸及到這它最核心的城市精神實質:海納百川,追求卓越。

上海,這座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幾百年的榮辱興衰,幾百年的奮發圖強的城市,令它在百家爭鳴的世界之都中享有“東方曼哈頓”的美譽,同時也塑造了它那獨一無二的城市精神。讓我們品讀人文經典,穿過歷史轉動的齒輪,感受這座城市斑駁的年輪和它獨有的精神氣息。

追述歷史,清同治四年,江海關道丁日昌奉兩江總督李鴻章之命,買下位於上海虹口地區的美商旗記鐵工廠的全部裝置以及庫存材料及工具。李鴻章以此為基礎,成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這便是上海這座城市早期的歷史記憶。這一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歷史之舉,讓處在閉關鎖國時期的中國人隱約觸及到西洋文化,也開啟了上海這座城市最初的繁華。當近代還未掀開歷史的那一頁,當中國人民還依舊困頓在緊鎖國門的愚昧中時,李鴻章就已為兼收幷包、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作了最早的註腳,引領了最早的啟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寓意為要像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水一樣的胸襟寬廣,以容納和融合來形成超常大氣。可見,以“人文為翼”的上海充斥著多元的文學流派就足以顯示秉承了這樣的精神。當歷史翻過動盪的一頁後,張愛玲用她的別緻溫婉,造就了屬於旗袍和復古留聲機的歲月,這是屬於這座城的記憶,如同顏料般一滴滴浸染在上海文化之中。當王安憶的《長恨歌》將里弄風情烙印於上海文化中,當小資派作家陳丹燕把她雅雋秀逸的“上海三步曲”定基調於上海文化時,海派文化無一不將她們“兼收幷蓄”。而在上海“人文為翼”的今天,我們感受到了周國平的生命探索、林語堂的閒適幽默、龍應臺的縱橫遒勁……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秉承下,上海文化綻放了百家爭鳴之景!

隨著城市的變遷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致力於實踐科學技術、提高國際大都市形象的上海則更將“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實質作了進一步詮釋。磁懸浮列車的運營,不正是兼收德國技術,並蓄上海智慧的結晶嗎?上海科技館對外開放的創意不是參考了國外的成功先例嗎?2010年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世博會舉辦得如此成功、精彩、難忘,不正是上海具有展開雙臂,接納世界文化饕餮的雄心大氣嗎?同時,上海建成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服務業中心,旅遊中心五個中心也秉承“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在不斷髮展。

上海城市的脈搏一直在跳動著,它是一個強健有力的生命,是溫暖的初生的太陽。在我們用雙手共同托起城市明天的憧憬中,我們始終能感受到這座匯聚著古老和時尚、文明和自由、包容和進步的氣息在緩緩流淌。

【篇五:品讀人文經典實踐城市精神徵文】

人文經典,可以解釋為由人的本性而做出的讓人稱讚的事情;城市精神,可以理解為一個城市整體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給別人的形象與感受。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美與善的眼睛,人文經典和城市精神其實就無處不在。

人文經典與城市精神在古代就有,例如漢朝的陳??。他家裡很窮,還來了一個小偷。陳??發現了這個小偷,但卻沒有報警(大概那時候也沒有警察),也沒有去刻意地捉住他或是懲罰他。出人意料的是,他只是叫醒了自己的家人,然後旁敲側擊地對自己的家人也是對這個小偷進行了一番教育,告訴他們人的本性為善,雖然有人因為各種外界的環境因素而破掩蓋了本性,但我們要潔身自愛。這一席話感動了小偷,使小偷跳出來叩頭認罪。陳??原諒了他,並把家裡僅有的兩尺細絹送給了他。從此以後的很長時間,這個地區都沒有小偷出現。這就是陳??所創造的人文經典,實踐了一種寬容的城市精神。

從古代轉回現代,更容易找到這一類的例子。

“最美媽媽”吳菊萍,在用自己的雙手去接住那個僅僅兩歲的小女孩的時候,她的心中,一定沒有過多的念頭,只有城市精神—救人,在支撐著她在完成這項人文經典。吳菊萍雖然最後手臂被摔成了粉碎性骨折,但我相信,她的這一舉動,一定感動了知道這件事的所有人,也會或多或少的改變一些人,改變一些人對生活的認識,更多地實踐起城市精神來,創造更多的人文經典。

不僅僅是正面例子,負面的例子中也可見人文經典和城市精神。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小悅悅事件”是一個負面的影響。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暫且忽視那些視而不見的前十八個人的話,那麼那第十九個勇敢冒著那些大量輿論而義無反顧的救了小悅悅的清潔工大娘,就是創造了人文經典,她所做的,即救起了那個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就是在實踐著城市精神。雖然前十八個路人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影響,但當我們停止一昧的對前面這些路人的關注,開始注意那位清潔工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品讀人文經典;當我們開始摒棄輿論的雜音,拋開對被訛詐的擔憂,一點一點地向那位清潔工學習時,我們就開始實踐城市精神了。

人文經典和城市精神都是由我們不經意或刻意地一點一點的創造出來,積累形成的。只要我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盡力變得更真、更善、更美,給別人多帶取一分陽光,多帶去一份溫暖,就是在形成一種城市精神。說不定在那一天的一件小事中,你也創造了一個人文經典。而這個人文經典,只是源於你平日中默默實踐的城市精神。

經典我成長的精神食糧 篇2

國二作文 ,1373字

泱泱中華,生生不息的子民,經典是共有的傳家之寶,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磨難,經典,都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然,在經典的影響下,我也成為了一顆沒有長歪的小樹苗。

手捧三字經——卑和睦,百善孝先行。

當我們呱呱落地來到人間後,註定我們都要承擔盡人生的責任。我們必須面對人生的各種階段,從青絲到白雪,從滋潤的面板到漸漸粗糙的臉龐,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的刻在我們的臉上之後,我們就會真切的感受三字經的魅力孝道,對於人生,對於社會是多麼的至關重要。

“融四歲,能讓梨”

七歲,我便愛捧著那帶畫的三字經讀的朗朗上口,簡單易懂的語句竟能沁人心脾,深深地影響著我,一遍又一遍的讀著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的故事。

“融四歲能讓梨”的佳話傳遍大街小巷,當我第一次聽到時,是震驚的。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個個都是小公主,小王子。父母傭人一般的伺候著,像供佛一樣供奉著,捧在手心怕掉,含在嘴中怕化,但孩子們仍然沒能學會謙讓,反倒覺著爸媽是應該的。再聽聽孔融的話;‘’長幼尊卑有序,我是家中最小的一個,自然不能與爹孃兄長爭搶。‘’多麼令人驚愕的話語,四歲的孩子竟然能做出如此動人的行為。我在想,四歲的孩子都能知道謙讓之道,我為什麼不能在吃飯時不與弟弟妹妹爭搶,不與比我小或比我年長的人前謙讓一點呢。這是經典,是教會我學會謙卑的經典。

“香九齡,能溫席。”

黃香九歲時便十分懂事,能夠幫辛苦養家的父母做家務。夏天,黃香怕父母睡覺被蚊蟲叮咬,便用扇子為父母扇風納涼;冬天,黃香怕被窩太冷父母睡不著,就自己先鑽進被窩,等暖和之後,父母就可以睡覺了。黃香九歲便可溫席的故事讓我明白;我們註定都要承擔孝的責任,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孝,是我們本應該做的事。從此,我便盡我所能為我的父母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事,把它稱為孝。這是經典,讓我懂得孝的經典。

詩詞之美——憂國憂民,心繫祖國。

十一歲,我漸漸開始接觸詩詞。詩仙太白‘’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抑鬱之情何處發洩,‘’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大志向又如何走上仕途,我似聽見千年前的太白在嘆懷才不遇,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愁情。有懷才不遇之人自有憂國憂民之士。陸游,這位一生都在擔憂國家與君主的人。他所發出位卑未敢忘憂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憂國之大情懷,讓我不得不心生敬仰,也提醒著我,要做一個愛國之人。這是經典,教會我愛國的經典。

十三歲,我拿起了那本弟子規,便一直放不下了。它讓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起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想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充實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這是經典,是教會我做人學習的經典。

經典,似汩汩細流,不直擊人心,卻緩慢,讓人舒適;經典,陪伴我走過十四個春秋,是我精神上的糧食,是我進步的階梯。

誦讀傳承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683字

《論語》、《孔子》、《荀子》、《莊子》、《道德經》、《三字經》、《弟子規》、《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可是現如今的我們很少涉及到我們祖先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這些精髓,最多也就是在課本上學到一些古詩文或是散文,而真正瞭解其深意又懂其背景的同學還是屈指可數,這樣的現狀不禁讓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堪憂。

瞭解這些古籍,並不是為了單單的傳承文化,還是為了讓我們先輩的精神理念傳承下去,每一次讀古籍的過程,那都是一次心靈的淨化。

這些古籍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扇進修的大門,以其不自生;外其身而身存,要做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不自命清高,待人友善,待人待事不要有偏見,不要因為一個同學沒有跟你說要借你的什麼東西,就借走了,沒有跟你打招呼,你發現了,就認定了他是一個小偷,且以後、將來都不會變,那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同學可能只是無意的拿走了沒有跟你說,但是,他還回了,就說明他不是偷,你不應該去傷害你的同學,可能你的這一句話就影響了他的一生,你因該告訴他,下次要記得告訴你,畢竟“人之初,性本善”,世界本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全是憑你自己的判斷,可能他是無意識的,卻被你誤會成了有意的,所以人要學會寬容大度的待人、處事。

凡是並不是你表面所看到的那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難言的苦衷,你做不到了解每一個人,瞭解每一件事,不如學著去包容別人,體諒別人的苦衷,多去發現身邊、生活中的美,學會感恩,感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討厭你的人、還是愛你的人……你都要感謝,因為正是有他們你才會進步,才會成長,才會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

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多彩人生 篇4

國一作文 ,720字

文化乃民族之本,國學乃文化之基。國學可以開啟一個人的智慧,培養一個人的性格,給予一個人通往知識殿堂的階梯。

我近期讀的國學是《唐宋八大家》。翻開這本厚厚的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韓愈的《馬說》。看著這字字珠璣,我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手拿馬鞭,洋洋自得的人。而在他身邊被抽打的一匹馬,卻在不停地哀鳴。這可是一匹千里馬啊!可是,它為何看起來卻顯得瘦弱無比呢?原來是馬伕沒有給它充足的食料,千里馬吃不飽,力氣不足,越發被當作了普通的馬來對待。“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是千里馬何時能等來伯樂?又何時才能盼來脫穎而出的機會呢?假如世上已無伯樂,已無擅於洞察的慧眼,那麼世上的千里馬也會隨之“消失”。

我領悟到了,韓愈所講的千里馬,是暗喻世上的人才。而伯樂,是暗喻發現和挖掘人才的眼睛。名家的古文,並不是高深得讓人難以企及,直到今天,也仍然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再看下面這篇《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看到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老師們經常囑咐的:“如果課上有不懂的地方,下課再問老師”。可是在現實中,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大家都弄明白了嗎?不一定。甚至有些人以主動請教他人為恥!被動接受和主動請教,都是獲得知識的途徑,對於我們來說,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多麼一語中的的文字!真理在誰那裡,誰就有資格成為老師,而不論他的地位和名氣。如果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就會“惑”到永遠而一事無成。韓愈的《馬說》讓我明白了伯樂是多麼的重要,那麼他的《師說》則讓我懂得了學習求知的態度和解疑釋惑的方法。國學總是能使我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使我洗滌了心靈,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豁然開朗。

閱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明 篇5

國小四年級作文 ,992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當我第一次讀《三字經》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三字經》是國學經典,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如今,我也站在了講臺上,把老師當年告訴我的話,告訴我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如今的三年級,看著他們一點點長高,讀書的聲音由稚嫩變得清脆,對經典的理解也豐富起來。

記得我第一次把三字經寫在黑板上,教他們背誦時,他們有的閉著眼搖著頭學著古人,看起來有模有樣。《三字經》通俗易記、朗朗上口,聰明的他們總是很快就能背的滾瓜爛熟。但是我也會產生一種擔憂,他們何時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呢?拔苗助長是不可取的,但在他們自然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人引導,方能成長地更茁壯。於是,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我第一件事不是批評他們,而是引經據典地引導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當我引導吵架的兩個學生說出“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的時候,看著他們漲紅的臉,就知道他們已經知道了羞愧和錯誤,這種價值觀的引導比就事論事更有意義。

《三字經》中,除了仁義誠敬孝,還包含了中國傳統的文學、哲學、天文、地理等文化。讀到如“赤道下,溫暖極”這樣的句子時,會有學生疑惑:赤道時什麼?在給他們通俗的講解,是對他們積極發問的一種鼓勵,也是對他們視野的一種開闊。我也會很欣慰於這類學生有了讀書中的思考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讀到“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時,我會引導他們想到廣袤的田野、茂密的樹林、繞堤的水田,告訴他們自然風光的美好,激勵起他們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讀到“曰江河,曰淮濟”時,我會告訴他們中國有多少河流,黃河是怎樣的,長江是怎樣的,讓他們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有多麼的壯闊。

在我成長的歲月裡,《三字經》曾給我很大的影響。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尤其是那句“蔡文姬,能辨琴”,還有之後那句“彼女子,且聰敏”,曾激勵我要成為蔡文姬那樣有才學的女子。由於對文學的熱愛,畢業後的我選擇做了一名語文老師。在講臺上站立的日子,看著臺下每一個對知識渴求的面孔,總會想起我當年求學的時光。

《三字經》讀了一代又一代,精華的文字流淌了一千年,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少年。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強不僅指知識能力要強,還有心智思想方面要強。《三字經》是少年心智成長路上一堂重要的課,上好課是我作為語文老師的使命,而接過上一輩教師的粉筆,弘揚國學的經典與文明,卻是我要終身奉行的使命。

讀國學經典,學為人處事 篇6

國小四年級作文 ,948字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國學經典誦讀》、《朝讀經典》、《三字經》……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裡有人生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這些沉積著一個偉大的民族而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教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味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每天我們定時翻開這本好書,裡面有許多為人處事的大道理,它們給了我許多啟示。比如:“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使我明白了六種極好的品德在不好學的人身上,就會變成六種極壞的弊病,使我感受到了勤奮好學的重要。《國學經典誦讀》,它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而“子曰:誨女之知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體現我們上課時,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才是明智;而更要學會愛國,而“人則無法自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禪導我們要居安思危,要常備憂患意識防護……

而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朝讀經典》,它讓我們領悟了一條偉大志向的路,而立了志就等於了成功。“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育灌溉,勞苦無成矣。”這句話更是體現立志是多麼重要了;而不自強也不行自強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說明君子更應該要發奮圖強;並且還要有恆心,有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什麼事都能成功。而“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曝十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更是闡明我們要堅持才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人類幾千年的文化並非簡單的能夠被精華和璀璨來形容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未來。讀書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穫越滿。讓我們多讀這些書,讓國學和我們一起長大吧!

讀紅色經典,樹理想信念——讀《紅巖》有感 篇7

讀後感 ,463字

夜晚,獨自踱步月下,看月光如水,映在腳下,照在頭頂。夜,無人,如此寂靜,沒有雜音,只有自己的呼吸與心跳聲,靜得讓人窒息。沒有槍炮聲,沒有廝殺聲,沒有徹夜的炮火,沒有遍地的鮮血,沒有滿地的屍體,沒有這殘酷的戰爭,這就是幸福啊!

又想起當年的一位位民族英雄,又想起那首《義勇軍進行曲》,彷彿一幕幕又在我的眼前浮現。

我彷彿看見了《紅巖》中的江姐,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拷問,絲毫沒向敵人示弱,用鮮血繪出共產黨人的意志,奏出一篇不屈的樂章。這是共產黨人的鋼鐵意志,是中華兒女的不屈精神。

《紅巖》讓我深深地感覺到了這一切,這是紅色的經典助我樹立理想的信念

我愛祖國、共產黨,我知道今天的和平是祖輩們用鮮血換來的。為了和平與愛,我會用自己的學習,用自己的熱血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如果說太陽是為了照亮世界而存在,那麼共產黨就是為了照亮中國而存在。她給中國帶來了和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這是發自內心的呼聲,是從靈魂深處而說出的感謝。

我愛這片藍天,愛這片土地,愛這紅色的篇章,愛這紅色的國家。在無人的夜晚,享受這沒有硝煙的一切!

誦讀傳世經典,傳承中華美德 篇8

國三作文 ,1032字

經典,是一泓清泉,盪滌了我塵封的心靈;經典,是一條路,容我堅定的走下去;經典,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每當唱起她,心中就湧起說不完的溫暖。

—題記

經典篇目,曠古詩詞,典雅美文是怎麼來的呢?

她是精神的昇華,意志的濃縮,是一種百折不屈、艱苦奮鬥的美德。她從口口相傳中獲得生命,從高尚的中華品行中得到靈魂,最終落在紙上,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思、啟迪。在歷史裡,在書籍裡。

她是《論語》中掉落的珍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是孔夫子的諄諄教誨,是眾弟子知行合一的凝聚,更是華夏五千年一脈相承的知識信仰。多少學子因有她而奮起,多少學子憑藉著她的激勵走過了寒窗苦讀的歲月……如今,《論語》學習納入了中小學生課程,每當我聽到那熟悉的讀書聲從視窗傳出,我就知道,這種文明,又得以傳承了。

她是從《史記》的竹簡間落下的繁花—在濃墨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偉大王朝的背影。現在的我們,面對如此曠世之作,又會有誰理解司馬遷在牢獄中創作的辛酸!那是一種常人無法想象的堅韌與鬥志,在血與淚的沖刷下驚世而出。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著作,只有時間會懂,歷史會懂,意願傳承經典的人,才會懂……

她是經歷史長河中的浪潮淘洗過的金沙—是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偉志;是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儉樸;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骨氣;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決心;是陸游“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愛國之志;也是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巾幗之志,更是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報國之心。

茫茫歷史長河,賜予了我們無盡的美德與精神,為子子孫孫留下寶貴的文學財富!且欲仰天高嘆—噫,吾之大國經典,萬古長生!

在經濟大潮波浪翻滾的今天,她融入童聲中的《三字經》《弟子規》。言語精短卻意味無窮—教我們文化,教我們生活起居,教我們做人……總之,作為啟蒙經典,她有獨樹一幟的魅力,為純潔的心靈上種下了可貴的美德。

這是一份信仰、一種精神、一種毅力。

我們更應該繼承,並將其發揚光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走下去。

經典,是一泓清泉,盪滌了我塵封的心靈;經典,是一條路,引領我堅定的走下去;經典,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願身體力行,將那經典美德發揚、光大!

品味音樂經典 篇9

高二作文 ,850字

我的靈感大多源於音樂。我覺得,音樂不僅能醫治人生理上的傷疤,它更能醫療人的靈感。有時,它是你寫作的源泉;有時,它是你逃離悲觀的導師……總之,品味音樂,你必然有所收穫。

而我所說的音樂,是高山流水,陽春白雪,共鳴合奏,非時下的下山巴人。

品味音樂之頑強。當時聽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一聲聲的低八度顫動我的心。腦海裡浮現出一幅幅模糊的畫面。像是有人在掙扎,像是有人在咆哮。聽到的磅礴的音樂,如萬馬奔騰,如瀑布洶湧而下……貝多芬的思緒牽引著我的思緒。想到貝多芬是在多麼窘迫失意的狀況下,利用一邊的聽力來完成這首浩大的作品,我的心靈再次被震撼。是凝聚了多久的憤懣,是壓抑了多久的悲傷,令一位普通人發出對命運如此的吼聲。不言而喻。對命運的不公作出戰鬥,這就是音樂之頑強。

品味音樂之意志。爸爸最愛聽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也影響了我。爸說這是人民意志的詮釋。曾經我很懵懂。直到音樂課上,播放了不同時期的《黃河大合唱》,才發現它的精髓。那些音符鏗鏘有力,如重錘般打進我的心房;那些充滿戰鬥的歌詞,無一個字不體現出人民團結勇敢不氣餒的意志。冼星海的愛國情同時也打動了歷史的每位聽眾。毛主席最愛聽了。第一次的演出,毛主席立馬站起來豎起大拇指。雖然歷史不斷向前邁進,但這種團結勇敢,戰勝困難的意志成了客觀的事物,不以人或歷史為轉移。不泯滅的情感正是音樂催人上進的意志。

品味音樂之靈氣。這位詩般的音樂家,這位謎般的音樂家,短暫的一生卻創造了常人所不能達到的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個樂章及劇本。每個樂章都如月光撒落海面般輕柔,或如週日午後的花園一樣閒適。他是莫扎特,天才的音樂家。品味他的《小夜曲》、《D大調進行曲》,是多麼令人陶醉的事。我禁不住驚歎他的才氣,多麼傳奇的人。品莫扎特,可以陶冶情操,這就是音樂之靈氣。

音樂就是如此神奇。它能帶領你到另一個世界,你將有所收穫;它能填補你內心的空虛,把美好的音符溢滿心扉;它能使你學到音樂之外的某種美好,你的思維就能飛躍。

當你累了,不妨輕閉雙眼,仔細地品味這些音樂經典吧!

品讀人生 篇10

國二作文 ,635字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就看怎樣去利用,去分配。

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開始,人的每一天都在迎接著不同的“第一次”。當我們第一次見到一個新的事物,我們會因為好奇而多看兩眼,但見得久了,也就漸漸的忽略了。也正是有了這些一次次的驚喜,我們才有向前的動力。

漸漸地,我們上了幼兒園,上了小學。我們也不再是那個整天依靠在父母懷抱裡的小孩子了,我們意識到,馬上就要長大了。我們學著自己穿衣服、自己繫鞋帶、自己疊被子……

等到上了初中、高中。我們也就真正長大了,我們不再相信那些童話故事,學著用自己的想法去做,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而同時,我們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每天陪在我們身邊再多的就是老師和同學。

進入大學,自己就真正離開父母的視線了,過自己的生活。也許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理解當初父母為什麼要逼著自己“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

大學畢業,踏入社會。每天不僅要和身邊的同事交流,還會和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交流。這時,我們就要考慮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美好未來做最好的打算。

等到我們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我們才體會到父母的艱辛,才明白當時為了一件小小的事就和父母爭吵是多麼的可笑。

人生很短。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就會悄無聲息的離開這個熟悉的地方,去往另一個世界。也許除了我們的親人,就不會有再多的人記住我們了。

人生很長。因為每天我們都會遇見不同的驚喜,每天都會過的很充實,很有意義。

在這漫漫人生路上,請不要錯過每一個人。因為,只要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必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