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閱讀也不應碎片化相關作文20篇
即使是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閱讀也不應碎片化 篇1
即使是在碎片化的生活 ,696字我曾親眼見過這樣的一幕:
晚高峰時的地鐵3號線。亮黃色的座位上,人們低著頭,幾乎是以同樣的手勢刷著手機,不論男女,也不論老少。唯有一位倚站在車門邊的女孩,素色的格子裙,肩上挎著一隻運動揹包,手中捧著一本《娛樂至死》如飢似渴地閱讀著。她的耳邊一定劃過地鐵的呼嘯及周圍人們的說話聲,但她是如此專注,甚至都沒有注意到我注視著她的敬佩讚許的目光。
日新月異,科技迅猛地發展著。現在的人們,早已習慣頻繁地刷微博,發朋友圈,上貼吧,一篇長文粗粗瀏覽也用不了幾十秒。然而這些只是碎片化的閱讀,沒有“營養”的閱讀,不過是在空閒時消磨時光的工具罷了。推文的作者,大多也是一時興起,草草幾筆而成。這類文章只是取悅於人,並不能帶來精神上的慰藉和受到心靈上的洗滌的快感。
是的!閱讀不能碎片化!我們可以匆忙解決午餐,匆忙擠上回家的公交車,但我們不能在匆忙之中閱讀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詩人歐陽江河曾表示憤慨和擔憂:“我故意寫長詩,對抗碎片化的閱讀。”的確,沒有一個寧靜的午後,你怎麼能讀出《飛鳥集》中深入人心的哲理?沒有一個靜謐的夜晚,你怎麼能讀出魯迅的那個年代人們道德的淪陷和人性的泯滅?沒有一個空閒的週末,你怎麼能身臨其境,跟著柯南。道爾,亦或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一起偵破一起離奇的案件?
記得一位著名的法國攝影師曾發表過一系列名為“最後的書籍”的攝影作品,捕捉的即是人們在地鐵等喧鬧場所的讀書片刻。真實的記錄感動了許多讀者,照片中的閱讀者無一不流露出專注的眼神,這分明是對知識的渴望。
步入21世紀,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所難免。當生活漸漸碎片化,我們的閱讀仍應保持原來的模樣。見字如面,“慢閱讀”才能讀出文字中的真諦。
我的生活因閱讀而溫暖 篇2
國三作文 ,1488字正如雨果所說的那樣的:“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彷彿考在火上一樣,漸漸地融化。”閱讀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與不愉悅的心情。我的生活因書明亮而溫暖。
當梧桐樹的葉子與深紅的楓葉隨秋風飄落之時,我翻開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富含哲理的話,正是出自此書。書中,老人駕駛著一艘破船,拖著巨大的魚骨,在海上艱難的返程。冷冷的海風刺著老人的身心,再加上食物的短缺,相信不論換作誰都堅持不住。但是,一個年邁的老人卻堅持下來了,併成功的返回了自己的家鄉。人生路上要是沒有挫折與困難,那就算不得人生。我不能因失敗就放棄。還記得上次,下了古箏課的我滿是崩潰。老師新授的內容又多又難,滿滿兩頁的樂譜需要我熟練的彈下來。前部分我彈得還算得心應手,可到後面就再度崩潰。音符像螞蟻找到食物一般擠在紙上,我皺著眉頭,像個初學者一樣在琴上找弦,可沒幾次找到正確的。突然我的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滿臉生氣的看著琴譜,立馬摘下了指甲。可我又轉念一想,老人在經歷84次挫折後,仍繼續打漁,是何等的堅持?在海上,又與鯊魚周旋,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守護魚骨,是何等的勇氣?於是我又戴上了指甲,沉住了氣,開始練習,我放慢了速度,認真的彈了起來。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將新授的部分彈了下來。因此,有堅持、挫折、困難的人生,才算得上是人生。
緊接著我又隨著格列弗開始了一系列奇幻大冒險。我在小人國看到了人們為升官發財而誣陷別人的醜狀;在大人國里人們將格列弗作為展示品賺錢;在飛島國,大臣們爭先恐後的給國王舔地板,並以此為榮;在慧洇國裡,人們竟然成了畜生,馬反而彬彬有禮。這部書內容有趣又不失深邃的諷刺,作者處處抨擊了當時英國的現狀。有的以獸諷人,有的暗喻,處處都流露出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失望。
後來我又閱讀了《昆蟲記》與《紅星照耀中國》。《昆蟲記》語言優美,內容不俗,是一部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科普。雖然是寫昆蟲,但是我從中也學習到了不少。原來的我在失敗後就放棄,故此沒有得到最初想要的結果。但在看了“聖甲蟲滾糞球”這一章後,我就決心要不懼失敗地做每一件事。聖甲蟲多次嘗試爬上斜坡,而現實卻差強人意,但它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努力,最後它成功了。這點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品質,是值得我用一生去學習、去實踐它。《紅星照耀中國》則是一部紅色名著。它讓我更加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與一些重要的人物,為我呈現出了那個時期最真實的中國。這部紅色書籍是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的書籍。
深秋時期,伴隨著寒風,我翻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他艱苦奮鬥的人生使我佩服,對生活的認識與困難的理解,都令我深思。在黃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的陝北人,在這兒經歷春夏秋冬、生死離別、悲歡離合,路遙給我呈現了一個個平凡且不平凡的故事。
最後在雪落時分,我翻開了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人的弱點有很多,貪婪、自私、虛榮、膽小、悲觀、膨脹……作者是通過一系列的名言教我為人處世的方法,也通過大量的事例向我展示如何克服自身的缺點。這本書我還未讀完,但僅是已讀的那些已經夠我思考兩個月甚至半年了。它給我對待人生中的種種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使我現在在為人處事上都有了比原先很大的提高。
從秋葉紛飛到冬日飄雪,這五部書陪伴了我的秋冬。我想“書是良師益友”這句話一點也沒錯,我在書中放鬆了自己,在書中學習到了真理。
因為閱讀,我的生活明亮而溫暖。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追求“完好”的夢想 篇3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 ,824字“碎片”是指零星破碎的物片。就好象我打碎的飯碗,散落在地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每次媽媽都會緊張地對我說,別碰那些“碎片”,不小心會被割破手指。記憶裡的碎片,有打碎的碗,有打碎的魚缸,還有打碎的雞蛋,那些“碎片”背後總會有一個不太開心的故事。
今天老師和我們講述了一些不同的碎片—“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資訊、“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這些碎片摸不到,也看不到,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周圍,彷彿我們的生活也是“碎片化”的。
在懵懂中,我尋問了爸爸,查閱了字典,還求助了我的電腦。不知覺中,我運用不同來源的知識“碎片”,拼接成我對“碎片化”的理解。碎片依然是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卻增加了靈活、個性的含義。當我在電腦中輸入“碎片”,查詢資料時,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找到了一本書,名字裡也有碎片,《文明的碎片》講述了餘秋雨先生在祖國山水之間,拾起中華文明的碎片,又重新組成了現代人新的文明。
那麼“碎片”是好還是壞?這些“碎片化”的生活,帶給我們的是成長的盛宴還是感官的陷阱呢?又如何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追求“完好”的夢想呢?
我雖然只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知識的來源卻是多種多樣,就象一個個碎片的組合,它們來自老師、來自網際網路,還有些來自大自然,來自人與人的交往……而學習這些知識的時間也是碎片化的,我會利用早晚班車的時間背誦單詞,也會利用晚飯的時候,看“自然傳奇”;頭腦清醒的時候喜歡做數學題;心情舒緩的時候喜歡讀語文……
“碎片化”的是我學習的時間和途徑,而“完好”的時我學習的目標,媽媽說這好象是萬花筒,雖然是由玻璃碎片組成的,卻能帶給人是無盡的想象和快樂。因為人巧妙的利用了這些玻璃碎片。所以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能享受到盛宴還是掉進陷阱裡,取決於家庭薰陶,取決學校的教育,更取決於我們自己。不要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失去判斷,迷失自己;要有明確地目標和計劃,巧妙運用身邊的“碎片”,在生活中追求“完好”的夢想。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穿行 篇4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穿行 ,754字歷史長河筆直向前,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就像蛋糕一樣被分成一塊一塊的,然後又被組裝到了一起。甚至有的時候,還會被弄得“行拂亂所為”。
這就是“碎片化生活”。那麼,究竟碎片化生活是怎樣的呢?
一個週六,這是非常普通的一天,從床上爬起來後,就進入了一套固定的軌道,甚至眼睛都不用睜開,就可以完成一天的準備工作。
坐在餐桌前,對著空空的碗,腦子裡什麼也沒有,猛然想起還沒燒早飯,就跑到廚房裡,找點昨天的剩飯,倒到鍋子裡,加點水,煮起粥來。趁著還沒開,就隨手拿起一本書,翻閱起來。但畢竟只是機械化的早晨,還沒清醒,滿腦子都是空空的,啥也沒有。在一聲“刺啦”的聲響中,開始了這一天真正的生活。白粥的泡沫已經溢位,弄得煤氣灶上到處都是?
就是如此,一個人的嘴不能同時裡裝下兩塊蛋糕,而嚼蛋糕不用腦子就容易咬到自己的舌頭,所以人做事要動腦筋,不能不清醒否則就會有不好的結果。這就是碎片化機械式生活的缺點:它迫使人們同時做好多事,同時有把人弄得精疲力盡,最後咬到自得舌頭。
但它畢竟是人類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那它就一定有優點。否則人們是不會選擇它的。
那它的優點到底是什麼呢?它可以讓人更有計劃,節約時間。即使你不能一口吞下兩塊蛋糕,但你至少可以在吃蛋糕的時候看書吧?當兩件事互不影響地同時進行,效率就可以至少提高0、5倍。最好的說明就是數學中的泡茶問題。把泡茶這件事碎片化分成燒水,拿茶葉,洗茶壺等幾個部分,然後在互不干擾的情況下做其他事,比如:在燒水的時候拿茶葉等等等等。這些是如果一一完成,可能需要半個小時,但用碎片化的生活方法,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於是,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碎片化生活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副產品之一,它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有益也有弊,只要合理應用,就能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優質的工作。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擷英而行 篇5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擷英 ,866字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我們的生活正在被一段段簡短的新聞碎片拼湊成一紙斑駁,我們的思想正在被一條條精悍的話語指導,我們的感情通過幾個漢字與符號在指揮發送之間聯絡,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們是乘流而行,還是佇立原地?
正如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的那樣,語言破碎流離,為這個時代打下深深的烙印,碎片化閱讀成為大眾閱讀的趨勢。我們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下擠出一點精力享用的速成心靈雞湯給人生覆上一層浮華。畢竟,雞湯雖好,但不管飽。
碎片化閱讀,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暴露了時代文化生活的弊端。早晚刷幾條推廣微博,公交車上隨意一瞥今日新聞,下班放學後用電子書秒殺網路小說,雖能把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卻猶如囫圇吞棗,但是浮躁無味不美“一邊汲取了資訊,一邊打亂了邏輯”,得不償失;又好比吃快餐,容易上癮卻缺乏營養。碎片化的閱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與精神的洗禮,更不必說靈魂的淨化與提升。
但,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不必用詩人歐陽江河的所謂“我故意寫長詩,對抗碎片化的生活”,但也不能放任自己,不撥開眼前的迷霧,用笑聲代替思考。我們應該做的,是要擷英拾萃,撥開浮雲望見星空,利用科技的便捷充實內心的藍圖,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選擇與自己生活高度相關,自己高度關注的那部分內容。那些碎片化的語段和文字,只要肯耐心尋味,就有可能擷句中之精華,並藉此到達更高境界。正因這樣,一個字、一段詞、一抹清明、一片溫暖便會在我們與文字的真誠相擁中遇見,再深深銘記。正如學者費勇所言:“碎片化時代應該做小而美的事,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我們該考慮怎麼樣才能夠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毋庸諱言,我們無法阻擋時代的洪流,無法於“碎片化時代”的席捲裹挾中脫身,但對我而言,利用海綿裡擠出的時間,對抗碎片般的閱讀並不是難題:刷幾條勵志微博,摘抄幾段富有哲理的短句,而閒暇時靜下心讀一本好書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是我以最真誠的方式來堅持那顆一塵不染的初心……
因此,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我選擇撥開雲霧,乘著時代的湍流,一路擷英而行。
讓“興趣”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開花 篇6
讓“興趣”在碎片化的 ,609字現如今,隨著時代技術的發展,我們需要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工作、學習,大家的時間逐漸變得“碎片化”。
那到底什麼是“碎片化”呢?也許其中的含意就是原本完整的生活規律被拆分成了許多零碎的時間,這可能就是眾多年輕人口中的“沒空”吧。
魯迅先生曾說過一句有意思的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它也在現在的生活中得到了證實。
現代社會中,有些人認為時間是有限的,也有一些人認為時間是充裕的。而我認為,只要正確合理地安排時間,一切會變得井然有序的。
就拿我來說,在我的世界中,只有兩個概念,一是“學習”,二是“興趣”。當然,作為一個學生,肯定是要把學習放在首位。所以回到家,我就會做功課、看書,吃完飯以後還會做些課外作業,完了之後就會像個大閒人一樣,在椅子上呆坐著浪費時間,或者去妹妹房間亂竄,不知道該幹什麼,而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國畫,卻一直以“沒時間”為藉口懶於創作。可這只是以前的我。現在的我認識到了時間的珍貴,哪怕幾分鐘的“零碎時間”也應該好好利用。現在,我幾乎天天在學校裡抓緊時間完成作業,回家後複習功課,做課外作業,晚餐後便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或看看書,或拿起畫筆來一幅“即興創作”。於是,生活變得豐富了起來,原來一塊塊“瑣碎的時間”被我拼出了一片多彩的生活。
所以,“碎片化生活”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不要再以此為藉口來欺騙自己了,如果每個人都珍惜利用瑣碎的時間,我們都會享受並熱愛我們現在的生活的!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 篇7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作文 ,1202字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在自己尚且無知無覺中,逐漸都被碎片化了。隨著網際網路和手機等的普及,在我們越來越多地享受到它們提供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時,我們原本完整的時間漸漸被分割為零散的碎片,而這種碎片化的趨勢正不斷深入閱讀、購物、社交等,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
誠然,碎片化是當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必然發生、且已經普遍存在的產物。究其產生原因,其一是現今人們對資訊的豐富性和多元化的普遍追求。在工具日趨發達的今天,人們往往傾向於瞭解更廣、瞭解更多,希望及時和便捷地獲悉國際熱點、時政要聞,以及社會動向、娛樂新聞等等各方面的最新資訊。而這一心態和需求在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支援下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如今在地鐵車廂裡的十分鐘,便足以讓我們知曉海量的資訊。其二是人們在自身對娛樂資訊和娛樂性的需要中漸漸將其轉化為一種偏好和追求,而這促使我們在做任何事的間隙中時不時拿起手機檢視朋友圈、點選進入一條娛樂新聞。人們對網際網路和手機所提供娛樂性的依賴甚至遠超過了大多數人所意識到的程度。這無疑令我們的時間和生活更嚴重地被碎片化。
碎片化對我們的生活已然產生了不容輕視的影響。除了時間被人為地割裂之外,我們的生活行為和生活方式亦變得散亂和零碎,能夠完全不受干擾地在一段完整的時間內做事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被我們用手機和網際網路打斷的、那些我們自以為節省和充分利用的零碎時間,實則只是破壞我們生活完整性的罪魁。而另一方面,當我們用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社交等代替書本閱讀和現實中面對面社交的過程,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越來越多地來源於網路,也不可避免地在這種資訊傳播門檻較低的方式下趨於媚俗化。
更嚴重地,碎片化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心態與認知。在長期的碎片化生活中,久而久之,當我們習慣了時間被割裂、生活被打斷,就必然意味著相應地,我們曾經擁有的專注、耐心等品性會逐漸流失,而養成一種消極的心浮氣躁的心態—這往往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做事急躁欠思。
碎片化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的必然趨勢,故而,一味排斥碎片化的環境而堅守絕對的完整性似乎是難而又難的。應對碎片化的生活,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儘可能地適應它,既不完全沉淪其中,又不一味盲目排斥。碎片化並不如洪水猛獸般席捲一切,企圖顛覆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必對它驚慌失措、避之不及,但也不能在其中迷失和任由它無止境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我們原先所維持的整體性,無論在效率和心態上,都給予我們充分的積極影響,這是我們不能拋卻或取而代之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碎片化中尋找和保持必要的完整性,積極地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和手機的便捷和零碎時間,通過明確自己的目的和追求,將工具為我所用,而避免在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影響下使生活被更嚴重地碎片化。
正確認識碎片化,擺脫對移動網際網路的過分依賴,是我們在碎片化的環境中依然可以自如生活的關鍵方法。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享受寧靜 篇8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享受 ,776字現代社會中,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過著一種碎片化的生活。
作為一個普通的高中生,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考試、作業、活動需要準備,生活的節奏也就越來越快,彷彿一刻也不能停下來,一秒也不願浪費。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這句話在當代社會無疑是至理名言。現代社會人們離不開手機了,因為網際網路能輕易地將我們空餘下來的時間填滿。人們走路的時候、排隊的時候、坐地鐵的時候,甚至是吃飯的時候,都不願放下手機。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的時間確實被填滿了,正如魯迅所說,但似乎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心情也越來越浮躁。漸漸地,我們開始忙於應付,應付各種各樣瑣碎的事情,我覺得再這樣下去,我們漸漸就會失去生活的意義了。我覺得,有時我們應該嘗試著停下自己的腳步,好好欣賞一下週圍的風景。午飯過後,在校園裡散散步,靜靜地聆聽校園裡清脆的鳥叫聲,聆聽風吹樹葉的聲音,欣賞路邊開著的一朵朵不知名的小花;晚自習的時候,偶爾也試著捧起一本課外書,讓自己暫時從題海中逃離出來,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裡;甚至有時靜靜地躺在床上思考人生也行。當我們停下腳步,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享受寧靜之後,或許就能發現一些新的美好。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抽出時間享受寧靜,不僅不會浪費時間,反而會增加我們的效率。生活在寧靜之中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內心的浮躁,從而走向成功。人生就像下棋一般,每走一步都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用心思考,絕不可意氣用事。這樣看來,在生活中有一顆平靜的心至關重要。
當然,我們也應當好好利用時間,絕不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這就需要我們學會自我調節,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的同時,也不忘保持內心的寧靜。這樣我們才不至於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讓我們學會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享受寧靜,平靜又樂觀地面對生活吧。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得一方淨土 篇9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得一 ,1193字我不喜歡拍照,而是喜歡對焦時靜下心來捕捉美麗事物的那幾秒鐘。—東野圭吾
一直很喜歡看東野圭吾的書不論是《白夜行》中被揭露的赤裸裸的人性還是《解憂雜貨店》裡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故事……每本書似乎都有魔力般牽著我的手走向故事的深處。
可漸漸的漸漸的,網際網路像一把大剪刀。時間、閱讀、購物、社交……都沒有躲過這利器,被剪成碎片。
身邊的同學都戀上了網路閱讀,電子書。每當我捧一本書正打算痴痴的讀時,一句句“書太重太麻煩啦。”“手機多方便,隨時隨地拿出來看。”我焦急又無奈,欲覓得一處看書的淨土,也在心中吶喊:別被碎片化的閱讀所迷惑了!卻也時常懷疑自己,我真的落伍了?
正在疑惑中,偶然間瞥見了茶几上那一套外婆送的茶具,想起了那個茶香縈繞的春日。
似一幅水墨丹靜,慢慢在記憶中鋪展開來,如夢如幻,像江南煙雨的朦朧,小橋流水的婉約。
外婆是個地地道道的江南人,不帶“娟”不帶“芳”不帶一切可以修飾女性的詞,簡簡單單,卻在我一瞬之間的念想中在一片山靜水秀中鮮活了起來。
茶與外婆,外婆與茶,在我看來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去的。茶本高雅生於幽坡陰谷之上,汲取山嵐野露,日月精華,受著和風細雨的輕扶,透著若有若無的恬靜,而泡茶更需要一顆平靜悠然的心。可外婆是個提著鋤頭在田埂上奔走,在村口的激射旁和人拉家長裡短的小老太。正是因為這樣,我難以想象外婆會停止忙碌,慢條斯理地擺弄茶具和品茶。
可是我確實看到了,還看得格外真切。
午後的陽光碾過潔白的櫻花,碎成一地斑駁倩影。我推開外婆家的院門見外婆坐在院內,身前放著一張小小的木茶几,上面擺著一套甚是精巧的茶具,四隻小杯,外婆輕輕拈起一隻,放在眼前又端起手邊一隻白色的小茶壺,一手捏著壺把,一手輕輕摁住壺蓋,稍一傾斜,黃綠色的茶水就自壺口流下,以一道流暢的弧線落入杯中,依稀有些好聽的聲音。至七分滿時,外婆放下壺子,端起小杯放至鼻前深吸一口氣,既而輕呷一口,雙目似暝,煞是一副愜意模樣。
這一系列的動作一氣呵成,從容不迫,我驚呆了,外婆竟能在繁忙的勞作生活中空出一片淨土,忘卻了時間,靜心享受。
喝茶不能急,這也是外婆教我的,待水汽散去,用鼻輕嗅,便覺得那一抹幽香融入了山情月色,給思緒一片空白一份悠遠,一份恬淡。呷小口茶,任清清淺淺的苦澀在舌尖盪漾開來,充溢齒喉。之後,深吸一口氣,餘香滿脣,在肺腑間蔓延,滌盡一切疲憊,人醉了,久不願醒。
收回記憶,不再那麼疑惑了,我轉身從冰箱裡取出茶葉,打算泡一壺茶,又拿出前幾日剛買的新書。
就這樣吧,完完全全的沉入書中吧,即使網際網路的發達使一切都變得方便又炙手可得,卻又在無形中失去了許多有意義的東西。與好朋友暢快的逛街,變成了宅在家裡只會收快遞的懶人,我們甚至連指尖磨砂過一頁頁紙張的觸感都要忘卻了。
我願秉持一顆初心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若是不怕沸水燙碎了心,我們也能如茶一樣,於塵世中闢出一方淨土。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不忘初心 篇10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不忘 ,849字我們早已置身於碎片化的生活中。
在撲面而來的資訊洪流中,隨手撈起一把,只見支離破碎的詞句;在被無情分割的時間碎片中,日常的閱讀充其量不過是微信推送與微博段子;在對話方塊裡的幾句噓寒問暖背後,是靠著碎片化的社交顫巍巍撐起來的所謂友誼。訊息真切還是信口雌黃,情真意切還是虛假皮囊,無從考證,無從掌握,無人問津。
這碎片化的生活早已飽受詬病。七零八落的文字與分崩離析的時間,是獨屬於這一代人的標籤。被分割的光陰,被分割的故事,被分割的娛樂,這一切都好似將矛頭指向了現代人浮躁的心境。試問有多少人還能每天坐下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多少人還能敲開一家店鋪的門,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花上好些時間精挑細選?多少人還能摒棄隨處可見的心靈雞湯而與好友促膝長談?人們不再有興致等待,不過是依賴於手邊的碎片,看似方便又好像徒增悲涼。
但你可曾想過,這浮華的背後,並不是碎片化的生活,而是我們的隨波逐流?
“碎片”不是藉口。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擷取精華,修煉自我。
相較於戴著有色眼鏡批判斷句殘篇,為何不發掘其中的潛力,篤定而行?碎片化閱讀憑藉其強大的便利性已成為了一種新興閱讀方式;碎片化社交在高速資訊交流的大背景下打開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另一扇窗;碎片化購物與娛樂則放下了對環境的限制,讓人無時無刻享受樂趣。在每一天與其打交道時,定會有那些個瞬間,讓你感到,與你偶然邂逅的碎片,也可以成為真誠銘記的溫暖。換個角度看“碎片”,看到的是其中的精粹;重新審視當下的生活,成就的是支離的圓滿。
更何況,“碎片”並非輕率的代言詞。帶著擷英之念走近碎片的同時,我們並未離正襟危坐的生活與優雅愜意的氣場遠去。精神財富無處不在,捕獲的奧祕自在人心。做好自己,擷英集萃,而不是因一味地抵抗而期許現實的逆轉。帶著完善自我的目的在碎片的海洋中修煉,也可以悠遊自在;秉持著一塵不染的靈魂在碎片的時間中行走,也可以逍遙前行。
在碎片的洪流之中,不刻意排斥,不隨波逐流。洗盡滿身鉛華,坦然把握初心,任其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