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向前拼——讀《十四歲的森林》有感相關作文20篇
勇敢地向前拼——讀《十四歲的森林》有感 篇1
讀後感 ,649字書,是你的一個夥伴,能與他暢所欲言;書,是你的一把鑰匙,能開啟知識的大門;書,是你的一座小窩,能給你帶來溫暖的故事。一切美麗動人的畫面,常常勾起了你的無限遐想……
每個人都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每當我手捧書本時,一種恬靜而安詳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我常常想:這就是讀書的感覺吧!
然而,當我讀起這本書時,更多的是感動與敬佩。
通過讀這樣一本好書,產生許多感想。首先,這本書文采斐然,景物描寫優美。情節描寫扣人心絃。並且每篇之後有一個森林故事,知識性很強,通過前面故事的鋪墊,讓讀者很想了解有關森林的故事,讀來很有興趣。通篇讀來,讓人不自覺的融入進一個史詩般的境界。
書中的主人公們是60年代的少男少女,涉足未深,只有十三四歲,就已經離開家鄉來到了那荒蕪人煙的原始森林裡,展開了一場艱辛的青春旅程。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任何時候方法總比困難多。一百多個少男、少女走進這毒蛇猛獸出沒的原始森林,經受了種種磨難,雪天背米、砍柴。春天造林,夏天護林,冬天防火等重重困難考驗著這群和我們同齡大的少男少女。有時候,看著看著,就為書中的主人發愁,緊張。甚至對他們的年齡產生懷疑。
看到了他們的艱苦生活,不禁想起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們。處處被父母呵護著,寶貝著,連出門,過馬路都被父母擔心著。我更清楚的認識到了90代的孩子們的幸福生活。所以,我會倍加的去珍惜。
人沒有吃不了的苦,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越是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人的潛力越是巨大的,會被源源不斷挖掘出來。我們大家要向他們學習,我相信少男少女的精神會永存!
讀《十三歲的祕密》有感 篇2
讀後感 ,2016字【篇一:讀《十三歲的祕密》有感】
十三歲,一個神奇的年齡,敏感的時期,世界也正在悄悄為你敞開一扇門;十三歲,對事物擁有了不同的新認識。同時,也有了自己的煩惱。
十三歲,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僅過了一年,它讓我長大了。我認為十三歲真的是一個特別的年齡階段;它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過渡,它會陶冶並塑造著一個人的個性。十三歲不僅僅是過渡期。而且還是一個轉折期,從這時開始,命運便已經被註定。
故事的主人公寶寶有太多的十三歲的煩惱,她的十三歲也有太多的酸甜苦辣,還有淚水與笑容交織的十三歲的翅膀。
故事以寶寶有著兩顆醜醜的大門牙作為故事開頭的線索,也讓串聯起了這整篇故事。寶寶的大門牙是媽媽遺傳給她的。寶寶很想有像爸爸那樣的小小的牙齒。而她的爸爸總是出差在外,不管寶寶和她的媽媽,十三歲的寶寶也開竅了不少,懂得了一些事情,她覺得爸爸一定是嫌棄了她和媽媽,才不願意回家。
從此,寶寶很恨她的大門牙,又因為別人的嘲笑,讓寶寶想織一個繭,躲進去。寶寶很愛她的外公—一個善良,淳樸但被媽媽說腦子不清楚的一個老人。
後來,寶寶的媽媽決定要去陪寶寶的爸爸做生意,臨時要把寶寶從農村接到城市—讓她暫住在李老師家。讀到這裡,我對寶寶的未來充滿了疑惑和擔心,顯而易見,寶寶確實不適應那兒的新學校和新環境,幸好寶寶有一直在人前人後幫助她的死黨青豆,還有善解人意的沈蓮姑姑,他們一次又一次的為寶寶開啟光明的大門。
後來,寶寶又經歷了被人騙光了錢和被死黨背叛的灰心。
這一切的一切使得寶寶那麻木的性格改變了。當她心灰意冷地回家時,在她的眼前出現了一堵牆,一堵無法逾越的牆,一堵把父母徹底分開的牆。她絕望了,她對現實世界已不懷有任何憧憬,但在她再次見到沈蓮時,沈蓮的話,讓她又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當寶寶再次見到外公時,使她沒有想到的是,那竟是最後一面。外公給寶寶留下了一個手鐲,但寶寶始終沒有忘記她的牙套夢想,用當了手鐲的錢去換了牙套,終於完成了她的牙套夢!
寶寶的十三歲很曲折,誰會料想到寶寶的將來會怎樣?
其實,我很想問寶寶:帶上牙套真的這麼重要嗎?它會換來什麼?只是別人不在嘲笑罷了,它會換來最愛你的爺爺,還是死黨或是一個美滿的家庭。牙套的作用其實很小,只是能讓你抬起頭來,不再自卑。若一個人只懂得為了自己的外貌,為了自己的所想之物而不惜一切的麻木,那麼一個人就和動物,就和行屍走肉沒什麼分別了。
可是,我又很欣賞這種精神:未達目的不罷休。寶寶的倔強感染著我,也感染著讀者本書的每一個人。
十三歲,要用自己的翅膀撐出一片天空。
十三歲,加油,加油喔!
【篇二:讀《十三歲的祕密》有感作文】
“十三歲是詩,是一首用青春寫出的嶄新詩篇;十三歲是歌,是一串用激情點燃的快樂音符;十三歲是泉,是一泓汩汩地湧出,清澈奔騰的神奇淨水;十三歲是酒,是一杯甘洌醉人、永遠香醇的瓊漿玉液”這是我心目中的十三歲,它如詩如畫、充滿活力。然而,我在作家鬱雨君筆下的《十三歲的祕密》這本書中,認識了另一個與其截然不同的十三歲。是痛苦,是孤獨,是寂寞,是嘲諷。
背景是在一個蠶鄉,主人公是一個叫寶寶的小姑娘。十三歲的她,一開始有著美好的生活。身邊有媽媽的陪伴,偶爾爸爸、外公也會過來看她,還有死黨桑桑的熱情。她們可以一起參加葉子姐姐的“成人禮”,羨慕她能去“軋蠶花”。這一切是多麼美好啊,卻以為媽媽的離開,自己孤獨地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而改變。寶寶只因為有一對大門牙而被男生們評為“十大女恐龍”之一,這讓她天天流淚,想盡辦法治自己的大門牙,後來在死黨青豆的仗義幫助下,被愛美願望驅動的寶寶從鄉村的老房子來到城鎮再來到上海,開始了牙套冒險歷程。沒想到卻遭到朋友的背叛,上當受騙,無奈之下,只好原路返回。此時此刻,她有遭受父母離婚,家庭分崩離析、親情破裂,連最親最親的外公也永遠離去。十三歲的寶寶心碎了,長大了,改變了她倔犟而麻木的個性。
對於我來說,十三歲應是人生中最絢麗的時光、最美麗的風景、最繁華的季節、最多姿的歲月。而寶寶的十三歲,被大人突然放逐只好跌跌撞撞的自我成長,她的十三歲就像蠶寶寶,先是一層層地織一個繭把自己封閉起來,最後咬破了,生出一對小小的翅膀,做一個飛翔的姿態,雖然脆弱,卻有一種天真有倔犟的力量。也許正如鬱雨君所說“十三歲的眼淚,十三歲的傻笑,十三歲的力量,那才是真青春,那才是真成長”。但是我還是認為十三歲的孩子不應該經歷那麼多,懂得那麼多,所以對於寶寶,我是十分同情的。
《十三歲的祕密》藝術描寫的故事很感人,也很真實,這就歸功於作者鬱雨君的精心安排。
辮子姐姐鬱雨君,將自己的溫存筆觸檀香女孩子的十三歲,充分發揮文字的獨特魅力。細膩深刻的描摹了女孩子的內心世界,力圖以此揭開少女的祕密。而且作品的畫面感很強,所描繪江南水鄉如詩如畫,讀來時時令人有親歷其境的感覺。
《十三歲的祕密》帶給正在成長的少女無窮的力量,讓正在成長的我們受益終身!
讀《十八歲的單車》有感 篇3
讀後感 ,984字我是一個青春小說的忠實粉絲,與《瘋狂閱讀》結識也不長,初三吧,到藝海書店買書時就和它meet了,也和它成了朋友了。
有些人說《瘋》是“言情”類的書,對此我只無語的笑笑。暑假時整理書我才發現,這一年我陸續買了近30本,很驚訝!誠然《瘋》中有很多關於我們這個年齡的情感小說,瀰漫著我們青春的傷感,及我們懵懂的情感—愛情抑或是友情。呵呵,那些青澀的情感。
看了很多的類似文章,《十八歲的單車》給我的印象最深,是為他與她錯過的相遇吧。Tot蘇打紅茶曾有這樣一句廣告語:遇見就不再錯過。他與她還會相遇嗎?他和她的結局是否已經注完了呢?我會呆呆地想。
那時他和她也是高中生,他和她同班,他有一輛單車,她也有,是輛小巧玲瓏的,自然也引來了不少的關注,他會佯裝自己是車子的主人,為她的車子解圍,但在她來之前就迅速消失。當然,他也像關注她的車子一樣關注她,但只是默默的。
她學習好,人也漂亮,深得老師的寵愛,人緣也好。班上的許多男生都想要用單車載她回家,她都回絕了,即使偶爾車子出故障了,她也寧願,自己推車回家,在路上,他與她擦肩而過。
就這樣靜靜的,他和她都高三了,也高考了。
高考後,他的班主任找他談話,告訴了他,這年高考他和她的作文寫的比較好,文題也都為《十八歲的單車》。他有些小小的驚訝。
後來他讀到她寫的一篇回憶高中生活的文章,她說,她每次拒絕別的男生邀請,坐他們的單車,是因為她在等他,等待他邀她坐上他的單車後坐,她也故意在車子壞了的時候從他身邊走過,但好始終沒有開口。
看完,他露出了淺淺的笑容,轉瞬,他又沉寂了。
他和她的結局是不完美,但卻又似不完美的完美。看過某人寫過的一句話,“青春微涼不言殤”,我不知道是否合適,用來形容他和她的故事,但我卻想到了這句話。是否這就是“青春”呢?
我又想起了一首歌,王箏的,有點傷感,卻又符合他和她的故事。
記一段歌詞,“我們等待過,也奢望過,懷疑著一切沒發生過,原來寂寞都是一樣的,不管誰愛的更多。所以沉默著,也很痛著,靠近了又能說出什麼,想要抹去你笑的影子,從這一刻到最後……祝福能不能代替眼淚,那幸福一直是你的。總該試著把風雨忘了,愛與恨都已捨不得,不是朋友我們能是什麼,相遇時像陌生人一樣凝望著……”
他和她的十八歲,十八歲的天空,十八歲的單車,十八歲的不完美,絢爛了他們十八歲的青春。
他知道,那幸福一直是她的。
讀《十五歲的星空》有感 篇4
國二作文 ,1180字書架上,《十五歲的星空》擺放在醒目的位置。封面中央那團黃燦燦的星光,彷彿溫柔的眼眸,注視著我們的青春。
這個夏天,這本書,我翻看了n遍。這個夏天,我十四歲,即將步入十五歲。
十五歲時,韓西汐與方雷的故事開始。五歲時父親離開,十歲時父親歸來,母親因病死去,十五歲少女韓西汐因此桀驁不馴;家庭離異,從母親那兒得不到關愛,十五歲少年方雷變得孤僻,自殺的念頭時時湧起。
今年我十四歲。有時我莫名的情緒低落,有時又會莫名的興奮。有時我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信心爆表;有時一場考試失利,就會讓我對自己失望透頂。有時我會覺得很孤單,我會莫名的哭,莫名的笑。我身邊的同學們,有的女生喜歡用尖銳的物品在身上比劃著,有時胳膊上會出現小刀的劃痕;有的男生沉溺於網路遊戲,與父母衝突後離家出走。
處在青春期的我們,艱難地成長著。
遇見了龍老師,韓西汐是幸運的。
面對韓西汐一次次課堂上的挑釁,龍老師寬容對待。面對漏洞百出的謊言,龍老師不戳破。她偽裝成同齡筆友和韓西汐進行書信往來,及時瞭解韓西汐心理動態,進行開導指引。在一封封書信往來中,韓西汐內心的尖刺不知不覺中變得柔軟。在和方雷相約一起去跳湖的生死關頭,韓西汐幡然醒悟,並想方設法使方雷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遇見了韓西汐,方雷是幸運的。
韓西汐欣賞方雷畫的星空,傾聽方雷的煩惱和夢想……韓西汐和方雷的友情,彷彿黑夜的一道光,鼓勵方雷重燃生之火焰。
生活與文學之間也許會有差別。也許生活中的我們沒有這麼幸運。我們的青春叛逆不一定會得到成年人的理解原諒和寬容對待。
但我們一定要相信,父母和師長是愛我們的。只是有時他們的表達方式並不是那麼合適。一如書中的應老師,愛隱藏在嚴厲的面孔後,令人敬而遠之。一如書中韓西汐的父親,內心深愛韓西汐,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身邊充滿了愛意與溫情。龍老師與韓西汐之間的書信往來,漸漸喚醒韓西汐的內心;韓西汐與方雷之間敞開心扉的傾訴與傾聽,互相激發出心靈的正能量。而韓西汐由於拒絕和父親溝通,導致對父親產生深深的誤解和仇恨,這種仇恨給韓西汐帶來了深深的痛苦。如若沒有龍老師通過書信往來及時瞭解韓西汐的內心動態,及時喚醒韓西汐的內心,那麼韓西汐與方雷將如姚櫻吉一樣,生命來不及綻放,便隕落在青春裡。
我從書架上拿出《十五歲的星空》。我希望老師和父母能讀一讀這本書。
我渴望每一位成年人知道,每一個孩子都值得你溫柔地對待。都說青春是美好的,那是回望;而處在其中的我們,時時會感到混亂迷茫,我們需要理解和寬容,引導我們找到光明的出口。
我也將《十五歲的星空》推薦給我的同齡夥伴們。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將走入人生的必經階段---青春期。青春於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毫無經驗,跌跌撞撞。而一本好書,會給予我們人生經驗,讓我們看到他人的青春。
原來他們也是這樣過來的。
原來,我們並不孤單。
讀《十二歲的旅程》有感 篇5
讀後感 ,1304字尋找自己的根,那是每一個人喜怒哀樂的大舞臺。尋找祖輩們的愛情,那裡有兒孫們幸福的港灣。——題記
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我輕輕地合上《十二歲的旅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書中小女孩跨越大洋不遠千里回到故鄉,在半生不熟的語言、迥異的文化和行事詭異的大人間尋找自己心靈的故土……
“啪嗒”,一滴雨珠敲打在窗戶上發出清脆的響聲,勾回了我沉浸在故事中的思緒。小水滴不也是如此嗎?水蒸汽離開河流的懷抱來到天上,在雲彩中孕育長大成為水珠,然後從萬米高空落下,爭相返回河流母親的懷抱。儘管有的像這樣落在了窗臺屋頂,但順著窗沿屋簷,它們克服千難、歷經萬險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歸處。
是呢,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記得有人說過: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我家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爸爸、媽媽和我三個人住在一幢小小的房子裡。我總是第一個回到家裡。每天放學我都會回到那個小房子裡,在客廳攤開作業,這時候媽媽會拎著菜回來,然後直奔廚房。等到作業寫完,廚房傳來菜香,鎖孔轉動的聲音也總是準時響起——爸爸回來了。又一次我問爸爸:“你為什麼總是能在飯做好的時候出現呢?”“因為我看到家裡飄出的飯香了呀。”“可是香味不是聞出來的嗎,你怎麼說看見?”爸爸只是呵呵地笑著,我也就哈哈地跟著笑了。那時候我只知道家裡是上完學上完班後休息的地方,那裡有美味佳餚,有歡聲笑語。
奶奶家
從我記事起每個週日爸爸都會開車帶我們去奶奶家。奶奶家在鄉下,聽哥哥說他小時候周圍還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後來電線杆立起來了、公路造起來了,小區式的房屋在公路的對面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儘管如此,奶奶家依然是我的週末度假勝地。那裡有我的表哥和表姐。他倆從小在奶奶家長大,表哥更是對那片村子和綠色瞭如指掌。從田埂下面小洞裡的螃蟹、玉米稈上的蚱蜢到大葉子底下地裡的番薯,每次他都能讓我捧腹大笑或者哇哇大叫。後來姐姐一家也搬去了蕭山,奶奶家只剩下哥哥一個小孩了。我問哥哥:“哥,奶奶家沒有空調你晚上睡覺不熱嗎?”“不會啊,開啟窗戶風吹進來還有青草的香氣呢!”“青草的香氣?”“就是奶奶家的味道呀!”後來,每個週末我們都依然會回來,另外還多了一個“拜訪者”——姐姐。
國家
稍大一點後,爸媽開始趁著寒暑假帶我出國玩。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都是些美麗的地方。但我卻總覺得這些地方少了點什麼。媽媽曾半開玩笑地問我,我們在這裡買個房子住下好不好,我毫不猶豫地搖著頭。雖然白天玩得很開心,但一到晚上躺在賓館的床上,我就會想起那個溫馨的小窩和那個在中國某個角落的有個神奇哥哥的奇妙鄉間田園,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有著我深深地思念。
阿梅的奶奶說: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鄉間的小雨已經停歇,涼風習習,但我卻感受到了溫暖還有風中夾帶的青草的香味。哥哥告訴我,那是歸屬感。
勇敢地向前走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611字“生活中做每一件事,只要不放棄就會成功”。這個道理是一隻勇敢的小蝸牛告訴我的,那麼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小蝸牛的故事吧!
那天雨過天晴,被雨沖刷過的天空格外藍,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高高興興地來到公園散步。正當我欣賞牽牛花時,無意間發現了一隻躲在牆角奮力向上爬的小蝸牛。只見它一彎身,尾巴向前一拱,慢慢地爬著。於是我躡手躡腳地走過去,悄悄地看著它。這時小蝸牛從它剛爬上去的地方滑了下來。只見它迅速地縮回殼裡,將自己保護了起來,過了一會又將小觸角伸了出來,似乎在看周圍有沒有危險,然後才把頭伸了出來。我心想:小蝸牛一定會放棄的,它不會再向上爬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小蝸牛並沒有放棄,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繼續開始了向上爬行。
我伸出手想把小蝸牛送上牆頂。可是我幫不了它,它像一個倔強的小戰士一樣,怎麼也不聽命令,最後我也沒辦法,只好收回了“援助之手”,默默注視著它一步步爬行。小蝸牛又起起落落地爬了很多次,我用摸摸小蝸牛走過的地方,上面沾滿了黏黏的液體,我想,這應該是小蝸牛艱難爬行流下的汗水吧!
終於小蝸牛爬上了牆項,兩個觸角動來動去,可愛極了,彷彿在為自己爬上“高山之巔”而慶祝呢。
這時媽媽輕聲對我說,該回家吃飯了。原來媽碼早已來到我身邊,我竟然沒有注意到。從小蝸牛身上,我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做事不能半途而費,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成功。
讀《十一月的雨滴》有感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692字《十一月的雨滴》選自於作家曹文軒短篇小說《野風車》。故事講述了一個出生在高貴家庭中的男孩子,父親是當時鼎鼎有名的演員,母親是一名歌手。原本是條件很優越的一個家庭,卻因主人公染上賭博惡習,讓一個幸福的家庭支離破碎。在他無意間發現父親的一個祕密,並以此為條件要挾父親達到他的目的。在罪惡的行為中,他精神恍惚,內心充滿了痛苦,最終在最愛的母親面前,選擇了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將自己從謊言欺騙罪惡的泥潭中解救出來。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走錯路、做錯事情有的時候或許會有機會讓你改正,也有的時候會也因此而毀了人的一生!讀完這個短篇時,我聯想到我的視力問題。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對我說,父母賦於我生命,賦於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來之不易,一定要善待它們,要愛惜它保護它不受傷害,特別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在學校里老師也教導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眼睛,督促我們健康用眼,督促我們做眼保健操。可是,現在的小朋友因為電視、手機、用眼習慣等等原因,都早早的帶上了眼鏡,而最終我也不例外。其實回想起來還是因為不夠愛護它們,才讓自己進入了近視的隊伍中。在我三四年級時,對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找到機會我總會見縫插針看,有時看雜誌,有時用手機看,正是因為這樣,我做作業的效率、正確率都開始降低,而我的視力也開始直線下降。一個個不良習慣毀了一雙健康的眼睛,也影響了正確的學習態度。我深刻認識到了這個錯誤,並督促自己去不斷去糾正這些不良習慣,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古語說:“人非對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定要知錯就改,若是屢教不改就有可能毀了自己一生!
讀《十萬個為什麼》有感 篇8
讀後感 ,577字《十萬個為什麼》是我閱讀的第一本科普類叢書,只要一有空,我就會翻起這本書,在書中探索奧祕,這本書裡的內容不計其數,有關於宇宙的、有關於動物的、有關於人體的、還有關於生活瑣事的……它讓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小時候,我就對魚缸裡的金魚整天睜著眼睛感到很納悶,讀了《十萬個為什麼》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魚是沒有眼皮的,不會眨眼,所以總是睜著眼睛睡覺,而且,不同的魚睡覺時間也不一樣,如鯉魚晚上睡覺,泥鰍是白天睡,還有些魚遊累了,就會睡一會再游泳。
每當我餓時,肚子總是會發出“咕咕”地響聲,以前我還以為是蟲子在我肚裡叫呢,讀了《十萬個為什麼》以後,我知道了餓時肚裡“咕咕”叫其實是胃發出的聲音,胃是專門消化食物的,它一伸一縮地把食物揉爛,再產生胃液幫助消化。如果胃裡空了,只剩下胃液,它就會把消化液和空氣,一會兒趕到東,一會兒趕到西,於是就發出“咕咕”的響聲。
五顏六色的氣球是我的最愛,每次上街我都要媽媽給我買一個氣球,有一次,我精心挑選了紅氣球剛剛拿到手就一不小心就從手中溜走了,我傷心極了!為什麼氣球能飛上天呢?讀了《十萬個為什麼》以後,我才知道,這種氣球裡充入了比空氣輕得多的氫氣或氦氣。
我非常喜歡看《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對任何事特都充滿好奇心的我,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我滿意的答案,使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識,更好地瞭解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讀《十萬個為什麼》有感 篇9
讀後感 ,497字從小我就喜歡問為什麼,最近爺爺給我買了一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是一種科普知識系列叢書,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瑣事,每一個為什麼都告訴我們一個科學道理。
比如:書中告訴我們天上有哪些星星,北斗星,織女星等等,為什麼睡前不能吃甜食,為什麼不能挑食,海豚為什麼會救人……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油鍋著火為什麼不能用水滅。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倒入油鍋的水會使著火的油散開,原本沒有著火的水可能會被點燃,火勢會更大。如果在倒入水的時候油和水外濺,可能會把煤氣撲滅了,人們又沒有及時關掉煤氣,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在遇到油鍋著火的情況時只要把鍋蓋蓋上就可以了,這樣沒有空氣了火自然就滅了。
還有小鴨為什麼會游泳小雞不會,這一直是我想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裡我知道了答案。原來,小鴨的腳趾間長有蹼,能像船漿一樣划水,小雞的腳是尖尖的不能划水。小鴨的尾部能分泌一種油脂,小鴨在梳理羽毛的時候會將油脂塗抹在羽毛上,這樣小鴨的羽毛就不會打溼了。小雞不能分泌那種油脂。
《十萬個為什麼》不僅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增長了知識,而且還提高了我的閱讀能力和識字能力。
成長的步伐不會停止——讀《天堂裡的微笑》有感 篇10
讀後感 ,727字在這次國慶長假裡,我仔細閱讀了《天堂裡的微笑》這本短篇小說集,它令我受益匪淺。
《天堂裡的微笑》這本書是李學斌叔叔的作品。這本書主要敘述了“我”開始很不懂事,患了癌症的母親身體薄得像一張紙,每天在醫院裡吃飯、睡覺、打針、吃藥、看書、上網,“我”居然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愜意。“我”每天在家嫌奶奶做的飯不好吃,垂涎媽媽的“病號飯”。慢慢地,面對爸爸和奶奶的憂愁嘆息,媽媽軟成一灘泥的身子,“我”開始懂得“心痛”。最後,媽媽去了天國,“我”明白了:媽媽可以在家休養時也住在醫院,是為了讓“我”慢慢適應沒有她的生活;媽媽戴著漂亮的假髮,是為了不讓我發現她因化療掉光了頭髮而傷心。“我”慢慢長大了,努力學習,認真生活,完成媽媽的心願。“我”知道,媽媽會一直看著我,在那向陽山坡的最高處……
仔細想一想,文中的“我”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長起來,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而跟爸爸媽媽吵起來,有時候明知道自己無理,可還要強詞奪理。就是這一次次“碰撞”,讓我們在父母的教誨中發現了自己的可笑,在父母的關愛中明白了是與非、對與錯,在不知不覺中長大,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說一聲“謝謝”。
記得有一次,我坐在書桌旁寫作文,可是怎麼也沒有頭緒,於是便想放棄了。這時,媽媽走了過來,她親切地對我說:“孩子,想想你的夢想。”聽了媽媽的話後,我想:對,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文學家。夢想是靠付出和行動來實現的,我要是現在放棄了,那不就是半途而廢了嗎?說完,我便又拿起了本子寫了起來。同學們,讓我們在成長的路上磕磕絆絆走下去,摔倒了再爬起來,即使是重傷,大不了休息幾天再上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要踏踏實實地走過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讓我們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吧!
讀《中國人的精神》有感 篇11
讀後感 ,1120字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裡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並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並不太瞭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裡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為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後,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現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麼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可是英文出來了,那麼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衝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於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裡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為了拼搏,為了目標,為了自己,好好地活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後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醜陋,但醜陋中沒有醜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並無好鬥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並無陰險。”就算中國人外貌性格心靈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後涅??重生的,它們帶著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為什麼要學中文——讀《中國人的精神》有感 篇12
讀後感 ,1089字我們都知道,中文就是漢語與漢字,經歷了3000多年演練變化的語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維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辜鴻銘講述了他對中文的一些獨到的認知與理解。
作者認為“漢語史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必定戰勝英語”,並從思維速度、發音、構成組義等角度進行了論證,真實誠懇令人折服。但我卻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學中文,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秀的語言,還是因為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進而學習它?對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箇中國人的象徵。它代表了你的歸屬、你的身份,更像是一個標誌。這不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中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舉一個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背井離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及時教他關於他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如方言、歷史、習俗,段時間來說他還可以說那裡是他的家鄉,是他的歸屬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過去,當他的子子孫孫再回過頭來,除了血脈,他們已經喪失了全部可以標誌他們家鄉身份的東西,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已經有了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傳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地方出來的他們了。這就是原始歸屬的喪失,文化標誌的一種丟失。中文,它並不像護照、身份證等具體的一個物體,證明你的來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如中國心一般的精神上的東西,別人或許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淺,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歸屬。我學習中文,因為我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中文,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它記錄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並且在不斷的發張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對聯等文化,還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試想如果不學習掌握漢語與漢字,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能有的人會提出疑問,連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話文進行翻譯,中文也可以通過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理論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對比過兩者的同學應該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譯,與自己用原來的語言明白的文化內容肯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就像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傳承一樣,要想得到其真正的傳承,就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通過考驗。中國文化也是一樣,你必須學習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窺視到它的“博大精深”之處。
這就是看了辜鴻銘這本書的一些對中文的觀點後,對自己所提出來的提問以及解答,或許解答的還不是很充分,很透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繼續前進的理由,一個支援下去的信念。
父親的愛,在隱蔽處——讀《拐彎處的回頭》有感 篇13
讀後感 ,677字父親的愛是厚重的、堅實的。每一個父親都不善於表達,因此,有的人會誤以為自己的父親不愛自己。
父親對孩子的愛可以一個細緻而微小的動看出來。我看過一個故事—《拐彎處的回頭》,裡面講了一個男孩的腳受傷了,放學後,幾個同學扶他回家的路上,遇見了父親,父親向他交待幾句就走,拐彎時父親回頭看了男孩一眼就走了,那個動作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拐彎處的回頭,一個小小的動作,卻包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愛。故事中的父親在面對兒子的腳傷時,沒有行動上的關愛,也沒有語言上的安慰,只是簡單交代幾句,就走了。表面上父親讓人感到很冷漠,但是,天下間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他隱藏在心中的愛,在“回頭”這動作中顯露了出來,這一動人的細節把父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動作寫滿了父親對兒女的愛。
大部分父親都不善於表達自己,我父親也不例外。記得小時,我是個調皮的小女孩,經常爬上爬下。有一次,我和朋友賽跑,我不小心摔倒了,膝蓋擦傷了。回到家,父親瞟了我一眼,看到我膝蓋上的傷,冷淡地問道:“膝蓋怎麼了?”我把賽跑的事告訴了他,原以為他會安慰我。不料,他卻說:“沒事做嗎?要去賽跑!現在可好,膝蓋摔傷了吧!”當時,我覺得很委屈,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當我伸手想用袖子擦去將要流出的淚水時,卻看見爸爸已經從櫃子裡拿出了藥箱,並取出消毒藥水遞到我面前,讓我塗在傷口上。雖然他只是冷冷地說了句:“傷口別碰冷水,知道嗎!”但從中我知道父親是關心我、愛我的,此刻,我的心中充滿了溫暖。
父愛是羞於表達,疏於張揚的。父愛,如山高,如水深,如天寬。父愛是厚重而堅實的,也是溫暖而深沉的,更是巍峨持重的!
讀《綠山牆的安妮》有感 篇14
讀後感 ,968字當我們生活是黑色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著七彩的彩虹;當我們生活在黑暗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著頭頂的陽光;當我們生活在悲痛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著微笑。
暑假裡,我閱讀了一本書—《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妮使我深受感動。
這本書講述了綠山牆農舍的馬修和馬瑞拉兄妹,本想從孤兒院領養一個男孩來幫忙幹農活,沒想到卻陰差陽錯接來了紅頭髮女孩安妮。安妮用她那一張喋喋不休的小嘴,博得了馬瑞拉歡心,她留下了。安妮,擁有玫瑰般絢麗的想象力,一張小嘴巴永遠講個不停,給身邊所有的事物取可愛的名字,無心犯下的錯誤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活潑開朗的性格、勤奮好強的天性使她在學校裡贏得了很多朋友,並獲得了學業上的極大成功。安妮的到來使原本沉悶的綠山牆煥發出誘人的生機與活力,也給古老的村莊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書中的安妮就是這樣一個愛幻想的女孩,經常在做瑪麗拉給她的工作時,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而忘記了自己該做什麼。她總是幻想著未來,幻想美好的生活。安妮這種樂觀向上、追求幸福、渴望美好的性格,造就了她以後人生的快樂。安妮堅強樂觀,雖然她從小失去了父母,之後的遭遇也很不幸,但她愛幻想,樂觀面對生活。在
之後的學習中,也是那麼的積極向上,渴望獲得知識,勇於競爭和拼搏,最後還考上了大學。
這本書告訴我:只要你用樂觀的心去看世界,就會發現微笑無時無刻在你身邊。
安妮,是一個為了夢想而拼博的人。是一個關心別人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不怕困難,勇敢的人。安妮雖然是一個孤兒,但她卻一點也不憂鬱,一點也不傷心。安妮的樂觀和到來使原本沉悶的綠山牆煥發出生機與活力,也給古老的村莊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用樂觀去面對世界,我們的生活總有一天會充滿了陽光和快樂!
安妮有著許許多多的夢想,對於安妮都很難實現。但安妮卻用她的努力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安妮的活潑樂觀和堅強,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感動了我。生活中只要有樂觀,幻想美好的明天,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生活也很樂觀,那時,它便將你帶出了困境。
真正的快樂是正視人生的堅定的成熟,是從容踏過坎坷後的微笑,是絞盡腦汁做出一道奧數題後的舒暢,也是一種踏雪而歌的氣質。讓我們像安妮那樣,樂觀向上,用積極的心態微笑著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越過一個又一個障礙,衝破一個又一個難關,朝著我們美好的夢想奮進吧!
偉大的母愛——讀《一歲一歲的母愛》有感 篇15
讀後感 ,499字在這個酷熱而又漫長的暑假中,我看了許多書,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叫《成長。感恩的心》。這本書主要講了關於感恩的故事,但令我最最感動的一篇是《一歲一歲的母愛》,這一篇感動人心的文章主要講了:作者的母親在作者的每一歲中都為作者付出了無私的母愛,作者答應以後要好好孝敬她,可因為工作忙,沒時間。
在作者九歲時,“文革”中的父親挨批鬥,“我”成了“黑五類”。一天,“我”不小心招惹了一個造反派派頭的兒子,他非得讓“我”學狗爬,不然就誣陷“我”是小反革。而“我”從小就脾氣犟,就是不從。造反派頭頭的兒子氣急敗壞,讓他爸對我實行“專政”。這時,趕來的媽媽知道這一切後,為了“我”不再遭受更大的罪,便要替“我”在地上爬。在場的人全都被媽媽震撼,那個造反派頭頭的兒子也悄悄地溜走了……
在這個世界上,為了別人不受辱,心甘情願自己去忍受這比天還要大的恥辱,不會有別人,只有母親了!
小時候,媽媽總是把最好的都給了;可長大後,我卻從未想到把最好的都給媽媽。在這世界上。母對子的愛遠大子、永遠大於子對母的愛。這世界上,媽媽從不欠我,而我只欠媽媽!
人的一生,最撞擊心靈的聲音是“媽媽”;全世界的語言中,“媽媽”兩個字最重。
讀《綠山牆的安妮》有感 篇16
讀後感 ,542字上學期,語文書上的‘課外書屋’給我們介紹了一本叫《綠山牆的安妮》的書,很有趣、很感人。於是,我經不住誘惑到書店買來看看。
這本書主要講述:安妮出世不久就父母雙亡,成了孤兒。好心的鄰居把她養到6歲。她開始到一戶人家看孩子,後來又被送到孤兒院。11歲的時候,住在綠山牆島上的馬修和瑪莉拉收養了她。安妮天性活潑樂觀,她因為天真和愛幻想鬧了不少笑話。又因為善良和直率贏得了友誼和真誠的愛。她憑著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學,但為了照顧生病的瑪莉拉,她又放棄了學業,留在家鄉當了小學教師。
我輕輕合上這本書,內心湧動著一份感動、一份欽佩、一份同情。雖然與書中的人物告別了,但書中所敘述的事情,所描述的情景,所表達的感情,卻已在我心中生了根,使我深受感動。安妮雖然在出世後不久就父母雙亡了,成了孤兒,但她卻非常樂觀、堅強,克服了種種困難。
在生活中,我認為我們應該多向安妮學習,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每天都能得到父母的寵愛、關心,但有時卻不懂得珍惜,甚至還與父母頂嘴,而安妮呢,現在連話都沒有機會跟他們說了。
安妮的父母雖然雙亡了,但她也還是很堅強,我們也要一樣,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下去,認真克服。
《綠山牆的安妮》是本不錯的書,有時間可以買來看一看,比較安妮與你,或許會有許多啟發呢!
讓世界充滿愛——讀《你是我的寶貝》有感 篇17
讀後感 ,453字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以前讀過很多的書,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黃蓓佳寫的《你是我的寶貝》這本書。
書中的主人公是個叫貝貝的唐氏綜合症患兒,在他兩歲的時候,他的爸不幸在一次考查中遇難,媽媽離家出走了,從此以後奶奶就擔起了撫養貝貝的重任。她努力的教導和培養貝貝,貝貝也成為了一個心地善良、熱愛大自然的孩子。可是不幸又一次的發生了,奶奶在他十歲酌寸候因為心臟病去世了,貝貝成了一個孤兒,舅媽為了得到貝貝家的房子,把他接回了家,他們的私心,讓貝貝受了不少的苦,但是在貝貝的感染下,舅舅的一家得到了改變。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情節是:貝貝的奶奶去世了,貝貝還用雞毛和紙板做了一雙翅膀,還說要用翅膀飛上天找奶奶,當我看到這時鼻子一酸,心想:貝貝真是一個傻孩子,沒有,奶奶的生活,他到底要怎麼過呀?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他們都應該得到疼愛,貝貝雖然從小就沒有了親人,但是一直善良、單純,就像一面明亮的鏡子,讓接近她的人變得都不自私,同時它又像一塊透明的玻璃,照亮了我的心裡。如果我們都有像貝貝一樣的品質,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
星空下的撒哈拉——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8
讀後感 ,800字記得是初二那一年,我第一次接觸三毛的作品,看的第一本書便是她最有名的《撒哈拉的故事》,沒想到從此之後我就愛上了這個灑脫不羈富有真性情的流浪作家。而那本《撒哈拉的故事》也讓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三毛筆下的撒哈拉讓我向往,儘管那是一個十分落後、環境惡劣、生活艱辛的地方。沙漠,天氣酷熱,風沙襲人,沒有足夠的水,沒有新鮮的食物……但或許這就是我喜歡三毛的原因吧,她總能把艱辛的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把撒哈拉貼上只屬於她獨有的標籤。
說起來,她僅僅是看到了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就決定了要搬過去住。真不愧是最勇敢瀟灑的三毛啊!也正是因為她的勇敢和灑脫,才讓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那麼真實,直抵心靈的作品。而《撒哈拉的故事》最大的功臣之一還有那個苦戀三毛多年,也是三毛一生的摯愛—荷西,他二話不說的跟著三毛踏上了通往撒哈拉的旅程,並在沙漠結婚,譜寫了一段令無數人銘記的“沙漠戀曲”。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所以才會讓人感動,難以忘懷。正是因為這些都是三毛親身經歷的事情,如她自己所說,她只是在描寫她的生活。她與荷西的沙漠生活,有開心,有難過,有無奈,有恐懼……
在“沙漠中的飯店”一文中,我看到了三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她會利用現有的條件為自己艱苦的沙漠生活增添活力;“娃娃新娘”描寫了當地土著人結婚的文化,結婚時的場景描寫栩栩如生,好像我也感受到了三毛對於娃娃新娘的難過和憐愛之情;而“荒山之夜”中,也讓我跟隨著她體會到了面對心愛的人陷入困境,卻倍感無力,深深的恐懼感;但是“素人漁夫”又讓我對沙漠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同時不得不感嘆她的真性情。
夜晚的撒哈拉一定更迷人,浩瀚無盡的夜空中閃爍著無數明星,而三毛的文字彷彿有一種魔力,她筆下的撒哈拉狂野溫柔神祕又充滿了浪漫的氣息,她賦予了撒哈拉新鮮的生命活力,牢牢地把我吸引著,猶如蒙著一層薄薄的面紗,引著你無數的遐想。
讀《柿子色的街燈》有感 篇19
讀後感 ,929字在開心的寒假裡,我看了好多書,增長了好多知識,明白了好多道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柿子色的街燈》了。我讀了好多遍,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書中的傷心難過,開心快樂,和對親人朋友的思念,讓我受益匪淺。
在主人公可欣的家裡,有一個老人—燕子姨婆。但是,燕子姨婆和可欣的外婆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卻有一份比親人還親的感情。自從可欣外婆過世以後,燕子姨婆就來到了可欣家,還帶來了一隻貓,它叫大咪。一天,大咪把可欣帶進儲藏室,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可新發現在儲藏室居然有一條小路,大咪把可欣帶到當燕子姨婆還是小燕子的時候。那時,小燕子的爸爸是賣雜貨的,每天都帶著小燕子去賣雜貨。可欣在那裡瞭解了燕子姨婆小時候的故事。後來,爸爸媽媽帶著燕子姨婆和可欣來到華美阿姨的村子裡看油菜花,油桐花開的季節裡,整個村子都是雪白的,風一吹,落在了身上,身上和小房子上。
在華美阿姨的村子裡,燕子姨婆要可欣去找幾個和他有約的老朋友,這是她最後的心願了。他講起了她小時候的故事:“我和爸爸在土地公那兒,賣了許多貨,有一隻大黃貓—大咪,我跟著它來到了一棵大油桐樹前,接著,下起了大雨,我在樹下拾了兩顆大樹的七彩珠,那七彩珠是大樹的,我把它還給了大樹,我們成了好朋友。我要在我活著的時候找到大樹!”燕子姨婆憑記憶力找到了那棵大樹,和老朋友團圓了。
燕子姨婆年紀很大了,行動不方便,她還有一個好朋友,就是九降風的女兒—九妹妹。姨婆還給了可欣一個九妹妹的花頭巾,可欣帶上花頭巾之後,就跟著大咪飛到了柿子園,看見了一個認識九妹妹的小女孩兒,她帶著可欣找到了九妹妹,幫燕子姨婆實現了最後的願望。等可欣回到家以後,已經夜深人靜了。
第二天早上,燕子姨婆和大咪一起到了另一個世界去了。傳說只要找到柿子色的街燈,就可以與另一個世界的人相遇。可欣一定要找到那柿子色的街燈,在燈光下,與親愛的姨婆相遇。
可欣是那麼的善良,那麼的尊重老人,是我遠遠比不上的,有時連過節都想不到給親人做個賀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生日也記不住,雖然能給老人讓座,但這也是偶爾做做而已,比起可欣來,真是差距太大了。以後,我也會以可欣為榜樣,學習她那些優秀地品質,讓自己也成為又一個“可欣”。
讀《三臂樹的傳說》有感 篇20
讀後感 ,699字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寒假中,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便是書城了。每次走進書城,我總會被各式各樣的圖書所吸引,一本本圖文並茂的圖書總能令我目不暇接,愛不釋手。輕輕聞著瀰漫在空氣中的書香,我的心緒如同歡暢的小溪,奔到三樓拿起早已心儀的《三臂樹的傳說》津津有味的讀起來。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叫萬礞礞的男孩,他有一個灰色的童年。在家裡,他的繼父對他粗魯嚴厲好無愛意;在學校,他的班主任蠻橫無理毫無責任心。缺少親情和友情的萬礞礞一心想找到這個城市裡最離奇的一個傳說一位神祕的黑傘怪人和一棵四季常綠的雙臂樹。據說擁有了他們,便會得到幸福。萬礞礞四處尋找,然而,沒有一個人知曉他們的真正所在。一天,對生活絕望了的萬礞礞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時,傳說中的黑傘怪人出現了,雙臂樹變成了三臂樹,他們讓萬礞礞獲得了親情和友情。
萬礞礞的遭遇讓我憤憤不平,尤其他的繼父總是不分青紅皁白地打他。家長應不應該打孩子?家長和孩子的矛盾該如何化解?我和小夥伴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我們認為家長是不能打孩子的,現在許多家庭出現打孩子的現象,家長和孩子都有錯。家長在教育孩子上不應該太嚴厲,應該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當然,我們孩子更不應該與家長犟嘴、賭氣。確實是這樣,文中的萬礞礞如果沒有與繼父賭氣,而是與繼父心與心的交流,如果他的繼父也不對萬礞礞那麼嚴厲,不因一雙臭襪子而蠻橫地辱罵萬礞礞,而是耐心地教育他,父子就不會有那麼尖銳的矛盾。合上書,我為萬礞礞祝福,我期盼三臂樹能一直陪伴著他,讓他幸福快樂!
《三臂樹的傳說》讓我明白,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需要我們每個人細心地呵護,心與心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