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文化之美解鄉愁之思相關作文20篇

保文化之美解鄉愁之思 篇1

高三作文 ,778字

前不久,網友在論壇和微博上展開了關於更換地名的爭論。有人認為應該改名且更“高大上”些,也有人認為應以家鄉標誌性名勝用名,但我認為不應隨意改名。地名是一個地區的標誌名稱,承載著當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保留文化原有的淳樸,也讓所居之人排解一份鄉愁之思。

毋庸置疑,地名是一種文化的識別符號,它承接著地區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我們情感的一個寄託之處。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我們的思維更是傾向於多元化,更想接受多方面新奇的事物,但文化有其固有內涵,並不能隨我們思維的轉變而對其有所侵犯,保留文化原有本質,讓文化之美更源遠流長。

細想之,一個地區的取名難道就是為了追求時尚與功利麼?顯然不是。有些地名在我們看來可能略顯土氣,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當地文化的一種標誌,文化的取名並不噹噹受限於時尚和功利的捆綁。以名勝作為地名確實可能對家鄉旅遊業有所推動,但再細想,一切經濟的發展就只能看旅遊業麼?且進一步講,文化的體現也不止於名勝,以名勝為地名只會使當地文化侷限體現於景區,並不能全面展現當地豐厚歷史文化內涵。

故而,保留原有的地名也不失為是明智之舉。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獨特的背景,地名也是對那段滄桑歷史的承載,是我們排解鄉愁的一個情感寄託。如若我們身處異地,聽到自己家鄉的名字時也會深感親切,這就是地名給予我們鼓動的力量,給予我們鄉愁的排解。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正確地去了解家鄉地名,深刻去領會其中所具有的涵義,這也不僅是對地名文化的尊重,也增強我們的鄉土之情。

反觀社會焦點事件,琅琊閣改名一事在網上也是引起熱議,這樣為了迎合旅遊業對地名本身的侵犯,固然是有所不當,以追求時尚更名也同是如此,保留原有地名也讓地區的文明能被後世所銘記。

地名是鄉愁的情感寄託,並不能隨我們主觀意願與名利心而有所侵犯,保留文化淳樸之美,也讓人清心排解一份鄉愁之思。

傳承中華之美,飽含文化之韻 篇2

國二作文 ,975字

春節是中國人眼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在人們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春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存在既代表了人民美好的社會願望,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文化的魅影。

最具文化底蘊的,當然要數“對聯”和“福”字。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通俗性和高雅性相容,雅俗共賞。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深深地吸引著我。“福”字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同時,“對聯”和“福”字也展示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一橫一瞥,一點一捺,寥寥幾筆卻有無限氣概和感慨,讓我讚歎不已。

接下來,就是我們盼望已久的除夕,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大年三十”,是一家人相聚日子。這一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格外高興。當然,這一天也有三個最為重要的習俗,便是“祭祖”、“吃年夜飯”、“守歲”。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非“魚”莫屬,它取“年年有餘”的吉慶寓意。其次,加上春節聯歡晚會這一盛大節目的襯托,顯得更加吉慶歡樂。最後,人們還要守歲。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收穫頗豐。煙花滿天飛,點綴的夜幕絢爛多姿,每個人都靜靜欣賞煙花上升的精彩和綻放的美麗,隨著煙花的升空,默默祝願……

年初一,一定是春節中最溫馨的一天。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走街串巷,給親朋好友帶去問候和祝福,也就是俗稱的“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想,這一天也是小孩子們的最愛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收到大人的“紅包”,即“壓歲錢”。這裡面不僅有錢,更有大人們對孩子們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願。時間帶走的是嬌豔的外表,留下的卻是經久瀰漫的醇香!春節正是如此,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它的輝煌,造就了它無法撼動的地位。我們愛春節,更愛創造它的傳統和文化!

美食文化之我見 篇3

高二作文 ,177字

生活雖然現代化了,可我們骨肉間流動著中華的血液,我們不是浮萍,隨波逐流。我們有根,這條根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不要讓風吹塵掩蓋了,不要讓沙迷了我們的眼睛,不要讓脫俗的慾望丟了心的靈魂。

醒來吧!我們手裡握著最好的東西,千萬別讓它丟失了,並不是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而是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真正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讓中國的美食文化之風來得更猛烈些吧!

中華飲食文化之美 篇4

國一作文 ,1288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為我們所驕傲與稱讚。中華民族是一個對食物具有狂熱愛好的民族,中國的飲食文化蘊涵著中華文化之美。

中國人對於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從不曾因時光的變遷而動搖。古之祖先對於美食的熱愛,也體現著對生活的熱愛,對山川自然的熱愛。他們懷著這樣一份源自於對自然、生活的熱愛,甚至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美好,在數千年格物運化中,逐漸孕育出了屬於中國的雅俗共賞的中華飲食文化。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一生清貧,然而他對美食之追求卻未曾厄於窮困之中。當然,中國的飲食文化,也離不開茶。《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為飲食文化中的“飲”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於“情”,品茶抒情,寄情於茶的詩句數不勝數,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詠茶賦詩,也為中華文化詩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從遠古時代傳說起,就融於華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黃子孫的血液裡;自陸羽始,中國有了茶學,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陸羽尋出了茶的真諦,並在尋覓“至茶”的過程中形成了不羨榮華,專心研究於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這一句可謂中國飲食文化大雅之寫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飲食離不開凡塵俗世,柴米油鹽,而在大俗之氣裡有大雅之氣度。

蘇軾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蕩自由,享受生活,對美食的鑽研可謂精妙,所制的東坡肉流傳至今。而他的《豬肉頌》看似一篇娛樂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這一首小詩雖不求押韻,詩人可自搖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濃,更讓人垂涎欲滴,難怪詩人又“每天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兩句,顯露出詩人的閒情與雅緻,這不僅是中華美食的一種性格,更是中華文化美食之旅。然而,這東坡肉不正是東坡身處逆境之間,樂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體現嗎?也正是因為東坡豪邁曠達,熱愛著繁華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難中尋求自己所愛的食物。我們無從知道東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嚐東坡肉入口即化,吃了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味之際,我們似乎能體會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對生活的愛與追求。這難道不是大俗之氣中亦有大雅嗎?

中國的飲食文化隨著時間的年輪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至今仍寄居在我們的味蕾之上。中華文化美食包羅永珍,但中國人的“好吃”更是舉世聞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卻對此頗有微詞,把中國人對於美食的追求看作“貪吃”與“浪費”,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瞭解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而已吧!文化價值的不同,自然也產生了思想上的差異,但終究都會殊途同歸,都能折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愛與追求。

美食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東坡肉也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它蘊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氣度的中華文化,這何嘗不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體現呢?

在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也許早已超出其本身,它與中華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更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一種雅俗共賞,關於情懷的人文精神的意義!飲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氣質,傳承中華飲食文化也是傳承中華文化,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傳而努力奮鬥吧!

以文化之名,走進家鄉 篇5

國小四年級作文 ,420字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離不開鄉鎮文化站。因此加強鄉鎮文化鎮的建設,充分發揮文化站功能,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這天,我們來到了安地鎮寺口村的文化大禮堂,瞭解了寺口村的文化,我們並排坐著,聽著鎮文化站的講解員講述寺口村的文化。

傳說寺口村的祖先姓邵,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能人,而且會看風水,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規劃起家園,住一段時間如果不滿意,就會繼續遷徙。有一天,他們來到了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名叫雅幹村的地方,可是當地的百姓不歡迎他們,他們只好繼續前行,來到了一座寺廟前,這裡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族人便詢問寺廟中的方丈:“可否能讓我們在此住下。”方丈爽快地答應了族人,人們辛勤勞動,男耕女種,早出晚歸。最後,邵氏人越來越多,族人們想,既然在這裡住下,那就該取個名字,村口有座寺,那就叫寺口村吧,寺口也就由此而來。

通過對寺口村的農耕文化的學習,知道了寺口村的由來,也更加激發了我對的農耕文化的瞭解。

護節氣之美承文化之魂 篇6

國三作文 ,940字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昔日我們牙牙學語之時,縈繞耳畔的二十四節氣如今卻逐漸被人淡忘。而今,其申遺成功,又一次將人們的文化記憶喚醒。於此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吾輩當身負此責:護節氣之美,承文化之魂。

所謂二十四節氣,即是前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相關實踐,乃先輩智慧之精華。春分、穀雨、驚蟄……,一個個節氣語意簡明又暗藏畫意,串聯起了四季的翩然變幻,更為生活增添了一份悠然之美。可以說,二十四節氣不僅集自然的詩意與農業實踐於一身,時至今日,也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或許有人會說,於今日這般的資訊時代,指尖輕點便知天下事,為何還要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呢?誠然,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體系似乎與現代資訊的高速化、準確化相矛盾,但換個角度看,其背後所蘊藏的傳統文化之根基,乃是今日民族立身之本。更何況,放眼今日的農業耕作,二十四節氣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和指導作用,它所隱含的文化知識早已滲透在我們朝夕於斯的土地上。因而,資訊時代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傳承並不矛盾。

而如今的多元文化時代,不僅有文化碰撞、文化融合,更應有文化堅守。為二十四節氣申遺,便是一種文化堅守。放眼社會,當洋地名氾濫於周身,當老建築在車輪之下轟然倒塌,當人們沉溺於西方節日之中時,守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更加凸顯其必要性。如同城市的土層需堅實守護方能承高樓之重,文化的土層也需悉心呵護方能承民族之魂。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乃是千萬份堅守中的一份,唯集眾人之力,方能佑其承襲萬代。

進一步來看,二十四節氣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其覆蓋了農業,氣象,飲食習俗等多個方面,可以說打上了獨特的民族烙印。而這,正是在當今國家軟實力日益重要之時,我們所缺乏的民族印記。從匠人精神到二十四節氣,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它們連線起了中華民族深埋於心的共鳴感,喚醒了人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這傳統文化日漸式微之時,為二十四節氣申遺喝彩,為傳統文化的弘揚貢獻一己之力當刻不容緩。

護節氣之美,承民族之魂,我們當守護好這一份文化之美,併為文化傳承奔走不停。雖道阻且長,願溯洄從之,讓文化之光於傳說已然緘默之時,依然還在無聲閃耀。

文化之美 篇7

國小四年級作文 ,756字

說起傳承,人們的腦海裡往往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文化禮堂拔地而起,從裡向外透出濃濃的文化氣息。這不,我跟著爸爸媽媽,去遊覽家鄉那道靚麗的風景線。

經過大約二十來分鐘的鹿城,我們終於來到了文化禮堂,一下車,我不禁讚歎於它的美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浮現在我的眼前,那屋簷上展翅欲飛的龍與鳳,那帶著莊重和雄偉的大門,無一處不令我著迷。

推開硃紅的大門,邁過高高的門檻,我們來到了文化禮堂的裡面。一進去,一種檀木香帶著書香撲鼻而來。文化禮堂真大啊!差不多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我趴在了玻璃櫃上,目不轉睛地盯著裡面的文化遺產,有紙花,有皮影戲中的小人偶……真是五花八門。我們接著往裡走,這裡是戰爭時期用自己的鮮血保衛祖國的英雄的雕像。我走到了存瑞的雕像前面,他的嘴張著,彷彿在呼喚著什麼,我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

再往裡走就到了圖書館,我就像沒吃飽飯的人見到面包一樣撲在書上,迅速抓起一本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書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我,以至於我忘了時間的流逝。媽媽說讓我看到三點半,她和爸爸再逛一會兒,可現在已經四點而是了,我急忙把書放回原來的位置。我剛剛放好書,媽媽就來了,她帶來了一個好訊息:文化禮堂裡有人現場剪窗花。她準備帶我去試試,我開心地手舞足蹈,拉著媽媽的手就要跑。

我來到現場,找了個位子坐下,拿起剪刀和紙,跟著學了起來。教窗花的奶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剪出的窗花栩栩如生。我跟著左折一下,右剪一刀,手把手地教我。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一顆閃耀的紅星剪好了。我的心裡洋溢著成功後的幸福感。

天,慢慢暗了下來,今天的旅程也結束了,我們出了文化禮堂,我回頭瞧了一眼文化禮堂,它的美永遠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尋傳統文化之美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653字

越過一座座大山,裹著一層層綠蔭,我們來到了美麗而富有文化氣息的楊守敬書院,尋找傳統文化之美。

禮下德

書院大門口,矗立著一座楊守敬先生的石像。他身板挺拔,衣袂翩翩,一副沉靜篤定的神態,站在歲月的深處回望,俗塵盡洗,潛心做學問,這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古人云:“先正衣冠,後明事理。”於是我們穿上了漢服,戴上帽子,先正衣冠。“君子正衣冠,帽子要戴正……”老師莊嚴的聲音在耳畔響起,伴隨著音樂,我們拜楊守敬先生為師。無論時光如何消逝,人們對禮儀的尊崇,對知識的渴望,永不改變。

書中線

線裝書,源於五代,盛於清代,是中國傳統書藝術的最後一種形態。書,其古樸的外表,深厚的內涵,儒雅的意境,已成了我們中國的代表之一!我們今天又拾起了這古老的藝術。我們捻紙、剪線、穿針、打結……一步一步小心翼翼。針線在書頁中不停穿梭,不一會兒,我們親手製作的第一本線裝書書橫空出世了!這本書,是我們的驕傲!

傘上藝

油紙傘是直杆雨傘的祖先,在中國已“活”幾千年,油紙傘的製作工藝也成了我們中國的瑰寶。我們今天就有幸體驗了一次油紙傘的繪畫過程。我握著畫筆,蘸上顏料,隨意潑墨。綠色的危機、黑色的敵意、紅色的怒氣、黃色的溫暖……在我的筆下一一呈現。不一會兒,一個有模有樣的天空之神便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讓我們一同去尋覓、去領略這傳統文化的千古風情吧!

中華文化之基石——漢字 篇9

高一作文 ,409字 篇美文,一卷卷古文,一本本著作。

小時候,我對漢字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每次媽媽買練字本回來給我練字時,我便歡天喜地地捧著練字本到書房專心地寫起字來,我寫著寫著,常常為我面前的這一個個方塊字而動情。它們像一群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耍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

中華兒女對漢字的感情是無法形容的,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親切,一種由衷的崇敬。漢字是最優秀的藝術,唯有它能發展成為一門“書法藝術”,在各位書法家的筆下,神奇漢字更是魅力四射。

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更應該熱愛自己的文字,傳承自己的文字,傳承自己的文化,讓漢字這個中華文化的瑰寶永遠閃爍著它那迷人的光輝。漢字的飄逸、整齊、輕盈、歡快,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是中國百年來的文化精髓。

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更要熱愛自己的文化,最愛那先生教的方塊字兒,如同做人一樣,橫平豎直,堂堂正正。

品中華文化之芳香 篇10

高二作文 ,833字

開啟書本,拈一朵文學之花,品一杯淡雅清茶,四周氤氳著中華文化的獨特芳香,細細品讀,回味無窮。

文化,不知於何時,你突然出現;不知於何處,你開始熠熠發光。

也許是在遠古,你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帶著先哲們的不朽之作,輕輕地靠近了我。在很遠的時代,你便流行於民間。但我真正地認識你,便是在讀《詩經》的時候。305首詩歌的確是一種文化,開創了現實主義詩歌之路。

在戰國七雄的戰爭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戰亂平息,始皇統一天下後,你便悄悄地帶上了《離騷》上路。這對你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筆極為可觀的財富。不得不佩服你,因為經得住時間的沉澱,往往是永恆的東西。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華文化的復興也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面前。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經滄桑,但仍昂首屹立於世界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乘一隻孤舟,在碧波盪漾的歷史長河中划行—中華文化是一部巨集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都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和動力。因此,“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

神州大地,處處絃歌之聲;誦讀經典,品文化之芳香。

既知中華文化為核心,那我們應當怎樣做呢?我想:傳承中華文化需要創新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實現“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機制體制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改革目標,必須以人民為本,滿足人民的需求。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為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