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中國男孩》有感相關作文20篇
人生——讀《中國男孩》有感 篇1
讀後感 ,801字只要你信心不倒,什麼都不能打倒你;只要你脊樑不彎,你能扛起一座山;只要你心中充滿愛,世界將更加精彩。
洪戰輝的一席話讓人回味無窮,在這現今“超女”橫行,韓劇流行的現代偶像化社會裡,無疑是一聲驚雷,驚醒了有些麻木的頭腦;如同一縷陽光,驅散了心中鬱悶的想法。他的出現,使得我們這些整日飽食無憂的青少年得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
戰輝是一個十分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少年,他經歷了太多太多有些同齡人甚至無法想象的苦難。他的父親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在他12歲那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他的人生開始改變。不堪重負的母親離家出走,而面對年幼的弟弟和嗷嗷待哺的妹妹,戰輝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艱難困苦並未壓彎他稚嫩的脊樑,反而激勵他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學,還把“撿來”的妹妹養大,送進學校讀書。儘管生活拮据,卻從未申請資助,一直獨自努力奮鬥著。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強自立的堅韌品格,讓我懂得了“一個人自主,自強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何其短,眨眼間已是物是人非。人生在世,什麼都帶不走,只能帶走惋惜;什麼都留不住,只能留住回憶。雖然活著時非常瀟灑高貴,但死後,不過也魂歸塵土,軀灑大地,留下一點曾存在過的印記罷了。而活著時十分貧窮困苦,但精神高貴,死後什麼也留不住,只能留下人們心中的精神烙印,這反倒更能讓人鉻記於心,久久不忘。
但在現今社會裡,人們往往甘當前者,不當後者。他們追求衣錦榮華,互相攀比,全然不顧尚有多少人仍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他們精神開始麻木,對於各種花錢的理由都可接受,卻不願掏出一兩元錢去資助路旁的窮人。在大手大腳的同齡人前,洪戰輝的那種勤儉的習慣就如同是黑夜裡的燭火,顯得格外醒目,縱然自己僅有50元錢,卻仍用來幫助班上更貧困的同學。比起他人,更重要的是那種面對人生的精神。
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像洪戰輝那樣經歷太多苦難,但是我們都要學習他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要對得起自己所擁有的。
讀《中國男孩》有感 篇2
讀後感 ,861字當超級女聲在中國持續火熱時,當哈韓哈日風暴在中國風起雲湧時,這個中國男孩的出現來的有點突然,有點突兀。他的名字叫:洪戰輝。
他的故事更像一部傳奇:自幼母親出走,父親瘋癲,撿回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妹妹。但卻憑一已之力頑強地生活著。這一切對於洪戰輝來說都來的過於險促,在別的孩子都還在撒嬌的年齡,他便開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這個支離破碎的家。或者說他是個異類,在我們開始享受生活和親情的溫暖時,他在另一個孤獨的世界掙扎。當脆弱成為時代病,同情和理解都成為時尚的呻吟時,他讓這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可以說,他唯一比我們富有的便是那顆堅韌不拔的心,它有力的搏動著,使他的人生在苦難中昇華。
當我讀著他日記本中的那些不屈的字句時,我感動,我自慚形穢。而本書告訴我們的不僅是深深的感動,我們真正在乎的是:是否能從洪戰輝的承擔中看到我們自己的承擔,並努力為之。作者並非用諸如“艱苦卓絕”等詞語來形容他的生活,但平凡的語言帶給了我們更多的觸動。為什麼他的人生就如此慘烈,為什麼生活就如此不公?從平凡的字句中,我們找到了一種生活,一種我們願意相信而始終不能相信的生活。在洪戰輝面前,我們太過脆弱,他的光芒刺痛了眾多習慣黑夜的眼睛。
縱覽此書,難道我們得到的僅僅是一種難言的觸動?可以說洪戰輝的傳記是一部最能催人淚下的作品,而作者卻告訴我們:“其實任何道德的標高都反映出現實的缺失。“洪戰輝的故事不應該被遺忘,他的精神更需發揚光大。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環境,洪戰輝的人生不需要被複制和刻意模仿。無論你是什麼人,只要你心存對生活的愛和希望,只要你歷經磨難而不放棄對生活的愛和希望,就能從你身上找到洪戰輝的影子。
只有在苦難這個迥異於常人的背景裡,我們才能看見洪戰輝的堅持,只有在洪戰輝被擊倒一千次後第一千零一次爬起來,我們才看得清他的價值。是的,總有一種精神會讓我們感到得淚流滿面,總有一個在人性的大漠上踽踽獨行的開拓者會觸動我們蒙垢的心靈。與其說我們發現了洪戰輝,不如說洪戰輝拯救了我們!
中國男孩的故事永遠不會結束……
淌在沙丘邊上的人生——讀《沙原隱泉》有感 篇3
讀後感 ,1338字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最富哲理的一篇遊記,也無非就是這篇《沙原隱泉》了。文章不長,但蘊含的思考足夠人們細細品上一陣子,像一杯清茶,散發著悠長悠長的餘香。
山,名為鳴沙山—全副行囊的智者,手持登山杖,佇立在沙丘前。這一刻,他是侏儒,也是巨人。黃沙漫漫,大漠之景在他面前鋪展,金蛇般的線條向前伸沿,像終點線,又預示了新開始—那是個制高點,佔領它,你也許會有新發現。
就這樣,看著前人留下的一串一直鋪到盡頭的腳印,他開始了。出奇的是—沙子意外的軟。一踏,一陷,一滑,耗去了他大半力氣—而踏別人走過的路,更是舉步維艱。你越發火,沙子越是死一般的溫柔,溫柔得令你打不出心中硬碰硬的烈火,想取個巧,卻發現更為困苦,就算苟且登上了所謂的終點,也心虛地懷疑到底是不是你走過的路,摸著那陌生的腳印驀然發現自己沒留下一絲痕跡。懷著這種虛浮,即便站在厚實的高崗上,也不比站在快開融的冰面上強,總怕著自己會狠狠地摔下去,萬劫不復。而自力更生卻更需要勇氣和毅力,細沙的圓滑總能把你的心搓圓,磨光。講不定哪一步之後你突然感到腳下的平實,怯怯地抬頭,山頂就被你爬到了。而且是踏踏實實地爬到了。
站在沙丘頂,大自然作為犒賞,鋪開了一道無與倫比的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金黃和黛赭純淨得毫無斑駁。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盪,大大方方,明明淨淨。色彩單純到了聖潔,氣韻柔和到了崇高。把自身的頂端和山的頂端合在一起,心中鳴起了天籟般的梵唄。踏實的成功就應名正言順地享有這樣的壯闊雄渾,伸出手指順著線條傾瀉下去,這,就是你的。
然而,當你細嚼慢嚥完“一覽眾山小”的瑰奇之後,細細地往山谷端詳,分明是一彎清泉,來得突然,來得冒失,甚至有些莽撞,安靜地躲在一個本不該有它的地方,有些無辜,有些害怕。要想弄清它的祕密,就要靠近觀察,可,問題來了—剛剛才爬上的丘頂,怎麼這麼顯得無助,化成了悲哀。嚮往巔峰,嚮往頂端,嚮往那傲視雄奇,風臨天下的霸氣,卻又怎麼知那迷人的峰頂只是一線鋒利的刀刃,容不得t望臺,卻被生靈們擱得老高。
無奈地滑下沙丘,看來老莊的預言實現了,站在丘底暇想頂峰的壯麗,身處頂峰又羨慕平原的溫暖,而所謂人生,也不過是在這矛盾中周而復始罷了。
急急向泉水奔去,卻發現這不僅是一灣小泉,中間寬處相當於中等河道,甚至還有幾隻水鴨在此輕浮游弋,岸邊盤虯臥龍的是幾棵百年古木,清泉靜地,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樹後有一陋室,遲疑間,步出一老尼。二十年前,這本有廟,毀了。為什麼在無垠大漠中會有如此的信仰者在此孤守?漠然沙丘不是答案,這源頭活水才是心靈的慰藉。壯麗之中寫一筆明麗,獷野之間抹一線溫柔,起伏之中鑲一份平實,浮囂之間躺一念寧靜。在浮誇裡給一份質樸,在居高裡給一份服帖,在狂野中給一份安靜,在厭俗中給一份清新。
生活需要調劑,只有這樣,生命才富有層次,才不會一味地大喜大悲。習慣了被各種單向誇張侵佔的思想才能在須臾之間醍醐灌頂,大徹大悟。這世間便有了歡騰與沉鬱,喜悅與憂傷,喧囂和平靜,膽怯和坦然—這個世界也會活出靈性,活出姿彩。
讀罷《沙原隱泉》,心中彷彿什麼充實著,有了厚度,也有了溫暖。
泉,你是淌在沙丘邊上的人生。
品讀經典,感悟人生——讀《繁星·春水》有感 篇4
讀後感 ,1008字你讀過這樣篇幅短小卻蘊含豐富的短詩麼?這種詩被稱為“小詩”。“五四運動”後,它曾盛行一時。在數量眾多的“小詩中”,最引人注目,還是偉大的散文作家,小說作家—冰心女士。她以詩歌的體裁寫成的著作—《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是冰心女士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冰心女士認為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寫成篇段,她將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機集子裡。總的來說,它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母愛童年自然。
母愛是一切擁有自己“寶貝”的母親所對待自己寶貝的無私、喜愛、真誠等等的愛,它如同朽木回春、雨後春筍、迎風破浪般等神奇可貴的力量。所以,母愛是一切“惡”人的懸崖勒馬,回頭奔向陽光燦爛的人生道路。然而,冰心女士用最熾烈的語言謳歌母親,把母愛宣揚為至誠至大、至高無上的威力,把母親宣揚為孕育著一切的“萬物之源”,而當不安寧的心靈需要安慰和歸宿的時候,母親又成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
世間擁有著最為獨特的思想,那就是稚嫩的孩子的童真。童真是最為單純的嬰兒,它們的心靈世界中,不知道什麼是貪婪,不知道什麼是歧視,不知道什麼是道德敗壞的風氣。所以,冰心女士偏愛一切幼小的,稚嫩的,芽苗一樣的事物。她視為兒童為世界上最純真、最可愛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反襯社會的醜惡以及世風的墮落。
生物組成了大自然,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生命。它們互相影響,互相競爭,互相生存,才有了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倘若,我們人類破壞這個體系,就只會帶來災難,某些有害生物的天敵被我們獵殺,導致它們繁殖的越來越多,破壞大自然,大自然就會混亂,影響著其他生物以及我們人類的生活。冰心崇尚自然,熱愛自然,這與她對母愛的宣揚一脈相承,在她的心中,太空,繁星、樹影、荷花、大海、山影、晚霞、白雲……無不散發出生命的氣息,意象豐繁而情思專一,對於向她這種“品質”要值得學習與發揚。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品質,對任何事物以及生態環境能向新時代。
冰心寫這本書中包含著對母愛的尊敬與熾烈,她認為心中的風雨來了、躲進母親的環裡,才能迎來風平浪靜,幼小的事物以及自然與母愛一脈相承,用幼小的事物去批判當時社會的黑暗,認為只有幼小的事物才是最純真的,自然當中的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散發著無止盡的熱愛對於冰心女士。
這本書,這本用“小詩”寫的書,蘊含著豐富的情思,體現出一種精神,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讀《中國文脈》有感 篇5
讀後感 ,1423字讀完了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425頁,期間的感受很難用我笨拙的文字去表達,剛開始時,讀起來有點澀,有點苦,到後來,越讀越覺得酣暢淋漓,蕩氣迴腸,溫暖熨貼……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如傾聽一支穿越三千年時空的清雅妙曲,蕩氣迴腸,暖意氤氳,頭腦清明。
餘秋雨先生像一位畫壇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飽蘸深情的筆墨,大氣磅礴地勾勒出漫長的中國文脈畫卷,流露對中華文學家園的滿腔撫愛和關切之情,時而工筆重彩,繪聲繪色;時而妙筆生花,汪洋恣意;時而清新點染,靈光流動……
中國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從五千年的蚩尤黃帝時代開始記載歷史,於是文學開始它永無止境的行走了。過了大致兩千年後,它在平和、安詳、尋常、世俗的黃河流域找到了《詩經》,讓新生的文脈開始走上旅途。
中國文脈跌跌撞撞吟唱著一首首《詩經》,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齊放、絢麗多姿、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時代。行吟在江風草澤邊,穿著衣飾奇特的屈原如約而至,他孤傲而天真,悽楚而高貴,離群而憫人,塑造了懸崖獨吟曲,拉出了詩人的文脈。
到了漢代,忍辱負重、奮筆疾書的司馬遷在獄中以從容真切的樸素筆觸、錯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記》,散文接手了文脈,文脈在此變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繪出了中國歷史的魂魄。
三國時期,叢林邊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從亂世之中強悍地接續文脈,隨後緊接著的是風骨飄逸,才德兼備的怪才學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學的賞顧,嵇康在刑場之前暢彈《廣陵散》更是將那種絕倫的聲調和情感震撼於世。響徹著自然之音的田園之中,氣定神閒、流淌潔淨淡遠之氣的陶淵明用他窮苦的凡人之軀高高舉起了文脈。
唐朝則是一場審美的大爆發。因著機緣巧合,北方曠野和南方巷陌間文化靈魂的融合,政治帶動著文化瘋狂地不可一世。文學自立而冗長,豐富而挑剔。詩即是如此,文亦出採,各種文學都以最強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唐詩巍峨頂峰瀟灑行走的幾男子:李白、杜甫、王維等成就了這麼一個文化藝術史的傑出時代。
五代十國,南方詩文仍在,南唐李後主李煜為開創“詞”的先例,讓明月夜風感受到:中國文脈從未停住過。
宋代,政文貼近,文人當政,數個同時足踏在文化巔峰和政治巔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蘇軾造就了中國文脈的慷慨激昂。
元朝的戲劇隨著文脈的涓涓細流顯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一舉奪冠,依依呀呀地自我展示。
明清兩代之期,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枝獨秀,全方位地探尋了人性美的存在和幻滅,撫慰了中國文脈五百年的荒涼。
中國文脈,還在繼續行走著。
讀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讓人不得不歎服其才大如海,文字綿厚而不沉悶,沉重而不冗繁,新穎而不輕佻,個性而不張揚。洋洋灑灑36萬字的鉅著,文采斐然,情感濃烈,邏輯嚴整,新意迭出,讓那些在漫長曆史長河中漸漸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閱讀過程如同在萬水千山中閒步觀賞美景靜聽天籟,空曠清新,賞心悅目,很有“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的怡然意境。
回到開篇,讓我們再次溫故和回味: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等級,是文脈的生命……文學的等級,與官階、財富、療效、傳播等因素完全無關,只由一種沒有明顯標誌的東西來定,這個東西叫品位……總之,品位決定等級,等級構成文脈。先生嘆道:“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我們應當在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
讀《中國文脈》有感 篇6
讀後感 ,3934字前記
談到文化,這勢必是一個極為博大深遠的話題。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湧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琅滿目。
文化,之所以稱為文化,就是因為它的那般與眾不同,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中國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它早在黃帝一代便開始作為記錄的工具,於是,文字經過不斷髮展,在那平靜安詳的黃河流域一帶,孕育出了《詩經》。餘秋雨先生這樣評價詩經:“《詩經》使中國文學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這種香氣和聲音,將散佈久遠,至今還聞到、聽到。”於是,中國的文化,便從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走向了極為博大精深的漢朝。
領略漢朝
在漢朝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著名文學家:司馬遷,司馬相如,孔融,班昭,班固,東方朔。在這些人物中,令我最欽佩的人就是司馬遷:他在年輕時是一個旅行家,遊覽過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在他三十七歲時,他因為幫著戰敗投降的李陵說了幾句好話,就惹怒了皇上,被殘酷的處以死刑,但是,他為了自己未編寫完成的史記,最後決定用腐刑代替。我一直十分驚訝於他用超長的勇氣竟然活了下來,因為當時在那個瀰漫著開疆拓土之勢、征戰殺伐之氣的時代,人們對死亡看得比較隨便。司馬遷過去侍從漢武帝出巡時,常常看到當時的大官由於沒有做好迎駕的準備而自殺,就像懊喪地打一下自己的頭一樣簡單,周圍的官員也不以為意,例如當時河東太守和隴西太守都是這樣死的。他大可以直接死去,撒手人亡,但是他並沒這樣做,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
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其有價值的地方就在於它開闢出了一個新的寫作思路—散文。就這樣,時間一晃而過,到了三國鼎盛時期:
亂出豪傑
文化上的三國對壘,讓人啞口無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兒子中有兩個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攏在一起,佔去了當時華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謂“天下三分月色,兩分盡在曹家”。曹操的詩,乾淨樸實,簡約精悍,曹植的詩,悽悽涼涼,純美高雅,曹丕的詩,綺麗工練,抒情深婉。三個人中,每一件精品都是能使世人嘖嘖稱奇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但是,話說回來,其實諸葛亮也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他寫的《出師表》在中國,只要有點文化的人就知道,南宋詩人陸游曾經這樣評價出師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只是,諸葛亮的文章,是當做一份軍事檔案來寫的,只憑這一點,他就比那心胸開闊,壯志激昂的曹操略顯遜色。因為曹操,他是真的把詩當做詩來寫的。
自三國以後,便是唐朝—一場審美的大爆發。
審美之勢
唐代文學自立而冗,豐富而挑剔,就像一場文學審美大爆發。在這場審美爆發中,接過中國文脈的人是是田園文學家陶淵明。他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厭倦了官場生活,於是脫穎而出。他感受自然,享受平靜,以大自然為魂魄,享受田園生活,最後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
繼陶淵明之後,在唐代,一個又一個文學巨匠脫穎而出,這,就是為什麼唐代文學如此之興盛的原因。但是,唐朝的唐詩盛世,其實南北朝功不可沒。北魏就像一個文化大熔爐,集各朝文化於一身,使它們融於華夏文明之中。
北魏王朝,不僅在唐詩上有著光榮的成就,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國家文明中,以龍門石窟與雲岡石窟為最,今年寒假我還特意的跑去做實地考察,當我看到了那壯觀雄偉,高高聳立在那石壁之上的石窟時,我不禁發出一聲感嘆,眼前似乎浮現出大批勞工熱汗朝天的修建石窟時的場景。
亂藏蘊麻
時光變遷至了宋代,儘管宋代已經失去了唐代的輝煌,但是畢竟宋太祖趙匡胤提出了文人當政的政治思想,所以中國文脈還依然閃耀著明亮的光芒。使宋代文學還是與往日比起來更別具一格。
宋詞的出現,使中國的文脈為之一振,使無數的愛國詩人因為憤憤不平,而留下了自己的筆墨: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當我在電腦上打出這些熟悉的詩詞時,我不禁再次被它們的驚天氣魄所打動。宋代,就是一個愛國志氣的高漲的時代。就是他們的氣概促成了擁有豪邁之氣的宋詞,並使其達到巔峰。這,或許是連文學水平達到鼎盛的唐代也自愧不如的。
文化延續
元代,一個壽命只有鮐背之年的朝代,創造了中國抹不去的恥辱—他是中國第一個受到外族入侵的朝代。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漢族文化與文脈很難在這個朝代中繼續延續下去。但是,令漢人沒想到的是:元朝皇帝闊窩臺與耶律楚才並沒有將中原地區整改為牧地,反而十分推崇漢文化。中書令耶律楚才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湛然居士文集》便出自他手。
耶律楚材主張漢化,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身為中書令的他,做了一系列改革大事:他選擇了自己的主要幫手—清楚漢族典章制度的丞相,主張不殺人,不屠城的信念,促成了財政,軍權,法權互不干擾的局面,並且及時控制住了高利貸,採用了戶籍制度,於是元朝日漸強大起來。
耶律楚材一生清貧,餘先生這樣寫道:“他死後,政敵對他的家庭財產進行了查抄。結果發現,“惟琴阮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產。真是太廉潔了。”不僅如此,他還放棄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他追求的“王化歸一統”、“四海皆弟兄”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復興契丹之夢。儘管他的契丹曾經建立過那麼壯闊和強大的遼國,留下了那麼豐富而動人的故事。
明清蕭條
讀過歷史書的人應該知道,明清兩朝閉關自守,廢除宰相制,設立錦衣衛監視重臣,大興文字獄,使文人墨客喪失考科舉的意義,隱居山林。不僅如此,朝廷還閉關自守,拒絕與外國的貿易往來,從而斷絕了中國文學的創新。所以,朝廷得不到新鮮的血液,文武百官中,大部分只是一些阿諛奉承的官員。再加上皇帝的享樂並且聽不進錚丞的勸告,最後中國文脈在這樣的推動下走起了下坡路。
所以,明清兩朝中,真正有價值的文學家也只有了曹雪芹與王陽明。
王陽明,建立了“知行合一”的“心學”,他留下來的四句話即是“心學”的精髓: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曹雪芹,在中國,幾乎是人人皆知。她寫下的《紅樓夢》被後人極力讚揚。“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四句話成了這本書瀟灑的寫照。我一直不知道,餘先生是非常熱愛《紅樓夢》這部書的。他在《中國文脈》中這樣說道:
“小說,習慣說“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我們中國人喜歡集體打包,其實這四部小說完全沒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級放在一起。
真正的傑作只有一部:《紅樓夢》。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項背。”
我覺得這段話說的的確有道理,《三國演義》氣勢恢巨集,故事密集,是一本從史學角度上來看十分重要的書,只是它按照陳舊的正統觀念來劃分人物正邪,有臉譜化傾向;《水滸傳》好得多,有正義,有性格,但是,小說情節到了好漢們被逼上梁山後,情節就無法繼續,這一點在我看來十分可惜;《西遊記》,在整體文學品質高於上兩部,可惜重複過多、套路過深,光憑這兩點,就影響了整本書的精神力度。
所以,我想說,《紅樓夢》通過了一個家族興衰的輪迴,讓人充分體驗到了人性美的存在狀態和幻滅過程,有一種時有時無的虛幻之感。
但是,畢竟在這茫茫540年中,只有曹雪芹屹立在中國文學聖壇上不倒,但是光靠那一隻螢火蟲是無法照亮整片中華大地的,所以,復興衰落的中國文脈,是我們華夏子弟應該做的頭等大事。
走進現代
為什麼中國的文脈不能復興?這是我讀完書後,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但是,我現在總算是想出答案來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安逸,沒有一絲波瀾,激發不起“文人墨客”創作的激情。回首古代,多少的好詩好詞都是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時代,或者是作者的政治抱負未能如願的時候?屈原,自己的政治抱負未能實現,於是寫下了《懷沙》賦後便投河自殺;司馬遷受到了奇恥大辱後寫下了《史記》,從此悄然無蹤;蘇軾一生被貶多次,但是他對生活抱滿希望,寫下了一首又一首千古名句……
所有的證據都悄然的告訴了我們,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必須要有激情,要多多出去活動,開開眼界,不能“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樣閉門造車,就像在學校裡天天做著同樣題型的卷子一樣,是始終是沒有效果的。
文章至此,我就引用一下餘先生的話吧:
“對中國來說,中國文脈是一種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種千年的無奈。抓住它,滿手芒刺;丟棄它,步履艱難。所以,我們應當在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
讀《中國童話》有感 篇7
讀後感 ,795字讀完《中國童話》,我覺得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寫得非常好,作者運用了無數的比喻、擬人、誇張手法,還添加了許多神奇的語句,把每個人物、事物都寫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十分引人入勝。
故事裡,有的人物美麗善良;有的人物陰險狡詐;有的人物雖然外表很美,但在美麗的外表下,卻蘊藏著一顆醜陋的心;還有的人物初心是善良的,卻太容易被迷惑,最後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一篇篇看似簡單的童話,卻讓我看到了世間人心的善良、醜惡和虛偽,明白了許許多多十分有用的大道理。在這麼多篇童話裡,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數《牛郎織女》了。
《牛郎織女》講的是一個名叫牛郎的孩子,從小喪失父母,帶著黑額牛被狠心的哥哥趕出家門,獨自生活。牛郎長大後,經黑額牛的指示,和織女結婚成家,生兒育女,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王母娘娘連續兩次派人勸阻都沒有用,於是就強行把織女捉了回來。牛郎披上了黑額牛生前留下的牛皮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髮簪一揮,變出了銀河,阻攔了牛郎。後來,他們的痴情感動了司鳥之神,每年七月初七,喜鵲們就會搭起一座鵲橋,讓他們在鵲橋上相會。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才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讀到這裡,我想起學騎自行車的情形:去年暑假,我準備學自行車,誰知出師不利,還沒開始騎,就摔了個狗啃泥。後來,在練習的過程中,雖然好幾次險些掉進池塘,但進展還算順利。但是,就在快要學會的時候,居然連人帶車重重地撞到了樹上,我就不想學了,想放棄,心理上總有障礙揮之不去。後來,在爸爸的鼓勵下,我不斷給自己打氣,覺得如果現在放棄,那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很可惜,希望就在眼前,只需要我再堅持一下,就能成功。於是,我又騎上了自行車,努力地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掌握了方向和速度上的技巧,最終學會了騎自行車。
《中國童話》裡的人物經歷了那麼多困難,最終都克服了,我們生活和學習中的小困難,又有什麼理由不克服呢?
讀《中國童話》有感 篇8
讀後感 ,495字在這個漫長而又炎熱的夏天,我讀完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中國童話》,這本書講了許多風趣幽默的小故事,有《牛郎織女》、《親親的蛇郎》、《獵人海力布》等,我最喜歡的故事叫做《歡喜河娃》。
《歡喜河娃》的主人公是一個性格開朗、天生愛笑的男孩,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有一位皇帝到林中去打獵,結果卻被困森林,投宿在森林中的一戶人家。剛巧戶主家新生了一個男娃娃,神仙說這個男娃以後會當國王。皇帝想殺了這個男娃,卻又不敢殺,讓人把男娃裝進鐵盒子裡,扔進了河裡。一對夫婦救了男娃,取名叫河娃。十七年過去了,皇帝再一次碰到了河娃,並認出了他,三番兩次想除去河娃,可河娃每次都很幸運的躲過劫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誠實、善良、樸素、快樂的性格得到了村民和神仙的幫助,一次次的挽救了他的生命。最後,他如願拿到了太陽的三根金髮,還和公主一起過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成了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用微笑和誠意治理國家的皇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笑容會融化這世上所有堅硬的東西,包括人的心,笑容會讓我們得到應該屬於我們的東西。
同學們,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黃蓓佳老師寫的,她還有許多有趣的作品,有興趣的話,讓我們一起閱讀吧!
讀《中國節氣》有感 篇9
讀後感 ,847字提起二十四節氣,許多人都會下意識地接一句:“知道!中國有二十四個節氣!”但是,對這些節氣,你又瞭解多少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也接觸了不少的節氣知識,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對節氣不熟,背下了節氣歌,也只是認識了這個所謂的“節氣”而已。
暑假裡,我充分地瞭解了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有人可能會疑惑地問:“暑假中只有兩個節氣,可節氣一共有二十四個,一個暑假,你怎麼可能會了解完二十四個節氣?”其實,我是看了肖復興老師寫的有關於中國節氣的這本書書,認識了二十四個節氣,並且跟它們打成了一片!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
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大地復甦……每個節氣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含義,連起來就是一首優美的詩:“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露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最喜歡,最期待的節氣就是大雪,漫天飛舞的雪花,猶如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孩子就可以到窗外打雪仗,滾雪球,堆雪人,可惜,我們身處南方,很少能夠看到這種美麗的景色。
二十四節氣既是古老的文化和趣意,也是承載了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密碼鎖,你只要拿起這把密碼鎖,開啟傳統文化的閘盒,就能夠領會它的奧妙;整本書圖文並茂,文字優美,生動有趣,圖畫精緻,活靈活現。對於還是小學生的我們來說,這本書的顏值已經十分的高了。
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承認,肖復興老師講的故事真的十分有趣,每一個節氣,已經不再是像度娘上的官方回答,死板無趣,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生活經歷,感想,還有古詩等等內容,讓我情不自禁地就深陷故事的情節……
在這本書中,我不僅收穫了閱讀的快樂,還有新的知識,讓我瞭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中國傳統勞動人民的智慧!傳統文化的知識一定不止於二十四節氣,期待下一次與傳統文化的邂逅……
大埔縣高陂中心小學 504班 羅依桐 指導老師:黃愛群
讀《水獺男孩》有感 篇10
讀後感 ,667字在黑暗中自己努力拼搏,會發現光陰就在眼前;在冬天中堅持傲然挺立,會感覺春天的到來。今天我走進《水獺男孩》這本書,看見了自我。
在一個小村莊裡,一個普通的小家庭中,小兒子在這村莊中快樂的玩耍,時兒游泳、時兒散步、時兒遊戲,反正他是自由自在,猶如一條在水中流動的魚兒,無拘無束。
這段文字的描繪,讓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天真的小孩子,在小溪邊,在小山東上……像一隻飛翔的鳥兒,掠過小山,拂過小溪,在天空中盤旋歌唱。他和城市中的孩子比起來是天差地別。他領略到的是農村中的自由之美與大自然的芳香。
後來他上了小學,他聽說有水獺男孩在村中,他很友好,會和人一樣交流,也很可怕,聽說在深水時會把人拖下水。有一天夜晚“丁丁”在“澡盆”中洗澡時,看見了水獺男孩在水中,不是自己的影子。他們友好相處著。看來傳說是假的,它們不會傷人。
這水獺男孩別人看不見,“我”與別人說話時它就會消失。這是為什麼,這好像是個神話。我讀到這兒,心中十分不解,他自己看見的是人們說的嗎?我覺得世界沒有那麼神奇的東西,如果有,我也想去看看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後來,“丁丁”想去看看它們是從哪裡來,便與它一起出發。走了很長的時間。他們走過一座座山,渡過一條條河流,經過大半天時間。後來他說,我住在一個紅色的水庫,說大,一望無際,說小,只有拳頭大。第二天,我才明白,這是我的心。
看到自我,明白心中的自己,讓我們看清自己,使自己更加自信,表達出自己的愛。
初見傾心——讀《人生若只如初見》有感 篇11
讀後感 ,905字“初見驚豔,再見依然。”—題記
在黃落黃昏,品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書香和茶香氤氳在空氣中。
人生若只如初見,彷彿這樣重要。如果所有的往事化為紅塵,所有的背叛與傷懷成為過雲煙雨,只留下初見時嫣然回首的驚豔,像清水一樣清純透明,這是何等美好的人生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班婕妤與漢成帝一見傾心,成為妃,又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在冰冷絕情的深宮大院,她始終相信,漢成帝會銘記初見的驚豔,會重新對她回眸,會如初見時候待她,她是否會明白,人會變?“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當班婕妤獨守皇陵時才明白得透徹:初見時的漢成帝已成過眼煙雲,無異於一具冰冷的屍體,事情不會再有轉機。
書中的人物大多都與班婕妤有著相同經歷,曾經滄海早已換了人間。讀第一篇時驚豔,闔上最後一頁時只剩下歎服。漢代的長慨是人生流動的畫卷,大唐的繁華是天邊綻開的焰火,宋同的迤邐是水邊的朵朵紅蓮,元令的精緻是秀氣迷人的小點,或悲或喜,有愛有恨,安意如用憐惜的心緒勾勒出在男權世界裡一個個心潔如霜、花容月貌不減清烈的奇女子和男子初見、相識、相處的故事,在她的書中古詩詞間的好不再是一個個任人擺弄的皮影,而成為具有獨立靈魂的演繹者,生動的詮釋著,最初的美麗,相處的心動與最初的遺憾,於是人們如我般的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
通過這本書,體會到支離破碎的美好,那是掩藏於笑容背後細微的苦澀。初見時風華正茂,那份可貴的美麗即使千年後你都難以忘卻,但也只能停留在回憶裡,或許那也是一種別樣的美好。也許生活就是那樣的,得到了往往就不會去珍惜,得不到才是一種境界,或者只如初見,那種淡淡的情懷倒是讓人釋懷,讓人坦然,我想人生這個東西,淡然一點往往是清風明月,太過執著,則就是迷惘,把名利、恩怨、過失都看得淡一些,情願那初見的情節永遠留在夢裡。
人生若只如初見即是美好,眼波流轉,微笑蔓延,怦然心動。安意如也許曾也懷戀著曾經的美好,在黑夜裡獨自撫慰日久的傷痛,但她更達觀,懂得放手擁有更多時間擁抱未來,我想我也應如此,不能沉溺在傷痛。初見。
茶涼,書讀完,今夜春風微迭,把我的心扉吹動,往事流淌在夢裡,記住初見時的微笑就好……
愛,原來可以這樣——讀《愛找東西的男孩》有感 篇12
讀後感 ,910字似乎每個人都想把悲傷的記憶,從記憶庫裡按下Backspace鍵,把它刪掉。
但是,有多少人能這樣做呢?幾乎沒人能這樣做,除了一個名叫丟丟的女孩,她有一種叫“選擇性記憶”的病,能把自己想忘記的努力忘記、拼命地忘掉。對呀,我也很想像她一樣把不想要的回憶統統都扔掉。
在玩具拍賣會上,在矢車菊二十七號拍賣成功時,丟丟的心情可以說是,從珠穆朗瑪峰峰頂,跌倒谷底。那個對她來說,又愛又恨的矢車菊二十七號,就要落到別人手裡了,她當然不願意,因為,那本來就是她的。
丟丟有一個像爸爸一樣粗心的媽媽,像媽媽一樣細心的爸爸。
在她某一年的生日裡,她媽媽和她到商場去買禮物,母女倆都看中了又有趣,有精緻的矢車菊二十七號,正當要付錢時,才發現錢包丟了,明明要到手的禮物又沒了,於是,就空手回到了家。
丟丟很傷心,拼命地哭,大聲地哭。我想:我不也一樣嗎?次次父母做事情不順我的心時,我就跟他們唱對角戲。
她那個細心的爸爸,就冒著大風大雨,去給她買。在回家的路上,被東西砸到了腦袋,到醫院去檢查,沒什麼大礙,就是失明瞭。丟丟又傷心,有內疚。是自己害得爸爸失去光明的。我也有內疚的時候:小時候,我喜歡轉圈圈,有一次,我不小心弄到弟弟的眼睛了,我心裡既難過,有內疚。
大家聽到丟丟的故事以後,都很感動,決定無限期幫丟丟保管。
其實,不只有丟丟的爸爸會這樣做,很多父母都會這樣做。
我的媽媽曾經也這樣做過:那是一個下雨天,媽媽怕我那5歲的弟弟滑倒,於是,就揹著他,讓我幫她們打雨傘。“嗖”,我感覺有一陣風從我身邊滑過,我趕緊扭頭去看,只見到驚人的一幕:弟弟從媽媽的背上滑到右肩上,媽媽立刻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右手接住了弟弟的頭,接著,她整個人就趴到了地上,弟弟壓在她的身上。
我趕緊把她們扶起來。媽媽的臉上露出了猙獰的表情、看起來十分痛苦,好像要哭了。我從來沒有見過媽媽這樣,看到她這樣,我心裡又難過,又害怕。傷心的淚水從眼眶裡湧了出來。媽媽都這樣痛苦了,她還在不停地問弟弟哪裡疼,似乎在詢問中,她能夠忘記手上的痛苦。
媽媽是脫臼了,但,她有一顆最最最善良,最最最慈愛的心,這一切,足以令人感動!
我的媽媽和丟丟的爸爸都會為孩子無私付出,不管是什麼!
若只如初——讀《人生若只如初見》有感 篇13
讀後感 ,1379字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題記
記得,第一次喜歡上古詞,就是因為讀的那本《人生若只如初見》一書,就在那上面我看到了納蘭容若所寫的飲水詞的魅力,也看到了納蘭容若的一生,書上經常戲說:我是人間惆悵客,納蘭心事幾人知?來細說納蘭的惆悵,也許納蘭容若的一生在外人看來是光鮮亮麗的,他擁有顯赫的家世和卓越的才識,和一切別人夢寐以求得東西,可是他背後的惆悵卻是鮮為人知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啊,其實不止納然容若一個人這樣想,很多人都是如此,第一次的相遇,第一眼的感覺,總是最美好的,因為,那時的我們還很單純,無論是對別人還是自己,總是少一份虛偽,多一份真誠;總是少一份複雜,多一份簡單;總是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淡然。那時的我們真的很快樂,不會去想水中月鏡中花,不會秋風悲畫扇,可是人生永遠無法停留在過去,不能總是若只如初,我們總要去面對種種問題,會體會許多不一樣的悲傷,或是識人不清,遇人不淑,又或是因為一些外界環境,而遺失了很多東西,可是對於這,我們不能逃避,只能去勇敢的面對,只能積極向前,去挑戰那一個個磨難,創造一個新的開始。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正如上句詩中的美好,才有了這下句詩的哀怨,因為初見是幸福的甜蜜的,對古人充滿了好感和讚賞,可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總會產生一些嫌隙和摩擦,就好像兩個身處不同地方的好友,因為,生活不同,呆的環境不同,想法漸漸也就不同了,其實,在我們覺得別人變了的時候,自己何嘗又不是發生了改變呢?所以當我們再覺得人心易變的時候,不妨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妨去換個心態,就當這個朋友是新認識的,去試著體驗這份不同的友情。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時間過了好久,過去的誓言早已不見,可是心還是不曾後悔,畢竟曾經擁有過,那份甜蜜總是會留在心底讓人難以忘懷,那份幸福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記得,老師曾和我說過,有時候做比不做要好得多,因為如果你不做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步會是什麼,心中也會永遠有一份遺憾,而如果努力過,即使失敗了,心中也永遠不會放不下,反而會有一種釋然和放鬆感,會能夠更好地走向未來。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讀納蘭容若的飲水詞,發現書上最多的是納蘭容若為妻子盧氏寫的悼亡詞,盧氏在我看來是一個很聰明的女子,他用了三年的時光,讓納蘭容若記了她一輩子,即使是死亡的消逝,也沒能消滅這份感情的存在,也許盧氏不是納蘭容若一生中最愛的人,但是我相信她一定是納蘭容若一生中最懂他的人,他一定很幸福,因為他沒有誓言當日願,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海誓山盟,或是友情,或是愛情,但這些誓言卻不一定都會實現,有些只能變成了過眼雲煙,與其在那獨自哀怨,倒不如展望未來。
讀完《人生若只如初見》,之所以說納蘭容若惆悵,正是因為他一生都無法從惆悵中走出來,其實,何必呢?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既然已經功高蓋主,備受壓制,為何不隱姓埋名,去個偏僻小鄉,做個教書先生,平凡快樂的度過這一聲呢?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卻總是停留在過去,可人卻不能總是停留在過去,所以與其沉浸在過去中無法自拔,倒不如展望未來,未來是全新的,我們永遠都無法預料下一步是什麼,這不就是一切如初嗎?也是一份新的遇見。
讀《美麗的人生要學會分享》有感 篇14
讀後感 ,696字沒有人不想擁有一個美麗的人生,那麼,當你擁有了美好的事物,要記得學會同別人去分享。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博他人所長,取自己所短。你不向別人分享別人卻會想你向你分享,這會反襯出你的吝嗇!把自己的優點分享出去,讓他人把你作為榜樣,何嘗不好?如果你太過吝嗇,別人會說你自私,你也不會擁有多少朋友,但是如果你把自己好的和他人分享,別人會主動和你交朋友,他們即把你當益友,亦會當良師
快樂需要共同分享,痛苦也需要共同承擔,我曾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取得好成績,聽到父母的稱讚時,我的心裡像吃了蜜糖一樣甜;當我心裡很傷心,很難過的時候,向密友吐吐苦水,她開導開導我,我的心裡便開朗了許多,分享不是等量的,你收穫的往往比付出多得多,正如我國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說:“神奇的愛使數學法則失去平衡,兩個人分擔痛苦,只有半傷痛苦;兩個人分享幸福,有兩份幸福。”分享是有失有得的,不要去埋沒分享的真諦。
鳥兒在同一片藍天中飛翔,他們分享著藍天;草木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長,他們分享著土地,比爾蓋茨說:“每天清晨當我醒來,我便思索著如何與他人分享我的快樂,因為那會使我更快樂!”我們要主動向他人去分享我們的快樂,做一個受分享的大方之人。
一本好書,要和朋友一起分享;一首好詩,要和朋友一起分享;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分享一切快樂的事物,分享一切幸福的事物,多一次分享,會多一份美好,多一份快樂,多一份幸福。
美好的人生要學會分享,你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可是今天你分享了嗎?讓我們一起去分享,一起去締造美好的人生!
讀《奔跑的男孩》有感 篇15
讀後感 ,787字《奔跑的男孩》講的是一個冒險的故事,這段主人公諾亞的奇幻旅程,帶給我一陣心靈的震撼。
諾亞想去闖一闖世界,他一路奔跑,來到一個村莊。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老人。兩人談論起自己的往事,老人講到自己年輕時也跑得非常快,他也去闖世界,參加奧運會。當老人得知自己的父親病重了,想趕回去,卻一路走走停停。當老人到家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他只晚了一小時。後來,老人讓諾亞儘快回去,趁父母還在的時候,好好與他們相處。
這件事情給諾亞留下了一段深刻的記憶,也讓我感慨萬千。諾亞和老人有兩個相似之處:同樣跑得很快,同樣有夢想,想去闖世界。也正是因為這樣,老人才勸阻諾亞,讓他儘快回家,以免發生同樣的悲劇。
老人蔘加完奧運會後,得知父親生病,卻收到世界各國的邀請,一次又一次地耽擱時間,老人也曾想起自己對父親的承諾,雖然這樣,但他卻沒有那個毅力去拒絕人們的熱烈歡迎,我想,這就是老人想回家卻不回家的真正原因吧。那麼,試想一下,如果當我們同樣一邊面對著生你養你的家人,而另一邊面對著各種令人著迷的誘惑時,我們能否果斷地選擇前者?
夢想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只有懷揣夢想,才能去追逐夢想,只有追逐夢想,才會有美好的未來,人生才能真正有意義。但是一旦有了夢想,我們一定不能沉醉其中,別忘了這個世界還有許多同樣甚至更重要的東西,還有親情,還有你魂牽夢縈的家人,還有你朝思暮想的故鄉。
我們要知道,無論怎樣,父母都在一點一點地變老。你是否看到,母親烏黑髮亮的頭髮上泛著一根銀絲?你又是否發現,父親關節處紫色的血管、筋脈清晰可辨了?我們雖然不會撇下他們獨自離開,但也要儘可能地多陪陪他們,多與他們聊天,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時光。
我忘不了諾亞與他父母重逢時的喜悅,但我更對老人最後看見父親那一刻的絕望記憶猶新。對此,我只想說,如果你們愛自己的家人的話,那麼—追逐夢想的途中,別忘了,回家。
讀《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有感 篇16
國小六年級作文 ,535字我利用了秋假的時間看了一套記載中國歷史的書,這就是共14本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書,這套書主要寫了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的精彩歷史故事,這套書使得我愛不釋手,因此我津津有味地一口氣讀完了。
書中有許多我熟悉的故事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張騫出使西域”、“班超聯絡各國”、“鄭和下西洋”,也學習了不少原來不知道的知識。鄭和下西洋原本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新莽由假皇帝到真皇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區分東漢與西漢……這些讓我明白了不少歷史典故。
但這套書也寫了中國人在清朝的時候忍受的屈辱。每次看到中國被戰敗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我都情不自禁為祖國捏一把汗;當祖國快要成功時,我會欣喜若狂,卻又由於某個原因又失敗了,我又十分沮喪;最後終於成功了,中華民國成立了,我才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我認為雖然現在祖國已經比較強大了,但是我依然會想起“圓明園毀滅”的恥辱,回憶起“中日甲午海戰”的悲壯,要讓這些慘痛的記憶刻入我們新一代的心中。警告年輕的一代人別隻顧享受先人留下的財富,而應該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打拼出一片天下,不然歷史上的那些悲劇,肯定還會再重演。新一代的我們不能過著慵懶的生活,要時刻保持警醒。
讓我們一起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愛我中華,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讀《黃昏裡的男孩》有感 篇17
讀後感 ,1011字沏一杯香茗,看黃昏,感受日月如梭;
讀一篇佳作,思人生,領悟世事蒼茫。
夕陽西下,我讀著餘華先生寫的《黃昏裡的男孩》,驀然發現,原來每個人的黃昏都別具特色。
印象中的黃昏,應該是安靜柔和的。當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下降、帶來黑夜的一刻就充滿了神祕色彩。但餘華先生所描繪的“黃昏”卻與印象中的不同。故事中的男孩只因偷拿了賣水果的孫福的一隻蘋果,就遭到了孫福的瘋狂報復和可怕的折磨:像折斷男孩的手指、逼迫男孩喊我是小偷等等。孫福一次次欺辱男孩,卻一遍遍地說:“我這也是為他好”,殊不知,自己已從正義者變成了魔鬼,做著殘忍凶惡的教育行動,並打著高尚正義的名號。這些現象難道不值得引人深思嗎?
黃昏中,我在思考。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在反覆出現:“我這輩子最恨的就是小偷。”這句話彷彿成了孫福最恰當的藉口。但也許正是社會上的惡人多了,才會讓一個本身優秀的人變得神經兮兮、草木皆兵,直至自己也潛移默化地融入進“惡人”的行列之中,去對下一個優秀的人進行反報復。
世界在改變,黃昏也在改變。
在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是敞開家門,隨時迎接到來的客人,或是串門來的鄰居,即使是晚上,也只是關上大門,從沒有聽說過會有人丟失東西。鄰居關係十分和諧。
可現在……
家家戶戶都安裝了防盜門,指紋鎖、聲控鎖等相繼而出。再也看不到有敞開的大門,也聽不見鄰居往來的親切交談。在屋裡的人稍聽見屋外有些風吹草動,就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從窗戶往外看半天。有些膽子小的人,甚至白天在家都要把門緊緊鎖上。鄰居關係黯淡了很多。
時代在變化,善人在變化,黃昏在變化。
原來正是這些變化,造就了一批像孫福這類人的行動,他們將不滿發洩出來,導致了文中男孩的遭遇。就像文中所說:“人與人之間只有惡意,而缺乏善與寬容。”
抬起頭,我感到我眼前的黃昏在慢慢的凝重起來,好像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烏雲。
原來每個人的人生也是別具特色,各有各自的酸甜苦辣。
文章的最後,作者寫到了孫福的人生,他也曾有一個美好和睦的家庭,但後來,他的兒子淹死了,與他同經歷苦難的妻子跟著剃頭匠跑了,轉眼間,家裡就只剩下孫福一個人。正是他的悲苦人生讓他充滿了仇恨,使他感到命運的不公,想方設法的報復別人,才能讓他的心裡感到平衡。我覺得,這應該也是他在生活道路上所經歷的“特色”吧。我們更應該勇於面對人生,不能屈服於人生的轉折點。
合上書本,望向窗外的黃昏,絢麗的晚霞映紅了天空,對人生的思索,也好像讓我明白了世事的真諦。
智勇傳千古——再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8
讀後感 ,584字暑假裡第二遍讀《三國演義》,不求全都精通了解,但瞭解更深一層,還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曹操的詭計,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都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彷彿身臨其境。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以此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域,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軍隊。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前,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十一速億的事情來呢?
有勇有謀,大敵當前,只能死拼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
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各國都有龍中鳳人,曹操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用兵如神了;但兩人都有致命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過於陰險。蜀國,首當充其的心定是伏龍諸葛亮。還有姜維、徐蔗、孔明、周瑜,從這些人物的性格和國家不難看出來人性格的重要性,可見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9
國二作文 ,794字總的來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情節曲折的章回體小說,是結合真實歷史和民間傳說編撰而成的,小說講述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為統一天下而興起的戰爭,其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曹操亂世奸雄的形象,關公手持青龍偃月刀,長鬚飄飄的形象,張飛豪邁奔放、草莽英雄的形象。現實與想象結合,構造出一部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
賞《三國》,翻閱此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頁畫,劉關張雙手各端一碗酒,共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約,面前香爐直立立焚著三株清香,香霧繚繞,桃花滿園,此情此景無不令人感慨。是的,劉、關、張桃園結義如今成為人們廣為流傳的佳話,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也無不教人感動。
讀《三國》,遙想赤壁之戰,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源遠流長的江山圖畫,魏蜀兩軍千萬精銳軍馬全副武裝,蓄勢待發,旌旗整列,軍容甚盛,黃風席捲戰場,是一場惡戰前的寂靜,戰旗搖擺,烽火連天,號角吹響,只見城門敞開,霎那間,吶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有詩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重遊,多情應笑我,早上煥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品《三國》,會從中收穫了不少為人處事的經驗,它為我前方未知的道路燃起了一盞明燈,周公瑾正值英年,素有大志,功成名就,本應度過一段美好的人生,就因嫉妒諸葛亮比自己城府深,竟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怨言,設計欲將其陷害,最後自己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結果慪氣口含鮮血而終,生前所得盡失,死後不得其所,何其悲哀,它用事實警戒我要以寬厚的心懷來看待事物,接受事物,這一事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胡適曾說過:《三國演義》是一部絕好的通俗小說,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是的,這本書一直以獨特的創作方式和文化魅力吸引我去閱讀,讓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得到深刻的感悟。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20
讀後感 ,631字《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羅貫中所寫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聞名中外的鉅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講述他在偶然的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已其後90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何等的精彩,真的令人再生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本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仁、忠、勇之典範的英雄氣概。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其真實性打了折扣。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是用藝術手段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哪段事實就可以拿來虛構。比如:關羽單刀赴會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作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繪的一個個任務做鋪墊的。因為像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人物,有些情節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出色的。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人物的描寫也很精彩,如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同的特點。
《三國演義》真不愧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