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大於標準化相關作文20篇

人性化大於標準化 篇1

國一作文 ,1116字

現今我們對於完美、準確、便利生活的追求促使著科技的發展,湧現出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人工智慧。看似極其便利,毫無瑕疵的科技發展成果正衝擊著我們的價值觀,逐漸導致著人性的缺失。

由於構成多元社會的我們個人存在個體差異,必然使我們的價值觀多元化,價值觀的多元反映了對事物不同的認知,這主導著我們的選擇造成了行為差異,最終形成了多元的社會。價值觀的多元促進了時代的發展。古往今來,多元的價值觀曾使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留傳至今,雄起百家爭鳴之風。成為了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造就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性。回顧歷史長河,我們不禁對多元價值觀下的社會心中生起尊崇,又充滿了滿滿的民族自豪感。可見,正是因為我們判斷事物的標準不同,使多元的價值觀在思想文化、發展道路上主導著時代,也構成了我們多元的社會,促進了時代發展。反觀當下,我們正需要多元價值觀下組成的多元社會,而不是標準化的,具有統一規模的人工智慧取代人們多元的價值思想。

時代在發展,我們更應迴歸人性,迴歸人性的本質。孟子倡導人應有羞惡人心,惻隱之心。所謂羞惡之心就是對自己有深刻的認知,在不同行為下應對自己自我反省,學會抉擇取捨我們的行為。羞惡之心使我們在錯誤中認清自我,不斷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前進。同樣惻隱之心更是人性的體現,是對於他人不同處境和遭遇的同情與關懷。同情心是人與人構建社會的必要紐帶,互幫互助可增強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餘華作家撰寫的《活著》一書通過講述福貴主人公在當時代背景下的家庭遭遇,反映了人在命運下的無助與軟弱。每每掩卷,當福貴遭遇命運的不公平對待時,我會與他一同落淚,潸然淚下;當他面對命運的垂憐之時,我又會為他欣喜若狂。跟隨餘華筆下的福貴的人生經歷,產生對其的認同與側隱。也讓我感悟到了“寫了上千年上萬年的文學,其實都是在寫一篇文章—生離死別”。活著是苦痛也是希望。通過閱讀,我增強了對文學的認同感,對不同時代不同遭遇的同情和理解。也許作為旁觀者,我們不能為之做些什麼,也許我們只能潸然淚下產生同情惻隱之心,但這些正是人性的最好體現。這樣的人性,這樣的同情可不斷由小及大,從家庭對映到社會,成為人性的核心,從而增強整個民族凝聚力。

也許你會認為人性有殘缺,也許你會覺得人的精神思想會有不完美,也許現代社會的發展更需要完美而又準確無誤的人工智慧。可別忘記,天地本不全,月有陰晴圓缺,世間萬事萬物都並不完美。我們要接受這樣的殘缺,認同這樣的不完美,因為這是人性的本質,是作為人最寶貴的精神靈魂。無論何時,迴歸人性的本質,發現最真實的,最能打動你的,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迴歸當下社會,別讓人性的殘缺,泯滅了至善至美的一切;別讓“完美”的人工智慧,矇蔽內心深處的聲音。

程式化還是人性化 篇2

國二作文 ,918字

在網際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迅猛發展的今天,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為便捷了,一切都在被簡化,與之同時被簡化的還有人的情感。讓我們不禁發問:這個社會,究竟在變得更人性化還是更程式化?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面對當今世界提出了人類可能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擔憂。比起人工智慧,他更關心的是人們會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這樣的擔憂折射出了當今社會問題。儘管科技使得人們周圍的各項服務或是人工智慧的運用更人性化,但與此同時這個社會也變得缺乏人情味,更程式化。

尋找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我們首先要明白計算機思維和人類思維的區別。相較於計算機簡單地將資訊輸入,處理而後輸出,人更多的是面對不同事物時由心而發產生的情感,而導致當今社會變得“程式化”的原因就是這一情感的缺乏。

如今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迅速,而其使用者大多為年輕人。在網上各類資訊的輪番“轟炸”下,人的價值觀容易被左右。網路上各種碎片化的資訊顯然不足以使處世未深的年輕人或未成年人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觀,使他們缺乏主觀判斷能力,也容易被誤導。由此也培養出一批“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年輕人。同時,由於如今社會的泛娛樂化,人們普遍滿足於最表層的樂趣而在不斷刺激系變得麻木而冷漠。騰訊公司的qq空間在以慰安婦為題材的電影《二十二》上映期間將影片中的受害老人做成表情包並配以搞笑文字變深刻證明了這一點。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看,當今人們大多停留在安全需求或情感需求層面,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人們以娛樂為目的地在網際網路甚至生活中發表各類不負責任的言論,有時甚至罔顧後果,傷害到了他人。這也讓社會普遍缺乏人文關懷。

想要改變這一現象而找回那丟失的情感我們需要做的是堅定自己的意志,努力不被繁雜的網際網路以及現實世界中的錯誤觀念所幹擾。同時要摒棄追求娛樂的態度並以尋求自我價值為目的獲取大量知識儲備,這是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價值觀的前提。此外,我們需增加在現實世界中的情感交流從而防止自己變得麻木和冷漠。這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科技使社會變的人性化而情感的缺失則導致了其程式化,這看似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努力下,我們終將找回丟失的人情味,建造出一個更溫暖而富有人文關懷的社會。

時間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篇3

高二作文 ,1035字

克雷洛夫曾說:“現實是此岸,夢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然而,實踐就是架在河上的橋樑。”

——題記

任何人都不能恥笑我們身邊的發現,因為往往重大的發現都是基於小的發現,沒有絕對的權威,沒有人可以無憑無據質疑我們的新發現,唯有實踐才能經得住檢驗。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細節決定成敗。

一個蘋果砸在了牛頓的頭上,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誕生了;一個沸水頂起後壺蓋,給瓦特改良蒸汽機提供了極大啟發;一杯比別人早放進冰箱的人牛奶,引起化學界“彭巴效應”。這一個個重大發現看似偶然,實際卻付出了科學家們無數次的試驗。殊不知在萬有引力定律的背後,又有過多少蘋果的落地,改良蒸汽機前,又有多少壺蓋頂起,遭遇嘲笑的小彭巴在教授試驗之後與之一起撰寫論文,愛迪生在遭遇萬數次的失敗後終於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一切發現源於猜想,一切猜想源於實踐,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只知道嘲笑他人發現而不會親自實踐的唯書唯上之人,再優秀也頂多是個書呆子,成功終不會屬於他們。然而能夠通過親身實踐論證自己發現的人,即使經歷無數次失敗,但最終會面向光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許我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也許我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也許我們“仰天大笑出門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然而一句“絕知此事要躬行”,又有幾多注重實踐的韻味與灑脫,真正的英雄是在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反省中冉冉升起的傷橫累累的星。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著高屣,執笏枝,夙興夜寐,鞠躬盡瘁。細細一支筆,凝結了畢生的智慧與憂愁。當秋風吹落黃葉,範公還在低吟;當老病只有孤舟,杜甫還在憂民;當雪嶺阻隔壯志,韓愈再一次深情回望,回望他那心心掛念的朝廷與芸芸百姓。他們一反常態,不顧他人目光,即使被一再的傷害,他們都在實踐,都在身體力行,為民請願,都在做自己該做的事。在無數次的實踐中,創造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千古慨嘆。不完美的仕途完美了詩歌,他們的實踐檢驗出心憂天下為國為民的真理,才讓他們在千年之後依舊熠熠生輝。

任何人都不能左右你的想法,你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真知。實踐可上九天攬月,實踐可下五洋捉鱉,實踐讓我們強大,讓我們成長!

出於人性的思考是偉大的 篇4

國二作文 ,1442字

時光的車輪碾過歲月平地年復一年,依舊是川流不息、車水馬龍。走過了無數的小巷,轉過無數街角,捕捉了無數明媚的臉頰,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人類之於冰冷的機器,有自己最大的特點—思考。正如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人類因思想而偉大,人類是會思考的蘆葦。”也正因為有了思考,每個人便會產生自己的價值觀和同情心。

人工智慧的熱潮在近幾年已成為家家戶戶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特別是在阿爾法狗幾次下棋贏了世界冠軍後,人們不禁開始有了這樣或那樣的熱議。人工智慧已經能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那在多年後人類會不會也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這樣豈不是很可怕?確實這樣的話,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啦!可以說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並沒有什壞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幫助了人類,從而解放了人類。因為計算機不論工作多久都不會出現計算差錯。但如果說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那便會失去人類特有的價值,人類會變得像計算機一樣理性準確,每個人的思考都變得一模一樣,整個世界千篇一律。沒有百花齊放,春天還有何韻味。彷彿個體也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可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的“思考”,需要特指為出於人性、感性的思考。因為絕對理性的人類必定會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而這點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價值觀,即對自己人生意義的認識,每個人都會有不同於任何人的價值觀,也正因為這樣,在我們的面前才會出現許多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芸芸眾生,色彩繽紛,燦若繁星,美不勝收。同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和蘇軾便有不同的價值觀。柳宗元自始至終認定自己要做官為國家效力,所以在被貶後一直處在憂傷悽苦的感情中無法自拔,鬱鬱而終;而蘇軾的價值觀隨著仕途的遭遇有所改變,從“致君堯舜”的入世態度到“隨遇而安”的出世頓悟,有了異樣的人生。正因為蘇軾這種超脫的曠達,讓他的生活在困苦中增添了一抹亮色。巨集觀來說,價值觀能讓每個個體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微觀來說就是做每件事都有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說道:“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沉重地努力。”倘若沒有了價值觀,那麼努力也就沒了方向,更可怕的是這個人將不再努力進取了。

同情心,即是對人、事、物出於人性和感性的憐惜,懂得去愛別人和施捨別人,擁有一顆至善至美的心。歷史上真有這麼一位,不折不扣真正做到了這點。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窮人、病人、孤兒和在痛苦中掙扎的臨終者,她就是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窮其一生致力於慈善工作,在世界各地成立了無數家收容院幫助貧困的人,被尊稱為“貧民聖人”。特蕾莎修女曾說過:“我們當中極少數人能去做偉大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崇高的愛去做平凡的事。”世界上真正的貧窮是沒有愛,一個沒有愛的人,就只剩下一個有著人類面貌的軀體。看了一張張特蕾莎修女行善時記錄下的照片,讓我由衷地感嘆,一個有同情心的人,由內而外散發出美的光芒,這是冰冷的計算機所無法擁有的。

若人類完全像計算機一樣,就會變得絕對理性,而少人性。正如德國著名社會學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這樣的人就是完全工具理性,他們不在意達到目的所用的手段是否符合人性,只在意有沒有達到目的,這樣的人無疑是很可怕的。我們應該需要擁有的是出於人性的思考,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奮鬥的意義,並且學會去愛和被愛。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理性,因為人類生來是感性的,所以在處理事情時我們也需要適當的理性思維來判斷。以出於人性的思考為主體,偶爾理性一些,才能讓我們在人生的路上都得更精彩。

別讓人性因科技而風化 篇5

國一作文 ,703字

科技的發展究竟是拉進還是疏遠了人們的關係?庫克對人類失去本性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

在機器人的記憶力與計算能力遠勝常人的當今社會,人類憑藉什麼穩佔主位?是情感。錯綜複雜的情感絕非機器人冷硬的身軀能體會。但時代在不斷進步,機器人已能結合300多位大家的作品自我創作詩,甚至讓人難以分辨,通過“圖靈測試”的已不在少數。而人類的情感,卻是逐漸消泯了?

身邊逐漸沉迷網路的人不在少數,有同學因被父母沒收手機而離家出走,父母滿懷憂心焦急地四處尋找,幾度落淚時,他卻拿著父母給的零花錢在網咖安然的打著遊戲;有家長在孩子與之交談時,寸步不離手機,對孩子的勸誡恍若未聞,親子關係日漸疏遠……種種體現出的,似乎都是科技發展帶來的惡果,但人們怎麼能忘了,主導科技的是人類自己,科技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資訊爆炸的時代,足不出戶似乎便能知曉天下事。但當代年輕人關注的多是某某明星的戀情,某某電子產品又出了新品,微博微信裡流傳的盡是“藍瘦香菇”這樣毫無價值的網路用詞,中國流傳千年的名句成語卻是鮮少被提及。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的交流,文化的傳承又何從體現?更有甚者,網路成了人們發洩不滿,互相攻擊的“戰場”。稍有不慎,網上的流言便鋪天蓋地地壓上來,讓人難以喘息,甚至有為此斷送性命的,網路何時變成了如此的凶器?對於弱者,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同情,不是幫助,而是深扒其過往,又由於網路身份可以讓人無從知曉,便肆無忌憚的評論、謾罵,絲毫不考慮自身行為的對錯。

抗戰時期,魯迅的篇篇著作點破國人劣性,洗滌國人靈魂;而如今又要依靠什麼來挽救在網路中迷失自我的人?

堅守本性,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別讓科技成為巨石壓抑住人性,別讓人性在科技發展中風化!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篇6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 ,1014字

自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之日起,人類便開啟了計算機技術和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短短23年後,便有了美國的阿帕網問世,作為現代網際網路的雛形,阿帕網的出現註定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日新月異。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資訊變的越來越便捷,只要你身處地球上網路訊號良好的地帶,你便可以在區區幾秒內將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給你的親人朋友。這樣的即時交流方式,必然是兩百年前孤身一人來到美洲大陸求學、和母親通一份家信需要整整一年的容閎先生所無法預見的。但是網際網路的“速度”,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從最早席捲全球的iPhone4,到悄然崛起的國產品牌小米、華為,智慧手機的出現以及日益加速的城市節奏,使得人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小碎片。歐陽修的《歸田錄》中曾提到:“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顯然,早在宋朝,人們就有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意識,更別說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通勤時、飯桌上、睡覺前、甚至是廁上,依靠手機利用起了碎片化的時間,或閱讀,或聊天,或瞭解時事熱點。

但當這種現象過了度,其結果也會與目的背道而馳。據統計,今年1至10月,上海市共發生致人死亡交通事故690起,其中由開車接聽電話、玩微信等“其他妨礙安全行車的違法行為”引發的死亡事故高達204起,佔29、6%。而一直為市民所詬病的“酒後駕車”導致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為19起,僅佔2、8%。這類人過度利用細碎時間的行為不僅沒有達到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的目的,反將自己置於生死一線,忽視了遠比碎片時間更長的未來。網際網路和智慧裝置的發明,本該是服務於人類,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便捷的,絕非為了斷送自己的幸福,乃至性命。

再反觀碎片化時間這件事本身,就真的只有好處嗎?鄭燮曾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提出:“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碎片化的閱讀時間短而分散,要深入研究文字難度極大。這樣對於書中的內容匆匆而過,除了消遣,又能給讀者留下什麼呢?不只是讀書,社交也是如此。不同於從前的書信往來以及電話短訊,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通過“朋友圈”這種方式來交流生活,所謂的朋友也只是“點贊之交”,倘若真的遇上了什麼麻煩,試問又有幾個人會對你伸出援手呢?

網際網路的存在,著實讓生活變得便利了,但是“碎片化”的天平究竟是偏向了利還是弊,一切還是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裡。

現代化生活的利大於弊 篇7

現代化生活的利大於弊 ,968字

現代生活與以前生活差距隨科技發展越來越大,可能有人會說:凡事都有它的兩面性。那麼,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首先,所謂碎片化生活簡單來說就是以前閱讀報紙一般都是長篇大論,現在只需通過微博一段簡短的文字就可以瞭解所發生的事,既抓住了中心,也讓上班族們簡潔明瞭的瞭解時事。以前相隔千里只能用書信溝通交流,而現在隔著一個手機螢幕你也可以通過這種碎片化的資訊來了解一個人。

我認為這種碎片化生活帶給我們許多好處,不管是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上,快節奏的生活中,還是在人際關係上。

碎片化生活顯示出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據瞭解,QQ剛出來是在1999年由騰訊公司開發的一款通訊網路工具,據統計在次年4月使用者使用人數就達到了500萬,而隨著2011年1月我們所使用的智慧手機中幾乎“裝機必備”的微信軟體的推出,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覆蓋94%以上的智慧手機,月活躍使用者達到8、06億。從以上資料來看,這種趨勢正是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化。

碎片化生活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大城市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早晚高峰時擠車、擠地鐵,私家車上下班,忙忙碌碌,匆匆而過,在這種情況下,時間的珍貴可想而知。於是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不到一百字的微小說,50字的一條朋友圈一晃而過,不再需要電腦,也就形成了以手機為載體的自媒體,使得獲取資訊的方式更加便捷。

碎片化生活擴大了每個人的人際關係。我身邊的許多同學都喜歡新增自己學校的學弟學妹為好友,同學們跨班級、甚至跨年級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這使得我們不再侷限於認識同年級或同班級的同學,也因此擴大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圈”。

碎片化生活增進了人與人的情感交流。以我為例,我的祖輩久居外地,見面的機會頗少,我們就瞄準了這種碎片化生活帶來的便捷,通過視訊的方式,僅相隔手機螢幕就可以看見對方,可以聊天交談,感覺會無比親切。

那麼有利也定有弊。很多人擔心網路安全和一些網路病毒會使自己利益受損。這種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近期網路詐騙層出不窮,許多人因此受到了巨大的財產損失。我們也不要以零星半點而“全票否決”。事實上專家說過:我們可以通過安裝防毒軟體並提高自身的警惕就可以解決。

從以上來看,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還是利大於弊的。現在生活碎片化是一種趨勢,我們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生活所帶來的好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完美。

生活碎片化利大於弊 篇8

國一作文 ,813字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從而一個新名詞出現了——碎片化。手機將人的生活變得碎片化,人們對此樂此不疲。上班族們利用在路上的時間看看手機,查查新聞,發發訊息,在他們看來這段時間很寶貴;對於愛購物的人來說,不用再花費大把時間去實體店挑挑選選,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便可以達到目的。對於吃貨來說,不再需要大把時間去準備飯菜,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點一份外賣,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

想想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看完一本紙質書了。從前的學生課桌裡總有一本武俠小說,而現在課桌裡幾乎是人手一部手機。現在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突然沒了手機和電腦,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已經習慣通過手機發發微信,刷刷微博。我們只需要上上百度便可以查到任何我們需要的。網路已經從一種工具成為了生活必需品,而它也將我們的生活碎片化。

我們的時間安排被網路與技術碎片化,大多數時間耳朵上總帶著耳機,各種訊息閃個不停,揉過幾天不登陸郵箱,裡面的垃圾訊息便不計其數。漸漸的我們已經習慣了碎片化的生活,沒有整塊的時間與精力專注做一件事。我們的知識被搜尋引擎碎片化,很長時間都提筆忘字,各式各樣的輸入法使我們完全不需要手寫任何漢字。我們也不需要記憶任何東西。單詞不會,有道可以搜;古詩忘了,百度可以查;不知道化學方程式,google可以教……我們已經從需要智慧變成了只想要一個答案。我們的人際交往也被碎片化。朋友之間也不需要見面,通過微信便可以視訊聊天,可久而久之關係也就淡了,只剩下逢年過節的一聲問候。網路可以給我們找到各地的朋友,微信搖一搖可將大洋彼岸的人建起友誼的橋樑,可這樣下去知心朋友越來越少,看似朋友變多,人卻變得更孤單。

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我們的確需要在各式各樣的壓力中通過碎片化的時間獲得喘息的機會,但不能讓碎片化影響我們的生活。如何把握這個度,還需要我們自己好好琢磨。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篇9

高二作文 ,1448字

有些人說:“這是民族文化最壞的時代。”

不可否認,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接受資訊的渠道愈發廣泛,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自然有人喜歡,於是推崇,興起一陣又一陣“外來熱”,卻涼透了那些鍾情於本土文化的心,於是他們便本能性地進行抵抗,認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

可事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般消極嗎?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應抱有這般悲觀牴觸的想法。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應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才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非也。將其絲毫不損、一成不變地、像封存藝術品般冰封永存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亙古不變的雕塑畫作,它可以是混亂割據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可以是安穩祥和時期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可以是國家在危急存亡關頭時悲慨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也可以是民族興盛之時簡潔明瞭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份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擁有生命的靈魂,因此將它放置屬於它的天地中,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它蓬勃發展才是對它最有利的。

當明確了這一想法後,我們看看外來文化是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沒有任何波瀾,不流動,很快會變得汙濁不堪。而對於民族文化這潭水,外來文化就是使它流動起來的一大動力源。外來文化的出現,一定會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晚清時期為抵抗列強的全方位入侵,國內各行各業也努力發展與提升自我: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而後為突破美蘇在重工業方面的壟斷趨勢,更多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於強自我反壟斷的鬥爭中。巴爾扎克說:“苦難對於強者只是一塊墊腳石。”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或者刺激會使我們流血、受傷,但我們不能否認,往往是這些殘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涅??重生。

一定有人會想:隨著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也會發展的。為什麼不抵制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純淨的環境中自然發展,何必要承擔這份還可能遭到損害的風險?

自麥哲倫先生成功完成環球航行後,世界已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注定自此,“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以圖屹立於世界巔峰的觀念落伍了。各國文化隨著政治、經濟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產生了緊密的聯絡,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欲“獨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斷雙臂”式的斬草除根,而以這樣的快刀斬去所謂的“亂麻”的結果,卻往往是“獨其身”了卻“不得善”。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懷有敢於挑戰,不懼失敗的勇氣,周國平先生有一句話:“人應該至少擁有兩樣東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頭再來的勇氣。”我想,在面對這件事上也該如此,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也許會迷路,會摔跤,但絕不應該懼怕這些而駐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讓外來文化作為盲目跟風的擋箭牌,讓其背上那莫須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們持以正確客觀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時代。

一諾千金做人的標準——讀《一諾千金》有感 篇10

讀後感 ,562字

一諾千金,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一諾千金,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的精神。

一諾千金,答應別人的事就應該做到,俗話說:“得黃金百,不如得李布一諾。”世界上多一個“李布”,就少一份奸詐,做一個人人都厭惡的人,與其當一個永遠值得大家學習的人。

一諾千金,一個做人的本分。一個奸詐的人到頭來不僅被公安抓去,還會遺臭萬年。而在我們當今社會上,這樣的人多得去了。有些人向別人借錢,說好第二天還,可一過兩三個月也不見一個身影,這樣的人就是不守信用之一。不是有句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嗎?可這種不守信用的人再也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了。一件小小的事,你能答應別人,那也是一種一諾千金的風範。只要你答應別人一件事,不等多大多困難,你能做到,那也是一個“小李布”。

記得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一起去石門玩兒,後來交了一個好朋友叫海燕,在那個小女孩回來時,海燕對她說:“只要你不忘記我,就算是要我走也會走到你家裡來。”說完那個小女孩就走了,一過三四年,那個小女孩早把海燕給忘了,直到那個小女孩十歲生日時,海燕突然到了她家,問她記不記得她,小女孩搖了搖頭,當時海燕失望極了,把自己和小女孩的一切都講了出來,後來,海燕和那個小女孩緊緊擁抱在一起,久久沒有鬆開。

這件事深深感動了我,讓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守信用,要做一個一諾千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