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之美相關作文20篇

中華飲食文化之美 篇1

國一作文 ,1288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為我們所驕傲與稱讚。中華民族是一個對食物具有狂熱愛好的民族,中國的飲食文化蘊涵著中華文化之美。

中國人對於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從不曾因時光的變遷而動搖。古之祖先對於美食的熱愛,也體現著對生活的熱愛,對山川自然的熱愛。他們懷著這樣一份源自於對自然、生活的熱愛,甚至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美好,在數千年格物運化中,逐漸孕育出了屬於中國的雅俗共賞的中華飲食文化。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一生清貧,然而他對美食之追求卻未曾厄於窮困之中。當然,中國的飲食文化,也離不開茶。《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為飲食文化中的“飲”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於“情”,品茶抒情,寄情於茶的詩句數不勝數,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詠茶賦詩,也為中華文化詩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從遠古時代傳說起,就融於華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黃子孫的血液裡;自陸羽始,中國有了茶學,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陸羽尋出了茶的真諦,並在尋覓“至茶”的過程中形成了不羨榮華,專心研究於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這一句可謂中國飲食文化大雅之寫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飲食離不開凡塵俗世,柴米油鹽,而在大俗之氣裡有大雅之氣度。

蘇軾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蕩自由,享受生活,對美食的鑽研可謂精妙,所制的東坡肉流傳至今。而他的《豬肉頌》看似一篇娛樂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這一首小詩雖不求押韻,詩人可自搖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濃,更讓人垂涎欲滴,難怪詩人又“每天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兩句,顯露出詩人的閒情與雅緻,這不僅是中華美食的一種性格,更是中華文化美食之旅。然而,這東坡肉不正是東坡身處逆境之間,樂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體現嗎?也正是因為東坡豪邁曠達,熱愛著繁華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難中尋求自己所愛的食物。我們無從知道東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嚐東坡肉入口即化,吃了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味之際,我們似乎能體會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對生活的愛與追求。這難道不是大俗之氣中亦有大雅嗎?

中國的飲食文化隨著時間的年輪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至今仍寄居在我們的味蕾之上。中華文化美食包羅永珍,但中國人的“好吃”更是舉世聞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卻對此頗有微詞,把中國人對於美食的追求看作“貪吃”與“浪費”,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瞭解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而已吧!文化價值的不同,自然也產生了思想上的差異,但終究都會殊途同歸,都能折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愛與追求。

美食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東坡肉也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它蘊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氣度的中華文化,這何嘗不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體現呢?

在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也許早已超出其本身,它與中華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更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一種雅俗共賞,關於情懷的人文精神的意義!飲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氣質,傳承中華飲食文化也是傳承中華文化,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傳而努力奮鬥吧!

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篇2

國二作文 ,774字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我們用的筷子;,他們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這個根需要由我們青年來繼承和發揚。

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十分豐富,如果我們不去繼承,它就會消失,它的根必須由我們守護,讓它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在過去。小的時候,我們和長輩們一起盼望著春節家家戶戶貼的對聯,小朋友身上穿的新衣服,小孩子們,笑嘻嘻的拿著壓歲錢……這些是我們的回憶,現在這些可能與我們已經沒有聯絡,我們都在城市的燈光下,看著別人放的煙花,在教堂外撒著麵粉,我們成了崇洋媚外的人,我們忘記了童年帶來歡樂的鞭炮,於是,中國傳統文化就留在了過去。在感到可惜的同時,我們必須用行動讓傳統文化延續下去,靠我們這群新青年將傳統文化之根傳承下去。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留著傳統文化的影子。在我們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用著筷子,吃著中藥。不僅是中國人自己在用筷子,而且外國人也在用筷子,要讓更多的外國人用筷子,不是靠外國人的學習精神,也不是靠筷子自己跑到外國去,而是要靠我們這群新時代的年輕人,用我們的雙手將筷子傳承下去,將傳統文化傳到國外,讓各國各民族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延續到未來。

中國傳統文化在未來。我們是中國的未來,我們身負重任,我們要將中國夢響應下去。傳統文化之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發芽開花,傳統文化影響著我們的綜合國力,影響著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傳統文化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精神依託,也為我們帶來了物質依託,我們必須用自己的力量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文化興則國運興。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是所有中國人的靈魂,是靠中國人世代相傳的靈魂,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根植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美食文化之我見 篇3

高二作文 ,177字

生活雖然現代化了,可我們骨肉間流動著中華的血液,我們不是浮萍,隨波逐流。我們有根,這條根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不要讓風吹塵掩蓋了,不要讓沙迷了我們的眼睛,不要讓脫俗的慾望丟了心的靈魂。

醒來吧!我們手裡握著最好的東西,千萬別讓它丟失了,並不是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而是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真正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讓中國的美食文化之風來得更猛烈些吧!

慶國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篇4

高一作文 ,947字

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瑟瑟微風飛揚,當萬里山河披上綠裝,在光輝下顯得格外妖嬈,當巍峨的華表,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在這金風送爽的佳節,我們迎來了國慶佳節。

憶古夕,有多少愛國詩人抒發自己對祖國的熱愛,當祖國繁榮時有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有岳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當祖國飽受戰亂時,唐有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維的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岑參的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宋有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祖國美麗的山河讓多少英雄“競折腰”祖國大地人才輩出,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實行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改革。隨後中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文化統一,這些改革是一個主要因素。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曾率岳家軍英勇抗金。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匯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曆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曆。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憶往昔,中國曾,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西方也高得多,可繁華如煙,現在的我們很難想象昔日母親的面貌,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讓母親重新煥發光彩。

綿延的祖國山河中,我看出了您的磅礴,廣袤的草原上展現著您的胸懷,洶湧的大海訴不盡您的氣魄,祖國是東方初生的太陽,是亞洲的明珠,是騰飛的巨龍。在這特殊的日子,我衷心祝願:媽媽,節日快樂!

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有感 篇5

讀後感 ,781字

當我翻開《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這一本書時,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便如滔滔江水一般湧現在我眼前,中華五千年可歌可泣,不可計數的風流人物便漂浮在我腦海。彷彿有一股強大的磁力吸引著我,促使著我往下讀……

當我讀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時,我感到了團結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強大。

這是無可厚非的,無論是作戰,還是實際生活,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團結永遠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華事件來說,如果當年國共兩黨沒有聯合起來抗擊日本,如果當年全國人民沒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我想日本的陰謀就早已得逞了,哪裡還會有新中國,哪裡還會有中華民族,哪裡還會有現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華傳統文化哪裡還會得以傳承?還有,螞蟻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過,如果它們沒有團結起來的話,又怎能將比自己大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當我讀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時,我明白到,道義比生命更為重要。

我國從古至今這樣捨身取義的例子也不以為奇。文天祥,一個家聞戶曉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這樣流芳百世,也只是因為他在生命與道義面前選擇了道義,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但如果當年他沒有捨身取義而苟且偷生,他是否還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國的歷史不也隨之而改變嗎?他也必將遺臭萬年了吧!還有2013年為救不慎溺水的遊客而壯烈犧牲的鄭益龍。他也在道義與生命面前選擇了道義,而犧牲了生命,成為受萬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當時沒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觀的話,那名遊客的命運又將如何?

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我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品《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我品味到歷代風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犧牲,不畏艱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與經典同行,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伴終身。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篇6

高二作文 ,1059字

前幾天老師講課提到家鄉話可能將會被普通話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礙消失是好事,可這樣我還是感到一絲絲擔心。也許將來再也不會有方言了,再也不會看到那種本來就少見的文字,這樣不禁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知道它會不會也將被人們忘記?

輕輕的翻開了中華民族的史冊,點點滴滴的文字,繪聲繪色的畫面,交織成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的歲月,勾勒出中華民族久經不衰的歷史。翻看史冊,閱覽了三國兩晉時不盡的劍影刀光;閱覽了五代十國時繁榮的景象;享受了大唐盛世和平富饒的生活;欣賞了宋元明清殿前巨集偉的琉璃。歲月,就在朝代的周而復始一點點流逝,傳統文化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被人忘記。

猶記得2014年,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的時候,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推出一個調查節目“家風是什麼?”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2012年國慶前期央視推出的“幸福是什麼?”電視臺的記者奔赴各個地方採訪了很多工作者。有些人的回答讓人感動,有些人的回答讓人感到無奈。“家風”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沒有那麼清晰了。“幸福”是經常會用到的,“家風”就很難回答。經過思考,很多普通老百姓回答:“家風是中國傳統,不能忘。””做人要誠實、厚道。””別出去打人。”家風是家庭遵守的規則、道德。好的家風需要一個家庭、一代人,甚至數代人的日積月累和長年品行的沉澱才能形成。

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很多新的東西浮現在人類的腦海裡,很多舊的思想漸漸淡去。家風對現在的家庭來說已經變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風被遺忘。現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幾家人會談論家風?親朋好友都是討論如何賺錢、怎樣過上幸福的生活。現在重提家風,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這是一種良好文化的迴歸,是一種智慧的挖掘。是一種道德的力量。

但怎樣弘揚傳統文化呢?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和戰士為維護祖國的尊嚴和獲得祖國的榮譽為後人做出了榜樣,有多少先烈為國捐軀,然而有許多人面對物質的誘惑賣國求榮。我們時刻要重視祖國的利益。俗話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只要有堅強的信念,什麼事都能成功。很多成功人士的以前是失敗的,他們經過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勤儉廉政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美德。不要被金錢和物質所迷惑,不要被甜言蜜語動搖。我們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學會勤儉。我們身邊有許多人,很少人能注意他們。吃剩的菜和飯,他們不是選擇倒掉,而是選擇繼續把剩菜剩飯吃完;破舊不堪的衣服,一般的人們都會選擇扔掉,他們會用針細密地縫起來,因此,你會看到他們的衣服上有一個個補丁。

讓我們牢記中國的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吧!

介紹中華傳統文化活動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742字

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它像是金光閃閃的太陽,照耀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又好像是清涼的雨水,滋潤著我們每一寸肌膚。

星期四下午,我們班開展了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口語交際活動。老師先宣佈好活動規則,再讓我們分小組介紹。你看,小楊那組帶來圖片,小賴這組帶來了實物,小劉還邊介紹邊做動作呢……

接下來是各組中選出講得好的同學到臺上來給全班同學作介紹。第一個上臺的是小周,她給我們介紹的是“潑水節的來歷”: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個惡魔做盡了壞事,百姓都很痛恨。惡魔還霸佔了7個美麗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個姑娘決心為民除害。一天,在惡魔酒醉的時候,用話套出了殺死惡魔的祕訣,趁惡魔熟睡的時候,殺死了惡魔。不料,惡魔的頭一落地,大地就燃燒起了熊熊大火,只要把惡魔的頭舉起來,大火才會熄滅。於是,7個姑娘不怕血汙和疲勞,輪流舉起惡魔的頭,並相約在每年傣歷新年這一天交換。所以,傣族人民要過潑水節以紀念這7個姑娘為民除害並表示對她們的感激和祝福。小周話音剛落,臺下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第二個上臺的是小劉,小劉介紹的是“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奔馬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腳蹄輕捷、三足踏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幹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示了駿馬凌空飛翔、奔跑疾速的雄姿。

到臺上來作介紹的同學一個接著一個,有的同學介紹“重陽節”的來歷,有的介紹“八達嶺的來歷”……

活動結束了,老師評出了講得最好的同學是小周,小周聽了別提多高興……

通過這個活動我覺得中華民族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感到無比自豪,我一定要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中華傳統文化 篇8

國二作文 ,973字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的如詩文之雅趣,有的如曲樂之悠揚,有的如對聯之巧妙。而我最喜歡的,是寫意的國畫,那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淨化。

望初遇

初遇國畫是在一次美術展覽會上,至於畫的內容卻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看到那幅畫,我只覺很美,美得讓人移不開目光。從那次開始,我總是央求父母讓我學習畫國畫。也許,這就是意境之美吧。

尋相知

父母給我找了一位國學老師。初學之時,大概就是老師畫一筆,我就畫一筆,畫完心中總是不解:為什麼每筆都和老師畫得差不多,畫完的整體卻不如老師畫的那麼好呢?懷著心中的疑惑,我去問了老師,老師告訴我:“國畫是離不開生活的,你需要在生活中多觀察,看到萬物之間的聯絡,你的困惑就可以解答了。”我趁著假期與父母走訪許多奇山異水、名勝古蹟,隨著遊覽的腳步,我似乎也漸漸體會出來什麼是物體的透視,怎樣搭配才能最好地體現出畫者要傳達的意思。

高山配流水,近處是潺潺的流水,水邊楊柳依依,垂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漣漪。遠處是雄偉的山峰,霧氣嫋嫋,山尖在雲霧之上,顯得更加挺拔。一幅幅作品的完成,意境也越來越深。畫筆或勾勒或渲染都是一次次美的享受。這,就是畫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文化之美。

悟相識

隨著我畫技的提高,老師告訴我,一幅畫如果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美,那絕對是失敗之作。一幅畫是該有神韻的,就如山水與花鳥是分不開的一樣。如果在楊柳的枝頭添一隻小鳥,如果在空中畫幾群歸雁,給人的感覺會大不相同。我開始用筆嘗試,漸漸發現,我添的事物也不能隨意,必須與所表達的情感一致。就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如果想描繪春日之景,就需添幾隻鴨,而若是畫秋日之景,畫鴨子則是萬萬不可的。古人偏愛四君子“梅蘭竹菊”,寄與高潔的志向;幾匹奔騰的馬,便可體現奮求上進的決心。這和詩文中的意象倒是相似,惜別畫折柳,相思即明月。國畫,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在景中寄託了畫者的心情。再看一幅畫,我彷彿能與她溝通。透過畫,既看懂了畫者,又是自己情感的昇華。

每次畫畫,我心中都有著不同的心情。但每次畫著畫著,我的心情都漸漸歸於平靜。國畫之於我,更像是一位無話不談的朋友,同享快樂,共擔痛苦。這或許就是文化的力量。我有責任去繼承,卻更享受接觸文化的過程。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國畫之美,依舊在不斷延續著……

保文化之美解鄉愁之思 篇9

高三作文 ,778字

前不久,網友在論壇和微博上展開了關於更換地名的爭論。有人認為應該改名且更“高大上”些,也有人認為應以家鄉標誌性名勝用名,但我認為不應隨意改名。地名是一個地區的標誌名稱,承載著當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保留文化原有的淳樸,也讓所居之人排解一份鄉愁之思。

毋庸置疑,地名是一種文化的識別符號,它承接著地區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我們情感的一個寄託之處。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我們的思維更是傾向於多元化,更想接受多方面新奇的事物,但文化有其固有內涵,並不能隨我們思維的轉變而對其有所侵犯,保留文化原有本質,讓文化之美更源遠流長。

細想之,一個地區的取名難道就是為了追求時尚與功利麼?顯然不是。有些地名在我們看來可能略顯土氣,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當地文化的一種標誌,文化的取名並不噹噹受限於時尚和功利的捆綁。以名勝作為地名確實可能對家鄉旅遊業有所推動,但再細想,一切經濟的發展就只能看旅遊業麼?且進一步講,文化的體現也不止於名勝,以名勝為地名只會使當地文化侷限體現於景區,並不能全面展現當地豐厚歷史文化內涵。

故而,保留原有的地名也不失為是明智之舉。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獨特的背景,地名也是對那段滄桑歷史的承載,是我們排解鄉愁的一個情感寄託。如若我們身處異地,聽到自己家鄉的名字時也會深感親切,這就是地名給予我們鼓動的力量,給予我們鄉愁的排解。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正確地去了解家鄉地名,深刻去領會其中所具有的涵義,這也不僅是對地名文化的尊重,也增強我們的鄉土之情。

反觀社會焦點事件,琅琊閣改名一事在網上也是引起熱議,這樣為了迎合旅遊業對地名本身的侵犯,固然是有所不當,以追求時尚更名也同是如此,保留原有地名也讓地區的文明能被後世所銘記。

地名是鄉愁的情感寄託,並不能隨我們主觀意願與名利心而有所侵犯,保留文化淳樸之美,也讓人清心排解一份鄉愁之思。

中華傳統文化瑰寶戲曲 篇10

高二作文 ,752字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好的文化遺產也是流傳了下來,戲曲無疑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瑰寶。

彈指中華文化的歷史成就許多人便會想到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的確這些給當時的世界帶來了深刻影響,可以說是極大的促進了世界的發展。

而中華文化不單單隻有四大發明,各種傳統優秀文化交相輝映。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我們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無疑是能夠很好的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的藝術形式,似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的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正是因為戲曲從古代開始便逐漸發展到如今,經過不斷地傳播和各區域各民族文化相結合,戲曲儼然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整體。據網路資料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0多種,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川劇、崑劇、豫劇、黃梅戲等等劇種。可以說中國各地都有戲曲,老一輩的藝術家熱衷於戲曲,並將這項中華璀璨文化的瑰寶發揚光大。

然而這項瑰寶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衝擊,老一輩藝術家的逐漸衰老,現代文化受到了大多數年輕人的追捧,戲曲也慢慢衰落。

現代文化的發展固然是好事,但傳統文化絕不能夠拋棄。傳統文化是根本,戲曲也是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更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見證。而唯有保住根基,才能讓未來中華文化的發展有保證,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

如今,國家也著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瞭解喜愛。璀璨的戲曲藝術將會在世界放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