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應跟上時代潮流相關作文20篇
中華傳統文化應跟上時代潮流 篇1
高三作文 ,827字甲骨文作為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南粵中學高三年級用甲骨文寫標語,陳教授藉助電腦技術重新解讀象形文字,無疑是將這一文化與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構成了時尚的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要讓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科學技術能夠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甲骨文通過網路成了表情包,陳教授設計出具有幾何審美效果的甲骨文字型,G20峰會將中國畫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展現出來,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發展,讓我國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跟上時尚的步伐。
我們除了要用科學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還要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一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宣傳,弘揚傳統文化對其繼承有著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不斷增加。科技手段出現,並在大眾生活中用網路流行語宣傳了甲骨文的知識,南嶽中學高三年級用標語在宣傳欄上弘揚了甲骨文文化,讓同學瞭解甲骨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電視拍攝,讓大眾瞭解到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無數的新型傳播手段,有助於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人民視野,跟上時代潮流,向時尚邁進一步。
雖說推動中華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需要科學的創新,傳播,但更多的是需要人們的繼承意識,保護意識。沒有這些意識,何來的創新、傳播呢?陳教授受“藝術與科學”學術運動的啟發,有了繼承象形文字的意識,多少志願者為了不讓民間文化消失,主動學習、繼承。甲骨文也成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這些都是在繼承意識,保護意識的前提下完成的。
繼承、創新和傳播傳統文化,都是讓文化跟上時代潮流的必由之路,但這並不意味著接受一切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進行繼承和創新,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還要保留其本質,不讓優秀傳統文化變味,要實事求是的去繼承、創新和傳播。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成為時尚的標誌,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用科技手段去創新、傳播。
慶國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篇2
高一作文 ,947字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瑟瑟微風飛揚,當萬里山河披上綠裝,在光輝下顯得格外妖嬈,當巍峨的華表,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在這金風送爽的佳節,我們迎來了國慶佳節。
憶古夕,有多少愛國詩人抒發自己對祖國的熱愛,當祖國繁榮時有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有岳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當祖國飽受戰亂時,唐有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維的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岑參的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宋有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祖國美麗的山河讓多少英雄“競折腰”祖國大地人才輩出,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實行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改革。隨後中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文化統一,這些改革是一個主要因素。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曾率岳家軍英勇抗金。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匯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曆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曆。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憶往昔,中國曾,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西方也高得多,可繁華如煙,現在的我們很難想象昔日母親的面貌,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讓母親重新煥發光彩。
綿延的祖國山河中,我看出了您的磅礴,廣袤的草原上展現著您的胸懷,洶湧的大海訴不盡您的氣魄,祖國是東方初生的太陽,是亞洲的明珠,是騰飛的巨龍。在這特殊的日子,我衷心祝願:媽媽,節日快樂!
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有感 篇3
讀後感 ,781字當我翻開《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這一本書時,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便如滔滔江水一般湧現在我眼前,中華五千年可歌可泣,不可計數的風流人物便漂浮在我腦海。彷彿有一股強大的磁力吸引著我,促使著我往下讀……
當我讀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時,我感到了團結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強大。
這是無可厚非的,無論是作戰,還是實際生活,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團結永遠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華事件來說,如果當年國共兩黨沒有聯合起來抗擊日本,如果當年全國人民沒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我想日本的陰謀就早已得逞了,哪裡還會有新中國,哪裡還會有中華民族,哪裡還會有現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華傳統文化哪裡還會得以傳承?還有,螞蟻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過,如果它們沒有團結起來的話,又怎能將比自己大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當我讀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時,我明白到,道義比生命更為重要。
我國從古至今這樣捨身取義的例子也不以為奇。文天祥,一個家聞戶曉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這樣流芳百世,也只是因為他在生命與道義面前選擇了道義,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但如果當年他沒有捨身取義而苟且偷生,他是否還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國的歷史不也隨之而改變嗎?他也必將遺臭萬年了吧!還有2013年為救不慎溺水的遊客而壯烈犧牲的鄭益龍。他也在道義與生命面前選擇了道義,而犧牲了生命,成為受萬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當時沒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觀的話,那名遊客的命運又將如何?
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我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品《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我品味到歷代風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犧牲,不畏艱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與經典同行,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伴終身。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篇4
高二作文 ,1059字前幾天老師講課提到家鄉話可能將會被普通話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礙消失是好事,可這樣我還是感到一絲絲擔心。也許將來再也不會有方言了,再也不會看到那種本來就少見的文字,這樣不禁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知道它會不會也將被人們忘記?
輕輕的翻開了中華民族的史冊,點點滴滴的文字,繪聲繪色的畫面,交織成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的歲月,勾勒出中華民族久經不衰的歷史。翻看史冊,閱覽了三國兩晉時不盡的劍影刀光;閱覽了五代十國時繁榮的景象;享受了大唐盛世和平富饒的生活;欣賞了宋元明清殿前巨集偉的琉璃。歲月,就在朝代的周而復始一點點流逝,傳統文化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被人忘記。
猶記得2014年,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的時候,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推出一個調查節目“家風是什麼?”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2012年國慶前期央視推出的“幸福是什麼?”電視臺的記者奔赴各個地方採訪了很多工作者。有些人的回答讓人感動,有些人的回答讓人感到無奈。“家風”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沒有那麼清晰了。“幸福”是經常會用到的,“家風”就很難回答。經過思考,很多普通老百姓回答:“家風是中國傳統,不能忘。””做人要誠實、厚道。””別出去打人。”家風是家庭遵守的規則、道德。好的家風需要一個家庭、一代人,甚至數代人的日積月累和長年品行的沉澱才能形成。
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很多新的東西浮現在人類的腦海裡,很多舊的思想漸漸淡去。家風對現在的家庭來說已經變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風被遺忘。現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幾家人會談論家風?親朋好友都是討論如何賺錢、怎樣過上幸福的生活。現在重提家風,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這是一種良好文化的迴歸,是一種智慧的挖掘。是一種道德的力量。
但怎樣弘揚傳統文化呢?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和戰士為維護祖國的尊嚴和獲得祖國的榮譽為後人做出了榜樣,有多少先烈為國捐軀,然而有許多人面對物質的誘惑賣國求榮。我們時刻要重視祖國的利益。俗話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只要有堅強的信念,什麼事都能成功。很多成功人士的以前是失敗的,他們經過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勤儉廉政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美德。不要被金錢和物質所迷惑,不要被甜言蜜語動搖。我們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學會勤儉。我們身邊有許多人,很少人能注意他們。吃剩的菜和飯,他們不是選擇倒掉,而是選擇繼續把剩菜剩飯吃完;破舊不堪的衣服,一般的人們都會選擇扔掉,他們會用針細密地縫起來,因此,你會看到他們的衣服上有一個個補丁。
讓我們牢記中國的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吧!
介紹中華傳統文化活動 篇5
國小五年級作文 ,742字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它像是金光閃閃的太陽,照耀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又好像是清涼的雨水,滋潤著我們每一寸肌膚。
星期四下午,我們班開展了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口語交際活動。老師先宣佈好活動規則,再讓我們分小組介紹。你看,小楊那組帶來圖片,小賴這組帶來了實物,小劉還邊介紹邊做動作呢……
接下來是各組中選出講得好的同學到臺上來給全班同學作介紹。第一個上臺的是小周,她給我們介紹的是“潑水節的來歷”: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個惡魔做盡了壞事,百姓都很痛恨。惡魔還霸佔了7個美麗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個姑娘決心為民除害。一天,在惡魔酒醉的時候,用話套出了殺死惡魔的祕訣,趁惡魔熟睡的時候,殺死了惡魔。不料,惡魔的頭一落地,大地就燃燒起了熊熊大火,只要把惡魔的頭舉起來,大火才會熄滅。於是,7個姑娘不怕血汙和疲勞,輪流舉起惡魔的頭,並相約在每年傣歷新年這一天交換。所以,傣族人民要過潑水節以紀念這7個姑娘為民除害並表示對她們的感激和祝福。小周話音剛落,臺下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第二個上臺的是小劉,小劉介紹的是“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奔馬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腳蹄輕捷、三足踏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幹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示了駿馬凌空飛翔、奔跑疾速的雄姿。
到臺上來作介紹的同學一個接著一個,有的同學介紹“重陽節”的來歷,有的介紹“八達嶺的來歷”……
活動結束了,老師評出了講得最好的同學是小周,小周聽了別提多高興……
通過這個活動我覺得中華民族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感到無比自豪,我一定要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中華傳統文化 篇6
國二作文 ,973字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的如詩文之雅趣,有的如曲樂之悠揚,有的如對聯之巧妙。而我最喜歡的,是寫意的國畫,那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淨化。
望初遇
初遇國畫是在一次美術展覽會上,至於畫的內容卻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看到那幅畫,我只覺很美,美得讓人移不開目光。從那次開始,我總是央求父母讓我學習畫國畫。也許,這就是意境之美吧。
尋相知
父母給我找了一位國學老師。初學之時,大概就是老師畫一筆,我就畫一筆,畫完心中總是不解:為什麼每筆都和老師畫得差不多,畫完的整體卻不如老師畫的那麼好呢?懷著心中的疑惑,我去問了老師,老師告訴我:“國畫是離不開生活的,你需要在生活中多觀察,看到萬物之間的聯絡,你的困惑就可以解答了。”我趁著假期與父母走訪許多奇山異水、名勝古蹟,隨著遊覽的腳步,我似乎也漸漸體會出來什麼是物體的透視,怎樣搭配才能最好地體現出畫者要傳達的意思。
高山配流水,近處是潺潺的流水,水邊楊柳依依,垂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漣漪。遠處是雄偉的山峰,霧氣嫋嫋,山尖在雲霧之上,顯得更加挺拔。一幅幅作品的完成,意境也越來越深。畫筆或勾勒或渲染都是一次次美的享受。這,就是畫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文化之美。
悟相識
隨著我畫技的提高,老師告訴我,一幅畫如果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美,那絕對是失敗之作。一幅畫是該有神韻的,就如山水與花鳥是分不開的一樣。如果在楊柳的枝頭添一隻小鳥,如果在空中畫幾群歸雁,給人的感覺會大不相同。我開始用筆嘗試,漸漸發現,我添的事物也不能隨意,必須與所表達的情感一致。就如“春江水暖鴨先知”,如果想描繪春日之景,就需添幾隻鴨,而若是畫秋日之景,畫鴨子則是萬萬不可的。古人偏愛四君子“梅蘭竹菊”,寄與高潔的志向;幾匹奔騰的馬,便可體現奮求上進的決心。這和詩文中的意象倒是相似,惜別畫折柳,相思即明月。國畫,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在景中寄託了畫者的心情。再看一幅畫,我彷彿能與她溝通。透過畫,既看懂了畫者,又是自己情感的昇華。
每次畫畫,我心中都有著不同的心情。但每次畫著畫著,我的心情都漸漸歸於平靜。國畫之於我,更像是一位無話不談的朋友,同享快樂,共擔痛苦。這或許就是文化的力量。我有責任去繼承,卻更享受接觸文化的過程。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國畫之美,依舊在不斷延續著……
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篇7
國二作文 ,774字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我們用的筷子;,他們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這個根需要由我們青年來繼承和發揚。
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十分豐富,如果我們不去繼承,它就會消失,它的根必須由我們守護,讓它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在過去。小的時候,我們和長輩們一起盼望著春節家家戶戶貼的對聯,小朋友身上穿的新衣服,小孩子們,笑嘻嘻的拿著壓歲錢……這些是我們的回憶,現在這些可能與我們已經沒有聯絡,我們都在城市的燈光下,看著別人放的煙花,在教堂外撒著麵粉,我們成了崇洋媚外的人,我們忘記了童年帶來歡樂的鞭炮,於是,中國傳統文化就留在了過去。在感到可惜的同時,我們必須用行動讓傳統文化延續下去,靠我們這群新青年將傳統文化之根傳承下去。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留著傳統文化的影子。在我們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用著筷子,吃著中藥。不僅是中國人自己在用筷子,而且外國人也在用筷子,要讓更多的外國人用筷子,不是靠外國人的學習精神,也不是靠筷子自己跑到外國去,而是要靠我們這群新時代的年輕人,用我們的雙手將筷子傳承下去,將傳統文化傳到國外,讓各國各民族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延續到未來。
中國傳統文化在未來。我們是中國的未來,我們身負重任,我們要將中國夢響應下去。傳統文化之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發芽開花,傳統文化影響著我們的綜合國力,影響著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傳統文化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精神依託,也為我們帶來了物質依託,我們必須用自己的力量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文化興則國運興。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是所有中國人的靈魂,是靠中國人世代相傳的靈魂,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根植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中華傳統文化瑰寶戲曲 篇8
高二作文 ,752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好的文化遺產也是流傳了下來,戲曲無疑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瑰寶。
彈指中華文化的歷史成就許多人便會想到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的確這些給當時的世界帶來了深刻影響,可以說是極大的促進了世界的發展。
而中華文化不單單隻有四大發明,各種傳統優秀文化交相輝映。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我們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無疑是能夠很好的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的藝術形式,似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的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正是因為戲曲從古代開始便逐漸發展到如今,經過不斷地傳播和各區域各民族文化相結合,戲曲儼然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整體。據網路資料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0多種,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川劇、崑劇、豫劇、黃梅戲等等劇種。可以說中國各地都有戲曲,老一輩的藝術家熱衷於戲曲,並將這項中華璀璨文化的瑰寶發揚光大。
然而這項瑰寶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衝擊,老一輩藝術家的逐漸衰老,現代文化受到了大多數年輕人的追捧,戲曲也慢慢衰落。
現代文化的發展固然是好事,但傳統文化絕不能夠拋棄。傳統文化是根本,戲曲也是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更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見證。而唯有保住根基,才能讓未來中華文化的發展有保證,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
如今,國家也著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瞭解喜愛。璀璨的戲曲藝術將會在世界放出光芒。
我愛中華傳統文化 篇9
國小三年級作文 ,509字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悠悠幾千年的歷史。“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句。而我與風箏,也有著這樣的一段故事……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吵著要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放風箏。金秋十月,碧空如洗,被一隻只風箏點綴的五顏六色,好像一匹五彩繽紛的花布。我迫不及待取出我的風箏,理好線,在草地上快速地奔跑著。“飛起來了!飛起來了!”我的臉上樂開了花,“啊,怎麼落下來了”我嘟囔著嘴對爸爸說。爸爸語重心長的對我說:“放風箏不能只放線不收線啊,這樣風箏反而飛的不高,就像人生一樣,一開始認為失去了一些東西或者遇到一些困難,但都是為你更好的未來做鋪墊。”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默默地記在了心裡,想不到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歷史悠久,還有如此深奧的道理呢!“好啦,我們一起放風箏吧”媽媽在一旁拿著風箏向我們招手,草地上充滿著我們的歡聲笑語。真是個開心的下午!
傳承了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正等著我們繼承!正等著我們弘揚!感謝風箏給我帶來的樂趣,給我帶來的啟迪!
讓傳統文化承擔起時代責任 篇10
高考作文 ,793字現代人要求順應時代潮流,這無可厚非。食古不化者,終會因落後而遭社會淘汰。但順應時代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讓傳統文化承擔起社會責任才是當務之急。
傳統是一個民族的跟。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往往包含了規範人們行為的道德準則與一個民族整體的性格與精神。這些往往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必然有落後的部分,但我們不應該將洗澡水和小孩一齊倒掉。文化大革命堪稱新時代的“焚書坑儒”:人們大肆宣揚“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想要切斷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否定一大批舊時代學者的思想成果,這是荒謬的;而歐洲的文藝復興卻借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名號傳播新思想,使歐洲從封建社會順利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在思想變化方面,前者是毀滅性的,後者卻是由衷的轉變。
傳統文化發揮時代作用需要藉助新的形式,更要有新的內容。林語堂先生曾欲將《紅樓夢》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但考慮到國內風雲變幻,人們的思想已經開始發生轉變,他另起爐灶,用英文寫下了長篇小說《京華煙雲》,更加切合地反映了當時的中國。《京華煙雲》的格局是仿照《紅樓夢》的,但其思想內容,卻是新的。巴金曾提出中國需要有新的“月亮文學”。其實月亮仍是原來的月亮,古人賦予它憂思、鄉愁,現代人卻要賦予它激情與勇敢。這在巴金同樣是模仿《紅樓夢》格局寫的《家》中有所體現。
有人以為要讓自己不停於傳統就是標新立異,無底線地彰顯個性,這是不正確的。我們完全可以仍借古詩的形式高聲唱道“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當然還有種錯誤的理念,認為傳統文化僅僅是外殼,因此披著傳統文化的外衣就算是讓傳統面對未來了。於是有了無病呻吟的“古風”盛行;在京劇藝術中加入低俗、無深度的“笑點”。這些都是現代不倫不類、粗製濫造的仿古制品。
讓傳統文化承擔起時代責任,即不脫離傳統也不停於傳統。這需要現代人對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研究與具有時代氣息的詮釋。而非一味仿古,亦非完全拋棄。
節日中的傳統文化 篇11
國一作文 ,1591字我國的歷史悠久,自古流傳下來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在各個傳統的節日當中就可以體現出它的豐富內涵。
春節,可以說它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一提到她大家就會想到一個字“新”—新年,新衣,新錢,新的事。她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一年之計在於春”自然這個辭舊迎新的節日就叫“春節”。春節是一個閤家團圓的節日,在這一天裡,在外上學的、工作的親人全都要趕回家中,包餃子吃團圓飯,然後在起談天說地,在一起看電視,過通宵,然後在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放鞭炮,其樂融融共渡幸福時刻。為什麼人們一到春節就要這樣做呢?這就是古代傳統文化造就的了。新年的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大家看看餃子的形狀是不是很像古代的元寶呢?我們的古人心思細巧,把麵皮裡包上餡捏成元寶形狀,寓意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幸福安康。當然也少不了掛燈籠,貼對聯和福字,還有放鞭炮,這都是為了驅趕年獸,當然這只是傳說,福字的貼法也不同,有人正貼,有人倒貼,正貼福字解釋成福正了,倒貼福字解釋成福到了。想想是不是很有講究?這紅紅火火的新春景象正是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次月圓的日子,一提到她大家就會想起一種食品“湯圓”,在這一天里人們都要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那幸福就從湯圓的香濃中流露出來了。民間流傳著“過了十五才過了年”的說法,我想古人也許是想借用這小小湯圓給春節畫一個圓滿句號,也可能是暗示在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取得圓滿。想想是不是很有學問?原來古人對這外慧內秀的小湯圓有種寄予啊!。
清明節,一提起她人們就會想到一個字“祭”,自然會有種肅穆的感覺,同時也有一種溫暖撲面而來,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春天真正到來的時節,告別了冷酷蕭索冬天的大地又迎來了新的生機。在北方的清明節裡,小草吐出了新芽,樹枝也柔軟起來,金黃的迎春花盛開著,美麗極了,而在這一天,人們要去掃墓祭奠死去的親人和祖先,我想古人把清時節安排在生機盎然的時節裡是對逝者的尊重,同時也是暗示後人要不斷進取,煥發勃勃生機。想想是不是很有門道?原來古人對這個節日有種寄託啊!
端午節,一提到她人們就會想起一種食物“粽子”,自然就會想起一個人屈原,他是春秋時楚國著名的詩人,他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創造了離騷體對後世影響極大。他一心想報效楚國,但受小人誣陷,被流放邊疆,被流放的屈原仍然思念祖國,滿腔的愛國熱情無處寄託最終投汩羅江自盡了。在屈原投江後悲慟的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糰扔入江中,慢慢地就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的傳統習俗了。而人們在江中划船扔粽子的行為,慢慢地就衍變成了現在賽龍舟。在屈原的作品中無處不體現出自身高貴純潔的美好追求與人格修養。所以古人為了紀念他就將他投江的那天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想想是不是很有來歷?原來古人對這個節日有種追念啊!
中秋節,一提起她人們自然會想起一個字“圓”,月圓,人圓,事事圓。這一天當然少不了吃月餅,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香甜的月餅,品茶,賞月,聊天,那情景真是美輪美奐啊。可誰知道古人為什麼定農曆的八月十五為中秋呢?原來自古皇帝就有“春朝日,秋祭月”的規矩,秋就要拜月,而八月正是秋天的中間一個月,十五又是月圓之日,所以皇帝選擇這一天來拜月,後來文人,大夫也紛紛效仿。而“秋”又有莊稼成熟之意,農作物在秋天成熟,收穫,百姓們也因此期盼中秋的來臨。還有傳說嫦娥奔月也是這一天,所以八月十五就定為中秋節了。吃月餅代表月圓人團圓。古人從正月十五的湯圓到八月十五的月餅,想想是不是很有文章?原來中秋節體現更大的圓滿啊!
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離不開兩個字“團圓”,在團圓的背後自然體現了一種親情。在傳統節日文化中,我們可以尋找到我們人類祖先戰勝自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勇敢,經驗和智慧,同時也能體會到人類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尊重以及對古人美好品格的推崇。我們要將這些傳統節日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篇12
高二作文 ,2063字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佛教、道教等。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容幷蓄,和而不同,似乎無從談起。“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首先,我們應該從精神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長期積澱,形成為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到了社會心理的深層,她的影響隨處可現的。只有深入學習弄通弄懂傳統文化,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在深入瞭解傳統文化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時代進步的要求,創造性地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充實新的時代內容,使之不斷完善發展。
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诚信、感恩、孝道、仁德、慈愛、正氣、勤學、節儉、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揚,濃縮了傳統文化立世做人榮辱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和諧”的思想博大精深,和諧理念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特質,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論述,成為各家各派思想學說的靈魂。和諧理念跨越時空,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的闡發。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虛靜處下,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法家主張對個人、社會、國家三者關係正確定位,在大一統的格局內,實現國家主導下的社會和諧。兵家講求“令民與上同意”,強調“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作為治軍經武的重要前提,視“和諧”為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與和諧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就是這種優良傳統,如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的美德,再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這些傳統精神世上其他民族所無法匹敵的,也是我們要繼承發揚的。
其次,我們要從文化內容上弘揚傳統文化。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綜觀而得的盡是璀璨的星火:遠古神話的浩大純美,諸子散文的洋洋灑灑,辭賦經文的博大精深,唐詩宋詞的經典奇葩,輝煌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我們雖不能全盤吸收,可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使其成為我們的資本和驕傲。
另外,我們要多從藝術形式上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澱過程中,為我們民族積澱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體現在漢字、傳統精神、傳統圖形、水墨意境、傳統手工藝等各個方面。從商周青銅器到漢代工藝品,從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到古樸優雅的宋代瓷器,從明代蘇繡到清代傢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工藝歷程。再看中國的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藝術、民間藝術,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隨處可見的中國古典建築、太極圖紋、畫像石、金石篆刻、藍印花布、木刻插畫、臉譜文化、民間剪紙、裝飾紋案、書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既有高品位的中國文化內涵,又有符合世界當今潮流的嶄新樣式。如果真正瞭解了這些藝術、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傳統化”和“本土化”的迴歸,是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的渠道,同時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思,甚至可以說更是一種責任。只有使中國不斷的加快全球化的程序,並積極的宣傳中國文化,才能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才是中國真正騰飛的時候!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篇13
國二作文 ,1145字中國,擁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散發出獨特的東方美。現在,就跟著我走進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唐詩之風
使中國聞名於世界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是詩的國度,在唐朝掀起了一股“詩風”,使唐詩成為中國詩的鼎盛時期。在這期間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詩人,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等等。他們的詩中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皆有,例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讀出了李白對王昌齡的想念之情和滿滿的祝福;“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一句中看出劉禹錫的豁達向上。這些詩句流傳下來,被世人誦讀,也時常脫口而出,面對與朋友的分別會用“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安慰彼此;每當重陽節來臨,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吟出這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詩給生活帶來了不一樣的風采,使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是我眼中的傳統文化—唐詩,獨特而燦爛。
春聯之美
春聯,顧名思義,就是春節的對聯。每當過年,鞭炮聲四處響起,此時,家家戶戶都會掛上春聯。春聯一般分為上聯、下聯、橫批三部分,且顏色是中國吉祥紅,把春聯貼在門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夠平平安安、好運相隨。常見的春聯,如: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豔,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橫批:歡度春節;上聯,喜滋滋迎新年,下聯:笑盈盈辭日歲,橫批:喜迎新春等等。春聯要求要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獨特形式。每每看到春聯都感覺特別美,為什麼?因為看到春聯就如同看見人們對新的一年滿滿的祝福、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嚮往。這是我眼中的傳統文化—春聯,美好而真誠。
書法之韻
先說說我國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談到這四樣寶,就不得不提起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書法。相信大家對“書法”並不陌生。書法即是文字的書寫藝術。世人常用“顏筋柳骨”來形容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風格。在這與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小時候的米芾經常與先生學寫字,可很長時間後,他的字並無明顯長進。有一天一個秀才來到當地,米芾想跟他學寫字,秀才說:“可以,但你得買我的宣紙,五兩一張。”米芾嚇了一大跳,最後狠心掏出五兩銀子。三天過後,秀才叫米芾寫一字給他看,寫後發現大有長進。原來米芾拿到這麼貴的紙怕浪費,便仔細研究字的結構。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書法,甚至有許多外國友人也加入了寫書法的行列。由此可見,書法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這就是我眼中的傳統文化—書法,雋秀而有力。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在我眼中,它們如同瑰寶般珍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祖先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給我們無價的禮物。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成為其弘揚者、傳播者,共築我們的美好精神家園!
體驗一次中國傳統文化 篇14
國二作文 ,600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農曆四月初四,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
清明這天,大人們帶著紙錢,帶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去祭拜祖先。
清明為什麼要上香祭祖呢?今天,我就來解釋一下。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前一天是古代的“寒食節”,春秋時期,介子推為晉文公“割骨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休綿山。晉文公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建立寺廟祭拜,由此產生了“寒食節”。舊時民間每逢寒食節,都不舉火做飯,只吃冷食。第二天清明,人們上墳燒紙錢,修墓添土,以表示對亡者的懷念,古人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古代,人們除了掃墓,還時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陣陣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清明節還有許許多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帶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記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極盛。
今天,我隨著大人們一起掃墓。我們攜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柳插在墳上,行禮祭拜。除了這些,家裡人也做一桌子豐盛的飯菜款待親朋。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做青團,將青艾和糯米調和成綠色糕團。它也屬於寒食的一種。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不僅要知曉中華民族的傳統,更要去體驗、去實踐、去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在我身邊 篇15
國小三年級作文 ,702字“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學習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禮貌和尊老愛幼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一直教育我要禮貌待人,尊老愛幼。現在我不僅時刻銘記父母從小教我的基本禮儀,我還會盡我所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每一次我們坐地鐵,都會碰到老奶奶、老爺爺或者需要座位的人,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讓給他們坐。儘管有時候我也很累,也很需要座位休息一下,一聽到誇獎的聲音,我會不好意思地說:“沒關係,這是我應該做的。”那時候的累和困都會一掃而光了。有一件事情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媽媽剛上地鐵,就看見一位叔叔急急忙忙地下了車。我們在空下來的位置上坐了下去,一坐下去我就發現位子上有一個錢包。我想:一定是剛才那位叔叔遺忘的。我和媽媽急忙站起來,那時候地鐵車門已經關閉,準備啟動了。隔著玻璃,我看見那位掉錢包的叔叔焦急地在用手示意,意思是叫我們在下一站等他。我緊緊地捏著錢包等待下一站。到站一下車,我就看見掉錢包的叔叔。我們連忙把錢包還給叔叔。叔叔感激地接過錢包連聲說:“謝謝!謝謝!”還從錢包裡掏出一佰元,說要給我買好吃的以表示酬謝,被我們委婉地拒絕了,並說道:“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在回來的路上,我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像即將到來的清明節,中秋節我們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過年的時候要貼對聯、放鞭炮,到親戚家拜年、吃餃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平時離得多遠,在那時候都會不遠千里的趕回來與家人團聚。還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都已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需要我們去發揚光大,去傳承。
傳統文化應該繼承發揚 篇16
記敘文 ,1035字上海教育部發表的鹼韭顯示:傳統文化在高考中的比重在逐步上升,這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在日益受到重視,也表明傳統文化在當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此,有人認為傳統文化已經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是過時而無用的,應該被淘汰。然而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必然有其不可否認的巨大價值。
愛默生曾說過:“文化開啟了對美的認知。”作為全部努力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多方面的薈萃,中華傳統文化是人開化。它不僅提高了個人道德修養水平,也培養了民族自豪感,增強了凝聚力。若是沒有傳統文化作為根基,人們將與蠻物相同,文明獎頃刻垮塌,現代社會也將不復存在。
“智慧是知識凝結的寶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異彩。”中華文化是無數先哲們歷經時間考驗的智慧結晶,是一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對於我們進人日常生活,思想行為仍然有著積極的教育指導作用。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指引著我們,不忘歷史,砥礪前行。
此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底蘊根本。它有著很高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軟實力,還能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形象,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加深世界對中國的瞭解。
對於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偉大領袖毛澤東很早就提出了觀點:“從孔夫子到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如此重要的傳統文化,無疑應該被繼承和發揚。作為每一個國民的個人,我們應該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清晰和正確的認知。現代人受到歐風美雨等多種外國文化的侵襲,對傳統中華文化的情感已經越來越淡漠。例如,現在年輕人往往對西方節日,影視作品等趨之若鶩;然而中華傳統節日和作品卻無人問津。我們應該在思想碰撞,經濟浪潮席捲的當今世界守住初心,堅持文化自信。這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思和付諸努力的。
而作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則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保護者。在傳播方面,國家已付出了很多心血。如今傳統文化的教育已經滲透到了中小學的日常課程中。然而以考試為檢測方法來加深學生的掌握卻容易導致唯分數論的功利心理。此外,在保護方面,時至今日,為了經濟利益而大肆破壞傳統文化如優秀文物、古建築等的行為還是時有發生。同時,打著“傳統文化”旗子,實則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旅遊亂象充斥著國內市場,這都是傳統文化境遇衰危的表現,急需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保護傳統文化。須知,精神文明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
中華傳統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瑰寶。這些文化精粹若是被遺棄甚至毀滅,必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的不幸。
傳統文化,應該繼承發揚。
我身邊的中國傳統文化 篇17
國小六年級作文 ,798字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唐詩、宋詞、文房四寶、瓷器,還有很多像春節、端午、中秋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向徵和代表。書法是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我身邊有很多同學和好朋友都在學習書法,看著他們一個個字寫都得很漂亮,心裡非常羨慕,也暗下決心要練得一手好字。
暑假媽媽給我報了個書法班,走進教室,牆上到處掛滿了一幅幅書法,有的字蒼勁有力,有的字行雲流水,有的字端莊秀麗,滿屋子的墨香,彷彿置身於一個書法的世界。歐陽老師是我的書法老師,開始上課了,歐陽老師找來了毛筆和宣紙,讓我在紙上畫圈圈,我很好奇,畫圈和書法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上午過去了,我一個字也沒學會,這就是我的第一堂書法課。第二天,歐陽老師開始讓我畫豎線和橫線,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實在憋不住了,對歐陽老師說:“老師,我是來學書法的,為什麼一直讓我畫這些呢?”歐陽老師微笑著說:“你之前沒有接觸過書法,讓你畫圈,畫直線,是讓你學會運筆,把毛筆控制好。”哦,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
第三天,歐陽老師終於開始教我學寫字了,第一個字是寫漢字“一”,剛開始寫的時候我非常緊張,手還不停得抖,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按照老師教我的要領,落筆時稍重再寫橫最後收筆,“一”字就出來,可仔細一看怎麼寫得不直呢,像一條毛毛蟲,老師說:“沒關係,慢慢練習”,於是我就繼續練,一張紙、兩張紙、三張紙……,直到第五張紙,我終於把“一”字練好了,真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書法很難寫,可只要你專心、刻苦,就沒有練不好的。經過一個暑假的學習,我的書法大有進步,字比以前好看多了。
“一手好字,受益一生”,學習書法既是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可以把字練好,還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通過學習書法,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要有恆心、有毅力,學習書法雖然很苦但也樂趣無窮啊!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篇18
國小三年級作文 ,590字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歷史詩人,相傳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帶我包粽子,我最喜歡吃白米粽。那天一大早外婆買了很多的粽子葉,我用水把粽葉刷洗乾淨,然後在水盆裡泡一個小時後,放鍋里加一點油再用慢火煮半小時,粽葉準備好了。用清水把糯米浸泡半小時。等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就開始包粽子了。
先把粽子葉子對摺成圓錐桶,再倒入糯米,然後順著圓錐桶的邊緣把多餘的葉子裹起來,再用繩子把粽子寄緊,不一會兒,我們就把糯米全部包成了粽子。
“上鍋煮粽子嘍!”我大聲喊起來,外婆把粽子一個個放進鍋裡,用水煮半個小時,帶著粽葉香氣的粽子就出鍋了,清香四溢。我開啟粽葉,把粽子放進白糖碗裡,沾著白糖吃,可甜可香了,我一口氣可以吃好幾個粽子呢!
我最喜歡過端午節了,因為我愛吃粽子!
中國傳統文化包粽子 篇19
國小四年級作文 ,400字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包餃子、吃月餅、包粽子、刺繡等等。可我還是最喜歡包粽子。
傳說:屈原投江時,老百姓很悲痛,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把包好的粽子投放到海里。於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那天,我到奶奶家去,奶奶包了許多粽子,這邊的餡可真多啊!有肉的、有棗子的、還有豆沙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試試看了。我先戴上一次性手套,拿了一片竹葉,把糯米做成圓柱形,在裡面加了許多的豆沙餡,奶奶笑著說:“餡放太多也不好吃。”我要綁竹條了,可竹條像一個不聽話的寶寶,不管我怎麼包,也包不上去。我只好請教奶奶,奶奶說:“你的手勢不對,要大拇指按住葉子,再圍著繞一圈,記住不能握得太緊,也不能握得太鬆。”奶奶一邊說,一邊給做我示範。我又重新包了一個,綁竹條時照著奶奶的話去做了,果然成功了。
中午,我把我包的粽子大口大口地吃掉了,雖然樣子不怎麼好看,但是裡面裹著我得心血,我看著十分自豪。
中國傳統文化剪紙 篇20
國小四年級作文 ,365字中國的傳統文化,種類繁多,異彩紛呈,但我獨獨喜愛於剪紙。
春節快到了,我和媽媽決定去逛一逛。一出去我就停住了:眼前的房屋彷彿變紅了,因為家家戶戶的窗戶上貼滿了一片紅的裝飾品。有福字、對聯、年畫……突然在我眼前出現了剪紙窗花,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我一見鍾情,增添了節日喜慶的氛圍。
我在房屋下轉來轉去,細細端詳著。它們有的是單純一朵花,有的中間是花,外邊一大圈是有幾匹馬或者其他花樣。每個邊邊角角都很精細,不管有多難,把一些小細節全剪出來了,大師級的剪紙,多令人佩服啊!
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是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五福團花剪紙。這幾份剪紙,採用重複摺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藝術紙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
我愛你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