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2771字

【篇一: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19世紀的中國,晚清的封建統治者已經窮途末路。1840年,廣州海面的炮聲驚天震地,中國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無數民族英雄、愛國分子奮起抵抗,我們是有自信力的中華民族。

1931年9月18日,日本的炮火指向東北,民族危機嚴重。國民黨方面,蔣介石發出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主張剿共。這引起了社會各界愛國人士的強烈不滿。日本藉此加緊了對華侵略,完全侵佔東北並向中原逼近。救亡圖存的時刻到了!魯迅先生拿起他那犀利有力的筆,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鼓舞人民前仆後繼、自信滿滿地同帝國主義列強鬥爭。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是一個有自信力的民族。在明朝,倭寇肆意侵略我國東南沿海,湧現出了像戚繼光等一批抗倭英雄,倭寇再也不敢侵擾中國;鴉片戰爭一觸即發,林則徐以驚人的力量,在虎門銷煙,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自信力。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有自信力的民族。眼下,中華民族團結一致,英勇鬥爭,怎怕日本帝國主義?

自信是一種力量,我們永遠在前進的路上,就永遠不能丟掉自信。21世紀的今天,戰火硝煙已經過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依然要靠自信的力量。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都不可失掉自信。毛澤東曾說過“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的確,我們面對強大的對手、艱難的困境時,與其嘆氣悲傷,何不大聲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能征服它!”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自信力的民族。前途充滿挑戰,我們要不畏一切,永遠在路上!

【篇二: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正如文中所說,現在的社會上流行著各種迷信的言論,它明明是錯誤的,卻為何會深受追捧,原因應該就是那句話“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這些人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去追求一些虛妄的東西,但這都可以說是一種盲目的“自欺力”!

中國“地大物博”,有人自欺,同時也一定有人“自信”。對於魯迅所言“中國人自信”,我是非常認同的。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缺少自信的人才。諸葛孔明,臥龍先生,他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因為有知識,有才幹,所以他非常自信。草船借箭,夜觀天象,不急不躁,僅僅幾個時辰便巧得十萬餘支箭。空城計,也是依靠他的自信,在城頭臨危不亂,一人嚇退數萬雄兵,我認為這就是自信。

秦始皇有能力,有實力,所以自信。一統八方,踏平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壯舉,秦國之所以能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轉變成雄霸天下的強國,正是源於秦始皇的雄心壯志和那份獨到的自信。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自信的力量是龐大的,所以在中國被帝國主義壓迫的時候,在中國最黑暗的時候,魯迅寫下了這篇文章____《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也可以說,這篇文章的宗旨,正是要喚醒人們在壓迫下幾乎喪失的自尊和自信。

自信力是國人最不能缺少的力量之一,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信,也就不會成功;如果中國失去了自信,民族復興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自信的力量不言而喻,這是中國復興的必由之路,強國之路,是一切發展的活力源泉。

諸葛亮的自信從何而來?是知識。秦始皇的自信從何而來?是能力。知識和能力是自信的兩大重要來源。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更要多學習以增長知識,多實踐以提高能力,勝不驕敗不餒,讓自信的光芒照耀在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夢裡!

【篇三: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說起中國,印象裡總被喻為沉睡的雄獅,它一直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甦醒,一聲怒吼震徹天際。

說起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龍的傳人。江河為脈,群山為骨,撐起一個強大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的魂魄是什麼?是自信的人民,是堅定的信念,更是不屈的脊樑。從古至今,中國以自信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夢想,漫漫前行路上一個又一個腳印見證了歲月的崢嶸與輝煌。

近代,民族危機日漸加劇,內憂外患之下,中國被戴上“東亞病夫”的的帽子。中華民族怎會甘心於病弱的嘲諷,我們堅定地發展體育事業。從“一個人的奧運”到突破世界紀錄;從第一塊金牌到奪得奧運主辦權,國民的自信,被一點點聚攏,到今天,已躋世界體育大國之列。自信力佔了上風,我們不再需要金牌來證明自己,盡力了,就無憾,里約奧運“首日無金也精彩”的點贊聲,是大國氣度的體現,是國民自信的提高,更是奧運精神展現的中華健兒的脊樑!

飛天,人類的追求,時代的嚮往。古時,是嫦娥舞月的神話;後來,是理論的大膽實踐;現代,是毛爺爺語定乾坤的堅定;如今,是頂尖科技的創新。自信的國人用非常的毅力實現了到太空看一看的夢想,“東方紅一號”是聽得見看得見的勳章。科學家突破一道道技術難關,“神舟五號”送去了國人堅定的聲向。人才重重選拔、層層培養,新一代航天人將“天宮一號”送入軌道,圍繞蔚藍的星球遙遙想望。這些,是航天人的事業,是科學家的自豪,是華夏民族驕傲的脊樑!

中國,自強的國家、自信的民族,我們擁有浴火的力量,我們也擁有不屈的脊樑!

【篇四: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讀後感】

如今的中國,已然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騰飛的中華巨龍,但是多少年前的中國卻是遭受著一切迫害,汙衊,流亡。

曾經的中國地大物博,人民自誇,之後又改變相信國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又相信那些虛無縹緲的神學。不禁有人感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不,沒有”因為人道主義戰士站出來怒吼,他就是魯迅。“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是的,東方的巨龍沒有沉睡,它將會覺醒,中國人會挺起脊樑,中國革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勝利了,擺脫了封建專制的壓迫,他具有自信力,對革命美好前景的必勝信念。所以,他贏了,戰勝了教條,固步自封的封建主義。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有必勝信念,有堅定信心,挺起脊樑,活出了中國人的自信,將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了中國。帶領中國走上一條光明大道。還有鄧小平,在頂著恢復殘損的中國重壓之下,依然自信滿滿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進入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社會。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中國人從被壓迫中走出來了,並擁有著自信力開闢了新的富強之路。中國人挺起了脊樑活出了我們中國獨有的中國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22字

82年前,魯迅用犀利如刀的筆和熱情似火的文,向全世界疾呼:中國人不會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中國的筋骨與脊樑依舊在支援著中國人的信仰!

即使當時的中國天昏地暗,即使當時的人民掙扎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當時的東北瀕臨瓜分,中國,中國人,中國精神,中國人民的自信也不會倒下!

初讀文章時,我並沒有很理解魯迅筆下文字中蘊藏的深意,只是直白地認為魯迅只是在讚頌那些仁人志士,反駁那些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人,但我也深知魯迅的文章,並不只是說些皮毛,道些淺理,再細讀幾遍,“自信力”這個字眼,彷彿有了幾分姿色。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後繼地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

以上這幾句話,魯迅不光有對勞苦人民,對為民請命的革命先驅的讚揚,我還讀出了當時的國人心頭有萬千仇恨急於言表,卻被黑暗織的大網牢牢籠罩,越反抗那網越緊,但中國人民放棄了嗎?沒有!中國依舊有那些引路人,而他們就將魯迅口中的“自信力”彙集於一身。這些人沒有屈服,因為中國人的血脈裡沒有畏懼,中國人不會畏首畏尾!

魯迅用強有力的信念,教會中國人自信,也教會了我,儘管現在的天不再灰暗,現在的空氣不再汙濁,但現在的我們是否還有自信力呢?常常害怕面對失敗,害怕遭受否認的我是否做到自信了呢?我還做得不夠好,害怕,膽怯,這不就是懦弱,這不就是畏首畏尾嗎?這與整天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人沒有兩樣!魯迅告訴我要將自信力刻在心間,千千萬萬中國榜樣告訴我,不要做畏首畏尾的人。

讀魯迅,讀國人,讀自信,我相信不再畏首畏尾才是真正讀出了魯迅文字下的情思吧!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65字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汙衊。

讀魯迅的文章,大概也有些日子了。從《朝花夕拾》,到《吶喊》《彷徨》,再到《野草》,若自大些,也要說自己對魯迅論略知一二了。前些日子,新聞要講魯迅的文章,便又拿出了《朝花夕拾》,細細品味了一遍,他的文章,每一次用心品讀,都能品出不一樣的韻味來,但無論是嫉貓如仇,還是懷念過往的魯迅,亦或是憤世嫉俗的魯迅,都必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完這篇文章,心中不免起了些波瀾,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嗎?非也,若非這樣說,那畢竟是小部分人,那些徹夜守衛邊疆的戰士,冒著大雪指揮交通的交警,甚至是每天認真工作的市民,都是中國人自信力的體現,在我看來,每日過的充實而非碌碌無為便是自信力了,畢竟,你如何叫每天辛勤工作的人為失掉自信力了呢?

但至於開頭引的一句話,放在今天也是不為過的,所有事物都是雙面性的人也是這樣,有好的也定有差的,但如果評論一件事物是好是壞,若非中心便是看佔的比重大的那一面,這社會也是這樣,大多數人的自信力和和少數人的自欺力決定了這個社會終究還是以好為主的,所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種片面的說法,未免顯得荒謬。

那些一面被摧殘,另一面繼續前仆後繼的戰鬥的人,不正是千千萬萬個魯迅嗎?這些中國的筋骨和脊樑,必將一代代流傳下去,千古流芳。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549字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

——摘自原文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自從這之後,中國便被一次次侵略,簽訂了多少不平等的條約,東北三省也一步步淪陷,但是中國在這樣巨大的危機中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步步走向富強,這最大的原因便是自信力。

因為自信力,中國一步步崛起,因為自信力,中國可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為自信力,中國一直位於世界國家的前列。自信力,是中國的脊樑!在危難之中,一個個愛國志士憤然挺身,他們不畏犧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成堅固的城牆,保衛中國,這些都是因為自信力,是對自己的自信,對國家的自信,對中華民族的自信!

魯迅,李大釗這些偉大的人物,是當之無愧的“中華魂”,魯迅可以用筆作武器,棄醫從文,一生都為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忙碌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李大釗也是中國革命的先軀,臨危不懼,忠厚朴實,他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崇敬的。而這些偉大的人物為什麼可以一直堅持著投身於革命事業呢?因為自信!

作為新時代的開拓者,我們是未來的主載者,不更應該自信嗎?自信地面對困難,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是有自信力的!

你被核輻射了嗎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70字

科學是把雙刃劍

近日,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拜讀了《你被核輻射了嗎》這篇文章。細細品味之後,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了科學是把雙刃劍,它的利與弊兩者攜手並存在這世界上。

看到這個題目,你可能會心驚膽戰:我怎麼會被核輻射了呢?如果已經被核輻射了,那不就小命不保了嗎?請不要杞人憂天,其實每個人都被核輻射了。太陽的光和熱,就是最常見的核輻射。人類在把核輻射用於做武器或發電之前,早就開始利用它們改進人類的生活—核輻射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已有近百年曆史,食品輻照技術則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核輻射對於生命世界而言,可說是一種推動力。它既有功於這個大千世界,又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是啊,科學是把雙刃劍,它在造福於人類的同時,危害也在悄聲無息地來臨。利與弊就好似一對情同手足的朋友,形影不離地站在人類的面前。

汽車自誕生以來,就為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汽車內部佈置人性化,十分舒適,空調使車內溫度冬暖夏涼;汽車的行駛速度遠高於自行車、摩托車,節省了很多時間,而不用在走走停停的公交車上又擠又晃地到達目的地了……然而汽車的弊端也不可小覷:汽車消耗資源,而它排放的尾氣使藍天白雲淡然失色;每年發生的汽車事故使多少家庭失去了歡聲笑語……

為了滿足人類無休止的慾望,被“濫用”的科學無疑變成了魔鬼。要是我們想減少危害,就得減少慾望:如果每人節省一滴水,那麼全世界節約的水就將會形成一個天然湖泊……

科學的力量有利也不免有其副作用的弊,但只要人類不把這個威力無窮的雙刃劍隨意揮舞,科學將給人類帶來方便,帶來快捷,帶來光明。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觀後感 篇6

觀後感 ,1210字

腹有詩書氣自華。轉眼間,中國詩詞大會這個舞臺已陪伴著我們走過四個冬季,正如這一季開場時董卿老師所說:季節有四季,詩詞也有四季,這是我們一年一度的相約。

那些人

今年,在《中國詩詞大會》這個唯美的舞臺上,像去年武亦姝那樣溫婉而又不乏書香氣的高手還有很多:初二學生鄧雅文,美麗的容顏下滿腹書香才氣;靳舒馨,雖然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工程師,作為事業,對科學的追求是她的一種使命,對詩詞的眷眷之情,則成為她的一種信仰;還有那小小年紀就登上數次舞臺的“自信小將”陳瀅,年齡雖小,卻滿腹文才,誦讀詩詞時,那認真的樣子,讓人生愛。這一季的詩詞大賽,年齡從五歲到七十一歲,他們當中涵蓋了學生、乘務員、機長、警察、科研人員……那些人,雖然來自各行各業,但他們同樣對詩詞懷著著一顆赤子之心,有著深深的眷眷之情。

那份情

在上臺的選手中,有一人讓我印象深刻。夏鴻鵬——他雖然不是本場冠軍,上場的次數也不多,但他卻印在我的腦海裡。在他瘦削的臉龐上,流露出一種剛毅與執著。還記得去年他出場時介紹自己:他是一個無胃的人,但他更想成為一個“無畏”的人。在詩詞的陪伴之下,他熬過了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光。而今年第四季的舞臺上,他帶著自己的女兒來到這裡,與女兒一起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作為一位父親,他是偉大的。為了信守諾言,他帶女兒一起參賽,或許只有這樣親身體驗,才會更加真切。他帶給女兒的,不僅僅是這一段陪伴的美好時光,還有詩詞能帶給人的精神慰藉!

那首詩

漫遊詩詞大會,我們可以從主席詩詞中感受“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樂觀與自信;體悟杜牧的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讓我們感到歲月流逝,物是人非;杜甫的“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則給我們帶來春日的暖意;在詩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古典美女,也可以想象“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可以領略到蘇軾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曠達的胸襟;也可以獲取“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的前進動力……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總有那麼幾首詩讓我們感動,總有那麼幾首詩成為牽引我們前進的力量。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被人們傳唱千年!

帶著一些留戀與不捨,第四季詩詞大會結束了。但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說,詩詞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脈,成為鼓舞我們勇往直前的最深層的力量。

人生自有詩意,生活不止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讓我們帶著對詩詞的那份初心,走在追尋經典的路上,採擷在左,誦讀在右。一杯香茗,一卷詩書,在個人成長的路上,有古典詩詞常伴左右足矣!

逆水的紙船——《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839字

這本書的味道至今還回旋腦中,我常把書比作美食。遇到一本好書,自然作為一道饕餮盛宴飽餐一頓;而一本不值一看的書,我便食之無味,毫無興趣。《顛沛》這本書真是餘味十足。

“先變成最喜歡的自己,然後遇到一個不需要取悅的人。”很感動,能寫下這句話,我們有多少次抬起頭來正視自己,對自己是否滿意?還是在一次次的人情世故中曲意奉承,為了取悅他人而改變自己。一個人,都不敢面對自己的本來外貌,又何來喜歡自己呢?所以人們在這浮華的世界越來越浮躁,拼命地尋找,拼命地擺脫,卻無能為力。這外界紛擾的聲音太多了啊!總念著別人的看法,其實批評與讚美又與我何關呢?與其不斷改變自己,逐漸失去自我,還不如堵上耳朵,沉澱內心。先學會取悅自己,再去想取悅他人。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

書中的友情是經過細心提煉的。“我要的是你這個朋友,不是口袋。”哆啦a夢之於大雄就行一個百寶箱一樣,靈便好用,關鍵是沒人時還能一起打鬧嬉笑。可在久的陪伴也有別離。等到哆啦a夢消失在時光的盡頭,大雄才明白,他渴望的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那個陪自己度過酸辣苦澀的機器貓突然從自己的世界消失,連天空都失去色彩。所以,他想要的,是哆啦a夢啊,那個珍藏回憶中兄弟一樣的朋友。借用作者的一句話“遇見總是有意義的,哪怕只有告別。”

關於青春,世界上每個人都以自己最熱烈的形式綻放著青春,也只剩那麼一丁點回憶了。有關朋友的,理想的,還有情感……其實還有多少未來,只剩現在了。什麼青春易老,時光逝去,我們都處於這個略現尷尬的年齡。趁現在,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一個和自己共振的人。青春只要還能勾勒,你就還擁有青春。“當你還擁有青春時,別悔恨青春。”

關於父母,作者形象的把他們比作鎧甲和軟助。這樣兩個可以給你希望的人有時可以讓你充滿勇氣,去做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有時也是你永遠無法割捨得牽連,就像太陽之於太陽,水之於魚。不管盔甲還是軟肋,只要知道身後有你們,就覺得很好。

“願那些錯過的人,經歷了顛沛流離之後還能再度重逢。”

這也是我們最想做的事。

做個樂於奉獻社會的人——《阿凡提的故事》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881字

“你瞧,人家小明真聰明,每次考試都挺棒!”、“你看看人家大明這次中考全市第一,將來大學不用愁。”“你看看,人家高考狀元,就是聰明。”……諸如此類的話,父母時常在我耳邊嘮叨。是啊,人人都羨慕學習好、乖巧懂事的孩子。我也不例外,羨慕他們有個聰明的腦瓜,羨慕他們每次考試都第一,羨慕他們……

晚上看電視也無聊,於是我不耐煩地在遙控器上按來按去,什麼好看的《快樂大本營》、《我是大明星》,就連我最最喜歡的《新還珠格格之風兒陣陣吹》都吸引不了我的眼球了。實在沒勁,我就隨意將以前媽媽給我買的《阿凡提的故事》翻了出來,有意無意地閱讀起來。

再次翻開厚厚的故事書,瀏覽其中的故事,對阿凡提有了重新的認識。其中讓我感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個題目叫做《灑油掃院》的故事。大意是:阿凡提小時候給一位巴依打掃院子。到了年底,巴依想賴賬,便慢條斯理地對阿凡提說:“你給我聽好了,我讓你清理院子,地上必須非常溼潤,還不能用水。如果你做不到,就休想領今年的工錢!”說完,巴依就大搖大擺地上巴扎辦年貨去了。阿凡提不聲不響地掃完院子,然後把巴依家的油倒了個一乾二淨,灑滿了整個院子。事情辦完後,阿凡提像模像樣地坐在臺階上,等巴依回來領工錢。下午,巴依搖搖擺擺地回來了,一進門就滑了一跤。他一看整個院子裡都是油,頓時氣得臉色發青,大吼道:“賠油!賠油!”“慢著。”阿凡提說,“不能用水,地上還要非常溼潤,對麼?我做到了,給工錢!”巴依無話可說,只好把工錢付給阿凡提。

阿凡提聰明、樂於助人的故事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讀著每個故事,都是對我心靈的洗禮和震撼。媽媽幾次催促我睡覺,我仍津津有味地看著,一次次為阿凡提拍手叫好!

阿凡提絕頂聰明,阿凡提的故事感人至深、回味無窮,他帶給我們很多啟迪和思考。是啊,智慧才是最大的財富。當別人遇到困難時,用自己的智慧幫助他,自己也一定能得到快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通過阿凡提的故事,我將把真、善、美繼續到底,用我的努力、用我的真誠、用我的智慧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把愛的火種傳遞下去,讓真、善、美永存人間、讓假、醜、惡沒有市場,共建我們嚮往的和諧、美好的社會。

做一個樂觀的人——《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23字

你是否讀過一本書,讓你愛不釋手?你是否在看書時,那一段段精美的話語,讓你百看不厭?你是否見過一個書中的人物,讓你敬仰萬分?如果要想起這樣一本書的話,對我而言,無疑是《魯濱遜漂流記》。

人生像一艘航船,在前行的過程中,也許會風平浪靜,一帆直濟滄海;也許會狂風大作,讓航船失去了方向。而魯濱遜,這個雄心勃勃的青年,在一船人中只有他倖免遇難,孤零零逃至一座荒島時,他並沒有氣餒。為了生存,魯濱遜造出木排,搶運失事船上的東西。自建居所,自制傢俱,種植糧食,蓄養家禽,縫製衣服,擺脫了重重困難,靠雙手贏得了生活。在這荒島上,還救了一名俘虜“星期五”成為他忠實的僕人和朋友。在這28年零79天中,他靠雙手贏得生存,成為自然的主人、荒島的征服者。

我們似乎永遠無法預料明天究竟會發生什麼?當所有你習以為常的生活全部被顛覆,所有那些明媚的快樂即將被灰暗的憂傷所取代時,你是否能堅持地繼續前行?

魯濱遜這個人物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人物。他讓我敬佩,讓我羨慕。他的那種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讓人贊好。在我眼中,魯濱遜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未來充滿嚮往,不畏懼,不退縮,想方設法地應對與如其來的災難。孤獨在荒島的日子,他沒有用絕望的心態去面對,而是以樂觀的心態來改變自己的處境。為求得生活百折不撓、奮鬥不息。流落荒島後,沒有抱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平。反而心地善良,知恩圖報,慶幸自己是在船員當中唯一一個存活的人。他充滿感恩之心,還有很多很多點都可以表達我喜歡這個人物的原因。

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名著,不僅讓我喜歡這個人物,還讓我學會了樂觀生活。在一次考試中,我的成績並沒有以前那麼好,後退了好多,同學的起鬨,父母的責怪,成績單上那紅紅的分數,讓我很沮喪,很悲觀。甚至,更加沒有心情學習,沒有學習的那股勁,我選擇了讀課外書,整個人沉醉在書中情節中,不受外界所擾。我看到了《魯濱遜漂流記》,我又把精彩的部分品味了一遍。魯濱遜那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讓我對生活、學習和未來重新充滿嚮往和熱愛……

有一種力量,叫堅強;有一種態度,叫樂觀。堅強樂觀地去面對生活的苦難,以正面的能量去擊敗人生每一次灰暗時刻的來臨,你就會收穫很多人沒有的精彩。

讀書,讀一本好書,讀一本名著,都應該有所領悟,有所收穫,從而悟到哲理,在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這才是最珍貴的!如果你覺得你的天空只有黑夜,或許“書”將帶你奔赴期待已久的陽光!陽光就會驅散一切黑暗!

讀一本名著,做一個樂觀的人!

《名人傳之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14字

讀完《名人傳》一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書中的人物無一不是與命運抗爭的偉大英雄,他們經歷重重挫折,堅持著心中所想,擊碎了命運掀起的滔天巨浪,最終成就了他們的偉大。其中貝多芬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貝多芬出身貧寒,一生經歷無數坎坷,命運的“打壓”、親情的辜負、愛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無一不重重地打擊著他。他孤獨地活著,堅強地活著,彷彿與世隔絕,也許可以用這麼一句話來詮釋他寂寞的心境:“烏雲敞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但他沒有就此被擊倒,他在黑暗中活著,在無聲中抗爭著,在與命運搏鬥著。最後隨著《第九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作品的相繼問世,象徵著他的勝利,他戰勝了厄運,他戰勝了疾病,戰勝了困難與障礙,更戰勝了命運!他的精神攀上了生命的巔峰,他的心靈空前強大。

我從貝多芬身上感悟到堅忍不屈,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精神。同時他的不屈於命運的精神也讓我陷入沉思。如果肉體的創傷會很痛,那麼精神上的痛苦更甚,與貝多芬受到的重創相比,我們碰到的困難只能算毛毛細雨,但是我卻不能展現如貝多芬一般的頑強、堅忍,因為一點點小挫折放棄了勇敢,放棄了拼搏,更放棄了機會。如今長大了,面對的越來越多,如因為挫折和困難而退縮、逃避,我們就會失去很多。人生就是要奮鬥,要勇於與命運鬥爭,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一定會成功,只要頑強拼搏,努力抗爭,最壞的結果不過大器晚成。

《貝多芬傳》讓我感悟到堅強的重要,讓我求學的步伐更為堅定了,真的受益匪淺。

《沒有一棵小草自慚形穢》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818字

我十分喜歡畢淑敏老師寫的文章,因為她總能把人們沒有注意到的事物通過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並且告訴我們一些人生感悟。

難得有一天可以沒事做,我便從書房裡把畢淑敏老師寫的《沒有一棵小草自慚形穢》拿出來閱讀。開啟第一頁,這是代序,講的是一棵古老的、受人敬仰的樹下,作者看到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它雖然對比起面前的這棵歷史久遠、聲名卓著的古樹毫無疑問是渺小的,但作者卻怎麼找也找不到小草身上低眉順眼的謙卑。當作者向它吐氣時,它一下子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她氣息一盡,小草便又挺直了身子。這株小草與大樹的強壯偉岸、堅韌、歷史悠久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對比,但它沒有因為自己與大樹為鄰而感到羞愧,相反,它雖然卑微,但卻能昂然挺立,毫不羞愧地生活著。

對比起畢淑敏老師筆下的小草,現在的人們真的要羞愧了吧!自慚形穢似乎已經形成社會的主流。就拿我們這些學生來說吧,當我們看到成績那麼好,人緣那麼好的人,而自己卻遠遠比不上他們,正感到自卑的時候,你是否有想過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習好不是天生的,都是要靠後天比別人多付出汗水才漸漸形成的差距。學習好是怎麼形成的,不就是看你想不想擁有好的成績,願不願意付出嗎?大家想必聽過“勤能補拙”這個成語,只要勤奮,比別人多付出,後天的努力就能超過別人。“成功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這一個個簡單的道理透露著,成功的背後都要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和汗水。如果你現在還只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的地方,非但不醒悟,不去付出,而單單只是自慚形穢,埋怨自己沒用,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那等到以後來到社會上時,豈不是要羞愧死?

人世中有許許多多的人,有流芳百世,深深令人敬仰的;也有臭名昭著,讓人唾罵的。正是因為那些成功人士的努力與堅持,才使得他們從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他們懂得“勤能補拙”“成功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的道理,才使得他們更加優秀。

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慚形穢地生活著,我們這些靈長的人類又有何理由不去努力呢?

絕望鍛鍊了我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79字

絕望與希望並存

寒假期間,我隨媽媽去書店買了一本名叫《絕望鍛鍊了我》的書。它的作者是韓國首位女總統—朴槿惠。看完書名和作者,我的好奇心便油然而生:作為當今韓國的首位女總統,樸女士怎麼會與“絕望”二字聯絡在一起?究竟作者是怎樣成為韓國首位女總統的呢?她經歷了多少風雨呢?帶著無盡的好奇與疑問,我在假期休息之餘,靜心閱讀了這本書。

讀完此書後,我才體會到這位樸女士就正如書名一樣,他是一個從絕望中成長的人。

作者一女性特有的溫柔平實的筆觸來記述自己過去的人生以及在政治上自己的主張。

她是前韓國總統朴正熙的女兒。搬去青瓦臺後,所有的人都認為她擁有的所有東西都與眾不同,但實質上非常普通,除了住的地方住的地方大些,其他與常人家沒什麼兩樣。作為總統的女兒,政治帶給她的並非是金錢名利榮華富貴,反而是她二十二歲時母親的遇刺身亡;二十七歲時的父親被暗殺。年紀輕輕就成了孤兒,而且還要頑強的存活在這個黑暗世界,當時的她是有多麼絕望啊!

可即使這樣,她也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她坦然的接受上天給她的所有波折。她以超出常人的冷靜面對著生活中的壓力,而這些就足以證明她強大的內心,也為她將來成為韓國首位女總統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本書中,我看到了樸女士一路艱辛的成長,以及最後她找到自己真正的生活希望,換句話說,就是絕望才讓樸女士能夠以更堅定的步伐走向回報人民,祖國的路上。

命運會讓我們失去曾經自己認為最珍貴的東西,那時也許我們會恨它。但是,如果你會像樸女士那樣以坦然接受並冷靜面對這些波折時,你會慢慢發現,寬敞的人生道路上,有更珍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去選擇。當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時候,回頭去看看那些自己曾經的經歷,我們又會發現:正是命運的“捉弄”,才會使我們有動力去戰勝困難,付出的努力到現在得到了回報。

絕望與希望並存,苦難與歡樂並生,也許,這才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吧。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1035字

看不見華麗的裝飾,卻始終透著令人無法抵抗的魅力;只有樸素的筆墨,卻繪出了最美麗、最有色彩的圖畫;雖然文字看似平淡無奇,卻映出了最感人、最耐人尋味的意境……

這就是我讀完朱自清抒情散文後最深切的感受。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淡淡的,朦朦朧朧的,但就是這平凡的語言裡,卻散發著一股強大的魔力,吸引著你去追逐作者的思想,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與他一起悲傷,一起愉快,一起憤慨,一起感受人間的美與醜—朱自清不是在寫情,而真的是在抒情。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懷,或感嘆自然或感動社會或悲嘆殘酷或聆聽美麗……

前不久,我剛讀完《背影》,在感動文中的父親時,我也看到了我的父親、看到了全世界的父親,朱自清為全世界人繪出了父親真實的“背影”:有點蒼老,但卻充滿了對兒女真摯的愛!可以說,從開始讀一直到讀完,我的眼睛始終是溼潤潤的,淚水沾溼了書本,但這並不使我奇怪。是的,因為我相信,朱自清筆下的父親早已在無形中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潸然淚下了。

如果說,你想真正體會到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優美,就一定要讀一下《荷塘月色》。作者用一支神奇的筆,蘸上糖漿做的顏料,在畫布上盡情揮灑,靈感如泉水般源源不斷,湧到了畫布上,變成了一幅又一幅甜美的圖片。是的,是甜美的,甜甜的,美美的,視覺、嗅覺一塊兒享受。我想,這應是《荷塘月色》最大的特點。

說到畫畫,朱自清可是一等一的高手,他用文字給自己的作品塗上或濃或淡或暖或冷的色調,以及畫家無法塗染的情的色調。就說《綠》吧,“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面板;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讀著讀著,我的眼前便出現了一幅畫,畫上梅雨亭的綠—由好多好多美麗、活潑的形象組成,柔柔的、亮亮的,鮮潤鮮潤的。這樣的綠是無法與之匹敵的,再高明的畫家也肯定無法畫出它們的神韻來。因為這是作者用心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後用不尋常的自然情畫出來的。

朱自清的散文,字字句句都在抒情,在字裡行間,都顯出了一種嚴謹而自然的情,也讓人一讀朱老先生的文章就陶醉了。

情貫穿於朱老先生的文章之中,情就像一根繩,把詞句串在一起;情又像一壺水,把文章的汙濁沖洗乾淨;情還像一滴糖漿,放在言語中,使人倍感甜馨……

那一次我讀懂了你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730字

天下有哪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可惜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無法發現。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發現不了。這位作者是真的讀懂了他父親—愛不一定要用財物來表達。

這位作者的父親是一位廚師。因為自己是一位大廚,且飯店的經營又很好,使他不能每天都看見自己的孩子,能與孩子說話。此時,大部分思念父親的孩子對父親不免存在誤解,感覺父親不疼愛自己。但有一次,讓作者讀懂了他父親。

一次放學時,他竟然到校門口來接孩子,並帶他去飯店。到了飯店,他們並沒有吃飯,而是父親去燒菜,“我”站在那裡看。不久,便陷入了沉思。那時已是深秋,看著父親嫻熟的手法,還有那豆大的汗珠從頭上流到下巴,匯聚成一把汗,再滴到圍裙上。天氣如此之冷,可父親並不冷,他正為著家庭拼搏,支撐起這個家。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沉默的父親變得嘮叨起來,想必是為了與孩子解釋在孩子面前消失的身影。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來看“你”,但並不代表不愛。

是的,父親對自己的愛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這些被給予愛的孩子不會去發現,反而會埋怨父親。責怪長輩,“你是個不稱職的父親”。但我們恰恰可能沒有想過:當他不在我們身邊的時候,他可能在為生活奔波,忙碌,在付出自己的精力。他們所做的都是為了這個家,更為了我們孩子。而沒想的是:父親累了一天回來,可能沒有孩子的一個笑臉,沒有孩子的一句問候,還要被孩子說三道四。這自然會讓一些意志不堅強的父親失去拼搏的動力,從而使家庭生活質量下降。受傷的會是一整家。

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要用語言來表達。一向寡言少語,說不定就是最能表達愛的方式。而父親希望的是我們能夠把愛化為學習的動力。讓自己能成長起來,樂觀起來。

讓我們多點感恩父親,多點理解父親,做個有出息的孩子!

夢想天空分外藍——《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731字

用心就能看見,從白天看到不變藍天,從風雨尋回夢的起點,海闊天空的顏色,因為夢想特別耀眼,因為閱讀,所以我看得見。

最近從朋友那裡借來了一本書《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其中講了主人公薇薇,從小就患有色盲症,她的夢想就是能夠看到世間所有的顏色,這對於我們普通人微不足道的夢想,卻是她遙遠的渴望。在她尋夢途中遇見了一隻精靈叫歐巴,來幫助薇薇實現她的夢想,她忍受了同學的嘲笑,承受了心靈打擊。最後,也是故事感人的淚點,薇薇的父親因為突發心臟病去世了,薇薇倍感傷痛,但同時她也看見了最後一個顏色,憂鬱的紫色。讀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夢想的實現都是需要付出的,患得患失,多與少的定義對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總算好好領略了一番。因為--閱讀產生了夢想,產生了動力。通過閱讀書籍,對我的寫作,起了很大的影響。寫作時我的文思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好似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在四年級的時候我獲得了人生第一個寫作的獎項,幸福的滋味都能夠從我的嘴角流露出來。那也正是因為我每天手不釋卷,大量閱讀得到的成果,而且學到了很多知識。當同學們在操場上揮灑汗水時,我正靜靜的翻開書的扉頁;當父母外出不在時,我正忘我的咀嚼著書的奇異之處;當一絲紅暈掛在天地交匯處時;我細細品味著書散發的陣陣清香。自那以來,閱讀也成就了我的習慣,我的點滴,就像魚離不水,鮮花離不開土壤,彷彿離我成為作家的夢想又拉近了一步。我能夠感受到主人公所面臨困難的那些感覺,耳濡目染,也耐人尋味。就像書中的薇薇一樣,到最後看到了所有顏色,你只要努力一下堅持一下,就能看到大千世界,就能體會生活的獨特,夢想的汗水,閱讀的色彩!

原來,我們的生命,因為磨難,從此有了厚度,而因為閱讀,五彩斑斕,一路芬芳。

《絕望鍛鍊了我》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842字

《絕望鍛鍊了我》是韓國總統朴槿惠寫的自傳。我讀了以後,不禁感嘆:女中豪傑!所以,想和大家分享分享。

朴槿惠的父親是一位保衛國家的正義使者,年幼的朴槿惠特別喜歡父親穿綠色軍裝的樣子,她覺得,此時的父親比任何明星都帥,因為父親是在保衛祖國!

不過,身為總統的女兒也有不安全的因素。1974年8月15日,對於朴槿惠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報紙上大大的“暗殺”兩個字特別醒目,電視上不斷播放著朴槿惠母親被暗殺的畫面,這一切,都令朴槿惠心如刀絞,可她告訴自己,她必須打起精神來,因為忙碌的蜜蜂是沒有時間傷心的。

22歲的朴槿惠代替母親,成為韓國第一夫人,她下決心,一定要完成母親最大的心願:讓大韓民國的居民脫離貧窮,不再有人操心下一口餐。6、25戰爭讓母親非常心痛,對於她來說,沒有比貧困更可怕的敵人。戰後,韓國幾乎成了乞丐的國家,四處都有流浪者……

大家好不容易才從悲傷的陰影裡走出來,大家依然努力工作,朴槿惠更是不停地在孤兒院、母子院、養老院之間奔波。可是,悲劇再次找上門來。

1979年10月26日,朴槿惠的父親也因暗殺而去世。她的雙親都是中彈而死。朴槿惠的親人們再度恐慌起來,連和父親最親近的人也漸漸疏遠了他們。

在一段時間痛苦的沉寂過後,為了完成母親的心願,為了當上總統,朴槿惠開始四處拉票,她幾乎走遍了韓國,連偏僻的小村莊也不放過,因為她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得不把一天五小時的睡眠時間也擠出來用。因為累,又很少睡覺,眼睛開紅腫,為了贏得選票,得不停地和別人握手,導致手都青了;凌晨二點多,朴槿惠就起床,一天大概要走幾萬步,不知道磨壞了多少鞋,每天都是雙腿青一塊紫一塊地上床睡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朴槿惠成功了!

如今的韓國在朴槿惠的帶領下已經變得比中國還富有了,那兒的人民安居樂業,貧窮已經離開了他們。乞丐也似乎滅絕了。自20世紀60年代,韓國經濟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成為了擁有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經合組織發達國家。

看完了以後,你有沒有也讚歎朴槿惠“女中豪傑”呢?

走過人生的月缺花殘讀後感 篇17

演講稿 ,619字

《走過人生的月缺花殘》這本書裡講的都是關於殘疾人的短篇小說,我讀過了這本書後,心有觸感。

我本以為殘疾人的心,都是冰冷的、灰暗的、冷漠的,不是這樣的殘疾人,大多數是知名度比較高的,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我被顛覆了對殘疾人的認知。

原本,殘疾人並不是想象地那樣無助,他們的心是熱的,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們樂觀,他們熱情,就像一個只有一條腿的人走遍了全世界那樣。我們正常人用雙腿有時都走不了全世界,而這位殘疾人卻用一條腿走遍了全世界,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但他卻是快樂的,如果他不樂觀、不熱愛生活,他怎能完成這一壯舉?

殘缺是一種綻放,是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當花多餘的枝被剪去後,綻放地卻更為美麗,就像是殘疾人一樣,他們是殘缺的,但卻比我們還更懂得珍惜,更加熱愛,就像一個沒有雙臂的小女孩,她卻用她的雙腳畫畫,通過她自身的努力獲得了省級繪畫一等獎,比我們這些正常人還要厲害,可想而知,她在平時的繪畫上揮灑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霍金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在二十多歲就患上了盧伽雷氏症的他卻在短短几年成功編寫了《時間簡史》,並一躍成為英國皇家學院中最年輕的教授,看,如果他不發奮圖強,他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就的,就算是正常人也許多不如他。

說到這裡,我又不由地將正常人和殘疾人比,看看路邊的那些乞丐,一個個有著健全的身體,卻在路邊做乞丐,自甘墮落,比殘疾人都不如,殘疾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比我們更加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他們是我們生活上的榜樣。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4字
人類群星閃耀時讀後感800字https://wWw.ZuoWen8.com/a/475664.html

人間有味是清歡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934字

固步不前會錯過美妙的風景,思想倦怠會喪失活著的意義,讀書,讓思想行走,去發現無比深邃的內心。

—題記

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于丹老師的《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本書,開啟書的那一刻,我發現了一個美妙的世界,原來,沒有功利的隨心閱讀竟然可以如此愜意。讀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于丹老師在書中給出了完美的詮釋。

讀書即讀心,讀遍別人的書,其實是讀懂自己的心,讀懂了自己的一顆心,再去看世相人心,人生就會更加透徹。讀懂文章,養好自己的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從他人的視角思考問題,在山重水複疑無路過後,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記得初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時,頗多迷茫和不解,當再次靜心閱讀時,才發現這確實是一部佳作,世人的內心深處都埋藏著這麼一顆純真愛情的種子,讀懂自己的內心,就會頓悟。養好心,養大自己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坦然行走,然後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讀書,讓知行合一。2017年8月2日,帶著征服大自然的一顆雄心,花費9個小時,我登上了華山東峰,一路領略了華山的險峻及美景,第一時間看到了日出。內心深處總覺得有些許欠缺,直到讀到那本《空谷幽蘭》之後,我才發現有那麼多隱者居住的華山,充滿了神祕和魅力,還有那麼多有待探索的故事,這是沒有讀過書的一個普通旅遊者無法體會和發掘的。書的魅力就在於它可以引人入勝,華山還是值得再次探索的地方,當然,是一個有思想的旅行者再次去探險的地方,絕對不是一個遊人去膚淺的掛一個同心鎖,在石頭上刻下“到此一遊”。楊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感受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讀書可以找到苟且生活中的一方田野。當我們為生活所迫,頓感迷茫時,讀讀史鐵生,讀讀《小王子》,讀讀路遙。當我們春風得意時,讀讀杜甫,讀讀白居易,讀讀蘇軾。“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不只是出現在孟郊的筆下,也出自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在別人的詩篇和文章中讀出自己的感動,在別人的故事裡留下自己的眼淚,你和書的緣分也就到了。

讀書,是一次修行,也是一次養心,讀書讓自己的思想行走,去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去領悟古人的家國情懷,去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去發現自己無比深邃的內心。

《絕望鍛鍊了我》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778字

不要為不值得的人,浪費你寶貴的眼淚。要為愛你的人,保留你最好的微笑。—題記

“寫下這本書,感覺就像重新活過一樣。”朴槿惠這樣說。是啊,要寫此書,就意味著要重新回顧自己的前半生,何嘗容易?從父母遭到暗殺,到眾叛親離,再到人人質疑。這些曾經經歷過的一幕幕,在筆下重新輪迴,何其煎熬。但她從不懼怕,一個真正的強者,無懼回眸過去,更無懼直面未來。在零落成泥又重新蛻變的過程中,完成一個強者的心路歷程。再用平實質樸的文字,深入淺出地描畫。所有的苦與淚,只有她自己知道。所有的痛與血,盡付不言中。

在青瓦臺的日子,卻也不是她人生中最美的時光。身為總統的女兒,父母總是希望她健康平凡地長大,而不是備受矚目的特殊存在。這個身份,無疑加重了她身上的負擔。這個本該無上榮耀的位置,卻毫不留情的在兩聲槍響中奪去了她的父母,也碾碎了這個26歲花季女孩的青春。她便這樣挑起了重擔,承受著眾叛親離的痛楚。她說:“多年來我忍受了無數的出賣,簡直像站在山崖邊般岌岌可危。被曾經信賴的人背叛,讓我看清了人類對於慾望和權力的執著。那是一段非常苦澀的經驗,但也是人生最昂貴的教訓。”是什麼隔閡了他們,難道是身份和地位嗎?是如冰般嚴寒的人心吧。真的很心疼這個正值青春韶華的少女,即使是得知父親中槍身亡的瞬間,脫口而出的也只是“前線怎麼樣?”她的身份是總統朴正熙的女兒,而早已不是她自己。

她說2006年5月20日後的生活,是她重新開始的第二段人生。她說上天既沒有在這場劫難中將她的生命奪走,想必還有她未完成的事情。絕望磨練了她的意志,更塑造了她的堅毅。以至於她在臉上被劃出11釐米的傷口時,想到的還是繼續演講。我始終認為,縱使她如今身陷囹圄,也不失為一位令人尊敬的偉大女性。

書的扉頁刊登著她的大幅照片,笑得燦爛。眼中似有星辰大海。捲起滔滔波瀾。她做了人間的強者,更活出了英雄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