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相關作文20篇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 篇1

國小五年級作文 ,437字

到了西安,你會想到什麼呢?Biangbiang面、鐘鼓樓、羊肉饃當然還有兵馬俑啦!今天我就去了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都是泥巴、陶片做的嗎?當然不是!他們身上原本顏色豔麗,不過因為出土時技術不行,不到一分鐘就氧化了,實在可惜!但二號坑出現了奇蹟:在一隻跪射將軍俑背後留著淡淡的紅色,儲存很不易!

自從出土到今天,沒有一個兵馬俑神色一模一樣,可謂古人的腦洞大開!

所有兵馬俑的手都呈空心拳式,為什麼會這樣呢?考古學家推斷,兵馬俑的手裡應該都拿有兵器,而這些兵器是木頭做的,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全部腐化了,如果兵器還存在,我們還能一覽秦王朝的兵器呢!

特別的還有兵馬俑三號坑,因為這裡的兵馬俑手裡拿著禮儀制度的兵器,所以考古學家推測這兒應該是指揮部。那兒特別小,只有五百二十平方米,在指揮部的正前方還有指揮用的四馬一車,給我們呈現了秦王朝完整的指揮部形象。

秦王朝時,兵馬俑能做得這樣活靈活現,可想當時的科技、藝術的發達。中國作為千年文明古國,當之無愧!我為我是中華子孫而驕傲!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858字

《美麗的黃龍》

歡迎大家來到四川黃龍風景區!

我先給大家介細一下我們的黃龍風景區。黃龍,位於松潘縣境內的岷山主峰雪寶頂山下,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一九九二年同九寨溝景區一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黃龍溝長約七公里,景區段四點七公里,寬約一至兩公里。景區海拔三幹一百四十五米至三幹五百七十五米之間,縱坡平均降為百分之八點七。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係。黃龍溝的中段是一條約一點五公里長的坡狀乳黃色鈣化沉積帶,稱為金沙鋪地。黃龍景觀以雪山和森林拱衛著無數形態各異的鈣化彩池為主要特色,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些彩池的豔麗奇巧,只好尊奉它為人間瑤池。

黃龍,過去人們稱之為黃龍寺,因為明朝時駐松潘兵馬使馬朝覲在溝內修建黃龍前寺、中寺、後寺三座寺廟。黃龍一名則是根據兩個古老的傳說而來:一是說大禹治水時,有一條黃龍負舟幫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後留在了黃龍溝內。

《鬆滿縣誌》記為:“禹治木裡茂州,黃龍負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後黃龍修道而去,遺五色山水於世,世人建寺,歲歲朝祀。”另一說是古代有位黃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後人為紀念黃龍真人,在溝內修建黃龍寺。

下面我們開始黃龍景區遊覽。黃龍溝口經過的這一條小河就是涪江的源頭。過培源橋,沿著林間小道進入溝口,迎接遊人的第一組梯級水池,被命為迎賓池。它由一百多個以藍色為基調的彩池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山間石徑環繞著池子曲折盤旋,把遊人迎進景區,又把遊人送往景區深處。

池子周圍古樹參天,群花在爭豔;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池中青水湛藍透綠。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湖面上,變幻著黃、草綠、藍綠、淺藍、純藍五種顏色。微風吹過,池中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豔動人。這便是全世界聞名的五彩池了。

關於五彩池的介紹就到這裡,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按照計劃的時間回到這裡,我們再繼續參觀,後邊還有更多精彩的美麗風光等著大家呢!祝大家玩得愉快!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503字

“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這是李光耀所說的。

今天我們來到兵馬俑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當是二號坑了吧。這坑中佈陣複雜,兵種齊全。有的眉頭緊皺,面容嚴肅,似乎在思考著什麼。還有的神情悲傷,目視遠方,好似在思念著遠方的親友,想著他們此時在做什麼,是否也在思念著自己。也悲傷著因為在外待的時間之久,沒有花時間與親人相處,團聚。有的目光堅毅,想著如何對抗敵人,在敵人來時不顧一切,為國捐軀!這些秦俑,都如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般演繹著秦朝的故事……

當看到這些壯觀的兵馬俑,也不禁想起一個人,就是這兵馬俑建造的領導者秦始皇。秦始皇使秦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對我國曆史作出過巨大貢獻。

但同時他也有昏庸的一面。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多少的人民被強迫拉去修建陵墓,並由於條件的艱苦許多人都再也沒有機會回去看看親人,去重見外面的世界。

陽光照射下來,秦俑閃閃發光,他們的眼神堅毅,似乎在訴說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582字

兵馬俑是我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陶土殉葬品,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雖然漢代被劉邦毀了不少,可經過考古人員的修復,現在的兵馬俑依然相當於一個巋然不動的龐大軍隊。

那年夏天,我來到西安。剛一進兵馬俑地窖的洞門,一陣清涼襲來,彷彿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在幾千年前建造如此多的雕像所耗費的錢財和勞力可想而知,沉靜的洞穴裡傳來一陣讚歎。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兵馬俑雕刻得極其傳神。兵傭的每一條手紋都了了可見,歷歷可數。每個兵傭神情各異。有些俑眼神憤怒,可能是被強行擄來當兵而敢怒不敢言;有些俑滄桑的臉頰上印滿了憂愁,可能是害怕自己戰死沙場再也照顧不了妻兒老小吧;有些俑卻神情堅定,像是在大喊:“今天就讓我馬革裹屍吧!”所有的俑都形神兼備,每一張臉都折射出他們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

導遊又把我們帶到另一邊。那裡全是戰車和烈馬,充滿力量感。所有戰馬都昂首長嘶,像是在鑼鼓喧天和刀光劍影的戰場上與主人衝鋒陷陣,勢如破竹。馬群中有一輛最精緻、最豪華的馬車,車上雕滿花紋、飛龍。導遊介紹道:傳說這是為秦始皇的靈魂準備的,可以讓他仙逝後飛往天宮。我突然感覺打擾了泱泱大國一代帝王的肅穆和莊嚴。

幾千年前,人類就有如此成就讓我歎為觀止,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將平復。至今,我還對那天的遊覽刻骨銘心。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篇5

國小五年級作文 ,591字

重慶大足石刻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美麗的家鄉—重慶大足。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李沐曦,下面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大足最美的風景—大足石刻。文明出行,快樂隨行,請大家不要亂扔垃圾,緊跟隊伍,注意安全!

大足石刻規模巨集大,藝術精湛,資料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又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摩崖石刻最為出名,它始建於晚唐,興於兩宋,於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積最大、佛像最多的寶頂山摩崖石刻。

大家快看,我們面前的就是被稱為人間一絕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雕刻於南宋中後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這尊佛像雕鑿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高7。7米,寬12。5米,刻有1007隻手,其上下、左右、前後都伸出了手,有的手裡拿著斧頭;有的手裡拿著寶劍,千姿百態,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尊雕像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關於這尊千手觀音,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千手觀音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眼一首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他千手千眼。千手象徵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徵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這尊佛像,十分鐘後我們集合去下一個景點。謝謝!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1077字

《西安兵馬俑》

我從小就愛讀歷史故事,當讀到關於西安兵馬俑時,我歎為觀止。曾經的法國總統希拉剋說過:不看秦傭,不算真正到過中國,我的心早就飛去兵馬俑有無數次了。

去年的暑假,我終於去了我夢寐以求的“聖地”西安兵馬俑了。兵馬俑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那次,我們跟著導遊一進去,人山人海,我們朝著一號坑走去,兵馬俑遺址到至今,已經挖出了三號坑,其兵馬俑不計其數。據導遊所說一號坑的發現約於1974年3月,其東端排列著全身穿戰袍的戰士俑,約有210人,其餘每排68人,前後、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後衛。

接著,我們又向著二號坑走去。二號坑是1976年4月至5月間被發現的。是我覺得最最特殊的一個坑,因其坑是呈曲尺形的。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它是三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是按前弩兵俑,約有60個。中蹲跪式弩兵俑約160個,後為馬車組約有8個,上有許多步馬俑。在聽導遊講解關於二號坑的簡介時,我腦海出現了一副秦始皇爭霸天下的畫面。

我們繼續跟著導遊去三號坑。已經在太陽下晒了有一個上午了,我早已滿頭大汗、筋皮力盡,可爸爸卻說:“再堅持一下,畢竟人都來了就再堅持一下吧!”我只好硬撐著往前走。到了三號坑,導遊停下腳步對我們講:三號坑於1976年5月11日發掘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三號坑出土文物較多,比如一把千年不腐的寶劍,但其兵馬俑只有60多件。

據說曾經到項羽在坑裡焚燒,拿走了很多兵器。兵馬俑從身份上來區分,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軍吏,一類是士兵,士兵和軍吏都有低階、中級、高階之分。俑坑中最多的俑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持青銅兵器,如弓、弩、箭鏈、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

導遊又給我們說:兵馬俑的製作者們都是秦帝國社會下層的一批陶工們,據說秦始皇下令如果這些陶工們做的兵馬俑們缺條腿和缺點什麼器官的話,就把這些做陶土的人相對應的器官割掉。這會不會太殘忍了?我想,萬一是缺了頭呢?那不是人命都沒了!

導遊在出來的時候給我們講,其實做一個兵馬俑需要很多的步驟的,首先用泥來塑形,再在基礎上打磨。在將陰乾後的陶俑在陰乾的地方晒乾再拿去焙燒。

勞累了一個上午的我終於可以離開這兒了,不過我還是非常喜歡兵馬俑,因為它們壯觀,因為它們巨集偉,因為它們象徵著我們千千萬萬個炎黃子孫,我愛他們,也不僅因為它壯觀、巨集偉、而是因為它是我心目中的聖地。

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 篇7

國小四年級作文 ,464字

放寒假了,爸爸今天休息帶我去遊玩古南京城的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

一大早,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位於南京城的東郊紫金山,這裡埋藏的是一代帝王朱元璋。買完景區門票我就迫不及待要一探神祕。首先映入眼簾是美麗的梅花山鹿,梅花已經含苞待放,有黃色,有粉色,有紫色……五彩繽紛,美麗動人!

通往明孝陵路的兩側是古棧道,棧道兩旁花草叢生,前面有石像路,還有幾對身披鎧甲,屹立筆直的文武大臣,向人們展示著對帝王的忠誠。雖然石像上已經遍佈了許多的青苔,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那濃濃的歷史氣息一直瀰漫在空氣之中。

棧道的盡頭,有一個大大花壇,各種美麗的小花兒綻放於其中,花壇的周圍聚集了許多的遊客拍照留念。

花壇的正前方就陵墓,我先踏過了前面的金水橋,走過五彩斑斕石臺階,親手撫摸著古老的建築,那種感覺似乎讓我穿越到了古代,看著帝王站在城牆上指揮著千軍萬馬,頒發政令,士兵們個個嫣然起立眼前的樣子,一種俯看眾人的感覺從心底油然而生。

在回家的路上,聽著爸爸講著許多明孝陵的歷史故事,感覺收穫很多,也不虛此行!

“明孝陵”,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遺產 篇8

國小三年級作文 ,440字

一宮兩陵

“一宮兩陵”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它們由瀋陽故宮、福陵和昭陵組成。

瀋陽故宮又稱“盛京故宮”,為清入關前的皇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的瀋河區,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其中之一。佔地面積約60000多平方米,始建後金天十年,也就是1625年,初成於明崇禎九年,也就是1961年。1961年,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7月1日,被列入為《世界遺產》錄中。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皇后葉赫娜拉氏的陵墓,為“盛京三陵”之一,佔地19。48萬平方米。因地處瀋陽東郊,又命名為“東陵”,天聰三年,也就是1629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皇后博爾齊吉特氏的陵墓,佔地16萬平方米,是清初”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巨集偉的一座。

這就是一宮二陵,它不但美麗而且堅固。

中國世界遺產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615字

《北京故宮》

那年暑假,我來到了夢寐以求的祖國首都——北京。我在北京遊玩了八天,我登上了天安門城樓,遊了頤和園、圓明園、恭王府;參觀了國子監,還去了北大校園,其中我最喜歡故宮的巨集偉建築。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那麼去過故宮的小夥伴們有沒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故宮三大殿一棵樹都看不見?我簡單的告訴你們三點:一是防火災,二是防刺客,三和陰陽五行有關。

我的感悟是:故宮很大,要仔細遊才能品出古人智慧的結晶。總之這次故宮之行,讓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不僅讓我瞭解了明清兩個封建王朝的傑出的宮廷建築,更讓我動容的是裡面的每一件建築背後都有其傳奇的故事,讓我對歷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認識。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篇10

高二作文 ,2063字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佛教、道教等。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容幷蓄,和而不同,似乎無從談起。“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首先,我們應該從精神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長期積澱,形成為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到了社會心理的深層,她的影響隨處可現的。只有深入學習弄通弄懂傳統文化,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在深入瞭解傳統文化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時代進步的要求,創造性地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充實新的時代內容,使之不斷完善發展。

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诚信、感恩、孝道、仁德、慈愛、正氣、勤學、節儉、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揚,濃縮了傳統文化立世做人榮辱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和諧”的思想博大精深,和諧理念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特質,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論述,成為各家各派思想學說的靈魂。和諧理念跨越時空,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的闡發。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虛靜處下,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法家主張對個人、社會、國家三者關係正確定位,在大一統的格局內,實現國家主導下的社會和諧。兵家講求“令民與上同意”,強調“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作為治軍經武的重要前提,視“和諧”為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與和諧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就是這種優良傳統,如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的美德,再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這些傳統精神世上其他民族所無法匹敵的,也是我們要繼承發揚的。

其次,我們要從文化內容上弘揚傳統文化。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綜觀而得的盡是璀璨的星火:遠古神話的浩大純美,諸子散文的洋洋灑灑,辭賦經文的博大精深,唐詩宋詞的經典奇葩,輝煌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我們雖不能全盤吸收,可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使其成為我們的資本和驕傲。

另外,我們要多從藝術形式上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澱過程中,為我們民族積澱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體現在漢字、傳統精神、傳統圖形、水墨意境、傳統手工藝等各個方面。從商周青銅器到漢代工藝品,從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到古樸優雅的宋代瓷器,從明代蘇繡到清代傢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工藝歷程。再看中國的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藝術、民間藝術,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隨處可見的中國古典建築、太極圖紋、畫像石、金石篆刻、藍印花布、木刻插畫、臉譜文化、民間剪紙、裝飾紋案、書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既有高品位的中國文化內涵,又有符合世界當今潮流的嶄新樣式。如果真正瞭解了這些藝術、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傳統化”和“本土化”的迴歸,是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的渠道,同時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思,甚至可以說更是一種責任。只有使中國不斷的加快全球化的程序,並積極的宣傳中國文化,才能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才是中國真正騰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