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情歲月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七年知情歲月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492字

他主動放棄留在北京工作的機會,主動選擇去窮鄉僻壤的陝北插隊;他不負眾望勇挑重擔,積極參加農村生產,帶領農民為改變生產生活面貌而努力;他放棄給國防部長當祕書的榮光,主動提出到基層去,回到群眾之中。他就是我們敬愛的習近平主席。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似乎是目睹了習近平主席在陝北插隊時的成長與奉獻。不由想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感動著,也被激勵著。

“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在優越的環境中學習讀書並不難,真正可貴的是在艱難的歲月中依然不曾失去青雲之志,一如既往的進步。習近平主席在陝北農村勞動期間,數年如一日保持著刻苦學習的習慣。白天勞動強度大,生活條件差,晚上還要焚膏油以繼晷,這需要怎樣的毅力啊!

文學以修心。習近平主席非常喜歡中國古典詩詞,有時讀古典詩詞讀得興奮了,他就跑到院子裡大聲朗讀,有時在山上勞動時也會朗誦。我想在那樣的環境中,這些古典詩詞即使他修身養性,也在某種程度上慰藉了他的心靈吧!不由聯想起習主席講話時引經據典,信手拈來,這大概與他那時對祖國優秀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深刻認識是分不開的。哲學以明智。習近平主席在插隊期間閱讀了很多哲學類的書籍,其中以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為主,這對於他深刻的認識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習近平主席指出:“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優勢和特色,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解決好的首要問題。如果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離開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就會迷失方向、失去靈魂也就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些見解為中國的發展指明瞭方向。軍事以曉勢。習近平主席深入領會了毛澤東主席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方法,“積極爭取主動,充分發揮不對稱戰爭手段,制人而不受制於人”,充分了領略這樣的博弈思維、戰略思維;研讀克勞塞維茨的軍事名著《戰爭論》,使他有能力在複雜的政治、經濟、軍事諸條件下高瞻遠矚的看待問題、分析局勢,帶領國家和軍隊取勝;閱讀《羅斯福見聞密錄》,使他通曉了國際政治和大國博弈的真諦。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我想習近平主席在樑家河為農民辦實事的做法和精神與左宗棠的思想與做法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的。習近平主席在當了村支書後,發自內心的想要改變樑家河的面貌。他給農業研究院寫信,得到了一些糧種、菜種,改善了樑家河村民的飲食;他帶領村民打井,解決了吃水和澆地的問題;他積極地辦沼氣,使村裡人不僅能吃飽穿暖,還可以用沼氣做飯和照明……在習近平主席的帶領下,樑家河從一個一到青黃不接就主動出去乞討的貧困山莊變得蒸蒸日上、紅紅火火。

貧賤憂戚,玉汝於成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和這些偉人一樣,習近平主席的樑家河經歷不是敝屣而是美玉,是這些經歷在一定程度上為習主席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樑家河的經歷讓習近平主席治國理政的思想根基深深紮在中國最廣闊的土地上,紮在最廣闊的人民群眾基礎上。七年的知青經歷讓習近平主席深深瞭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農村的實際情況。樑家河的經歷是習近平主席治國理政實踐的開端。寫著對習近平主席七年知青歲月的感慨,我不禁想起了我們。同樣的青春歲月,習近平主席在樑家河不斷蛻變不斷成長,而我們在校園裡獲取知識、無憂的生活。樑家河貧瘠的黃土地上走出了我們敬愛的習近平主席,而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的我們又會擁有怎樣的遠方?我想路在腳下,“不滿足是進步的齒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前進。”我們應堅守著自己的方向,去迎接明日更明媚的自己。讓我們銘記“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用自己的雙手與努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人生。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47字

習近平爺爺說過:“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從實踐起步。”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思想的寶庫。我們只有不斷地從書本中汲取知識,才能不斷成長。

這個假期,我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部分內容,深深為習爺爺青年時期如飢似渴讀書、孜孜不倦學習的精神所敬服。在回憶當年知青歲月中的讀書生活時,習爺爺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並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當時的習爺爺白天干活隨身帶著書,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飯的點滴空閒讀;晚上則點起煤油燈挑燈夜讀。他憑著頑強的毅力學習了大量的文化知識。這一點是當時的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也是今天許多人做不到的。

如果當時習爺爺沒有這樣努力地讀書,學習知識,他能夠成為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嗎?習爺爺的成功事例告訴我們,讀書可以讓我們聰明;讀書可以讓我們擁有許多知識;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讀書可以實現我們的夢想。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認真讀書,努力學習。特別是我們這些少年兒童,更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要實現夢想就要認真讀書,努力學習。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81字

假期裡,我懷著一顆炙熱的心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完之後,感慨萬千,心中不由得湧出一陣陣自豪。

習近平是從16歲開始,到陝北插隊下鄉。在插隊的期間,習近平也總不忘讀書,他的行李箱裡裝的全是書。來幫他們抬箱子的村民們都說習近平的箱子很重。習近平幾乎無時無刻都在讀書,放羊時讀、鋤地休息時讀……總之,他隨時隨地的帶著書,隨時隨地的在讀書。

從他當上村支部書記開始,他便一心一意想讓村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些。當他了解到四川有沼氣技術的時候,立即前往四川學習沼氣辦。他所做的一切,為的只是讓村名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記者採訪村民的過程中,發現習近平總書記給村民們留下的記憶深刻,而且大同小異。村民們所說的,大多都是“習近平是個愛讀書的人,他的箱子裡全是書”“習近平為我們辦了沼氣,讓我們的生活條件更上一層”……由此說明,習近平是一個不分高低貴賤、和群眾打成一片的人。

最有趣的,就是四大關中的“跳蚤關”。當時的知青們剛從北京城來到陝北時,一個個都是白白淨淨的,看得出來,他們沒吃過苦。來到陝北,剛生活了一段時間,知青們的身上就長了一大紅包,又癢又痛,簡直讓他們“生無可戀”。於是,他們就想盡一切辦法,儘量使跳蚤減少滋生。慢慢的,他們身上的紅包漸漸少了起來,偶爾有一兩個,也不會像剛來時那樣又癢又痛,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已經對這種毒素有了抵抗性。

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生”。生活中的習近平也是這樣的。他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常常有他的文章被髮表在報紙上。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會有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讀書不覺一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用這些詩句來形容習近平是一點也不假。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讀書的精神以及他對讀書的渴望!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4753字

【篇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周賢康

寒假裡,我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這本書是以訪談的形式來展現的,訪談內容豐富、事例生動活潑、文字樸實感人,讓我知道了習爺爺在樑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

習爺爺15歲時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大隊插隊落戶,這是他邁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寶坻區王卜莊鎮東蛤窩村主任助理張巖說。他經歷了從大學生到村官的轉變,一開始很不適應,“每天下鄉、下地,看秸稈、發煤球,這些工作和我預想的差太多了。但學習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我領會到,這不是受苦,而是一種收穫,一種人生閱歷。作為年輕人,就應該多到基層一線的‘練兵場’磨練,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對於今後成長都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習爺爺在樑家河村時,因為敢說、敢做、敢擔當,被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採訪時提到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說的有錯大家指出來,他肯定改;如果說的沒錯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執行。建沼氣池、挖水井、打壩地等等,都體現了他敢做敢擔當、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作風。習爺爺圍繞實體物件開展了很多創新工作,如今面對資訊經濟時代,需要發展新的創新模式。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習爺爺曾經回憶說。這本書裡,29位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生動地再現了習爺爺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展現了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在青年時期的選擇與擔當。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為建設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張楊子萍

今年寒假,我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後,不禁心潮起伏,感概萬千,想不到國家主席也會有這樣的經歷。我心中一直認為國家主席都十分威嚴然而我錯了,習爺爺是一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人。

習爺爺在陝北的七年知青歲月,經歷了千辛萬苦,嚐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他下鄉時,被分配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大隊。到了農村要過“四關”,分別是“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些關習爺爺樣樣過關。

習爺爺在七年的知青歲月裡,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甚至是痴迷讀書,閱讀面十分廣泛。為了找到《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多公里的路才借到這本書。習爺爺同時注重閱讀的深度,餓著肚子也要把喜歡的書讀完,要研究透徹。如同書中說的那樣,習爺爺執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恆的讀書生活中積澱下來的。習爺爺在樑家河村時,因為敢說、敢做、敢擔當,被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記者採訪時,提到他有一個特點,就他說的有錯大家指出來,他肯定改;如果沒有錯就要大家不折不扣的執行。比如: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打壩地、代銷店、縫紉社……

習爺爺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人,從他見了好對聯就抄下來,遇到新鮮事就刨根問到底,再聯絡他插隊期間如飢似渴地堅持讀書學習,都說明了習爺爺是一個崇尚讀書的人,是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板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我們要向習爺爺學習,將來做對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

【篇三: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蘇欣雨

寒假裡,老師推薦了這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我們,其實老師讓我們讀這本書,是想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習爺爺當年在陝北那七年知青歲月,讓我們進一步地瞭解習爺爺。

這是由29名採訪物件的口述彙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講述的就是習爺爺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爺爺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

知青時期,在樑家河的土地上,習爺爺經歷過磨難,也得到了鍛鍊;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獻給了那塊土地,他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

習爺爺剛到樑家河插隊就要先過“四大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應該說,這四關過得很艱難,得克服身體上的種種不適。而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別人從零開始,而習爺爺從負數開始。就在這艱苦的條件環境下習爺爺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麼,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

習爺爺有很多特點,比如有強烈的使命感,辯證思維方式好,遇事有定力,肯讀書善學習等等。給我印象最深的特點就是有好的辯證思維方式。習爺爺看問題習慣從多方面考慮,運用辯證思維方式,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反覆推敲,而不簡單隻從一個方面刻板地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和強大,已經不用面對習爺爺當年那種生活的艱辛,但在他身上的那種精神永遠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傳承和學習。

【篇四: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王源

這個假期,老師安排我們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讀了這本書我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

該書通過29位受訪者講述自己當年親身經歷的往事,用真實的歷史細節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陝北黃土高原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習近平總書記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長在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他有過曲折的少年時代,有過奮鬥的青年時代。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從普通軍官到軍委主席,他在黨和國家各個領導層級都幹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夠帶領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很大程度上來自他紮實的實踐基礎、深厚的經驗積累和由此而來的深邃理論思考。樑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無疑是他人生經歷中十分重要的起點。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是說,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和擔子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經受飢餓,使他們受到貧困,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心警覺,使他們的性格堅定,增加他們原來所不具備的才能。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書中提到,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把7年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留在樑家河這個山溝裡。7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習近平在艱苦的環境中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麼,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反而比較堅強,能吃苦,能頂住壓力,這使他的精神得到昇華,思想得到提升,認識得到提高,這就是: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紮根農村,立志改變樑家河的落後面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能吃苦”,主要體現在他為民族、黨和人民的事業夙夜在公、竭盡心力。

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樑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樑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另外兩個與習近平一起到樑家河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張春富也說:“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習近平到樑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幹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習近平總書記在艱苦的環境下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仍然把每個字寫得很規矩,他一筆一畫地寫,每一個字都整整齊齊,清清楚楚。習近平不僅喜歡學習,還喜歡看書,喜歡思考,喜歡寫東西。

習近平總書記刻苦讀書學習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平時我寫字很浮躁、不認真,以後我一定要像習近平總書記學習,認真寫字,多讀書、勤思考。

【篇五: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周籽杉

在這個寒假裡,我讀了一本關於習近平爺爺的一本書。這是一本叫《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書,是中央黨校策劃組織的系列採訪實錄,主要講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故事。

習近平爺爺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長在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他有過曲折的少年時代,有過奮鬥的青年時代。當村民們、知青們談起當年的故事,記憶依然那麼清晰,說起來依然那麼激動,回味起來依然那麼幸福。他們訴說的故事雖然發生在40多年以前,珍貴的記憶雖然沉澱在流年歲月中,但絕沒有褪色。樑家河村史館河知青窯前,在陝西第一口沼氣前,在至今仍發揮效用的淤地壩前,在趙家河的知青林前,在習近平爺爺當年留下足跡的那些地方,講述著總書記與人民同甘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講述著總書記刻苦讀書學習的故事,講述著總書記“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

習近平爺爺在那樣艱苦惡劣的環境裡,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讀書、寫東西、學習。可我們在這麼好的環境裡也很少會有人主動找書看、主動寫作、主動學習,更不要說在習近平爺爺那樣艱苦惡劣的環境裡了。

習近平爺爺的身上有善良樸實、知難而進、謙虛好學、公道正派等等很多的好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只有我們學會了,才能為祖國母親做出更大的奉獻。

【篇六: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朱???/p>

在寒假中,老師安排我們讀一本名叫《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書,看到書名我想:“咦?是關於習大大的書,習大大的知青歲月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和我們現在一樣呢?”於是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

“習近平總書記15歲時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大隊插隊落戶,這是他邁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寶坻區王卜莊鎮東蛤窩村主任助理張巖說。他經歷了從大學生到村官的轉變,一開始很不適應,“每天下鄉、下地,看秸稈、發煤球,這些工作和我預想的差太多了。但仔細看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我領會到,這不是受苦,而是一種收穫,一種人生閱歷。”作為小學生,就應該多學習,少娛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對於今後成長都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樹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走出自己的道路;應該建立“學樂精神”,在堅持學習中不斷提高業務知識水平和自身文化修養,結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經歷總結提煉,以求內修於心,外踐於行;在不斷攫取知識的過程中滋養精神、洗禮心靈、昇華思想。

關上書,腦海裡滿是習大大的經歷,做為一個小學生,我們難道不要像習大大學習嗎?

【篇七: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是一本訪談錄,通過當年曾和習爺爺一起下鄉當知青的爺爺的談話,我們對習爺爺七年的知青生活有所瞭解,習爺爺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長在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他有過曲折的少年時代,奮鬥的青年時代,做過中國最基層的農民,他在樑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他人生經歷中重要的起點,

習爺爺的家庭按理說應該比一般人都優越,他父親曾任過副總理,但由於當時特殊的政治因素,習爺爺所經受的磨難要比別人多得多,這種折磨是生活上、精神上的,但習爺爺沒有被生活所打倒,而是通過這些磨難,更加理解中國農民的窮苦,通過這七年的知青歲月,他能站在中國農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在遇到困難和問題,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而不是退縮,在他帶領下,樑家河有了水井、有了沼氣,在他的當支書後,樑家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本書通過別人的訪談,從別人的眼中我們可以看到習爺爺高尚的人品和堅毅的精神,正是他這種高尚的人格,所以才贏得人民的愛戴。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263字

半個月前,我在入團積極分子課上,偶然瞭解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在團組織的倡議和我自己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我去新華書店買來了這本書。拿到書的感覺有兩個——貴和重。帶著“這本書為什麼賣76塊錢的”這一疑問,我開始了“好奇之旅”。在半個月的品讀之後,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是如何“貴”“重”的了。

貴在兩個方面。從淺層的含義來看是中央黨校出版社的精心出版:合理的排版,全綵的印刷等,無不體現其外表之貴。從內涵方面來說,更是物超所值。它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精神之貴。青年習近平那誠懇老實、勤勞勇敢的精神,在29位各界人士的講述中變得越發可貴。從“過四關”到被清華大學錄取,從申請人團到被舉薦為黨幹部,從“黑幫子弟”到“老農民”。這些變化是他踐行自己精神的必然結果。習近平曾自述說:“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重就重在情義重。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從剛到樑家河才幾天就去弔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到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之包容、關心;從把“孃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龐,到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質量;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從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給討吃老漢,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樣,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為民情懷。記得書中寫到習近平本來下鄉的第六年就可以申請去上大學的,他卻認為自己是紮根農村的“老陝”,於是又在樑家河多留了一年。後來村民們才知道是習近平放不下老鄉們,才不願離開的。第七年,他被清華大學錄取,他捨不得老鄉們,尤其是他所寄宿的張衛龐一家,臨走的那天習近平把他母親所贈的繡有“孃的心”的針線包送給了張衛龐。由此就可見情義之重。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當習近平越來越多地瞭解當時農村的落後與老鄉生活的艱苦,就越激發他為群眾做實事的激情。習近平說:“我到樑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麼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他認為,是陝北人民收留了他,愛護他也保護了他,他要為民辦事。

最後,我把習總書記對青年的一句寄語分享給大家:“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你們為榜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一路星光——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篇6

讀後感 ,1697字

信仰是石,擦起星星之火;信仰是火,點亮希望之光;信仰是光,一路星光引你走向成功。—題記

信仰是一種美德。沒有了信仰我們會變成什麼?是碌碌無為一生還是隨隨便便揮霍?怎麼樣都只是生活的傀儡吧。沒有信仰的人如同盲人,註定一事無成。但是我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有可以用來奮鬥的青春,無所畏懼。我們可以輕裝上陣,踩著一路星光,去追逐一方夢想。

而今15歲的孩子都坐在明晃晃的教室,不必為衣食住行殫心竭慮。但是在幾十年之前卻有這樣一個15歲的孩子,在1969年的1月,來到陝西延川縣文安驛鎮的樑家河插隊落戶,並在此度過七年知青歲月,他便是習近平。

時光荏苒,初踏黃土地時的他迷惘彷徨,到22歲離開時,他已攜了人生目標,帶著自信,緊握著信仰的星光。他說最大的收益有二:一是讓他懂得實際、實事求是、群眾的真諦,二是培養了自信心,堅定了一生的信仰。艱難困苦的七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但是窮而後工,七年的經歷讓他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知難而進,處變不驚。並且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砥礪前行。還記得他曾諄諄教導:作為一個共產黨員,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和政府的一切方針,都是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群眾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這些話在經歷了時代的洗禮之後放在而今,依舊是各層幹部,以至於全體人員的警戒之詞。

細讀2016年對曹谷溪的採訪,我知曉了陝北七年是習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青春啊,是一生最美的時光,是如詩的年華,而他卻毅然決然的奉獻在了陝北最艱苦的農村。在那裡,他負責檔案宣傳,大隊領導班的整頓,生產隊幹部的配備,還和群眾一起參加生產勞動,從大到小,裡裡外外,他始終堅持很農民在一起。當地的農民趙勳功表示:近平開會時,我們從不睡覺。因為近平從來不說空話,不說大話。他說的都是老百姓的心裡話,他做的都是老百姓想做的貼身事。想人民所憂之事,做人民所惱之事,這是對他的真實寫照。

一個人付出多少,便會有多少的評價,對他評價之高的不僅他們,還有王燕生,以及甚至於千千萬萬的人民。同年5月對王燕生的採訪中,他表示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昇華。他回憶到:多數人主要是體力與生活上受的苦,他們像農民一樣在黃土高原貧瘠的土地上勞動,缺吃少用,甚至為柴米發愁。而這對於習近平來說還不是最悲哀的,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壓抑比體力生活上受到的要多的多。近平的父親在受破之前是國務院副總理,其所處的家庭環境,與插隊下鄉的艱苦生活比起來會有多少天壤之別。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名單中均沒有他父親的名字,沉默的他能體會到父親哀痛心情。父親已經受了九年迫害,至今命運未卜,母親也每日戰戰兢兢,自己和兄弟姐妹的頭上無法卸下的是黑幫子弟的帽子……這些對於一個年僅17歲的孩子來說均是逆境,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他並沒有消沉,反而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堅定信念要在農村幹出一番事業。這樣一待就是七年,在這七年中,他任勞任怨,苦幹實幹,用血淚汗水拼出了一番業績。難怪在2017年2月8日,對陶海粟的採訪中說道: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

信仰是成功的踏腳石,沒有一個成功是不經下定決心不經刻苦付出不經悉心準備而來的,信仰在歷史長河之中救助了多少人兒啊:囊螢映雪的匡衡,懸樑刺股的蘇秦孫敬,還有那口嚼辣椒的魯迅,他們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追逐到了夢想的星光,並且在合適的時候帶著那星光上了路,自此不論是風吹雨打,還是荊棘滿地,都是熟視無睹一路直行,才收穫一處芳芳。

20歲的我們風華正茂,我們有著去中流擊水的勇氣,有著鐵杵磨針的毅力,我們不怕磨練不怕失敗,我們勵志拼一片青春的碧海藍天,我們想要爭當青春的楷模,我們手握星光,大步流星勇往直前,我們的信仰,終會綻放一片美麗。我們是時代孕育的嶄新一代,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這個社會增添一份美麗,我們要以習近平主席為榜樣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造福人民。我們的國家如冉冉上升的明星,耀眼著夜空,那是因為我們所有人手中都緊握了夢想的星燈!

我想在最美的年紀,輕裝上陣,踏著一路星光,去追一方美麗的夢想……

成長的歲月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36字

寒假就要過去了,我們即將迎來新的學期、新的挑戰了。在這短暫的的寒假裡,我閱讀了《成長的歲月》這本使我思考成長的書。

這本書是由許許多多的小故事組成的一本書,而每一個故事都能給予我們很多啟發,而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被自己淘汰》。

這個故事講的是:作者的朋友在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工商管理專業的時候,參與過一次論文評選。朋友的論文被英國企業界的成功人士看好。英國皇家賽車公司總裁親自點名讓他參加公司的職位競選,朋友決定參加比較激烈的總裁助理一職的競選。競選分為兩部分,朋友很順利的通過了第一關,他和另一個選手勝出,第二關考的是開車,前半截朋友很順利,但到後來他們走的路塞車了,朋友為了儘快甩下對手,便掉回頭去走另外一條路,結果是那位對手耐心地等到塞車結束,而作者的朋友因為走得太遠了,當他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對手早已經到了,他被公司淘汰。總裁告訴他:“你的性格已經在駕車時流露出來了,一個人耐心等塞車通了,那麼他在工作中即使遇到危機,也能理性解決。”後來作者對朋友說他被賽車公司淘汰了,朋友卻嚴肅地說,他其實不是被賽車公司淘汰了,他被自己淘汰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感悟是:站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我們同時進行著人生的馬拉松賽跑。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有人會放慢腳步,有人會另尋他路,也有人會執著向前,關鍵看你怎麼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有不足的,但我們唯一要記住的是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不要被自己淘汰,要不斷的完善、充實自我,這樣才能戰勝自己。歲月是讓我們成長的,成長的歲月是精彩的。

成長的歲月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509字

忙碌、疲倦而磨練人心的初三生活似乎在將我不斷拔高,不能停下腳步,不能擠出閒暇時光,似乎就是在這樣緊張的環境裡,這股壓力將我從幼稚無知慢慢推向了成熟。

偶然讀到了《成長的歲月》一書,似乎那顆懸著而砰砰直跳的心終於靜了下來,也彷彿看到生活本該應有的樣子。

當陽光尚醒,公雞始鳴,我總是趁著其他人酣睡之際,輕輕地爬起來看書。揉著迷茫的雙眼,我自以為領先了他人一步,殊不知學習的真正要義是專注,使得最終的結果遠不如自己的期望。

為了自己的目標,我總會佯裝著努力和不知疲倦。不知是習慣了自己的不足還是學會了寬容自己,我變得對失望不以為然,甚至認為自己的長大就是能夠直面挫折。

直到某天我讀到了一句話“人的長大就是信守諾言,做事負責。”我才明白我之前的想法是很愚笨的。

深思後開始慢慢改變。

我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方式,學會了在校生活應有的樣子,懂得了如何面對生活中一個個困難。學會正確對待每一次小小的進步,我也會牢牢抓住機會,敢於突破自己。

或許在茫茫歲月裡,我仍然在尋覓這成熟是如何,成長又是如何,但我知道每一次刻骨銘心的記號,每一次深沉的感動,每一次對生活的期許,都在暗示我不斷進步。這,便是成長的歲月。

山居歲月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505字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兩本讀了讓人感悟很深的書。而今天,我就讀了一本使我感悟深刻的書,它就是《山居歲月》。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一位紐約男孩山姆因厭倦了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而選擇遠赴克斯奇山尋找曾祖父遺留下的農場,並在那裡長久地生存。他這次出行所帶的東西僅僅只有一把小刀、一捆繩索、一把斧頭以及一些打火石和鋼片。

但隨著山姆步入森林的足跡的延伸,他發現“野外生存”並不是隨便說說那麼簡單,更不是一種虛幻的想象,它的真實與迷人牢牢地吸引著從未體驗過它的我:如何用打火石點火,如何用自制魚鉤釣到魚,如何在釣不到魚的進候找到貽貝與其他可以吃的植物……當這些我們人類從千百年來學到的野外生存技巧又被這本書中出走的男孩山姆重新熟練使用時,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我們在現代鋼筋水泥圍成的城市裡生活得太久了,早已與養育我們滋養我們的大自然母親越走越遠……

雖然合上了書本,但我內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靜。是呀,書中的山姆是幸運的,因為他能向以前的人類一樣生存。而今天讀了這本書的我也是幸運的,因為它讓我重識我們先人野外生活的能力是多麼的強大,大自然蘊藏的資源是多麼的豐富。作為生活在現代城市的我們,應常常走進自然,體驗自然,感受自然。

失去的歲月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227字

時光荏苒,歲月靜好

或許是歲月本身帶著的一種滄桑感,或許是因為它的匆匆逝去,又或許是因為生活中的美好太多太多,我們總希望把它定格下來。

這個寒假,我讀了周國平的《失去的歲月》,感觸頗深。

從前的自己

那是一次我在社會福利中心的志願者活動中認識的一位老人,他平常很少說話,總是一個人呆呆地坐著,甚至可以說是反應遲鈍。在與他的一次交談中,我無意間問到他年輕時的事情,他彷彿變了個人似的,頹然呆滯的氣息消失了,整個人精神煥發,雙目炯炯有神,說到興致處還手舞足蹈地比劃。我對他的突然間的改變十分驚訝,他似乎一直活在過去的歲月裡,無法融入現在的生活。

想到自己,驀然回首,從出生到現在,五千多個晝夜,已經不知去向,對於從前的自己,我也有些模糊起來,那個每天沒有煩惱,沒有壓力的時光,那個可以躲在父母懷裡哭鬧撒嬌的自己,真的找不回了嗎?

我有些理解那個活在過去的老人了,我們對於那些不可找回,不可重來的事情,似乎總是更加執著,以前的自己固然快樂美好,然而一味懷念過去,不應該、也不可能是生活的常態,既然過去不復存在,現在的時光就應該更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消逝的時間

以前看到過一個測試,讓我們在“親情、愛情、友情、金錢、時間”中選擇一個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我和大部分人一樣選擇了時間。因為對我來說,有了時間,一切便有了可能。有隔閡的親情、愛情、友情可以重歸於好,失去的金錢也可以再打拼,但一旦失去了時間,你就真的什麼都失去了。我們沒有辦法留住時間,正如我們不能永葆青春一樣,“即使我們通宵不眠,一天還是結束了”。於是,如何利用安排時間,使“嘀噠”間消逝的每一秒都變得有意義,成了我們一生都在探求的答案。

也許這個答案永遠無解,但當生命終止時,不留下遺憾,不在失去時才知道時間的寶貴,便是給自己最好的答卷。

當年的回憶

爸爸總感嘆說小時候的汽水,小時候的冰糕,小時候的糖果的味道,現在再也找不到了。我卻不能理解,現在如此繁多種類與味道的零食,怎們會比不過那個年代幾分錢、幾毛錢一個的香甜。讀了作者的文章,我突然明白,也許爸爸找不到的不是過去的味道,而是小時候的那種單純的幸福與快樂。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舊,微信、微博上,到處都充滿七、八十年代色彩的零食、玩具、課本、節目……這些承載了過去記憶與情感的物件,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然而,過去的味道終究是找不回了,就像作者說的那樣“與時光一起消逝的不僅是我們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當時的人、樹木、房屋、街道、天空組成的一個完整的世界,其中包括我們當年的愛和憂愁,感覺和心情,我們當年的整個心靈世界。”

我們能做的僅是抓住現在,不要再等到現在都逝去時,仍像如今一樣的失落、悵然,卻又無處追尋,徒勞悲傷。

此時、彼時,陽光微淡,歲月靜好。既然過去的歲月無法改變,那麼只有把握現在,才能改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