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人的十年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一百個人的十年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517字

這些天忙裡偷閒,拜讀了馮驥才老先生的這本書。不為別的,只因我對文革瞭解的太少太少。

文革這個名詞,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只有短短的數十年而已。但即便如此,我們這一輩的人也猶如霧裡看花,看不真切。明明身邊不乏聽到這個名詞,歷史教科書上也多次提到這一事件。但這彷彿都流於表面,當你想進一步更全面瞭解的時候。卻會遇見一些阻滯,社會上不容易看到詳細的細節,家中的一些長輩也從不提及,對此有些避諱。就這樣,我也一直沒能瞭解真實的文革。甚至以為就單單是四人幫掀風作浪的故事而已。但讀了這本書我才瞭解了一個真實的文革。

為什麼我覺得他的書很真實呢。首先,他用的是紀實的內容體裁,他直接把書信和電話中的談話如實記錄。其次,它收錄了不同階層的人的自白。有小孩,有工人,有知青,有農民,有資本家,有科學家,甚至有紅衛兵。當這些人的人生故事交織縱橫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龐大而清晰的歷史畫卷。這幅畫卷十分巨大,但絕不模糊。其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清清楚楚。

舉個例子,一個工程師,他叫梅老闆(化名)。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科學家,還未文革之時在工作之餘喜歡同他的愛人和同事開展一些高雅的文藝活動。然而在當時就被一些有心人默默記了下來。文革一開始就被他人舉報為裡通外國的叛國罪,沒經過任何合法的法律程式,無視憲法的尊嚴胡編亂造,好好的文藝活動被曲解成“裴多菲俱樂部”“做特務發電報”,並在臭名昭著的“六十三廠”陷害折磨致死。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髮指的,荒謬的事情啊!更加荒謬的事情還不僅僅於此:評價毛主席語錄的大學生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一個面癱的不會笑的人因在毛主席面前不笑被人誣陷為反革命;一次拉練因打壞了一個毛主席塑像而全員跪了幾個小時;收房租的賬本被稱為“變天賬”;把內容含有毛主席照片的書籍墊在屁股下被稱為“現行反革命”……當時的人們在民主與法治被肆意破壞下的中國,秉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崇高”心態,以自身利益為目的,把流毒無窮的聰明用在羅織罪名打擊異己之中,無數好人因為各種奇葩原因深陷牢獄之災,而惡人則逍遙法外,借毛主席名義肆意作亂,在當時,就是一個群魔亂舞的社會。

上面的這段話準確來說是片面的,只能算半個文革。因為其實作惡的,並非單單就是惡人。有些人作了惡,害了人。但其實他們大部分沒有認識到事件的本質。他們是懷著對黨的絕對忠誠與對領導的絕對敬意去辦這些事的,他們可能覺得這是對的,從馮老先生《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受了一些壞人的蠱惑,本質上並不是要存心作惡。這種人是無辜的。

但是最讓我感觸良多或者說是憤怒的是前一種人。正如馮老先生在書中所說:在一些無辜遭受牢獄之災深陷獄中十餘年後,他們被告知,一切責任都歸於四人幫頭上,一切都過去了。大家文革之中還是“階級敵人”之後就又得笑臉相迎。在法律上這些存心做惡的惡人又成為了“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好公民”“好領導”。是的,我們應該學會放下仇恨,與仇人舉杯和解,因為要建成一個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新社會需要這些人,也因為在當時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下法不責眾。但是在道德的法庭上這些人是有罪的。他們帶給受害者的創傷很可能是一輩子也不能回覆的。

說到這就要談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本書作者收到的素材在中全都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作者甚至願意留出版面等待一個懺悔者的出現,可惜的是,他沒有等到。我也不知作何感想。只想拿德國與日本在整體上對於二戰的態度比較。我覺得本書的啟示就是“再美好的謊言也只能掩蓋傷痛,只有殘酷的真相才能治癒心靈”。雖然時間可以讓人淡忘,但無論是被害者的苦痛與加害者的罪孽卻不是那麼容易洗清的。我只想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陷害他人的人說:正視歷史,負起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才是對待生命的正確態度。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947字

假期裡,我讀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感受頗深。我讀這本書時,一直被作者的獨樹一幟打動著。

劉亮程,新疆沙灣縣人,他以他那孤獨的性格,描繪出了他一個人和牲畜、草木以及各種小昆蟲共同生活的村莊。你從他的文字中看不到戰火硝煙,看不到歌舞繁花,看到的只有牛馬、草木和一切有生機的事物。一個人走在村莊的小路上,沒有一絲煩惱和顧忌。

在作者筆下的動植物是與眾不同的。驢在別人眼中是“工作機器”,是不起眼的,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卻把它當成了朋友。在作者筆下的每一種事物都變得那麼和藹可親,那麼討人喜歡!甚至於作者在文章中曾經描述過的一個大樹根,就那麼原封不動地進入了我的視野,印進了我的腦海。

漸漸地我發現,原來作者描繪的村莊居然是那麼的美。早上,太陽先照到村東頭,後來又照到村西頭,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筆下的村莊,是有血有肉的,似乎賦予了生命。作者的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現實。

再來說說自然,作者對於自然地描寫有些“野性”。那些文字似乎是作者安靜的孤獨產生的,帶著些“野”味。

作者是一個十分孤獨的人,他文章的字裡行間時時處處都流露出了他的孤獨,在如今這些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時代,作者卻仍沉浸在黃沙樑的歲月裡,停止不前。

作者卻也是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文中寫道,作者憑藉自己的雙手,蓋了一間新房子,並在黃沙樑修建了一條公路。當他離開黃沙樑時,他卻把房子毀了。也許他是不想讓別人佔用他的所有,也或者是他不想讓人不勞而獲,總之,他將房子毀了。這也就是作者的獨特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作者著書的最大獨特之處體現在:作者僅用了小手筆描寫了村裡的人,卻用了大篇幅去描寫了家畜、草木等事物和自己的生活。這裡可以看出,牲畜、草木等事物以及村莊裡的一切在作者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也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村莊裡的一切都充滿了感情。

如果讓我去當農民,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拒絕。因為我知道,在鄉下,生活環境是很惡劣的。農民們工作起來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風刺骨,而且還是極為勞累的農活。那裡沒有空調,沒有風扇,沒有暖氣。但是作者卻選擇在黃沙樑生活。我所缺乏的,就是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海子曾說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以後要簡單的生活,創造簡簡單單的快樂!

一個人的月亮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530字

生活裡的那些事兒

喜歡閒適,喜歡悠然,喜歡自在……喜歡在一個慵懶的午後,喝一杯濃茶,捧一本閒書,任思緒在遙遠的外太空神遊。有時候,獨自享受這一個人的午後,似乎也頗有情趣,倒也顯得浪漫深沉。有多少人喜歡主動為自己的生活尋找樂趣,為自己導演一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生活劇呢?

生活是需要調情的。有句俗話說:“沒事兒偷著樂。”我想,快樂何必隱藏,還是正大光明些好,也許還會成為別人的樂趣呢!就好像張小嫻這樣,把自己私密的日誌與讀者分享,寫成《一個人的月亮》,將記憶裡那些美好的東西一一道來,但卻絕不是以庸俗的方式對文字進行“濃妝豔抹”,而是以真實的平凡的語言訴說著自己的心情,深深地透露著生活氣息,讀來有一種小資情調。每每翻開《一個人的月亮》,總是倍感親切,就好像開啟自己的日記那樣理所當然。

看著書裡的一幅幅精緻的小插圖,我總是嘴角不自覺上揚,有一種幸福感,那樣的真切。或許有人會笑我幼稚—都多大了,看書還只注重那些零零碎碎的插圖,簡直是沒有層次。但我想說,一,只看圖並不算幼稚,難道你就不曾關心過你說看過的書裡的圖片嗎?二,書裡的插圖並不是沒有意義,那是張小嫻生活的一部分,是張小嫻成長的歷程,是我所喜愛的東西,自然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凡是對生活感知認識能力強的人,都會從中窺探出或多或少的生活哲理。讀書,本不是什麼特別有趣的事—對大部分人來說。然而,讀一本自己喜歡的閒書,卻成了一種享受,成了一種別樣的樂趣。

生活是什麼?是毛毛熊,是義大利絲枕套,是藍色的星星,是香薰爐,是電暖腳套,是保溫杯,是粉紅藥箱,是靈感簿,是百合花相簿,是風景玻璃球,是一個人的月亮……是這些林林總總的小事物所拼成的,是有關這些東西的小事兒,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毛毛熊也許是童年最好的知心夥伴,義大利絲枕套也許傾注了深夜裡無奈的悲傷,藍色的星星也許寄託了我對遠方的深深的祝福,靈感簿也許成為我一輩子也不會一起的溫馨小道具,風景玻璃球也許攝入了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我成長的見證,而一個人的月亮卻意味著太多太多……“月亮是一個人內心的追尋,也是最私密的時光。一個人的生活,就是那個人的故鄉。”我以為這是很有道理的。夜深人靜,一絲絲清冷的月光照進房間,總是禁不住勾起人們的胡思亂想來。“一個人的生活,就是那個人的故鄉。”這話實在說得太妙了。思來想去,原來,我們思念的不是人,不是事,不是物,而是我們所向往的生活,細細想來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幸福是什麼?是少女的膚色,是絲薄粉底,是救命面膜,是體貼蒸麵機,是潔面刷,是繁星眼影,是天然的甲油,是一生的香水,是肚子裡的童年往事,是苦味的幸福……這是每個普通女孩所追求的,所向往的那麼些浪漫事兒。但又何嘗不是最動人的,最真誠的呢?生活其實而很簡單,幸福其實很簡單,只需追求自己所喜歡的,為自己的生活化化妝,平添幾分浪漫色彩。“我奢侈地買一襲華美的內衣,不過我知道,肉體會衰朽,愛會敗亡,美麗的東西,稍縱即逝。我買的,是回憶。”只要抱有這樣的生活態度,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真正追求什麼,就夠了。生活裡的那些事兒,好的或壞的,繁瑣的或簡單的……或許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全部,但只要有一件是我們自己決定的,生活就是有意義的,幸福便是可尋的。

我一直追求著屬於自己的那份浪漫,一直尋覓著屬於自己的生活情趣,一直先方設法地為自己刻意製造曲折情節。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但讀了《一個人的月亮》後,對於生活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慵懶有時是一種閒適,寂寞有時是一種享受,奢侈有時是一種回憶,庸俗有時是一種高雅,一個人的月亮,是我的生活的故鄉。生活裡的那些事兒,教會了我太多太多……感知還在繼續,成長還在繼續,生活還在繼續,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948字

你能回答我一個問題嗎?

你的家園正在荒蕪嗎?

也許你會向我投來疑惑的目光,你在喧囂中步履匆匆,卻從未思考自己做過些什麼。

毋庸置疑,當時代裹挾著各種碎片傾瀉而下,人人都想看清一切,卻又在等待戈多般的夢境中糊塗老去。步步鏗鏘在自己設想的藍圖,我們究竟丟失了什麼?倉促的一生能沉澱出幾多痕跡?

《一個人的村莊》是劉亮程的散文集。作者在大西北土生土長,他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農民。他“常常扛著一把鐵鍬",作為唯一的旁觀者,和那些偶爾路過的村莊,看到幾個生活場景就激動不已,大肆抒懷的人相比,看到的是一大段歲月。作者用淡淡的、粗礪的而又帶著濃郁天真的文字。帶我們品味一株草,一棵樹,一片雲,一隻小蟲……劉亮程筆下的村莊是他的回憶,是不少人的過去,我也不願看到這景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日漸荒蕪。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筆下的兩種情景:過日子的人忙忙碌碌地度過一日——天黑了。慵懶的人悠悠閒閒,日子已經過他們——天黑了。天從未為哪個人單獨黑一次、亮一次。正如朱德庸所言,對於時間,我們其實永遠是被動的,我們只能在這個被動的時間裡,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劉亮程是願意做一隻小蟲的。在黃沙樑的春花秋草中,無憂無慮地把自己的一生蹦噠完。或許只有真正與土地不可分割的人,才能體悟"與蟲共眠"的樂趣。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家園為什麼會荒蕪?作者在書中隱約給出了回答。“許多年頭都是一樣的,麥子青了青,黃了黃。變化的僅僅是人的心境”。作者想表達的也許是時間吧,時光流失讓不少人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當我們在另一條渠碰響水桶,已是別處的早晨。”作者自然是不甘於被時間沖刷的。他用來抵抗光陰的方式便是觀察與留心,並回憶每一個美好的清晨與太陽落山前一個時辰。念想著村東頭的人和村西頭的人。我想說的是,獨立於自然時間點之外,我們可以有個人時間點,你可以用你的記憶進行懷想,回到你希望記住的時間點,感受當時的心情、空氣和味道。

人生要活得像莊稼,毋使荒蕪。做自己的收穫者,“在時間深處的無邊金黃中,農夫一樣揮舞著鐮刀。”

夜再黑,夜空是晴朗的。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887字

緘默不言的黃昏

你說:“很多年前我們都在的時候,我們開始了等候。那時我們似乎已經知道,日後能夠等候我們的,依舊是靜坐在那些永遠一樣的黃昏裡,一動不動的我們自己。”

黃沙樑,風起了。

你寫眾狗狺狺的夜晚,寂靜飄遠中一條冥然入睡的老狗來回的走動,眼中浮現出人們多年前的陳事舊影。你寫人們全朝某個地方飛奔,你像是被遺棄似的落在後頭,而你仍慢悠悠地走。你寫當一切已成結局,時間改變了黃沙樑和你,老掉的一代人在黃昏中感嘆歲月流逝、滄桑鉅變。你寫你的孤獨和鄉愁,寫你的永恆的心和黃昏。你的孤獨像長星照耀十三個州府,你的鄉愁像永遠年輕的人的熱淚。你的永恆的心是荒涼,你的黃昏是心上的永恆。

你是,是一個在心中的故土上,大雪紛飛的人——

黃沙樑,風吹啊吹,吹散故土的風藏在夢中。

寒風吹徹,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紛紛揚揚的雪飄進你經歷過的歲月裡,遠在冬天以外的地方也躲不過這場荒野一般的疼,即使那個黃昏似乎並不比以往要寒冷。這風,是你自以為溫暖火熱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襲來的。你突然意識到,再厚的棉衣也無法抵禦寒風,生命的冬天已經到來。

你是,是不為人知的,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黃沙樑,風停了。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是你的半生。你說,人心中的荒草,不是手中的這把鋤頭就能除掉的。抬手摸摸自己粗糙的面頰,落不盡的黃沙猛的撲來。人在兜兜轉轉中失去了耐心,在跌跌撞撞中磨掉了熱情,躊躇地回到原地卻發現早已不是殘夢中的村莊。誰曾意氣風發地離開,誰又滿目酸澀地回來。人們都想要擋住時光的流逝,卻只能在看見自己比熄滅還要寂靜的一場燃燒後熄滅。而你,不知為何逃出了火堆,幸運而孤單地朽掉,被故土掩埋。你好似從沒有回答過世界,只因黃沙樑它沒有答案。你的心在尖利的黃沙中,徘徊不定,最終停在了黃昏前。

你是,是一揮手就成風,是一轉身就成故土的眷戀——

歸期九月,故土已老,黃昏已然蒼蒼。也許,你的孤獨就是:

“黃昏時,等人來敲門。而敲門的人走錯了時間,也在等黃昏。”

《想變成人的猴子》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645字

《想變成人的猴子》,一本令人開懷大笑、無可奈何的書,給予我無限的想象空間,使我展開想象的翅膀,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猴子,一個多麼熟悉的名字,有著珍稀動物的王冠和幸福的生活,而這隻猴子卻有著不平凡的生活和離奇的想法……

這隻猴子被壞蛋抓走,被逼著去賣藝,笑貓的幾個好朋友張達、唐飛、毛超、馬小跳將它救出以後,和笑貓一起住在翠湖公園,後來,因為擔心被“對對眼”那個賣藝人抓走,不得不去馬小跳的家……一場場好玩的故事就這樣接連上演。

猴子睡不著,就去找笑貓陪它玩一會兒。笑貓打著哈欠,開始給它介紹房間:“這是馬小跳的房間,這是他爸爸媽媽的房間,都是用來睡覺的。”“還要分開睡?我們猴子都一塊兒睡。”看過所有房間之後,猴子又指著冰箱問笑貓:“這是什麼?”“是冰箱。我要睡了!它可是很冷的!”沒想到,笑貓早上居然發現猴子在冰箱裡已凍成了冰塊,不知生死。讀到這裡,我的心揪緊了,希望馬天笑先生能幫一下,好在馬天笑先生肯幫忙。一見爸爸肯幫忙,馬小跳立馬去把煤氣灶開啟,想給猴子暖和暖和,爸爸卻說:“那樣它會死得更快。”我不得不佩服馬天笑連這都懂,好厲害!馬天笑給猴子進行了按摩,過了好一會兒,猴子終於醒了。後來大家將猴子送回了大山。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僅自愧不如,如果我看見有人耍猴子,我不會去,也沒膽去救它,只會看完就走。而馬小跳和他的朋友們為救猴子卻義無反顧。他們為了保衛猴子的自由,冒險救出猴子,當“對對眼”尋找猴子時,他們毅然與他鬥智鬥勇,多麼勇敢的孩子啊!

所以說,好人無處不在,壞人無處行惡!

《隱姓埋名三十年》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585字

學習《隱姓埋名三十年》這篇課文,首先我會想是誰隱姓埋名三十年呢?為什麼要隱姓埋名三十年呢?我帶著疑問在課文中尋找答案。

哦!原來是女科學家王承書隱姓埋名三十年。因為王承書要放棄名利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才隱姓埋名三十年的。

在隱姓埋名三十年中,王承書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掌握了提煉濃縮鈾的技術,為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句話,三十年,一件事!這一件事讓我對王承書有了深刻的認識,王承書是一位用自己智慧保衛祖國的女科學家,她為了祖國的強大,毫不猶豫的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在研製原子彈過程中,有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那就是掌握提煉濃縮鈾的技術。不掌握這項核心技術,就不能製造出原子彈!對於王承書來說,這是一個難題,因為在她原來的研究領域中,沒有涉及這個難題,再加上要研製的原子彈需要濃縮鈾,而她卻是研究的稀薄氣體領域,要轉行,要一切從零開始,這需要犧牲自我的極大勇氣!王承書她克服裝置簡陋的困難,不分晝夜的工作著,終於有了成果!1964年元旦,高純度的濃縮鈾在王承書和她的同事手中誕生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昨天,王承書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隱姓埋名者,然而所作出的貢獻是那麼的偉大,為了祖國的強盛,她隱姓埋名三十年!我們要尊敬她,我們要學習她。今天,為了我們的中國夢,我們更要繼承她的優秀品質!沿著無數像王承書一樣的先輩的足跡,報效祖國!

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126字

那些絢麗時光

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成長我們退去了稚嫩;因為成長我們的思想逐漸變得成熟;因為成長我們為生活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然而,成長的時光並非是純粹快樂的,快樂與苦澀似乎總是形影不離,也正是因為有愛、有恨、有歡笑、有淚水,那些成長的時光才變得無為俱全,旖旎多姿。

我們這個花季的年齡,正值成長過程中最耀眼的一段。我和許多同齡人一樣也許多多少少是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但從未仔細地考慮更多。似乎我們總是把成長看作自然,看作習慣,依舊活在屬於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彩虹似的夢,追逐著年輕的夢想。如果要說我對成長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那完全歸結於劉墉的著作《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給我帶來的啟示。

“每個比賽都是比技巧、比耐力、比運氣也比體力的。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我們的生活常常充滿著競爭,我們每個人都想在競爭中佔據不敗之地。然而很多時候的很多事情使我們常常受挫。劉墉這樣寫道:“充滿競爭的世界,已經推在你的面前,我們只能給你祝福,卻已跟不上你的腳步了。”這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忠告。我的父母也對我說過許多類似的話。我知道這是所有父母的心聲,因為我們在迎接著挑戰,我們需要奮鬥,父母只能默默地為我們祈禱,我們自己地成長沒有誰可以代替。是地,失敗並不可怕,能夠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地人永遠都是強者。

“問問你自己:要別人認真、尊重我,最好的方法,是我先以身作則,表現得一絲不苟。”我們找個年齡有我們的驕傲和自尊,也有我們的倔強和叛逆。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我們有時會表現得傲視一切。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會遭受到別人的不理解,或是會受到很大的委屈。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抱怨宣洩自己的不滿。現在,我明白了,一個人只有先尊重自己,自己先特別認真,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再試一次就成功:有一天,每個人都說你沒希望的時候,不要氣餒,再試一次!”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受到打擊,這種打擊也許來自於自己對失敗的厭惡和恐懼,也許來自於別人的惡意批評和嘲笑。當我們第一次遭遇失敗時我們仍會信心十足的去嘗試下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失敗我們也許依舊堅持,但若是幾十次之後,我們的信心開始動搖,上百次失敗之後,我們會選擇放棄。也許我們就差這最後一次嘗試,正如劉墉所說:“再試一次,很可能,你這一次,就成功了。”

《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是劉墉為他女兒創作的一本書。裡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對成長有不同的詮釋。我記得畢淑敏在《我的四季》噌這樣寫過:“只要我愛你,恨過、歡笑過、哭泣過、徹悟過……那麼晴天將多於勞作……”我們成長的歲月是一段絢麗多彩的時光,哪怕這段時光有些疼痛與苦澀卻依舊美麗讓人青春,因為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一隻獵雕的遭遇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888字

堅持讓你走向成功

《一隻獵雕的遭遇》是著名動物小說家沈石溪寫的,主要講了一隻獵雕巴薩查被主人先後賣到誘雕和配雕的人手上,巴薩查企圖逃跑,在晚上練了上百次的逃跑計劃,本以為是完美無缺的,但是不小心被抓了回來,並把它的雙翅剪了,巴薩查並沒放棄,終於逃了出去,為了讓翅膀重新長出來,它忍辱負重,在翅膀沒長全時與狼搏殺,在緊要關頭它重返藍天,在雪山遇到了主人正被狼包圍,它並把主人救了出來,他們去雪山打獵遇上了暴風雪,巴薩查用自己的血補充了主人的能量。

這隻獵雕巴薩查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它的堅持不懈,不怕困難,捨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覺得巴薩查是一隻有責任心的雕,因為它不負別人的重望,把那隻雕的孩子培養成了三隻健壯的雕,但被那三隻雕給逐出了家門,巴薩查想去報仇,它夜晚時去報仇,但它看見那三隻雕時,心軟了,這畢竟是它一手培養成的,它最終還是走了,巴薩查也是一隻不出賣同伴的雕,自從它被賣到誘雕那裡時,它死活不動,即使誘雕人不給它吃,不給它喝,它都不幫他。

讀了這本書,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有一次我要學騎自行車,媽媽於是就幫我買了一輛,我和我朋友一直在學,一直學到晚上,我的朋友已經快學會了,而我卻仍然不會騎,我就灰心了,到了第二天,我和我朋友又一起學騎自行車,不到兩個小時我的朋友卻已經學會了,而我還在起跑線上不停的徘徊,我回到家裡,唉聲嘆氣地坐到了床上。媽媽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一邊炒菜一邊說:“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地向一個目標不斷衝刺和努力,這樣才會取得成功,不要在最難的地方說放棄,如果這樣的話那個人就永遠也不會成功。”當時我知道媽媽在說誰,我知道媽媽一定是不想讓我放棄。於是,一有空,我就推起自行車來到無人的路上,經過了幾十次的摔倒,幾十次的爬起,手摔破了,膝蓋摔腫了……我的經驗累積得越來越多了,直到有一天,我終於學會了騎車,我高興得大聲叫了起來。我沒有辜負媽媽對我的期望,媽媽是想讓我懂得,就像巴薩查那樣,只有堅持不懈,無論什麼樣的困難和過不去的坎都可以過去。

讀了這《一隻獵雕的遭遇》,我深深感到:只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一隻離群的蜜蜂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08字

讀完《一隻離群的蜜蜂》一文,眼前又浮現出那隻憤憤離群的小蜜蜂。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就像一顆融化在嘴裡的糖,先是淡淡的,讓我明白了不能像這隻蜜蜂那樣自以為是;然後,甜味漸漸出來,讓我明白了要團結一致;甜味越來越濃,我想到了自己,以前的自己不就是那隻小蜜蜂嗎?

時光飛逝,雖然那件事已經成為往事,但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三年級時,我有幾個好朋友,大家在一起玩得非常開心,可不知不覺中我卻變得如那隻小蜜蜂一樣,僅僅因為一次遊戲,因為我的自以為是,我失去了一段友情。

記得當時我們玩的是紅領巾綁腳遊戲,分成兩組,看哪一組先到終點。比賽開始後,我所在的這一組一路過關斬將,沒有人停頓、沒有人摔倒,一路通暢。陽光下,我們節奏地踩著步法統一前進,最終贏得了比賽。可這時,我們卻爭起了功勞。她們都說自己出的力多,我不服氣便大聲喊道:“我出的力才是最大的!”但其他人卻說:“難道只有你功勞大,我們沒功勞?”這句話讓我生氣了,我一氣之下說:“我功勞沒有行了吧,我走,我不信我走了你們還能贏。”說完,我就氣沖沖地走了。可一晚過後,我便後悔了。

我失去朋友的同時也明白了更深的道理:人生的道路很長,總要與別人合作,只靠自己總會有做不成的事。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許多人團結在一起,那力量便是無窮的。一滴水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很多滴水的力量就可以匯成河,所以我們不應該像那隻離群的蜜蜂,誇大自己的功勞,居功自傲,我們要懂得,團隊的力量才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