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67字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塗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複製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為他能在大半夜因為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為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我想對於那時的蘇軾來說,在哪裡看景都已無所謂了吧,不然也不會在找到張懷民後就直接在承天寺裡待著散步了。蘇軾在文中末尾所寫的“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或許表明他那時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個可以陪伴他的閒人了吧。古文觀止中有一句話說:“其曲彌高,其各彌寡”。蘇軾的為人太過於清高,所以他的人生樂章能與他一起合著唱的人,定然寥寥無幾,他不願自降身份,與那些世俗同流合汙,所以也註定了他的知音難覓。否則,以蘇軾之才華,又何愁身邊無友,又何愁掌上無權呢?
對於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可是卻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階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為不願成為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為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覆陷害忠良。
或許對於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85字夜無眠,月更幽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造晨曦是為了人們甦醒,創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於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裡。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月光一照,愈發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譟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悽清的夜。
被貶的痛苦,失落的惆悵,久久難以釋懷。如此美景,忙碌之人定然是欣賞不到的,而只有閒暇之人才會細細觀賞,蘇軾與張懷民正是那因貶而閒的人,因此,他們怎能錯過?而兩個“閒人”能有“閒情”來欣賞大自然的美妙景色,這是幸呢,還是不幸呢?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淨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鬥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蘇軾和懷民意欲在這清靜之夜尋求解脫,慰藉傷痛的心靈,追求純淨的世界。而幽幽的月光靜靜的月夜能讓他們如願嗎?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788字蘇東坡是一位“閒人”卻又不是。“閒”在他被貶黃州後遠離朝廷,過著艱苦悠閒的生活,不“閒”的是那顆文壇宗主的心。
生活的巨大落差總是會造就出另一個人,蘇東坡亦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萬人景仰,天下無不羨慕之人。他此刻並不是“閒人”,恰是“文人”是站在文壇頂峰的詩人,但他這“文人”的生活成為了他自嘲“閒人”的契機,人太過出名便會衍生妒嫉,多虧於古代的獨特性質,“三人成虎”、“人紅是非多”社會輿論壓力下的他捲入了“烏臺詩案”。可正是在這監獄中也不忘寫詩給弟弟,就連獄卒都為之親備洗腳水,這無不體現蘇軾的魅力所在,他投身於文學的心是從不閒著的。
被貶黃州,從未有過的生活讓他在逆境中成長,曠達的心境是在無數次鞭打下形成的,開始你是蘇軾,之後便是蘇東坡。不甘於死亡卻有著頑強的心態的他自封“東坡居士”,種菜、生活、養田。悠閒地生活洗淨了他疲勞的心,褪下了萬人景仰的光輝,此刻只為自己的生存而活。但是他這顆心卻不因被朝廷貶謫而停止成長,自我深刻反省後的他,反對了自己追求於他人的讚賞,沉溺於博得他人的叫好的膚淺生活,這次的他並不是乖巧地自我調整,恰是重懇的剖析,就這樣尋求自我的大課題在被貶的時機下邁出了第一步。要我說,這是難能可貴的,至此之前從無一人,在此之後萬人效仿,正是在不如意的生活的百般錘鍊下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真正的靈魂所在。人始終不可能低著頭走路,他要麼倒下,或是站起來勇往直前。他的個性衝破了枷鎖,就像鳥兒衝破殼般,創出了新的世界,這樣強大的衝力塑造了一個不理會嘲弄,洗刷了世俗,擁有著獨特精神的蘇東坡。
他不閒,可以說從不!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夢想,是信仰,一個人沒有了信仰,那和死灰有何區別。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敢於放下面子的活著,才能奏響千古傑作的序章。待到蘇東坡精神養就的那一天,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真實、自我的蘇東坡,一個追尋自我的勇者,一個擁有從不“閒"著的心的文人。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567字從古至今,從來不乏“閒人”。有“鏡湖元自屬閒人”的陸游,有“一欣談笑作閒人”的歐陽修,亦有“江湖歸去做閒人”的黃庭堅。
“閒人”顧名思義“清閒之人”。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說來確是閒人一個,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卻並無實權。整天優哉遊哉,看見美景便不禁出門觀賞,好像一般閒情雅緻。可事實上,蘇東坡的“閒人”只是表面上對自己無事清閒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場鬱郁不得志的悲傷心境。一位富有詩書,懷揣遠大抱負的人怎會甘心只做“閒人”?這只不過是自己安慰自己後又覺既不能“修齊治平”,那做個“閒人”夜來賞月也是一樁美事。月處處都有,賞月之人也隨處可見,就看賞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賞的。這仿若是悲涼之後的歡悅自得: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來欣賞,豈非暴殄天物?如此曠達豁然,也只有他蘇東坡了!
“閒”或許對於古人而言,並非荒廢光陰。那些無處安放的匆忙,其實是自己誤解了人生。這一遭走來,並非為了匆忙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人生長河,急流緩流,若是隻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遠到達不了閒適的彼岸。“磨刀不誤砍柴工,滴水穿石也從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終清閒。人生此行歸宿。是放下一切後的寧靜。林清玄也說過:“直到花甲之後,才捨棄了幻化的繁華,迴歸到極簡,在單純之中看見美。”“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只是片刻清閒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21字你從汴梁走來,雨疾風嘯卻吹不散你的滿身塵埃;你經過河南,百姓的哭聲震天卻解不開你身上的枷鎖;你跨過淮河,三千里淮水濤濤卻無法洗滌你的屈冤。踏過長路漫漫,終抵黃州。一聲長嘆,兩行清淚,三年不蜚,家徒四壁,身懷作千古絕唱之能卻懷才不遇,胸有留萬世芳名之志卻龍盤鳳逸,這就是你在黃州的生活。
在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中,他稱自己為“閒人”,可我覺得應將他稱為“孤獨者”。孤獨之因有三:一是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孤獨;二是空有一身才華卻處處受人排擠的孤獨;三是失去摯友的孤獨。
他旨在造福一方水土,為百姓贏得福祉。從杭州的蘇堤到廣州的供水系統,再到竭力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他無一不為百姓著想,卻從不顧及自己的私利。可如今小人得勢權臣當道,他遠大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杭州大旱,四百萬災民如飢似渴地等待救濟,可朝廷只援助了兩千石糧食,還被層層剝削,這種情況下他如何一手擎天?這是其一。
其二,恰如康震教授所說,蘇軾被貶黃州未嘗不是一種機遇,如果沒有這次機遇,可能就沒有了《念奴嬌》的豪邁壯闊與《赤壁賦》的千古滄桑。“烏臺詩案”以後,他明白了,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死也死不出來個道理來。所以,蘇軾的性格變了,他變得謹小慎微,雖滿腹經綸卻無人,也不敢與旁人傾訴;雖佳作頻出卻提防讓他人知曉。“英雄無用武之地”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種意境上的孤獨。
其三,蘇軾被貶後,親友大多與他斷絕了聯絡,蘇軾的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書信,千辛萬苦送出去卻杳無音信。明知自己是正義之身卻遭到親人冷漠的拒絕,這也是一種心靈上孤獨。
在《記承天寺夜遊》中,庭下的積水彷彿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蘇軾內心的想法,“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正是一個孤獨者最悽美的告白!
記承天寺夜遊改寫 篇6
續寫改寫 ,417字一輪圓月,光束皎潔,如桂點綴,於湖中漾。
室內滿星,漫步其間,至於星空,光鮮亮麗,恐難入睡,戶外風聲,介於窗紙,呼呼作態,光亦未情。藉此月光,心有一意,且行於野。賞月色,觀鄉野,徑旁叢草,未有一枝枯敗。野心勃勃,卻又柔嫩不堪,未能有人與之同賞,實屬可惜!
友人之情,不見其人亦未可知。即與明月相伴,後至承天寺,寺門大開,懷民兄正坐於門簷下,雙手撐頭,似有些傷心,失落疾步於前,與之同感。風聲越漸強烈,衣襟隨之起舞,心中之情也越發強烈,蘆葦相依,唰唰作響。
懷民兄與之約定中庭小坐,門外風涼,裡屋議事,合情合理。月光依舊明朗,照至庭下,如步碧波,水色瀲灩,牆角生芽,柏樹叢生,竹葉生層,不點油燈,憑月光照印,縱橫交措,或光或陰陰影不休,有如星星般的閃閃發亮,有深入夢魘的感覺,有得如三角,有得如五角星形,有得如多邊形的樣子。
二人相談約數時辰後,乎又發現月光的皎潔依然不減以往,柏樹、竹子的影子也依舊如故,少就少了像爾等二人般的閒人了。
記承天寺夜遊 篇7
國二作文 ,721字多麼迷人的夜啊!那美麗的月光灑在了蘇軾剛脫去的外衣上,如靦腆、美麗的姑娘含情脈脈的注視,一陣北風襲來,輕撫蘇軾的髮絲,心頭不覺湧上一股難以說出的情愫:“莫非是我這日子過的實在太過苦悶了,連月光也來安慰我嗎?”
孤獨躍然而出,蘇軾的心沉了下來:“如此美妙的景色,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與我一起欣賞,豈不可惜?”思忖片刻,便徑直走向承天寺。
“先生來寺中可是有事?”寺門小僧見是常客,客氣的問道。
“今夜月光皎潔,實在難得,欲尋張懷民一敘,不知懷民兄是否歇息了?”
小僧回頭,見張懷民房間一盞油燈泛著黃暈,用目光示意:“燈亮的那間就是。”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妙!妙!妙啊!
蘇軾輕聲碎步走向張懷民的房間,遠遠就聽到他在吟誦自己的那首《卜算子》。
開啟房門見是蘇軾,懷民欣喜不已。兩人寒暄一番,信步來到中庭。月光如水,澄澈的水幕傾瀉下來在院中積水成湖,藻和荇在湖中央交錯浮動,如他們此時沉沉浮浮的心情。懷民起身去取來一罈美酒,斟滿兩樽,舉杯道:“子瞻兄,你我都想為國家建言獻策,出一份力,誰曾想如今卻被貶黃州,成為閒人啊!來,為我們的同病相憐,乾杯!”蘇軾張嘴卻也不知道說些什麼,飲下一杯猛酒,心中萬分苦澀,不知是在安慰懷民還是自己:“這世間有千萬美景,可大部分凡夫俗子眼中卻只有功名利祿,能欣賞的便只剩下像你我二人這般的閒人了吧!”懷民拍拍蘇軾的肩道:“你我都被貶官,不想卻還有如此閒情逸致!”蘇軾長嘯一聲,恍然發現原來水中不是藻和荇,而是竹子和松柏在月光的倒影。蘇軾明白境由心生,抿嘴一笑道:“懷民兄,哪夜沒有月亮呢?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呢?缺少的只有像我們這般不汲汲於名利,懷才不遇卻依舊能從容談笑的人罷了!”
記承天寺夜遊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680字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初冬的風兒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
忙了一天的我,感覺有些睏倦,解衣準備睡覺。
剛好,月光從窗戶裡悄悄地透進來,灑滿了我的整個房間。望去,像一面鏡子高懸於深邃的夜空。
不禁,想起了四年前的今晚,那晚月亮和今天的一樣明亮。但不管怎麼明亮,都無法照亮那些小人強加與我的罪行,也無法洗刷我的清白。
一晃四年過去了,我已遠離了朝堂。還好我在此地遇到了一位知音—張懷民。此刻,我睡意全無,便想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享受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碰巧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裡散步。
小道兩旁,竹林相夾,我聽到風裡竹葉颯颯作響的聲音—輕輕的,好像在為我們的友誼作曲。走出了小路,便到了寬敞的前院,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看著地上,好似出現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給這原本淒涼的夜,增加了幾絲清涼。仔細看那“泉水”,裡面還有水藻,在放鬆地自由擺動。
這時,一片竹葉,隨著風兒落了下來,飄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來那在水底招搖的水藻並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麼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懷民繼續走著,說著那些得失,論起那些喜悲。那些曾以為天大的沉重,不過似鴻毛一般。在這個充滿月光的夜晚,我們相視一笑,心中釋然:曾經的輝煌與失意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只有今夜還在繼續,不必在這麼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經的不快。
不由得反思自己:哪裡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以前的我為什麼就從來沒注意過呢?
大概是因為有些風景,只有在某種心境下才能真正看清吧。
如此看來,我倒是要感謝命運遣我來此了,也感謝月光不吝賜我。
記承天寺夜遊改寫 篇9
續寫改寫 ,753字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黃州的夜晚遠不如京城那般熱鬧,即使我住的屋子並無前庭後院,能傳進耳中的,也不過幾聲微風拂葉。有了幾分睏意,我解開外袍,側臥下準備就寢。此刻,風聲也已停息,僅剩我一人的呼吸聲,分外清晰。正欲闔眼,忽然瞥見簾縫間,分明透著幾縷清白色的月光。我忽然來了興致,將簾子拉起,絲毫沒了遮擋的瑩白光芒大肆鑽進屋舍,攀上房間的每一個角落。鮮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我乘興起身,繫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尋老友張懷民,與我共賞這景。
巧的是,懷民也沒有就寢。想來,我們同是被貶黃州,整日清閒無事,又同是鍾情賞景之人,如此靜謐的景色,不恰好是為我倆準備的嗎?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們二人。腳步貼地的“啪嗒”作響,衣襬拂地的“沙沙”和鳴,卻是更襯得這夜幽寂靜謐。月光如剛引得我從榻上起來一樣,瑩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積水返照,看不真切了。忽然,飄飄悠悠的幾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錯,頓時便覺出這“水”之清瑩來。定晴望了望,許是竹柏的影子吧。
近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駁灑落在我倆身上,周身籠於陰翳之中。氣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們又不免感懷慨嘆了!我們曾赴京趕考,意氣風發;也曾輾轉多日,忙於政務。於歌舞昇平的繁華地帶,我們清心安逸;於官府累牘公文,冗雜事務中,我們鞠躬竭力;面對官場的阿諛奉承,爭名奪利,我們仍守心中自在空明。那時總厭倦感嘆,再很難欣賞到空明清淨的景緻了。如今,見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靜景色,卻油然生出悲慨來。我們正值壯年,卻落得這般有職無權的地步,沒法實現治國的抱負,唯有寄情山水,實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經行過竹影之外,視線再次變得清亮開闊。身邊的懷民也舒展了緊鎖的眉頭,拂了拂鬍鬚,我倆心照不宣地笑起來。明朝,於這黃州馳馬賞景,專於眼下杯酒盞茶的清歡,不也很閒適嗎?
《笑貓日記——幸福的鴨子》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044字暑假裡,媽媽買回了一本楊紅櫻阿姨寫的書《幸福的鴨子》。我讀了後,就很喜歡這本書中的女主角麻花兒,她是一個又肥又胖的雌鴨子,可是她無比的幸福與快樂!這本書的內容是這樣的:
在暑假裡,笑貓和馬小跳等人來到張達的外婆家。那是一個滿是桃林的美麗地方,是一個飄散著茉莉花香的小村莊。在那裡他們結識了巨人阿空、臘腸狗拖拖、和一隻名叫麻花的女鴨子。女鴨子麻花兒是一隻極其容易產生幸福感的鴨子,而這種幸福感來自給予,在給予的同時也獲得了幸福。
故事中講到,一次馬小跳他們睡在一個祕密小島上,那裡全是蚊子,就像一架架排著整齊佇列的戰鬥機,向孩子們進攻,沒想到麻花兒衝到四個孩子的中間,用力地扇著她的翅膀。就這樣,孩子們睡了多久她就扇了多久。結果,孩子們身上一塊紅疙瘩也沒有,麻花兒滿頭大汗可她卻說:“太幸福!”,那是因為別人幸福。
故事中還講到,每天她都按時出現在村子裡陪張達那位患老年痴呆症的外公玩套花環的遊戲,整個村子因為她的出現都會歡騰起來。她有一顆感恩的心,心中充滿了生活的大智慧,她能從每天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切意義,她還能把一件糟糕的事,看待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而心平氣和地去面對,也因此她感到她的生活處處充滿幸福。也正是因為她所給予別人的幸福,最後在大家的幫助下,她也終於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一份感情。雖然麻花兒的歌聲像打飽嗝,外貌也不出色,但她卻生活得相當開心充實,她說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田,我非常喜歡這隻女鴨子。
幸福是什麼?書中的那隻女鴨子知道,幸福是每天可以看一眼自己最愛的鴨子,能不被別人討厭,有吃有穿有健康的身體和快樂的心情。那隻尋找孩子氣的神龜也應該明白,那群單純的孩子們也會漸漸明白……
我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難道不幸福嗎?但總是有那麼一些時候,對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滿足,希望得到更多的呵護,而我自己呢,常為和同學意見上的分歧而生氣,也因為學習上的壓力感到不舒心。我們有時在生活中會常常忽略已經擁有的東西和不切實際的目標,也因此時常不快樂。所以我要勸身邊的人趕緊學學麻花兒的心態,學會知足常樂,並在給予別人快樂的同時,獲得自己的幸福,如:幫助外來人指路;雨天給媽媽、爸爸送傘;把生活、學習中的小竅門分享給同學;替別人保守祕密……這一切也許是一個不經意間的舉動,但幸福其實就很簡單,就在你我的身邊!
笑貓的這段經歷使我深深的感悟到:在這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中,要懷著一顆知足、感恩的心,享受成績,享受生活,感受快樂,同時積累點滴生活快樂中的每一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