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子那般美麗》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民國女子那般美麗》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274字

旗袍下的年華,魅惑眾生,卻又疏離塵世。

酒杯裡的人生,浮沉起落,卻又醉意朦朧。

林徽因、張愛玲、孟小冬、阮玲玉、唐瑛、胡蝶……那些風姿綽約的民國女子,是傾城的紅顏,亦是亂世的無邊煙月。她們婉約地徘徊在時光盡頭,歲月靜好,亂世的風雨,彷彿與她們無關。

風雨飄搖,時光荏苒,她們,佇立在紅塵之上,淺淺地,微笑著。

人間四月,詩意千尋。林徽因姍姍地走過時光不語,在碧波盪漾的康橋,在溫潤的霧都,只留下詩意翩躚的背影。她獨自優雅地在一座座迥異的建築中行走,用一雙纖細的素手,讓一座座高大的建築拔地而起。她,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美,美得清冷,美得無暇,只有這樣的美,才配得上那絕世的才華,配得上那份溫潤與優雅。嫣然一笑,便傾倒眾生,在淺淺的笑靨中,將時光定格。

她是清冷孤傲的張愛玲,素手執筆,寫出萬千風流,道出人間悲歡。她,生而高貴,才情傲人,她是最耀眼的那個女子,傲然而又決絕。她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對這紅塵,她早已看穿,於是翩翩而來,在塵世中轟轟烈烈地綻放,然後,又靜靜地離去。

她立在角落,冷冷地打量人間世事。她是無數人心中的冬皇,她的風華,從來都不曾褪色。她在自己的舞臺上,豔若桃李,卻又冷落冰霜。孟小冬,從來都是這樣淡然,站在遙不可及的地方,睥睨眾生,氣質清冽,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她的人生,是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戲,而她,便是最耀眼的主角。

傲然地走來,飄然地離去,唐瑛將愛與被愛的凌亂線條梳理得一絲不苟,在人們驚愕的目光中,營造出屬於自己的雲淡風輕。南唐北陸。那個與她齊名的女子,卻比她少了一份淡然,多了一份任性。最終,那心痛的詩人嘆著氣。飄出了人海,只留給陸小曼滿地的荒涼。而唐瑛,雖在繁華的舞池中旋轉、飛揚,在霓虹燈裡風情萬種,但繁華褪盡,便決絕地與喧囂告別。

拿得起放得下,她是決然的女子。於她,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世事變遷,只是更換了世界的背景;悲歡離合,不過劇本中早已註定的戲份,是人生的一味調劑;為情所傷,不過是過眼煙雲,轉瞬即逝。她是紅顏,卻不曾落入紅顏薄命的軌跡。她是風景,卻不曾經歷山重水複的黯淡。

從喧囂裡走來,在寂靜裡歸去。過去的風華已漸漸消逝。

現代的摩登女郎慢慢走進我們的視線,精緻的臉龐、美麗的容顏——卻不是自然的了,而是慾望,金錢與虛榮心下的產物。它們,將人性的自然之美打入暗無天日的囚籠,將人們都戴上了厚厚的面具,讓她們迷失自我與本真。所謂的美麗與優雅,為何已然變成這般模樣?那聲聲泣血的叩問,在我的心中盤旋縈繞,久久未曾散去。

抬起被淚水打溼的臉頰,恍惚中,一個面帶微笑的女子向我走來,用溫暖的,纖長的手,擦拭著我臉上的淚痕,而後,緩緩地轉身離去,消失在遠方光束的盡頭。輕撫著臉頰上殘存的溫度,我終於明白,原來她們一直未曾離去。席慕蓉、張曉風、楊麗萍、郎平……她們同樣耀眼,同樣讓自己的時代熠熠生輝,她們共同攜手,讓那份傳奇,不成殤。

縱是滿地塵埃,終是風華絕代。

我想,我會以自己的姿態,成為她們中的一個。

努力的生命最美麗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657字

今天,我在作文班讀了一篇文章,叫作《努力的生命最美麗》。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付出努力就有收穫。

這篇文章講的是“我”的表姐每天很早就起床去上班,晚上很晚才回來,不管工作多辛苦多晚回來,她總是會那一本書看他說,她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多辛苦一點多付出一些努力,將來收穫就更多,改變得也會越快。十幾年過去了,她果真成為了廠裡的一位宣傳幹部,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家,足足有一百四十多平方這麼大,裝修得也很漂亮,這些都是表姐堅持努力獲得的回報。

是啊,努力過後就會得到收穫,努力得越多小,收穫也會越多,自己也會隨之而快樂。

在後來的日子裡,我一直把“努力”二字銘記心中。我有個好朋友,叫戴恩均,每次我和他比點什麼都會輸。每次輸了,我都會在想,我輸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會是我輸?那次象棋比賽我又輸了,我仔細地想了我和他下棋的每一招,我發現在對老師交的戰術記得不熟悉,在下的時候都沒有思考,隨便就下樂,所以輕而易舉就被戴恩均打敗了。想明白了失敗原因後,我就去借了很多關於象棋的書,躲在家裡仔細地研究起來了,並去向爸爸請教下象棋的策略。到了五年級,我棋藝大漲,終於是完敗了戴恩均。這時,我體會到了努力後的快樂。

努力是艱辛的,努力後的收穫是讓人幸福的。體驗這種幸福就如千辛萬苦登山高山,一覽眾山小,山高人為峰的喜悅,“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說的就會就是這個道理吧!我真感謝《努力的生命最美麗》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這個道理,讓我品嚐到了努力後的甘泉。今後不管什麼困難,不管什麼問題,我都要堅持不懈,付出努力,收穫快樂。

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20字

默默地奉獻

風輕輕地吹過,吹進我的心。輕輕合上課本,腦海裡還閃現著居里夫人的容貌……

《跨越百年的美麗》以“美麗”為線索,主要講述了居里夫人是怎樣提煉純淨的鐳。展現了一個集外表端莊、人格高尚於一身的居里夫人形象。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我覺得居里夫人不僅外表美麗端莊,更重要的是它有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追求,有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她一生獲得很多大獎,但從沒驕傲過,就像文章說的:“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將獎金捐給科研事業和戰亂中的法國,將那些獎章送給六歲的小女兒當玩具。她一如既往地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心愛的實驗室。”

我覺得居里夫人真的很偉大,她那麼默默奉獻的科學精神讓我想到了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幾個好朋友去玩,他們共坐一條船,但船太小了,很快便要沉下去。小胖說:“不如讓一個人下船吧。”其他幾個人都想讓對方下去,互相爭個不停。小胖說,還是他下去吧,他最胖,也會游泳。說著就跳下去了。然而小胖並不會游泳。幾個朋友把小胖救上了岸,很後悔。

默默地奉獻,對現在的人來說,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不禁有些感嘆,同時也為自己深深地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555字

堅持成就夢想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這句話是科學家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崇高的評價。讀完《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我才感受到了這句話的真諦。

《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居里夫人對科學的熱愛,經過三年又九個月,才提煉出0。1克鐳,她不懼困難,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可她視榮譽如糞土,仍然一如既往地工作,直到去世。

讀到這裡,我心潮澎湃,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執著所感動。她為了自己的工作嘔心瀝血,她為科學而獻出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甚至生命,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她的精神嗎?在生活中,我們應當學習居里夫人的堅持不懈,迎難而上,摔倒了及時爬起來。困難沒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你害怕困難!居里夫人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了那次軍訓。

暑假驕陽似火,正值烈日炎炎之季,我們就開始了軍訓。剛開始的時候,本以為很簡單,不就是在太陽底下晒嗎?這有什麼難的!沒想到,這千鈞一髮之際,討厭的蚊子竟來搗亂,弄得我的腿全是包。唉!真想抓,不行,我得堅持,這點困難是打不倒我的,我咬著牙拼命堅持著,直到教官喊停為止。從這次軍訓中,我獲得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堅持才能勝利。

堅持,可以帶你愈行愈遠;堅持,可以帶你走向遠方;堅持可以成就夢想!

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572字

頑強加堅持等於成功

朗朗書聲中,一篇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從我口中流出。合上扉頁,放下書本,可居里夫人那勇敢頑強的身影,仍在我眼前徘徊不去。

《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居里夫人在偶然中發現了一種放射性元素。可為了證實這種元素確實存在,居里夫婦不斷地試驗。但丈夫的去世,使重擔落在了居里夫人的肩上。可她一如既往的堅持,最終取得了舉世聞名的成就。

古往今來,一個個問號掛在人類的眼前,可為什麼只有少部分人能解決問題?是因為,他們會頑強地堅持。

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小時候的成績簡直不堪入目。在他提出萬有引力的觀點後,當時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紛紛提出質疑。當時的宗教氣氛也讓牛頓的試驗難以進行。可牛頓堅強地駁倒了所有不正確的觀點,聞名天下。

牛頓和居里夫人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並不是他們的外表有多麼出眾,是因為他們會頑強地堅持。

溜冰,在幼小的我眼裡,一直是大哥哥們的專屬運動。但我曾經看到過一起溜冰事故,所以總是對他們望而生畏。在媽媽一次又一次地鼓勵下,我還是穿上了嶄新的溜冰鞋,一步挨著一步地挪移。一不小心摔了個倒栽蔥,站起來,再摔……可就在這一次次頑強地堅持下,我最終取得了勝利。

成功不易,它需要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但成功也很容易,它只要一條公式,頑強+堅持=成功!

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68字

昨夜,一場春雨,使得萬事萬物平添無盡清潤的歡喜。一溪涓涓細流的春水,趟過一樹一花開的門前,一抹嫣然不語的笑意,隱匿下光陰不老的故事。

在《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故事中,我認識到了居里夫人這個偉大的人物。居里夫人把她的一生都捐給了科學,並不貪圖名利,可想是個多麼偉大的科學家呀!

我覺得,居里夫人很偉大,也很“美麗”。她對科學的貢獻世人罕見!為了純淨的鐳,她竟要在成噸的工業廢渣中進行提煉,是有多麼厲害。我覺得,她還有一種無形的美,那就是——堅持,她為了鐳和釙,堅持了整整三年又九個月,多麼驚人的資料啊!多麼高尚的品格啊!

每當讀起居里夫人這感人的故事,我就會想起一個人——我的朋友小林,小林他很胖,因為愛吃那些高熱量的零食,所以有了他那胖胖的身材。當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很胖時,才開始堅持跑步。現在,他每天早上起來就跑30分鐘的步,一來可以鍛鍊身體,二來可以減肥,現在的他已經比原來瘦多了,可他還是一直在堅持,讓自己真正的瘦下來,他的堅持同樣也感動了我。

通過小林這個事例,不但體現出了堅持的重要,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堅持的好處。

堅持的居里夫人成功了,有了巨大的成就,所以堅持是最美麗的。

一抹淡淡的香,一縷霧。捧著悠閒的心情,品嚐慢慢的詩意。寧靜的午後,風起,雲清。

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56字

美麗的形象

橘黃色的月光穿梭於樹間,灑下點點光斑。語文書的扉頁微微卷起。我靜靜地翻看著《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看完這一課,我心潮澎湃。

《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居里夫人在1898年12月26日於法國科學院宣佈一件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素鐳。居里夫人因雷射線的侵蝕而導致她的容貌在隱退,可她卻堅持不懈一如既往地埋頭苦幹到離開人世。

我一直在思索:題目含有“美麗”這一詞,可“美麗”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當我讀到最後一句話:“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被盛名寵壞的人。”這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最高評價。

很多人成名後,都會瘋狂的張揚、炫耀。可是居里夫人卻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她視金錢如糞土,繼續在科學實驗中遨遊。美麗不僅僅只在於居里夫人的外表,還在於心靈與人格。她的嚴於律己,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所有的一切都聚集在她的身上。只要她一意識到某一條路是正確的,她就會頑強地走下去。

即使她被鐳射線侵蝕身體,美麗的容貌在漸漸隱退,但她在我心中依然還是那麼美。因為誰又能像居里夫人那樣堅定執著,剛毅堅強呢?誰又很清楚地瞭解在她美麗形象背後的故事呢?

在我們的班,有很多同學在紮紮實實地做著自己的事,像小溫、小葛,儘管她們的成績很好,不過他們仍舊學習著,努力著……

可能美麗的形象不是容貌,而是內心深處最柔和的一束光。

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2884字

【篇一: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溫凱琳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這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評價。讀完《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我覺得確實如此。

這篇課文講的是居里夫人的經歷。她發現了鐳,併成為第一位登上法國科學院的女子。但她視名利如糞土,因為她重視的是科學。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那一段。“三年又九個月”、“成噸”、“0。1克”,這些資料,讓我深深感受到這位女子的堅強與執著,還有她的美麗。

正是居里夫人這種可貴的性格,讓她能夠為著自己的目標而不斷地工作。她的科學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我被她的執著深深地打動了。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這種執著、堅持不懈的精神。我不禁回憶起那次軍訓。暑假後,我們就開營,還是驕陽似火。我與其他同學一樣,在操場上,頂著烈日站軍姿。汗溢位來,流過臉邊,滴進耳朵,浸溼衣服。總感覺臉怪癢的,想撓一撓。心中猶豫著:是打報告呢,還是堅持一會兒?正想脫口而出的“報告”,最終還是被我嚥進了肚中。軍訓過後,我也明白了:堅持就是勝利。

居里夫人在研究時,鐳射線也讓她眼花耳鳴,渾身乏力。但她並未因此而放棄,只是默默地工作,直到離開人世。這樣一位獻身科學、執著追求的女子,難道不是最美麗的嗎?

【篇二: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高浩源

春風和煦,微風拂過。我捧著語文書,在暖暖的陽光下,靜靜地閱讀《跨越百年的美麗》。

這篇文章講的是法國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為了提煉出純淨的鐳,日夜工作,不辭辛苦,整日在煙熏火燎的地方工作。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她的肌體,她最後光榮離世。

讀到這兒,我的心情何曾不是五味雜陳呢?在發現鐳的那一刻,居里夫人明明可以用她那聰明的腦袋將鐳申請為專利,便可以好好地大賺一筆,來補貼一下不是十分富有的家庭。可在金錢與奉獻這道難以選擇的題目面前,她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奉獻,這是需要多麼強大的意志力啊!到後來,居里夫人告訴她的朋友缺少一克鐳,她的朋友何曾不是驚訝呢?並且,她還獲得了十項獎金、十六種獎章、一百零七個名譽頭銜,還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要知道,諾貝爾獎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人一輩子也換不來的。可她視名利如糞土,將獎金全部資助給祖國,把獎章給女兒玩,這是多強的奉獻精神與愛國精神啊!

現實中,我們不也需要這樣的人嗎?比如那些慈善家,他們雖然有許多財富,可他們並沒有只用於自己,而是無私地奉獻給山區兒童,讓山區兒童也能過上像我們一樣的生活……

我們必須要記住一個名字,她叫——瑪麗·居里。

所以,讓我們與瑪麗·居里同行,與奉獻同行,讓世界充滿愛與奉獻吧!

【篇三: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楊嘉儀

以前,我對“美麗”這個詞的理解只是淺淺的表面認識,僅僅代表外貌表面楚楚動人罷了。但是,在今天,我學習了樑衡寫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之後,我不僅深入瞭解了瑪麗.居里,還從她身上對“美麗”這個詞有了新的認識!

瑪麗。居里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擁有一頭金黃的長頭髮,白淨端莊的臉龐,微微內陷的大眼睛,高挺筆直的鼻樑,薄薄的優美脣形,無不體現了她那美麗的容貌,再加上她苗條適中的身材,簡直是成了美麗的標準,美麗的代言人。

世間有一句俗話說:“山美不在高,而在景物;人美不在貌,而在思想。”居里夫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容貌而得意,甚至在工作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執意把她一頭金黃的長頭髮剪去,保持一種樸素的狀態。她身上善於思考的品質是美麗的。只要遇到她不懂,或者疑惑的問題,她總會散發出“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好比一個貝殼,別人只是玩玩一下而已,可是居里夫人一定要研究一下,這個貝殼是怎樣生長,怎樣衝到沙灘上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尋根。獨特的思維也正使她有了獨一無二的正確結論。她身上堅持不懈,艱苦奮鬥,執著追求的精神是美麗的。是她經過自己的努力,提出放射線,發現釙和鐳。但是,要發現鐳是非常困難的。在當時,居里夫人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皮埃爾為了提煉純淨的鐳,搞到了一噸含有鐳的工業廢渣。工業廢渣,顧名思義,是又髒又臭的。這一點我不得不佩服居里夫人的不怕困難,他們在破棚子裡支起大鍋。把一噸工業廢渣分成一鍋一鍋進行冶煉,這項工程是24小時,必須有人留在現場,居里夫婦輪流24小時工作。就這樣居里夫人終日在煙熏火燎的實驗室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工作。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1噸礦渣中提煉了0。1克鐳。多麼長的時間,居里夫人一直努力研究,努力堅持著。也服了實驗時所遇到的多少困難,多麼了不起!鐳僅僅雖然只有0。1克,但它散發出了令人陶醉的美麗的熒光藍,從中也融入了居里夫人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無私奉獻也是美麗的。千萬別看她是區區一個普通女子,性格天生有一種無私奉獻的勁兒。當她一發現鐳,可以把方法保密起來,而她無私公佈,讓全世界的人民公告?的發現。丈夫卻不幸被馬車撞倒,猝然長逝。堅強的居里夫人沒有倒下,依然獻身科學事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更是美麗,她名滿天下,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她視名利如糞土,把獎當玩具看待,告訴自己不能被迷惑,不被盛名寵壞。

是的,這就是居里夫人,一位不僅外貌美,內心也美的偉人。正如歌德所說:“外貌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這便是“美麗”這一詞真正的含義。

【篇四:跨越百年的美麗讀後感】

劉書麟

讀了《跨越百年的美麗》,我明白了:要想有所成就,就得學會堅持,如果半途而廢就可能與成功失之交臂。

瑞麗。居里,作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登上法國科學院的女性科學家,她的成功並非沒有道理。文中的居里夫人,就是明白了堅持的重要性,才能發現鐳。如果居里夫人在實驗一半就半途而廢,就不會有這震驚科學界的重大發現,更不會成為科學史上一個關鍵的人物。

俗語說:“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這正是居里夫的一大品質。看到這,我想起了以前的我。我是一個不懂堅持的人,有些事情比較困難時我就想著要放棄。但是當我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做什麼事都要學會堅持,不堅持把事情做好,你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萬一成功了,不就錯失一次機會嗎?

堅持也是成功的關鍵啊!如果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就不會有結果,沒有結果怎麼知道好壞?所以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半途而廢還不如不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始有終,做到最後,即便失敗也是一大收穫,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也能積累寶貴的經驗。

學習上也是如此,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上帝給每一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把握好機會,並堅持到最後一刻,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孩子那些事兒觀後感 篇9

觀後感 ,1856字

【篇一:孩子那些事兒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孩子那些事》。電影看完了,不僅林老師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裡,而且還使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和很大的感觸。

電影《孩子那些事兒》講的是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老師林冬青和他帶的“問題班”的學生們的故事。電影裡有幾件事情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它是一個既貼近生活,又特別生動的師生故事,它主要講了銘師小學的五年級四班來了一位叫林冬青的班主任,他非常熱愛學生,把每一名學生當做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看待,也深受學生愛戴。林冬青是一個新鮮有趣,別具一格的銀幕角色,我覺得林老師真是一位充滿了愛心、值得我們尊敬的好老師啊!

林老師幫助同學渡過了難關,如:幫羅奇洗褲子;幫喬韻芝避免了跳樓的危險,使她走出了絕望的陰影;幫湯恩伯走出了被別人嘲笑與欺凌的地步;班裡有一位女同學愛偷東西,因為她總想得到禮物。林老師帶她看了心理老師,還教她用各種形狀的樹葉做彩色的書籤。

這部電影不僅描繪出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也表現出了一個老師對學生濃濃的愛,林冬青在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基礎上,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漸漸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愛戴。於此同時,他也與孩子們一起成長了。我想對五(四)班的同學來說:“你們真幸福,因為你們擁有了天下最好的老師!”林老師就像我們的家長一樣,同學生病了,他們噓寒問暖,同學遇到難題,老師幫忙解答,直到同學們弄懂為止。

人們對教師的讚美枚不勝舉,然而,我要說這一切讚美教師都難以涵蓋老師奉獻的心靈。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知疼懂愛的人,渴望幸福的現代文明。只是為教育的振興,老師們才捨棄私利,堅守三尺講臺,默默無聲地哺花育樹,追求自己矢志不渝的憧憬。

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師就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教室是老師的家園,講臺是老師的舞臺,教科書是老師領路的明燈,學生就是老師可愛的孩子。每當新一年的學生來了,老師們會伸出雙手歡迎,畢業了的學生老師會含淚相送。老師把知識傳授給了學生,才能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是老師教給了學生怎樣做人,才使學生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老師是辛勤的園丁,盼望著鮮花滿園,盼望著桃李芬芳!老師教會了學生怎樣寫下自己的名字,是老師把整個世界溶入學生們的心靈。一批批的學生就是在老師的攙扶下,跨上了賓士的駿馬!三尺講臺,一片熱忱,是老師真實的寫照,因此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當一名神聖而又光榮的人民教師,為培養出更多祖國的人才與棟樑而努力!

【篇二:孩子那些事兒觀後感】

前些天,我看了一部生動有趣、震撼心靈的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孩子那些事》,這部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輕教師,在教育一個特殊“問題班”的過程中,與同學們一起磨練、一起歡笑、一起成長、一起蛻變的優秀影片。

影片中的五年級四班有“三大金剛”:家境貧困的李漢漢、有個大貪官局長老爸的湯恩伯、有個精神病媽媽的鄭霄。這三個人輪番帶著班裡的孩子在課堂上起鬨,惹老師生氣。幸運的是可親可敬的林老師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淘氣而放棄教育他們,相反,林老師給他們的是更多更溫暖的愛。當湯恩伯的爸爸被抓進監獄時,林老師鼓勵他重新振作,走出陰影;到霄漢家做家訪時,被獨立堅強的小鄭霄感動的淚流滿面;幫助羅琦清洗站上大便的衣服。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感動著班裡的每一個人。最終,“問題班”舊貌換新顏,迎來了嶄新的面貌。

一幕幕感人的情節,使我不禁想起我們班在三年級剛組合的時候,情況比影片中的五四班有過之而無不及。為此,我們的三位代課老師可沒少為我們操心:班主任老師每天第一個來到教室,和我們一起打掃衛生,陪我們一起學習;數學老師想盡辦法幫我們提高成績;英語老師更是說啞了嗓子。想想老師的辛苦,看看我們的不思進取,真是感到無比的慚愧。

電影中,李漢漢和湯恩伯這對好朋友為了雞毛蒜皮的事大打出手,林老師為了制止他們,自己也受了傷。為此,我感動的淚流滿面,回想生活中我們的老師何嘗不是這樣呢?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有一名同學發燒了,老師將他扶到辦公室,又是幫他倒水,又是幫他買藥、又是溫暖的問候,直到他的家長趕來,老師才一遍又一遍的細心叮囑後,才又返回教室給我們上課。

電影裡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班的老師和同學中真實的上演,我卻從未在內心深處感動過。今天,我要發自內心的感謝我的老師們,感謝您給我們慈母嚴父般的疼愛,是您把無知的我們領進了寬敞的教室,教給我們豐富的知識;是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我們這些剛破土的嫩芽。您辛苦了,我們一定好好學習,絕不辜負你的教導。

孩子那些事兒觀後感 篇10

觀後感 ,892字

今天,我懷著一顆怦怦直跳的心觀看了《孩子那些事》這片電影,該片講述了一個既貼近生活、又生動特別的師生故事。剛從師範大學畢業的年輕教師林冬青,到銘師小學擔任五(4)班的班主任。校長向林冬青介紹五(4)班級的情況時,特別提到這個班的問題生相對集中,讓他多加註意。可初出茅廬的林冬青卻不以為意,他對即將面臨的挑戰滿懷鬥志,準備大展身手。然而,班裡狀況百出的問題生們,卻讓林冬青屢屢受挫,他不得不開始反思。在負責學生心理輔導的丁老師的協助下,林冬青在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基礎上,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漸漸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愛戴。與此同時,他也與孩子們一起成長了。

在我心目中林老師既可愛又偉大。為了讓假小子變淑女,他能為她花第一個月的工資買裙子當生日禮物,但被扔到垃圾堆時他憤怒至極;他能為學生洗大便褲子,但也被薰得幾乎要暈過去;在和家長談話時,面對家長的拒絕,面對家長的振振有詞,他也無可奈何……電影中這些感人的場景還有很多,我太佩服這位林老師了。

其實在我們學校,許多老師都像電影中的林老師一樣。尤其是我們的班主任高老師對我們更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同學生病了,她噓寒問暖;同學在學習中碰到難題,高老師耐心解答,直到我們弄懂為止;誰家裡有了困難,老師也能伸出援助之手來幫忙,在我們心中,高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無微不至的關懷著我們。

數學老師也一樣,他像慈父一般地對待我們。每當他講完題後,總不忘說上一句:“大家聽懂了沒有?”如果我們聽懂了,他還要提問一些同學,如果我們沒有聽懂,他總是耐心的講,一遍遍地給我們說;寫作業時,如果我們不會什麼題,他也總是耐心的解答。在我們心中,馬老師就像父親一樣幫助著我們。

英語老師也好似我們的一位母親。她給我們講課時,我們有時根本聽不懂她在說什麼,她認真地翻譯給我們聽,我們這才恍然大悟;有些同學寫作業時不會寫今天幾月幾日,王老師總是耐心的講給他們聽。在我們心中,王老師也是一位慈祥的媽媽。

我們要感謝我們的恩師,是他們把我們帶到知識的海洋裡,他們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使我們茁壯地成長。

我由衷的想說:老師,謝謝您!

無法計量的愛——《媽媽只收0美元》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573字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母愛是多麼偉大呀!今天,讀了《媽媽只收0美元》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湯姆為媽媽幹了一些家務活,向媽媽列了一張賬單,索要20美元的報酬。媽媽看了後,也列了一份賬單,上面寫著媽媽為湯姆付出了許多,卻只收了0美元。湯姆看後被打動了,一直珍藏著這份賬單。

我把兩賬單作了比較,發現湯姆做的事是多麼得微不足道,可他竟然還向媽媽索要報酬!相對來比,媽媽所做的事是多麼偉大,多麼不容易:教湯姆走路、說話,每天為湯姆做好吃的食物、陪湯姆去兒童樂園……而且還不收一美元,母愛真是無私!

湯姆的媽媽也使我想起了我的媽媽。我的媽媽也為我付出了許多,也沒有向我索要一分錢。在我生病時,媽媽變著花樣給我做飯;在下雨天,我忘記帶雨傘時,總會出現媽媽給我送傘的身影;我的許多衣物都是媽媽給我洗的;每天接送我上學、放學……媽媽關心我的事情是數也數不盡的。可我有時做了一點家務活就嚷著要零花錢,說已經消耗了體力,必須好好慰勞慰勞。我哪裡想到媽媽每天都在默默無聞地幹活,從來不要報酬。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到有些慚愧。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您對我的愛有從地球到月球讓後再繞回來那麼遠。現在說報答或許太早,但媽媽請你相信:您最摯愛的女兒也是最愛您的!從現在起我一定認真學習,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長大後來報答您對我那無法計量的愛!

《柿子色的街燈》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574字

拿到這本書後,我一晚上便看完了。讀完這本書,我深受感動。這本書不僅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閱讀能力和美學涵養。

這些小故事充盈著幽默、冒險、溫暖、生活趣味,我們不但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這些故事裡,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燕子姨婆的波浪鼓。

這個小故事講述了年邁的燕子姨婆不再叫可欣的名字了,可欣有點擔心以為燕子姨婆忘記了她的名字,便把這一切都告訴了媽媽。倆人商量後決定要去燕子姨婆的房間看一看。姨婆都記不清楚誰是可欣、誰是可欣媽媽了。燕子姨婆最後一次叫可欣的名字,可欣真的好難過。她想起姨婆給她講的故事,讓她特別特別懷念那段跟姨婆共度的時光。兩年後冬至那天的晚上,可欣來到燕子姨婆的身邊。她看到蓋著大棉被熟睡的燕子姨婆,還有捲成一團臥在床頭的大咪。第二天早上,燕子姨婆和大咪再也沒有醒過來,他們一起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可欣在心裡暗暗決定: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是柿子色的街燈,在燈下再與那個總講故事給她聽的燕子姨婆相遇。

這是多麼一個感人的小故事啊!是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古來今往,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總有坎坷缺憾。人生由缺構成,人生也是圓滿。滿是缺,缺也是滿。我們不要認為人都是十全十美的,沒有一丁點缺點。否則只會讓你更加的退步!

歷史,無法改變——《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946字

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算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讀完了。它的內涵在深深吸引著我。

在這本書裡,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為其折服。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迴圈,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著歷史的軌跡。

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醉最我獨醒。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這是我對於謙的評價。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來,有幾位能出其右者?我們理應牢記這個名字,記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遷者,可斬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書生之力,披甲上陣,力挫來犯之敵。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這是我看到的袁崇煥,儘管這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在我心裡他就只是一個英雄。我記得的袁崇煥,是一個堅守孤城,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沒有後援,沒有補給,依然奮力堅守,頑強禦敵的堅韌的人。他的行為只因兩個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終看到的,就是堅持。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任由多麼強大的敵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鎩羽而歸。

明朝向來不缺少愛國志士。儘管明朝是一個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麼王振,什麼魏忠賢,什麼嚴嵩、溫體仁,禍害無數黎民百姓;但同樣也是一個英雄豪傑展翅翱翔的年代,徐達,常遇春,于謙,袁崇煥,孫承恩,張居正,王守仁……數不勝數,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明朝的歷史,變得更為絢爛多姿。

也許,我們憑藉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程序,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雲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橘子味的夏天》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553字

我讀了《橘子味的夏天》。

駱雨澄是一個剛從小城市搬到大城市來的女孩,因為沒有媽媽,她享受著爸爸雙份的愛。但是她所在學校的同學可不簡單:令人捉摸不透的同桌陸盞,風風火火的樂悠悠,何雋,李婷,還有莊菲菲。

最初的日子,雨澄每天和他們一起快樂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正在發生。原來,爸爸談戀愛了,而且物件不是別人,正是樂悠悠的媽媽—悠悠沒有爸爸。這讓原來活潑的雨澄變得心事重重。

一次到奶奶家吃飯時,雨澄終於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這時,爸爸揮舞起了他的大手掌……從那時起,雨澄就變得一言不發了,而她的爸爸似乎也不想理她。

老師知道了這件事,找雨澄談心後,讓她去找陸盞—因為他曾經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陸盞弄明白雨澄的來歷後,給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一天早上,雨澄起床後發現,爸爸沒有起床。雨澄自己去買了早餐,吃完後,爸爸還是沒有起床!雨澄覺得很奇怪,一摸爸爸的頭,呀,熱得可以煎雞蛋了!沒辦法,雨澄只好給樂悠悠的媽媽打電話,請她一起幫忙把爸爸送進了醫院。

期末考試結束了,爸爸的病也好了。在回家的路上,雨澄一邊走一邊數,從學校到家,剛好有六盞紅燈。回想起這個夏天—一個有酸有甜的橘子味的夏天。

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父母的愛和同學之間的友誼!

《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16158字

【篇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想遲子健應該是一位遊者吧,從杭州西子湖,再到魯鎮,瀋陽胡宮,大興安嶺,巴黎等等,他的足跡不僅留在了他所踏過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時,她見過的地方多了,感觸也會有不同,在《光明於低頭的一瞬》中,她在俄羅斯的教學裡,看到大師的壁畫,可這不是主內容,她的注意力在一個打掃燭油的老婦人。無論神刻畫得有多麼莊嚴,平凡的美總會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讓我看到一個圍著頭巾,滿臉皺紋,平靜的婦人,在小心地用鐵鏟在刮燭油,每次只颳去一層,沒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藝術品在這最樸素,最誠懇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時經常抱怨沒有事物可以寫,這個城市那麼普通、樸素,沒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層的工人所搭建起來的,有人會記住那些戰役,那些將軍,可是那些為了保衛家園的士兵是最應該留在筆下的。

在《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她能從魯迅故居的門檻,看到這裡的多少次變故,經歷了多少次滄桑,更能從點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潤土的悲傷。還有那狹窄地老街,透入出舊時代的氣息。《故鄉》正是魯鎮的黑夜,沒有希望,沒有路,需要人們踏出路的黑夜,或許是那個點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換生計,當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築,在遲子健眼中,一個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汙,我們去遊玩,可能只是為了玩,放鬆,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只會去尋找那個名氣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們如今,太過於注意最重要的,卻無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卻無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誰,更不知它為何有這麼高,能傲視群雄。

小學有篇文章叫作《楊桃》,由畫楊桃教導人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戰爭的未來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後是否有危害?曾經的我也以為學魯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現在想來,僅僅是不讓玩風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後,有著那是人們思想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種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也會對應著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也正如那刮油燭的老婦人,從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蠟的動作中,能夠看到她的誠懇。

而我們也應該這樣,也應該去看待一下我們所有事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玩幹嘛?為了開心。我們學習幹嘛?為了更快樂、輕鬆的未來。正因為我們瞭解這些事的背後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們。

【篇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健,男作家,又是一個男的散文作者,他的風格是不像林清玄一樣清新、淳厚。”這便是當陳老師告訴我們本月讀的散文時心裡所想。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驚訝的發現,遲子健是一位北方的女作家。從作者照片中看出北方人的氣勢,有些“女漢子”的味道,不像丁立梅一樣優雅,這也許是南方好與北方好的區別吧!

作者生活在北方,書中有許多篇都是關於家鄉或俄羅斯風情的。但我還是喜歡關於身邊的情感文章,翻開目錄第一眼看到了《龍眼與傘》也許是自己喜歡吃龍眼的緣故吧。

《龍眼與傘》主要講訴了作者在寫文章時,媽媽為她送傘,怕雪加雨淋溼作者,而作者卻無理地責怪媽媽,來時為什麼不打電話。看到劉世文老師將龍眼帶給孩子吃,而想起自己無理地罵好心為自己送傘的媽媽。

記得小時候寫媽媽,最喜歡寫的是送傘,故事情節永遠是媽媽冒著大雨來為我送傘。小時候的我們總是會去細心的聽取媽媽的話,而此時現在處於叛逆期的我們而是跟著媽媽對著幹。想起媽媽每次開學前為我定製精心的學習計劃,而我總是將它捲起,對媽媽憤憤的說道:“我說了我不要你為我安排時間,我自己會去支配我的時間,我哪裡是二年級的小朋友呀。”對媽媽說完,便看到媽媽無奈的將學習計劃拿走,而我卻不知道媽媽為我能學的更好,想了很久,才編製成了學習計劃,猶如作者不知道在雨夾雪中母親等了那麼久自己,而那張母親苦心冥想的學習計劃成為了垃圾筒裡的一團廢紙,當你想將他從垃圾簍麗撿起時一切都晚了。

有時候的我們會因為自己一時心情的毛躁不安而將母親對我們的愛化成了灰燼,留給她的卻是極大的傷害與悲痛。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說:“做母親的怕的就是這樣的淚痕。會淋溼她的女兒啊!而我卻粗暴地踐踏這份慈愛。”而當父母心情煩躁時,卻還能細心的教導我們。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傷害了那個愛我們最多的人。而他們卻是會將最好吃的東西和我們最愛吃的東西留給我們。就像劉世文老師將北方罕見的水果-龍眼帶給孩子吃,自己卻不捨得吃。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公益廣告“打包”一個患了老年痴呆的老人卻在飯桌前將餃子放進口袋裡說:“我兒子喜歡吃這水餃,帶給兒子吃去。”而他的兒子卻在他的旁邊。即便身患老年痴呆的父親卻還記得自己的兒子最愛吃的東西。

如作者在最後那段寫道:“母親就像把傘,把陰暗留給自己,而把晴朗留給兒女。母親也像一顆顆龍眼,不管表皮多麼乾澀,內心裡總是深藏著甘甜的汁液。”有時,父母會因為沒考好,學習不認真的事情罵我們或打我們,但我們深知這一切都是父母對我們的愛。

朋友,請不要去傷害那個愛你最深的人,因為你是他們這輩子最愛的人,你射出的每一把劍,都射中了她們那顆瘦小的內心。

【篇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遲子健這個人的名字我聽的不多,僅僅在無事翻看練習冊時,一些閱讀題的小短文上寫有他的名字,說實話要不是這本書的話,我一直認為她是南昌人,因為我看見了這些短文中她寫到了中山路和工人文化宮。

如今的我卻對遲子健有著另一番見解。一位在東北生活的女漢子,卻有著細膩的情感,她將她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得猶如長白山的融水一樣,融入我們心中,她的詞藻十分華麗,並不像北方的窯洞一樣,倒更像是南方的小樓,每一個細節都那麼精緻。作者與江南的淵源並不只停留在性格上的相似,她曾多次到江南一帶遊玩,例如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西柵的梆聲》,它所寫的便是作者獲得茅盾文學獎後,遊東西柵的經歷,她對這兒的所見所聞都寫了下來,無論是那樸實的船孃,還是那好夜的梆聲,作者都對其有那麼一絲羨慕。

作者喜歡融情於景。遲子健對景物的描寫我認為是極好的,並不只是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還有大量對生活的感悟,都在他的每一個景、每一件事中表現。就像她在寫《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的那個揹著吉它唱歌的小男孩,他所唱的那庸俗不堪的音樂也寫出遲子健對他們這些人的擔心及同情,她不希望他們會在魯鎮變成下一代的閏土。

在這麼多文章中,儘管其中的許多許多我都沒經歷,不過作為一個旁觀者也總是可以大致瞭解心情。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也既算不了內行,也算不了外行,所以可以說既看門道又看熱鬧,這“門道”是什麼呢?沒錯,那便是遲子健所要告訴我們的以及設身處地地感受遲子健當時的心情,有一篇文章便讓我很受觸動,它叫《龍眼與傘》,是遲子健在下雪天,她母親給她送傘的故事,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去想,我們便會發現,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太多了,而缺少的是那種“劉老師”的事例來把我們驚醒,所以散文的精髓便是從文中學到怎麼去生活。

與其談遲子健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倒不如說她是一位愛好寫作的思想家,她總能從生活中的一些小方面而想到整個社會存在的弊端,同時她也能從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中去發現更多的美。這與其經歷了人世的滄桑而擁有的閱歷是分不開的,我們也正是在汲取她所對生活的感悟。

遲子健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的兒子與丈夫雙亡,並且與她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她仍然這樣笑對生活,怎麼能不讓我們感到敬佩呢?她就像在狂風暴雨中的花朵,遭受再多打擊都向我們展示她最美的一面。她的散文中有哪一篇怨天尤人,到處吐訴自己身世的不公。沒有,她只想像一個普通的女性一樣過完一生。

我們中學生能感受到的真的不多,相比之下,就像一根長出芽的小苗去感受一棵參天大樹的根扎得有多深,它永遠不會感受到地底下土壤中的世界是多麼的精彩、曲折!

【篇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願意做這樣一個玉米人,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為那些愛我作品的人(哪怕是少數),精心焙制食糧……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平凡的人,為了放棄現實利益甘心承受因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帶來的生活中的冷清。

品讀遲子建的散文,不由得讓我們回想起在我們生命中平凡的小事,從而使我們有所反思……

玉米人一篇令我尤為感嘆。講述的是作者向一個賣烤玉米的人買生玉米遭到了拒絕,作者認為他很固執,最後到別家買到了生玉米,向那個烤玉米的人炫耀,但他卻坦然相對。他心中對作者能買到生玉米而感到吃驚,同時也因為自己堅守信仰而感到安閒從容。

這篇散文通過寫兩個烤玉米人的不同經營態度來襯托出那個被作者認為“固執”玉米人的淳樸與執著的信念。

作者因此被他的執著所打動,被他的堅持所吸引,反思自我,應像那玉米人一樣,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做一個追求信念,堅守信念,勇於付出,拒絕現實利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一些“固執”的人都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社會責任感,而冷漠那些“固執”的人。就因為如此,那些“固執”的人才會逐漸消失。

同樣還看過一篇文章《鏡中》,講的是一位普通的保安,因為堅守原則,恪盡職守,得罪了來學校講學的張處長。雖然他本身沒有錯,但最終受到批評,暗示了我們堅守原則的保安在現實生活中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這些雖是身邊的一些尋常的小事,卻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然而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平凡的人,在他們的身上卻總洋溢著神光之靈,他們為著一個信念,或者說是一種責任,而拒絕唾手可得的利益,他們這種“固執”是世界上最為可貴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他們那種“固執”的心態,不會因為利益而違背對社會的責任感,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那麼我們的國家將會變得繁榮富強!

【篇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中國文學裡是不會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銀河,絕不會缺少星星。我也不絕不會缺少一本好書的,正如手中的這本《遲子建散文》。

縱觀全書,若論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無疑便是這篇《時間是怎樣地行走》了。時間,這種抽象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永遠地行走著,不曾停息。它不會因為在世外桃源而停下腳步,也不會因為戰火的紛飛而止步不前,它永遠都藏在鐘錶裡,“滴答,滴答”—不緊不慢,氣定神閒,好似一首隻有一個節奏的歌。只不過,世人皆認為這是一首充滿悲涼的歌罷了。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創造了光。那這匆匆不停的時間又從何而來呢?幾萬年來,恐龍消失了,殘暴的紂王消失了,四方來賀的大唐消失了,就連當時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元帝國也消失了,唯有時間,還是那般無二。風霜雪雨,潮漲潮落,河流漲了又枯,花開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在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地老天荒,我們的手卻挽不住它的去留。明明是它伴著我們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見了,父母不見了,甚至我們也不見了,它卻仍然在其他人的身邊行走。也許我們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卻是洶湧的大潮,我們從後浪變成前浪,又從前浪變成了一行水漬,在無限的奔湧中化為塵土,成為後人眼中的歷史。

不正是這樣麼?百年黃圖霸業,過眼煙雲耳。從這個天地誕生起,它就那麼不朽而又亙古的存在了。對這無限大的天地來說,它是那麼短暫,短暫的匆匆一瞬;它又是那麼漫長,漫長的天長地久,何況是我們人類呢?無二,我們只能任由它與我們匆匆而過,在我們青春的臉上劃上滄桑;在我們烏黑的髮絲中添上白雪。輝煌的宮殿會變為廢墟,明亮的刀劍會變為廢鐵,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曇花一現,它也許還會永恆地走下去,直至空間的盡頭。

合上這本書,赫然發現封面顏色已然有些變黃和幾絲褶皺,我不由一笑,這不便是它行走過的痕跡嗎?

【篇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痕跡,一個出生於中國最寒冷的北極村的純真女子,她的文筆可謂“驚天動地”像霧嵐一般。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時間怎樣地行走》講述了作者童年時喜歡愛牆上的掛鐘,她的作息都受著它的支配。她喜歡在各種時間做各種不同的事,曾一度天真地以為一雙神祕的大手在操控時鐘,在北京遲子建發現了時間的痕跡,在每一處地方,都可以發現一個時間的祕密。

這多像以前的我呀!總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盯著一臺掛鐘。“滴答,滴答,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過,也不留下一點兒痕跡,直到它的鈴聲”鈴鈴“的響起時,才意識到馬上要去寫字,才立起身趕向書桌,認認真真的寫字,不一會兒,時鐘又開始響了起來,看看這住在框中的兩個小人啊!賽跑地如此飛快,讓我措手不及,雙趕往去做下一件事情。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繁星一樣到處閃爍著,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勿匆了,使我漸漸瞭解它,發現了它的蹤跡。

我調皮的時間啊,轉眼間漸漸消逝了,令人有些無法習慣,可是它總是激情澎拜地行走著,不等人。還有一篇文章,是我較為喜歡的《暮色中的炊煙》遲子建對炊煙十分了解,知道什麼時候的炊煙朗,什麼時候的炊煙氣者遊煙之後,她識得了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為人很好,總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態,跳舞動作,我都記在心裡,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靜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雖是一位俄羅斯老太,卻已加入中國籍,算半個中國人吧,雖然村中不太有人與她交際,但人人都惦念著她。使我覺得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離開,可依然會互相惦記,詢問關心,人情的不,溫暖使這個位處遲子建散文讀後感北極寒冷的小鎮新增一陣暖意。

這就是一位純真女作家所作,瑩瑩白雪,總像霧纏繞字裡行間。

【篇八:《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九:《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美麗的小山村—北極村養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遲子建。她溫婉樸實的文字打動了千萬讀者。遲子建的散文,雖然寫的是她從小到大的種種小故事,卻處處有美有愛。

遲子建以深情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來與親人們相處的一幕幕—風雪中為”我“送傘卻遭拒的母親;和母親一起看的兩個人的電影;在世時過年總不忘為”我“做燈的父親……

樁樁件件,充滿了濃郁的人間親情。

在她許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瞭解她的生活狀況—丈夫在幾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時他們的感情很深,失去愛人後遲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懷念他。我也曾看過她專門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懷念》,她用文字表達出內心的疼痛與歷險。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傷心、悲哀,以及她對丈夫世君的懷念。遲子建在丈夫去世後經歷了”最殘酷、黑暗、絕情“的日子。那日子儘管悲痛,但她是堅強的。為此,她有了對生命無常的深切感悟和對親人刻骨銘心的懷念。

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一輯中的第五篇—《傷懷之美》。作者對家鄉漠河北極村漫天大雪、對美麗的北海道露天溫泉的描寫讓我感覺似乎從未見過真正的雪。作者不畏嚴寒去泡露天溫泉的勇氣讓我佩服。她雖然經歷了寒風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遠處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地生長著松樹的柏樹,三股泉水,另一邊卻結有冰柱,三個季節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猶如人間仙境一般美麗。那雪花更是燦爛而華美。

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這樣嗎?惟有經歷了風雨的考驗,嚴寒的鞭打,才能到達唯美的仙境,停下來欣賞”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學習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堅持下去。也許這一步挺過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壓力下,種種坎坷前”挺過去“談何容易?就像現在,步入初三年級的我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還要面對一場接著一場的考試,堆積成山的的作業,繁多的學科……一定有許多同學因為這種種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導致在最關鍵時放棄。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制訂一個嚴密的學習計劃並認真執行,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告訴自己”我能行……“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見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諦也許就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傷懷之美中,像那夜空中的星,光點雖小卻一直堅持且明白無誤地指示幸福所在。

【篇十:《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的散文有一種奇特的魅力,它總是能牢牢抓住我的心,不斷地驅使著我,讓我對它產生了一種貪婪的渴求。

遲子建的文章總是勾人心魄的,就像是絕世美人一般,對我來說,有著極大的誘惑。但我更喜歡她那淡雅的,像詩一樣的文字,就像是絕代美女卸妝後清秀的眉目,我喜歡這清麗的散文。

在我傷懷之時,她細膩的文風像陽光照進我心,像緩和的溪水緩緩流過我的心田,我總能感到人生充滿了希望與快樂。

《時間怎樣地行走》是我讀的一篇頗有感悟的文章。

時間怎樣地行走?這一直是作者和我的疑問。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它到底在哪兒?它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

我曾天真地以為時間是被一雙神祕的大手給放在掛鐘裡的,從來不認為那是機械的產物。它不會因為貪婪窗外的鳥語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腳步,也不會因為北風肆虐、大雪紛飛而加快腳步。它的腳,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誘惑的腳,從來都是循著固定軌跡行走。時間藏在掛鐘裡,與我們一同經歷風霜雨雪、潮漲潮落。

時間可以讓一棵青春的小樹變得枝繁葉茂,讓車輪的幅條沾染上鏽跡,讓一座老屋逐漸地駝了背。時間毫不留情,它總是持之以恆、激情澎湃地行走著—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在我們不經意走過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

我終於明白時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在漲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的嬉笑聲中,在花開花落中,在候鳥一次次遷徙中,在我們成長著的臉龐上,在桌椅不斷增添新的劃痕中,在一個人的聲音由清脆變得沙啞的過程中,在一場接著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只要我們在行走,時間就會行走。我們和時間是一對伴侶,相互依偎著,不朽的它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篇十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深呼吸一口,合上《遲子建散文》我將它放在床頭,關上燈,準備睡覺,但遲遲都沒有入夢,因為《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中的一些星星點點,將我快麻木的視覺一點一點地化了。

遲子建的文字很清晰,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事物,讀完之後總能感受到一股柔和的暖流進入身體,總會有那麼一小段文字吸引我的視線,引發我的深思,使人有不同的感想,讓人孤獨的精神之塔,有了一絲絲,一片片的充實,獲得一個精神伴侶。

《遲子建散文》全書分為三輯,共67篇散文,長短不一,在散文中,無論是她對環境保護的呼籲,還是對故鄉的懷念,或是對愛人的心靈寄託,或是對情親的投入,或是對風景如山如色地描寫,她都是隨性的,貼近生活的,有感觸的,她對生活的小細節,一隻蟲子,一個黑夜,一場球賽,一遍風景……更是細緻入微,用樸素空靈的話語記錄下來,溼潤了我的心,打動了我的情。

他有《兩個人的電影》中母親的感悟,有《紅綠燈下》中愛人的離去,有《玉米人》中烤玉米的信任,有《我對黑夜的柔情》中黑夜的思考,有《尋到都江堰》中山寺的寧靜,有《鶴之舞》中丹頂鶴的孤獨,也許是這些組成了她安靜的性格,對於美的發現,可能這些給予遲子建溫暖,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與他產生共鳴。

《尋石記》是記敘文兒時調皮,把家裡一塊醃酸菜的石頭給砸碎了,母親要作者去找一個一模一樣的石頭,母親的氣話。作者居然當真,去尋找石頭,結果聽到許多傳說,也許是因為她這份執著,才會有《玉米人》中“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未那些愛我作品的讀者(哪怕是少輸),精心培制糧食。”的打動吧!

通過她的文字,我看到了薩爾圖落日的優美,聽到了西柵的梆聲的悠遠,聞到了風雨的燦爛,觸到了作者世界的雪,嚐到了作者故鄉的吃食。因為她對生活的向上簡單,安靜,對我也有幾分影響,我深深地被她的情感所帶動起來,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每晚堅持讀她的書的原因吧!

我閉上眼,一隻手放在《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上,回憶起書中的內容,與文字一起進入夢鄉。大概,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吧!

【篇十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老實說,我閱讀過的作品不多,散文更是少之又少。這種優雅卻又略顯無趣的文字總是難以引起我對它的興趣。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翻看這本散文集,卻被這個陌生女人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帶入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裡。

開啟書時剛巧看見扉頁上遲子建的照片,一頭直髮配上她那獨特的笑容。這種笑是溫暖的,上揚的嘴角邊兩個深深的酒窩,裡面彷彿藏有自己說不出的苦澀和無奈。忍不住查閱她的資料才知道,她是一個失去雙親和丈夫的孤獨女人。而在她的文字中,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她的悲傷和無奈。寫山寫水時將山水之美盡力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讀過後彷彿置身於文中的美景;寫人寫物時,時而感慨,時而讚許,像一個看盡世俗的老者,總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

遲子建的文字像蒙了一層紗,讓人捉摸不透。我最喜歡的,也是我少有能讀懂的文章之一,是第二輯中的那篇《一隻驚天動地的蟲子》,也許是因為能讀懂,所以對它頗有感觸。文章講述的是作者看見的一隻芝麻大的小黑蟲,為了佛龕上那一縷若有若無的香氣,不屈不撓地冒著生命危險奮勇爬去,結果雖然不盡人意,甚至最終粉身碎骨,但至少它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在我們看來,它們是不起眼的、卑微的蟲子,它們的力量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在我看來,這些小生命同我們一樣,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人們會選擇退縮,或者在遭受失敗的打擊後一蹶不振,而這隻蟲子卻能為了一個看似平凡的夢想,百折不撓地向佛龕爬去。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隻蟲子明知無論它怎樣努力,換來的結果也不過是一死罷了,這不是不自量力嗎?但與成功擦肩而過的人們不會明白,他們身上所缺少的正是這種不自量力,這種不被人理解的堅持和固執。這隻蟲子不甘在地上庸庸碌碌過完一生,而是用寶貴的生命作賭注,嘗試向目標挺近,即便自己遍體鱗傷,粉身碎骨。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為何連一個不自量力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呢?!

遲子建的文字告訴我們,她很堅強,是文字讓她走出陰霾—紅綠燈下,她與愛人惜別,未留下片言隻語;她的世界下雪了,漫漫長夜裡,她用自己的眼去發掘身邊的美好事物。這一切,都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無比美麗。

世界從未因為我們而改變。當我們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在傷害我們,把我們拉進深淵時,不妨讀一讀遲子建的文字,不知不覺中,你會隨著這些跳躍的符號,尋找到周圍不曾發現過的美好。

【篇十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手捧這本墨香湧動的《遲子建散文》。他的散文多是描寫,描寫這世間百態,每一件事盡是普通的事,可以想到的事。被他寫出來,卻別有一番滋味。也許正是因為這只是普通的事,這本書才有著濃厚的味道。

《最是蒼涼起風情》是一篇我無意間翻到的文章。吸引我的的確是這題目。我並不理解這題目,風情與蒼涼有何關係?於是看了起來。文中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觀賞桑巴舞,在節奏強烈的舞蹈下,作者卻昏昏欲睡;第二次在阿根廷觀賞探戈,前幾個年輕舞者同樣無法提起作者一絲一毫的興趣,然而之後上來一對老年舞者,作者卻為之一振;第三次觀賞墨西哥舞臺劇依舊是無聊透頂。作者不禁思考,為什麼唯有那老年舞者才另他欣喜呢?思來想去,即是閱歷。就像一個人,活的足夠久了,看過的、聽過的、做過的都足夠多了,自然會屬於一個人的風情與味道。像文中描寫老年舞者那般:別人是操縱著探戈表演,而他卻是駕馭著探戈。這種因歷練而得來的東西是骨子裡生就出來的,是刻在一個人身上的,舞步不過是外化形式,是呈現出來的一種方式。真正的風情是經歷了時光的打磨與雕琢的,像一個民族的文化需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沉澱,一個國家需要經過磨難放得繁華。

《俄羅斯,泥濘中的春天》這篇文章不長,描述幾幅來自俄羅斯的油畫,描述另一個國家的歷史反映在畫家畫作上的內容。文中也多次寫到那些蘇聯解體時的畫作,凝重、大氣,用色彩掩飾愁苦的內心。而令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霍魯伊鎮的泥濘》。這幅畫我未曾看過,卻僅僅通過作者的描寫感受到那身處泥濘,於泥濘中前行的感覺,那時蘇聯正解體,透過作者的描述,我似乎能想象到有一些殘敗的小鎮,灰褐色的主調,透明卻深沉的雨絲,骯髒的泥濘。但也正如《最是滄桑起風情》般,俄羅斯這個國家因為這樣的泥濘,在經歷了西伯利亞的嚴冬後,春天變得異常的壯美。

我不禁想起我身處的這個國家。中國,五千年曆史很長,中國,他曾君臨天下,享盡榮華富貴;他曾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他始終用骨節分明的手掌緊扣這片土地,他說的,是至死不渝的回答。

我用“他”,不像人們所認為的祖國母親的“她”,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國家是一位有著黑色長髮,大紅龍袍的男子,他始終保護著我們,我們也保護著他。

【篇十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由秋入冬,心也沉靜不少。若是炎夏,這樣短小精悍又靈動的文章,怕是看不進的。

遲子建的文風依我所見是別具一格的,不同於以往我們所讀散文的華麗,高深,玄妙,哀傷,她的憂愁並沒有那麼文藝與細膩,不過是平平淡淡地悅動於篇幅之間,關注著時事要聞,講述著各種日常瑣事的小幸福,也就是俗稱的小清新。

我也迷戀她道來歷史時的厚重感。這些故事在她筆下顯得生動而不生澀,如同在冰雪覆蓋的俄羅斯的夜晚,閃爍的星點微光,讓人在寒冷中又看到溫暖和希望,質樸的感動往往最令我著迷。

斟酌許多,感悟良多,最使我五味雜陳的是名為《兩個人的電影》的散文。故事簡單,也就是作者與母親分別到了劉老根大舞臺與電影院。前者熱鬧非凡喧鬧之極,後者卻只有她們母女二人寥落欣賞,這篇文章毫不起眼,卻又令我陷入沉思。

該如何去描述呢—這可以有多種解釋。大部分人認同的觀點就是好的東西,真正有藝術價值的東西並不在意,人們樂於觀看讓自個兒開心輕鬆的事物,而不屑於欣賞藝術,或者說是對藝術的敬畏太深。

這,也就是那些文藝片始終不能取得好票房,或者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原因。爆米花電影充斥了熒幕。通常只有在有國際獎項冠上名號後,文藝片才能走進大眾視野,如一部我很中意的片子,其真正表達的主題是很晦暗的,普通觀眾大部分都說不好看,然而有些人並不如是說道,各執己見,才組成了這個世界。

所以依我拙見,劉老根也是一種藝術,不過是種俗美,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老百姓的藝術,而無人欣賞的電影,也許是被抬得太高,反而導致無人摘採這朵高貴冷豔的花,因為大家夥兒都是俗人,忙於生活,疲憊得沒有力氣去動動腦子,有情調的生活,也可以充滿了爆米花,只要有正直的思想,也就是文藝青年,無所謂喜劇或悲劇,只要充實地過,未嘗不可。

她的其他文章,而給我各式各樣的感觸。看來還是自然點最好,還是微光最能給人溫暖,還是閱讀最能令人充實。

【篇十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只有閱讀名家經典,才能品賞到優秀文化

—題記

最近,我閱讀了《遲子建散文》,且對部分感興趣的文章作了一些深究。所獲得的感受希望與大家分享,故寫下此篇感想。

遲子建是一位女作家,1964年出生於中國北極村—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萬字,出版了四十餘部單行本。這本散文集是她最好的部分文學作品彙總。本書分三輯,共67篇文章,內容形形色色,不過都是經典之作。雖然各篇文章內容差別甚遠,但無論從哪一篇中都能看出作者的進步思想(或是對現實不足的深刻反思)。品讀本書,實在是回味無窮!

儘管我只深讀了部分篇章,但還是收穫不小。我想就其中三篇淺談感想。

《最蒼涼的海岸》一篇表面上是寫作者對二戰中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回憶,實際上是在控訴戰爭的罪行。七十年前的6月6日,為了全世界的和平,288萬盟軍士兵在諾曼底登陸,然後冒著槍林彈雨衝向德軍防線。他們在用屍體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戰役勝利了,但鮮血染紅了海灘。艾森豪威爾將軍作為這場戰役的指揮官被人們當作英雄永遠銘記,然而那些犧牲的士兵卻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就像作者說的:“有誰還會在意這樣一片墳墓呢—也許是人類為自己製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人類雖然在六十九前就戰勝了法西斯,但黑暗一直沒有消失,它躲在某個角落裡,伺機而動。躺在龐大墳墓中的戰士們的英靈一直以來似乎都在壓制著黑暗,然而當人們將他們淡忘時,這種壓制力量也將土崩瓦解,黑暗有可能再次籠罩世界。因此,為了和平與光明,人們應永遠都不能忘記無名的英雄們!

《看見的和看不見的鐐銬》著重寫了兩位俄國文學家,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前者出身貧寒,一輩子與苦難抗爭,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價值極高的文學作品。雖然負債累累,但他所取得的精神成就讓人歎為觀止。儘管他戴過四年的腳鐐(服苦役),精神與思想卻沒有受到禁錮,這不難解釋為何有八萬人給一個窮作家送葬的原因了。托爾斯泰與其相似,生前也戴過鐐銬,但這是一副無形的、伴隨終生的鐐銬—他的貴族身份!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貴族身份為何是鐐銬呢?對於一位崇尚自由平等的文學家而言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不僅創作了大量經典著作,更做出了許多向俄國農奴制挑戰的行動(解放莊園奴隸),這都是為了掙脫“貴族”的鐐銬。當這位偉大的靈魂走向天國時,鐐銬終於斷裂了。如果所有人都擁有一顆偉大而高尚的靈魂,那麼再結實的鐐銬都無法桎梏住他們。

《不忍的句號》一篇是寫中國近代一位著名變法家—康有為。當時中國內外交困,他深感中國之貧弱,需變法改革。便與梁啟超等人一起掀開了“戊戌變法”的大幕,還先後建立了強學會等變革團體。然而好景不長,維新僅百日便以失敗告終。回國後,他卻判若兩人。梁啟超與康有為雖同為維新人士,而前者終生主張“革新反帝”,康有為卻在變法失敗後消極守舊了,這與他自相矛盾的思想觀念不無關係,難怪作者評價他不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康有為的墳墓是圓形的,像是他人生中一個不忍的句號。變法維新的曇花一現可能是外因所造成的,而他個人的悲劇更多源自複雜的內心。一個想為國家開出“良方”的人卻被同樣的“頑疾”打垮了。可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堅定理想。

讀散文不僅要讀內容,更需要品味含義,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有時會處於黑暗之中,但我堅信:無論黑暗多麼可怕,總會有人將光明迎來!

中國留守兒童日記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1072字

生命因知足而幸福

現今我們的衣食住行,樣樣不用煩惱;父母天天把我們當做掌上明珠一樣看待,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日子。然而在偏遠貧困的鄉村當中,卻有著一種不一樣的日子。貧困山村中的孩子很稚嫩,但無不向往著外面大山的美好世界。他們只渴望能上得起學,吃得起飯,享受有一家和睦的生活……

在這兒,不會有霓虹的閃亮,只有昏黃的燈泡一閃一暗,在這兒,不會有華麗的高樓,只會有破爛不堪的茅草屋搖搖墜墜;在這兒,不會有母親暖暖的話語,只會有不遠處大黃狗驚心的吠叫……

這本書講述了26個留守兒童的困苦生活,他們們平均年齡只有9歲,但卻要擔起很重的家庭勞務,220篇日記,雖然文采一般,算不上什麼優秀作文,但在每一篇日記的背後,都隱藏著一顆柔軟而脆弱的心,21幅用劣質水彩筆畫出的夢想圖,21個發自內心的單純願望,12封寫給爸爸媽媽的信,全國5800萬留守兒童的生活寫照。

這裡的生活是困苦的、是難熬的。他們過早地承擔起本不該這個時候承擔的責任,每天勤勤勉勉地做事,但卻像山上的草和樹一樣,自由自在卻有著被遺忘的苦楚,來自家庭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都是那麼遙遠。城裡的孩子都是幸福快樂的花樣年華,而這些留守兒童卻是飄萍一般的草樣年華。親情對我們來說,是很容易得到的,而親情對那些留守兒童來說卻是一種奢侈品。

留守兒童的教育也是非常落後。我們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然而這句話用在留守兒童身上卻是空話。他們缺乏全方位的監督,再加上思念父母,還有家裡的勞務繁忙,以至於對學習缺乏自制力、上進心和自覺性。

在一些條件好的地方,父母對孩子是倍愛有加,可以說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晒了的心理。但這些留守兒童很小就沒有父母的疼愛,反而要做父母該做的事;當樹上第一片枯葉落下時,父母們便千叮嚀萬囑咐地給孩子們添衣加褲。剛有雪花報到,孩子們便個個成了“小企鵝”,而留守兒童沒有溫暖的衣服,也沒有父母的呵護。俗話說:“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愛而不教,愛而無度,澆灌失當,結出的往往是惡果。“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話還是說得有道理的。父母不能虧了孩子,更不能慣了孩子。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在社會的角落裡存在著一些渴望著被愛的人。現實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幸福打拼著,每天忙碌的身影在大街上來來回回,他們無暇顧及那個角落;成功人士們站在成功的高度上俯瞰這個社會,他們也永遠不會留意在這個社會的角落裡有這樣一群等待著愛的孩子們。父母們給予他們了生命,卻沒有給予他們一個良好的生活。我們應該做出力所能及的事,呼籲更多的人關注他們,讓他們將來能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

橘子味的夏天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757字

我們要微笑著看世界

人生是一場單程的旅行,即使有些遺憾,我們也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與其糾結無法改變的過去,不如微笑著,珍惜未來。

—題記

她在很小很小的時候,世上最愛她的媽媽就去世了。接著外婆對她不理解和厭惡,叔叔嬸嬸各種冷淡的態度。但是,她從來都沒有抱怨過,她很樂觀、很堅強。在樂悠悠的媽媽出現之前,她和她爸爸幸福地生活著。她害怕失去爸爸的愛,她想要獨有。

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我們都會想要擁有一份永遠屬於自己的幸福吧。我們又都會害怕有一天醒來自己最愛的人或者物消失了吧。

我一直都很相信這句話,“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陸盞出現了,他就像雨澄世界裡的一束光。雖然不是特別強烈,但是很溫暖。他幫雨澄補習,他幫雨澄解決她心裡的小煩惱,他給了雨澄珍貴的友情,他是雨澄的好朋友。

就在一切問題似乎都解決了的時候,陸盞要去加拿大了,留下了一盆橘子味的植物。那個夏天,我和雨澄一起成長,我似乎懂了很多。

生活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不是劇本,不是你寫好了然後找人和你一起演下去,覺得不好還可以改。它也不是童話,因為你不是王子也不是公主,你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同千千萬萬的人一樣生活在地球這個大家庭。我們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戰,它可能會給你的生活錦上添花,也可能會把你推向人生的低谷。我們總會遇到挫折,面對它,我們也許會手足無措,我們也許會嚎啕大哭,我們也許會痛恨這個世界。不管怎麼樣,發洩過後,我們要堅強。既然無法改變,我們要嘗試接受,放寬心,我們也可以重新開始。你要看到,生活還是很美好的,每天早晨會有陽光透過玻璃窗射進來,照亮了你的世界。

我站在海邊,天很藍,藍得沒有一絲雜質,海很藍,微風吹著水面,蕩起陣陣漣漪。陽光照在我的身上,很暖很暖。空氣中有股橘子的香味,酸酸甜甜的,就像生活一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57字

歷史,原本並不是滄桑厚重的,只是因為時代的步伐給他們蒙上了一層不可知的陰影和輕紗。用幽默輕快的筆調,敘述一個長達百年的歷史和封建王朝,這也許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的魅力吧!

初次品讀這本書,我還沒有感到多麼的驚奇。平淡的語言,樸實的介紹,有點諷刺和幽默性質的歷史背景和故事,讓人們感到:這彷彿不是一本歷史書,而是一本充滿幽默充滿喜劇色彩的故事書吧!但是在細細品讀,文中的人,文中的事,每一件歷史,每一件文物,其實都在“戲說”之中為他們戴上了一個金燦燦的光環,代表了歷史的滄桑,更代表了歷史的厚重。

書中對人物的描寫也是別具一格。他並不拘泥於其他歷史書,那種古板的介紹:先是對人物的生平,背景,作了一一介紹,然後再開始逐字逐句地引出事情的原委始末。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介紹一個人物的時候,沒有過多的介紹他的經歷和背景,而是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他所經歷的大事,以及帶給人們難以忘懷的精神企盼等等。

令人難以忘懷的便是書中所介紹的王守仁了。王守仁原來在朝廷為官,但是後來因為參加政治,所以不慎被貶到了一個偏僻荒涼的地帶。他非常熟知這裡的地貌地形,以及這裡常年都多強盜多小偷,治安非常的不利!但是他卻毫不氣餒,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內涵來感化這裡的人民,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為了這樣,他苦心鑽研了近七載,終於在第八年的時候,研究出了一門震驚古今中外的學科—心學,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論,將中國古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此,他也獲得了心學之父的美稱。

其實這個故事帶給人的與其說震撼,更不如說是一種敬佩,一種讚揚。能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投入到科學,以及精神世界的研究中,是不易的,也是不平凡的。

《明朝那些事》用輕鬆愉快的筆調,在人們的心目中塑造了一個讓人回味無窮,卻也不捨放下的明朝世界。細細品讀,方能品得其內在底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258字

明朝,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朝代,是一個十分離奇的朝代。從起始到滅亡,一切都是那麼怪。

第一階段,明興(1328—1398),朱元璋建明。這個階段,元末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名將輩出,各地農民相繼起義,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和陳友諒,與元決戰。元原本以為這個人只是想在戰爭中撈點好處的鄉巴佬,元朝也太蠢了,你看看,元官吏的壓迫使朱元璋家破人亡。朱元璋選二十四名將,其中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周德興、湯和等人。一舉攻破大都,元滅亡。朱元璋殺開國功臣,又經歷了藍玉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一併稱為“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用自己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戰勝了所有的競爭者,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直到他遇到了最後一個敵人—歷史規則!

第二階段,明盛(1403—1449),這一期間朱棣起兵造反,史稱“靖難”。除此之外,他還北征了蒙古,打敗瓦刺,平定安南,國力日漸強盛,又做了兩件大事,即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先講永樂大典,此書共3億7千萬字,它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絕不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是文化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再說說鄭和下西洋,鄭和與西洋各國建立了良好關係,雖然彼此之間的生活習慣不同,國力相差很大,但大明沒有對這些國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寬容從心底征服了這些國家。

第三階段,明衰(1465—1627)。這個階段是中明三大徵的發生時間,第一徵土木堡,第二徵京城保衛戰,第三徵朝鮮保衛戰。這三徵使大明元氣大傷,晚明的滅亡無法避免。還有內鬥,這期間有六名天才角逐,分別是徐階、嚴世蕃、陸炳、楊博、高拱、張居正,徐階等死了陸炳,除掉了嚴世蕃,卻被高拱一竿子打翻,張居正又用一記黑槍結果了高拱。還搞出來個四黨之爭,齊、楚、浙三黨形成聯盟,東林黨和三黨僵持不下,直到汪文言的出現,汪文言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最後,汪文言把三黨拆解並逐個擊破,東林黨勝利了。

第四階段,明亡(1627—1643)。現在的明朝,戰亂紛飛,官府疲於應付,全國大部分經濟蕭條,各地人民紛紛起義,重現元末景象,六個猛人被派去鎮壓起義軍,最後奄奄一息的明朝被李自成擊敗,女真入關,自立國號為清。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明朝滅亡的起因有很多,有人說萬曆,有人說天啟,有人說嘉靖,說法不一而足,但原因是官吏無能、經濟蕭條、皇帝不管事等等。但它還是一個十分詭異的時代,比如建文帝丟帝位後死沒死等一系列謎案,明朝這個朝代,非常詭異,也非常偉大。

後記:《明朝那些事兒》共九部:《第一部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第二部朱棣:逆子還是明君》《第三部太監弄亂的朝代》《第四部妖孽橫行的宮廷》《第五部内閣不相信眼淚》《第六部帝國,風雨欲來》《第七部拐彎中的帝國》《第八部人間再無魏忠閒》《第九部1644最後的較量》。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3379字

好多書友都在說第一次的讀感太少了需要豐富下內容,讓這篇讀感看起來飽滿,豐富,好吧,我就用我僅有的詞彙量,我就試一試吧(用時也是比較長,我也藉此機會好好做一個總結),文筆一般,請大家見諒,不過,也非常感謝一直以來無論我寫的怎樣差,書友們都會很認真看也能給出中肯的意見,我很感激,認識你們,我在進步!

明朝那些事我讀的版本是7本,這是一套歷史類的書,說起歷史大家的腦子裡立刻會蹦出,枯燥乏味,刻板,無聊之類的詞,我其實也一樣,甚少閱讀這類書,但是《明朝那些事兒》我從翻開第一部開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節環環相扣,讓我欲罷不能,無法放手。

這個故事是從一個叫朱八八(朱重八)的人開始的,沒錯這個人就是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這個名字是有深刻含義的,實際上朱元璋就是誅元璋,元當然是元朝,璋是一種尖銳的利器,他是把自己比喻成一把誅滅元朝的一把尖銳利器,就像他自己的名字一樣,他做到了!他的前半生我覺得用這樣一句話概括最合適不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親眼目睹親人的一個個離去而無能為力,年紀輕輕的他為了生存討過飯,當和尚,被人唾罵被人鄙視,受盡恥辱,但是他沒有被打敗,反而磨鍊了堅強的意志,擁有了強大的內心。後來在友人的勸說下,決定造反的他,人生就像是開掛一般,遇到了與元軍對戰的郭子興,娶了馬皇后,拉起了自己的隊伍,一直打到了應天(南京),後又解決了鄰居陳友諒,張士誠,滅了元朝,建立明朝,成為開國皇帝,這第一部分是我讀的最暢快的一部分,讀的時候也是激情澎湃。後面一部分則是講了建立明朝後的那些事,這部分給我的感覺就是殺殺殺,40歲的朱元璋終於站在了權利的最高峰,發揚光大了科舉制度,頒佈法令,嚴懲貪汙腐敗,也是創立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肅貪法,貪汙六十兩以上銀兩就殺殺殺。“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更是殘忍偏激到了極致,上萬名臣民別殺,有些是真有罪,有些是冤枉的,有些是被牽連的,那個時候想要辭官都要靠裝瘋才可以,瘋狂的殺戮連審訊的人都沒了,最後還要鐐銬審案,想一想在朱元璋時代公務員真的是高危行業啊!(想想現在的日子真的是幸福的了)老年的朱元1402年朱棣登基,又一個故事也開始了。

第二部,跨度很大,我就簡單概括一下,朱棣以靖難之名取得皇位,但因有著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善於治國,其政績斐然,修史《永樂大典》,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促進了外交和邊境貿易,平定安南和蒙古,國家進入盛世,後其二子朱高熾繼承皇位,在位一年斃。後來朱祁鎮繼承皇位,蒙古來犯聽信太監王振錯誤判斷,朱祁鎮被俘,明軍損失所有精銳部隊及大量重臣。差點將大明半壁江山落雨蒙古人囊中,好在有一介文官于謙力挽狂瀾救國家於旦夕之中。後其弟弟朱祁鈺被迫當上皇帝,嚐盡權力滋味的朱祁鈺再也放不下,兄友弟恭轉瞬刀劍相向,真正最是無情帝王家啊!後朱祁鎮又奪回皇位。

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都是被權力駕馭。權傾天下,無限榮光,所有的豪情抱負有無限的空間去實現,然而當擁有權利成為一種執念也便成了活著的累贅和痛苦!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能拿的起放的下這權力二字啊!

第三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守仁了,文武全才,憑一己之力平定寧王之亂,我認為他是明朝最偉大的人物,沒有之一,他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總是能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運用智慧解決麻煩。一個人揹著天下蒼生的生死屢遭磨難,不僅臨危受難還力挽狂瀾!他真的是無所不通,無所不能,老年的他開設書堂盡力傳道受業,真的太讓人敬佩了!有時間有機會我一定深刻了解這位聖賢。

第四本是嘉靖皇帝在位的40多年,但這本書提到嘉靖還是很少的,可能跟他一直沉迷於修仙有關,大部分在描述大臣們的你爭我鬥,可以算是一部權謀小說了,在這期間,楊廷和、張璁、夏言、嚴嵩、徐階等的鬥爭相繼登場,其中又以嚴嵩的破壞力最大,自己行政不作為的同時,也不讓別人有所作為,手握大權,大肆貪汙,殺害忠良,看到這有時候都狠的牙癢癢,期待有人快點解決了他,後來的徐階,王守仁的再傳弟子忍辱負重,尋求機會給予了致命一擊,就像書裡作者說的那樣,正義和公道或許會遲到,卻不會曠課。說到政治,從古至今大概都是殘酷的吧,屬於高智商的遊戲,試想我這種平庸之輩在當時的情況也活不過一集吧!後半部分講了抗倭援朝鬥爭,出現了胡宗憲、戚繼光等人,躲起來很振奮,也很鼓舞人心,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戚繼光用貪汙的錢去辦一些事,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完美,也是覺得這人真的很圓滑,也許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分不清黑與白的,在權力和金錢面前沒有完完全全的好人或者是壞人,只是形式方法不同罷了。有些人拿它當目的,有些人拿它當手段……

不得不說嘉靖皇帝壽命很長,一本書都沒有講完,這第五部可以分為嘉靖後期,萬曆前期發生的事了,簡單的回憶概括就是徐階蟄伏多年,終於搬倒了嚴嵩,然後高拱搬倒了徐階,張居正又搬倒了高拱,真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對於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後面這幾位與嚴嵩不同,做了很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也算是實幹家,後面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歷時七年,讀來讓人熱血沸騰,李如鬆運籌帷幄,鄧子龍一腔熱血,戰死沙場。

這一部我還不得不說兩個人,兩個奇人,一個名字叫海瑞,另一個名叫張居正,海瑞資質平平,考了十多年才考上一個沒有油水的小官,但是他之所以稱為奇人在於他特別清廉,不僅自己清廉,還鞭策其他人一起清廉,最後連死沒忘還別人多給的六文錢,他的一生就留下幾件破爛的衣服,是把清官的形象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清廉!張居正與海瑞不同,他從小天資過人,是個神童,過目不忘,關鍵人長的也帥,輔佐年幼的萬曆,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條鞭法、考成法造福人民,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中國家得到穩定發展,但是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生活奢侈,道德低下。但不可否認他為朝廷嘔心瀝血是一個偉大的實幹家也是一個十足的陰謀家,歷史會銘記他的一生!

第六部是我最不喜歡的一部,可能讀的時候個人主觀情緒太過濃烈了有憤恨,有嘆息,萬曆死後,朱常洛登基貪圖美色,亂用藥物,紅丸藥讓這位皇帝僅僅只活了1個月,可憐到連一個年號都沒有,文盲木匠皇帝登場,對內太監魏忠賢干政,殘害忠良,對外,努爾哈赤趁機興起,明朝真的是民不聊生、這一部是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楊漣,因為他的死讓人難忘,死在獄中,每天用布袋壓身,不管用用錘子砸碎肋骨也不行,用鐵釘穿耳,最後楊漣因鐵釘穿破頭骨而亡,場面太過血腥,看的我也是整個人都不好了,這真的是最壞的一個時代!

最後這一本我是間隔時間比較長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崇禎,一個更加有血有肉的崇禎,他胸懷大志、兢兢業業,克勤克儉,也有暴躁,但知人善用,渴望力挽狂瀾,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氣數已盡,回天乏術,讀的時候特別心疼崇禎皇帝,一步步除掉了魏忠賢也救不了大明,請回了袁崇煥也趕不走皇太極,也許早出生那麼幾十年一百年能是位好皇帝,可現實就是這樣殘酷,悲傷,當崇禎選擇在景山上自縊的時候,我覺得真的很難得,難得的不是他為了氣節,為了尊嚴,為了向宗族交代,而是覺得他做出的這樣的選擇很難得,他留給了明朝一個灑脫的結局,給自己留下一個遺憾但也不缺乏美的答卷。

大明王朝自建立到滅亡大概三百年的時間,前後經過16位皇帝統治,經歷風雨滄桑,最終在清軍鐵騎下奄然覆滅,無數風雲人物在歷史的這條長河中沖淡,不管是皇帝還是草民,不管曾經多麼叱吒風雲,多麼卑微無奈,所有的人對於漫漫歷史長河而言,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尤記得作者在書的後記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話:“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是啊,每一個歷史故事大概都有一個悲劇結尾。我們能做的就是將我們的故事看起來沒那麼心酸沒那麼淒涼。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的生與死,我們能把握的就是生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享受其中的美好,還是整天鬱鬱寡歡抱怨現實殘酷,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於此吧!我不能說我是一個充分的樂觀主義者,但是我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一直會很美好,因為活著就要前進……

沒有多少感想,寫的也不多,亂七八糟,但自己讀完開明瞭許多,寬廣了許多……

希望以我僅有的感悟能夠給大家一些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