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傳》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愛因斯坦傳》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791字歷史上有一位偉大的、充滿幻想、充滿智慧、在科學上不斷追求完美的科學家。在26歲時便發明了著名的相對論,揭示了空間與時間辯證關係,加速了人們對物理學的認識。他雖然出生於猶太家庭,受過無數人的歧視,但仍不屈不撓地為科學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生命。他就是愛因斯坦,一位在學術上不拘一格的人。
愛因斯坦於1879年出生在德國,他從小就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有一次愛因斯坦生病了,他爸爸為了使他開心買了一個指南針。他覺得一定有什麼神祕未知的力量在操縱著指南針,由於他的好奇心和不斷探索的精神影響著他的終身。以至於他後來取得的科學成就:如廣義相對論、統一場論,就是對場的思考,他思考的不止有磁場,而是包括電磁場、引力場在內的統一場論。
愛因斯坦也十分喜歡讀書,無論是書上的什麼知識,他都要經過自己的反思,並且提出新的問題。他不僅不迷信書本,也討厭任何權威和約束,他喜歡自由的思考和平等的討論。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特點,愛因斯坦絕不會去挑戰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也就不可能做出劃時代的發現。當然,他也沒有為了標新立異,彰顯自己的獨立而刻意去反抗權威,他只是一心去探索自然本身的奧祕,發現人們所不知的新鮮事物。
愛因斯坦具有強大的自學能力和持續不斷的探索、鑽研精神,即使在條件和環境不具備的情況下,於1905年創立了狹義相對論,1916年愛因斯坦又經過十年探索,進一步完成了廣義相對論創立工作。他在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讀了《愛因斯坦傳》這本書後。我深受感動和啟發,從愛因斯坦身上我看到了難能可貴的精神,如果愛因斯坦只是一點好奇心,可能也就是想想表面問題而已,也不會深入到科學的最深層,當然也就沒有了相對論。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但偉大也是從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偉大的人物,但也不應該停止追求進步,同時我也認為困難並不是阻擋我邁開腳步的理由。
是什麼成就了愛因斯坦——讀《愛因斯坦傳》有感 篇2
讀後感 ,551字是什麼成就了愛因斯坦?提起這個問題,若是一年前剛剛讀過第一遍的我,必然會說,是他對物理長久以來的熱愛,對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堅持不懈的品質成就了他。而這次,重讀《愛因斯坦傳》,卻又發現了一個答案—強烈的人道主義與責任感。
如今愛因斯坦可謂是家喻戶曉,他被人們譽為“唯一可以與艾薩克牛頓比肩的人”,但是,除了他著名的相對論以外,人們記住的,更多的是是他在二戰期間為了和平主義,民主和國際間的理解而相互工作,為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而請願;是他在美國氫彈研製成功後,不惜頂著被取消美國公民身份,甚至被驅逐出境的威脅下,仍然堅持反對核軍備競賽……這些,僅僅靠堅持,熱愛和好奇心是做不到的,而這其中體現的,恰恰是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身上強烈的人道主義與責任感。
人道主義與責任感,這難道不是愛因斯坦為之而偉大的原因嗎?儘管是廣義相對論使他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但卻是人道主義與責任感鑄就了他在人們心中“聖人”的形象。假如說熱愛,好奇心和堅持把愛因斯坦推向了人生高度的巔峰,那麼,人道主義與責任感就拓寬了他生命的寬度。
當然,對物理的熱愛,對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堅持不懈的品質同樣對愛因斯坦來說很重要,但是,也不可否認,是他身上體現的強烈的人道主義與責任感為他的名字上又籠上一層人性的光輝。
《愛因斯坦赤道》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31字你知道愛因斯坦是誰嗎?我來告訴你:他呀,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他發現了大自然裡的許多奧祕呢!不過,《愛因斯坦赤道》並不是愛因斯坦寫的,而是劉慈欣寫的少年科幻小說系列之一。
科幻小說可不是科學家寫的,而是有學過科學的作家寫的—我是這麼認為的。《愛因斯坦赤道》這本書是我第一次看的科幻小說。作者劉慈欣是首位獲得世界科幻文壇最高獎“雨果獎”的亞洲作家,中國科幻文學的最主要代表作家。這本書是他從自己的經典作品中,選出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篇目,重新調整閱讀難度和故事情節而成的,非常適合我們小朋友看。
《愛因斯坦赤道》這本書共有四個部分:山、思想者、信使和朝聞道。《山》裡講的是,外星人歷盡了艱難險阻,來到了地球上,只是想和地球人隨便聊聊而已,可地球人還以為外星人是來毀滅地球的,到處都亂糟糟的。馮帆可不這樣想,他想去“登”外星人造的“水山”。他在“登”上山的時候,遇上了各種災難,最後還是“登”上了山頂,與外星人聊天。我覺得,外星人很想去外面探索世界,勇往直前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看完了書,我有些不理解的詞,不過我想世界上有外星人嗎?如果有,會不會也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如果發生了,也會有人去“登”山嗎……種種問題都在我的腦子裡旋轉,它們都在等我來回答呢!
愛因斯坦的夢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661字《愛因斯坦的夢》這個故事引發了我對時間和速度的深層思考。如果既想比別人享受更多的時間,又想在做事情上比別人快,這種想雙贏的想法讓人很頭疼。
這篇文章帶我進入了一個奇怪的世界,一頭撞進這個世界的人可得好好躲避那些高速行駛的房屋,它們的速度都相當於一輛動車,“屋子公寓腳踏飛輪,歪頭側身駛過蓬渥夫廣場”,郵政局沒有在郵政街,而是在鐵軌上像火車一樣地飛馳……這些怪象都揭示了一個道理,速度、時間等於金錢。
但是為什麼要這麼痴迷於速度?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時間對於運動的人要流逝地慢一些,如果1秒鐘幹完的事,你0。1秒幹完,就比別人多出了0。9秒的時間;假如一輛高速火車,從上海到重慶要三小時,而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世界裡一分鐘就能到,相當於就多出2小時59分的時間。這樣一天比別人多幾分鐘幾小時,相當於就延長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你在街上飛快地跑過,另外一個人從你身邊擦肩而過,你會覺得別人比你用的時間少,留下的時間比你長,在這個追求速度的世界裡,你將會繼續更快地追趕,但是,你越快,就覺得別人比你更快,這個道理就像從飛馳的火車窗戶裡看窗外的樹一樣,雖然樹沒有速度,但是火車飛馳起來,就感到樹比火車跑得還快,這真讓人糟心!因此,有的人寒了心,再不探頭窗外,不再跟別人做速度的競爭,自在地按自己的速度,放鬆地生活,坐在桌前幹活,放放音樂,活得倒也自在。
有人認為,倫敦的大本鐘才是真正的時間,因為它紋絲不動,但另一些人指出,在泰晤士河上乘船看一片雲,大鐘也在動,時間同樣在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