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1884字【篇一:《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經同學介紹,我讀了這本書。剛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高銘,書中以訪談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的思想和行為,也許在我們許多人看來他們是瘋子,是精神病人,而在作者與這些人的對話中,我卻發覺,這些人的思想深度遠遠超過常人。
我並不瞭解精神病,也無法想像,精神病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而在這本書裡寫過的每一個精神病人似乎都沒有傳說中那麼奇怪和令人恐懼,只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獨特:有的會預知未來;有的會探尋時間和宇宙的盡頭;有的在嘗試人體的極限。這些在常人看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這些瘋子卻往往可以用他們獨特的思維理解,或者能用實際行動努力實現。也許這些奇特的事物的確是有獨一無二的解答方式的,而我們正常人卻至今也沒明白。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缺少瘋子的那一份為目標努力而寧可放棄一切的執著精神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有一個神奇的老頭。他在一個獨立的病房裡,隨時都有人跟著他,以防他和別的病人談話。因為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把對方聊激動了,並對病人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致使有的人病癒出院,有的人病情加重。作者在和這個老頭的談話中,提到了時間的盡頭和空間的扭曲,在他看來,時間是有盡頭的,並且在中立扭曲造成的平衡中,將一個橘子放在薄膜上,薄膜會造成凹陷,而將一個小鋼珠滾過那個凹陷,並和小鋼珠移動向外甩出去的慣性達到平衡,小鋼珠便會圍著橘子不停地轉動。這也讓我們明白了,月球就像這顆鋼珠一樣,因為平衡,一直繞著太陽轉,而在橘子和鋼珠的重力下,薄膜會破一個洞,這便是黑洞,也是老頭說的時間的盡頭,我們留下的,也會永遠擁有。
讀過作者和病人的談話,我不禁聯想到愛因斯坦和日心說的維護者布魯諾。愛因斯坦在成名前,一直被人看過是瘋子,而布魯諾為了堅決維護日心說被教會用大火燒死。歷史證明,這兩位所謂的瘋子在科學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許多人是不被他人理解的。他們認定自己有超常的能力,亦或是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思想,這也是我們常人所認為的精神病人或瘋子。我們應該用心與他們交流、溝通,去走近他們,理解他們,正如書裡所說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也許有一天,這些超常的能力和奇怪的理論會成為讓世人驚歎的寶貴財富!
【篇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有句話說,瘋子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他們只是世界觀與我們不同。事實的確是這樣,對於那些所謂的“瘋癲”的話語,人們也許不僅僅會得到許許多多不同角度的世界觀的啟迪與思考,甚至還可能會發現,天才與瘋子真的只是一線之隔。
關於《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為作者耗時四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等多種神祕機構,得與數百名“非常態人類”的直接接觸產生的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全書以通篇的訪談筆錄作為主體內容,形似報告文學,卻又遠遠高於報告文學。作者成功地把閃光的思想隱藏在一般般的敘述中,引發讀者餘味無窮的深思。
此書中收錄著各種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有瘋狂地想要顱骨穿孔獲取反自然超能力偏執患者,而最終卻被心理作用嚇得死去活來;有存在被事實扭曲成為多重人格的殺人犯,儘管犯下罪行卻也折射出社會許多引人深思的情仇糾紛;有每夜被恐懼的夢境折磨得輾轉反側的精神患者,扭曲的夢境展現出放大的社會陰暗面;有堅定著自己家族的宗教信仰與文明的精神患者對自己的心理、宗教、預言等等匪夷所思的邏輯堅定不移……這個特殊的群體中,他們眼裡的世界不同於道說的人間,佛說的六道之一,哲學說的無窮辯證迷霧,歷史說的時間的累計,卻同樣妙趣橫生,也引人深思。
我個人讓我其中《飛禽走獸》一篇最吸引眼球。其內容大概講的是一個年僅19歲的年輕女孩,由於傳說中的第六感過於強大而導致她被診斷為精神病而送入精神病院。在她處於散瞳狀態時,所有人的影像都會虛化成為不同的動物。她小心翼翼、為人精細的媽媽是“貓”,慢條斯理的爸爸是“魚”,而活潑開朗、可愛淘氣的她自己則是鼴鼠。而面對照片、電影、電視等虛幻影像,她卻並沒有任何怪異的視覺反應。如此匪夷所思的症狀,作者最終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她眼中的動物都近乎完美地符合著每個人的性格特徵,如此神奇的天才技能,不能不令人嘖嘖稱奇。而由此卻被診斷為神經異常的可怕異類,讓人不能不為之嘆息。
【篇三:《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作文】
有句話說的極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在跟隨作者的筆觸閱人無數之後,你會發現,天才和瘋子或許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你們與那些“非常態人類”—精神病人接觸過嗎?你是否瞭解他們的心聲?沒錯,我給大家推薦的便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幾乎沒有一個能說得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答案,於是作者決定去問另一群—精神病患者們,去接觸他們或許能從中獲取一些答案。
我們知道精神病人的一些舉動實在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讓我們不能理解,他們並非正常人,有的喜歡滔滔不絕,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跟大街上的眾生相比沒什麼區別,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的角度觀察著這個世界,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來接觸瞭解這些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礙者。
為了讓你們更加了解這本書,我就來介紹一下幾篇故事吧!
《三隻小豬》—前篇,不存在的哥哥,從字面上就有一絲恐怖的感覺。主人公是一個五大三粗,又高又壯,五官長得挺楞的男人。但說話卻細聲軟語,用“她”形容合適不過。“她”認為自己有一個哥哥,實際上沒有—或者說很早就天折了,“她”堅信自己有個很會體貼照顧自己的哥哥。在“她”殺死了和自己同居的男友後,“她”堅持說是哥哥幫“她”殺的。
幾天後,“我”拿到了對“她”做的全天候觀察錄影。在第三天,“她”在熟睡中似乎被誰叫醒了。“她”努力揉著眼睛,先是楞了一下,接著興奮地起身撲向什麼,然後“她”雙臂緊緊地環抱著自己的雙肩。而同時,臉上的表情瞬間變了。“她”那不存在的哥哥,就是“她”的多重人格。
後篇:多重人格。
她說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行,要作者把她殺了。如果他不殺了她,那麼他們共用的身體就構成了多重人格。她又給作者講了真人版《三隻小豬》的故事:三隻小豬住在一棟大宮殿裡,有一天兩隻小豬發現一隻可怕的怪物,就一起搏鬥,一隻小豬死了,為了保護最小的小豬,隱藏著怪物的存在,過了很久。事情再也隱藏不住了,但還是儘可能的保護那隻小豬,怪物這時發現了那隻最小的小豬,並殺死了它,最後那唯一的小豬不惜一切代價,燒燬了宮殿和怪物同歸於盡……。
不久後,他自殺了。據當時在場的人說,他沒有徵兆的突然用頭拼命地撞牆,直到鮮血淋漓地癱倒在地……
真實的界限到底是怎樣的,有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界定?該拿什麼衡量?
這是一本不禁令人震驚不已的書,它將可以使我們跳出慣性的思維,以一個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並思考自己關心的一切,通過閱讀釋放出來。
這本書可以真正讓你知道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不得不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你會有所震撼……
【篇四:《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在智者的領域中,天才站在左,瘋子站在右,那中間是誰呢?
—題記
週末兩天,恰好時間充足,我便乘此機會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這是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我可從未聽說過這類書籍)。作者高銘用了四年時間,接觸了數百名“非常態人類”才完成這本著作。
書中講述了作者與多位精神病人接觸的經歷,每一個故事都簡單明瞭,又撲朔迷離。總而言之,它們(故事)清楚到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以致於更加迷霧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觸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學、心理學、人體、生物學、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學、符號學、瑪雅文明的各種各樣的人,還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說”家以及俱怕夢境、細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寫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將每個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內心世界刻畫得栩栩如生,彷彿他們就在你眼前與你交談。由此可見,作者在收集素材與寫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讓我們讀者閱讀時體會到了一種特別的樂趣。
讀完書之後,多數患者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識淵博,機智過人。他們中間相當一部分具備了天才所具備的天資,可謂天賦異稟。然而,過人的天賦與他們極端的思想所結合之後,所誕生的便是一個畸形(心理上)天才—瘋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學太過痴迷,結果漸漸產生了幻覺(也許他所說的東西真實存在,但我們無法看見,目前的科學也無法解釋),最後進了精神病院治療。還有一位公務員,為了研究瑪雅文明及其預言,不惜辭去工作,將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時間長了後精神開始出現異常,終於被判定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樣,他們的智慧與能力不可否認,儘管在我們眼中他們是“非常態人類”,但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瞭解了一些我們所不知的事物,讓我們誤認為他們有“問題”。因此,瘋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天才。
儘管瘋子的智慧超於常人,但由於他們思維方式不同常人,甚至會產生危害,所以總要被關在鐵門與鐵窗的後面,與囚犯無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時也會透露出瘋子的影子。如果說瘋子是另一種天才,那麼天才就是沒被關起來的瘋子。因此,這讓我不禁聯想到了一個詞—中庸。所謂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恆持久,這是一種為人之道,處世哲學。中庸的智慧,不僅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這恰好填補了精神病人不善於打交道的短處),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實用的學問。學習中庸,可以讓你受益終生,也許中庸之道不能讓你成為最聰明的人,但它可以讓你成為人際關係最好、為人處事精明的人才,而這樣的人才,恰好介於瘋子與天才之間。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學會中庸,切不可走兩個極端,否則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無成,這樣對人而言精神壓力不是太大了嗎?與其這樣,不如學習中庸,讓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樂趣。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成為人才),我將會繼續努力,決不偏左或右,筆直地走下去。
天才與瘋子並排站著,中間有條粗線將他們一分為二,而人才便站在這條線上。
—後記
【篇五:《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說想,讓讀者可以瞭解到瘋子或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其內容真實性我並不知道,但我寧願相信是真的。
一個不同的世界,一個從未接觸過的世界,這個世界裡的人看見了都恨不得離的遠一些,一個不被人所理解的世界,可又有誰知道這個世界裡的奇妙。
一個精神病人與作者交談,她告訴作者她所發現的“石頭有生命”“螞蟻是個細胞”,在常人眼裡看來,這些都是可笑,可是哪一個科學家在提出論點時,是沒被人質疑過的,“貝多芬”“愛因斯坦”在常人面前就像是一個瘋子,可是,他們卻被譽為天才,或許,瘋子和天才之間只有一步之遙,天才和瘋子的世界都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
天才是為了一件事而瘋狂,但瘋子是因為一件事而瘋掉,或許天才是早出生的人類,而瘋子卻是早出生的天才,就像這本書的第一篇《生命的盡頭》,一個女精神病人天天蹲在石頭或者花草前仔細研究,好幾年沒跟任何人說過一句話,作者試著與她交流,卻被女病人的話驚得目瞪口呆。
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不要讓任何一個事物的形象在你的腦海中定格,在我們的生活,或許有的孩子不愛學習,盡做一些不是學生應該做的事,幾乎是無惡不作,大家都對他搖頭,可又有誰能預料到在不久的將來,他是否能有一番作為;而那些讓大家都豎起大拇指的孩子,誰又能保證以後的他能像現在一樣優秀,所以不要小看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他總有一天會讓你目瞪口呆。
當然,你也千萬別看輕自己,遇到挫折,或是失敗時,重新爬起來,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給予了我們每個人無限的潛能,就要看你是否能挖掘出來,或許不顧一切的拼一次,創一次,美好的未來就在向你招手,相信自己,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將來成功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你,當在失意時,不要輕言放棄,跨出這一步就將會是光明。
每一個人都將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或許離成功的你只有一步之遙,就像瘋子和天才也只有一步之遙一樣!千萬別看輕你自己!
【篇六:《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在繁華都市的大街上,人總會擠在一起的。在各式各樣衣著的人身邊擠過,就像一陣陣洪流,在各色的大樓之間擁著,填塞了這座都市。
在這片人的海洋之中,有一座座無法被沖垮的海島—一棟棟的的高樓,與真正的大海相同的是,在這人海之中也有一塊塊礁石。相比那大海,這礁石並不高大,反之,還顯得十分的佝僂與醜陋,我們將其稱之為“神經病”。他們所到之處,總能在“波濤洶湧”的人海中開出一片空曠的境地—密集的人群會迅速地散開。這樣的行為,與其說是“敬而遠之”倒不如說是一種骨子裡的厭惡了。
之前的我也是如此,但是之後,我卻意識到了這是多麼的錯誤與愚蠢。是這本書洗禮了我的心靈。
這是一本以報告文學為形式的書,書的作者是任某公司經理的高銘,他花費四年的時間,深入全國各地的多所精神病院調查,探訪了精神病人生活,寫下了這本書,以一次次採訪記錄的形式,展現出了那不為人知的,精神病人的世界。倘若這位作者不是擁有許多普通人欽佩的學歷與資質話,或許人們也會以為他就是精神病人,他本應該進神經病院的。可見,在這人與人之間,存在這多麼深的誤解。
其實,當我們稱那些患者為“精神病”時,就已經帶上了無法泯滅的誤解了。他們與我們樣,同屬於“人”這一種族,但我們省略了末尾的一個“人”字,足以體現了我們心底裡根深蒂固的偏見了。我們是正常人,他們則為“精神病”—就如同我們稱自己為“好人”“良民”稱犯罪為“壞蛋”“勞改犯”一樣,我們之所以可以毫無壓力的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好人”在數量上遠遠的超過了其他“另類”如果有一天,犯罪的數量遠遠超過你了“好人”那麼,或許在那個時候,我們就不再是好人了。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精神病”之所以是病,是因為那些病人對他們自己獨特的思想與愛好過分的熱愛與投入,而他們的思想,通常並不為常人所理解,正是我們憑藉著數量上的優勢,肆意去歧視他們。在許多故事中,裡面的患者都有學歷的。在他們所講述的內容裡,不乏我們所理解的,但是仍然有許多我們不理解的,也許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以今天人的科技與智慧無法去解釋罷了,於是被稱為“瘋子”了。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的理論會像現在的那些定律一樣,成為世人皆知的真理。而那些現在的真理,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被推翻。
瘋子與天才,似乎並沒有本質上天與地的差別,相反,他們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反之,卻是十分貼近的。在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人中—哥白尼,布魯諾,巴德斯也不被人所理解,也被稱為瘋子。但是,時間卻證明了他們偉人的存在。而我們所熟知的一些人—托爾斯泰,牛頓,梵高,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人的知識是隨著時間而進步,更新的,在這個時代所劃定的界限外,超前者稱為瘋子,落後者即曰腐朽。或許,在這個時代中稍稍超前的人,才可以稱為“偉人”“天才”他們是為人所理解的病人,而正是世界上存在病人,我們才以極緩慢的速度進步著。
瘋子與天才,或許只是在一個觀念,一個思維方式的差距,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不成功,變成仁。
【篇七:《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這本書是陶瑾同學推薦給班上同學們的,一聽到這書名我便就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或許是因為它“天才”與“瘋子”的強烈,對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覽究竟:“天才”與“瘋子”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當我在網上查詢到這本書時知道了這本書是通過作者與一些“病人”的採訪,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通過這種獨特的角度,我們能夠了解這些“瘋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那個能夠把街上的人當作動物看的女孩。起初,我與作者一樣,有些懷疑這個女孩,她是否偽裝成“病人”的樣子。她只需故作驚訝,然後指著無辜的路人說:“看!那一隻會用後腿走路的獅子!”即可,卻不曾想女孩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
當初作者在、說明確實這個女孩的病是真的時候,我也吃了一驚,道:“天哪,如果我也是這樣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樣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後謹慎地交往,而不是隻要像女孩一樣簡單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覺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聲笑出來;覺得無趣得也不用怎樣作為禮貌的回以微笑。
回過頭想想,能夠這樣的女孩也正因為沒有幾個而被歸於“精神病“範圍。如果我也擁有了這樣令人驚歎的“技能”,之後便可肆無忌憚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會開心的吧,畢竟被人冷落,被人拋棄,便就成了那樣膽怯、害怕的性格,沒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這點相比,我也的確是比她幸福了許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許多時候,我們卻會迫不得已的露出許多並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種禮貌,那是“應該”露出的才對。甚至別人會問你:“你為什麼不笑呢?”這時候又該露出尷尬的微笑了。
她作為一個患者,或許的確是“瘋子”,但是如果側重於看她的各種行為舉止亦或思想來說,她卻又的確是“天才”。所以,我們也不能只顧忌他人表面現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關心他人的內在。所以我們應把每個人都當作“患者”對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這樣才不會把美好的事物扼殺在搖籃裡。
我們應該將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這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一切才都能美好起來。
【篇八:《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你有沒有過從自己的視角去審視“精神病人”呢?“精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樣的呢?翻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你會像在與精神病人談話一般,書中便會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書作者高銘耗時四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諸多神祕機構,得以與數百名“非人類”直接接觸,最終產生了国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本書的封頁有些詭異,在一塊長方形內有許多眾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畫中,左右兩邊各有半塊人臉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瘋子的關係吧。
在此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題目是“生命的盡頭”。我頓時一驚,與精神病的談話竟然談如此高深的話題,難道這是一個哲學家精神病?
我帶著許多疑問往下看,漸漸地,我的臉色變了。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說:螞蟻是一種生命的細胞。蟻后是大腦,兵蟻是身體的防衛組織,工蟻是細胞,嘴、手用來找食物,用來傳遞,維持大腦。它們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頭也是一樣,但是是另一種生命形式,其實它在動,只是太慢了,我們感覺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類,其實還有許多不同生命,只不過生命形式不同罷了。只有用於探索、執著,善於發現的人才會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尋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卻認為她是精神病,實際上是其它人的無知與愚蠢。就像哥白尼發現的“日星說”,就像凡高早年畫的畫一樣。
許多天才都是埋沒在人們的質疑聲中,堅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會發出金光,造福於人類。
倘若有一天,你覺得你在和一位精神病患者講話,沒準,他便是潛在的天才!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寫的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驚奇,還有思想的震撼……
【篇九:《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在班上同學介紹了這本書之後,我通過某種特殊的渠道得到了這本書。但是由於時間問題,沒有讀完。
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和一位“病人”觀察蟲子的故事,同學也是介紹過的。不過我還是要再說一次:他每天蹲在那裡看小花小草,不知道在觀察什麼,為了什麼。直到作者去和他蹲了幾天,讓作者被他信任,這件事才大白於天下。原來,他認為像石頭這樣的“沒有”生命的東西,其實是一個單獨的生命體,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但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說不定就是這樣呢?
我還記得的一位認為他一直都在寫一篇小說,而他便是這篇“小說”的主角。我們全部是配角,他不知道這篇“小說”什麼時候寫完,什麼時候收筆,他只知道這是一篇小說,一篇介紹他的自傳體小說。當作者去採訪他時,他在桌下刻出什麼時候,開這家醫院,也就是情節的轉折。而最後他也做到了,日期也一樣。和上篇一樣,在我們其他人,也就是所謂的正常人想不到,不敢想,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他想到了,而且還說出來,勇氣和想象力都超過了正常人。可能他們與天才的唯一區別,可能只是想象有方向不同吧。
另一個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另一位。據他說述:“我殺了他,但是他沒有死。”他每天都會去同一棟子殺一個人。而且在他的記憶中,用繩子殺了他之後,在他離開這棟房子之後,他還向被他殺的女友互相招手。作者甚至去體驗了一下,但似乎完全不像他描述的一樣。他只看到一些警用膠帶還有他給被殺害的女友蒂的一本雜誌。當作者離開那棟房屋,向那個視窗張望時,他想象出了一個女人,在那裡向他招手。這聽起來有點恐懼,有點讓人毛骨悚然。但是這件事真實發生在他的世界裡,真實的發生了。
總的來說,這些人被我們這些“正常人”稱為瘋子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與我們的想法完全不同,世界在他們的眼中完全是另一個樣,比如說我們通過光反射到蘋果上,發現蘋果是紅的。可是他們用某種其他辦法,卻發現是綠色的。我們便對他指指點點,從此,一位天才就變成了瘋子。他們與我們對世界的概念完全不同,能想到我們想不到的東西。這是一種好的精神,好的性格。可是他們為什麼不被我們稱為天才而被稱為瘋子呢?就像題目一樣,只是他們想走的方向不對吧。
【篇十:《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這本書太新奇了,這是我認識這本書的第一印象,立即兩眼發亮,聽完同學的介紹後,想買這本書的慾望更是蠢蠢欲動。
為什麼我說新奇?因為我們生活中遇見過瘋子,少的是去嘲笑他精神正常,多的則是躲他,驚恐他,生怕他手上的棍子重重的擊打在自己頭上,生怕他那犀利而猝獰的眼光盯上自己死死不放。但是我們從未走進他們的世界,後來我就思考了為什麼我們害怕他們,因為他們理論上認為是兩個星球的人,也許我們面對光明一面,他們面對黑暗,我們是陽,他們是陰。
認真閱讀著這本書,間接地認為在那十幾分鍾內我是一個瘋子吧。不可思議的是,每閱讀完一篇文章,會使自己在荒謬的語言中糊塗地迷失方向。從那精神病人口中所訴的點點滴滴尋找到一些人生的真理。從精神病人曾經的痛苦中發現一些我們也有過的事情,那些痕跡是在受控的大腦中永遠無法抹去的。讀完後我又再次的思考著,也許是我們不正常?還是普通人類的智商過於低下,走進他們的內心,像是兩瓶不同顏色的墨水攪在一起的混亂。
有一篇名叫《雙面人》的文章挺讓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位極其特殊的患者。表面上看上去與正常人沒有什麼不同,說起話來也同樣堂堂正正、思維毫不混亂。醫生一開始便勸他出院,但是,每當他睡著時,表情極為凶獰,並且那個程度是正常人無法做到的,書中說道:“兩個眼角不可想象的往太陽穴的方向吊起來。露出大部份眼白,瞳孔縮得很小,眉毛幾乎扣在一起,鼻子上的皺紋緊緊地擰成了一個疙瘩。上脣翻起來,甚至露出牙床,臉頰的肌肉幾乎全部橫過來的,嘴角上掛著一絲笑容—絕對不是善意的,應該說,是惡毒的。”看完後,我認為此患者可能是壓力過大,而導致發生這樣的現象,但是,他在後來不做任何醫療,包括不服任何藥品時,自愈成效,並且以後再也沒有復發。
這本書裡的文章不像文學那樣豐富我們的寫作,也不像哲理書一樣讓我有自己的世界觀。但是它能夠讓我們有機會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像剛剛那篇文章。表面上看上去沒什麼,但是那位精神病患者能靠自己的毅力來恢復自己,這大概是咱們難以想到的,因為我們並沒有此經歷,可我們也有因為壓力與困難而導致焦燥不安,煩燥無比,我們是否也能像那位患者一樣自愈,想想樂觀的與快樂的事,讓自己從生活的黑暗中走出來?那位患者的能力與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
這麼說吧!這是一本特別的書,同樣也是我人生閱讀到的第一本精神病人精神訪談記,也許,天才和瘋子真的只能一線之隔!
【篇十一:《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如果有一個瘋子坐在你左邊,一個天才坐你右邊,你會更靠近哪邊呢?正常人的答案几乎全是右邊,我的答案也是一樣。但當我讀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我決定坐中間。作者高銘是個十萬個為什麼,什麼都要問為什麼,他問周圍的正常人,在你看來,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他們並沒有認真的回答,因為他們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他們更多的是忙於事業,愛情、家庭。失望的作者決定帶著複雜的心態,開始接觸這個特殊的群體,想知道他們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
作者高銘是我看到最勇敢的作者,他花了4年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閒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對“非常態人群”進行近距離訪談,創造出這本書。
你聽過一個笑話嗎?有一個精神病人,整天什麼也不幹,就穿著一身黑雨衣舉著一把花雨傘,蹲在院子裡潮溼黑暗的角落,就那麼蹲著,一天一天的不動,架走他他也不掙扎,一旦有機會還穿著那身行頭,打著花雨傘原位蹲回去,那是相當的執著。很多精神醫生都看過了,都說沒救了,但有位心理學家,他不說什麼,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樣,也打了一把花雨傘和他蹲在一起,一個禮拜後,終於有一天病人主動開口了,他悄悄的往心理專家那裡湊了湊,低聲問“你也是蘑菇嗎?”
作者也碰到過這樣的患者,作者也問那個心理醫生,一樣裝著陪那個整天觀察花花草草石頭的人一起觀察,他們最後交流了起來,那個患者盡發現了石頭也有生命,螞蟻是個細胞。當我讀完這篇《生命的盡頭》時,我很驚訝那個患者的思維和她那對萬物的觀察。她將螞蟻族中,蟻后、幼蟻、工蟻命名為了“鬆散生命”,她將螞蟻家族比作為“人們的細胞運動”,這也許是科學家觀察不到,想不到的,因為一個正常人不會去留意路邊的石頭有生命,也不會去認真的觀察螞蟻,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人們也曾認為法布林是個瘋子,因為他也如那患者一樣一有閒暇時間便對花草發呆,但當法布林著成《昆蟲記》時,人們非常驚訝,不再認為法布林是個瘋子。那些名人中“瘋子”並不少,梵高、貝多芬、列夫托爾斯泰,因為他們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們有著與常人不同的世界觀。
我想,這位患者也會成為一名著名的學者。瘋子中有許許許多多名人,我想他們應該變自己對精神病患者的看法,應去傾盡他們,他們不是我們罵的物件,他們只是想法、世界觀點、看待整個世界的方面不同,我們應去傾盡他們關愛他們。
朋友,跟我一起來傾盡這些瘋子吧,當我們坐在天才和瘋子中間時,我們不在去靠近天才,而是坐在他們中間!朋友,請改變你對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其實他們很善良,朋友,請留意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無論是天才還是瘋子,你都會觀察到他們的優點。
【篇十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這是一本以訪談錄形式的記錄地球中人類的另一個群體—精神病患者,在作者的訪談中他發現一些精神病患者並不是人們想象中那樣的可怕,那樣的瘋狂。在精神病中其實有很安靜的患者與瘋狂的患者之分。
而在那些安靜的患者中是作者主要訪談物件,他們不是一無所知,口中都是荒唐的思想,其實這些思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其中一個精神病患者所說的:”不用很遠,只倒退一百多年,你對當時頂尖的物理學家說你拿著一個沒一本書大,沒一本書厚的東西就可以跟遠方的人通話,而這要靠圍著地球轉的衛星和你手機裡那個跟指甲蓋一樣大小的卡片,你可以坐在一個小螢幕前跟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交談,而且還不需要有任何連線線;你看地球另一邊的球賽只需要你按下電視遙控器。他會怎麼想?他會認為你一定是瘋了,而且很白痴,因為那超出當時任何學科的範疇了,列在不可理喻的行列,對嗎?“就是這麼一段話就可讓我們引發深思,那些病人所說出的那些”偽科學“”不可理喻的東西“也許在以後的時代便被發現、發明,也許這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是他們沒有好的表達,讓我們理解,這當然也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範圍,也許這樣的瘋子就是比如今科學家更加激進的天才,只是不被大多數的正常人、非天才所理解、所接受而被埋沒在黑暗的精神病院裡。
當然在這個世界上也有著幸運的”瘋子“。比如說,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他在證實自由落體的快慢時人們一直誤以為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重的比輕的落下快,從而有人對他表以諷刺:認為他是精神病,但是他在眾人面前做出實驗,證明了他的猜想是正確的,從而使他”精神病“變成了”偉大的科學家“。
如今的科學已是如此的精密、高新,想必那些”瘋子“所想出的認為無法理解的猜想,如果是正確的那麼證實它的過程將是多麼的複雜,而不像從前科學不發達的時候,證實那麼簡單。那些”瘋子“的遭遇就好比一個學生在做一道幾何難體,一眼就可以看出最後的答案,然而不知道證明過程一般痛苦、無奈。沒有證明這道題就”錯“?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可能超越人類的人類,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這本書中的故事不是看上去那麼有意思,他在描述一個極悲慘的故事。他展現了一個個精神病患者的內心讀白,就像一句流行語,現在又覺得頗有道理:永遠不要歧視瘋子,他們只是與我們的世界觀不同罷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75字實話實說,我是看不懂這本書的。那些人講得東西太深奧,像什麼量子力學,四維空間,我都不明白。可還是想看,不為什麼,就是想。
作者說,有一個精神病科醫師告誡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訴你的世界觀,不然你遲早也會瘋的。讀到這裡,突然有些羨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換句話說,因為我知識不夠,理解力也不夠,所以我連瘋的資格都沒有。
我是個普通人,沒有超高的智商,也沒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過一輩子,也許就是我的歸宿了。看了這本書,突然覺得諷刺,我不能成為什麼改變世界的大人物,卻連瘋也做不到了嗎?你可能想說,瘋有什麼好的。但我並不是想瘋,只是想擁有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所以從現在起,努力地讀書,不為別的,只為讓自己的命運屬於自己。每天早上起來,問一問自己,我真的足夠優秀嗎?
我並不比別人優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門薩—這本書裡的一個精神病人就是門薩會員。所以沒什麼可沾沾自喜的,一點成績,一櫃圖書,都沒什麼了不起,至少我現在,連瘋的資格都沒有。
每個天才都有可能是個瘋子,每個瘋子也都有可能是個天才。我不是天才,也不想當個瘋子,至少現在不想。但如果有一天,我因為什麼事想不開而瘋了,我希望能做個真正的瘋子,天才的瘋子,希望那時候,我能有瘋的資格。
好好讀書吧,不然當你在某一天突然發現,你連瘋的資格都沒有,該是多麼可悲!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434字本書是由一位精神病醫生的視角記錄自己所見的各種案例的書。初讀這本書,我對精神病人的印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本書中,精神病人不是人們平時印象中的傻子或大腦發育不正常的人。他們是一群“怪人”,但他們的怪都有一定的緣由,他們都是從正常人發展過來的,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有著異乎常人的觀察力、思考力或想象力,他們不但不傻,而且超乎常人。初讀他們的思想時,我非常崩潰,因為他們的思想不僅深刻,還顛覆了我的世界觀,既需要我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還需要我用強大的意志力防止自己被帶入溝中。
然而,再讀時我開始對其中的一些思想產生認同感。這本書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致力於尋找人類社會的本質,卻在找到答案時崩潰。舉一個例子,《棋子》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這麼說:“我堅信所有的歷史,所有的輝煌絕不是聰明人創造出來的,而是普通人創造出來的,聰明人需要做的只是看清問題所在,順應一個潮流罷了。實際上,那個聰明人即使不存在,也會有其他聰明人取代;但是,那些普通人是絕對無法取代的。”這也是他瘋的原因,他太聰明,忘記了自己身為一枚棋子所處的位置。在這個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人們各司其職,一個人的力量即使再大也無法改變社會發展的潮流。要學會像水一樣順勢而流,這樣才能活得踏實而幸福。
這是我找出的應對方法。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但我仍然忍不住想:這個社會就真的不允許有著獨特能力和思想的人成功嗎?如果大家一直呆在社會的無限迴圈中一成不變,那人類不就停滯不前了嗎?你可能會說,人類是作為一個共同體進步的。但倘若所有人都遵循著現有的價值觀,現有的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生活,那社會就好像是一盤定格的棋局而不會有任何改變。事實上,人類社會確實是在進步的,這就說明要麼有外力的作用,要麼有人打破了平衡。關於外力的作用,因為認知水平不夠,我可能只能舉出進化的例子:人類的身體和大腦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發生的微小變化,隨著人類整體智力水平的提高,我們進入了資訊化時代。那麼內力的作用呢?你可能認為我會舉牛頓、愛因斯坦這樣改寫人類思想認知的人物,但他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每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大環境下被抑制了,人類本身的慾望使得自身一有機會便想打破這個平衡,制定新的規則。例如,周朝後期的諸侯自立門戶,近代的二戰想要瓜分世界,都是有權力的人抓住機會打破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後,就會激發起更多普通人的慾望。戰亂中,人們渴望和平,於是最終走向統一;手工業時代,人們不想身體太過勞累,於是產生了機器;衣食保證後,人們想要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於是各種娛樂專案出現了。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這也許不是壞事,至少說明人類社會可以一直髮展下去。
那麼回到原來的問題:這個社會真的不允許獨特的人成功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是作為獨特的個體存在的,每個人都對社會有著或小或大的影響。獨特的人或許難成功,但絕不是不能成功。成功是艱難的,你要在這個大的社會背景下讓數量很大的人認可你,就需要滿足他們的慾望。比如,你是個陰沉的人,但你很有能力,給他人帶來了利益,那你會得到他們的認可;但你若是認為陰沉是優點,希望別人能良心發現的突然欣賞這個品質,那就是在痴人說夢了。
引用作者的一句話“當時老師講我沒聽明白的事兒,被一個精神病人給我講透徹了”。精神病人用他們獨特的思考和視角為我打開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門,揭開了一個個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祕密。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思考我的生活,它還讓我意識到獨特並不是罪過,它可以是你的優勢。
這條小魚在乎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575字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沙灘上出現了許多小魚。它們掙扎著,想返回大海,卻無濟於事。一個男人在沙灘上散步,他看了一眼這些小魚,繼續往前走。在前方不遠處,一個小男孩正彎著腰,一條條地將小魚扔進大海,用全力挽救這些快要乾渴而死的小魚。
或許,在那個男人看來,這些小生命是微不足道的。是的,對大海來說,小魚太渺小了,不值一提。但對小魚來說,大海是多麼重要,那是它們生命的源泉!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人不尊重生命:踩踏小草、虐待動物、砍伐樹木……說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一件真實的事情。
有一天,我坐在爸爸的車裡,等紅燈。一隻骨瘦如柴、髒兮兮、灰不溜秋的小貓引起了我的注意,它趴在一條小路中間。忽然,一輛汽車開了過來,我急忙搖下窗戶,對著小貓大喊:“快走開,小貓!”它也許是餓得走不動了,也許是受傷了,又或許是根本沒聽見我的呼喊聲,它對我的話無動於衷。終於,無情的車輪從小貓的腦袋上壓了過去。小貓死時慘狀的樣子,我不忍直視,如今依然不想去回憶。小貓連聲“再見”都沒說,就離開了這個世界。我的眼淚頓時流了下來。
小貓、小魚……還有這個世界上的千千萬萬不起眼的動物,它們與我們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同樣值得尊重!保護生命,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做到了嗎?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52字“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
做生活的強者——《兔子糖丸》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55字《意林》這本書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最讓我感觸至深的一則故事叫做《兔子糖丸》。
這則故事的女主人公南煙是一個討厭學校的學生,後來她遇到一隻小兔子什麼都變了,那隻小兔子給她一個藥丸,還說吃了這個糖丸無論做什麼別人都看不。吃了糖丸的南煙變得隨心所欲、無法無天,直到有一天成為了一隻兔子,這時侯南煙才明白吃下糖丸的副作用。當她在城市呆不下去時她決定和那隻兔子一起去森林,南煙在森林裡吃盡了苦頭:寒風、暴雨、狼……這時候她想到了爸爸媽媽、想到了學校、想到了朋友們……當她不吃糖丸後,她就瘋狂地跑,原本迷失了的道路就忽然出現了,重回到學校的南煙就勤勞地整理宿舍,每天都積極地上學,在不知不覺中,她發現自己身上的毛正在慢慢脫落,最後南煙又成了隱形人,這時她發現學習也不是那麼難了。雖然現在別人依然看不見她,但是,她覺得自已很充實很快樂……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生哲理:當每個人被帶到這個世界上時,都具備著自已的才能和力量,要找到自己對生活的激情和目標。當我們受到挫折,就要努力去想自己的長處和自己所擁有的力量。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逃避,而是努力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現在有許多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不是積極地克服,而是消極地逃避。前幾天一個初三生,因為暑假作業沒有完成被老師家長批評了幾句,他一時想不開,為了逃避現實,他愚蠢地選擇了跳樓。同樣的,上個月,一個將要入學的大學生跳樓自殺了,原因很清楚:他被電信騙走了入學的費用共1萬元,他要逃避這個現實,於是自殺。這不是逃避?是什麼?錢可以再掙,急需用錢可以從親朋好友借,如果借不到可以尋求找社會的幫助!一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兔子糖丸》讓我深深懂得:遇到困難,我們應該選擇正確的解決方式,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讓我們在困難面前不逃避,不退縮,做生活的強者。
《長襪子皮皮》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376字今年暑假老師推薦我們讀一本叫做《長襪子皮皮》的書,這是著名的瑞典林格倫奶奶寫的。一買到書我就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
書中的主人公就是皮皮。她有一頭胡蘿蔔色的頭髮,兩條辮子總是直挺挺的,她的鼻子像個土豆,長滿了雀斑。她的襪子很長很長,只是一隻襪子是棕色的,另一隻是黑色的。
她的樣子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我的心裡,皮皮是個天真可愛、有同情心的小女孩,她雖然有許多的錢,但她並不盛氣凌人、高人一等,相反她還會把錢給別的小孩。
她的力氣超人,一隻手就能把一匹馬甚至更重的東西舉起來。皮皮還是個非常頑皮的小姑娘,經常說謊,同時她也是個堅強、勇敢、樂觀的小姑娘,生活中她自己照料自己、自己做飯。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無窮。從皮皮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的缺點,有的我也有,她的優點,有的我卻不一定能做到。要是皮皮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我一定要和她做朋友,陪她一起玩。
《長襪子皮皮》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842字我有一本書,它記錄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童年,它就是—《長襪子皮皮》,它是瑞典的阿斯特麗德。格倫作家著作的。它寫了皮皮、杜米、尼爾鬆先生、阿妮卡和其它小夥伴之間的故事。
瞧,主人公出來了。她就是長襪子皮皮!外貌怪、穿著怪、性格也怪:她的髮色是紅色的,她的鼻子上長滿雀斑,下面長著能塞滿三個雞蛋的嘴。皮皮穿著有幾塊紅色補丁的藍色連衣裙,長到小腿的襪子,一隻棕色一隻黑色。還有足足比她的腳大一倍的黑皮鞋。她的性格實在是有些奇怪:應該高興的事皮皮卻不高興。如:她打敗鯊魚,她把鯊魚扔到遠處後,她卻擔心這幾天鯊魚沒有飯吃。
我最喜歡皮皮和警察玩拍背遊戲。她在故事中顯得那麼靈活:一會在樹上打鞦韆,一會爬山房頂,讓追她的警察大口大口地喘粗氣。
皮皮力氣大的真是不可思議,她竟能舉起一匹馬來,一匹馬有五百斤重,等於五個成年人,我不相信她能舉起一匹馬。
她的爸爸是黑人國王,我也覺得不可思議!如果不是這本書的前言告訴我這本書的來歷,我一點也不會相信。
啊!皮皮的真,善,美,讓我感覺到了她的特別,她的有趣。她的童年很充實,她自信,堅強,對自己嚴格要求,她懂得分享快樂,所以,她能讓別人快樂。
讀完這本書,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生活中的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卻不感激自己的父母,以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並且父母稍有不慎,我們就會心生抱怨,甚至嫌自己父母沒有別人有錢,嫌他們這,嫌他們那……這樣的我感覺特別慚愧。
和皮皮相比,我更加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遇到壞人,我就會心情緊張,更不敢與壞人作鬥爭;聽了鬼故事,半夜三更嚇得睡不著覺;皮皮很會與人分享,她經常把一些貴重、好玩的東西分給別人,而我有時候小氣的不捨得借給同學們筆。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知道了快樂是什麼,真正的快樂叫分享。分享給朋友,分享給大家,讓他們感到快樂我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
俗話說得好:讀書使人明理,讓人進步。今後,我要像皮皮學習,要樂觀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鍛鍊自己,做一個自立、自強的好少年。
如果可以偷走影子——《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57字《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所著的一部溫馨感人的小說。沒有華麗絢麗的詞語,沒有扣人心絃的冒險情節,但那淡淡的平實的語言著實動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他在父親離開後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而留不住父親,因而更加的內疚封閉自己,在這時他卻發現自己有和影子對話的能力,而也正因為此,他了解了許多表面假象下真實的故事—譬如伊凡、馬克、呂克和那個不能說話的克蕾兒。男孩幫助那些人,就像閣樓上的影子所請求的那樣—“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它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小男孩做到了,他原諒了欺負幼年自己的馬克,影印了自己媽媽的信給伊凡,並說服了呂克的爸爸讓呂克習醫……然而,他卻辜負了海灘上等待了他四年的女孩。
女孩的影子告訴男孩因為無法開口講話,她孤獨、自卑。男孩告訴她,每一個夏天他都要來陪她,可是他最終沒能做到。所以在多年後,男孩不經意間回到了當年那片海灘,看到克蕾兒留下的紙條上的話語<u>“我等了你四個夏天,你沒有信守承諾,你再也沒有回來。風箏死了,我將它埋葬在這裡,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你會找到它。”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兒,男孩沒有忘記,已沒有忘記那段青梅竹馬的回憶,一個允諾卻未實現的諾言。
作者好似願意於這平凡單調的人生中給出一點兒奇蹟,男孩找到的克蕾兒,實現了最初給克蕾兒的諾言。並且那個久未謀面的父親原來也是每年都寫信給他,所有的遺憾不足原來都是誤會一場,心下的坦然與欣喜讓男孩終於可以放棄多年心頭的陰霾。
這不是一個充滿幻想的童話,這是一份成長筆記,這其中有愛、有恨、有原諒、有悔恨、有遺憾,苦辣酸甜統統都來一遍,成長不亦如此。
最動人的是男孩母親為了瞞下自己生病而快要逝去的事實,而騙自己的兒子自己與朋友結伴去旅行了。最後等待男孩的是殯儀館中冰冷的一體。或許,少年時我們都在想著逃離,逃離父母的束縛,等長大後,才發現父母已白髮蒼蒼,而做兒女的已忽略了太多太多。
書的首頁有一句話:“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因而在感嘆作者的想象力的同時,不得不會思考,如果可以偷走影子,我們會做些什麼,是否有男孩一般的善心,是否懂得感恩世間一切,是否好好疼惜父母—在讀懂影子的話語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