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船》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天上的船》讀後感 篇1

國小四年級作文 ,430字

看完了《天上的船》這一本書,已經是下午了。不過這一本書中的一個個充滿激情的冒險在我的心中迴盪,久久沒有遺忘。

《天上的船》這一本書講的是主人公巖糯從學校裡遇到了新來的同學奈娜。碰巧,過了幾天,奈娜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奈娜不相信她的父親死了,她認為她的父親是飛去了“瑞福里斯”。巖糯認為他已去世的爸爸和媽媽去了天上,成為了天上的星星。因此,主人公巖糯和奈娜一起去“瑞福里斯”尋找奈娜她父親建造的“天上的船”,尋找奈娜她的爸爸。

《天上的船》這一本書給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懂得了我們要堅強,不能因為一件小事而退縮,直到沒有困難了再去做。還讓我懂得了我們心中要有一個目標,不能因為困難就不去作這一個目標。

說到這裡,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我一點兒都沒有完成這一本書中的道理。對於堅強,我連一次一次小小的打針都怕,更別說去冒險了;對於一個目標,我連家長的要求都沒達到,更被說自己的目標了。因此,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這一本書非常好看的書,希望你也來看一看。

《天上的船》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392字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不是價值連城的寶石,也不是用來交易的金錢,更不是全能的科技,而是一顆未泯的童心。

童心是什麼,就是一顆純真,善良,天真無邪的心。在如今的社會上,許多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太純真,善良,就會遭人欺騙,所以拋棄了自己那與身俱來的童心。

童心和成人的想法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的天真。因為他們的天真,所以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們會更加努力,可以說是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天真,不會有什麼害人的想法,也就更能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他們之間的交流也很奇特,也許他們只要一個動作,一個微笑就能讓對方會意。看過小王子的人都知道,小王子和嚴糯,奈娜一樣,都會和動物,植物們說話。這些動作在他人眼中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不過是童心的一次小小的體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每個人都會長大,衰老。但我希望,我們無論再過多少年,都能保持著一顆純真的童心。

仰望天空的貓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752字

寒假裡,我讀了《仰望天空的貓》這本書,令我心中的感動久久不能褪去。《仰望天空的貓》是“我的兒子皮卡”系列中的一冊,其中寫了小主人公皮卡在住農村的最後一年光景中,結識了許多的新朋友:美麗的小蜻蜓們、勇敢的鴿子夫婦、調皮的小牛皮三……,皮卡與他們的友誼的故事,令人感動至深。而最令我難忘的,還是皮卡與橘貓的故事。

橘貓是皮卡從大河上“撿”來的,它一身橘色皮毛,令人喜愛。它來到皮卡家之後,大家對它十分照顧,特別是在它的一次大病中,更體現出全家人對橘貓的關懷。橘貓因為吃了河豚中毒而生命不保,大家無微不至地關心它、愛護它,把它當作病人一樣看待,皮卡的大姑甚至給它掛了兩瓶鹽水。就連平常活蹦亂跳的皮卡也天天憂心忡忡地守在橘貓身邊。皮卡一家這有情有義的舉動令我十分感動。他們已經完全把橘貓當成家人了,並沒有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它,更沒有拋棄它。這種舉動往小了說是愛護小動物,往大了講便是大愛無疆、有情有義。但無論是往小還是往大了說這一家人的舉動已經證明了他們的那顆心,那顆金子般的善心,那顆感天動地的愛心。而在我們的生活與學習中,也有擁有這樣的心的人。

和橘貓一樣,我舅舅家的一條小狗—毛毛,也曾經生過這樣一場大病。那天,毛毛從外面回來,不知吃了什麼髒東西,上吐下瀉,全是黃黃的排洩物。一連幾天毛毛有時甚至連骨頭也吃不下。全家人十分擔心,外婆每天在毛毛的飯裡,多加了幾塊肉骨頭;舅舅匆忙驅車到藥店買胃藥,和在飯裡給毛毛吃;舅媽工作時也不忘打聽打聽治病的方法……在全家人的照料下,毛毛的病終於好了,大家都很開心。這件事,現在想起來,真是很感動呀。其實,毛毛也是“撿”回家的,大家能這樣關懷它,是很難得的,說明他們也擁有這樣的善心、愛心!

如果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善心、愛心。動物與人就會更和睦,世界也會更美好!

遊在大街上的魚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372字

這本書講述的是小皮卡成長中的一段故事。

因為何子達感冒發燒了,所以皮卡只能自己一個人回家,在回去的路上發現了一輛大卡車奔過,卡車後面還有一個大水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面的水箱爆了,啊!裡面全是魚,魚灑落一地,當時司機不知道,一直往前開,幸好有一位好心的叔叔在這輛車的側面一直按喇叭告知,那位司機才明白過來,司機下車後驚呆了,不知道是誰說的“大家快來幫忙撿魚呀,”不用說小皮卡一定是最賣力的了,在撿魚的過程中,小皮卡看見了一個偷了很多大魚的人,並揭穿他,把魚倒在了地上,只有皮卡知道有一條大魚掉在水溝裡了,第2天到學校,那位司機來學校想感謝小皮卡,還帶了兩條魚,給小皮卡,小皮卡說什麼也不要,因為他還有一條魚沒捉回去,覺的慚愧。所以有了遊在大街上的魚的名子。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小皮卡是一個誠實,善良的人,我要像他一樣樂於助人,愛惜小動物的人。

遊動在大街上的魚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401字

在假期裡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遊動在大街上的魚》。它的作者是曹文軒,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讀完這本書,我有深刻的體會。

這本書中有許多好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遊動在大街上的魚》,這一章和書的名字一樣,故事主要講了:有一天,小皮卡放學很早,他在大街上看見了一輛帶車斗得卡車,那輛車急急火火地跑著,車斗裡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魚。卡車開的太快,一不小心顛了一下,卡車一下子脫鉤了,水和魚都落了一大街,有許多人拍照圍觀。後來有個小夥子提出要幫忙捉魚,小皮卡也幫著撿,大家忙得熱火朝天,最後街上的魚都被撿了回來,司機向大家表示了感謝。

這本書裡的故事非常有趣,我十分喜歡。讀完之後,我覺得要向小皮卡學習,要多幫助別人,做一個讓大家喜歡的好孩子。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看到別人有難處時,我們要伸出援助的手,那麼當我們有困難時,別人也會幫助我們,世界也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熱心的人才如此美好。

遊動在大街上的魚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09字

最近,我讀了著名兒童文學家曹文軒寫的《遊動在大街上的魚》這本書,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述了三個故事,分別是《遊動在大街上的魚》《紙箱裡的女孩兒》《鴿子》,三個故事生動形象,活潑有趣,讀起來讓人快樂無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遊動在大街上的魚》這個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講述了一輛運送活魚的卡車,在路上遇到了坑,車廂裡的魚掉了出來,魚兒在大街上游泳,跳動,人們紛紛來幫忙捉魚,皮卡是其中最賣力的一個,跌倒了無數次,“渾身沾滿爛泥”,“渾身上下,到處都是魚鱗”,可他不嫌髒,不怕累,反而樂在其中。他還偷偷的掩護一條大魚躲在了水溝裡。第二天,拉魚的司機拿著兩條大魚來到學校,要感謝皮卡,皮卡堅決不要。後來皮卡和他的好朋友何自達,一起來到水溝邊找到了那條大魚,何自達想把那條大魚吃掉,可是皮卡堅決不同意,他把魚裝在一個桶裡,拿到河邊放生了。從這件事中,我看出,皮卡是一個樂於助人、善良、有愛心的孩子,我為他點贊。

皮卡的善良有愛還體現在另外一件事上。有一天皮卡在校園外,看見了一個紙箱,開啟一看,裡面竟然是一個嬰兒,皮卡想到他的媽媽曾經說如果撿到一個女孩兒就把她抱回家。皮卡太喜歡這個小女孩兒了,他真的把她帶回了家裡。全家人都對這個女孩兒特別好,給他買了新的衣服,嬰兒用品,還有玩具、手推車等物品。等到後來小女孩的媽媽找來,把小女孩接走了,皮卡戀戀不捨,特別傷心。雖然皮卡也還是一個孩子,但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這個女嬰,關心她,照顧她,皮卡的善良和愛心讓我非常感動。

皮卡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關愛他人,熱心助人,就像有句歌詞說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要向皮卡學習,做一個善良、樂於助人的好孩子。

遊動在大街上的魚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257字
子。突然,卡車顛了一下,水花跳向天空,水箱鼓了起來,越鼓越大,一下子爆炸了,魚就掉落在大街上了,過往的行人看到滿大街遊動的魚都驚叫起來,皮卡看到有人幫忙抓魚裝魚,也加入其中。後來在大家的幫助下,魚都被他們裝進車上的水箱裡。卡車司機非常感謝大家,為了感謝皮卡送了他兩條大魚,可皮卡卻不要。我心裡為皮卡豎起了大拇指,這不就是老師平常講的助人為樂嗎。

書中還有《紙箱裡的女孩》、《鴿子》這兩個故事都很有趣。讀完這本書,我要學習皮卡樂於助人、善良、勇敢的精神。

我喜歡皮卡。

《輪椅上的夢》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19字

遇見,是生命安排好的相逢。有的時候一個平凡的生命,只是因為一個恰好的轉機,便不再平凡。對方丹來說,這個轉機就是讀書。

《輪椅上的夢》,這本書是張海迪的自傳體小說。書中女主角方丹,和張海迪一樣,從小患有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只得成天躺在床上,盯著緩緩移動的陽光……直到有一天,她遇見了書。她說:“我的心彷彿生出了翅膀,它飛起來了!我想說,天空屬於我……”讀書徹底改變了方丹,她開朗起來,振作起來。最終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用自己的殘疾之軀造福鄉鄰。而讀書,也正是作者張海迪自己的成長之路。

在方丹那個年代,人們對書是一種貪婪的渴望!那時候一本書要費很大的勁兒,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得來。每得到一本書,全班同學都搶著看,輪流看,直到書都快翻爛了。而現在,看什麼書,網上一搜,就出來很多個版本:青少版、英文原版、成人版、名師註釋版……讓人挑得眼花繚亂。但是,為什麼現在的人們對讀書的熱情越來越少了呢?據統計,中國人每年平均讀的書只有4。5本,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大多數人家中可能擁有幾十本甚至更多書,但是大多都放在書架上,直到落滿灰塵。

在大熒屏上放過的電影,火一陣子就轉瞬而逝,留在腦海中的只是幾個鏡頭;手機APP“電子閱讀”,手指劃一劃就翻過去,哪有時間細細品味;用影象所展現的,哪能體味作者費盡心思遣詞造句所展現出的優美的表達?

過去,方丹因為讀書而成就了自己的夢想。現在,如果方丹還在,她還會熱愛讀書嗎?

希望將來的“方丹”,還能一如既往的熱愛讀書,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沒有上鎖的門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548字

每個人都有自己那平凡的母親,她總是那麼默默無聞。誰在孩子面前不流淚,誰在困難面前不低頭,誰把叮嚀縫進鞋墊,誰把牽掛裝進行囊,誰把愛寫在心底?那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是小船,母親就是港灣,永遠保護著我們。

《沒有上鎖的門》是一篇情深意重的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對母女的故事。這位母親,平時每天晚上都在門上加上三道鎖,女兒厭倦了鄉村生活,十分嚮往去城市闖蕩,於是一天偷偷離家出走了。母親很傷心,但從那以後,母親夜晚總是開著門,盼望著女兒的回來。日子一天天過去,女兒在城市中受盡了磨難終於回到家中,知道了母親的行為,她十分難過。但母親卻無怨無悔。

我也做過類似的事情,讓母親傷心。每次作業做好以後,媽媽總是要幫我檢查,如果認真她就會獎勵,但是,作業不認真,她決不留情,會讓我重新做好。有一次,我的作業做的很馬虎,媽媽檢查完非常氣憤,她的手重重的落在我的屁股上。我哭了,心裡有說不出的疼痛。可令我想不到的是,母親卻也留下了淚水。晚上,我睡覺了,媽媽卻還在洗衣服,做其他的家務,我心裡覺得很愧疚。

母愛是無私的,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母親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她用自己的生命保護著我們,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培養我們,我們怎麼能夠辜負她們的厚望?讓我們在每年的母親節,都為母親送上深深的祝福。

你的天空是我的城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115字

舊日,熟知的少年說:“我們重點高中見!”少女應允了,年少輕狂,像極了以前我們的模樣;那年,她十六歲,和當年面臨中考的我們一樣,登上人生中第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目標只有一個——重點高中;似水,甘苦的高中三年他們相互幫助,以為這樣便能擋住時間的腳步;猶幻,從她的生活消失那天,他音信全無而她從此,情繫天空……

如夢,十年過去了,少女時代已經走過,唐瀟瀟如夢成為機場的一名管制員。誰料,上崗第一天指揮的竟是聶卓楊駕駛的飛機……

我們都是花季的少年。讀罷,我頗為感嘆未經世事,堅定執著,每一個妙齡當年的人都是如此。夢想始於花一樣的年紀,為之付諸難以想象的努力,直到它實現。

懷揣著對《你的天空是我的城》的想象,我卻再一次為唐瀟瀟動容——

剛剛與愛人墜入愛河,又被現實拉回岸。這些年,一直默默支援她的母親,一位空乘人員因空難葬身海底。木訥少言卻對妻子情深似水的父親從此孤獨冷清。唐瀟瀟頂著悲痛,被父親勸說來到雲南發展,卻與聶卓楊遠隔千里。

我震驚這個堅強女生能夠擔下這個責任,失去了母親,沒有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其實,換一個角度,人,就是這樣。生活給我們的挫折,是值得我們把它當做動力的。每一個人的生活總不會滿是陽光,有烏雲的地方會下雨,但雨後的彩虹總是斑斕。

雲南地震了,聶卓楊作為總飛行員奉命執行任務。兩年為期。飛機失事後,唐瀟瀟以為愛的人已經離她遠去,然而,她以為的生死相隔最終被打破。向唐瀟瀟求婚,聶卓楊終於和這個勇敢堅強的女孩發誓終老。而唐瀟瀟深愛的這個陪她度過最難時光的人,將陪著她一起,為碧空堅守著事業。

他的天空終成她的城。因為他讓她相信,心中有陽光,心上的天空總會晴朗;心中有愛,愛會讓晴空藏著幸福。

渴望擁有唐瀟瀟這樣的性格,把人生中的小烏雲,下的傾盆大雨堅持著度過。永遠相信,有信念的地方就有陽光。雨後也會有彩虹。

身為高中生的我們似乎有時愁怨,有時彷徨。成績停滯,努力卻似乎並不奏效;老師的勸教,父母的說教也會令我們厭煩;頂著壓力,認為這種挫折壓得自己很痛。讀罷這本書,我突然覺得所有人,都應該學會去面對挫折,解決挫折帶給我們的陰霾,不安。心中只懷有一種信念,拼搏!

有人說:“魔鬼式”的高中生活很可怕,其實也不過如此。苦與甜總是相對的。付出了苦,讓時間沉澱為日後的甜。挑燈夜戰是為了三年後的放手一搏。相信吧,命運不會辜負付出的人!

如果還相信自己,如果還擁有夢想,如果還迷戀陽光,請堅定地走在遠方。因為你的心裡有一片天空,那裡,總會藏著太陽,只要你讓自己幸福。

逼上梁山的豺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60字

沈石溪的《逼上梁山的豺》真有趣。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在野外收養了一隻喪母的豺,把它帶回家訓練,使它成了地地道道的獵犬,主人給它取名叫汪汪。可是,因為他那條不能像狗一樣靈活擺動的火紅的大尾巴,她總被當地村民唾棄,驅趕,被狗群撕咬,追趕。

她知道她那條尾巴不招人喜歡,總在想辦法要除了尾巴。有一天,主人公在院子裡除草,汪汪便故意讓主人“不小心”把它的尾巴鍘斷了。半個月傷好了後,它第一次出門,激動得顫抖了起來——終於要成為一條人見人愛的好狗了!人們不會再驅趕它了!狗群不會再排斥它了!

它看到一群狗在搶骨頭,叫了一聲,屁股對著他們不停的扭動,狗們卻仍不接納它,還是跟原來一樣都衝過去咬它。它畏畏縮縮的走到獵人面前,祈求得到可憐的一點友情,可人們依然厭惡驅趕它,不理睬它,絕望之下,豺的本性爆發了,嘶吼一聲,便頭也不回的跑進深山野林,主人公找了三天也找不到。

三個月後,村裡爆發了豺災,幾乎所有的家禽都受到過豺群的攻擊。村長髮現領頭的豺沒有尾巴,它就是汪汪!在主人公的幫助下,找到汪汪,主人對著汪汪說著怎麼找它的,又是如何傷心的,說到動情之處,主人還流下了淚水,不知道是豺聽懂了還是大家驅趕的作用,那群豺再沒找過村子的麻煩。

豺並非無情之物,我想,她對主人公充滿感激,用實際行動回報了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看完書,我馬上想到如今社會上當某些人做錯事時,他們願意改正,願意重新做人,我們也應該接納他,原諒他。人不能急於下定義,不是所有豺都是惡豺,不是所有犯了罪的人都是惡人,這也需要社會引起關注,不能因為有犯罪的前科,就把那些願意融入社會的人拒之門外吧?如果那樣的話,我們不是比那些犯罪的人更可惡嗎?

做人要寬容,你的一次認可,可以給他人帶來無限力量和希望。你覺得呢?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752字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

《真正的賊》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646字

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個小偷是怎樣從好人變成壞人的嗎?一開始,我並不知道,但我看了這本書後,我就知道了,原來小偷一開始也是一個好人。這本書的題目就叫《真正的賊》。

這本書的主人公加文原本是一個善良誠實的金庫守護員,但自從皇家金庫裡的寶物一連二,二連三的被偷走後,大家就開始懷疑加文。但真正的賊,卻是另外一個人。這個賊,一開始只偷了一件寶物,但他發現沒人注意到他偷了東西。於是,他就偷了又偷,越偷越多。到最後,當他發現事情鬧大了後,才後悔莫及。其實,我們身邊的小偷也是這樣的。他們剛開始的時候只偷一點點,後面,偷習慣了,就越偷越大。只要一不偷,就手癢癢。直到被關進監獄後,才來後悔。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的時候,你像針一樣小的東西,長大了,你就養成了習慣,變成了偷錢。所以,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也是很重要的。其實,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上時,都是善良的人。只是他們從小都不聽爸爸媽媽的勸告,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長大後,便走上了歪路。等他知道自己做錯了的時候,他的一生就要結束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書本上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同學們,其實爸爸媽媽說我們,教育我們,都是為了我們好。我們應該聽爸爸媽媽的話,養成一個好習慣,等我們長大後,就算我們不是富翁,只要我們是一個善良、誠實的人,爸爸媽媽也會為我們驕傲的。

現在還不聽爸爸媽媽勸告的同學,現在聽話,為時不晚;如果,等你長大後才來改正,那麼為時已晚。

同學們,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992字

讀《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有這麼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做不完的!我們應用有限的生命為人民多做些好事,做有益於人民的事,這樣生命才有價值和意義。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助人為樂,是正直善良的懷著道德義務感去做,主動給他人無私幫助,是種忘我的精神,我們要把它貫穿在生活中。

雷鋒對自己生活要求苛刻,但是對那些生活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卻大方。那年雷鋒知道遼陽地區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災,他腦海裡閃出一個捐款的念頭,他立刻跑到儲蓄所把自己兩年來在工廠,部隊積攢下的200元寄給了災區人民。他常說:“人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幫助人們客服困難,獻出自己的力量,是我應盡的責任。”

在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的泱泱大國裡,像雷鋒這樣人不計其數。2012年是一個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湧現了許多值得我們大家讚美的事,學習的人。最美老師—張麗麗,為了救出自己的學生,當危險來臨的一瞬間她毅然用自己身體挽住了學生的生命,但自己卻失去了一雙腿。吳菊萍,託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危險裹挾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孟佩傑,遵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在貧困中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迎接這種種不幸,在艱難;裡,他無言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向雷鋒學習,就要從做好每一件小事開始,從身邊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撿起地上的一片紙屑,你就是一個愛清潔的環保小衛士;幫助身邊有困難的老人,你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珍惜每一分鐘,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你就是一個愛學習的標兵;見到老師,問一聲好,你就是一個懂文明,講道德的人;過母親節時,你送給媽媽一束康乃馨,或為她端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水;獻上一曲動聽的歌等等,來表達你對媽媽的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的具體表現。這一切,不僅讓別人得到了快樂,你自己同樣也享受著快樂的。

“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聽上去很偉大,行動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並不難。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相信,一天、半天、一小時、一分鐘,甚至就在那麼一秒鐘,只要持之以恆的去做一件件有道德的事,你終將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讓我們像雷鋒叔叔一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去爭做做有道德的人吧!

愛與被愛——《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1417字

人們一說起貓,腦海中大概就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在漆黑的夜晚,一隻黑貓在屋簷上踱著優雅的步子,皎潔的月光投在它的身上,映照出它光滑的皮毛,最後它在屋簷上跳躍了幾次,便沒入黑暗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傳說貓有九條命,那麼如果有一隻貓活了一百萬次,又會怎樣呢?

這隻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是一隻擁有著漂亮花紋和碧綠大眼的虎斑貓。但它總是那麼孤傲,冷淡,不可一世。

它本是一隻活潑的可愛的貓,當它得知自己可以死而復生時,是多麼的欣喜。然而,死而復生的生命實在過於漫長。它在經歷過幾十次後,起初的新鮮感逐漸消退,留下的只是無盡的空虛與寂寞。生命的漫長也使它對生死變得麻木,無所畏懼。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擁有漫長的生命還會空虛?我想這大概是所有生物的本性。他們在享受特權的過程中,由一開始的感激、欣喜慢慢覺得理所當然,本應如此。當這一切成為習慣後,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應該擁有這樣的待遇。於是,他們由最初的相互給予變成了後來的個人的單方面的索取。

各種原因導致死亡,然後重生,周而復始。或許是對自己寂寞的遷怒,或許是單純的毫無根源的討厭,它開始消極的對待生活。人們都覺得,這真是一隻不懂得滿足的貓。它明明比那些撿食垃圾為生的貓幸運多了。然而這恰恰是這隻貓消極的原因:當它享受了被愛、被寵後,漸漸內心的慾望不斷膨脹,它希望得到家貓不應該擁有的東西—自由。可是,世間安得雙全法?它又怎能既享受被愛的過程還奢求著自由呢?

可是它不是普通的貓。所以當它活到一百萬次的時候,它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自由,它終於屬於自己了。這時的貓,儘管沒有錦衣玉食,但是它仍覺得這是它活了一百萬次以來最好的生活。他在雜草中、灌木叢中穿梭,遊樂。與它同行的還有其他的野貓。當它在野貓中說出它活了一百萬次的時候,公貓崇拜它,母貓愛慕它。可是前九十多萬次的生活早已讓它習慣了這種被包圍、被讚賞的感覺,於是它不屑一顧。它的虛榮心、優越感以及特殊性讓它覺得自己應該找尋一個和它一樣偉大的母貓共度此生。

可以說它是被上天眷顧的。在一次遊玩過程中,有一隻孤傲的與其他貓格格不入的母貓闖進了它的視線。母貓對它的經歷一點也不驚訝,也沒有表現出它期待的愛慕。它有些不甘心,極力地表現自己。最後還是低下高傲的頭,懇求母貓和自己一起生活。它倆生了好多的小貓,並一起撫養、關愛它們。這樣,虎斑貓從一個放蕩不羈追求自由的野貓成為了一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它不再孤傲、冷淡,變得溫柔、耐心。它還懂得了它以前的主人為它落淚的原因。這時虎斑貓的生命得以昇華,它曾被愛過,現在它學會了付出自己的愛。

可是有一天,母貓老死了。虎斑貓抱著它慟哭了一整天。最終它抱著母貓不再動彈,安詳地等待著死亡,因為它認為,沒有愛,渾渾噩噩地活又有什麼用呢?

貓的一生分為愛與被愛。我們似乎在它成長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我們自身的天性。

我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卻從來沒想到去做點什麼來把我們的愛回報給父母,甚至連愛的語言也羞於或吝於表達。更有甚者,當父母做的不合乎我們心意的時候,我們還會蠻不講理地向他們發脾氣。很多人在經歷坎坷之後,才慢慢地懂付出的價值,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只徒留無盡的遺憾。請趕快為你的父母獻一份愛心吧,也許是一份簡單的早餐,也許是一份小小的生日禮物,甚者只是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作業簿上的一個滿分。

一味的享受卻不付出,只會讓人變的越來越麻木;而只有付出過後,才懂得了愛的真正含義。

《那個年代的我》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478字

這個寒假,我讀《那個年代的我》著了迷,一個寒假我反覆讀了一遍又一遍。作者沈石溪幼年成長的經歷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那個年代的我》講述了作者沈石溪幼年成長的經歷、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糾葛。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作者與偷雞摸狗的孩子在一起瘋玩。六年級時,他跟一個叫“小猴子”的人在一起玩耍。因玩得太累,口渴,便密議去偷西瓜,結果被人抓住送往派出所。

奶奶把沈石溪領回家後勸他不要和小猴子一起玩,並告訴作者心腸冷毒的人會毀了自己。“從小偷針,長大偷金。”偷東西是不對的,作者很聽話,主動疏遠了小猴子。而小猴子卻沒有改正錯誤,一錯再錯,終因殺人而被槍斃。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一年級時,經常和小紅一起玩。有一天,我看見小紅沒寫作業,便也跟著不寫作業,在她的影響下,一連好幾次不寫作業,學習成績嚴重下滑。媽媽知道後,狠狠地教育了我一番,我改正了錯誤,以後也跟小紅漸漸疏遠了。我的經歷和作者實在是太相似了,想起一錯再錯的小猴子,我立刻將《那個年代的我》推薦給小紅,希望她能改正錯誤。

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後,我要多交一些好的朋友,跟著良師益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一樣的馬,不一樣的童年——《童年的馬》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434字

曾幾何時,有一匹馬,它有著藍而深邃的眼睛,灰藍布似的嘴,光潔的白毛,強健而優美的體型……就是這樣美麗的一匹馬,留給了“我”與維利酸甜不一的童年回憶……

故事《童年的馬》由長大後的在德國的“我”,參觀漢斯一家的農場寫起。忽遇的一匹美麗白馬,使曾經的那匹拉車大白馬在腦海中浮現出來……儘管家鄉和萊茵河畔之間的距離很遙遠,童年和此時此刻之間的歲月很悠長,但彼此交相輝映,兩個不同的故事,因為同樣的白馬,被交織在了一起。

文中的“我”與小維利有著截然不同童年。“我”的童年,是在鄉下的田埂、河邊的淺灘上度過。大白馬吃的,是“一些碎穀草和糠粉,用水拌著”;大白馬沒有馬鞍,是“光腚馬”;猴子似的“我們”,“褲子打滿了補丁,紅紅綠綠的布料映在河水裡,差不多沒有一個穿鞋的”。生活樸素,簡單,卻又充實。

美麗的萊茵河畔,駿馬飛馳的農場所承載的,是維利的童年。馬槽中的“機制飼料,那樣子有點像感冒膠囊,長條形,暗綠色,很硬”;全副武裝的小賽馬,有著“極合體極講究的小馬鞍、馬鐙,有彩色鞍墊,額上垂下了紅色的絲質纓穗”;維利穿著“白衣、馬靴、頭盔,手提一副小馬鞭”,生活富裕,充實,多彩。

同樣的年華里,遇見同樣的白馬,懷著同樣的天真爛漫,卻有著物質差距如此懸殊的童年,未免讓人唏噓不已。

故事中,當“我們”這些孩子欣賞、撫摸著大白馬時,“飼養員老木頭咕咕噥噥地走過來,用手扳開我們幾個小傢伙,說:‘踢著!不怕踢著?’”;當哥哥為了取悅女友,擅自騎馬而墜馬破相後,羅玲子因為哥哥滿臉傷疤離開了他;年幼的“我”竟將責任全部推給大白馬,一度動過殺掉它的念頭……

飼養員老木頭的好心保護,無形中疏遠了孩子們與大白馬的感情,抑制了孩子們對自然的探索,將好奇和思索的萌芽扼殺在了襁褓之中。羅玲子以貌取人,愛上的僅僅是哥哥英俊的外貌,是一種膚淺且不負責任的愛。不會騎馬的哥哥為取悅女友擅自騎馬,一味逞能,意氣用事,沒有考慮安全和後果,導致墜馬的悲劇。哥哥的日漸墮落,也在“我”幼小的心靈中,蒙上了一層深灰色的陰影,為長大後的“我”對小動物心生戒備埋下了伏筆。

而德國農場裡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當“我們”參觀著農場時,“那個老太太大叫著,兩手揮舞著奔向黑馬,摟住馬的脖子。”;維利的進行騎術表演結束後,童心未泯的客人們,在跑道旁為維利和他的小賽馬歡呼雀躍著,漢斯夫婦和妹妹瑪麗,激動地吻著維利,“幸福驕傲地快哭了”……

漢斯和客人們,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親於自然,熱愛自然,那位德國老太太依然富有活力,可能就是因為對生活仍有一顆好奇心吧。小維利表演馬術時,“我”所想到的,是可怕的意外;而漢斯夫婦用欣慰的目光,鼓勵著維利追尋著自己的夢想,沒有因愛而將維利緊緊護在身邊。在鼓勵聲中成長的孩子,心中怎會不充滿著對生活的期待和熱愛呢?

兩個對比鮮明的小故事,引起了我們更深層的思考:我們循規蹈矩的生活,是不是丟失了些什麼?

有時候,身處大千世界的我們,因為都市中繁忙的節奏,因為樓宇間繁華的燈火,被矇住了眼睛,遮住了心靈,漸漸淡忘起很多:對生活的追求、對自然的熱愛……流沙般飛逝了。馬兒的故事,彷彿喚醒了心中那份最初的單純,那份赤裸裸地來到這世間時的單純,像一灣清澈的湖水映在心頭,開啟了我們對美、尊重、責任、愛和人生的呼喚。

童年,是心中一塊充滿故事的草地,有藍悠悠的天,白柔柔的雲,一個小小的自己靜靜地坐著,歪著腦袋,銜著草梗,沉浸在自己的童話裡。對了,還有一匹馬兒,一匹自由馳騁的白色馬兒。

如果可以偷走影子——《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057字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所著的一部溫馨感人的小說。沒有華麗絢麗的詞語,沒有扣人心絃的冒險情節,但那淡淡的平實的語言著實動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他在父親離開後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而留不住父親,因而更加的內疚封閉自己,在這時他卻發現自己有和影子對話的能力,而也正因為此,他了解了許多表面假象下真實的故事—譬如伊凡、馬克、呂克和那個不能說話的克蕾兒。男孩幫助那些人,就像閣樓上的影子所請求的那樣—“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它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小男孩做到了,他原諒了欺負幼年自己的馬克,影印了自己媽媽的信給伊凡,並說服了呂克的爸爸讓呂克習醫……然而,他卻辜負了海灘上等待了他四年的女孩。

女孩的影子告訴男孩因為無法開口講話,她孤獨、自卑。男孩告訴她,每一個夏天他都要來陪她,可是他最終沒能做到。所以在多年後,男孩不經意間回到了當年那片海灘,看到克蕾兒留下的紙條上的話語<u>“我等了你四個夏天,你沒有信守承諾,你再也沒有回來。風箏死了,我將它埋葬在這裡,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你會找到它。”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兒,男孩沒有忘記,已沒有忘記那段青梅竹馬的回憶,一個允諾卻未實現的諾言。

作者好似願意於這平凡單調的人生中給出一點兒奇蹟,男孩找到的克蕾兒,實現了最初給克蕾兒的諾言。並且那個久未謀面的父親原來也是每年都寫信給他,所有的遺憾不足原來都是誤會一場,心下的坦然與欣喜讓男孩終於可以放棄多年心頭的陰霾。

這不是一個充滿幻想的童話,這是一份成長筆記,這其中有愛、有恨、有原諒、有悔恨、有遺憾,苦辣酸甜統統都來一遍,成長不亦如此。

最動人的是男孩母親為了瞞下自己生病而快要逝去的事實,而騙自己的兒子自己與朋友結伴去旅行了。最後等待男孩的是殯儀館中冰冷的一體。或許,少年時我們都在想著逃離,逃離父母的束縛,等長大後,才發現父母已白髮蒼蒼,而做兒女的已忽略了太多太多。

書的首頁有一句話:“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因而在感嘆作者的想象力的同時,不得不會思考,如果可以偷走影子,我們會做些什麼,是否有男孩一般的善心,是否懂得感恩世間一切,是否好好疼惜父母—在讀懂影子的話語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