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795字

這個暑假,我和媽媽一起參加了一個家庭歷史學習小組,在網上和幾組家庭一起學習《少年讀史記—帝王之路》這本書。我覺得收穫非常多。

在學習的過程中,以我為主持人展開學習的《鴻門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場讓項羽失去天下的宴會令我充滿了好奇心,在我的心目中,項羽是一位神勇無比的大英雄,怎麼會落到如此地步呢?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為什麼他難以見江東父老呢?為什麼他留不住人,八千子弟兵沒有了,項伯也投靠他人,連范增也被氣走?我的心裡疑問重重。

在準備《鴻門宴》課件的過程中,我開始認真閱讀《史記項羽本紀》的內容,瞭解了很多項羽的生平事蹟:小時候,叔父讓他學寫字和劍術,他略通一二後就不學了,叔父項梁說他,他卻辯解道:“學劍術只能殺一人,學寫字無非為了會寫自己的名字。要學就學能夠打敗萬人的。”於是,項梁教他兵法,但他也半途而廢。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志向遠大,但做事也容易淺嘗輒止,輕言放棄,學什麼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這給他之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在鴻門宴會上,雖然項羽清楚除掉劉邦對他意味著什麼,然而最終還是被劉邦必恭必敬、誠惶誠恐的態度和言語所迷惑,錯過了奪得天下的最佳時機。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的語文課文《狐狸與烏鴉》。項羽就像那隻愛聽奉承話的烏鴉,讓劉邦奪走了觸手可及的一塊大肥肉!鉅鹿之戰使項羽變得驕傲,他當時肯定很享受“威震天下”的感覺!“勇而驕,勇而無謀”這句話形象地描寫了的項羽的目光短淺。他不希望任何人超越他。但最終,卻讓兵力比他少四倍的劉邦贏得了天下。令人惋惜。

但是,項羽依然是我心中的大英雄,他的勇猛仍令我記憶深刻!“垓下之戰”中,雖然他窮途末路,卻沒有向敵人屈服,保留了死前最後的尊嚴。這是一個英雄的失敗之路,他的失敗讓我明白:一個人的性格會對他的未來產生巨大影響,與其說是“鴻門宴”讓項羽失去未來,不如說是他從小養成的性格註定了他的失敗!

永遠的霸王——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篇2

讀後感 ,675字

你是你,破落的貴族,莽撞的英雄,吳中子弟莫能及的勇士;幾千年前的戰役,幾千年後依舊傳頌,因為你是你,西楚霸王—項羽。

“項燕,楚國之將也,或以為死,或以為亡。”“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春秋戰國,群雄割據,秦起一時,覆滅六合。你那楚國也隨之而亡了。然而即使身為前朝遺民,你那身上卻有著楚國貴族,名將後代的任誰也湮滅不了的王者氣度。君臨天下之霸氣,是你。

“書足以記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口出狂言,那是你有實力。才謀遠略,力能扛鼎,凡夫俗子望塵莫及。少年鴻鵠之大志,是你。

“彼可取而代之以。”始皇遊會稽,莊嚴肅穆,你卻不服其威儀;濁世之下,酷吏之中,你卻敢高言:取而代之。敢做敢言之擔當,是你。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營趙歇,誅宋義,僅留三日之口糧,卻使“當是時,楚兵冠諸侯。”矩鹿之役,歷九戰,憑五萬楚兵破章邯二十萬大軍。運籌帷幄之頭腦,是你。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客,意在沛公;絕佳機會,你卻不齒;箭在弦上,你卻猶豫放棄;跑了他,毀了你。唉!為人處世之大度,是你。

“騅不逝兮奈何兮,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兵四圍,楚國之歌驟起,連你也沒了主意。烏騅寶馬,虞姬愛妻,十萬大軍,如何捨棄。兒女情長之俠骨,是你。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烏江水畔,渡者生,留著死。而你卻因“無顏”將“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這是糊塗還是明白?捨生取義之浩氣,是你。

我的將軍,我的霸王,我的項羽,你有你的虞姬,你有你的烏騅,生陪你,死為你;人生短短數十載,得一紅顏,有一知己,足矣。霸王,你的死不是悲劇,是個傳奇。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18字

提到項羽,我最先想到的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猛和所向無敵。讀完這篇《項羽之死》,我才真正的認識了他,發現了他既有優點,又不免有弱點。

項羽的軍隊垓下被圍,聽到四面楚歌,他乃大驚,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瀕臨危險的時刻,項羽不僅為自己擔憂,還為自己的軍隊,為自己的美人和寶馬擔憂。將自己的鐵骨柔情展現的淋漓盡致,的確不失為一個重情義的人,不失為一個英雄。

我記得《明朝那些事兒》裡有這麼一句話:“所有懂得畏懼,並最後戰勝畏懼的人都是英雄。”我認為項羽就是這樣的英雄。東城之戰中以八百騎士對戰漢軍千人,雖然知道勝利的希望十分渺茫,可還是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殺出一條血路來。最後知道自己完全不可能成功擊退漢軍,已經必死無疑了,也要“必三勝之”。他認輸,但堅決不服輸。

他拼到最後,身邊的原來的江東八千子弟沒剩下幾個。本來有機會能夠渡過烏江稱王,但是他卻笑著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他心胸坦蕩,重情重義,他的弟兄去世了,他怎麼會獨活在這世上?他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在苟且偷生和保全氣節中,他選擇了保全自己的氣節,瀟瀟灑灑的了結自己的生命。這樣高尚的人生價值觀是被後世所崇拜的。故著名詩人李清照評價他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雖然他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只有帝王才能入的本紀中,可他這一生卻並沒有真正當過帝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在東城之戰中,項羽“所殺漢軍數百人”。別的將軍在打仗的時候都坐在大營中出謀劃策,只有項羽衝在隊伍的最前面,奮力殺敵,衝鋒陷陣。根本不會知人善任,難怪田間的農夫都對他不滿,在他迷路的時候故意給他指條錯誤的路。

他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心太軟,有婦人之仁。雖然在這篇文章中並沒有體現出來,但是在《鴻門宴》中卻現了端倪。就是因為他的一時心軟,才錯過了殺死劉邦的最好時機,從而導致了他最終的悲慘的結局。

不管是武功蓋世,鐵骨柔情的項羽,還是猶豫不決,自矜功伐的項羽,他都是那個霸氣側漏的西楚霸王。就像司馬遷說的那樣—“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930字

在華夏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朝代更迭,人才輩出,可謂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然而在這源遠流長的長河中,有一位真正的英雄,可能他在整個歷史中是曇花一現,如流星般快速劃過了天空,但他所留下的痕跡,卻名垂青史,他就是項羽,一個雖敗猶榮的真英雄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裡,他把項羽列入了本紀中,而本紀乃是記錄帝王,可見司馬遷對他的推崇,如果說項羽要是不自矜功伐,剛愎自用,可能坐上帝王寶座的就是他了吧,但是如果項羽要是真的這麼完美,也許也就沒有那麼多史學家對他那麼推崇,正所謂有缺陷的美才值得欣賞,雖然他死的可以說是理所當然,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猛士,只可惜他坐錯了位置,就好像名家所說,可用之人卻居用人之人之位。

在項羽這轟轟烈烈的一生中,可以說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鴻門宴中,那一次可以說是殺掉劉邦的絕好機會,但項羽沒有做,他放他走了,很多人都說是項羽剛愎自用,不知謀略,但我覺得這是王者風範,只有對自己真正自信,對那些陰謀不屑一顧,光明磊落之人,才會這麼做。不屑用陰損之計殺之,要殺就要在戰場上正面殺他,也許對於項羽來說,名聲真的比姓名都重要,你單槍匹馬來,我不屑殺你,你帶軍隊來,我再於萬軍從中取你首級,這就是項羽,一個勇猛無畏的真英雄,有人說為人處事,應當圓滑,有剛有柔。但項羽不是,他就像王者之劍,一旦出鞘,就勇往直前,不折斷不歸鞘。

垓下一站,漢軍使用計謀,在四面圍唱楚歌,打消楚軍氣勢,項羽聽聞,不禁悲泣,難道楚地自己的家鄉被人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麼多呢,他連夜起來,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人說這裡表現了項羽懦弱的一面,實則不然,這裡更表現了他的兒女情長,鐵血英雄也有柔的一面,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啊,他並不只是在戰場上拼殺的項羽,也是一個愛惜美人與愛馬的柔情之人。

項羽,一個直至現在也頗有爭議的一位歷史人物,也許想想他若是還在,面對這些評價,怕也是不屑一顧吧,也許到了他那一個境地,已經不叫自負了,畢竟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呢,或許我們怎麼推測,都不會真正讀懂項羽,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他那縱使敵眾我寡,吾亦於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的拔山蓋世的英雄氣概與鐵血柔情的兒女情長,項羽,雖敗猶榮!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70字

項羽是一個當仁不讓的硬漢,但他最後有沒有奪得天下呢?沒有。在古代,“打天下”當然需要高強的武藝,但也需要謀略,也需要民心。縱使你軍隊再強大,軍隊的來源還不是老百姓嗎?如果你不能老百姓擁護支援你的話,縱使你像秦國那樣取得了天下,過不了幾十年或十幾年也會丟掉天下的。

項羽,字羽,名籍,生於現在的宿遷,生來力大無比,神勇無敵,在秦末因秦朝的暴政揭竿而起,火燒秦朝皇宮,大破秦軍,後自封西楚霸王,與劉邦進行楚漢之爭,最後在烏江自刎。引用司馬遷的原話“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意思是說只注重武力,運用自己的智慧而否認群體的智慧,不懂得學習古人。這句評價是中肯的,項羽的一生,明明大多數時候軍事實力比劉邦強,但他卻沒有奪得天下,反而是讓“陰險狡詐”的劉邦奪得了天下,難道與他的性格無關嗎?答案肯定不是的。他就算到了自刎的地步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他在許多事情上獨斷專行,注重人們所說的氣節,但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歷史是有勝利者書寫的,你若沒有勝利,哪怕你們的結局都是一?g黃土,但別人最少也輝煌過。

但我們翻開歷史的時候,我們會“驚奇”的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大多數王朝的創始人都是經過了社會的磨練,把他們打造的無堅不摧的時候他們的霸業也就水到渠成了,沒有哪一個王朝的創始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但項羽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的一些舉動更像是一個帥氣的英雄,他有英雄的一切品質,但就像王立群老師的評價一樣“他是一個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當將領不一定要會衝鋒,但一定要會決策,但項羽恰恰相反,歷史給了他舞臺,可他卻沒能堅持下來。

講到這裡,我們能夠得到一個啟示,“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被歷史所認同,當歷史的“接班人”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673字

項羽,楚國下相人,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他一生好戰,“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秦軍,但是在公元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項羽破釜沉舟,盡滅秦軍精銳,用兵如神,是一個武力超群的壯士,一呼百應的將領。他膽氣過人,勇武過人。他烏江邊自刎,講究名譽與氣節,寧死不屈。他重情重義,非常愛自己親人和戰馬。但是他非常自負自滿,他從不聽取別人意見。他也十分暴烈,有人觸怒他,他遍殺死別人。

對於項王之死,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杜牧在題烏江亭中,一句“包羞忍恥是男兒”,認為,男兒應該,能屈能伸,包羞忍辱,而項羽卻無法做到。而李清照在《詠項羽》中,認為做人必須有尊嚴,節氣,生做人傑,死為鬼雄。而他是非常欣賞項羽的。

我認為,項羽自刎,是值得的。保住了自己的名氣,名節。並被後人讚揚他的勇氣,膽量。而假如他渡江走了,沒死,就算他東山再去,也沒有了以前的威嚴。也許還會苟且偷生的活著,與其這樣,還不如壯烈的死去。

但是,項羽,不會做個好皇帝,他只能做英雄。他拒絕逃命的快船。拒絕同情與寬容,拒絕擁有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等世俗中的權謀與機變,在死神面,他不屑劉邦的違背信義,面對昔日部下和驚恐的追殺者,他從容淡定。而他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導致他不能做好的君王。

項羽,有優點也有缺點,既讚揚他的勇氣,又批判他的自負。他是歷史中的英雄,當年的敗者贏得了人們心中的敬畏,而當年的贏家卻隨風湮沒在時間的流逝中!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066字

晚風習習,月牙高懸中天。我獨自坐在窗前,品一杯淡淡的清茶,手捧一本書,細細的品讀《項羽之死》。輕輕的合上書,心中有著無限的感想,勇猛無敵的一代霸主,兵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這應是他的結局嗎?不,不管遇到了什麼樣的失敗,不管遇到了什麼樣的絕境,只要有一顆不幹涸的心靈,人生沒有真正的絕境。

古往今來,有多少的文人慨嘆項王忠義,惋惜其兵敗垓下,更有文人為他寫一曲又一曲讚歌,然而項羽當真配得上如此的厚愛嗎?當被困烏江時,他並沒有找到失敗的原因,重整旗鼓,而是以死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對他是真正的絕境嗎?這世上沒有真正的絕境,只要心靈不幹涸,人生無絕境!

人活在世上,最難的絕境應該是國破家亡身不由己吧?一代君王淪為階下囚,身受凌辱,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勾踐面對這種處境,他並沒有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報國仇,他寧願臣事吳王,屈尊為奴。再為吳王餵馬的日子裡,勾踐飽受輕蔑與鄙視,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併沒有熄滅。歸國後,臥薪嚐膽,立強立國,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尋找失敗的原因,終於,打敗吳國不再是夢,他完勝歸來。

面對同樣的境地,勾踐選擇臥薪嚐膽,勵精圖治,重振國家。而項羽則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值得人們如此的稱讚嗎?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的困境,我們不應該這樣放棄,更不應該如此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世上沒有真正的絕境,這是我們要銘記於心的。

海倫·凱勒,在她剛剛能感知世界的五彩繽紛和盎然生機時,是因為一場高燒,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聽力,多姿多彩的世界從此變得暗淡而岑寂。命運之神對海倫過於殘酷,但海倫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在父母的支援鼓勵下,在沙利文老師的耐心幫助下,用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生活缺陷,用不屈的信念化解重重精神的痛苦,她創造了奇蹟。她不僅學會了讀書和說話,成為了一位學識淵博、掌握五種語言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以無比的熱情擁抱這個世界,她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家。看似無路可走,海倫卻走出了一條光輝之路。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十九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一個又聾又瞎的人,被譽為世紀臣人,會給我們這些肢體健全的人怎樣的啟示呢?很多時候,絕境不過是上天給人類的一道難題,他要考驗我們的心靈,有道是,心若在,夢就在,只要我們的心靈不幹涸。

讀《項羽之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絕境,不管是怎樣的境地,我們都應懷著希望。無論來自外界的打擊多麼沉重,無論源於自身多大的災難,腳下總會有一條暫新的道路,只要心靈不幹涸,世上沒有真正的絕境。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931字

項羽生活在秦朝末年,自小胸懷大志,武藝驚人,正所謂“力拔山兮氣蓋世”,一身神力尤為天人。中國人歷來崇尚統一,認為分裂不對,項羽也不例外。他建立了西楚霸王基業,卻最終在烏江自刎而死,失去天下。

項羽小時候,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又教項羽學習兵法。此時的項羽雖然年少,但卻胸懷大志,令人矚目。而後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更是令人敬佩,並非池中之物。

鴻門宴上,項羽手握40萬大軍,而劉邦僅10萬。倘若項羽真的想殺劉邦,又怎麼能讓劉邦逃走?他如果一定要殺劉邦,範曾示意時,就可殺。劉邦逃走後,張良把白壁獻給項羽,項羽還肯“受壁置之坐上”嗎?顯然,項羽並不想殺劉邦,這也並不是“優柔寡斷”。當時有資格成為項羽的競爭對手還有很多,而劉邦自願放棄關中,前往比較偏遠的漢中巴蜀之地,說句實在話,能打回中原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所以,項羽有什麼理由要殺掉一個當時並沒有多大威脅,未來威脅的可能性也很小的劉邦呢?

垓下被圍,在最後艱難時刻,他面對虞姬,面對寶馬,他做了一首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哭了,我們的霸王哭了。男人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項羽來到烏江時,亭長告訴他,現在整個烏江之上,只有我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刻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但是,項羽拒絕了。我可以輸,但不服輸!天要亡我,我便逆天!項羽寧可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衝向漢軍陣營,硬生生殺了數百人,最後身受重傷,自刎而死……

平心而論,項羽項羽性格急燥,心胸狹諡,個人英雄主義嚴重,不懂得知人善用。他更適合當武將,並不適合當皇帝。但他身上有的,正是我們所缺少的,他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項羽之死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23字

有的人認為項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而有的人認為項羽是一個重情重義的英雄人物。

毛澤東評價項羽: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意思是要乘勝追擊,“宜將勝勇追窮寇”,不能像項羽一樣,貽誤戰機。

宋代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他活著是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是鬼中的英雄。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大家對項羽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

其實在我心裡項羽是一位重情重義的英雄豪傑。在《項王之死》中,項王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可見項王即使自身都難保的情況下,可項王依然有情有義不忘曾陪伴他的寶馬和女人。即使自己生命不保,也希望能將他人安頓妥當。

在課文的第三段寫項羽的東城潰圍之戰。共寫了項羽的三次行動:第一次通過“項王大呼,馳下,皆披靡”來表現出項羽那勢不可擋的氣勢。第二次行動項羽並沒有動手,僅僅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項羽那攝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躍然紙上。第三次行動,項羽斬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亡其兩騎耳”。這三次的行動都寫出了項王的神勇,和他那一股子不服輸的氣。

在課文的最後幾段,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可見項羽是多麼的知恥重義。在生與義之間,苟活倖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做出選擇。項羽就是那種寧願站著去死,也不願跪著苟活的人。而在這時那位曾經“泣數行下”的血性男兒,這時反而笑了。“項王笑曰”的笑,不是悽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詳的笑。他的那份在面對危機時刻的從容淡定深深吸引著我,感染著我。我想,我沒有理由不喜歡他把。

在課文結尾更是寫項羽慷慨賜頭,“吾為若德”;在烏江自刎而死。更是可以看出項羽的高貴感和英雄氣質,表現了項羽視死如歸的豪俠性格。

項王豪爽直氣,有情有義。在我心裡,項羽就是一位英雄豪傑,一個值得我欣賞尊敬的英雄人物。

最喜歡的一本書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516字

我喜歡看課外書,喜歡讀名著,最喜歡的是法國的雨果寫的《悲慘世界》。

這本書講的是一位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受到了大主教的感化,從而棄惡從善。一次偶然的機會,冉阿讓成了一名富豪。他樂於助人,特別喜歡幫助窮人,經市民的一致推選,他成為了一名市長。成為市長後,他又幫助了許多像芳汀、珂賽特一樣受盡了苦難的人。但警察沙威一直沒有放過他,迫使他改名換姓,隱居起來。最後,這位可敬的老人在幸福的渴望中死去。

這本書裡的故事連綿起伏,緊扣人心,它將有各利身世的人物串連起來,每個人的命運與故事的結尾息息相關,從而造就了一個令人頗有感悟的故事。

在生活中,有許多和冉阿讓一樣曾有過罪惡一面的人,他們都面臨著由於特殊身份產生的巨大壓力。但那些人卻不會像冉阿讓一樣改過自新,棄惡從善,相反會更加自暴自棄,更加自卑。而在學習中、工作上,我們又何嘗不是那樣的呢?因為犯了一個錯誤,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孤立,就放棄自我。相反,那些人應該盡力改正錯誤,做出更好的自己,就要告訴同學們:我儘管受到了批評,但還是能夠做好自己,在逆境中更上一層樓!

冉阿讓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喪生;事情就是這麼自然而然地發生,就如夜幕降臨,日落西沉。

神淵古紀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1064字

追求與抗爭

“秩序是天國第一要律”,然而秩序本身限制了人的自由,就會有想要打破秩序的人。《神淵古紀》就是這樣一本關於建立與打破秩序的玄幻小說。

首先,我想強調故事發生在道德體系尚未成形的遠古,那是一個弱肉強食、強者為尊的混沌年代。主人公襄垣便出生在這個年代。他從小體質弱,被族人丟棄卻又被哥哥蚩尤所救。故事也就是圍繞孱弱的襄垣怎樣去實現自己夢想—鑄造一把能劈開一切的“劍”而展開的。

小說最耀眼的人物無疑是襄垣和他的哥哥蚩尤。憑著柔弱的身體卻在弱肉強食的時代活下來,襄垣本身就是打破規則的存在。他所要創造出的“劍”更是擁有摧毀眾神創造的秩序的神力。而他的哥哥蚩尤就更具有“打破”的精神了。生活在一切都得靠力量的環境中,依靠遠在天邊的神,明顯是不明智的,身為首領的他為了帶領部族脫離食不飽的狀態而無視“秩序”,四處征討。立志取代神成為大地的王者。

既然有了要被打破的規則秩序,就一定有制定秩序的存在—神。盤古開天闢地後,就有了萬物與神,神以絕對的力量掌管的一切,最為代表的就是眾神之首—伏羲。“曾經滄海難為水”,在擁有強大力量的諸神眼裡,人類很弱小,他們自然不會平等的對待人,他們認為包括人在內的萬物都必須遵守一定的秩序。

在小說的結尾,襄垣用自己的生命鑄成了“劍”,蚩尤用“劍”實現了帶領部族脫離飢寒的志向。然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也終於引來了伏羲,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戰鬥中,蚩尤和他的部族被抹殺了。

小說在這裡結束了,但我的聯想並沒有結束。

如果提起那些要打破秩序的人,我不得不想起日本的豐臣秀吉。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看似相同的中日文化其實存在不小的差距。這還得歸功於那些不再仰望中華文化的日本人,豐臣秀吉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曾經追隨的大名織田信長死後,同一了日本,並把戰火從日本本土燒到了隔海相望的朝鮮。無比膨脹的野心最終也將他推向了深淵。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輸給了明王朝,他也失去了一切。但這個梟雄留給我們太多感慨。其中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的計策權謀,而是一種敢於摒棄挑戰強大文化的自信勇氣。萬曆朝鮮戰爭的痕跡早就隨時間磨滅了,但是它在日本人甚至全人類心中留下的記憶永遠不會磨滅。

真正強大的人不是擁有力拔山兮的力量,也不是擁有運籌帷幄的智慧,更不是去委曲求全,而是擁有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和心靈。正是有這樣的那樣的敢於挑戰強大事物的人,我們的世界才會如此多彩。

不得不說無論是襄垣還是豐臣秀吉都是“不會向現實妥協的叛逆者“。感謝他們的不願妥協給了我們更寬廣的視野,更廣闊的天空。

偷記憶的男孩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76字

記憶怎麼能被偷取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與不解,我翻開了《偷記憶的男孩》一書。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本的小男孩,因為一向性格不合的父母爭吵再度升級甚至提起離婚而感到心情糟糕。在小鎮集市上,本遇到了一個名叫路易斯的怪老頭。在本經歷了各種神奇的事後,明白了記憶原來也可以被偷取。他希望父母可以忘掉對彼此不愉快的記憶,結果卻適得其反。他也為了拯救家人與小鎮,捲入了一場危機四伏的旅途……

其實記憶本不該隨意偷取。

本只是想讓爸媽不再爭吵,他們一家可以像普通的家庭那樣幸福美滿,於是他拿走了爸媽之間所有不好的記憶。令人無法置信的是,本的父母失去記憶後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們的眼裡只有對方,不再願意去照顧與關心本了。本做錯了嗎?那倒也不見得,他只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小男孩,甚至還沒我大,怎麼會沒有私心?他後悔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把一切都搞砸了!

就像吉娜維芙所說,路易斯也不是什麼真正的好人。(在她曾經還是路易斯的徒弟的時候,路易斯會欺騙別人,騙取他們的記憶,心情不好的時候,他也會毆打吉娜維芙)她也是為了改變路易斯才偷走了他的記憶。雖然路易斯是改變了,成了一個和藹、善良、熱情的老人。可吉納維芙呢?在那些邪惡的記憶下,她逐漸改變,成為了一個自私、殘忍的人,不擇手段地謀取她想要謀取索要的東西。

他們原先都是善良的人,但因為得到了強大的力量,卻沒有善良地用好它,在偷記憶帶來的好處中逐漸迷失了自己——扭曲的人性,給小鎮帶來巨大的災難。

這也許就是本勝過他們的地方吧。只有孩子才是最善良,最純粹,無法被利益左右的人吧!他們心中所向往的,不是大人眼中的金錢、名利,他們想要的,只是與父母在一起簡單而幸福的時光吧!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只有堅持心中所求,不被利益誘惑,才能利用強大的力量做出正確的事。

《大禹紀》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90字

說到責任,我們會想起自己的責任,如我是學生,責任是要學習好知識;如他是教師,責任就是要教好學生;如他是一個工人,責任是建好每一座高樓。人有了責任,就要盡責,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沒有一個責任概念。要盡責就會有抉擇,是要偷懶,還是要盡責?在一生中有多少抉擇,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也有生死抉擇。責任是盡責和抉擇的主根。責任小到撿起一個可樂罐,大到發展全球世界。盡責說起簡單,不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到這個責任,可做起來就不簡單。抉擇和責任差不多,大到生死抉擇,小到飯食抉擇,大禹又有什麼責任呢?

《大禹紀》說了:大禹被叫去治水,途中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看一眼。大禹吸取父親的教訓,終於治好了大水。

在《大禹紀》中有很多精彩片段,當我讀到:大禹歷盡千辛萬苦,走遍黃河上下,西至戎狄,東達黃海、東海之濱。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累得腳掌生了老繭,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十三年裡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相傳大禹的妻子塗山氏生下啟之時,大禹從門前經過,聽到哭聲,但為了治水二沒有進去看一眼時,我想:大禹真是和他的名字一樣,偉大的禹。大禹就是把責任排在第一位,做到絕對的盡責,在這基礎上做出了責任在前,自身在後的抉擇。大禹真是一個以重就輕的一代偉人。

和《大禹紀》差不多的也有一個故事:一個下雪天,一個婦女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見一個凍成冰棍的小男孩站在路旁,婦女好心勸他回家,可誰知小男孩說道:“您好,我是在放哨,沒有長官的命令,我不能回家。”這位好心的婦女在旁邊找到了一位回家的軍官,婦女連忙向那位軍官求助,軍官走到小男孩面前,說道:“我是斯密斯上校,我現在命令你立刻回家!”小男孩敬了個禮這才一蹦一跳地回家了。這個小男孩認為一個遊戲也是有責任所在,有責任就一定要盡責,不能做不正確的抉擇。

是啊,責任可小也可大,有責任就一定要盡責,這才是最好的抉擇。

《笑貓日記屬貓的人》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487字

寒假裡我閱讀了一本《笑貓日記屬貓的人》。

故事是這樣的:十二生肖裡為什麼沒有貓呢?球球老老鼠神祕兮兮地翻開一張舊羊皮地圖,告訴笑貓有一個地方全是屬貓的人,笑貓帶著好奇和迷惑,和球球老老鼠一起駕著直升機,踏向那片神奇的土地。一路探險一路解密,笑貓終於見到了性格迥異的土貓人,風貓人,水貓人,火貓人等。土貓人爬起牆來如履平地,球球老老鼠說他們的性格特點是‘決不放棄’。笑貓和球球老老鼠從咖啡一路跟蹤,發現了風貓人的祕密:他們一會兒是天使,一會兒是魔鬼。水貓人懂讀心術還有復仇心理。火貓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讓他們過上了不太舒服的日子。屬貓人要在金湯湖邊舉行馬拉松比賽,為什麼最後是土貓人贏呢?球球老老鼠的一翻話使笑貓明白了為什麼。土貓人會贏;風貓人把聰明才智都用在了‘贏在起跑線上’,半途而廢。火貓人沒有定力,沒有信念。而土貓人有堅定的信念,堅持到底的毅力,所以能獲得勝力。

因為笑貓不明白十二生肖裡為什麼沒有獵,所以就和球球老老鼠一起探索了屬貓人的祕密。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懂的問題只願意去探索,答案就會出現在眼前。

自然筆記昆蟲印象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1117字

杏子林說過: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醜陋的毛毛蟲,可蛻變為一隻五彩斑斕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蹟。這個暑假,我讀了金波所寫的《自然筆記——昆蟲印象》,這本書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這本書裡,你不但會認識給作者帶來溫暖和平安的灶馬;會遇到用目光看初春的第一隻蝴蝶;你還會牽掛那如親人般的油葫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關於作者和油葫蘆的故事。它講的是作者的朋友送作者一隻油葫蘆,作者精心地為油葫蘆做了一個有收藏價值的“家”,把它當作自己的親人,聽著它的鳴叫聲入眠。一天,油葫蘆卻“離家出走”了,作者費盡心思找到了油葫蘆,卻看著油葫蘆每天沒精打采。善良而充滿愛心的作者覺得油葫蘆應該屬於大自然,於是依依不捨地把油葫蘆放回了大自然。

書中生動有趣的昆蟲故事不但給我帶來認識很多昆蟲、增長知識的快樂,而且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像在我的心裡植上了一棵精神之樹。那是一個颱風天,颱風剛走,天剛剛放晴,我來到公園呼吸新鮮的空氣。我在樟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著《自然筆記——昆蟲印象》,忽然聽到鳥的叫聲,像是絕望中求救者的哀鳴。我立刻循著聲音過去,呀!有一隻可愛的小鳥兒在地上無助地撲騰著翅膀。我急忙蹲在它的身旁,它撲愣愣地想躲開陌生的我,可沒站穩,打了個滾。這時我才看清楚,它的一個翅膀上有血跡——這是一隻颱風中受傷的小鳥啊!我小心地把它捧在手心裡,回家後放到一隻鳥籠裡給它養傷。媽媽給我抓了一把小米,我把水和小米小心翼翼地放到廢飲料筒做的水槽裡。爸爸看見這個情景,誇我《自然筆記——昆蟲印象》沒白看,並要我照顧好小鳥的飲食起居。幾天後,小鳥的傷奇蹟般癒合了,它似乎要表達它的感激之情,總是朝我唱著動聽的歌,照顧它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我還真捨不得它離開我呢!但是,我想起了《自然筆記——昆蟲印象》書裡的油葫蘆就毅然有了自己的決定。我對爸爸說:“爸爸,您幫我給小鳥照一張相。明天,我們把小鳥放飛吧!”“好的。”爸爸一口答應。第二天,我們來到廣場上,看著小鳥興奮地衝出鳥籠,飛向藍天。我們全家都開心地笑了。

《自然筆記——昆蟲印象》這本書讓我真正品嚐到閱讀的樂趣,它不僅讓我走進了豐富多彩的昆蟲世界,還讓我懂得了珍惜生命、尊重自由和熱愛生活的道理。同學們,讓我們都擁有一顆善良而溫暖的心,一起愛護生命,珍惜自由、擁抱生活吧!讓生活的美好一直伴我們前行。

壯哉項羽,雖敗猶榮——《史記》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1018字

看完史記之後,我久久不能忘卻,特別是項羽的蹤跡。

項羽,你天生就有與眾不同的氣魄,不學刀不學劍只學“萬人敵”。秦末農民戰爭之際,你假託楚國名將後裔之名,斬木為兵,揭竿而起,融入之歷史變革的潮流之中。

“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破釜沉舟一戰,你顯現出卓越的英雄風采,親率區區八千江東子弟兵的你但卻打敗百萬雄師。歷史前進的車輪或許不可阻擋,但你卻加速了它的前進驅使。殺入咸陽,攻破潼關,焚燒阿房,族滅秦族,你向天下人證明了閭閻平民的力量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但入主關中,君臨天下的你並沒有忘記你的兄弟劉邦。漢中盆地,這塊古老而肥沃的土地,就在你分封諸侯王的時候賜予了劉邦。“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你如此重兄弟情義,可卻不知你在不經意間埋下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禍根,留下了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悲劇。你信守誓言,可取忽視了背信棄義小人的狼子野心,不擇手段。

誠信是一個君王最不應有的美德,而你也因擁有它而失去了天下。“此沛公手下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也”,你如此直言不諱,坦率天真,試問天下還有誰敢再助楚!“宜將剩勇追窮寇,不敢沽名學霸王”,後人說你沽名釣譽,但我看到的是你的誠信。我始終這樣認為诚信是每個中華兒女應有的美德,但它卻是一個皇帝不應有的美德。你的好兄弟劉邦也因缺乏誠信而得到天下。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個個親如兄弟的江東士卒在你面前倒下了,愛你至深的虞姬在你面前倒下了,陪伴你征戰沙場多年的烏騅馬在你面前倒下了……一切的一切都離你永久逝去,留下的唯有孤獨的你空對烏江,淚流滿面。

當拔山舉鼎的傳奇褪成一頁泛黃的紙張與斜陽下漢家小兒幼稚的傳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形成鮮明對比時,你終於遠去,留下一個頂天立地的背影。但你最終還是戰勝了劉邦,以你的誠信刺劉邦於後人的口碑之下。於是你不朽司馬遷毫不猶豫的將你列入了本紀,李清照為你寫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麗詩篇,《楚漢驕雄》的導演大刀闊斧的對你進行褒揚……而那奸邪之徒劉邦呢?司馬遷不顧時代壓力為他留下了“好酒及色”四個字,一曲朝天子冷嘲熱諷的咒罵著他駑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處彀中”,現代人把他拍成市井無奈的典型演繹了幾百遍……

你失敗了嗎?沒有。因為有誠信為你殉葬,你轟轟烈烈的死去,並永遠的活在了後人的心中。於是,你成為名垂千古的一代英豪,永遠的漫漫歲月裡綻放光芒!

讀《項羽本記》有感 篇17

讀後感 ,950字

項羽,是一個多麼具有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能以一敵百,能從以前的非有尺寸,三年中率領諸侯滅秦,號稱“霸王”,在歷史中也是很少有的,然而沒有坐上皇位,就在自己的渺小錯誤中死去了。

項羽,我仰慕他。

他有著雄心壯志,能對秦始皇的王位說出“取而代之”的話語,確實有著過人的膽識。在三年之中,從一個小民變成率領諸候的“霸王”也能看出他是很有能力的,這與他的勇敢與大膽是分不開的。在戰場上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在家中又有著柔情的一面,面對著烏江,背對著敵軍,他將虞姬殺了,當時他的心情又會是怎樣的呢?有著萬般的不捨,有著千般的無奈,但是面對著不捨與無耐他只能做的也只有忍痛割愛,親手殺死了心愛的女人,這種心痛,似乎比亡國更甚,過了江東又奈何,時間和成功又怎樣扶平他的心傷!於是他的思緒開始混亂,他找不到自己錯在了哪裡,只能用“天亡我也”四個大字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項羽,我憎恨他。

當機不斷,優柔寡斷,這怎麼是成大事者的行為呢?人無完人,但每個人又有自己的非常之處,古之成大事者,無不有能人相助,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妄為“西楚霸王”!也註定了他的奪天下的道路會因此中斷,驕兵必敗,他就輸在這了,而且輸得幼稚,輸得可惜,就如同一鍋的湯,被一隻區區不值一提的蒼蠅汙染得令人作嘔。

項羽,我同情他。

似乎他的輝煌從小注定,但他的失敗也從小注定,從小就養成了目無一切的自高自大的惡習,卻沒有人去提醒他,沒有人批評他,沒有人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實在是可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又無人能讓其改之,過之不改,又如何能成為聖賢。作為一個男人,在外他闖出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內,又能憐愛他的妻子,這樣的男人也是一個成熟的男人,是一個瀟瀟灑灑走過一生的男人,試問古今又有多少能做到他這樣的人,他,雖敗猶榮!

項羽,我珍藏他。

穿越好歷史的風塵,藉著司馬遷的《史記》,我看清了他;他高大勇猛,有著關羽、張飛般的氣慨;他為人坦蕩,有著周瑜般的執著去打正義之戰;他柔情似水,有著林覺民般的憐子丈夫。他的鴻門宴告訴我,有些事不能去做,即使你做了會稱帝稱王;他的破釜沉舟告訴我,有些事你必須有膽量去做,縱使做了以後會毫無退路;他的烏江自刎告訴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項羽,已在我心底,作為我穿越紅塵的朋友,已被我收藏,無法遺忘。

《銘記歷史,圓夢中華》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1127字

一眨眼,歲月已匆匆流逝了七十多年,當年瀰漫在中華大地上的硝煙散盡,隆隆炮響已然消逝在歷史的塵煙裡。但當年的侵略者—-日軍在華夏土地上的暴行,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卻永遠不能忘記。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日本人謊稱有一名日本士兵失蹤,並且厚顏無恥地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被拒絕之後就以此為藉口,開始了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就這樣,槍聲,炮彈聲,喊殺聲,火光聲中,中華大地上上演著一幕幕慘無人道的畫面:“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重慶大爆炸、“衢州細菌戰”……無數鮮活的生命,無數美麗的家園就這樣化為灰燼,消散在人世間。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是罄竹難書!

永遠也忘不了了那一天,1937年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佔領了南京之後,對南京城進行了長達六個星期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死亡人數超過30萬!他們把剛剛出生的嬰兒用刺刀挑起摔死;他們把無辜百姓當作活靶進行射殺訓練;他們舉行殺人比賽,把人頭割下來,擺放在一起;他們把成千上萬的人們趕到大坑裡活埋……整個南京城血流成河,屍體遍野,變成了人間煉獄!

我不禁憤怒,這樣反人類的法西斯侵略者,來自彈丸之地的小國,究竟憑什麼在我們泱泱大國中胡作非為,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翻閱著《銘記歷史,圓夢中華》,看著抗日戰中中湧現出的無數的英雄,我似乎有所悟:歸根究底還是我們的祖國太過於貧窮,太過於落後,太過於軟弱!

今年9月3日,在北京舉行了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七十週年的大閱兵,我們一家三口準時坐在沙發收看。“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雄壯渾厚的國歌聲響起,我的眼前又閃過那一幕一幕: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的革命漢子為了拯救祖國於危難之際,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血肉築起了一道鋼鐵長城……聽著聽著,我熱血澎湃,忍不住大聲跟著電視機唱起來。而爸爸媽媽也很激動,跟著我一起鏗鏘有力地唱起來。隨後的閱兵式,更讓我整個人都沉浸在激動之中,那解放軍戰士們颯爽的英姿,那先進的武器,無不在向世界宣告:中國強大起來了!我們再也不是七十幾年前那任人宰割,毫無放抗的民族了!

一種叫“民族自豪感”的情緒充盈了我的整顆心,這一刻,我為自己是一名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的中國人而驕傲!

顧炎武曾經說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責是什麼?責有多大?我不能釐清。但是,我想,我既然生在中國,我的血液裡流淌著黃河長江之水,就得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我是一個小我,國是一個大國。這個大國是無數個“小我”組成的,我們互相依存。作為一個“小我”,一個小學生,我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學會更多的智慧,擔當起未來中國的覺醒,保全未來中國的尊嚴!

不忘國恥,覺醒未來!

《史記故事》讀後感 篇19

國小五年級作文 ,741字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是寫漢朝大將軍李廣的,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最近我閱讀了《史記故事》,終於對這位一代名將有了深入的瞭解。李廣從少年時代就隨著部隊抗擊匈奴。李廣不僅箭術高超,還體恤士兵、善於用兵,所以在戰場上讓匈奴聞風喪膽,成就了李廣的“飛將軍”之名。直至六十歲高齡他仍然領兵出戰,但就是那次隨衛青出征,因為迷路受罰,流淚自刎。

李廣一生為官清廉,做了四十年的官,家裡卻沒留下什麼財產。而他不僅視金錢如糞土,還體恤士兵,愛兵如子。每受賞賜,他總是和將士們一起分享。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都甘願在他麾下奮勇殺敵。我想這也是李廣成為“飛將軍”,一生中勝仗無數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們班級中的小組建設,北極鷗小組在上學期獲得了校“美麗小組”的稱號。他們的組長小婷應該是功勞最大的。課堂上,小組共學的時候,他們小組的討論是最熱烈的,她總是把最難的題目留給自己來回答。有時我甚至發現她將自己的思考結果告訴小組同學,讓他們多多發言,於是他們小組的發言次數越來越多,得分也越來越高。值日時,分配任務時,她總是最多最累的。同學問她,她總是說:“我做作業速度快,所以做值日的時間就多,就應該比他們多做點。”在她的帶領下,她們小組在每週的評比中都能名列前茅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老師為了促進幾個小組的共同進步,想將他們小組的一個同學和其他小組交換時,他們都哭了好幾天,這樣的小組誰願意離開呀!

建設國家原來和建設小組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需要這樣的能人志士,最重要的是懷著深深的愛,熱愛國家,熱愛將士,熱愛小組,熱愛同學。

《史記》讀後感 篇20

國小五年級作文 ,680字

最近我又迷上了一本書,它是我國的古典名著《史記》。

我很喜歡其中的鮑叔牙。管仲以前很窮,是鮑叔牙這個伯樂使他從此成名。管仲成名後,很少有人誇獎他,反而都說鮑叔牙識人才。不管管仲做錯了什麼,鮑叔牙總能夠原諒他,替他著想,這得有多大的心胸,多善良的情懷啊!我想任何人能夠擁有這樣一個朋友,都會感嘆此生足矣。

令我欽佩不已的還有鬼谷子和他的弟子。鬼谷子雖然一生隱居,也不像孔子一樣弟子三千,但他一生僅收的四個徒弟卻個個名流千古。開始是龐涓幫助魏國打下了一番大業,可是在齊國的孫臏又打得龐涓落花流水。他們雖然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門生,但是畢竟有所強弱。儘管孫臏被龐涓施以臏刑,可他裝瘋賣傻,忍辱負重,運籌帷幄,一句預言“龐涓死於此樹下”竟真的將他置於死地。在現在看來,他們兩個是同學,本應同舟共濟,但在戰國時期,他們效忠了對立的諸侯國,必將成為死對頭。

鬼谷子的另外兩個徒弟蘇秦和張儀也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故事。書上這樣評價蘇秦,“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可見他是多麼的有能耐,讓秦國在十五年內不敢對六國輕舉妄動。

讀史可以明志,在這本書中,我穿越了幾千年歷史,看到了歷史的真實和殘酷,而讓我看到這一切的是司馬遷,這一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鉅著讓我們現代人感嘆不已,並且能夠用歷史為鏡子,來書寫自己的歷史和社會的歷史。

我還沒有把《史記》看完看透,但是,卻引發了很多思索。無論是管仲和鮑叔牙,無論是鬼谷子和他的四個弟子,他們能夠載入史冊是因為不管是成還是敗,用的是智計和陰謀,都曾經影響了當時的社會。希望我們這一輩也有這樣的人才能夠閃爍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