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猶太文明史》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五千年猶太文明史》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023字生命如曇花斑斕一現,轉瞬便隨風逝去,化為塵土。唯有文化永不消散,它將流芳於世,萬古長青。眾所周知,華夏民族五千年文化史可謂源遠流長,而另一個同樣歷史悠久的民族—猶太民族卻鮮為人知。
或許,他們留給世人更多的只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裡那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喊叫。的確,二戰期間,他們曾是納粹肆意屠殺的物件。在此之前,猶太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以及羅馬人佔領,統治,雖多次反抗均被鎮壓。猶太民族和文化流離輾轉數千年,如今散佈於世界各地。猶太民族雖流散各地,但文化卻將他們緊緊繫在一起。猶太民族一直揹負著真正意義上的流離失所,這樣的遭遇不亞於民族滅亡。然而猶太人至今卻仍作為一個民族團結著,前進著。他們是堅強的民族,在所有流散、遷徙、移居過程中,從未丟棄民族文化,喪失民族精神,始終固守著猶太民族的傳統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流而不散的歷史文化傳奇。
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不僅僅取決於民族的凝聚力,良好的教育更是促進一個民族不斷向前繁盛發展的重要因素。每一個猶太孩子出生時,他的父母就會在《聖經》上撒滿香料,讓其親吻。父母用這種獨特的方式教導自己的孩子熱愛《聖經》,熱愛猶太教,熱愛讀書,熱愛祖國。在猶太人家庭裡,母親總會教育孩子,假如家裡發生火災,哪怕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搶出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那一本本世代相傳的書籍。金銀珠寶搭建起來的王國隨時會有坍塌的危險,唯有知識才能撐起一個民族堅實的脊樑。猶太人認為,生命終有結束之時,求知卻永無止境。他們為自己樹立終生的學習目標,這有別於其他民族的被動學習。學習不分何時何地,不分男女老幼,直到生命隕落的剎那學習才會停止。猶太人不但會告訴孩子人生有喜悅有幸福,更會告訴他們人生也有黑暗有失意。強調光榮歷史的同時,更要正視歷史上遭受的挫折、迫害和沒落。猶太人將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為己任,力求學習歷史不只停留在過去,更要對未來敞開胸懷。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猶太民族,曾歷經數以千計的自然災難和戰火的洗禮,尤其在二戰期間,在殘酷的屠殺面前,他們不僅成功化解了滅頂之災,還絕處逢生,使整個民族得以繼續繁衍生息。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劫難中湧現的傑出人物數不勝數。他們成功的祕訣是什麼?一個重要原因是猶太人在同自然與強權不懈抗爭中,造就了他們患難與共、自強不息、團結友愛、勇於創新的民族精神,更為重要的是猶太民族良好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傳承。這一切,無疑應歸功於文化。
所以,文化不滅,國將永存。
</p>
中國文明史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151字書的魅力
書的出現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它是知識誕生的源泉,書載著知識繞著地球飛翔,從竹簡到絲帛……隔著千山萬水,穿越千年時光,帶到一代又一代人的頭腦裡,人類文明才不會永遠在原地打轉,才會這麼燦爛。
原始人類從一個無聲的世界開始,人們為了記錄發明了文字,從剛開始把字刻在龜甲上,再到羊皮捲上,由於文字的誕生,才有了現在的書。它的出現讓人類文明有了飛速的變化,可見書的魅力對後人影響有多大。今天看到《中國文明史》這套書,讓我真正了書的歷史,讓我對書有了更深的感情。
過去人類的書是怎麼來的呢?又是怎麼做成了呢?我帶著疑問掀開了它的面紗,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它還是一捆捆竹簡,開啟來讀時會咔咔作響,那是個了不起的時代,每個人的腦袋裡都有各種各樣的想法,而且可以大膽講出來,或者寫下來。各種思想紛紛出現,就出現了現在我們知道了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家。
有一天書的敵人突然出現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怕學者散播謠言,除了醫學、藥物,卜卦、種樹類的書,其他全部燒掉,燒了整整3個月。使得許多經典書籍因為秦始皇的一把火全部失傳。
人類對書的態度,往往能決定自己的命運。項羽和劉邦在“帝國爭奪戰”時,書讓劉邦知道:哪裡人口多,哪裡物產豐富,哪裡容易防守,哪裡容易進攻。而不懂得利用書籍學習的項羽敗給了劉邦。可見在戰爭年代,書依然發揮著作用。
到了漢朝,漢武帝派人到處蒐集古書,把笨重的竹牘變成了帛書之後,把所有分過類的書收藏在書庫裡。還有的書沿著絲綢之路到了外國,可是外國被一群野蠻人佔領,把書當作燒火來取了,書一卷又一卷的被燒燬,那些美麗的神話哲學家,無比深奧的思想,科學家令人興奮的發現都將要消失了嗎?這時,一處避難所出現了———基督教的修道院,白天抄收集來的書,晚上休息。就這樣,修道院裡的書越來越多,修道院外面的書卻越來越少了。
在敦煌千佛洞,有許多商人、軍人、江上湖人……來到這裡。於是,有許多書被埋在了敦煌千佛洞。當中國人發現以後,卻不知道這些廢紙是什麼,就被一些外國人“偷”走了。當中國老學者,看到中國的國寶就這樣到別人的手裡,氣得咬牙切齒,向清朝政府報告,才將大書庫裡的書搬了回來,但是搬回來的只剩下原來的一小部分了。要不然現在會有更多的古書流傳下來。
書籍的命運往往與時代的興衰息息相關。太平的時候,人們對書呵護備至;一但戰火燃起,書又會難逃被焚燒、譭棄的命運。
而到了現在,各種各樣的精美書籍隨處可見,還出現了電子書。書從竹簡到現代精裝書,隨著事件不停地變換。可見它的魅力無人能擋。以後的書還會有什麼樣的變換,也許它們的命運就由你來決定了。
千年夢圓在今朝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00字那是理想的騰躍
自古以來,人們總是對“飛”有著許多美好的幻想。《千年夢圓在今朝》這篇課文就講述了一群辛勤努力的工作人員是把一個理想變成了現實。
火箭,一個聽起來就遙不可及的事物,我們國家是如何在短短十一年中自行研究出可以載人的火箭呢?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只用了十一年!
“有人為了工作方便,把鋪蓋搬到了車間。有人為了工作夜以繼日地想方案、改方案。”只是一小段文字,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短時間內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績了:都是因為一個個科技工作者的堅持不懈!
在我的身邊也有同樣努力的同學。她上課專心,踴躍舉手,積極發言。下課善於積累,常常抄一些優美的詩詞或短語。正因為她的努力,她才能在每一次考試中名列前茅,榮獲“學霸”美譽當之無愧。
無論在哪,無論幹什麼,只要有這樣的努力精神,還有什麼事做不好呢?沒有一點基礎的工作人員都造出火箭了,還有什麼做不到嗎?
從理想變成現實,並不用太多步。如果你開始行動了,那麼你已經成功了一半。
當火箭飛騰上天時,那是我們祖國理想的騰躍。如果你終於完成了你所有的理想時,那麼,那將是專屬於你的騰躍。
千年夢圓在今朝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921字奮鬥是夢想的繁星
“有志者事竟成。”讀了《千年夢圓在今朝》,我感受很深--因為我被那些敢於嘗試飛離地球的炎黃子孫的精神給打動了。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夢想,只要敢於去實踐就能成功。
《千年夢圓在今朝》講述了中國人民有著遨遊太空的夢想。後來,經歷了無數的失敗與挫折,終於達成了飛天夢想。
夢想是一條十分黑暗危險的路,需要用奮鬥這一顆光彩奪目、明晃晃的繁星來照亮。萬戶是我在《千年夢圓在今朝》裡最敬佩的人物,原因很簡單—-他是第一個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他是第一名偉大的飛天英雄!雖然說,他最後死得很慘,讓人覺得怪可憐的,但是,他那敢於冒險的精神卻傳遍天下,讓世間的人有著一種奮鬥追求的精神和不怕困難的品質,不僅如此,他的所作所為鼓舞了炎黃子孫,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
說到這兒,像萬戶這樣的人有很多,例如:毛澤東,他是第一個敢跟帝國主義做抗爭的人;及時雨--宋江,他是敢去與當時的朝庭做鬥爭的人;諸葛亮,他是一個不怕周瑜、曹操的人。只要你擁有著奮鬥這顆明晃晃的繁星,成功的大門隨時替你敞開。
這也讓我想起了當時的經歷:我的夢想是當一名作家,但是我的作文並不好,用別人的話來說,就是個流水賬一本。記得那個下午,老師讓我們翻開作文看,我很是不好意思——我的作文才得七十多分,太丟人了!這該怎麼辦,這該如何是好?
“小利,你把作文給我看一下吧!”同桌小包親切地說,“我可以幫你改一下。行嗎?”
我很彆扭,但最後我還是給他看了,他邊看邊用紅筆不停地畫來畫去,像極了一位正在批改作業的老師。過了大約十幾分鍾,他轉過頭,晃了晃手中的筆,嚴肅地對我說:“小利,你不是很想當作家嗎?那你就得奮鬥,得學會積累呀,因為每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都是通過積累,才百鍊成鋼!你明白嗎?”
他說完,頓了頓,繼續說:“小利,作文還你,好好想想吧。”
我聽了,點了點頭,接過作文,默默地拿起了書……
奮鬥是夢想的繁星,奮鬥一時,幸福一生。我相信一句話:“有志者事竟成。”
《美德少年,我心中的明星》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269字讀了這則報道,我深受啟發,是啊,只要有美德,誰不能成為人們佩服的人呢?
美德少年,他們每天做好事,漸漸小的好事變成了大的,讓人們都知道的好事。韓橋中心小學的張一凡和楊潘每天都默默無聞地做好事,現在他們已經成為同學心目中的美德明星了。淮陰小學的蔣驍揚和李潤澤在親人和朋友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這些美德少年誰不是從小事做起的呢?還有被評為“江蘇省第二屆美德少年”的夏倩倩,她從小體弱多病,與奶奶相依為命,除了上學以外還要照顧奶奶,但她有樂觀向上的精神。
在我們的周圍也有美德少年,他們也在默默無聞地做好事,他們最終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真人”。
《美德少年,我心中的明星》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335字明星,對我們來說肯定是望塵莫及。而美德明星,只要有一顆願意去行動的心,我相信每人都能做到。
看完這篇報道,我愣住了。一個個“小明星”把我的眼睛都閃花了。他們的事蹟不算大,都是小事,可偉大的事蹟,都是從小事開始的,我真的自愧不如。雖然我做過一些小事,但比起他們,差遠了!張一凡、王露雨、夏倩倩……他們有的關心父母,非常孝順他們;有的關心班級體,熱心服務;還有的見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他們做到了自己分內的事,還時刻想著幫助其他人。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從小事做起,慢慢地養成好習慣,漸漸做出更大的好事,也成為一個美德明星。其實美德很簡單,你只要行動起來,見老師打招呼、見人遇到困難就幫助,這就是美德。
只要我們努力起來,行動起來,我們也能像報道中的明星一樣,成為一個美德新星。
千萬個明天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18字人生是什麼?我常常思考著這個問題。
《千萬個明天》這本書的主人公海瑟微在美國的泰國度假卻因為一次海哮失去了爸爸。本是一場幸福快樂的旅行,對海瑟微和媽媽來說卻是一場災難。但人生亦是如此,它總在你猝不及防地時候丟給你一場考驗,讓你措手不及,讓你去堅強面對,讓你去成長。
在人生的考驗中,我們會學會在淚水中面對生活的無常,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學會給予別人愛,學會快快長大……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我們在痛苦中完成了自己美麗的蛻變。就毛毛蟲在變成美麗的蝴蝶之前,也要經歷一場及其痛苦蛻變。
故事的主人公海瑟微在失去爸爸後,學會了照顧媽,也懂得體貼媽媽,已經能冷靜面對生活的無常。她已經成功蛻成蝴蝶,展翅飛翔在浩瀚的天空了。
成長中,有繁花似錦,歡樂有趣的美好時光,也會有草木凋零的時候,但我們要記住,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還擁有著千萬個明天擁有著美好的未來。為了千萬個明天,活在當下,快樂地過好每一天。這,就是人生。
《今年我們小升初》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584字《今年我們小升初》是我在暑假中看的最精彩的一本書,這本書講的是主人公漣漪轉學後參加頂級小學—心得小學的小升初“戰爭”。漣漪剛來到心得學校,同學們都嘲笑她,她在那裡找不到一個朋友。但在以前的學校裡,她有一個十分要好的朋友—馨心。在漣漪每次傷心、失望的時候,馨心都會安慰她;在她考了好成績時,馨心總是為她喝彩。但是現在換了一個學校,換了一個城市,她便再也找不到一個知心的朋友。那個離別的晚上,漣漪的眼睛已是淚水迷濛……
這本書就是這樣,帶領著我們和主人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一起憤怒,讓人身臨其境。後來慢慢的漣漪和同學們開始和睦相處了,漣漪也沒再整天憂傷著,而是和同學們度過了一個快樂、值得回味的學期。第二個學期,漣漪班上轉來了一個嚴格得出奇的張老師,張老師是一位品德和學習兩手抓的好老師,正是因為有這位老師,她們班才會在年級中成為尖子班。
這本書不僅內容豐富,讓人看了心潮澎湃,而且好句子也十分多,比如“自信是賣出成功之門的第一步”。漣漪剛轉來時,她就是靠這一句話才自信,一躍成為年級中的尖子生。“自信是邁出成功之門的第一步”我覺得這句話也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方法。正是因為你自信,你才會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畏懼任何困難;正因為你自信,你才擁有必勝的決心,正是因為你自信,所以你最棒!
這本書更讓我知道了學習的痛苦是一時的,學到的東西是一生的!
《李太白全集》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950字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說過“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前人對一代詩仙李白的讚揚。我有幸讀到了《李太白全集》,這部國學經典,也使我對李白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李白,字太白,這本書收藏了他一生大量的詩文,也反映了他浪蕩的一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的豪邁氣魄體現在自理行間之中,他仗劍走天涯的背後,是雄渾的氣概,也有對父母的思念,孝子之心也許如黃河止水奔流而下吧。“舉頭望明月0,低頭思故鄉”名山大川雖然美,怎敵思鄉一片心。看似放蕩的軀體下是一個滿是憂愁的心,家鄉和親人如針如刺扎著這個青年。漂泊在世上,也許只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呼美酒”才能與爾同消萬古愁吧。可惜借酒消愁愁更愁啊,為了名利仗劍來到京城,到頭來卻一無所有。這萬古之仇何時能消亡,又怎能去消亡呢?也許只有“今朝有酒今朝醉”麻木了自己,才能得到些許安慰吧。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在唐朝這個人才輩出,詩文絡繹不絕的時代,真正有才識的人,真正絕妙的詩卻屈指可數。在眾人心中,李白是仙,是聖,但在李白心中,他只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罷了,他賞識人才,欣賞人才,更珍惜朋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他,也許就是那君子,那聖人吧。他視朋友為親人,對朋友的出行愁上心頭,他無法阻止,也無法跟隨,能做的也許就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是仙吧,孤獨而悽清的夜晚,他忍住悲傷,與月共談,與影共飲,瀟灑之下是一個堅毅的靈魂,在他心中,也許孤獨,是一種成全吧。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他風流,他不羈,有人指責他,有人嘲諷他,他充耳不聞。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是浪漫詩人,也可為情所困,他的哀愁有誰會看懂,他的嘆息誰知為何。只有一盞離愁孤燈才會久伴在身邊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聖賢是什麼,我不會知道,也許李白就是吧,收下憂愁,一壺酒,一把劍,一個人,帶著希望吟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篙人”
李白是浪漫詩人,浪跡天涯,漫走江湖,他有情有義,他放蕩不羈,他是真的仙吧,不僅詩仙,人也仙。酒量比天天自愧,詩文賽仙仙不如。唐來盛世文人多,瀟灑天地唯太白。我這隻笨筆也只有班門弄斧作詩一首來表達對李白的欽佩了。
《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669字【篇一:《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散文的歷史很久遠,無論是對國家大事的一些評論,還是對生活瑣事的一種感悟,散文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近期選讀的李漢榮作品的風格就是在細膩之中不乏一些男人應有的一種氣概。
總的感覺,李漢榮的作品凝練、灑脫,文章一氣呵成,細微之處可以見到作者的真功夫,他的文字功底雄厚,其作品在樸素的文字之中卻能給予讀者無限的感慨。當你在品讀文章之時,文字會將你帶去作者心中的桃花源,那裡“不知秦漢,無論魏晉”,那裡擁有著他兒時的自由、純真和快樂。
作者在文章中更多寫得是他的母親,可見作者的母親對其本身的影響之巨大,他對其身邊的一花一草、一鳥一石皆有細微地觀察,當然“格物”的確很重要,但真正的“致知”才是一篇散文的精髓,也是我們這些後輩們要學習的思想。作者用獨特的視角去詮釋著那些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與人之間最普實的情感,在他的眼中,萬物都是有靈智的,這就像一位得道的高僧,反而比常人更加放低姿態去看世間百態,看到的往往比常人更多,所以說“站得越高,望得越遠”並不一定全對,最起碼做人不一定全對,只有切實地放低姿態,才能真正做到通地氣達天理。
說老實話,我其實最有感觸的是作者的外婆,一位在文化大革命受盡摧殘的地主婆,當一個人被永遠定性了之後,人就會對未來失去信心,更何況這種定性要牽連著一系列的打罵侮辱,到最後自然會身心俱疲。作者外婆心中難免會有成噸的苦水,就像孟子說過的“所惡有基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作者的外婆為了維護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選擇了死亡。
記憶最深刻的是文中曾寫到作者的外婆臨死前喝了一口清水,這水裡究竟有什麼值得作者的外婆留戀的呢?這讓我迷惘了很久。或許這僅僅是一朵將凋零的花對莖和葉的最後一絲眷戀吧。哎,我們要去珍惜身邊的親人,他們遲早會一個又一個的從我們身邊離去,我們該怎麼辦,親人的逝去是一種比死亡更恐怖的事,珍惜每一段時光,每一縷陽光、每一份緣份,千萬不要到了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
人終究是人,要被七情六慾所控制,但這何嘗又不是件好事呢?這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不再冷漠,同時藝術也因此而生。人生在世,無非就是緣,能活在世上已經不容易了,無論過程多麼精彩,結局終究是一杯黃土,想想當年豪言壯語,到頭來什麼也沒有帶走,就像一座山,無論怎麼都是山頂最吸引人,然而等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向上攀時,孰不知山頂上是亙古的嚴寒。
其實,我們只要在活著的時候留下什麼給後人,這就足夠了。李漢榮應該是想把他一生歷程的感悟留給我們讀者,讓我們更好地做人罷了。
【篇二:《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初識此書,是素淨的封面,卻只見幾字寥寥,如—李漢榮散文選集。
由此可知,鉛華如水淡淡成。壓平了的紙張上,一行行天空樣的文字橫貫其上,文字不是因為它有多麼華麗而使你感動,而是文字中的一面如水明鏡,文字的澄澈,使你窺見你心中感動柔軟的角落,使你感動的是一顆有文字的心。
文字是真實的,它所擁有淺淺的呼吸都是它的每一個韻律,我喜歡他文字中的每一片天空,一葉菩提,一沙一世界,讀漢榮的文字有如陳時的月光的昏黃久遠是一幀過去的書信。《一碗清水》中印著一位老人窮盡了一生的執著,追求著水一樣的純淨的尊嚴。親人給的總是最貼心的溫暖,《外婆的手紋》中外婆便如一名藝術家會針織縫補,自然之景是從那雙巧手中呈獻而不同時代的人,自是擁有一門時代所給予的技巧,然,時代過了,人民熟悉的就變成陌生的,人民篤定的就變成懷疑的,李漢榮的文風大致便分成二類,一類抒情寫親人,二類嘆息大自然,人燈對自然的糟粕迫害便從義憤填膺的語言中流露而出,相較,我似乎還是偏於喜好溫暖的親情,像冬日的太陽,明亮又不熾熱,溫暖而又安寧。
想起一文《頂針:一生的戒指》突然想起一名廣告:女人,一天的公主,十個月的皇后,一輩子的操勞。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天再難再也得咬牙渡過,所以才是過日子。頂針就是這樣與母親手中力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身上的傷是以光天之傷心承後天之痛,做活時那一枚小小的銅戒指又藏了幾分痛得執著,十指連心啊,頂針上一個又一個集合的密密的針眼,是母親多少次痛了,累了,苦了,欲淚了,又罷了,反覆吞嚥的情啊,心上扎滿了密密的針眼,卻裝作完好,痛對知苦對樂,頂針連著心,必其曉心之苦,天天地繞指而轉,像飛旋的螺,不斷奔走,奔出一個我們得以廕庇的世界,母親用溫暖的心把我們包裹起來,用足夠多的溫柔包裹我們內心的反叛,黑暗,任其爆炸,飛裂,仍以笑面對,華美的鑽戒戴了一生,卻只有一枚銅戒指能陪了一生久遠,痛卻不服,像一個反反覆覆的夢。
其文貌不揚,意卻濃,如一杯春茗,餘香久久未散,卻留得滿脣滿齒餘香。
【篇三:《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作文】
年末前的一週,我讀完了《李漢榮散文選集》。在2014年收官的同時,我一年的閱讀也圓滿的劃上了句號。
李漢榮,陝西勉縣人。著有詩集《駛向星空》、《母親》、《想象李白》和散文集《與天地精神往來》,還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這本散文共91篇,分為6大章節,每個章世都有一個突出的主題。從文章上看,作者的寫作風格側重於語言描寫,但也兼顧了內容情節,更讓人感覺思想深邃。至於題材,那更是妙趣橫生卻又發人深省,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散文集,因此我幾乎每一篇都進行了較為仔細的品讀,但我依然要挑出幾篇與大家分享。
讓我感觸最深的文章應該算是《我們為什麼活著》。該文以白雪與古樹等景物為切入點(似乎與主題不著邊際),逐漸引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為什麼而活了?要知道,人之所以活著,當然靠自然與眾生的護持和養育(作者的觀點)。然而,我們可曾想過回報自然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就已經認為向自然索取是天經地義的了。可是,人應該明白,如果索取“透支”的話,大自然將會報復人類,到那時人類將無法生存下去。因此我們必須對自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敬畏大自然的一切。但擁有感恩的心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自然。永遠將感恩掛在嘴上的人和破壞者一樣可鄙,只有付諸行動才是真正的回報自然。愛護自然吧,就像它愛護我們一樣。
《為生靈哭泣》是一篇動物題材的文章,講述了幾種動物的悲慘下場(如羚羊、虎、錦雞、狐),讓人看了深受啟發。自然賜予了這些動物生命與生存的領域,而人類卻為了自己的貪慾不斷地“向外擴張”,逐步擠佔這些動物的生存空間,掠奪它們身上一切寶貴的東西。坐在金字塔頂的人類啊!殊不知自己正在將塔基的石塊一條條地抽掉。動物們依舊那麼慷慨,但這恰好助長了人的貪念,它們不知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而人類的高樓卻越來越多。這直衝雲宵的高樓,哪裡是混凝土堆成的,材料分明就是獵人的黃金,和動物的骸骨。
《生命何其不易》同樣是寫動物的不幸,然而與前一篇文章不同的是,這些動物不幸的命運在人眼中是十分合理的(如豬、牛、羊、狗等)。動物們身上的特點原本是它們生命的特色,然而這也成為了他們悲劇的源頭—人類看上了這些特點。從後半部分內容來看,作者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檢討”。(這其實是在抨擊人類的暴行)。我承認,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我們必須要“犧牲”部分動物,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生存手段越來越利益化,這也導致了許多不應該有的屠殺浮現在人們面前(或者不為人所知)。人類正處於盲目的利己主義深淵之中,也許難以自拔了。但是,只要我們依舊心存善念,去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死亡,我們的心靈仍可以得到“救贖”。請記住:生命何其不易,人類沒有資格過度地掠奪它們。
作為人類,我們正處在這個世界的頂峰,可如果沒有自然與其它生物的存在,人類也將無法立足。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能永久地維繫下去。
【篇四:《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今天,我有太多的話要對那雙手錶達,但那雙手早已回到夜的深處。”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家境貧寒或是身份低下的人,內心卻埋藏著一份善良與真誠。
品讀李漢榮的散文,讓我更加懂得愛的真諦,以及在我們生命中的過客留下的美好記憶……
其中,《黑夜裡的那雙手》一文令我尤為感嘆。當我第一眼看到這篇文題的標題時,就不時聯想起鬼片中的刺激性的片段。正因為如此,我就帶著好奇與期待讀這一篇文章,最後才知道是自己錯了。
文章的內容主要是:“我”小時候,一個人走夜路,因為害怕而坐在石頭旁,這時地主婆王嬸拍拍“我”的肩膀,叫我不要害怕,並領“我”回家。
作者因此感觸很深。雖然王嬸並不是“我”的母親,也常被他人辱罵,捱打,但在“我”的心裡,王嬸是一個善良的人,就如同“我”的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文中花大量的筆墨對王嬸的手進行了描寫,以一雙握滿老繭的手從而來突出主題“這雙手傳達的是愛意和溫情。”
殘酷的生存給王嬸的是粗暴和凌辱,但她的善良換來的是我久久的懷念。在我們的生活中,像王嬸一樣處境的人有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嬸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些默默奉獻的人應永遠懷念在我們成長中。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懂得懷念,懂得感恩的心,把他人給你留下的“記憶”好好珍藏於心中。在我們的生命中,就應該有這樣的“過客”,且行且珍惜,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
記得在我四五歲時,去了趟鄉下游賞,當地的鄉民都十分熱情,我注意到了一位老奶奶,身穿一身破舊的短衣裳,處處打著補丁,鞋子也是破的,但她面帶笑容,把手中的玉米遞給我,我連忙退了一步,“奶奶,還是您吃吧,我不餓。”奶奶還是強把它推進了我手中,令我
感觸極深……
如果每個人都能報著“感恩的心”,即使是貧窮落魄,我們也照樣能做到!
【篇五:《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語言是一個人皆可夫的妓女,而我卻要把她改造成純真的處女。”詩人奧登如是說。如果說作家的任務是為了體現語言的神聖性,那麼李漢榮無疑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李漢榮對時間與自然幾乎有著一種天生而發自內心的崇拜,我讀他的《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便清晰地表達出了他的這種感情。杜甫詩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歷經悠悠十載滄桑歲月,吐露出的文字自是優雅,想必李漢榮正是因此才寫了這篇文章吧。
的確,時間之流浩浩蕩蕩,相比之下人太過脆弱也太過渺小,“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恨不得掛長繩於青天,系比西飛之白日。”何不能說明千百年來世人對時間的珍惜,但很可惜的是時間有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一馳千里,絕不回頭。若是這世上有什麼人可以令時光回溯,那麼我相信,只要他提條件,絕對會有無數人為之赴湯蹈火。然而時間沒有彈性,一切總會有盡頭。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那麼我們又為何要生存下來?不,人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到這塵世間走一遭的,何為人生?—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無盡的事業,此之謂“人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確實短暫,若不倍加珍惜,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已是喪盡了意義,而回首過去,也必是悵然若失,憾而無用了。所以說我們應趁此時大好時光,去做一些我等必做之事,這樣我等才不會“空悲切”。
人生有涯,活的有無價值,不在乎生命長短,而在於是否做了有意義的事。鄧稼先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殫精竭慮,吳孟超九十多歲仍征戰在手術檯上,王進喜為中國石油鞠躬盡瘁,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的時間卻換來了碩果累累,青史留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生命已然在紙面上得已延續下去,要我來說,這才是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壽比南山”,是真正的“長生不老”。
所以說,朋友們,千金難買寸光陰,何不以今日之努力換他日之嘆息?相信這樣我們才會度過一個充實而豐富的人生!
【篇六:《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自然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這日益喧嚷的世界裡,鮮有人能夠敏銳地捕捉住它,甚至都難以給出讓自己信服的答案。正如許多文章中所感嘆的那樣:住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中,我們已離自然越來越遠。此時,我讀到了李漢榮的文章,他那清新還帶著一點童趣的語言深深吸引了我,跟隨者它,我似乎看到了更深邃,更瑰麗的自然……
在李漢榮的文章裡,他描寫最多的是那些看似簡單而又稀疏平常的事物。他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賦予了他們鮮活的個性。正如書中對狗尾巴草的描寫:“狗尾巴草,那麼天真地守在路邊,誰家的狗丟了尾巴?遍地好看的狗尾巴,令千年萬載的孩子們想找到那一定很好看的狗。”他把最普通事物的情態描摹得出神入化,讓人腦中不自覺地浮現出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似乎一切都渾然天成,自然之趣在他的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次細讀,我發現李漢榮的的散文中散發著一種對自然的尊重和感恩—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在《為螞蟻讓路》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螞蟻的隊伍前駐足的一件小事。當我們急著趕路時,我們是否會留意到腳下那一列小小的隊伍?我們又是否會停下急匆匆的步伐,只為等待他們平安通過?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螞蟻的生命太過與卑微,甚至卑微到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但李漢榮注意到了,他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一切,而面對奉獻者,他也常常抱著感恩,乃至懷著愧疚之情,用心靈去與之交流—這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到底怎樣去面對自然?
在碧山綠水白雲之間,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深沉的愉悅。日常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無傷大雅的蠅頭小利,與這遼遠和純白相較,顯得太過狹隘。大自然教誨你,也修正你,使你對生存的理念,有了些許新的調整。
從李漢榮的文章中,我逐漸明白,自然的本質就是自然二字,大自然是一個整體,它不會刻意去改變什麼,也不會刻意去破壞什麼。四季更替,春華秋實,都只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罷了。在人生的旅程中也是如此,有些不重要的東西,該放手就放吧,順其自然,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同時,我們要對周圍的事物心懷尊重和感激,人類與自然從來就不能夠分開討論,尊重自然,就是在尊重自己,感恩自然,也就是在感恩自己。
李漢榮的文章不長,但他以清晰、鮮活和易於領會的描述,最充分地展示了人類與大自然相親相近、密不可分的聯絡;並由此延伸,甚至改變了我們對於大自然乃至世界的印象,使你獲得生命最重要意義和價值的領悟。
【篇七:真實的心和眼—讀《李漢榮散文選集》有感】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看見夾頁上作者介紹中的一張照片,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年人正眯著眼睛微笑著,給人一種人畜無害的感覺—儘管這麼形容一個人的確不太適合。
這麼一本厚厚的散文集,隨筆佔了許多,他的散文中也有許多是描寫農村的。字裡行間帶著一種懷舊,又蘊含著天真純樸的農人情懷,像是一大筆精神財富。整本選集分五大節,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節“動物的眼睛”。每讀完一篇,都實在難以相信作者是何以寫出這樣的文章,描寫的是牲口,卻讓人感覺像是真正的,與人類一樣富有智慧,甚至有著許多人類身上幾乎泯滅的特點。
在《動物的眼睛》這一章中,作者說,許多人說,動物沒有心靈,那動物的眼睛還是心靈的視窗麼?但他又否認了這個說法,因為他看見了動物眼睛後的心靈,作者通過那些動物的眼睛,看見了虔誠的心,懺悔的心,純潔的心。我確實是第一次閱讀這樣的文章,將動物同人類一般描寫,我也彷彿通過這些文字確確實實地看見了那些有心靈的動物。我曾疑惑,同樣有許多描寫動物的文章,但是為什麼唯有他的文字,真正讓我震撼感動呢?大約,是因為他真的看見了,真的感受到了。
也有一篇名叫《感恩》的文章,而這感恩卻同其他文章不同,因為這篇文章通篇不是感恩那些食物,用品,自然,而是感謝它們的來源—動物,蟲子,世間萬物的生靈。閱讀這些文字,作者彷彿是在描寫感恩父母,感謝朋友一般。還有那篇《為生靈哭泣》,一種即將滅絕的種族,一隻做成火鍋的公牛,一隻被做成皮衣的狐狸,一頭被做成虎骨陣痛貼的老虎,一直被做成佳餚的錦雞,及,一篇野味餐廳啟事。
我感到諷刺和噁心。
是的,人類便是為著些不知何的理由將他們殺害。為了吃?為了穿?大概,還有好奇心?亦或是虛榮。總之,以第二人稱視角中所描寫的那些動物的慘狀、下場,我感到的是罪惡感。還有真實—難道不正是如此?
正是如此,為了將他們殘殺,為了美,拔去他們的皮毛,為了健康,取他們的骨做藥材,割下他們的陽物壯陽。這正是真實的事,發生的事,被坦然接受的事。而我卻感到罪惡—大概字裡行間,我已將他們當做同類。又或許,是因為我正是那些吃著野味,穿著羊毛衫的人中的一員,卻假惺惺地在這寫著將他們當做同類。
我彷彿能看見,一隻披著人皮的野獸伏在臺燈下寫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