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或是“歸回完整”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或是“歸回完整” 篇1
“碎片化”或是“歸回 ,762字你是否還記得,是什麼時候,你擁有了第一部手機;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裝上了QQ,微信;是什麼時候,第一次使用了自拍功能?你或許已經記不得了,就彷彿他們從來就在你的身邊。然而,事實上,第一臺觸屏手機的發明,距今也不過十幾年罷了。
如果你見過一個沒有手機的老年人的生活,你將會發現這與我們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截然不同。老人早上醒來,去公園鍛鍊,回家後就是休息,三餐,看報紙,看電視,然後到了晚上八九點,就是睡覺時間。而我們呢,在幾乎全部的時間,我們永遠拿著手機,平板,電腦。就好像這些電子產品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電子產品中,所有的由碎片集合而成的資訊佔據了我們的一切,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社交,我們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思維也開始碎片化了。書架上的書籍蒙上了灰塵,而手機卻一刻不停的被握在手中;筆筒裡的水筆逐漸乾澀,而鍵盤卻被手指不斷的敲打。碎片化的生活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蠶食了我們原本豐富多彩的生活,我們幾乎已經忘記完整的生活該是什麼樣子?除了自己,我們彷彿已經沒有了親戚,朋友,同學,同事,而取代他們的卻是QQ上的頭像,微信中的代號。許多完整的記憶開始隱藏在腦海中的某個角落被漸漸遺忘,而碎片化的網路新聞,八卦,卻開始越來越多的入侵我們的頭腦。
你可曾記得輕巧的筆尖摩擦紙張的聲音;還記得翻書時微風拂過面頰的愜意;還有沒有記起,親朋好友在一起時是如何的輕鬆快樂?碎片化的知識,碎片化的思考,碎片化的人生。也許有那麼一天,我們自己也變成了碎片,我們不再重要,我們的存在變得毫無意義,只要輕輕的一按刪除鍵,我們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放下手裡的手機吧。開啟書本,拾起筆墨,讓我們沉浸到書香中尋找快樂;聯絡關愛你的人們,吃個飯,聊個天,分享彼此的喜悅,釋放我們的愛心。讓我們把所有的碎片合起來,變成我們完整的人生!
站在碎片化時代思考完整 篇2
站在碎片化時代思考完 ,884字“碎片化”這個新詞伴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而逐漸變得眾人皆知。對於“低頭族”而言“碎片化”正是他們的生活狀態。
人們發現,“低頭族”原先也是要充分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後來卻逐漸地將自己的時間“碎片化”了。當時間“碎片化”後,要去深入鑽研一件事就變得非常困難了。我們知道連貫地操作一件事,比碎片化地操作效果好得多。碎片化看似同時執行了多個任務,而每個任務的完成效果往往都不如人意。
“碎片化”還讓原本親近的人日漸疏遠。因為當我們自豪地邁入“自媒體”時代,我們可以從網路中獲取海量資訊,人人都有一塊自己的領土。我們能時時刻刻記錄自己的趣事,再分享到“朋友圈”,來自各地的“好友”便可通過留言採訪當事人,每個人既是觀眾又是記者。這使身邊至親的人不再是精神寄託,而遠在天邊的陌生人卻讓我們記掛在心。“碎片化”讓我們接觸更多陌生人,卻對身邊朋友逐漸畫地為牢。
但是,換個角度看,“碎片化”也並非那麼一無是處。“碎片化”也確確實實地給人們帶來好處。
古人歐陽修說過:“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歐陽修能把每天的時間碎片用來做文章,這樣看來,歐陽修算是利用碎片化時間的鼻祖了。其實今天我們也能做到,甚至做起來更加便捷。我們手機的客戶端可以提供豐富的資訊,讓我們在碎片時間輕鬆地閱讀一本好書,雖然不能細細品味,卻也可以讓我們不無所事事,提升修養。
“低頭族”也能在“碎片化”時代占上便宜的。他們可以在乘車的時候購物,輕鬆地貨比三家;在吃飯的時候觀看教學視訊,聆聽知名教師的教誨;甚至可以在逛街的時候談成一筆生意,保持與客戶緊密聯絡……
“碎片化”終究給我們帶來的是便利還是麻煩了?我覺得“碎片化”是將人與人差距逐漸縮小。交流“碎片化”讓人們更容易和陌生人交流,也讓熟悉的人更難深刻地交流;“碎片化”拖累了優秀的人前進的步伐,也同時讓落後時代的人更快地彌補上差距;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可以讓追求進步的人獲得更多有用的資訊,沉迷在“碎片化”生活中也讓不求上進的人感到虛假的充實。
如何看待“碎片化”時代,這是值得每個期望完整人生的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碎片化的生活與完整的個體 篇3
碎片化的生活與完整的 ,698字在時代日新月異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生活也逐漸被碎片化。那麼,遇上碎片化生活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仍保持個體的完整與充實?
我有時候很不喜歡現在的一些社交軟體。大家也許會有過相似的經歷,曾經有一段時間你和某個人在社交網路上聊的火熱。然後過了一段時間,你們開始不再這麼無所不談,又過了一會兒,那人徹底消失在你的生活裡。因為現在的大家已經習慣了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社交軟體,已經習慣了碎片化的社交,所以不厭其煩地在螢幕那頭等待另一個人回訊息的行為倒顯得有些愚蠢。反正這是在網路上,反正大家都這麼做,那麼就算我突然在別人的社交圈裡消失也沒有關係吧?反正大家也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碎片化的生活。
我突然想起早些年的時候,那天過節還是別的什麼我記不清了,反正就是在那天,有人給我寄了一份信。我回想收到那封信的心情,有驚訝有喜悅有感動,還有一些說不清的悵然若失。現在這年頭誰還寄信呀?以往我們所說的“寄雁傳書”,所說的“信箋魚書”早就被如今碎片化的生活所取代。可我還是很欣喜,欣喜於現在還是有人在寫信的,欣喜於還是有人沒有被生活所同化,欣喜於還是有人記著初心,保持著個體的完整。
說真的,有時間的時候,多去看看書寫寫文章。也不要東一本西一本碎片化的閱讀,耐下心來好好地看完一本書。若是不盡理解,便放下一段時間,然後回過頭來再去閱讀。這能使自身充足,有跟高的眼界。
閒暇時,花些時間,可以給自己的朋友或筆友寄一封信。交流一些最近的生活與趣事,不也是一件樂事嗎?
固然我們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可還是能夠在緊跟上社會步伐的同時,使自身不被同化,不被碎片化。而保持個體的完整與充實也並不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啊。
碎片化的是生活還是思想? 篇4
碎片化的是生活還是思 ,1025字在這個高科技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已然離不開我們,人們開始樂而不疲地選用碎片化的方式開始生活。
簡單的讀書,方式也與以前大相徑庭。如今只要開啟百度手指輕輕一點,便會得到成千上萬的連結,我們只需要看看哪些閱讀量比較高、點贊人數比較多,就可以毫不費力地開啟它們,擷取其中碎片化的資訊資料。回憶過往,孔子有翻閱《周易》韋編三絕,蘇軾有讀《阿房宮賦》撒然不倦,平生寫了不少佳文。就算近代文學家也沒有單單一個不翻閱經典著作卻只一味靠拼接採用那些碎片化的資料寫成大作的。
可為什麼人們寧願擷取這碎片化的資料也不願花時間去看看經典,為什麼人們寧願咀嚼這“碎渣”也不願在“大餐”面前逗留止步。
碎片化的資訊給人們帶來滿足感和快感,人們只要動動手指,大把大把“資料”便到手了,靠著稀散的資訊沾沾自喜完成了“大作”,在順手給發帖人一個贊一個好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無條件相信那乾癟沒營養的內容,而那些實實在在的大著作卻無人賞識,甚至被人惡意改編用不少網路語成低俗的東西卻受到不少人的青睞。人們越來越傾向那些拼的支離破碎的東西。
資訊時代也少不了不少app的參與,許多社交軟體就例如微博微信,不少人離不開它們,無論社會上有什麼風吹草動人們第一時間得知一定是在這些軟體上而不是看新聞看報紙。我曾經親身目睹過一件事,前段時間網上瘋傳著一段兒子打父親視訊,不少人發表著自己的“大道理”指罵那位兒子,可就在第二天,一段視訊又穿出來說是父親做了對不起兒子的事活該捱打,這下有不少人自作聰明開始評論父親的行為。可試問在坐有當事人麼,拼著這碎片化的視訊真的能肆意指責麼?簡簡單單的例子,不少明星,因為網友憑藉道聽途說來得碎片化資訊開始捏造發表評論硬生生逼死不少明星!
真正碎片化的單單是這些資訊資料麼?
然而,人們的思想逐步開始受到改變,腦袋漸漸成為另一個碎片化的場所,面對問題,開始用腦袋裡的碎片化東西東拼西湊組織答案,且任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答案含金量極低。並且養成了單方面有一點碎片化的訊息便開始發表自己的言論,不管這些言語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慢慢的社會上瀰漫著這種風氣?有一點點碎片化的訊息便有不少人便冒出來興風作浪。使不少人以這為樂趣,同時扭曲其他人的思維。
碎片化資訊就例如一張撕碎的紙,即使你拿膠水沾在一起可無論也不能拼的天衣無縫,相反到處是裂縫。
碎片化的資訊怎樣利用,大概是隻能看過一眼吧,真正需要的是你腦子中的“過濾器”,這樣才不會使自己的思想成為碎片,不會依賴碎片化的一切。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回鄉趣事 篇5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1201字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有的是繽紛多彩,有的是震怒悲憤還有的是哀傷感嘆;那你呢?在你的生活縫隙中,又是怎樣的呢?你會為此而感到歡樂、憤怒或傷心嗎?還是有別的不一樣的生活經歷或感受?
在我的生活碎片中,有的燃燒著瘋狂的怒火,有的沉浸在委屈的痛苦中,還有的一不留神,“撲通”一聲掉進了藏著糖果的蜜罐中。
其中有一個碎片發生在我的老家爺爺奶奶的山芋地裡。隨著國慶長假的如約而來,我們一家也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回鄉的路。
告別了城市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鄉下的夜顯得特別的安靜,我們在鄉下的第一天晚上睡得很香,或許是一天的旅途勞累,也或許是枕頭上的麥穗香味具有催眠作用,躺下後便呼呼沉睡下去……
天漸漸地亮了,朝霞映紅了整個天際,奶奶家的大公雞早早站在院牆上扯開喉嚨大聲報鳴。這個點,爺爺奶奶已經在地裡幹活了,可我們還在舒服的被窩裡呼呼大睡,做著香甜的美夢。
“不好啦!不好啦!”我被這急促的叫聲吵醒了,睜開朦朧的雙眼,我看見滿臉焦急的奶奶正拉著媽媽的手說:“哎呀!你爸真是的!只顧著幹活,剛剛從地裡刨出來兩袋山芋,轉眼間就不見了,不知道被誰偷走了,真是個沒良心的。”“媽,您彆著急,我們再到地裡找找看看。”媽媽安慰著奶奶。我一聽家裡的山芋被偷了,一個骨碌爬了起來,穿著睡衣就往田裡跑。當我看著爺爺滿頭大汗的刨著山芋,而袋子裡只有零星幾個可憐巴巴的山芋時,內心已抑制不住我的憤怒之火,這個小偷的行為簡直太惡劣了!這可是爺爺奶奶每天辛勤耕耘的勞動成果,而這個小偷卻不用一絲一毫的代價去“拿”走它們,去享受別人的勞動果實。看到爺爺彎著腰,還在不停的忙碌著,我的整個心又沉浸在無比的悲傷之中。我要化悲痛為力量,為爺爺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爺爺一起刨山芋。想到這裡,我快速的回家去拿鋤頭。我推開爺爺家院子的門,頓時眼前一亮!鋤頭的旁邊,那兩袋山芋好端端的臥在那裡。難道是山芋自己飛回來了?心中的怒火與委屈頃刻間蕩然無存,我驚喜地邊往地裡跑邊喊:“奶奶,奶奶,山芋找到了!山芋找到了!”
奶奶聞訊回到了家:“啊!怎麼會在這裡。”奶奶感到特別的驚訝。
“阿姨,那兩袋山芋是我放的”聲音從我們的背後傳來,鄰居王叔叔路過停了下來,又說:“早上經過你們家田裡,看見你們老兩口在忙碌,你們年紀大了,我擔心叔叔扛不動,就沒和你們打招呼,直接搬了回來。阿姨,麻煩您和叔叔說一聲。我還有點事,先走了。”說完,王叔叔就步履匆匆的走了。我們甚至還沒有時間感謝他,原來好心人還是那麼多。
這次的事讓爺爺奶奶非常的感動!同時也深深地觸動了我。每次見到王叔叔我們都會對他說謝謝!而王叔叔總是說鄉里鄉親的,相互幫助也是應該的。而我每次聽見王叔叔這麼說,心裡總是暖暖的。是呀!人與人之間就應該這樣,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這樣的社會才會更和諧、更有愛!
當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你有什麼感想?我的感想是:把一切不美好的東西全部扔進蜜罐中,讓它們也嚐嚐甜的滋味兒!
碎片化的生活或許是完整 篇6
碎片化的生活或許是完 ,546字在科技發展如此迅疾的時代,完整的時間被網際網路的加入衝擊成碎片,但這又有何妨,碎片化的操作認真對待;碎片化的時間輕巧掌握。此般的結合,又何嘗不能夠變為一個整體。嘗試著拾起碎片,那麼,在這心浮氣躁的時代,能夠銜接出一個沉穩的自己;在這個滿是抱怨失敗的人群中,獨樹一幟,站在失敗的對立面。
“書籍是人類成功的階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人們沉浸在此中的時間及興趣越發濃厚,也許每天僅有碎片的分秒鐘會厭惡網際網路,轉而無所事事,對望發呆。但或許這段無趣,簡短的時間能夠成為成功的階梯,試著品讀一小篇的名著短文,回甘其中的知識道理,瞭解為人處世的門道。長此已久,碎片化閱讀變成完整的一本書,帶我們走進另外一個奇妙是世界。
在一生中,沒有誰能夠獨自而活,當然如今的社交也儼然從室外搬進了室內,沒有過多的利弊,我想是科技發展的催生效應。但不同於現實的繁瑣,碎片化社交更為自由。沒有繁多的步驟,省去約定會面的尷尬,而是能夠隨時按照興趣社交到同道的好友。或許這種網際網路碎片化社交更傾重於志同道合,留下了最質樸的交流。由此可見,碎片化社交織起一張和諧的社交網,帶我們融進屬於每個人的世界
碎片化已不再陌生,只有好好利用及安排,才能讓自己變得更為優秀,就像積累的碎片也能成為一塊塊的拼圖,拼湊出完整的生活影象。
碎片化的時間?完整體的夢想 篇7
國三作文 ,1037字一天的開始,從清晨的鬧鈴開始,明明是歡快的鈴聲,心中卻是一點都愉快不起來,倒是有幾分壓抑的感覺。匆匆忙忙洗漱好,換上有著太陽味道的校服,別上校徽,胡亂塞幾口早飯,背上沉甸甸的書包往學校趕。
走在通往學校的小路上,近幾天總是陰雨連綿,踩過路上的小水窪,濺起的水珠打溼了褲腳。腦子裡一遍遍過著正在構思的小說情節,答應了讀者的題材,雖說寫的都是短篇,但每篇都凝聚著我的心血。
趕在早讀之前到校,卻還是不免被班主任數落了幾句。交完作業坐回位置,隨手“梳理”幾把快要飛上天去的短髮,拿出書開始早讀。鈴聲一響,便起身去收作業,統計著同學們交作業的情況。當然,在這期間,我這個班長還要分配一點精力管理班裡那群不省事的“猴兒”。
忙碌的一天從現在正式開始。那麼,現在和我一起深呼吸—迎接碎片化的一天吧。
快速調整好狀態上課,邊聽邊記,時光匆匆流走,一節課也就這樣和我們揮手再見了。下課十分鐘,大家也顧不上什麼休息不休息了,補作業的補作業,臨時抱佛腳背單詞的背單詞。我也是一刻也停不下來,拿著筆趕畫稿,學校不可能帶著工具過去,就只能用鉛筆打底稿,回家了再加工。
中午也是兩三下把午飯解決了,這也是小學養成的習慣了。迅速的做完習題,繼續著沒畫完的原稿,必須爭分奪秒,現如今,繪畫人才越來越多,不抓緊著少得可憐的時間,你就註定被著碎片化的時代拋棄。
眨眨眼,一天也就這麼過去了。回到家,一點點把繁多的作業啃完,再畫著今天的稿子,一筆一畫描繪著世界的顏色,也只有這個時候,我是真正的放鬆,真正的快樂。
因為喜歡韓星,所以在網路上也會有著各種各樣刺眼的諷刺之語,每天自然也是要抽出時間回覆的。
一天的時間,短短的24小時,花幾個小時學習,用幾個小時畫畫、寫小說,抽幾分鐘迴應黑粉……碎片化的生活像是充斥著我的生活一般。但是,若要問我碎片化究竟是是好是壞,恐怕我也無法回答。我的老師曾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事物都沒有完全的絕對”。所以我也不能給碎片化的生活冠以“好”或“壞”這樣的判定。
不去評論他人,就我而言,零碎的時間都用在畫畫之上,雖辛苦但樂此不疲。畫畫這條路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勤學苦練,挑戰不同畫風,才會得到他人的認可。
也許我的生活是碎片化的,但不可否認,我的夢想卻是個完整體。或許我年紀尚小。做事還是一腔熱血,可是,這個時候不拼一把,以後又何來勇氣去踏足其他事物呢?
或許,我們還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兜兜轉轉,但只有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負初心,才有可能走出迷宮,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碎片化生活是福是禍 篇8
記敘文 ,1073字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時間也被炸成了碎片。學生每天早早起床,爭分奪秒地趕去學校。上班族每天起早貪黑,風風火火地趕去上班。同樣的時間,做同樣的事。有的人每天能夠收穫滿滿,有的人每天卻碌碌無為。
碎片化生活是福是禍?還得看你怎麼掌握。
A同學他的媽媽每天早上都會叫他起床。但他老是磨磨蹭蹭的,賴床十幾分鍾才肯勉強睜開他的惺忪睡眼。匆匆洗漱過後,他在等待媽媽做早餐的間隙裡,拿起了手機,饒有興致地翻看著。不緊不慢地吃完早飯,再起身去學校。可他耽誤了太多時間,時間快來不及了,不得不跑去學校。他飛奔著,好像這周圍的一切與他無關:汽車在路上疾馳著,行人疾步向前走去,連天上的雲都加快了腳步。時間像飛馬一樣快速地過去了。他總算是及時到了教室,“剛好8點。”他一邊氣喘吁吁,一遍慶幸地說,“可算是沒遲到!”到了教室,他沒有時間複習,只是自顧自地忙著。
B同學每天早上鬧鐘一響,他就準時起床。洗漱後,利用早餐的空隙,他複習好了要背的單詞。與媽媽道過別,他就向學校走去。路邊的樹上又冒出了新的嫩芽兒,張大爺又早起晨跑了,鳥兒在樹上打著哈欠。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平凡而又美妙的早晨。他一邊走路,一邊喃喃自語揹著古詩,嘴角揚起了一抹自信的微笑。早早到了學校,離上課還早。他便拿出書來開始早讀。
A同學早上急急忙忙,什麼事也沒做好。B同學悠然自得地做好了所有事。
放學過後,A同學急忙趕回家,連路邊新綻放的小花他也不捨得多瞧一眼。到了家,喘口氣,喝杯水,看看電視就快要吃飯了。吃過飯後,他才開始做作業。在學校上課時偷偷開小差的是他,容易犯困的也是他,所以許多重要知識點都沒聽到,作業很多都不會。而他做作業時還聽著音樂,時不時翻看翻看手機,效率也很低。夜深了,打著哈欠的他才完成作業。
B同學回到家後,簡單地休息調整後便開始做作業。上課時,他積極主動發言與之互動,老師教的知識他都能夠熟練掌握。做起作業來“下筆如有神”。到了吃晚飯的時候,他的作業已經完成了大半。專心致志地做完該做的事情後,就是屬於他自己的閒暇時光了。他喜歡彈鋼琴,聆聽著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從黑白相間的琴鍵中躍出,手指靈活跳動著,優美的曲調迴盪在屋子裡,迴旋在城市裡,飄蕩在夜空中……伴隨著悠揚的樂聲,這一天結束了。在夢裡,有小矮人和仙子在跳舞,也有他對明天的期待與嚮往。
A、B同學對時間的掌握度不同,生活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既然生活在這碎片式的時代,掌握好碎片時間是必不可少的。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讓這零零碎碎的小時光,發揮出它們最大的光亮。把一筆一畫連線起來,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生活亦是如此。
碎片化生活,是好是壞 篇9
碎片化生活,是好是壞 ,825字“碎片化”,這個詞大家可能並不常用,但事實上,在我國,生活中許多形形色色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當今,生活本身,就是碎片化的。就拿我們高學生群體作為例子,由於學業壓力重,時間少,內容多等等緣故,我們會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去從書本中不斷地獲取資訊:一天早上,你在公交車上,一邊啃著饅頭,一邊複習英語默寫的內容:課件,你拿出一本習題,不斷地尋找解題方式:又或者,晚上就寢前,你躺在床上,腦中不斷地回憶課堂的內容和新的知識點……學生平時的上課時間都是整段的,稱不上是什麼碎片化,但在有些時候我們總能抽出一些時間,五分鐘,十分鐘,一刻鐘,來進行學習任務。再拿社會人士作為例子,工作的人或許會在短暫的休息時間拿出手機,刷刷微博,看看新聞等等。在當今這樣繁忙的節奏中,我們不得不將一些事情碎片化來進行處理,這是有好處的,這能大大地利用整段整段“任務時間”間的小小間隙,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有很多,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獲取那麼大量的資訊,這件事是好是壞。
由這個問題引出的就是碎片化的資訊了。在現在大資訊流的社會裡,單一而詳細地獲取一件事的資訊有時是不可取的,這時候就要選擇資訊的量,而質要放在第二位。做到這一點,那只有提煉資訊最重要的幾個點,並對其進行概括。比如網路上的新聞,我們並不需要了解得非常透徹,需要的是僅僅是“知道這件事”這種程度,那我們就需要儘可能地大量地讓精簡的資訊流入腦中,而不是整塊整塊的事件。但隨之而來的是弊端。精簡的資訊有它的好處,但最明顯的問題是再精煉的語言總是會捨去一些有用的資訊,大資料,但並不準確。反之,整塊資訊雖然需要大量時間去閱讀但可以讓人留下較深印象並對事情經過有更加透徹的瞭解。
綜上兩點,碎片化生活是有好處的,它讓我們節約了很多的時間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了大量的資訊,但他帶給我們的東西往往有一部分是不準確的,有誤差的,因此,我認為,在快節奏生活中在適當的地方對事件進行碎片的處理,才是最恰當的做法。
碎片化與完整的自我 篇10
碎片化與完整的自我作 ,1215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填充了一些人們先前無法做到的空缺,似乎使我們更加完整。而事實上,這一完整卻在另一種程度上使我們變得破碎。
碎片化就是網際網路技術帶來得影響之一。碎片化將一件完整的事物打破,把它分散給個人去完成,也為不同個體所取用。有效實現了當代快節奏社會的極致追求—效率最大化,所謂使原本限制的時間,有限的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但於我而言,對於一些事件,碎片化在剛開始時或許能帶來顯著的成效,但是到了一定階段之後,它就失去了更高效的可能。為什麼呢?因為,碎片化是我們將一件既定的事情分散開來去完成,將最後得到的結果再拼起來成為一個看似完整的結果。就好比機器完成了一個專案的執行就立即轉入下一條指令,沒有過多的思考,但是人不一樣,人類的行為包含著思想。當我們連貫地做一件事情時,我們往往可以在過程中查漏補缺,並且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嘗試獲得使它更加完善的方法,這就是使整體功能大於各部分之和,成就了更高的效率,而不僅僅侷限於完成單一的任務上了。
再者,我還認為,碎片化或許能使人知道更多,但卻難以使人理解更多。眾所周知,人類區別於動物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人具有各自的思想,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的處理不像大多動物一樣是出自本能的反應,而是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分析它,理解它。這裡就不得不說到“資訊”—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最豐富的東西。獲取資訊的本意是為了獲得對一件事物的瞭解,但當一件完整的事件資訊被切開來傳播,這就使人們對於一件事物的理解更加趨於不完整,從而使其獲得的理解與認識也不完整。因為破碎的資訊缺少原本整體的邏輯性,進而使人的思維產生偏差以及難以獲得對事物的本質認識。長期如此,人們就逐漸易於被碎片化的資訊影響,如此一來,就與開始時我們想要的更完整的思考與理解的本意相背了。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讓碎片化的生活過多地佔用我們的思維,而是儘可能地去完整地看待、完成一件事情—即在思維上保持必要的完整性。這樣我們原本的思考就相對不易於被影響,保持思維的邏輯性與敏銳度,並且深入探尋本質。從而讓我們的獨立的思考與精神更加完善,成為更“完整”的人。當然,除了在理性思考一些事情之外,在對於情感的體驗這一類偏於感性的事物中,“完整”也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比如,欣賞一場完整的不被打擾了藝術作品展、珍惜一段完整的感情。這裡的完整不止使我們自己與思維更加完善,更體現了對另一方,諸如藝術家、親人的尊重,同時,對於他人思想的尊重與認真。而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保持這一態度也是使我們自己在生活中獲得獨立與尊重。
處於網際網路技術發達下的資訊時代洪流中的現代人,他們被證明更易感到迷惘與困惑,如果面對充斥的碎片化事物的當下,我們如果不保有自身思維的完整性,我們將和所適從呢?所以,“碎片化”能夠大幅提升做事效率的同時,“完整性”卻使我們保持相對完整的自我,從而不易於再感到孤立無援,使我們生活得更為堅定且從容不迫。
“碎片化生活”是把雙刃劍 篇11
“碎片化生活”是把雙 ,1132字目前人類正處在資訊化的社會當中,資訊的數量、廣度,仍然在不斷擴大。“碎片化”便也隨之產生了。
而這種發展所導致的碎片化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工作、生活的忙碌,資訊量之大,使得整體性當中的差別日益明顯。整體中的各個部分因滿足不同的條件又有不同的需求,便從中瓦解了,這就是“碎片化”。
“碎片化”可謂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特徵,既然它一直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也就意味著一定程度上,我們的發展離不開它的作用。如今我們在市面上看見越來越多的媒體,有關於網路新聞的,有關於娛樂的,都被細化成許多不同品種的媒體,其原因就是“碎片化生活”所導致的,面向不同的大眾,針對目標客戶群,媒體所報道的內容分類為各種不同的資訊,滿足不同的需求,確實提高了資訊傳播的效率。如果沒了這種“碎片化的資訊”,可能我們還要花費大把的精力在篩選上,為生活壓力雪上加霜。
資訊的廣為流傳當然也會促使交際圈日益變寬泛,“碎片化”便又一次起到了重要作用,“碎片化的交友”,這應該就是前人所說的:“人以群分”。在這裡“碎片化的生活”所起到的作用,使我們能夠在人際關係上少走彎路,減少更多矛盾。
由此看來,“碎片化生活”能夠順水推舟,在繁忙之中助我們一臂之力。但是不要忘記“碎片化”它仍然是整體中的一部分,我們發展的目標是區域性之和大於整體。而“短板”的害處又是極大的。
發生在我們身邊顯而易見的就是人們消費水平的不同,而通常這種不同都以群體的方式來體現,城市被分成不同的區域,有的地方高檔品牌雲集,有的地方卻只是能夠滿足日常需要。
當然,這種隨處可見的差別並不足為奇,人們從事的職業不同,收入的不同,生活的習慣不同,這些“碎片化生活”的現象導致了“碎片化的消費方式”影響了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理念,看似順理成章,但是這種不同的產生,一開始並不明顯,是因為不斷地鞏固著,反覆著,便成為了現在的形勢,而這種鞏固與反覆至今也沒有一點想要停下的意思。這樣的“碎片化”便導致了貧富差距的不斷嚴重,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大弊端,這樣的“碎片化”絕對是應當避免的。
在先前所提及的各類媒體中,之所以能使得資訊傳播的效率變高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在編寫文稿時抓住了讀者心理,突出那些在一目十行的掃描中絕不會落下的關鍵詞,沒有了描寫,只有直接的資訊,表情達意都變得機械化。那麼這種思考的簡單化,不正是在使我們漸漸變得麻木、浮躁,變得不符合當前發展所需的“人腦配置”嗎?
如今“碎片化生活”是一把雙刃劍,所以我們既應當重視如今“碎片化”的社會特徵,又要有整體性的觀念,將“碎片化生活”的優勢發揮到最大,而不能完全習慣於“碎片化生活”使得自己思考阻滯,非簡要內容不看,失去生活的情趣,只為生存而活,也不能任由“碎片化”發而轉變了它影響人類的方向。
震驚!原來碎片化閱讀是這樣的 篇12
震驚!原來碎片化閱讀 ,1011字這個標題是否讓你感到似曾相識?你是否在各大新聞平臺、或是長輩間瘋狂轉發的微信推送中粗略一眼瞥到過與其類似的文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它們往往抓人眼球讓人忍不住動動手指點進去閱讀,實際內容卻毫無營養,頗有幾分“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味道。
這在本質上和我們對碎片化閱讀的評價相差無幾:表面上便捷充實,實則沒有深度。縱觀我們“波橘雲詭”的網際網路,各式各樣的碎片化閱讀層出不窮:不論是瀏覽微博上噱頭十足的時事新聞,微信公眾號裡的冷知識科普,抑或是斷斷續續地看完一本電子書……相較這些雜亂無章不夠全神貫注的閱讀方式,似乎只有在雲捲雲舒風輕雲淡的午後,邊啜飲清茶手捧書卷,邊跟隨作者的思路遨遊在書本這方寸之間的小小天地內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然而先彆著急贊同,在這之前請捫心自問:“你做得到遠離碎片化閱讀嗎?”
閱讀的最大功能雖然是增加知識深化思想,但誰規定閱讀就不能是單純地在短暫的閒暇之餘得到些樂趣,或是找些茶餘飯後和友人一起時的談資?碎片化閱讀是現今社會科技發展與生活節奏加快的必然產物,被拆分的時間導致我們在很多時候無法像以前那樣永遠都有足夠多的時間去進行完整的紙質閱讀。我們無法也毫無必要去杜絕碎片化閱讀的發生。
不僅如此,碎片化閱讀同樣可以變得有意義有深度,重點在於如何去進行碎片化閱讀。打個比方,如果說普通的閱讀有如現成的一幅名畫,需要我們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去細細地琢磨、品味,那麼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塊塊散落的拼圖,初時乍看得到的只能是雜亂而零碎的資訊,但經過系統的拼湊與梳理後便能夠成為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貯存於腦海中。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僅僅用“好”與“壞”的隻言片語去評判這兩種閱讀方式,它們的優劣轉化只在於你是否掌握了閱讀的主動權。如果你是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長期地在碎片化閱讀中去有意識的積累,那麼久而久之自然會受益匪淺。詳細的方法我就不再贅述,網上隨便輸入個關鍵字都會有大把大把的教程。
從閱讀這一小小的角度來看,沒有人能夠否定傳統閱讀對陶冶情操與培養習慣等的作用,也沒有人能夠肯定碎片化閱讀就是淺陋無意義的:它們二者相輔相成,不要拘泥於閱讀的形式,唯有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方式才是正道;發散開來想,碎片化閱讀映射了我們的時代,在變化的洪流面前,有人隨波逐流,有人一味抗拒。前者早已在起伏中失去自我,後者永遠無法體驗到順流而上的惠處。
寫下這篇文章,我渴望成為第三種人:我們順應海浪,我們親自掌舵。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追求“完好”的夢想 篇13
在“碎片化”的生活中 ,824字“碎片”是指零星破碎的物片。就好象我打碎的飯碗,散落在地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每次媽媽都會緊張地對我說,別碰那些“碎片”,不小心會被割破手指。記憶裡的碎片,有打碎的碗,有打碎的魚缸,還有打碎的雞蛋,那些“碎片”背後總會有一個不太開心的故事。
今天老師和我們講述了一些不同的碎片—“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資訊、“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這些碎片摸不到,也看不到,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周圍,彷彿我們的生活也是“碎片化”的。
在懵懂中,我尋問了爸爸,查閱了字典,還求助了我的電腦。不知覺中,我運用不同來源的知識“碎片”,拼接成我對“碎片化”的理解。碎片依然是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卻增加了靈活、個性的含義。當我在電腦中輸入“碎片”,查詢資料時,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找到了一本書,名字裡也有碎片,《文明的碎片》講述了餘秋雨先生在祖國山水之間,拾起中華文明的碎片,又重新組成了現代人新的文明。
那麼“碎片”是好還是壞?這些“碎片化”的生活,帶給我們的是成長的盛宴還是感官的陷阱呢?又如何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追求“完好”的夢想呢?
我雖然只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知識的來源卻是多種多樣,就象一個個碎片的組合,它們來自老師、來自網際網路,還有些來自大自然,來自人與人的交往……而學習這些知識的時間也是碎片化的,我會利用早晚班車的時間背誦單詞,也會利用晚飯的時候,看“自然傳奇”;頭腦清醒的時候喜歡做數學題;心情舒緩的時候喜歡讀語文……
“碎片化”的是我學習的時間和途徑,而“完好”的時我學習的目標,媽媽說這好象是萬花筒,雖然是由玻璃碎片組成的,卻能帶給人是無盡的想象和快樂。因為人巧妙的利用了這些玻璃碎片。所以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能享受到盛宴還是掉進陷阱裡,取決於家庭薰陶,取決學校的教育,更取決於我們自己。不要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失去判斷,迷失自己;要有明確地目標和計劃,巧妙運用身邊的“碎片”,在生活中追求“完好”的夢想。
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對還是錯? 篇14
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對 ,840字題記—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如今所有的東西都如同一副拼圖般散開來了,成了一個個碎片,所以當我們再次想把它拼成原來的樣子啊也許就難了。
現在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所有的選擇都已經變成多項選擇題而不是單項,例如你看書可以在電腦上也可以在手機上;更可以在紙質書本上。當你想買一樣東西的時候,同一樣的東西不同的價格,可能真的會讓你產生“選擇恐懼症”。造成這些原因的根本,或許是時代進步的太快,人們來不及適應罷了。
那碎片化的時代的到來,是對還是錯呢?
我認為是弊大於利的。首先現在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空餘但是微少的時間。你會在這段時間幹什麼呢?看書?遊戲?散心?我想大部分人會選擇第二種或者第三種。可是當你去做了以後,你會感覺自己好像變“懶”了,不想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也許更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今天也就還剩一點時間了,不如明天再去做吧,今天就好好放縱一次吧!我只想說那麼也許你真的被碎片化所主導了。
當然碎片化的時代也有優點,他提供了人們許多更新更開放的思路,讓人們的選擇多樣性,可是為什麼我認為是弊大於利的,是因為太多的人們無法準確利用,反而越發糾結,導致最後走錯了方向。
那究竟改如何改變呢?
最重要的應該是你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認識。你對事物的認知是對的,那麼你使用它的方法也大多是正確的。例如當你有一道難解的題的時候,你可以藉助於筆記本與書本的幫助,但卻應該減少手機對於你的幫助,手機會增加你的依賴性。如果你使用了手機很可能會被一條訊息或者一個軟體所吸引,那麼你與你難解的題才真的是漸行漸遠了。
其次你應該懂得時間的寶貴,每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但是每個人的使用方式都是不同的,你可以蓋上被子矇頭大睡一天,也可以出去與朋友們增進彼此感情。因此你會發現每個人的二十四小時又都是不一樣的,長或者短都是靠你自己所決定的。
碎片化的時代的到來已是必然趨勢,既然如此不如抓住時機,多做幾件不讓自己後悔的事情。這樣才能發揮碎片化的真正意義。好了!又過去了二分鐘……
碎片化,到底是好是壞? 篇15
碎片化,到底是好是壞 ,775字網際網路的誕生帶給了我們一個新名詞。碎片化。網際網路就像絞肉機一樣絞碎我們的生活,硬生生擠入我們的生活。很多的雜誌,報刊,甚至語文閱讀題目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到過碎片化帶給人們的危害。碎片化帶給人浮躁,讓人無法沉下心來,使社會的節奏日益加快,讓人感到喘不過氣,讓人無法真正的體會到生活的本真。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碎片化真的沒有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嗎?
我想未必。我承認,上述這些缺點是真實存在的。但他同樣將一個新的概念傳輸給了我們。假如我們能將碎片化出的時間加以更好的利用,結果會怎樣?
其實這種概念早在幾千年前就以某種形式存在了。2000多年前的阿基米德,利用洗澡中的碎片時間,研究出了幾世聞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幾十年前,陳景潤利用了他所有的碎片時間,將人類離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又推進至了最後一步……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許多著名的事件和科學定理均是在碎片化的時間中誕生的。而我們何嘗又不能利用我們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呢?
在上中生活了幾個星期的我對此深有體會。軍訓的內務整理時,在碎片化的時間討論一點問題,提高內務分數;下課時利用碎片化時間整理一下大腦思緒,做一會兒作業;在食堂排隊時,利用排隊的碎片化時間思考一道題,或是背誦一篇古文,十幾個單詞……既然我們有那麼多可利用的碎片時間,為什麼要讓它被網際網路佔據呢?這樣的時間利用好,會使我們的週末多出幾個小時,甚至半天的時間。讀一本好書,去一個地方散心,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借用網際網路給出的碎片化概念,將網際網路的碎片時間化作自己的可支配時間,提高效率,在空出的時間裡,幹一些能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的事情。這樣讓碎片化的網際網路帶給我們的缺點,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而我們則可以利用這個概念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更美好。所以碎片化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他有自己的兩面性,我們要合理的深層的看待它,並讓它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碎片化生存——進步還是退化? 篇16
碎片化生存——進步還 ,860字現今,誠然,所謂“碎片化”這一詞深深影響乃至困擾著我們的生活。而“碎片化”本身,真的只是一種社會現象麼?
碎片化一詞首次大量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文獻之中,原意為“將完整的個體分割為諸多零塊”,而其歷史根源則是當時主流媒體又“泛眾傳媒”轉型為“分眾傳媒”,更加關注於“這一類讀者想要讀什麼”而演化得到的
嗯,很好。“碎片化”其實是來源於消費者被媒介的細分,換言之,其起源於最初步的“大資料”的應用—即通過你過去的關注推斷出你未來想要看到什麼。
我想,碎片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事實上我們一直在“被碎片化”當中,例如讀《論語》等經典時沒有人會提倡一位初學者一下子讀完,更多的則是讓其分為若干部分逐一研讀—“完整的個體分為諸多零塊”,我們的學校將一天完整的作息劃分為不同的課程,亦是“完整的個體分為諸多零塊”……從這點來看,“被碎片化”是一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種時代的潮流所導致的必然
而碎片化又是一種科技進步的體現。現在的移動資料如此發達,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網上傳達然後以近光速傳遞至每一個希望看到的人手中。這就直接導致了碎片化時間的產生,而碎片化時間則直接導致了各種“碎片化”的起源……例如我在每週日有一小時的空餘,那麼我可能在沒有碎片化時就會無所事事,但事實上我可以用它來看一篇文章或是瞭解一個數學定理等等—我沒有能力,亦是沒有信心去堆積數十個週日的一小時去研讀完一本文學經典或是學術著作。而試想如果碎片化的生活不存在,那我只能華大量整段的時間去學習一部厚厚的典籍—那該有多枯燥。
或許當我寫下這些時我的思維仍是“碎片化”的思維,畢竟一切對現象的評估都要建立在一種特定的價值體系中。而我此刻恰恰有的就是“碎片化”的評價體系與價值觀。不過,畢竟現在時代的碎片化下除了專家,常人很難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綜上,我想說的是,若是我們無法不被碎片化,那就應該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利用好碎片化對我們帶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
碎片化——人們的福星還是災難? 篇17
碎片化——人們的福星 ,907字在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人們整塊的生活時間都逐漸被碎片化了—購物不用到超市把一個月的生活用品統統買好,只需開啟手機,商品便通過快遞送到家門口;存取款不限於銀行和錢包,只要掃一掃二維碼,錢款就靈活地穿梭於人們的賬戶之間。碎片化生活為人們帶來的便捷數不勝數,它在不斷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
伴隨著各種快捷通訊軟體的出現,社交方式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們的社交不再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範圍之內,它像被撕裂的一張紙一般散落在世界各地,讓五湖四海、素不相識的人們成為親密的朋友,甚至可以通過視訊通話面對面談笑;聯絡親友也從書信和電話演變成了發微信;約時間、開會等需要籌劃的事務也變得輕而易舉;在流行的消費軟體上,各家餐廳的菜品和評分清楚地排列著,不加思索就能挑到滿意的餐館。網際網路生活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每分每秒都能被利用起來。人們存在於萬千碎片之中,而碎片之間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溫暖與問候。
網際網路彷彿是上帝降臨的福星,為人們帶來太多的便利,但俗話說“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碎片化生活正在悄無聲息地害著我們。碎片化社交給居心叵測的壞人可乘之機,通過社交的不真實性牟取錢財,獲得非法利益。
碎片化閱讀同樣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原有的好習慣。掌上閱讀雖省去了隨身帶書的煩惱,但現今用手機汲取知識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滿目的言情、玄幻小說,花邊新聞,它對青少年的思想與認知起著消極的作用。網上毫無遮攔的汙穢的語言,也成為迫害青少年的一大“殺手”。當充斥不良資訊的碎片鋪天蓋地、魔爪般向我們伸來時,誰又能潔身自好,抵禦它們的侵擾呢?而現在的我們,又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獲得一次心靈的洗滌了呢?人們的專注心開始消退,看書的時間分裂成碎片以後,知識純淨而又甘潤的洗滌變得大打折扣。當人們終於認識到後果,想要逃離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被碎片緊緊纏身,無法自拔。
碎片化的生活,是“天使”還是“魔鬼”,是福星還是災難,靠的是人們正確的利用和抉擇。“出淤泥而不染”,在網際網路四通八達的今天,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態度與認知。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正確把握自己,才是碎片化生活裡最動聽的節奏。
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好是壞 篇18
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好是 ,877字在學業繁忙的高中階段,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許多碎片,這些碎片在組合的同時,也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方便或煩惱。
學校的晚自修,儘管制定了許多嚴格的規定,為我們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能夠不受干擾地自習,但分心也難以避免。偶爾巡邏的老師經過,我情不自禁地抬起頭,剛寫了一半的題就沒了思路;前排的同學與同桌互動發出的細小動靜,又將我從書本中拉了出來,注意起他們的交談。每一次抬頭,都意味著時間被碎片化,此時,學習的效率直線下降。
學校裡,每天有七至十節的課程,這樣學習的時間被完全有規律地分割了,雖然有時上節課的內容還來不及充分理解,下節課就開始了,但不得不說,不用整天扎堆於同一門課程,還能有下課休息放鬆的時間,的確提高了每天接受知識的效率。
在家中,面對堆積如山的練習本冊,我抑制住內心的煩躁,關上門,拿起筆。剛寫下第一行字,就響起開門的聲音,是爸爸,他要來照顧我房間窗臺的花。強忍想要站起來大吼的衝動,耐心等待他澆完最後一盆花走出房間關上門後,我重新回到作業的懷抱。正當我全神貫注分析著複雜的數字和符號寫著壓軸題時,又傳來了門把手的聲音,媽媽端著水果,想讓我休息一會兒。想了許久的過程被打斷,我對著媽媽爆發了在我心頭燃燒多時的怒火,看著她的臉逐漸陰沉,我意識到闖了大禍。果然,媽媽在書桌角上用力放下盤子並一聲不吭把門關得“啪!”一聲響。接下來的作業我都無心認真完成,一天的心情也變得灰暗。思緒一次次被心情打斷,我終於停下筆,決定利用音樂放鬆自己。
第二天下發作業時,當我看見錯題佔了一半就知道作業的效率與心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自己的時間被碎片化分割,情緒會變得不穩定,既影響了做事效率,又毀了心情,卻無可奈何。
但是不得不說,有時碎片化的生活不乏好處。將生活的時間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意味著不會因為長時間拘泥於同一件事情而感到無聊,可以有效完成更多的任務,期間的少許放鬆保證了每件事情開始時的精力充沛。
即使有時碎片化生活顯得十分雜亂,不能全身心投入,我們也不能否定它的某些好處,在緊湊的日程間隔中喘口氣再完成下一碎片的工作,也是可以提高完事效率的好方法。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篇19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 ,1014字自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之日起,人類便開啟了計算機技術和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短短23年後,便有了美國的阿帕網問世,作為現代網際網路的雛形,阿帕網的出現註定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日新月異。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資訊變的越來越便捷,只要你身處地球上網路訊號良好的地帶,你便可以在區區幾秒內將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給你的親人朋友。這樣的即時交流方式,必然是兩百年前孤身一人來到美洲大陸求學、和母親通一份家信需要整整一年的容閎先生所無法預見的。但是網際網路的“速度”,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從最早席捲全球的iPhone4,到悄然崛起的國產品牌小米、華為,智慧手機的出現以及日益加速的城市節奏,使得人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小碎片。歐陽修的《歸田錄》中曾提到:“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顯然,早在宋朝,人們就有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意識,更別說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通勤時、飯桌上、睡覺前、甚至是廁上,依靠手機利用起了碎片化的時間,或閱讀,或聊天,或瞭解時事熱點。
但當這種現象過了度,其結果也會與目的背道而馳。據統計,今年1至10月,上海市共發生致人死亡交通事故690起,其中由開車接聽電話、玩微信等“其他妨礙安全行車的違法行為”引發的死亡事故高達204起,佔29、6%。而一直為市民所詬病的“酒後駕車”導致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為19起,僅佔2、8%。這類人過度利用細碎時間的行為不僅沒有達到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的目的,反將自己置於生死一線,忽視了遠比碎片時間更長的未來。網際網路和智慧裝置的發明,本該是服務於人類,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便捷的,絕非為了斷送自己的幸福,乃至性命。
再反觀碎片化時間這件事本身,就真的只有好處嗎?鄭燮曾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提出:“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碎片化的閱讀時間短而分散,要深入研究文字難度極大。這樣對於書中的內容匆匆而過,除了消遣,又能給讀者留下什麼呢?不只是讀書,社交也是如此。不同於從前的書信往來以及電話短訊,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通過“朋友圈”這種方式來交流生活,所謂的朋友也只是“點贊之交”,倘若真的遇上了什麼麻煩,試問又有幾個人會對你伸出援手呢?
網際網路的存在,著實讓生活變得便利了,但是“碎片化”的天平究竟是偏向了利還是弊,一切還是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裡。
是什麼使我們習慣於碎片化閱讀 篇20
是什麼使我們習慣於碎 ,1052字那時,當我拿起川端康成的書,準備細細閱讀,細細品味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很難靜下心來完全沉浸於書中。那種對所有閱讀愛好者來說親人般的“代入感”消失了。目光開始渙散,內心逐漸煩躁?那時,我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已經變得碎片化。
是什麼時候我開始願意親近由網路推送的文章帶給我的一時快感,而放棄閱讀的呢?
恐怕首先就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在手機上瀏覽真是太容易了。動動手指,劃劃螢幕,五花八門的公眾號飛速彈出,姑亂紛紜的知乎答題迅速鋪滿你的螢幕。它們通過連續的新鮮內容,不斷刺激你的大腦,讓你始終處於“啊!又知道了新的東西!”的喜悅中。我們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獲得了新東西”的刺激裡面。而不久,我們就會被這種感覺所俘虜,就像史學博士廖峰說的那樣:“人或成為碎片化資訊的奴隸。”
再者,現在社會的腳步越來越快,宛如一個漩渦,飛速旋轉著,同時把我們每個人的時間攪得七零八落。有人說,碎片化生活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一開始很同意這句話,並且決定從自己的閱讀習慣開始重新把我的生活整合在一起。我去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希望它能幫到我。而諷刺的是,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卻是零零散散地在碎片時間去翻閱它。待真的翻到最後一頁,抬起頭來,滿心裡都是“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麼”的茫然疑惑。這種情緒,反倒比書更讓我清醒。
其實碎片化閱讀,於我們學生來講,大多數時間是被迫居多。且不論在學校的時間被嚴格的作息表進行了細細劃分,在週末、在假期,作業、課外班,各種各樣關乎學業的東西爭先恐後地擠進我們的課餘時間,我們自然沒了用來閱讀、用來思考的大段時間和精力了。自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自身造成的。“讀書是需要思考的,但我已經很累了,這些閒暇時光我更願意用來刷刷微信放鬆一下自己。”我的一個好友曾這麼說。坦白來講,我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於我們的思考能力來說,是有害的。
我們可能不能完全扭轉“碎片化閱讀”的局面,但我們總有一些辦法去改善它。比如,當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先考慮如何將其納入自己知識體系。亦即在腦子裡回想你的知識網路,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絡起來。另外,關於讀書,我們不用追求“讀完一本書”,而應該追求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什麼東西。讀書應該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讓自己去遷就它。
“碎片化”已是當今社會的常態。我們可以嘗試在此基礎上探尋它的原因,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若能讓自己的生活仍留有大段時間以供自己來閱讀思考,那是值得珍惜的事;倘若不能,那也無妨,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一樣能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