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思考真的正確嗎相關作文20篇

“正確”的思考真的正確嗎 篇1

國二作文 ,1079字

“電腦,手機,平板”…。隨著越來越多電子產品的普及化,人工智慧這一原本生僻的詞彙也逐漸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能既快捷又迅速地提供大量有用資訊的它立刻脫穎而出,領導著今天新的潮流與文化,不僅如此,對人工智慧探討的話題也層出不窮,像最近流行的賽博朋克,科幻大片,末日廢土等擁有大量人氣的熱門IP話題更是體現了大眾對人工智慧“人類化”的憂慮與好奇。

但蘋果公司的總裁庫克卻不那麼認為。

在釋出會上,他鏘鏘有力地說“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但人工智慧化的思考就真的不應該被提倡嗎?在最短的時間裡做出最“正確”最“重要”的回答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確實,人工智慧的優點毋庸置疑。但同時作為一串冷冰冰的程式設計程式,學習它的思考方式無疑是弊大於利的。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正確的思考呢?對此,我有幾點不成熟卻已足夠的建議。

第一,在思考問題前,我們先要通過各種有益途徑來培養自身相對趨於大眾審美標準的正確價值觀。思考問題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因為思考方式和觀念的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的回答。但人工智慧卻沒有這一概念,它只會結合關鍵詞搜尋到無數個大資料,卻沒有能力去按自己的價值觀或意願來結合實際情況去給出最好即最合乎常理的回答與建議,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助紂為虐。在人際交往中,那些為了阿諛奉承你而說出最和對方心意回答的人帶給別人的價值往往比不那些會因為你觀念不符合社會大眾審美標準而和你一起磨合回答和想法的人對你的價值來得強。

第二,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常懷一顆同情與理解的心。人與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內心;一個則罔顧後果,毫無同情心。自古以來,人們所有的美德都是從同情與理解衍化而來的。社會中,常有些毫無同情心與理解心的人以嘲笑他人為樂,無論何時,擺在他們思考問題的首要條件都是他們自己。這種人不僅違背了大眾所認識的“美德”,更是“遺臭萬年”。試想一下,如果社會上都是這種自私自利,毫無同情心的人,會多麼消極煩悶。而相對的,只有富有同情地去思考,為他人著想地去回答,才能塑造一個更好更積極更美態的社會。

第三,思考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們要謹慎的選擇合理的回答。生活中,總有人就算面對重大的疑問與抉擇,也會像人工智慧一樣出口成句“正確”的回答,殊不知不僅傷害了別人的心,更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一句善意的謊言,雖不“正確”,卻是我們可以得出的最好的解。

“正確”的人工智慧式思考不一定正確,但人性化的思考,卻往往總會得出最適合的那個解。

像一個真正的人類一樣去思考 篇2

國一作文 ,800字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工智慧在我們的世界迅速發展,幾年前虛構出的一些高科技,如今正在一個個實現。其中發展迅速的佼佼者當屬不斷在創新推出的蘋果公司了。在大家都注重科技的時代,人們都想著計算機什麼時候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為我們提供更方便的服務。但蘋果公司的總裁庫克認為他更擔心的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庫克所說的“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不是完全指程式化死板的思考,更多意在失去人類該有的情感。

不知從何時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即使對門的鄰居,我們也不曾說過一句話,更不用說那些陌生人了。當今,世界各地都在發生著自然災害和各種槍擊案、殺人案。生活在上海的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也許都沒體會過或遇到過這些,但當這些事情在其他地方發生時,我們也許嘴上說著好可憐,但心裡一萬個慶幸:還好我們在上海,還好我們安全,捐錢?兩塊錢夠嗎?捐十塊會不會太多了?我自己都不夠花,不捐……

一些明星、公眾人物做了許多慈善許多正能量的事只是被草草報道,熱門搜尋上甚至不到一分鐘就被其他娛樂八卦壓了下去,在娛樂八卦上大做文章。

什麼時候?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成這樣了。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去扶老人都要摸摸自己口袋裡的錢夠不夠,捐錢時也要考慮我捐的錢是不是被某些領導捐去大酒樓了。什麼時候開始明星做了好事也成了博眼球,捐款多就是博好感?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

但好在,我們的世界不完全是這樣,我們也經常能看到名校的大學生去山區支教,在開始自己的大好前程前回報一下社會。能看到陪流浪漢一起吃漢堡的外國青年。能看到扶老人時兩張真誠的笑臉。能看到明星在繁忙的通告中抽出時間去做志願者……

用我們人類溫暖的情感去思考,像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一樣去思考,像一個真正的人類一樣去思考,並付諸行動。不要失去我們的價值觀和同情心,儘管世界險惡,我們也要保持心中溫暖的火種,去溫暖別人,去照亮別人。

智慧時代下真正的隱患:思考力缺失 篇3

國一作文 ,932字

科技發展,時代更迭。從一切靠雙手創造財富的遠古時代到如今靠“智慧化”說話的資訊時代,人類的聰慧與善思功不可沒。可隨著人工智慧的出現,不少人在享受智慧化生活的同時開始暗暗擔憂:人工智慧會不會有一天變得與人類無二?會不會那些科幻電影中AI消滅人類的情節真正上演?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認為,他並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相反地,人類若長此以往依賴高科技帶來的產物,他更擔心失去了思考能力的人類會喪失人的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的確,如今AI技術剛剛起步,人工智慧成為地球主宰的想法未免顯得遙遙無期,讓一堆電了化資料擁有人類複雜的三觀更是天方夜譚。可若未來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機械化,變得遲鈍化,是非不分麻木不仁,人類終究會自已走向滅亡。

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人類正是思想最活躍的時候,不僅諸子百家爭鳴,據考證,同一時期內外國的思想哲學也正發展到最高潮的時候。儒家的孔孟學說,道家的“無為”思想,兵家的《孫子兵法》,還有釋迦牟尼的佛教,帕拉圖的哲學理論……這些偉人的思考造就了那個輝煌的時代,也讓歷史的車輪飛速前進。可是到了如今,信仰缺失,人們的思考能力除了上班學習時不得不運轉,自已主觀上自發的思考還都集中在一些社交軟體與網路上,在一些毫無營養的話題下脣槍舌戰,長此以往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今還有網路暴力、網路低齡化等一系列問題,是非不辨毫無同情心的一代又一代如何促進人類發展?

所以說與其杞人憂天般得擔心人工智慧是否會影響人類的社會,不如把這份心思多放在一些有意義的思考上——世界上有很多需要深思的現象與問題。凝鍊精華,去除精粕,孕育智慧。正是因為思考,諸葛亮才有力挽狂瀾,三分天下的壯舉推動了歷史;正是因為思考,牛頓才能因蘋果掉落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使人類能進一步探索世界奧祕……正是憑藉思考,我們才能自已把握自已的未來,人類的未來,不會淪落為“機械大腦”。

笛卡爾曾說過,我思故我在。人類的思考像座橋能讓我們通向新知識,我們應慧眼識珠,發現智慧時代下的真正隱患,避免走向思考喪失的極端。

夏末的思考 篇4

高一作文 ,906字

天空依樣晴朗,燥熱的天氣仍然籠罩著大地,殊不知,夏天將近結束了。

三天的校園生活,依然未能把我從暑假,從初中拉扯回來。我常常發呆,腦海裡晃過幾張熟悉的臉,我高興地呼喚他們,轉過來的卻是素不相識的臉。在學校裡的學習、生活中,時不時與腦海裡的無數畫面重合,分離,再重合,我彷彿沒有長大過,依然過著初中。但是,眼前的書把我狠狠地拉回現實,從那些過去的幻想裡。

當一個人小的時候,總是渴望自己長大,有著堅毅的意志,強健的體魄,能擔當起責任。

可是,當他真真正正地長大時,便開始害怕,恐懼著長大。“長大”這一個神聖的詞語,是一個時間段的分割點,面對這個詞,我們會不自由主地想起“未來”這個詞,或許,我們畏懼的不是“成長了”這三個字,我們害怕的是那些字裡帶著的責任與對未來的迷茫。

當夏天的陽光在我身上留下古銅色的印記時,當流到我背上的汗逐漸少了時,我才意識到夏天快要過完了,暑假過完了,我長大了。“當我過完了夏天,我才發現我留不下我的足跡,我才知道我什麼都沒有做,我什麼都做不到。”這句話是網上一個同學留下的簽名。我看見時,心中有一陣陣的共鳴,我們在成長的路上沒有做到什麼,也做不到什麼。

9月3日的下午,滿天的陰雲籠罩著我的心,雷聲宣佈著夏的結束,結幕式裡沒有炫目的太陽,沒有燦爛的雲霞,只有遮天的陰影,遠處的雷聲。我支著傘,疑慮著是否要向前踏進時,後面的人推動著我,我不自由主地落下這一步。回過頭來,想要訓斥推我的人,猛然一驚,當我們遲疑著是否前行時,時間的洪流早已推動著我們走下不可避免的一步,我們真真切切地長大了。

坐在車裡,我睡得一塌糊塗。夢裡的初中同學相繼向我揮手,叫我回來。我無奈地搖了搖頭,人生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回頭,當你生命完結時才有那個權利回頭。我轉過頭,向著前面一直一直走,倉促的人生拉著我前行,我的茫然在時間面前不值一提。在夏與秋的交際,我傻傻地被時間推著走,向這那依然看不到的未來走著。

然後我醒了,迷迷糊糊地盯著窗外的大雨。夏末了,我長大了,我迷茫著,我懊悔著,我那看不見的未來不知藏在哪一片烏雲裡,也看不到彩虹。我依然迷茫著,但我知道我要前行,因為在迷茫中前行是我們青春的象徵,是成長的畢業書。

立體,畢加索,就是這樣——讀《畢加索》引發的思考 篇5

讀後感 ,934字

無論我在失意或是高興的時候,我總按照自己的愛好安排一切。

—畢加索

巴塞羅那,夜色正濃,夸特加茲酒館。

角落裡有一個年輕男人,抱著胳膊,面無表情地看著身邊一群人在興高采烈地談論著什麼。他身邊是一個年輕人,兩人默默坐著。突然,那個奇怪的男子站起身來從口袋裡掏出一支手槍,朝窗外開了一槍,整個酒館亂成一團。

“誰再敢說塞尚的壞話,我就讓他永遠閉上嘴!”說完便又面無表情地扔下所有不知所措的人走了,他那位同伴跟了上去。

他就是畢加索,那朋友是畢加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萨巴提斯。

說起畢加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反法西斯作品《格爾尼卡》,然後是他誇張的繪畫方式:看起來畸形的人體,完全琢磨不透的佈局,那些所謂的樂師、吉他、美女似乎都是些胡亂堆砌的磚塊,腦子裡不禁出現一個又一個大問號:他是什麼意思?他想畫什麼?想表達什麼?可畢加索最討厭別人問他這些。他只是畫自己想畫的,沒什麼意思!

其實畢加索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怪異”的。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驚人的繪畫天賦。他的父親何塞希望兒子能有出息,便把他送往法國的學校學習。就這樣,畢加索以初級班的年齡進入了高階班。起初,他會根據所學內容和身為畫家父親的引導畫一些“傳統”的畫。並且在一次考試中,他用極其簡單卻又與大家都不同的方式畫出了他的模特。然而這時,他的繪畫風格開始出現變化,之前的油畫風格漸漸退出他的畫布,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簡直無法接受與詮釋”的畫。人們試圖讓他回到正軌,但他執意走自己的路。於是,他開始接受人們無謂的批判,與此同時結識了許多朋友,而他們給畢加索帶來的不僅僅是友情,對畢加索畫風的影響也不容小視。

畢加索終其一生,名譽滿滿,可他的生活並不是一路歡歌,膝下子女因各種原因相繼自殺,最後只有三個子女尚在人間。

與凡高的命運多舛相比,畢加索藝術人生可謂是登峰造極,輝煌之極,並且成為世界q傑克遜,如同千萬個活出自己的智者,畢加索也活得無愧於自己。

活出真實的自己是一種現代人缺乏的生活態度。不聽信別人對自己的貶低,不管別人怎麼看自己,不違心,不虛偽,為自己而活,活出個自己。

畢加索畫的不是立體畫,而是他自己的立體人生。

立體,畢加索,活給自己看,就是這樣!

開發引起的思考 篇6

國二作文 ,696字

在以前的家中,院子是格外大的,從小院口一望,滿眼是蒼翠欲滴的植物,在春風拂過時,往往在甜蜜的花香中裹挾幾隻黃嫩的蜜蜂。猶記在小時候,從院子這端跑向那端也要好幾分鐘—不僅是路長,更重要的是那些新奇的小生命總能巧妙地吸引住你的目光。

走出院門,東邊是一片茂盛的槐花林,早已忘記是哪個季節,樹上掛著一串串白白的槐花—從它們被無情殺害距今已四五年了。

現在,當我重新站於它們存在過的土地時,眼前只有一座破舊老屋,它是它們活過的唯一標誌,原因別無其它:槐花樹是因為蓋房時那家人急需木頭時,未經種樹人同意便被砍下的。種樹人也曾找到那家人,去之前還直向人感嘆他種了十幾年的樹就這麼可惜地被毀;可回來時為何滿目笑容、直向人說樹這東西就是為被砍而生的,口袋裡的那一摞是什麼?

然而這並不是重點,這只是一道開胃小菜,主菜這才上桌。

事情要追溯到村裡從北京回來的人到處買房這件事,據說這人有點關係,聽說這裡要開發,得到的錢會不少。原本靜寂的村莊瘋狂了:購地的購地、擴建的擴建,甚至不少人掏錢買建築材料在空地建房子……家裡大院被無情地用砂石掩埋,村裡的大街被弄得橫七豎八,開車時不時的需拐彎繞行。

不久,訊息又來了:人家補貼都是按平方計算,包括南屋,一間貌似幾十萬。原本就不太平的村裡又炸開了鍋—一批批大樹被砍伐,原本清澈的河水因挖沙子而渾濁不堪,幾乎家家門前都有一堆沙子或者是水泥再或者舊瓦舊磚……

都說開發是好事,好在哪?難道只是為了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是為了讓部分人賺錢?反正現在村裡幾乎看不到樹,惟河沿那兒還有幾棵禁砍的,剩下的樹嘛,應該只有我家那棵剛過屋頂的楊樹高了!

思考的藝術 篇7

國三作文 ,725字

思考,使原始人發明了石器,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思考,使人們明白了人世間的自然規律,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思考,使社會不斷進步,讓世界變的日新月異。

奧地利一個名叫盎布魯格的醫生一次在解剖一個胸腔積液病人的屍體時,忽然聯想到父親在經營酒業時,常用手指關節敲擊木桶來估量桶中還有多少酒,便萌生了用手敲扣病人胸部根據音響來作診斷的大膽想法。後來,他發明了“扣診”的方法,而這種診斷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這位醫生的發現,並非經過了漫長而艱辛的探索研究才得到的,只是對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多想了一步而已。

其實一些科學家之所以能夠抓住機遇,獲取成功,也不過是多想了一步。有一次,愛因斯坦在爬梯子時不慎失足摔了下來。一般人摔倒了就只知疼痛難忍,而愛因斯坦卻對摔倒

這種普通的現象多想了一步,從身體筆直墜地的偶然現象中,領悟、發現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小的路徑運動這一重要的力學原理。牛頓又何嘗不是如此,蘋果熟透後,就會從樹上掉下來,而牛頓卻對這種尋常現象多想了一步,發現了萬有引力原理。難道只有愛因斯坦、牛頓才能發明創造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明者,只不過我們是安於平常,沒有多想一步而已。

德國19世紀化學家維勒有一次在研究礦石時,發現了一種化學物質,他沒有深入思考,武斷地斷定它是金屬鉻。然而不久,瑞典物理學家、化學家肖夫斯特姆也遇到了這種化合物,他沒有輕易放過,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終於發現這種金屬是釩。或許,維勒只需多想一步,就能正確的判斷出這種金屬,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失去了一種科學發現的良機。

思考,就像蘸了墨的毛筆,只須輕輕一抹,便是一片斑斕。讓我們的大腦從現在開始就轉動起來吧,從平凡中發現生活的奧妙,從思考中獲取更多的真理。

多一種思考的維度——讀《封鎖》的所思所想 篇8

讀後感 ,1063字

張愛玲的文章,大多描寫的是她那個時代所發生的平常的事。雖然是平常的事,但她卻以自己極為敏銳的洞察力和對微小細節的細緻觀察力向人們展露一個多元化世界。

《封鎖》大概是寫抗日戰爭時期,在公共列車封鎖期間發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已婚的會計師,名叫呂宗楨。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年輕的在大學教書的女教員,名叫翠遠。這兩個看似如兩條平行線般沒有任何交集的人卻因為封鎖產生了愛情,隨著封鎖的結束,這段短暫且飄渺虛無的感情也如煙花般轉瞬即逝。

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文字都有其存在的意義。電車的玲玲聲切斷了時間與空間兀自成一體,為故事的發生創立了條件。本是無心的談話,但雙方越聊越投機,兩個萍水相逢的人彼此傾訴著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產生共鳴,以至於擦出火花。我不禁猜想,如果沒有封鎖呢?如果封鎖永遠的繼續下去呢?他們的愛情還會延續嗎?

我想起了自己類似的經歷。小學的時候,某個無聊的下午,我坐在學校的凳子上恰巧另一個同班同學也很無聊於是我們便聊了起來。我平時和她幾乎沒有說過話,但那天下午我們聊了很久,我告訴了她一些甚至於平時玩得要好的朋友都不知道的心事。在這之後我們並沒有成為朋友,只是恰巧碰到對方時會心的笑一笑,打招呼而已。有時自己會產生疑問,我為什麼要把這件事告訴一個和我沒有多大聯絡的人?也許我們只是單純的渴望一個可以宣洩自己不滿或表達自己隱藏在內心深處想法的視窗,而相對獨立的時間和空間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一旦這種封閉的狀態被打破,我們又會回到機械的,像火車一般永無止境的前行的生活當中。所以我猜他們的愛情只是暫時的,虛幻的,如泡露一般。

好的小說不只是故事值得推敲,它的背景和看似不大重要的的小人物也很值得玩味。“他在這裡看報,全車的人都學了樣。有報的看報,沒有報的看發票,看章程,看名片……他們不得不填滿這空虛……思想是痛苦的。”為什麼思想是痛苦的?也許他們是害怕一旦發現自己正過著機械,重複的生活而產生恐慌吧。這種現象在當今被物化、碎片化的社會中也很普遍。一些“宅男”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嗎。每天就是吃飯,睡覺,玩電腦遊戲害怕社交,不斷地重複著。他們害怕思考生活的意義,即便知道這種生活方式很沒有意義但卻固執的繼續下去不願改變,因為要改變於他們而言實在太麻煩太痛苦了。

張愛玲在文中探討的關於當時社會生活的反覆,虛無和不願思考,種種在今天這個工業化的時代仍然存在。我們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手段、方式繼續進行著。也許我們不能從她的作品當中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是我們卻多了一種思考問題的維度。有時思考問題本身比獲得答案更為重要吧。

思考是最重要的——讀《頭腦是自己的》有感 篇9

讀後感 ,630字

今天,我又一次閱讀了《頭腦是自己的》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世界著名化學家歐文給大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讓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頭腦是自己的!

是呀,頭腦是自己的!要有自己的頭腦,不能完全讓別人的思想左右了自己。故事中的女服務員沒有被教授的言語矇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了,才得出正確的結果。如果她也盲從別人的,不去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怎麼能看到正確的答案呢?

其實,在我們周圍,也有不少事例說明了: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才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就拿上個學期的大隊委選舉來說吧。我們班的小盧因為幫助班長管理班級,“得罪”了一些同學,那些同學對此很不滿,怪她多管閒事,於是那幾個同學就想方設法阻止別人投她的票。最終小盧還是當選為大隊委,又有同學造謠說老師在選票上動了手腳,甚至說老師一個人的票可以相當於一個班同學投票的分量。另外一些同學不去思考,盲目跟從,人云亦云,造成這些謠言在同學中傳播。有些同學自己思考了,不相信這個謠言,把它當做耳邊風;有些同學半信半疑,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有些同學相信了謠言,繼續傳謠甚至告訴了家長……結果事情越鬧越大,直至老師通過調查後全面解釋,那些同學才知道上了當。其實,只要用自己的頭腦仔細想一想,就會明白,老師對的每一個同學都是公平公正的,選舉的事是公開公平的,老師也會尊重同學的選擇,不會只憑自己的意願取捨的。

是呀,頭腦是自己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只有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只有用自己的思維,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才會得到正確的結論。

不同的思考,不一樣的收穫 篇10

高二作文 ,710字

換個角度看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題記

不是所有的失敗,都代表著一定會沮喪與流淚;就像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一定會有收穫。最近剛看過關於拿破崙的一些故事。拿破崙—法國一位不起眼的人,他有自己的雄心與壯志,他希望能夠帶領法國人佔盡世界的角落,儘管他有這種野心,他也失敗過,但當他嚐到失敗的滋味時,卻說:“失敗代表著下一次的成功,因為失敗,我擁有了一次成長的機會,我又何必放棄它呢?因為他的這種別樣的想法,隨後他真的打敗了好幾個國家,獲得了尊重。也許,在他的世界觀裡,沒有永遠的失敗,因為他換了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失敗,所以他擁有了別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歷史學家金嶽霖,一生鍾情於林徽因,但他的愛坦坦蕩蕩,朋友與當事人都知道,他不學心碎浪子遠走他鄉,也不學鄉里霸王強拆鴛鴦,而是在林徽因身旁默默守望,這一守便是一生。他的朋友勸說到,喜歡她為什麼不去追求,將她留在自己身邊?而旁人眼裡一生寂寞的金嶽霖卻認為:喜歡不一定非得佔有,這樣才讓美得以持久,為什麼不讓她去盡情地綻放她的“鮮豔”呢?也許,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看問題,生命會有花一樣的芳香。

莎士比亞說過,人生總會面臨多種選擇,有的人選擇碌碌無為地過完一生,於是他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微笑面對生活,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於是他擁有了快樂,既然如此,何不換一種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考,會讓人生更加美好與充實!

人生就像一場沒有經過彩排的戲劇,而我們就是戲裡的主角,每天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人生。是啊!有得到必然會有失去,這就需要我們用另一種角度去思考罷了。

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去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