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範例

國小六年級作文 全文約4146字

【篇一:“做?飯”】

燕湖小學六(1)致遠班潘思諾

這俗話說得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按照溧陽的老規矩,家家戶戶在臘月二十左右,都要“做?飯”。這“做?飯”也被稱為“過小年”或“請祖宗”,而這一習俗卻沒有來歷,一是為了不忘祖,二是為了求保佑。

在臘月二十這一天,奶奶大清早去買來菜,有雞,鰱魚,刀頭(豬肉),豆腐,還有些蔬菜。奶奶、媽媽在廚房忙忙碌碌,進進出出,一會兒工夫,外面餐桌上擺上了煮好的整雞,刀頭(豬肉),煎好的鰱魚,奶奶對爸爸說:”要先請六神。”然後就去把門開了。嘰裡咕嚕說了一些什麼。只見爸爸把三個酒盅和三雙筷子擺裡面這一面,面向外。再擺上香爐,點上蠟燭,插上香點上。最好奇的是桌上還放了一把菜刀,我疑惑地問奶奶:“為什麼,還要放把刀?”奶奶一本正經地說:讓祖宗們自己切啊!”原來請六神是這樣的啊!我看爸爸倒上酒,過了一會兒,就在磕頭了,邊磕頭邊嘴裡在念叨叨,然後叫上我和弟弟磕頭,嘴裡還要說讓祖宗們保佑我們身體健康,學業有成。然後爸爸開始撤桌上的酒盅,筷子,碗。奶奶去門口燒紙。

第二輪請祖宗開始了,這一次我看除了剛才的菜外,又添了好幾個菜,有扎肝,肉圓,糰子,豆腐,芹菜,蘿蔔絲等。這一次爸爸把桌上擺了六個酒盅,六雙筷子,都倒上酒。又等老祖宗“吃”了一會兒,我們便又開始磕頭,我和弟弟相視一笑,嘴裡嘟嚷著:“老祖宗保佑,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保佑我和弟弟學業進步!”雖然嘴裡在念叨,可直想發笑:真有這麼靈驗嗎?奶奶還在邊上說:“你們看這香燒的多好!老祖宗保佑我們肯定很興旺。”接下來,又反覆了幾次,我和弟弟兩人磕得腰痠背痛,但願老祖宗真能保佑我們哦!

雖然,這只是一個習俗,看上去也有點迷信,但卻是我們對亡靈的一種最好的懷念和思想的寄託。我覺得也是比較有意義的。

【篇二:家鄉新年俗——宋團城觀燈節】

燕湖小學六(1)致遠班林一諾

學期結束,放寒假了。我正忙著把書包裡的作業揪出來,把櫃中的書塞進行李箱時,忽然瞟見窗外有個模糊的形狀。定睛一看,才發現是一個招牌。再往上看,一行大字闖入了眼簾:“2020中國溧陽第五屆宋團城觀燈節”。觀燈節?一提到這個詞,腦海中似乎有些被遺棄的記憶又再浮現出來了。我放下書,極力回想那段記憶。對,是一段關於去年燈會的記憶……

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夜晚,當天晚上,夜空漆黑一片,燕山公園卻燈火通明。我漫步在石磚道上,欣賞兩旁的花燈:路兩旁,迷你小房子閃著金光,一群一群的勞動人民在燈光照耀下辛勤勞作;山頂,一座多層寶塔閃著陣陣亮光,照亮了周圍的樹林,給人一種神靈將要顯靈的感覺;河上、橋下,荷花燈乘著綠葉隨波漂流。河上點點亮光,如同天上的星星;此時的河,成了璀璨的銀河……一路上,閃耀的花燈注視著我,照著我前行的路,陪伴我共度這個美好的夜晚。

正當我沉浸在花燈的世界中時,一陣食物是香氣傳來。我循“香“而去,只見一條華燈璀璨的小吃街。臭豆腐、炒魷魚、炸土豆……撲鼻的香氣與誘人的賣相,讓無論多麼吝嗇的人都停下匆匆的腳步,瞧一瞧,擦擦流出的口水,禁不住要嘗一嘗。

宋團城燈會已經成了家鄉的新年俗。

傳說在明代中葉時,溧陽曾任南京國子監司業的鄉賢馬一龍,在辭官隱居家鄉後,為了改變活動氾濫、民生凋敝的狀況,會同鄉紳們每年由出資主持,在八個地方籌辦八次大型節慶活動,讓老百姓廣泛參與,免費享受,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自行組織的民間活動,遏制奢侈浪費的風俗習慣。第一場節會便是觀燈節。這便是如今燈會的前身。現在,不僅燈變得多樣化了,還增加了舞獅、舞龍、小吃街等新事物,使燈會更加熱鬧。

可今年,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大家不約而同的成為了“宅男宅女”,燈會也暫不開放。但這並沒能打消我的熱情,反而讓我更加期待了。等疫情結束,我一定要第一時間衝到燈會門口,好好感受這家鄉的風俗。

【篇三:跳馬燈】

燕湖小學六(1)致遠班高翊誠

溧陽,春秋時代已有其名。秦建縣制度,悠久的歷史蘊育出璀璨的文明。秀美的山水養育了萬物生靈,更孕育了溧陽的地方民俗文化。

跳馬燈是是我們溧陽民俗文化之一,已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觀看跳馬燈是我們們過春節必看的傳統節目。今年卻是個例外。

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當時地方發生瘟疫,無良藥可救,百姓為驅邪避災,送走瘟神,便紮起紙人紙馬,扮成各種神靈,嘴裡唸唸有詞,跳出各種障法,以祈福消災。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驅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馬燈有毛竹編製成框架,用塗上鮮豔顏色的紙裹起來,神態兼備,栩栩如生。十匹馬是神馬,配有神將,馬童,護衛者,旗鼓銃手等相應的角色,十位神將身披戰袍,頭戴木雕面具,其餘的身著黃裳。馬燈表演分上下兩場,場面壯觀。上半場表現楊家將率眾抗擊敵軍,令旗指揮十匹神馬,首先是包圍敵軍,十匹神馬踩著鼓點依次圍場轉圈,有小圈變大圈,先慢走再快跑,越跑越快,奔跑跳躍,象徵正在包圍一座城池,分頭作戰,幾個回合,人喊馬嘶,刀光劍影,殺聲震天。錦旗迎風獵獵,時而高舉,時而舞動。鑼鼓時而奏出高昂激越,時而奏出急急風。十匹神馬興高采烈,十位戰將歡欣鼓舞,逐漸排列出‘天下太平’陣圖。下半場表演軍民共慶勝利,祝福萬民安居樂業,逐漸排列出‘五穀豐登’陣圖。在鑼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邊穿梭邊變換,邊跳躍邊奔騰,這充滿著鄉土氣息的馬與燈,人與馬之舞,讓人心動,讓人難以忘懷。

跳馬燈,作為我們溧陽的一種地方民間習俗文化,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表達了人們美好的願望,給一年一度的佳節帶來喜慶的氣氛。

【篇四:年前請祖宗】

燕湖小學六(1)致遠班黃蕾

正月初五拜財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雲……我覺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請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飯”,是人們對祭祖的稱謂。一般都是晚飯。這天,人們總要買來香燭冥紙,擺上酒席,虔誠地祭祀一番,也是為了感恩祖先並祈求來年的平安和財運。

今年,媽媽照常挑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並且我不需要上課的日子來做羹飯。大清早,媽媽就去菜場買了最主要的食材,回來立馬準備了起來。下午,我們一家去墓地化紙錠回來後,馬上忙活了起來。

第一桌:請六神;媽媽端上整隻雞(旁邊還要放一把刀),整條魚,整刀豬肉,素菜和豆腐,點了紅的糰子,還有水果和糖。隨後,爸爸將六個小杯子整齊地放在桌子的東西兩排,再倒上酒,擺上筷子。媽媽又拿出了香爐放在桌子北邊,然後開啟大門,用方言說了句:“來吃年夜飯咯!”以往,這個時候還會放鞭炮,但現在禁止燃放,我便靈機一動,找來了天貓精靈來放“無煙”鞭炮,樓下的住戶聽到這聲音也開門納悶。我和姐姐還有媽媽在門口鐵桶裡化紙錠,媽媽一邊化,一邊喃喃自語。燒完紙後再回到香爐前輪流磕頭。磕完後,爸爸又在他們的酒杯中添了點酒。之後我們開始盛飯了。

吃了一會結束後第二桌就要開始了:請祖宗;這次要準備十二個酒杯和十二個碗,把整個的雞、魚、豬肉切塊加熱端上桌。同時,香爐也要換位置,從北邊移到南邊,大家就團團圓圓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結束了。儀式結束後,爸爸媽媽把酒和飯都倒了,我看著白米飯和酒就這樣被倒入了垃圾桶,實在覺得太浪費了,畢竟粒粒皆辛苦。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飯的方式也有了些改變,雖然這些行為看似迷信,愚昧,但實質包含了樸實的人們心中深深的情意。

【篇五:四月初八烏飯節】

燕湖小學六(1)致遠班饒晨宇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若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這首詩是杜甫的《贈李白》,詩中的“青精飯”指的就是我們溧陽的特產——烏米飯。

烏米飯,歷史悠久。出現在唐代,那時就叫“青精飯”。在那個時候,烏米飯為道家齋日的餌食。

四月初八,在我們溧陽,是“烏飯節”。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呢!

傳說因為是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為了讓在地獄被餓鬼關著的母親吃到飯,想辦法用烏樹葉搗爛,用汁液染米,煮成烏米飯送去。餓鬼們不敢吃黑乎乎的烏米飯,母親才終於得以飽腹。溧陽人年年吃烏米飯,就是為了紀念目連這位孝子。

這不,今年啊,我和媽媽準備動手做烏米飯。首先我們採來一些烏樹葉洗乾淨後,我拿起擀麵杖在上面使勁兒搗,眼看著就要好了,我體力卻消耗大半,我停下來歇息片刻,又繼續開始對烏米飯進行裁決。終於好了,我發現綠葉搗出來的汁水,竟是紫色的!

我把一缸汁液中的葉渣去除,媽媽用水兌了汁液,在泡上準備好的糯米。這一泡不知道,一泡等兩宿!整整泡了兩天!我苦苦等待,時不時去看看泡的咋樣了。等媽媽說好了時候,我正美美的想著我是烏米飯的場景。聽這麼一說。我蹭的一下衝過去,用顫抖的手開啟鍋蓋,我有些習慣的發現,剛泡好的飯,是一種灰灰的顏色,而不是黑的。

我急忙詢問,“莫急莫急,看好了啊!煮好你就知道了”媽媽說,我半信半疑地點了點頭,媽媽鋪上一層布,將泡好的烏米飯一層一層的鋪在上面。過了十幾分鍾,我得到批准,掀開鍋蓋。鍋中的一切映入我的眼:一粒一粒米飯,就像黑珍珠,並散著清香,令人垂涎三尺。我急忙盛了一碗,聽說烏米飯還有許多療效呢!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我先嚐了一小口,比狼吞虎嚥起來,一邊吃還一邊嘟囔:“真香!

“烏飯新炊筆飯香,道家齋日以為常”,這就是我們溧陽的風俗——四月初八吃烏飯!

您可能感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