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苔徑臨江竹,茅簷覆地花。
別來頻甲子,倏忽又春華。
倚杖看孤石,傾壺就淺沙。
遠鷗浮水靜,輕燕受風斜。
世路雖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復醉,乘興即為家。

寫景 抒情 憂慮 愁苦

譯文

譯文
長滿青苔的小路邊,仍舊是修竹臨江,茅簷下的花木,依然是濃蔭覆地。
離開草堂已經三年了,歸來時正是春花正茂的時候。
謝安常倚杖與孤石相望,我卻在浣花溪淺沙地上傾壺獨酌。
欣賞那遠處閒靜浮於水面上的水鷗,觀看那在微風中斜飛的燕子。
我今日雖回到了這地方,但不知以後又怎麼樣,現在蜀中多亂,世路梗阻,年紀這麼大了,一個人的一生,也終會有盡頭之日呀。
來日既有限,所以不同不於愁中取樂,醒後有酒又飲個醉,興之所至便是家了,得快樂時且快樂,何必計較能在這裡住上多久呀。

註釋
苔徑:長滿青苔的小路。 臨:挨近,靠近。
覆:遮蓋。
頻:多次。 甲子:甲為天干的首位,子為地支的首位。天干地支依次相配,便成甲子,乙丑、丙寅、……之類說法,統稱為甲子。自甲子至癸亥共六十個一輪,因此六十次輪一遍。後人以甲子來記日,也用以記年。此處的頻甲子,是說一年有六個甲子、即,六六共三百六十天,三年就有十八個甲子-頻甲子就是多多個甲子,所以別來頻甲子。
倏忽:一作“歸到”。唐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嚴武還朝,杜甫自成都送到綿州分手。接著徐知道在成都作亂,杜甫只好避往梓州。次年八月,杜甫知道房琯死於閬州僧舍,又赴閬州憑弔,以後便漂泊於閬州、梓州兩地。由762年離成都,至764年2月聞嚴武再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8月杜甫又返成都草堂,前後共三年。這裡所說的“歸到”,是指嚴武再鎮成都後重返草堂的時間。春華:即春花。
倚仗看孤石:晉謝安所居的地方,有石一柱,謝安常倚仗相對。杜甫在這句詩裡說的即指此。
傾壺:指斟酒。 沙:浣花溪有沙。
梗:阻塞。
涯:窮盡。764年,杜甫已五十三歲。
乘興:興會所至的意思。

參考資料:

1、劉文蔚.唐詩合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86-488

創作背景

  少年是人生最浪漫的時期,即使像王國維這樣嚴肅的學者也不例外。垂楊小院,對酒當歌,美人流盼,目成心許。

  酒罷歌闌疏燈送客,垂楊門外扶醉上馬。帽簷不正,似乎是有此醉態,但實際這用了一個典故。南北朝時北周大司馬獨孤信是個美男子,一次日暮打獵歸來,帽子不正,第二天城裡就有許多人故意斜戴帽子來模仿他。而王國維這裡這個“上馬帽簷斜”,倘結合下片的“酒醒”來看,他不但寫才子風度,也寫才子醉態。

  “紫陌”即劉禹錫所謂“紫陌紅塵拂面來”。那本應是繁花盛開非常熱鬧的地方,但現在卻是秋日的“霜濃”。這首詞上片前三句寫的是少年的風流和浪漫,後三句寫歸途景色的寂靜和淒冷,“紫陌霜濃”正好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青松月冷”,再次強調時間已是夜裡。“青”是冷色,月是冷光,青松沐浴在月光之下,且是在秋夜之中,就使人產生一種寒冷的感覺。王國維喜歡寫這種酒散之後歸途的寒冷之感。“炬火散林鴉”套用杜甫的詩句,表面上寫剎那間的動,其實卻反襯出整個歸途的靜。這三句寫歸僑夜景,寫得聲、光、色兼備,而且靜中有動,景中有情,這是它的好處。

  下片寫的是回到住處睡醒一覺之後那種特別清醒的感覺。“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其實是寫月光,因為月光明亮才會把竹影映到窗上。正是這樣境界中,就使得這個風流瀟灑而又暗懷寂寞孤獨的少年產生了對現狀的不滿足。“跌宕歌辭”和“縱橫書卷”是內容放縱、音調美妙的歌詞作品,是書案上堆積的書卷,同時也就是胸中的書卷。提筆就寫出才氣橫溢的歌詞,胸中藏有無數的書卷,這樣的天賦才氣和這樣瀟灑度日正是一個文人最理想的生活。

參考資料:

1、葉嘉瑩.王國維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出版社,2006:79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