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城遇集呈陳紳進士因觀故人陳則誠博士書至原文賞析

朝代明代 詩人王恭

冠蓋相歡冶城下,王壺青系酒如瀉。君是南宮第一流,予乃夷門最卑者。

別來看君毛骨奇,美髯大顙仍赤眉。丈夫意氣有如此,男兒性命那可知。

結交況復同鄉裡,年少唯君最知己。相看不忍問同袍,十人幾個黃泉裡。

生別故園長苦辛,又愁親老更家貧。三年古戍鄉心遠,四壁秋風山鬼鄰。

桐邊校文近有書,書中還道意何如。乃知別後相思苦,未必青雲交態疏。

詩人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長樂沙堤人。家貧,少遊江湖間,中年隱居七巖山,為樵夫20多年,自號“皆山樵者”。善詩文,與高木秉、陳亮等諸文士唱和,名重一時。詩人王 曾為他作《皆山樵者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年屆六十歲的王恭以儒士薦為翰林待詔,敕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永樂大典》修成,王恭試詩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辭官返里。王恭作詩,才思敏捷,下筆千言立就,詩風多悽婉,隱喻頗深。為閩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雲樵集》四卷,《草澤狂歌》五卷及《風臺清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