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闌人·寄征衣原文賞析
譯文
譯文
想要給你寄禦寒的冬衣,又怕你不再回家;不給你寄禦寒的冬衣,又怕你過冬挨凍受寒。在寄與不寄之間徘徊不定,真是感到千難又萬難。
註釋
越調:宮調名,元曲常用的宮調之一。
憑闌人:曲牌名,屬越調,小令兼用。全曲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韻。
征衣:遠行人禦寒的衣服。
君:指遠行在外的徵人。
妾身:古代婦女自謙時的稱謂。
1、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30
2、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圖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70
賞析
這首小令在構思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閨婦在寒冬到來時給遠方徵人寄軍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畫,表現了思婦的糾結的微妙心理,寄與不寄都滲透了深摯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還”這句寫了思婦第一層感情矛盾:征夫遠在邊塞,久去不歸,她迫切地想將親手縫製的寒衣寄給親人。“欲寄征衣”,正是她思念、關懷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轉念一想,遠方的征夫得了寒衣如果不想著回家了,就會更增加了分離的痛苦。這又是她十分憂慮的。語意一正一反,一波一折,把思婦對徵人思念和關切的心理表現得很細膩。
“不寄君衣君又寒”這句則以反語倒說:既然寄了征衣,親人不還,那就“不寄征衣”吧。這似乎可以消除“君不還”的憂慮了,但她旋即想到:自己的親人又要忍受飢寒了。這是自己更不忍心,更為憂慮的。這兩句語意上的反覆,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
最後“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這兩句是前兩句矛盾心理的歸結,又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擴充套件,隱約表現出她時而欲寄,時而不寄,時而擔心“君不還”,時而憂慮“君又寒”,每一躊躇,每一反覆,都在思念、關切和痛苦的感情。
其實遠方徵人的“不還”與寒衣的“寄與不寄”並沒有必然聯絡。女主人公是基於“君不還”的現實才製作冬衣,目的是讓遠方的丈夫得以禦寒。徵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無論“寄與不寄”,女主人公實際上都面臨著“君不還”的冷酷結局。她也明知這一點,故意在寄衣上生出波瀾,是為了表現自己長期獨守空房的一種怨恨。當然這種怨恨是基於團圓的願望,本身仍意味著對丈夫的無限深情。又恨又愛,以恨示愛,這是閨婦的一種特有心態。這正是這支小曲情味的動人之處。
此篇屬於元散曲中具有樂府風味的情歌佳作,形制短小,其妙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以極簡練的文字,為讀者體會人物心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全曲二十四字中,“寄”“君”“衣”“不”四字佔了一半以上,用字寥寥而能包含如此豐富曲折的情節和意象,這也是此篇的不可及之處。
參考資料:
1、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224-225 2、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北京:線裝書局,2012:176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戰爭頻繁,徭役苛重。無數遊子背井離鄉,飽嘗了分離的痛苦。在這種現實的土壤上,中國古代詩詞中就產生了不少怨女思婦的作品。姚燧這首散曲,繼承了前人作品中思婦怨女懷念征夫遊子的題材,表現了相近的社會背景。
參考資料:
1、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30
2、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224-225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號牧庵,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元朝文學家。官翰林學士承旨、集賢大學士。能文,與虞集並稱。所作碑誌甚多,大都為歌頌應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輯有《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