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是怎麼形成的

  波浪,指水面像動物皮張那樣有彈性地起伏,是海水質點在它的平衡位置附近產生一種週期性的震動運動和能量的傳播。不過,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波浪的形成:

  海水受海風的作用和氣壓變化等影響,促使它離開原來的平衡位置,而發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後方向運動。這就形成了海上的波浪。波浪是一種有規律的週期性的起伏運動。

  當波浪湧上岸邊時,由於海水深度愈來愈淺,下層水的上下運動受到了阻礙,受物體慣性的作用,海水的波浪一浪疊一浪,越湧越多,一浪高過一浪。與此同時,隨著水深的變淺,下層水的運動,所受阻力越來越大,以至於到最後,它的運動速度慢於上層的運動速度,受慣性作用,波浪最高處向前傾倒,摔到海灘上,成為飛濺的浪花。

  暴風浪具有特別的重要性。暴風浪是吹程相當大的特殊大風的產物;它們在一天裡對海岸線的作用可能比普通盛行波浪在數週相對平靜的天氣裡作用明顯。這些暴風浪大多數都造成破壞性的後果。由於它們頻繁出現,一浪很快地緊接著一浪,頻率約為1分鐘12-14次,由於當波浪破碎時,水幾乎垂直地衝擊下來因此有“衝擊碎浪”一語,因而回流比上爬強有力得多。因此,這些破壞性波浪傾向於“梳”下海灘,並將物質向海移動。每分鐘起伏約6-8次的較和緩的波浪,其上爬浪的前衝力較強,由於摩擦阻礙作用,迴流力量較弱;因此,它們傾向於將粗礫搬上海灘。這些波浪是建設性波浪,即“崩頂”或“激散”碎波。

  冬季的大西洋波浪對愛爾蘭西岸的平均壓力,差不多為每平方米11 000千克,而在大風暴期間,壓力可3 倍於此。暴風浪對海岸線的作用在高潮時極為顯著,因為它們的力量作用於較高的海灘或懸崖面上。

  當波浪接近濱岸並且水變淺時,其速度便減小。如果海岸由交替的岬灣構成,那麼,水在岬角前變淺要比在海灣深水處快。因此,波浪從海灣處向岬角側部彎曲或折射,並在這裡加強侵蝕過程。如果波浪以斜交的方向推進,那麼折射也可能在平直海岸上發生,結果它們最終將在幾乎與海岸平行的方向上破碎。

  波浪分類:

  波浪的劃分標準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下面按成因的分類。

  1風浪和湧浪。在風力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波浪,稱為風浪;當風停止,過當波浪離開風區時,這時的波浪便稱為湧浪。

  2內波。發生在海水的內部,由兩種密度不同的海水相對作用運動而引起的波浪現象。

  3潮波。海水在潮引力作用下產生的波浪。

  4海嘯。由火山,地震或風暴等引起的巨浪。

  5氣壓波。氣壓突變產生的波浪。

  6船行波。船行作用產生的波浪。

  開闊大洋中的波浪是由水質點的振動形成,當波浪經過時,水質點便畫出一個圓圈;在波峰上,每個質點都稍稍向前移動,然後返回波谷中差不多它們原來的位置。一塊浮木或軟木,除非是風或海流事實上使其漂移,否則它幾乎不改變其位置。質點的振動是風對水面的摩擦引起的。強風的結果形成巨浪,巨浪可能以峰谷間垂直高達12—15米40—50英尺的圓形湧浪形態在開闊大洋上傳播數千公里。迄今觀測到的最長的湧浪的波長相鄰波峰之間的水平距離為1130米3700英尺,波高21米70英尺,這是1961年“貝齊”號在颶風期間一架自動波浪記錄儀於西大西洋中觀測到的。

  但是,當波浪傳播到淺水時,其波峰便變陡,捲曲然後破碎這時稱為碎波,結果大量的碎波成為上爬浪即send整體地衝上海灘。然後,水又作為迴流沿海灘斜坡流回。一方面,水對著海岸聚積起來,另一方面又有稱為底流的下層流予以抵銷,下層流在海底附近從濱岸流回,或者在這裡區域性成為裂流。

  波浪由風推向濱岸,其高度以及由此獲得的能量取決於風的強度和風在開闊水域吹過的距離,這稱為吹程。因此,在海岸線的演變中,最重要的是相對於風向、開闊海面的海岸線的位置和方位,特別是相對於最大吹程的方向和最大的波浪即優勢波浪能起最大作用的波浪方向的海岸線位置和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