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藝手冊素材圖片

  國陶瓷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藝品,陶瓷工藝的手冊素材在我國是比較多的。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會喜歡!

  

  陶瓷工藝手冊資料圖片

  陶藝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國是傳統的陶瓷大國,離開中國也不可能構成世界現代陶藝的全貌。中國陶瓷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藝品。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對外經濟、文化的交往,陶瓷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國,許多國家瓷器工藝的發展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中國陶瓷工藝的影響。陶瓷也與茶葉、絲綢並稱為中國三大特產而名揚中外。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在中職進行陶藝教育課程的嘗試,是順應當前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的需要,其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能力,從而達成與美術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讓學生通過陶藝教育的學習來表現自己的情趣,展現自己的個性,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自我實現。

  談到陶藝,總有一種神祕而遠古的氣息震撼著我們。我國原始社會就開始了燒陶,在捏好的泥巴上繪圖經高溫燒成陶瓷成為藝術品。因此從小孩玩泥的天性開始,就已顯示了陶藝的樂趣。陶藝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對中職學生的創新教育、培養、提高有著積極的潛在功能。“陶冶情操”正是陶藝的一種體現,而它獨有的魅力不正是開展創新教育一種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嗎?

  捏泥與製陶是人類童年特有的手工文化,伴隨著這種手工文化的發展而創造了生活器具和生活用品,這種看似簡練的手工勞作方式,卻是人類程序中的文明標誌之一。所以,大凡文明國家的現代美育教育都離不開手工勞作的體驗,因為兒童對材料的認識和形制的認識要超過影象和色彩,特別具有動手製作的天性,這種動手認知的經驗,培養了學生的心理判斷和審美判斷的能力,同時有利於開發和思維模式的培育。特別是製陶更具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它與道德教育有機地聯絡在一起,並引申為教育成材之涵義,故有“陶冶性情”、“陶冶情操”之說。的確,青少年應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和審美體驗的培養,這樣才能為以後他們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可見青少年時期對手工勞作體驗的重要意義,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在陶藝課中,通過對原始陶藝、民間陶藝和現代陶藝作品的欣賞,激發學生創作的思維與靈感,特別是通過富有生活情趣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創作主題的設定,引導兒童在自由輕鬆的創作活動中,陶冶性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從而使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空間的想象力、形象的創造力等得到綜合性的鍛鍊。

  在陶藝課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採集與整理,問題的探討與分析等合作與獨創相結合的學習體驗,及對泥料粘合、色彩處理、焙燒溫度、陶坯的保護等初步的認識與嘗試活動,促進學生在藝術創作活動中萌發科學技術的精神。同時在陶藝課中,通過對不同時期與不同地區及同學之間作品的評價,對創作過程中的情節交流,成互相學習、互相關愛,不斷超越的人文精神

  陶瓷藝術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陶藝教學活動在課堂中出現,陶藝教學是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的好場所,是進行審美教育、創新教育和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在陶藝課堂中,學生還可以研究文學,探討幾何體,可以進入動物世界,可以與古人對話,可以奇思妙想,可以用陶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東西。一句話,學生可以用陶泥捏出自己整個的世界。教學證明,陶藝教學是素質教育非常有效的載體之一,它讓學生捏出了自己豐富多彩的世界,讓他們盡情地體會著創造的樂趣,學習的快樂。

  中職陶藝課是以陶土為製作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塑造的工藝課,是一種體現美術教學新理念,給學生提供休閒創造的藝術教學活動。以藝術性、科學性、文化性、休閒性等融為一體並賦予其獨特的思想內涵和教學基礎。因此陶藝課程的目標是:通過陶藝的學習欣賞,嘗試陶藝的工具、材料與製作過程,塑造體驗陶藝學習的樂趣、方法,促進學生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表現與創作能力,瞭解人類文明的由來和發展,激發創造精神,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愛美,去感受美、理解美、鑑賞美和表現美,這一切都需要審美意識的支撐。我在開展陶藝教育教學中,發現通過創造陶藝形態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首先,是在欣賞陶瓷作品中,發展了學生感受泥塑工藝和現實美的能力。通過介紹一個個作品的含義、造型中,學生明白了“為什麼美,美在哪裡”。而泥塑的作品的直觀性、形象性對學生來講是特別適合的,當他們陶盤上的魚形圖案,體會到了什麼是裝飾美,紅黑分明的色差,讓學生體會了色彩搭配的巧妙,得到一種特定的感受。學生的強烈吸引力在於它具有的可塑性,具有魔術般的變化。這使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有一種“玩泥巴”的感覺。在陶藝課中,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揉團、搓、捏、接等方法自由地改變形體,從而激發其探索陶土塑造新方法的濃厚興趣。這樣,眼、腦、手等三者方面的協調使創新意識、創造思維、實踐能得到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