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聖誕節的黑板報圖片大全
每年12月25日為聖誕節,是基督信仰重要的節日之一那麼關於聖誕節的黑板報怎麼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聖誕節的黑板報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閱讀!
聖誕節的黑板報圖片:
>
聖誕節的黑板報圖片1
聖誕節的黑板報圖片2
聖誕節的黑板報圖片3
聖誕節的黑板報內容1:
聖誕老公公的由來
聖誕節是令人雀躍期待的日子,尤其是小孩子。相信大家對聖誕老公公的事都耳熟能詳吧?從前有一個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愛幫助貧窮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幫助三個貧窮的少後送他們三袋金子以逃過被賣的不幸。當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給其中一名女子時,他把金子從其中一個窗戶扔進去,恰好掉進景在壁上的一長襪中。於是,將禮物放在聖誕襪子的送禮方法家挨戶地去要糖果喲!
聖誕樹的由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農人,在聖誕節那天遇到一位窮苦的小孩,他熱情地接待了孩子,這個小孩臨走時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變成一棵樹,上面掛滿了禮物,用來答謝農人的好意。
平安夜的由來
聖誕節前夕也就是俗說的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在這天晚上都會看到一群可愛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詩歌彈著吉他,一家一家的唱著詩歌報佳音。到底佳音隊這種節日活動是怎麼來的呢?
耶穌誕生的那一晚,一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有聲音自天上傳來,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好訊息。根據聖經記載,耶穌來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訊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
後來人們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報人傳講耶穌降生的訊息,直到今日,報佳音已經變成聖誕節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
平安夜為什麼要吃蘋果
大多數歐美家庭成員團聚在家中,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後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爐旁,彈琴唱歌,共敘天倫之樂;或者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化妝舞會,通宵達旦地慶祝聖誕夜是一個幸福、祥和、狂歡的平安夜、團圓夜。聖誕之夜,父母們會悄悄地給孩子們準備禮物放在長統襪裡。
平安夜送平安果,這個習俗據說是中國才有的。
因為中國人比較注重諧音,比如洞房花燭夜,把花生紅棗和蓮子放在被子下面,寓意"早棗生貴子"。
平安夜就是聖誕節前夜,聖誕節是12月25日,平安夜就是12月24日夜晚. 蘋果的"蘋"與平安的"平"同音,於是中國人寓以蘋果"平安"的吉祥含義。
於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蘋果的習俗。
送蘋果代表送的人祝福接受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聖誕節的黑板報內容2:
聖誕節的來歷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數基督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
教會開始並無聖誕節,約在耶穌昇天後百餘年內才有。據說:第一個聖誕節是在公元138年,由羅馬主教聖克里門倡議舉行。而教會史載第一個聖誕節則在公元336年。由於聖經未明記耶穌生於何時,故各地聖誕節日期各異。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羅馬教廷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在伯利恆聚會,進一步予以確定,從此世界大多數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為聖誕節。其實哪一天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應該知道它是為紀念救主耶穌降生。
由於聖經記載耶穌生於夜間,故傳統稱12月24日夜為"聖誕夜"或"平安夜"。
耶穌的降生,有舊約先知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意思為'上帝與我們同在'。"以賽亞書7章14節,聖經下同
耶穌降生時,有天使報信:"不要懼怕,我給你們大喜的資訊,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加福音2章10-12節
耶穌降生時,有博士朝拜,"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地歡喜。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手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馬太福音2章10-11節
耶穌,意指"上帝拯救",因為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章23節罪使人離開生命的源頭,宇宙萬物的主宰。罪使人失去公義、仁愛,變得自私、驕傲、貪婪、邪惡。罪破壞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和睦的關係,使人活在無可奈何的痛苦之中。罪使人將來要面對永遠的刑罰和痛苦,"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9章27節因為上帝是聖潔、公義的!
但是,上帝又是慈愛的主,他賜給世人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成為人的樣式就是聖誕,作我們的救贖主,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章21節 他代替了我們的軟弱,擔當了我們的罪的刑罰。"上帝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到他身上",以賽亞書53章6節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
今天,只要你悔改自己的罪,相信他,接受他做你個人的救主,你的罪就被赦免了,你與上帝就恢復了那起初和睦的關係,你就得了永遠的生命。今天你接受耶穌在你的心裡,今天就是你的聖誕節,願上帝今年賜給你一個特別的聖誕節!
聖誕快樂! Merry Christmas !
看過此黑板報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