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國學經典名句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自 “西學東漸”後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網站整理了適合小學生的國學經典名句,希望大家能夠合理的使用!

  小學生國學經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 "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大禹謨》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

  20.不遷怒,不貳過。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覆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穫。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 --《警世通言》

  譯:儘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適合小學生的國學經典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譯文】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譯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麼到哪裡都有公平。

  3、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荀子》

  【譯文】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距離,他的成功在於不斷行走。比喻先天條件差

  的,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譯文】瞭解自己,瞭解敵人,百戰都不會失敗。即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5、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志》

  【譯文】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選自韓愈《師說》

  【譯文】人不是生來就什麼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說明向他人求學的重要性。

  7、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譯文】 這是一幅古人的對聯,是說功夫、本領、成功,都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人一生隨時都可能會遇到困難,或者遭到逆境;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戰勝了困難,你就會獲得勝利的喜悅。

  8、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六本》

  【譯文】苦口的藥雖然很倒胃口,但卻有利於自己的病,逆耳的話雖有點傷人,但卻能幫助我們的一言一行。現在常用來說明應該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9、行成於思,毀於隨。——唐·韓愈《進學解》

  【譯文】做事成功由於多思考,失敗由於隨意,不經心。

  1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