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改反思

  地理學是一門集理論性性與實踐性於一體的學科,改革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產物,縱觀歷史長河,改革無一不是一波三折、困難重重的,這其中對始終奮鬥在教育一線的教學實踐工作者來說,探索真理的路上儘管有著無數的艱辛,但是更多的是收穫與成長。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自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在學習和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收穫的更多。除了各級教師培訓中接觸最新觀念和了解學科前沿,觀摩其他老師研究成果外,學校組織的每週一次的教研活動,也為我們的常規教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指導著我們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我們也因此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和收穫,希望能夠引起老師們共鳴。

  一、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提高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開發自身潛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遇。每一位教師在這場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是學英語的,擔任地理教學,在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學經驗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過每週的教研活動以及自已的不斷學習,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覺已經能基本勝任地理教學了。

  二、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因材施教是一項古老的教育教學原則,全面、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學生,是實施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堂和課外活動,關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是學生適應教師的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重在學生怎麼學而不是老師怎麼教,活動過程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例如,在講解地球公轉時,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果教師只是憑空講理論,學生聽得雲裡霧裡,總是認為很難很難。我在課前準備了一個簡單的道具,就能讓學生直觀地分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用兩根細鉛絲綁成垂直狀態,一根表示晨昏線,另一根用紅線繞起來且可上下移動,表示直射光線。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晨昏線的相應移動。讓所有學生隨意拿兩支筆就可做同樣的演示。演示過程中學生就能看出:晨昏線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相應移動,而晨昏線的移動引起全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同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此輕而易舉就能讓學生領悟地球公轉的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手動嘴動腦,全部精力集中於學習中,一次性就能帶動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在迎刃而解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三、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係

  師生關係的和諧,首先在於教師對學生的愛。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溢於言表的,是沒有對學生的隔閡,也沒有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裡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因此發展了自尊、自重。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裡,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才會輕鬆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煩惱以及恐懼。

  四、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嘆,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裡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

  五、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和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段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我們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為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我們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這樣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有的是課前的,也有課後的。我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以後的路還長,我的教學經驗還是很不夠的,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水平,我會繼續探索、繼續努力。著名教師李鎮西曾經說過,教師“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我會以此為鑑的。

  篇二

  隨著課改的全面進行,要求改變過去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大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通過兩年來對地理教學的教學實踐、摸索,無論是對新教材的認識,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學習評價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一些體會。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要求老師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蔘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地圖是地理課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地理試題真可謂“無圖不成題”。學習地理,一定要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通過分析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最終得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啟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地理教學應是一種生動有趣的講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落實新課程的精神。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第一,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在一堂課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定課題,諸如此堂課重點講述的內容、採用的方法、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的時間以及授課的時間安排等都由學生自己來定。可以認為,凡是與地理課堂教學有關的內容,都是學生說了算,讓學生樂於完成自己選擇的一切,教師只幫助學生確立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識。事實上,地理課程中的某些教學內容並非一個學生能獨立完成,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互相合作幫助才能完成。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儘量多設計些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作業,使學生學會交流,分享研究的資訊、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不必侷限於單獨完成,也可以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才能較好地體現“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學思想。

  第二,大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從地圖中獲取大量的地理資訊,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檢視像的系統學習。地理課本中的各種地圖構成了一個“影象體系”。這些影象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習這些影象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三,課後佈置作業要科學合理。傳統的地理作業在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上帶有一定的侷限性,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設計些開放性的地理作業。作業的內容、答題的形式以及問題的答案均是開放或半開放的,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另外,作業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在佈置地理作業時要注意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作業數量、難度和完成時間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多給學生布置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或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完成作業。

  總之,在新課改全面推進的今天,新課改的推進與開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積極探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培養髮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篇三

  一、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1、轉變教育觀念是成功實施新教材的關鍵

  傳統的地理教學,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重知識與結果,輕能力與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個性及能力的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為薄弱,已不能適應新形勢,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刻不容緩地進行課程改革。我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明確它們的基本理念: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因此,實施新教材讓課改順利進行必順及時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2、努力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適應課程改革的需求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課改後的課堂開放了,主動權在學生的手裡,能否隨課堂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行為,取決於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選擇教學資源組織教學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都應按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這樣教師必順不斷學習、探索和積極運用選進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進行課堂教學,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豐富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儲備,掌握並靈活運用現代化資訊科技。

  二、加強教師間的合作性學習。

  新形勢下的課改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都是面臨著一場嚴峻的挑戰,也是一次更好施展才能的機遇,只有教師相互合作,共同探討,取長補短,才能共同提高,更快地適應課改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合作性學習,讓他們在合作中學會生存。如通過感德片區每月的一次教研活動,大家在一起備課,共同探討,發表各自意見,總結經驗,使每位地理教師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比如,我們學校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合作學習,探討研究,三位地理教師同時上課改七年級的課。每週集體備課一次。在集體備課的基礎,每月都推出一節課,一起評課,共同總結,還有每月都對本月集體備課進行經驗總結。此外,我們課外經常在一起探討學習。在這樣的合作性交流中相互學習,共同總結,共同提高,使我們都有質的飛躍,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三、加強課後反思,有助於教學經驗理論化

  1、反思課堂教學過程並對教案再設計

  2、反思成功的教學經驗

  3、反思學生的閃光點

  4、反思教學中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