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冬天寫隨筆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怎樣寫一篇關於冬天,而又優美的隨筆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不知從何時開始,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窗外望去。直到那銀裝素裹的大地向人們訴說著什麼時,我欣喜地發現:冬來了!

  其實冬有什麼美麗的呢?有!冬的美不在別處,就在那雪上。他們如粉、如沙,絕不粘連。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陽光中燦爛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那是多麼的壯美!

  難道冬的雪就只是單單的壯美?不是的。在剛下過雪的清晨,潔白的絨毯上,或許有著稀稀疏疏的腳印。只要站在高處望向地面,就會發現到處一片潔白。如能看到村莊,我相信你一定會覺得滋潤美豔之至了,房子上飄出的縷縷炊煙與潔白的雪與安靜的環境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圖畫,那是多麼的秀美啊!

  難道冬的雪就只是秀美嗎?不是的。那些孩童們在吃過早飯後,可能按捺不住見到雪的興奮吧,一個個都跑到街上,三五個聚在一起,指天畫地的商量著什麼。其實出來就是為了玩的,玩什麼呢?再多無非兩種——打雪仗、堆雪人。其實這些早已是老套了,可他們也不厭煩,年年冬天如此,問他們為什麼百玩不厭,也許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吧?偶爾有大人經過,孩子們也是哈出一口熱氣,來溫暖自己通紅的小手,對著大人們天真的笑著。那是多麼的和美。

  我眼中冬啊,是集壯美、秀美、和美於一身的最美季節!

  篇二

  寒假。

  閒暇時,總愛出去走走,去獨攬那屬於自己的風光。

  放輕腳步,生怕打攪了萬物的小憩。默默走著,目光流連於那一草一木,儘管這淡淡的風景,沒有廬山瀑布的浩蕩情懷,沒有桂林山水的細膩情思,但卻有自己恬靜淡雅的美,那美已融化成我的心結。

  曾幾何時,我彎下腰,手輕輕拂去——那壓得灌木叢喘不過氣來的露水,灌木叢雖然立起來了,但卻沒有了露水的滋養,我不知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只知自己為它卸下了負擔和壓力。

  人生也亦是如此,有時適當的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但如果沒有了壓力與困難,人還能成功嗎?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總是有運氣好的人,總是有被上帝眷顧的人。但對於我來說,我並不希望靠機遇來贏得人生中的輝煌,因為如此——人生太沒有意義了。

  其實,困難和壓力是人生道路總必不可少的,這是路上的崎嶇與坎坷,我希望自己能去戰勝它,邁過它,而不是去逃避,或是繞路而行。

  說了那麼多,化為一句話:

  我錯了。

  這是對灌木叢說的。

  篇三

  自知不是什麼美學專家,但卻以為也有一番獨到的品味,於是。便痴痴地鍾情於水墨畫。

  水墨畫,本身這三個字就是一幅唯美的圖畫。在一張明淨白皙如同初生嬰兒般嬌嫩的宣紙上。一筆落下,渲染了一片凌亂。又是一筆落下,便蘊育了一片悠遠。

  沒有西洋油畫的絢爛多姿,沒有夕陽油畫的精細勾勒,有的只是一種由心而生的淡然,一種寧靜致遠的心境。細細摸索,似乎也能體悟出些許陶淵明當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然自得。

  濃重與清淡相互間隔,掩映,融合,若有似無,時隱時現。有些地方,筆墨濃重,剛勁有力,表現得那麼強烈、奔放;有些地方輕描淡寫,神祕飄渺,表現得那麼嫻靜、婉約;更甚有得地方寥寥一筆都未留,只用一筆清水匆匆掠過。

  人生亦是如此吧,要拿得住輕重,才能遊刃有餘地與人交往處世。正所謂“卻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其實最令我迷戀水墨畫的,不僅僅是精湛的繪畫技藝和精緻大的畫面構圖。

  在水墨畫中,有些未著一絲痕跡得地方,有個專業得術語,叫留白。舉個簡明易懂的例子,就像我們在劇本中所學得潛臺詞大同小異。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空白會使畫面不完整,或是使構畫不飽滿。但是不可否認得是,這些空白更能使人浮想聯翩。就如《琵琶行》重所述得“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般,追求得是一種意猶未盡、餘韻無窮得境界。

  走進國畫陳列展館去觀賞那一幅幅水墨畫,就像重新站在歷史的起點出發,重新經歷曾經那些輝煌與榮耀,沒落與沉淪。在歷史滾滾不盡的長河中,無知鄙視過它,落後摧殘過它,硝煙湮沒過它。然而,它沒有一蹶不振,抖淨歷史鋪蓋在它身上的煙塵,煥發昔日的榮光,展現今日的雄姿。

  徘徊在那一張張水墨畫前。我看到的不再是單純的那一張張水墨畫,而是過去與現在,興盛與衰敗。那些苦難都只將成為過去,繁榮昌盛才將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國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