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有什麼習俗

  正月十四,是元宵節的前一天,民間習俗多多,那麼你瞭解正月十四習俗有哪些嗎?正月十四習俗有拜臨水娘娘、吃麥流、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等,下面小編就為您詳細介紹下!

  正月十四的12個習俗

  1、拜臨水娘娘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2、吃麥流

  農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寧海城鄉家家戶戶都要吃麥流。麥流即是將菜葉、香乾絲、蝦皮、番薯粉面絲放一道燒熟,然後把麥粉放下攪拌,成為薄薄的糊狀,就叫“麥流”。為什麼寧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麥流呢?據說這與戚繼光抗倭寇有關。

  3、喝亮眼湯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湯的習俗。民間有個說法,這十四夜亮眼湯一喝,就說明春節也過得差不多了,大家得開始振作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湯是碗青菜麻餈湯。將麻餈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條條,然後將洗淨的青菜合二為一,下鍋煮熟,放入適量的食鹽、醬油,挑上一撮熬熟的豬油,就成了民間傳統的亮眼湯。

  4、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鬧元宵,有吃“糊辣羹”這一習俗。當天,小孩們自帶碗筷,串街走巷,挨門挨戶吃糊辣羹,說一聲:“吃發財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糊辣羹”是用牡礪、蝦仁、魚肉、蟶肉等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蘿蔔、蛋、香腸、菜絲等做成熟食後混合在炒燴最後加水勾芡而成。據說小孩串的門越多,吃的越多,越會聰明。討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會發財。

  5、試花燈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6、食糟羹

  在臺州,元宵節為正月十四,其節日氣氛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徵和內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糟羹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也很獨特。據清《台州外書》載:元宵時,“以肉、菜和粉,雜薺、筍為羹,以多為貴,謂之吃糟羹。”常以芥菜、肉絲、豬耳朵、豬尾巴、豆麵、冬筍、香菇、木耳、豆腐乾、油泡、川豆板、芋頭等時令蔬菜,切成丁狀或末狀,在鍋裡燒熟,加水燒開,再用米粉調水,倒入鍋中攪勻,燒成糊狀即成。古時,曾用酒糟調和,故稱“糟羹”。

  下面小編就繼續為大家帶來正月十四習俗,希望各位會喜歡!

  7、伏羲誕辰日

  甘肅天水一帶,稱伏羲為人宗爺,以正月十四日為人宗爺誕辰日,這天要舉行祭祀活動。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祭品,祭品有宰殺好的整豬、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內古柏樹上,貼滿了小小的紅紙人。子時一到,開始讀祭文,回顧祖宗的功德,述說現在的美好生活。之後進行朝拜,給人宗爺唱戲,耍社火,祈願保佑歲歲平安,人壽年豐。祭祀後,供品要分給朝拜者,意為祖先賜給了食物。

  8、守財神

  從正月十四這天下午起,從剛剛學步的娃娃到十二三歲的兒童,手裡都捏著一根線,拉著毛兔燈,牽著大人的手,滿街地跑,蠟燭點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體透亮。此時家家戶戶的每一間屋子裡都點起蠟燭,俗稱“間間迎”,以此表示迎接財神。同時,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點“長夜燈”,從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9、偷青

  客家人自古有正月十四“偷青”的習俗,叫做“偷青節”,正月十四這天夜裡,青年男女三五結伴,乘夜幕掩護到別家菜地裡“偷青”。蔥、蒜、蘿蔔、麥菜、生菜都是他們的目標,“偷菜”預示著把一年的好運氣都“偷”回了家。如果不小心被主人發現了,捱了一頓罵,更是一種好運氣。

  10、走大橋

  正月十四走十橋,是舟山海島相沿至今的習俗。傳說這天走遍、拜遍十座橋後,能渡過厄運,丟掉百病,出入平安。

  11、卜紫姑

  卜紫姑,又稱邀紫姑或邀廁姑,在浙江定海縣,正月十四日夜裡,婦女在家邀廁姑,來占卜豐歉吉凶及雜事。具體做法是:“以箸一插溲箕前,圍縐帕於箕緣,二童舁之至廁,口中祝告,稍候而返。案上設香燭、果餌,布米於上,二童左右各以指懸,掀之,隨箕自動,動則曰姑至矣。卜竣,送神回。”

  12、卜流花

  卜流花也叫“卜流”、“爆孛婁”、“卜流年”等,該習俗活動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一帶,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進行,即家人拿著糯谷或珍珠米***通常一人一顆***,投到鍋中爆成花,以花開大小占卜一年內的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