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紫羅蘭怎麼養

  紫羅蘭為眾多愛花者所喜愛,適宜於盆栽觀賞,也可用於佈置花壇、臺階、花徑,整株花朵可作為花束。人們都想知道才好的問題。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盆栽紫羅蘭的養殖技巧

  ***1***花盆大小要適當。由於非洲紫羅蘭植株矮小,根系分佈不廣,應根據植株大小,選用與之相稱的花盆。

  ***2***選好培養土。非洲紫羅蘭要求疏鬆、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盆栽時,可選用由6份腐葉土、4份沙土混勻配成的培養土,或者用腐葉土、泥炭土、沙土各1/3配成的培養土。

  ***3***光照要適宜。非洲紫羅蘭喜半陰。若養護地點過於廕庇,就會出現開花少而色淡或只長葉不開花的現象;若光照太強,又會造成葉片發黃,呈現枯焦現象。

  ***4***溫度要適合。非洲紫羅蘭生長適溫為18℃~24℃,氣溫超過27℃時則生長不良,因此炎夏季節必須採取降溫措施。冬季室溫不能低於12℃。

  ***5***澆水要適量。澆水不能太多,否則容易造成爛根。同時要注意不要濺到葉片上,不然容易引起葉片腐爛。

  ***6***施肥宜淡薄。生長髮育期間,約7~10天施一次稀薄的腐熟液肥或複合化肥。施氮肥不能太多,否則葉片長得很繁茂而開花很少。所以,氮、磷、鉀的比例以1:1:1為好。在出現花蕾後適當多施些磷鉀肥,則花大色豔。

  盆栽紫羅蘭的繁殖方法

  紫羅蘭的繁殖以播種為主。

  在我國中部地區,一般於9月中旬露地播種。採種宜選單瓣花者為母本,因其重瓣花缺少雌蕊,不能結籽,從盆栽母本中採種者,其第二代得瓣率較多。播前盆土宜較潮潤,播後蓋一薄層細土,不再澆水,在半月內若盆土乾燥,可將盆置半截於水中從盆底進水潤土。播種後注意遮蔭,15天右即可出苗。幼苗於真葉展開前,可按6×8釐米的株行距分栽苗床,拔苗時須小心勿傷根鬚,並要帶土球。定植前,應在土中施放些乾的豬、雞糞作基肥。定植後澆足定根水,遮蔭但不使悶氣;盆栽者宜移置陰涼透風處,成活後再移至陽光充足處,隔天澆水一次,每隔10天施一次腐熟液肥,見花後立即停止施。對高大品種,花後宜剪去花枝,再追施稀薄液肥1~2次,能促使再發側枝,初霜到來之前,地栽的要帶土團掘起,囤入向陽畦或上花盆置室內越冬。

  播種時間一般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也可根據用花時間進行調整,在溫室內2月播種,則5月開花;3月播種,6月開花,依次類推,但7月播種,要等到第二年的2月至3月才能在溫室內開花。種子不宜過密,否則小苗易忠猝倒病。若作為二年生栽培,可於9月進行盆播。採種宜選單瓣花者為母本,因其重瓣花缺少雌蕊,不能結籽,從盆栽母本中採種者,其第二代得瓣率較多。播種適溫16℃至18℃,播種時要將盆土澆足水,播後不宜直接澆水,若土壤變幹發白,可用噴壺噴灑或採用“盆浸法”來保持土壤溼潤。一般播後約2周即可發芽。注意秋播的時間不能太晚,否則將影響植株的生長、越冬、開花的數量及質量。若作為一年生栽培,在夏季比較涼爽的地區,一年四季均可進行播種。就我國大部分地區而言,多作為二年生栽培。

  盆栽紫羅蘭栽培指南

  容器選擇紫羅蘭是直根系植物,最好使用穴盤苗栽培。需要選擇稍深一點的容器,口徑為10釐米至13釐米,如果選擇的容器太淺,後期葉片容易發黃。

  基質選擇使用疏鬆、透氣的基質,pH值最好在5.8至6.5之間,EC值在0.8至1.0之間,不要超過1.5。如果基質pH值過高,植株容易發生缺鐵現象,造成新葉發黃。如果EC值過高,就會對根系生長不利。

  溫度管理要想獲得理想株型,白天溫度最好控制在15℃至21℃之間,夜間溫度為10℃至13℃。在此環境下,即使不用激素處理,株型也比較緊湊。

  肥水管理上盆一週後即可施肥,可用20-10-20和12-2-14+6Ca+3MgO交替使用,N的濃度為175ppm至225ppm,即20-10-20稀釋1000倍左右,12-2-14+6Ca+3MgO稀釋600倍左右。到苗中期,濃度可提高到250ppm,維持基質EC值在1.5至2.0之間,過量的肥料將導致葉片過大;缺肥則易導致葉片變小,基部葉片黃化。

  株型控制在冷涼的冬季栽培紫羅蘭,一般不需要使用生長調節劑。但在秋季栽培,由於九十月份溫度還較高,此時植株會長得較高,特別是開花後,株型比較鬆散,因此需要使用生長調節劑來控制植株的株高。根據植株生長勢,可用3200ppm至5000ppm的B9或500ppm至750ppm的CCC,在上海的10月上旬甚至可使用10克至15克/15升的悅聯牌15%的多效唑來噴灑葉面。在溫暖的春季栽培也需要一定的生長調節劑來控制,這樣可達到株型緊湊、花序緊密的效果。當然,在使用調節劑時,應先試驗後積累一定經驗來掌握其濃度,苗態不一樣,環境不一樣,其濃度也不一樣。

  病害防治

  枯萎病此病由尖鐮孢菌引起,主要症狀是植株下葉的葉脈褪色變黃,葉脈變黃的順序是由下葉往上葉發展,下葉整個黃化枯死,低溫栽培時與缺乏營養元素症狀相似。溫度高時,可轉成急性症狀,整株枯萎或植株一半凋萎,接著枯死,橫切莖基可看到維管束變為褐色。該病菌在土溫28℃時易侵染植株發病,土壤板結、透水性差、植株有傷口容易發病。

  此病只能預防,土壤應消毒,可用五氯硝基苯1300倍液加甲基託布津800倍液澆灌基質。如發現有嚴重染病植株,應立即拔除銷燬,以防傳染其他健康植株。

  疫病葉片發病時呈圓形大病斑,潮溼時軟腐,乾燥時青白色,易破裂。莖部發病呈水漬狀、暗綠色,但維管束不變色,患部以上部分萎蔫。

  可用72%的普力克600倍液或25%甲霜靈粉劑800倍液澆灌進行防治。

  花葉病此病是蕪菁花葉病毒,感病植株的葉子變小、皺縮、扭曲、反捲,呈現出明顯的花葉症。

  該病主要由蚜蟲傳播,因此應及時防治蚜蟲,可噴吡蟲啉來殺死蚜蟲。

  缺鎂症主要症狀是下部葉片從主脈附近開始變黃出現失綠,葉脈間有模糊的黃化現象發生,慢慢擴充套件到上部,生育後期除葉脈外整葉發黃。

  可根據以下要點進行診斷:

  一是在生育早期發生的失綠有可能是肥料蒸汽造成;

  二是長期低溫、光線不足也會出現黃化;

  三是根據黃化在葉脈間的出現是否規則來確認,如果出現的黃斑不規則,可能是葉斑病;

  四是如果黃化從葉緣開始,則缺鉀的可能性極大。

  易發生缺鎂症的條件有以下幾點:

  一是低溫影響了根對鎂的吸收;

  二是施鉀過多,產生頡頏作用,影響了鎂的吸收;

  三是當根對鎂的需要量大但根弱不能滿足需要時也會發生。

  防治方法是定期澆施含鎂的複合肥,比如12-2-14+6Ca+3MgO。

  缺鐵症新葉葉脈間發黃,比較容易辨認。基質pH值過高時容易發生,基質過幹、過溼、低溫時,根的活力受到影響也會發生缺鐵症狀,可噴灑3000倍螯合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