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王羲之的人生典故介紹

  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對我國書法字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他被人稱之為書聖。那麼,關於王羲之的人生典故,你聽說過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典故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典故五則

  東床坦腹

  出自《世說新語·雅量》。太傅郄鑑派人到王家去選女婿。王家的子弟聞訊後都顯得非常拘謹,只有王羲之袒腹在東床之上,好像沒聽說有這回事似的。郄鑑聽後認為王羲之風度不凡,就選他為婿。後人用此典故讚美他人處事坦然、不慕權門,也可借指女婿。

  人各有體

  相傳王羲之酷愛張芝的草書,日夜摹寫。一日晚上,王羲之又坐在床上讀張芝的法帖,不知不覺中就用手指在被褥上畫開了,或許是太投入了,畫著畫著,手指竟不由自主地畫到了妻子的背上。妻子見王羲之這麼投入,就笑著對他說:“人各有體,不以自身為體,在別人身上畫什麼!”“人各有體”,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品味言外之意時,王羲之深感醍醐灌頂。從此王羲之不再一味地模仿,步人後塵,而是寫出了自己的風格,最終創造了新體。

  黃庭換鵝

  出自《晉中興書》。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非常喜歡。道士說只要王羲之給他抄寫《黃庭經》,就把鵝全部奉送給他。王羲之欣然從命,寫完後就把鵝全部帶回了家。後人用此典故來形容書法精妙。

  墓前自誓

  出自《晉書·王羲之傳》。晉代王述在巡查王羲之任郡守的會稽郡時,故意百般刁難。王羲之無法忍受羞辱,便稱病辭官而歸,來到父母墳前,發誓說:“從今以後,如果我敢違背心願,再去貪求官位權勢,就沒有自尊,就不配做你們的兒子,天地不會覆載我,名教不會容忍我,信誓旦旦,有如白日。”後人用此典故形容人立志不貪圖高官顯貴。

  王右軍書六角扇

  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是東晉的一位大書法家,他曾任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一次他在蕺山遇到一位賣六角竹扇的老婦人,於是他順手拿起竹扇,在每面竹扇上面各題了五個字。老婦很生氣。王羲之說:“你只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字,就可以賣得一百錢。”老婦照此去做,果然人們爭相購買。後人用此典故形容書法精工,作品珍貴。

  王羲之相關典故

  王羲之天台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髮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裡,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裡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王羲之墨汁當醋蒜

  王羲之年少時,常聽老師衛夫人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從而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院子裡、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有一回,王羲之正在情趣盎然地練字,竟又忘了吃飯。他的妻子郗浚就讓家僮給他端去一盤剛剛蒸好的饃饃和一碗醋大蒜。家僮幾次催促他趁熱吃下,王羲之只是點點頭應了幾聲:“好!就吃!”便又顧自揮毫疾書。家僮無奈,只得去請他的妻子郗浚去相勸。郗氏來到書房,只見王羲之手裡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正往嘴裡送,直到嚼***中,發覺又苦又澀,才趕快吐了出來,弄得滿嘴都是黑墨,才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喔,錯了,吃錯了!”原來,王羲之在吃饃饃時,心裡仍想著字的間架,一邊想,一邊吃,竟把墨汁當成了醋蒜,蘸著吃了。

  王羲之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在自己做官時,從後院的池邊練字,從池中洗筆,日久天長,池水都黑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愛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著,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白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鑑,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物件,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範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訊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裡,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像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鬆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郗鑑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瞭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像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麼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裡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鑑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伙!這裡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麵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確無誤。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裡,他便問店夥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店夥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髮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髮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歎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像在品嚐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話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遊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餘輝中閃光,嫋嫋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兩兩的農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緻,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麼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個當鋪,他記得那個“當”字已經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這是個好主意,於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去當了,價格是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闆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多少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闆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闆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闆一看,說道:“這個當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交給書童30兩銀子。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到了蘇州,見了當鋪老闆,就要回當。老闆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麼遠要回當,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票是真的,老闆想坑他一傢伙,算盤子一撥拉,連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闆。老闆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麼珍貴的?”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哼!再會!”老闆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 子要了你的當字,要不100兩,100 兩!”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字。 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字。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麼,這個字是我病好後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脾氣的時候寫的,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在再給你寫一個,包準你掛出去能發財。”於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誇這個當字極好極好。這個當字經高階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從此也非常熱鬧。從那以後,杭州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

  王羲之與成語“入木三分”

  《唐?張懷??書斷?卷二?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晉唐小楷真跡》:“韓宗伯敬堂所藏曹娥碑,為右軍真跡。絹素稍黯,字亦慘淡。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彩奕然,乃知古云‘入木三分’不虛也。”

  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之字秀麗雄勁,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傳其七歲時,已頗善寫字,十二歲時,見其父枕內有前人所著關於書寫之書,便將之偷讀。不及一年,書法大進。一日,皇帝在北郊祭地,需換寫祝辭之板。工匠削王羲之之字板,見其字跡“入木三分”。王羲之三十三歲時寫《蘭亭帖》,三十七歲又寫《黃庭經》,嘗言其楷書優於著名書法家鍾繇。

  “入木三分”原以形容書法筆力遒勁與有力。後喻文章或見解深刻透徹。或描寫說故事者,將情節說得生動逼真。

  王羲之的後世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後戰亂中,其後世走亂,家譜遺失,後世分佈在瀋陽,海倫等地。現知其後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鉅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