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手怎麼養活自己

  國際象棋手收入不低 象棋手靠下棋卻無法養活自己下面小編給你介紹,歡迎閱讀。

  國際象棋手無法養活自己

  說到國際象棋,我們自然會想到謝軍、侯逸凡。國際象棋運動員的收入雖然不能與三大球及圍棋的運動員相比,但在非奧專案上肯定是待遇比較好的,即使很多全運、奧運專案,也有很多運動員的收入不及國際象棋。

  與足球、籃球、乒乓球等高度職業化專案不同的是,現在國際象棋的體制在大多省份還是專業體制,拿專業運動員的工資。如果單從工資收入上看,國際 象棋和其他專案專業運動員的收入應該是差不多的,比如廣東。他們在批了國象編制後給棋手的工資,就是參考其它專案運動員收入來定的,普通隊員是兩三千元、 擁有特級大師稱號而且成績好的是五六千元。由於國際象棋不是奧運、全運會專案,只能計算體育大會、亞運會等其它綜合性運動會的成績予以獎勵,廣東把智運會 也列入到獎勵序列,每塊金牌也有幾萬元的獎勵。

  除了聯賽收入,國內外大賽和商業賽也是國象隊員的一大塊收入,當然這要看棋手的表現。如果是普通棋手,很多比賽就沒機會參加,如果拿不到好成績 也沒有多少獎金,有些諸如商業賽事,棋手還要自己掏路費。大牌棋手一年的收入加起來,肯定比很多專案的運動員的收入都高,即使像舉重、體操、游泳這樣的大 項,運動員可能除了奪奧運、全運冠軍的年度,收入都遠遠低於這些國象選手。而且國象的壽命比較長,一般運動員從十幾歲開始,一直比賽到三十多歲,退下來還 可以教棋,這樣算起來總收入是非常可觀的。

  其實,國象棋手的收入還有很多渠道可以獲得。比如,成名的如果能業餘教棋、帶孩子的,又會增加一塊收入。像謝軍、侯逸凡、卜祥志這樣的明星選 手,參加社會活動和一些表演賽,都能拿到一些出場費。由於現在學棋的孩子多,即使一些普通棋手,業餘教棋的收入,也相當可觀。就拿深圳來說,一個普通教棋 的國象教練,月收入都在七八千元,如果是大師級的教棋,月收入能有幾萬元,很多專案的教練也都是不敢奢望的。

  總之,目前中國國象選手獲得收入的渠道是非常廣泛的,這遠比很多沒有群眾沒有市場的運動專案選手,處境要好得多。而像侯逸凡年僅17歲,年收入 就能到百萬了,那更是很多專案運動員做夢都不敢想的。即使普遍收入比國象高、在中國市場化程度也比國象高很多的圍棋,其頂尖選手年收入能到百萬的,也沒幾個人。

  中國象棋:靠下棋無法“養活”自己

  在中國的三大棋中,象棋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據估計中國有2億人會下象棋。中央電視臺曾作過節目收視率調查,象棋僅次於足球和賽車,列賽事轉播收視率第3位。

  一位象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特別是圍棋的最大區別是,象棋大部分棋手,包括不少大師級的棋手,都不是真正的職業棋手,他 們平時光靠下棋的收入根本無法“養活”自己,還要去單位上班或靠其他工作謀生。國內只有廣東、上海、江蘇、黑龍江、河北、北京和吉林等為數不多的地方有專 業象棋隊,象棋隊的棋手每月的工資為1000元至2000元。

  2011年全國象甲聯賽的推出使棋手增加了不少比賽機會。同時,12個參賽隊在社會上拉到的贊助費一般為40萬元至80萬元;棋手對局費一般為:輸棋1500元,贏棋3000元左右。這就使得棋手的比賽收入較之過去有了大幅度提高。

  柳大華在說起中國象棋手目前的生存狀態時認為:在各種體育活動走向市場後,象棋比賽的獎金在原來基礎上有很大提高,但目前廣大職業棋手比賽的機會非常少,結果是頂尖高手因獎金相對豐厚而生活得較好,而其他棋手的生存狀況就要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