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的早晨古箏譜

  苗嶺的早晨 曲目介紹

  《苗嶺的早晨》是1974年白誠仁先生特意為俞遜發新發明的口笛”創作的曲目,曾被中國藝術團在世界演出,享譽海外。1975 年由作曲家陳鋼創編成為小提琴曲。這是由同名口笛曲所改編的古箏曲子。

  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希望您會滿意。

  

  苗嶺的早晨 創作背景

  苗族因為歷史上戰亂、遷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嶺之中。這一帶山高林密、溝壑縱橫,交通閉塞、經濟滯後,正是在這種艱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鑄造了當地苗民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品格,同時也孕育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飛歌”便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歌謠之一。飛歌旋律悠揚,高亢嘹亮,音調極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極具苗族飛歌的特性音調,深刻表現苗族人民的性格特點。

  苗族的飛歌明朗高亢,旋法大起大落,多連續的上下跳進,給人以有稜角之感,節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幾個密集的音符後突然放開,任意延長,展現出站在山高谷深的苗嶺上縱情呼喊的律動特徵。較長時值的“角”音常有兩

  種走向:一種時上行滑到徵音;一種是下行滑至宮音,經過羽音進入徵音。在向下滑音過程中,降低一律的角音較為明顯,色彩突出。

  作曲家白誠仁為學生俞遜發創作口笛曲目,以苗族“飛歌”特有的旋律音調,採用了苗族生活素材來進行創作的,取凱里一帶流傳的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為創作藍本,在這首民歌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的編創,曲調儲存了飛歌原有的風格特點,運用轉調、節奏變化以及模擬鳥鳴等手法,使樂曲有了較大的發展。描繪了一幅很美的苗嶺早晨風景畫,並且是具有發展脈絡的一首“A-B-A”對比明顯的曲式結構的聲樂作品。

  作曲家陳鋼於1975年根據白誠仁的口笛獨奏曲改編成了一首小提琴獨奏曲,其素材也是取自貴州黔東南苗族飛歌的音調,具有苗族飛歌優美、質樸、高亢、委婉的特點;這種運用西方交響樂隊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獨奏來詮釋苗族人民樂觀開朗、熱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苗嶺的早晨 社會評價

  苗族飛歌是居住在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塊奇異的寶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藝術中的瑰寶。

  白誠仁先生改編的口笛曲以清新、優美的旋律緩緩奏出,描繪一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加之歡快、熱烈的節奏,刻畫苗族人民開朗、愉悅的心情及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樂曲的引子部分以苗族音樂中極富民族特點的“飛歌”旋律為基礎,描繪了苗家山寨幽靜、恬淡的自然風景,笛子運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擬百鳥在晨曦中清脆婉轉的鳴唱,彷彿讓聽眾置身於清新且充滿神祕色彩的大森林之中。

  陳鋼以後,又有些作曲家將這首作品改編成竹笛、古箏、電子琴等器樂獨奏曲進行演奏,使其具有更廣的傳播性。先生改編、移植的小提琴獨奏曲,使小提琴演奏在技能技巧上有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樂曲有了較大的擴充套件,以ABA三段體的形式作為樂曲發展的框架,運用各種作曲手段,使其成為一首完整的小提琴獨奏曲,小提琴柔美的音色及歡快、跳躍的演奏技法,完好地表達了苗寨旖旎的山水風光以及苗族人民樂觀開朗的性格。

  《苗嶺的早晨》是一曲苗族人民的頌歌,其原型及其流變,深刻反映事物的發展與變化,這是時代需要所賦予的立體性傳播方式,使其更富於時代感和現實感,較之其“口口相傳”的原生傳播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更易被人民大眾所接受,使其飛出苗嶺、飛向世界,讓世界更多的人瞭解苗族人民及其性格特點,使苗族人民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苗族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苗嶺的早晨更加絢麗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