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元宵節要做的事

  正月十五元宵節,因為還是在正月裡,應該還算是年的一部分。元宵節古時稱“上元節”,也稱“燈節”。這個傳統節日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始於漢代。漢文帝劉恆登基的日子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平定“諸呂之亂” 也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這天晚上,漢文帝就會微服出宮,與百姓同樂,以示紀念。“夜”,在古代又叫“宵”,正月又可稱為“元月”。於是,漢文帝就把正月十五這天定為“元宵節”。這一夜也就叫元宵了。從此以後,代代相傳,每年的正月十五便成為普天同慶、萬家燈火鬧元宵的日子。你知道在元宵節,我們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嗎?

  文化|元宵節承德人必做的這些事,你做了幾件?

  放花燈

  俗話說:“除夕火,元宵燈。”過去,元宵節到來之時,承德街有放花燈的習俗。每逢此日,自南營子大街、二仙居、火神廟、馬市街、西大街直到二道牌樓文昌閣附近,真個是十里長街,火樹銀花。路旁商號懸燈結彩,西大街的三座牌樓上也高懸彩燈,商家、店鋪的彩燈更是一家比一家新穎別緻。以西大街上“鼎豐號”***雜貨店***、“同聲遠”***麵粉店***、“永聚德”***糧油店***、“協成泰”***綢緞店***、“富盛和”*** 綢緞店***;火神廟街的“義盛興”***麵粉店***、“榮生棧”***捲菸煤油店***、“同仁堂”***中藥店***;二仙居街的“大德泉”***雜貨店***、“道德泉”***雜貨店***、“新九霞”***鞋帽店***;南營子街上的“興泰隆”***麵粉店***、“東福長”***麵粉店***等家的彩燈最為高超,最受人們青睞。

  承德街燈節的花燈有些是從京都傳來的,有些是避暑山莊御用貢燈樣式傳到民間的,所以,花燈品種繁多,樣式新穎。花燈原料有絹絲,有玻璃的,外觀都很漂亮。懸掛的花燈樣式有門燈、蓮花燈、走馬燈、冰燈、盤燈等。而觀燈的人則手提荷花燈、蘿蔔燈、鯉魚燈、白菜燈、豬八戒燈,熙來攘往,絡繹不絕。

  在街面懸掛的花燈中,走馬燈看著最有趣味,因為燈上展現著許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和景物。比如展現人物故事的有唐僧取經、孫悟空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劉海戲金蟬、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招財進寶、福壽雙全等;展現動物形象的有獅子、老虎、孔雀、金魚等;展現花果類的有荷花、西瓜、桃子等。“走馬燈”狀如龕形;中有豎柱,柱上端張一把紙傘,傘下端鐵絲上繫有四個或四對戲劇人物;燃著的蠟燭直噓其傘,傘被噓動,則帶動人物轉動。從燈的正面可以看到人物的影像,多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中的人物。

  那時,由東虹橋到避暑山莊麗正門前多是陳列銷售花燈的燈市。文古齋、益友齋、和辛記、南記、喬記等家紙紮鋪,節前都要趕製大批各式各樣花燈應市。銷售的花燈中以荷花燈、魚燈、八角燈銷售量大。一般家庭都要為孩子們買上幾盞,孩子們提著花燈走街串巷遊玩,相互媲美。

  十五燈節上還有“鬧燈官”表演。所謂鬧燈官就是一名頭戴烏紗帽、身著大紅袍、倒騎毛驢的滑稽演員,由一名侍從牽著毛驢,走在大街上,哪裡人多擁擠,他就去哪裡“干涉”。“燈官”到哪裡,哪裡就有鬨笑聲。還有由群眾扮演的“燈官爺子”和“燈官娘子”於是夜出巡,到各店鋪門前討錢。店鋪都想討個吉利,誰也不敢不給。此外還有“打十不閒”等表演,十分有趣。關於正月十五鬧龍燈,承德地方還流傳有民謠:

  正月十五鬧龍燈,家家戶戶喜盈盈。

  金花銀花連花炮,明燈綵燈滾龍燈。

  老頭老婆齊歡笑,小夥伴著大姑娘。

  猜燈謎

  猜燈謎是我國獨有的極具民族特色的一種民間文化活動,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燈謎以謎語為基礎,能啟發智慧,融會知識。據史料記載,謎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當時謀臣策士委婉勸諫的隱語。初唐時盛行謎語,宋代始有燈謎。人們將謎條繫於五彩繽紛的花燈之上,供人猜射。時至今日,這種習俗仍在流行。

  謎語有許多叫法,如“春謎”、“燈謎”、“燈虎”、“射虎”、“文虎”、“隱語”、“瘦辭”等。這些名字各有說法,如“射虎”是比喻其艱難,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一樣難。謎語是以某事物或某詞句、成語、俗語,或文字為謎底,用隱喻、形似、暗示的描寫方法做出謎面,供人猜射。今多稱猜射事物者為謎語,以文義作謎底者為燈謎。

  過去承德街正月十五“燈節”時,有的商家店鋪就用各種顏色紙條寫上燈謎,懸掛在彩燈下邊,供觀燈的人猜射。謎底有打四書五經一句的,有打成語的,有打古詩詞的,有打《三國》、《水滸》人名的,有打歷史人物的,有打古書名的,還有打各種物品的等等。如有以“張翼德查戶口”為謎面,而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為謎底。猜中者可揭下紙條去領獎。活動中有的商家為了推銷商品,還利用燈謎做廣告。如有一年元宵節晚上,位於虹橋的“富盛和”布店出的一則燈謎謎面是:

  自己不聞不見,專替別人打算,

  雖然又聾又啞,卻是有分有寸。

  謎底是“尺”。

  位於二仙居橋頭的“興泰隆”油坊,出的一則燈謎謎面是:

  生來又青又黃,好似水一樣,

  不能倒水裡,只能浮水上。

  謎面是“豆油”。

  也有的商家燈謎不是專門作廣告,而是為節日增添雅興。如有一年,位於西大街柳樹井衚衕的文琇石印局***從事印刷的***,門前燈籠上的一則燈謎出人意料。謎面是:

  上邊有口沒蓋頭,下邊有口沒堵頭,

  左邊有口沒檔頭,中間有口沒舌頭。

  對這則燈謎,多數人都往這家營業性質上猜,結果都沒有猜中,原來謎底是過去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井”。

  吃元宵

  元宵節,人們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元宵,舊時還稱“元子”、“乳糖元子”、“糖元”、“糰子”; 南方稱“湯圓”、“水圓”。元宵是正月十五的節令食品。承德街人過正月十五也有吃元宵習俗。每到正月十五前後,糕點鋪和大街上的食品攤便擺滿各式各樣的元宵,供人挑選。當時以“榮美齋”、“桂蘭齋”、“名遠齋”、“東昇號”、“稻香村”等幾家糕點鋪的元宵最為上乘。各家均提早在店鋪門前搭起棚子,邊加工、邊銷售,生意非常紅火。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花會、廟會

  過去,正月十五前後,承德市區的商民要舉辦各種花會,火神廟和嶽王廟都要舉辦廟會。熱河街沿避暑山莊宮牆的五孔閘直至獅子溝、大佛寺,商賈雲集,車水馬龍,遊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不是觀花會就是逛廟會。火神廟是祭火神;嶽王廟以唱大戲為主。是日上午,普寧寺也有廟會,廟會期間眾喇嘛以鼓樂、旗幡引路,用彩轎抬著彌勒佛的塑像,沿廟的山牆繞行一週,名為“轉山”,取佛祖視察人間之意。沿途善男信女焚香禮拜者眾多,所以眾喇嘛故意放慢腳步,正午以後才回廟。

  現在正月十五前後,承德各縣、鄉鎮舉辦花會的依然很多,有的是集中到縣裡,規模較大。但多是在鄉鎮、村一級活動。

  豐寧滿族的元宵節

  張冬閣先生講,在豐寧,年的高潮不是三十,不是初五,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就像西方的狂歡節,主要內容就是辦會。豐寧滿族辦會是全民參與,參加辦會的人比看會的人多,而且是官民同慶。在這天,真正的官不能行使他的權力了,是大家選出來的燈官在執掌生殺大權。這個人一般都是能張羅事的社會閒雜。燈官在起會的時候坐在一個椅子上,由八個人抬著,走在整個花會的前頭。前邊也有衙役給他打著“迴避、肅靜”的牌子。張冬閣先生還講了一個燈官行使權力的笑話。說是一年正月十五晚上,花會走到一個買賣家門口,一看這家燈籠還沒掛上呢,燈官就站住了,說把你們掌櫃的叫出來。掌櫃的也是地方上的頭面人物,趕緊出來了,問燈官有什麼指示?燈官說,都到這會兒了,你這燈還沒掛出來我得罰你,你讓四個人抬個笸囖,裡面擱個餃子,給我送到府上去。掌櫃的就真的讓四個人抬個笸囖,送到了戲臺底下。就是逗大家一樂。

  豐寧滿族正月十五辦會,一般也是龍燈、獅子、旱船等。船在滿族挺重要,滿語叫“威乎”。滿族有一種體育運動叫 “賽威乎”,豐寧滿族的跑旱船,就叫“跑威乎”。“威乎”是滿族的一種獨木舟,採珠人一般都是用這個,因為滿族發祥地是黑龍江,中興地是松花江,一直是在水邊上,所以對船非常重視。滿族花會中還有一個叫“寸子”,又叫“小高蹺”,它比高蹺矮。高蹺都是男的踩,“寸子”是女的踩。

  “九蓮燈”是豐寧滿族花會中比較有特色的一檔。一個是用人比較多,再一個是要糊各式各樣的燈。晚上,人們舉著爭奇鬥豔的燈,時不時地變幻著隊形,非常壯觀。據張先生說,“九蓮燈”是從康熙打葛爾丹時擺的陣法演變而來的。他小的時候,豐寧北園子還有八十多人放九蓮燈,現在沒有人放了。還有一個滿族特色比較濃的花會檔叫“五魁梧”,就是五種大的山神動物,虎、豹、熊等,蹦蹦跳跳,表現的是滿族的莽式舞蹈。

  張冬閣和趙介民先生都特別提到,有一種活動是滿族在元宵節時獨有的,即請“笊籬姑娘”。趙介民先生講,笊籬姑娘是滿族民間信仰的一位女神。傳說,笊籬姑娘生前非常勤勞,每天都把屋裡、當院、廁所、牲口圈打掃的乾乾淨淨,農人懂得種地上糞,就是笊籬姑娘教的。所以正月十五這天,豐寧滿族家家戶戶都要搞環境衛生,並要起圈積肥。這天,各戶還把帶長把的笊籬頭用紅布包起來,讓一個小姑娘舉著進屋,代表笊籬姑娘來到家裡了。接下來,家人開始對著笊籬姑娘問卜農情:今年種什麼糧食好?種什麼能豐收?種什麼歉收?如果笊籬動彈了,就是笊籬姑娘顯靈點頭了,這家也就決定穀雨後種什麼了。有一首民謠叫《請笊籬姑娘卜算種五穀》:

  驢糞球,馬糞球,笊籬姑娘來磕頭,

  驢糞蛋,馬糞蛋,笊籬姑娘算一算。

  今年種啥好?今年啥別幹?

  樣樣給咱來指點:

  大粒黃,小粒強,白苞米,紅高粱,

  紅苗穀子閃金光。

  南山豆,北山糧,

  東菜西瓜紅沙瓤。

  除了向笊籬姑娘問卜,這一天還跳《笊籬姑娘舞》。道具是用柳枝做的,是用雙枝做足綁在一根豎木上,綁一橫木為臂,再綁一個笊籬為面***有的蒙上布,染上頭髮,畫上五官***,頭簪彩花,身穿紅花襖、綠花褲。由一矯健敏捷善舞的女孩舉著笊籬姑娘,在庭院或街心廣場起舞歌唱,圍觀男女老少搖著身子拍手合唱:“空齊、空齊!” 《笊籬姑娘舞》是一種邊舞邊歌問答式、互相唱和的空齊曲。歌詞有預先編好的十幾段詞,多為歌頌笊籬姑娘的美麗、美德及優美舞姿,也有一問一答農業技術的唱詞。如:

  姑:笊籬姑娘下山來,

  十五、十六看燈來。

  眾:梳的什麼頭?

  姑:梳的四散頭,頭上抹的桂花油,

  龍鳳簪,左右插,珠花翠花金銀花。

  又如:

  眾:布拉利,空齊,空齊,

  獨:紅緞襖呀花披肩,

  綠緞褲呀走金邊,

  上繡鴛鴦雙戲水,

  金翅鯉魚臥粉蓮。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元宵習俗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

  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

  皆取團圓之意,

  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

  正月十五晚上,

  街頭巷尾,紅燈高掛,

  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

  不一而足。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

  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把謎語寫在紙條上,

  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太平樂”。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

  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引獅,

  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

  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踩高蹺的人往往裝扮戲曲摺子,

  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

  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

  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

  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

  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

  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

  元宵燈節期間,

  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當然,元宵風俗因地區、民族不同而各有差異。

  元宵節詩詞

  十五夜觀燈

  唐代: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燈

  唐代: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生查子·元夕

  宋代: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宋代: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解語花·上元

  宋代: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